關於湖南的歷史沿革
『壹』 關於湖南的歷史沿革,以下說法正確的有
a、是錯的。
其餘,b、c、d、正確。
a、錯。
錯處唐太宗於貞觀元年(627年),並省全國的州縣,將全國分為十道,即關內道、河南道、河東道、河北道、山南道、隴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劍南道、嶺南道。沒有題中所稱的「山南東道、江南西道、黔中道和黔中道黔州都督府」。而且, 道,在隋唐屬於監察區名稱,在唐前期是監察機構而非正式行政機構。
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分天下為十五道,為京畿、都畿、關內、河南、河東、河北、隴右、山南東、山南西、劍南、淮南、江南東、江南西、黔中、嶺南。此時,湖南分屬山南東道、江南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
唐代宗廣德二年(764年)在衡州置湖南觀察使,湖南之名自此始。這是對的。
(資料:http://ke..com/view/5152992.htm
http://ke..com/view/698789.htm
http://ke..com/view/8581.htm#5)
b、對。
三國時期,為公元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說)。
東漢建安二十年(215年),劉備與孫權言和,雙方以湘水為東西界,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吳,零陵、武陵以西屬蜀漢。 三國蜀昭烈帝章武三年(223),劉備病故,零陵郡地入東吳。
(資料:http://ke..com/view/437675.htm#4)
c、對。
秦始皇設黔中、長沙兩郡。
漢世宗(西漢武帝劉徹)之後,湖南屬荊州刺史轄區,轄武陵郡、桂陽郡、零陵郡、衡陽郡和長沙郡。
長沙國,西漢時期湖南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諸侯封國;自公元前202年建立至公元7年廢除,共存在209年;轄境承襲秦代長沙郡轄境,將秦長沙郡治所「湘縣」(改名「臨湘縣」)作為國都, 漢朝開國功臣吳芮被封為第一任長沙王。
(資料:http://ke..com/view/8581.htm#5
http://ke..com/view/281212.htm)
d、對。
荊州是中國古「九州」之一,在荊山﹑衡山之間。《禹貢》以荊及衡陽維荊州。
湖南在夏、商和西周時為荊州南境。春秋、戰國時代屬於楚國。
楚國,又稱作荊、荊楚,中國歷史上春秋戰國時代的一個諸侯國。
(資料:http://ke..com/view/8581.htm#5)
『貳』 長沙的歷史變遷
秦為長沙郡治臨湘縣。
西漢為長沙國都城。東漢復為長沙郡治,上隸荊州。
吳晉南朝,臨湘析出湘西,臨湘為長沙郡首邑,南朝宋開始,湘西為衡陽郡(長沙郡析出)首邑,上隸荊州或湘州(西晉懷帝永嘉元年即公元307年分荊、江二州置)。
公元589年隋統一中國,廢州郡,行州縣二級制,臨湘(省湘西)改稱長沙縣,為潭州州治(大業三年隋一度改潭州為長沙郡)。
唐武德三年人唐版圖。貞觀元年設十道,潭州(天寶元年即742年,潭州改為長沙郡,至德元年十二月十五日即758年1月19日復改為潭州)暨長沙縣屬江南道。開元二十一年分十五道,潭州屬江南西道。後唐天成二年六月十七日(927年7月18日)馬殷「以潭州為長沙府」,長沙為楚國都城,周太祖廣順二年(952年),南唐邊鎬陷長沙,湖南政治中心移至朗州(常德)。
宋太祖乾德元年(963年)二月,入宋版圖,至道三年(997年)分全國為十五路,潭州為荊湖南路路治。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設善化縣與長沙縣同附廓,潭州轄長沙、善化、瀏陽、寧鄉、湘潭、湘鄉、益陽、安化、湘陰、醴陵、茶陵、攸縣等12縣,直至民初,長沙城為路、州及長善二縣治所。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正月初一(1276年1月18日),長沙入元版圖,設安撫司。十四年設潭州行省,十八年二月初九(1281年2月28日)遷潭州行省於鄂州,稱湖廣等處行中書省,徙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路。天歷二年三月初九(1329年4月8日),文宗以「潛邸所幸」,改潭州路為天臨路,轄五縣七州。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吳王朱元璋甲辰年九月二十四日)(1364年10月19日)徐達領兵至潭州,改天臨路為潭州府。
洪武五年六月,潭州府更名長沙府,轄十二州縣,上隸湖廣布政使司。
清順治四年四月初八(1647年5月12日)高士俊領兵入長沙,長沙納入清版圖,沿明制設長沙府,上隸湖廣,仍轄十二州縣。康熙三年(1664年)湖廣省設右布政使司、湖南按察使司於長沙,偏沅巡撫移駐長沙。清雍正元年(1723年)改湖廣右布政使司為湖南布政使司。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偏沅巡撫為湖南巡撫(仍隸湖廣)。長沙(府)城自此為湖南省會。長沙府上有鹽法長寶道。乾隆時長沙府城不僅為巡撫治,亦為布政、提學、提法三司,巡警、勸業、鹽法、長寶四道治所。
民國元年(1912年)4月,並縣歸府,長沙、善化二縣合並為長沙府直轄地。
民國二年(1913年)9月改定,舊長沙府附廓首縣裁府改縣。
民國三年(1914年)6月2日,湖南劃為四道,長沙縣屬湘江道(即原長寶道,1916年裁撤武陵道,其中11縣劃歸湘江道)。1914年廢都甲設鄉鎮,長沙縣轄7鄉11鎮。
民國九年(1920年),長沙設市政廳,年底設市政公所。省會警察廳設東、南、西、北、外東、外南、外北、商埠8個警察署(區)。當年廢除「道」,縣直屬省。
民國十九年(1930年)7月27日,中國工農紅軍攻人長沙,成立長沙市蘇維埃政府)年底,長沙城分設東、南、西、北、外東特、商埠6個區,下轄158街團,街團下轄甲、牌、聯(結),5家為1聯,2聯為1牌,10牌為1甲。
民國二十年(1931年)5月,裁商埠入西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5月,裁商埠入西區。8月11日,國民政府行政院同意長沙設市,是第14個設為行政區劃的市,也是第7個設市的省會,面積48.5平方公里(11月3日,廢除街團制)。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4月29日,劃全市為4個區(按東南西北順序命名為一、二、三、四區),每區分4坊,每坊設2至4保,共58保,40~60戶為一甲。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上屬湖南省第一行政督察區。8月11日,改區坊保甲4級制為鎮(鄉)保甲三級制,原4區為8鎮,市郊為4鄉。「文夕大火」後縮編為城南、城北兩鎮及兩鄉。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8鎮4鄉改為4鎮4鄉。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2月,設城東、城南、城西、城北、文藝、金盆、嶽麓、會春8區。
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至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9月,有83保1843甲。
1949年8月,長沙和平解放,轄8區82保1838甲。
1950年3月30日設郊區辦事處領導外四區。
1953年1月設水上區。
大圍山國家森林公園1955年內四區建306居委會2909居民組。
1956年5月撤銷市郊外四區,轄鄉並為7鄉1鎮。同年撤水上區。
1957年內四區轄26街道275居委會2766居民組;郊區轄7個鄉、鎮。
1958年9月,農村實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體制,郊區建立萬年紅、東風、嶽麓公社。城區轄4區25街道233居委會2731居民組。12月24日,湖南省調整縣市行政區劃,原屬湘潭專區的長沙、望城二縣劃歸長沙市管轄。
1983年2月8日,長沙市增轄瀏陽、寧鄉、湘陰(1983年7月13日湘陰回歸恢復後的岳陽地區)。當年著手改變政社合一建制。
2015年4月8日,國務院正式批復同意設立湖南湘江新區,成為全國第12個、中部地區首個國家級新區,面積490平方公里。
『叄』 湖南日報的歷史沿革
《湖南日報》自1949年創刊以來,一直以引導輿論、反映主流為己任,關心、關注我省政治、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作為中共湖南省委機關報,60年來,其與湖南的企事業單位相互扶持,與湖南人民共同成長,如今的《湖南日報》已發展成為全省最具權威性和影響力、最貼近社會主流的媒體,成為各級黨政領導的必讀報紙,日發行量30多萬份,發行范圍遍布全省14個市州,具有極高的公信力、關注度與美譽度。
2009年是《湖南日報》創刊60周年,是見證湖南省黨報發展60年的慶典,更是見證湖南發展60年的偉大慶典。它必將最大程度地聚集注意力,引起全國及省市各級領導的高度關注,成為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千載難逢的宣傳機遇。
『肆』 湖南大學的歷史沿革
湖南大學的歷史沿革:
湖南大學辦學起源於公元976年創建的嶽麓書院,歷經宋、元、明、清等朝代的變遷,始終保持著文化教育教學的連續性。1903年改制為湖南高等學堂,1912年改名為湖南高等師范學校,1917年改為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1926年定名為湖南大學,1937年成為國民政府教育部16所國立大學之一。1949年改為湖南大學。但在1953年改為中南土木建築學院,於1958年改為湖南工業學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一大」代表、教育家李達任新中國第一任湖南大學校長,毛澤東同志親筆題寫校名。2000年,湖南大學與湖南財經學院合並組建成新的湖南大學。
湖南大學的歷史沿革可用圖表示
『伍』 關於湖南常德市的歷史!!!
古代
常德歷史悠久,公元前277年(秦昭襄王三十年)蜀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區城東建築城池,迄今2200多年歷史。史稱武陵、朗州、鼎城,曾是七朝郡治、七朝軍府、七代藩封之地,轄區遠及湘西北、鄂西南、黔東北、桂東北地區,素有「西楚唇齒」、「黔川咽喉」之稱。
公元前30萬年,常德地區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縣澧南鄉、張公廟鎮、津市市窯坡鄉、石門渫水下游一帶以及鼎城區灌溪鎮崗市等處有舊石器時代的遺跡40多處,經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錘、石球、尖狀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這些簡陋的原始工具採集果實,獵取野獸。
澧縣彭頭山遺址的發掘證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這時期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製和陶器製作技術。距今7000多年的石門皂市下層文化是中國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這時期生產工具已有河卵石加工磨製的斧、鑿等砍伐用具和魚網墜,並已掌握了原始制陶技術,生產簡單的飲食器皿。
距今6500多年的安鄉湯家崗遺址,反映了常德當時以母性為主導地位的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生活。距今5000多年的安鄉劃城崗遺址,是常德進入父系氏族社會的有力證明。這時期生產工具大為改進,石器鑽孔、切割和拋光技術比較成熟,陶器普遍採用慢輪修整。
商周時期,常德境內人丁興旺,經濟繁榮。全市共有商周時期遺址550多處,出土物有鏃、簪、魚鉤、熔銅爐等。春秋戰國是歷史上社會變革時期,常德境內有上千戰國墓,有澧縣雞叫城、桃源菜菱城、臨澧宋玉城等戰國時期的城址。
楚頃襄王22年(公元前277年),秦蜀郡守張若,"伐取巫郡及江南,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東築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開始。秦代,常德屬黔中郡,郡衙設臨沅縣。西漢高祖時取"止戈為武,高平為陵"之意,改黔中郡為武陵郡,隸屬荊州刺史部。東漢光武帝恢復武陵郡,建武26年(公元50年)郡治從義陵(今淑浦縣)又遷往臨沅縣。順帝陽嘉3年(公元134年),荊州刺史部移治於索縣(現鼎城區斷港頭城址村)。三國時,常德市歸吳國管轄,仍名武陵郡,隸屬荊州。西晉,常德市分屬武陵、天門、南平三郡。唐代,武陵、澧州隸屬江南西道。北宋,改朗州為鼎州,改澧州為澧陽軍州,均隸屬荊湖北路。宋徽宗政和7年(公元1117年),升鼎州團練為常德軍節度使。"常德"取孔穎達《詩經·大雅·常武疏》:"言命譴將帥,修戎兵戎,無所暴虐,民得就業,此事可常為法,是有常德也","常德"之名始於此。南宋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鼎州升為常德府。元代,常德府、澧陽軍州分別改為常德路、澧陽路,隸屬湖廣行中書省江南北道。明朝初期,恢復常德府,澧陽路改為澧陽府,皆隸屬湖廣布政司分守上荊南道。洪武9年(公元1376年),將澧陽府降為澧州。清代雍正7年(公元1729年),升澧州為直隸州。清代,常德府、直隸澧州同隸屬於岳常澧道。至清末,常德府轄武陵、桃源、龍陽、沅江四縣;直隸澧州轄石門、慈利、安鄉、安福、永定五縣。
近代
1914年,湖南省政府廢除府、廳、州,保留"道",岳常澧道改為武陵道,原常德府、直隸澧州各縣由武陵道直轄,道治常德。公元1922年,湖南省撤消"道"制,僅存省與縣兩級,常德各縣直屬省管轄。公元1935年,國民政府在沅陵縣設立湘西綏靖處,將19個縣綏靖縣劃為5個行政督察區,設行政督察專員,專員兼任駐地縣長。公元1936年,國民政府正式設立專員公署,石門、臨澧、澧縣劃在第二區。公元1937年湖南省普遍設立行政督察區,第二區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沅江、漢壽、澧縣、臨澧、石門、慈利、桃源等11個縣,專員公署治所由慈利縣遷往常德縣。民國29年,湖南省調整行政區劃,行政督察區第二區改為第四區。1938年11月,第四區從常德遷往澧縣,第四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也稱常澧區專員公署。
1949年7月中旬至8月初,第四行政督察區各縣先後獲得解放。8月4日,南下途中組建的常澧區行政專員公署及全體工作人員抵達常德城。常澧專署為湖南省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轄常德、華容、南縣、安鄉、澧縣、臨澧、慈利、桃源9縣。8月中旬,各縣相繼成立人民政府,並分別於8月5日和8月15日建立常德市、津市市,成立人民政府。8月28日,常澧區更名為"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行政專員公署(簡稱常德專署)"。
現代
1955年2月16日,根據省人民政府已改為省人民委員會的通知,湖南省人民政府常德區專員公署改為湖南省常德專員公署。隨後,各縣市人民政府人民政府都改為人民委員會。
1962年12月30日,國務院424號文件批准,恢復益陽專區,益陽市及益陽、桃江、南縣、沅江、華容、安化六縣劃歸益陽專署管轄。
1966年3月,常德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成立,代替常德專署行使職權。4月10日,專區生產領導小組撤消,成立常德專區抓革命促生產指揮部。11月,其名稱改為常德地區抓革命促生產領導小組。1968年2月28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成立,行使原專署職權。3月至9月,各縣(市)先後成立革命委員會,取代人民委員會。
1979年3月24日,常德地區革命委員會撤消,常德地區行政公署成立。1979年11月至1980年12月,各縣(市)撤消革命委員會,恢復縣(市)人民政府。
1988年元月,國務院以國函[1988]18號文件批准,撤消常德地區,建立省轄常德市,實行市領導縣體制。4月18日,湖南省人民政府以湘政函[1988]22號文件通知,撤消常德地區和常德縣,設兩區,原常德市改為武陵區,原常德縣改為鼎城區,兩區行政區域不變,津市市為省轄縣級市,省政府委託常德市代管。6月20日至24日,常德市召開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正式成立常德市人民政府,選出正副市長。
2002年,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105個鄉;434個居委會、4004個村委會。
截至2004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106個鄉。
截至2005年12月31日,常德市轄2個市轄區、6個縣,代管1個縣級市;全市共有10個街道、104個鎮、99個鄉、4個民族鄉。
『陸』 湖南歷史沿革與歷史名人ppt
https://wenku..com/view/b2fac3d726fff705cc170adb.html?from=search
『柒』 湖南鄉的歷史沿革
1958年設湖南公社,1984年改鄉。1997年,面積77.4平方千米,人口4.2萬,轄梅崗、蘭坊、山塘、洪塘、坪山、黃鄧、流坊、湖田、鵬溪、竹溪、春光、店下、瑤湖、孔橋、湖北、沙湖、廟東、嘉溪、車家19個行政村。
『捌』 湖南鳳凰的歷史沿革
鳳凰縣自古以來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居地區。明始設五寨長官司,清置鳳凰廳,以境內的鳳凰山而得名。1913年改為鳳凰縣。2001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特批,成為中國第101座歷史文化名城。
春秋戰國時期,鳳凰為「五溪苗蠻之地」,鳳凰屬楚國疆域。據本縣出土的文物考證,當時中原文化已影響到這里。秦一統天下,分天下為36郡,鳳凰當時屬黔中郡。
漢朝高祖五年,更黔中郡為武陵郡。所以鳳凰在西漢、東漢、時期為辰陽縣地,屬武陵郡。
三國時期,鳳凰先屬辰陽縣、武陵郡,歸蜀;後劉備戰敗,吳占其地,鳳凰仍屬武陵郡。
西晉時鳳凰歸鐔城縣地,屬武陵郡;東晉時為舞陽縣地,也屬武陵郡。
南北朝時期,鳳凰一直屬武陵郡。
隋朝一統江山,改辰陽縣為辰溪縣。鳳凰當時屬辰溪縣,隸屬沅陵郡地。
唐朝初為錦州地,唐高祖武德三年,置麻陽縣,鳳凰又屬麻陽縣。唐武後垂拱三年,鳳凰從麻陽縣分出,次年設渭陽縣,縣址設黃絲橋,即今黃絲橋古城。古渭陽縣,屬錦州盧陽郡。
宋朝太宗太平興國七年,改渭陽縣為招諭縣。宋神宗熙寧八年,廢招諭縣,復置麻陽縣,渭陽又劃歸麻陽縣。
元朝設五寨司,屬思州安撫司。這是土司政權時期,由本縣少數民族的統治人物執政,五寨司設在今鳳凰縣城。
明朝承元制,設五寨長官司和竿子坪長官司,都屬保靖宣慰司管轄。明永樂三年,置竿子坪長官司,仍屬保靖宣慰司管轄。明隆慶三年,在鳳凰山設鳳凰營。
清朝順治三年,清朝為了鎮壓苗民,採取了一系列軍事和政治的的的措施,在五寨司設鎮竿協副將。清康熙三年,為辰沅永靖道治。康熙三十九年,又將沅州鎮總兵官移駐五寨司城,將鎮竿副將換防駐沅州。
鳳凰古城康熙四十三年,苗人向化,裁去土司,置鳳凰營於今縣城,在鳳凰山的原鳳凰營地設置通判。通判本應管理地方行政,但當時土司大權在握,形成土流並存的局面。雍正七年,設辰沅永靖兵備道。乾隆元年,改沅州為府屬兵備,十六年改鳳凰營為鳳凰廳,通判升為同知。嘉慶二年,鳳凰廳升為直隸廳,屬湖南布政使司。
辛亥革命後,推翻清王朝,1912年元旦,鳳凰光復。
民國二年9月,廢鳳凰廳,改建為鳳凰縣,仍為湘西軍政統治中心。
1949 年鳳凰縣解放,初屬沅陵專區,1955年劃歸湘西苗族自治州,1957年改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直至如今。
『玖』 長沙歷史的變遷
長沙,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湖南省會,全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旅遊中心。長沙又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現代化城市,近代以來人才輩出,堪稱全國之冠。素有 「楚漢名城.屈賈之鄉、革命聖地」之稱,名勝古跡眾多,吸引著古往今來的騷人墨客。長沙,又可謂為「山水之城、文化之城、英雄之城」。也許您對以上還不太了解 但您一定聽說過一個名字:毛澤東,長沙就是這位世界巨人成長的地方,他在此度過了不平凡的青少革時期。
悠悠湘江,巍巍麓山,見證著這座千年古城的變遷,「惟楚有材,於斯為盛」的形成,湖湘文化功莫大矣。長沙豐富的文化底蘊,在全省、全國乃至全世界都影響頗深,如果說把長沙的建設和發展比做一棵樹,那文化就是這棵樹的根;如果把城市比做一個人,那麼文化就是這個人的靈魂,正是「經世致用,自強不息」的湖湘文化之根影響著、支撐著長沙的全面發展。
「心憂天下,敢為人先」的長沙精神驅動著星城奔向美好的未來。「露蒸干樹熟,風撼一洲香」, 以南橘聞名的橘子洲,登洲一覽,但見雜花生香,綠蔭覆地,橘絡含羞,在洲中放眼望去,只見西邊嶽麓山青翠蔥蘢,東邊長沙城高樓聳立,山水與城市互動,城市與山水共生,好一幅天人合一的圖畫。
長沙,一個名副其實的旅遊勝地。這里節慶盛會豐富多彩,歡樂洋溢;這里許多文化與傳統風俗獨具特色,舉世無比;這里悠久的湖湘文化, 神奇的偉人故里,秀美的山水洲城,浪漫的現代都市,令你目不暇接。到此觀光,必將給您留下一生難忘的美好回憶
距今約15—20萬年以前, 長沙 有 人類 的活動,經過15—20萬年的發展,長沙 歷史 進入 新石器時代 ;約公元前5000年,長沙先民開始過定居生活,形成了村落,進入母系社會;約公元前3000年,長沙新石器時代進入屈家嶺文化階段;約公元公元前2500年,長沙新石器時代進入 龍山文化 階段,這時有了原始農業,漁獵仍是人們謀生的重要手段,原始制陶業、石器加工技術又有進一步的發展,並產生原始的紡織和玉器加工技術。
夏商周以前
商 周 及商周以前與中原王朝的關系
傳說始祖 炎帝 和 黃帝 都曾來過長沙。 司馬遷 的《 史記 ·五帝本紀》說,黃帝曾「披山通道,南至於江,登熊、湘」,後來就把長沙這片地土封給了他兒子少昊氏( 宋朝 羅泌的《路史》記載:少昊氏「始於雲陽,胙土長沙」(胙即賞賜之意),據此,傳說中的少昊氏是遠古長沙的一個氏族首領,是開發長沙的第一人。
長沙, 夏代 屬古 三苗 之地;到商、周時代,三苗國消失了,但三苗後裔仍然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這時長沙屬「揚越」(又叫「荊蠻」),史稱「揚越之地」,作為古越人(古長沙越人為揚越的的一支)到這時創造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越文化,以拍印的幾何紋飾硬陶即印紋硬陶是其最有代表性的特徵。商周時期,北方中原王朝對南方「荊蠻」、「揚越」的戰事頻繁,雖未能在這里建立起他們直接的統治,但「揚越之地」一度成為商周的「南服」,迫使「荊蠻」臣服納貢。《逸周書·王會》記載,周初營建雒邑告成,各方 諸侯 來賀,貢物中有「長沙鱉」一種,這是「長沙」一名見於史籍的最早記載。
古越文化與中原文化
商周時期中原文化的傳人,長沙進入 青銅器時代 。長沙古越人仍然是居住在茅草覆蓋的半地穴式房屋,過著氏族生活,主要以 石器 作為工具,生產上依靠刀耕火種。商代中期,中原的青銅鑄造技術傳入,開始使用和製造青銅工具銅斧,到 西周 後期出現了銅制大鋤(一種重要的鬆土工具)、銅插(即耙,用於鬆土和起土的農具);而且還製造出了形制考究、紋飾精美的青銅容器、樂器。長沙出土的大批商周青銅器,大多具很高的工藝水平,富有鮮明的越族風格; 1938年 寧鄉 出士的著名的四羊方尊,是商周青銅器中珍品; 1959年 以來寧鄉、 長沙縣 出士的十幾件銅鏡,一般重70—80公斤,最大的221.5公斤,為 中國 到目前為止發現的最大的商代銅鏡。
荊楚文化與中原文化
東周 以後,進入 春秋時代 ,也是中國歷史上的動亂年代,春秋末期, 楚國 (荊楚)的勢力進入長沙。 戰國 初期,越國滅 吳 ,楚越對峙開始,長沙成為楚國東南邊睡的要塞。戰國中期,楚國實行變法,國力強盛,對南展開大規模的軍事行動,湖南全境納入了楚國版圖,長沙成為楚國南部的軍事重鎮,包括湖南湘北、湘中、湘南廣闊地域的政治軍事中心,楚國在長沙建立了城邑。楚人對長沙的進入,加上經過數百年的戰爭,古越人消失了,長沙古越文化被楚文化替代。
楚人的南侵,帶來了中原和江漢地區的生產工具和生產經驗,使長沙地區進入了 鐵器時代 ,長沙結束了商周以來延續了1000多年的原始狀態,直接進入封建社會。
楚國至楚懷王時國勢日弱,諸侯各國特別是 秦國 對楚國多次發起戰爭,前222年,秦國大將 王翦 帥軍南下,打敗楚軍在江南的余部,楚國以長沙為政治軍事中心的江南之地被秦國所征服,楚國滅亡。長沙(湖南)作為楚地和楚國軍事重鎮的時間長達800多年。
秦漢時期
秦代的長沙郡
秦國 滅掉 楚國 ,在原楚 江南 之地設立「 長沙郡 」,之後就是 秦王朝 的誕生,長沙為 秦代36郡 之一,從秦代開始,長沙開始納入中國統一的政治版圖,並第一次明確地以一個 行政區域 載入史冊。秦代 長沙郡 涵蓋今湖南大部分、 湖北 以南、 江西 西北和 廣東 的連縣、 廣西 的全州等地, 面積 幾乎相當於今湖南全省,湘縣為治所。
西漢時期長沙國與長沙王
--------------------------------------------------------------------------------
2 長沙歷史
秦朝 滅亡, 漢王朝 建立。 劉邦 稱帝之後,公元 前202年 封 西漢王朝 開國功臣吳芮為長沙王,以原秦朝的長沙郡建長沙國,將湘縣改名臨湘縣,臨湘縣駐所作為國都,也標志著 湖南 歷史上出現了第一個 諸侯 國,長沙成為王國都城。長沙王是長沙國的最高統治者(最高官員),其王位世襲,但自 東漢 漢朝對諸侯王國改變體制之後即公元前144年,實際成為有名無實的番王了。長沙國從公元 前202年 始封至公元 7年 廢除,存在200多年,長沙國先後分為「吳氏長沙國」和「劉氏長沙國」兩個時期。
吳氏長沙國
古長沙城作為漢王番都,臨湘古城位於長沙國的中心地帶,為歷代長沙王的駐所和長沙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古書《 水經注 》記載,臨湘城(即古長沙城,史稱臨湘故城)系吳芮始封長沙王建築。公元前157年,吳氏長沙國廢除。
吳氏長沙國時期,為古代長沙歷史上輝煌時期,政治上始終不渝維護國家統一,是西漢王朝的忠實諸侯王國。劉邦所封八個異姓諸侯王臧荼、韓信、英布等七個諸侯王全部消滅,唯獨吳氏長沙國自始自終效忠朝廷,就是淮陰王英布(即長沙王吳芮之女婿)反叛,長沙王吳臣(吳芮之子)還大義滅親。吳氏長沙國自吳芮始封,到前156年其五世孫吳著死,因無子被撤除,共傳5代,歷時46年。王國的官吏制度與西漢朝廷相同,設有丞相(漢高祖初曾稱柱國),由朝廷直接委任,名為輔佐諸王,實際上是派來掌握本國實權以控制地方的。
劉氏長沙國
前158年 文帝 之子文帝繼位,重置長沙國,史稱「劉氏長沙國」,公元前155年,景帝庶子劉發封為長沙王。劉發之長沙國正值西漢王朝大削諸侯王國勢力的時候,至此,疆域廣闊的長沙國分離出南部另立桂陽郡和零陵郡。自前155年封地,到 前145年 ,隨著朝廷對諸侯番國管理體制的改變,這時的長沙國瞎地大為縮小,已析出桂陽郡和零陵郡,僅有臨湘、羅、下集、益陽、連道、湘南、安城、丞陽、茶陵、攸、昭陵等13縣;長沙國的番王至此也削除了實際權力,不得干預自己所轄諸侯國的政務,成為名義上的王,上至相(管理政務的最高行政長官,改制以前稱為「臣相」),下至縣令全部由朝廷任免。
「劉氏長沙國」從劉發始封到劉舜被廢,共傳7代8王,歷時164年,隨西漢王朝滅亡而拆除。公元 8年 , 王莽 篡位自立為帝建「新朝」,長沙國改名「填蠻郡」,國都臨湘改名「撫睦縣」。
東漢長沙王、長沙國與臨湘侯
王莽政權很快就被西漢末農民大起義所淹沒。公元25年,原 西漢 皇室宗族、長沙定王劉發的後裔 劉秀 (即光武帝)擁兵稱帝,又建立起一個漢朝,因以 洛陽 為都,史稱 東漢 。由於全國各地分布著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隊伍和各色武裝割據,劉秀又展開了統一全國的戰爭。公元 26年 (建武二年),劉秀遙封西漢末代長沙王劉舜之子劉興為長沙王,復建長沙國,以控制 洞庭以南 的局勢。到 29年 ,江夏太守侯登、武陵太守王堂、長沙相韓福、桂陽太守張隆、零陵太守田翕、蒼梧太守杜穆、交趾太守錫光等,相率遣使貢獻,悉封為列侯。至此,包括長沙在內的 湖南 全境正式歸於東漢,長沙的歸漢,對劉秀統一天下的戰爭起到了重要作用,劉秀於 40年 (建武十六年)統一 中國 。長沙已早在 37年 ,劉秀以長沙王劉興等「皆襲爵為王,不應經義」,將其改封為臨湘侯,又將長沙國廢除,改為長沙郡。
三國至隋唐五代時期
湘州改制為湖南和長沙建制史上的標志。由於長沙地理位置的重要,長沙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劃的中心,其地位與作用更加鞏固。三國的長沙郡,行政范圍基本局限於湘江以東地帶,隋朝的長沙郡跨越湘江至整個湘中地區,從而基本上奠定了從此直到清代長沙建置的規模。隋朝的統一,湖南重歸統一的中央政權之下,與全國其他地區的往來與聯系不斷加強,獲得了一個廣闊和相對安定的空間。
東吳長沙郡
三國 時期, 219年 孫權 奪取長沙至 279年 西晉 滅 吳 ,長沙屬於孫吳之地。孫權稱帝後湖南政區發生變化,今湖南的大部大致屬當時的南郡、武陵、零陵、桂陽、長沙、臨賀、天門、衡陽、湘東、昭陵10郡,隸屬 荊州 。
--------------------------------------------------------------------------------
3 長沙歷史
257年 ,長沙東部為衡東郡(治所翻縣,今 衡陽市 ),西部為衡陽郡(治所湘鄉縣今湘鄉縣西),益陽縣南部之地析出新陽縣(今 寧鄉縣 ),治所在溈水上游(今寧鄉縣橫市鎮一帶),屬於衡陽郡。
265年 ,長沙郡的安成縣(今屬 江西省 )和豫章、廬陵兩郡幾縣設立安成郡,長沙郡瞎地進一步縮小,共轄臨湘、測陽、恢、醒陵、羅、 吳昌(漢昌改)、建寧、下集、蒲沂等9縣,包括今長沙、岳陽、株洲 3市地以及今屬 湖北 的通城、崇陽、蒲沂3縣(市)地。
三國時期的長沙郡,上有州(荊州),下有 縣 、 鄉 、里,為孫吳時代的行政體制。除行政長官外,長沙郡屬諸曹的設置(官名)已經頗為全備,有掌「選署功勞」的功曹、管賦稅的田戶曹、管造船的船曹;有負責由貯租米、布帛的倉吏,收貯租錢的庫吏。縣以下的鄉也設有屬吏,簡胺中就出現了「東鄉勸農摻」、「南鄉勸農撮」的名稱。此外,還有「司馬」、「關丞」、「倉田曹」、「錄事」等。(資料來源:依據「長沙走馬樓」出土的簡牘整理)。
西晉·南朝之湘州
西晉 統一中國後沿襲漢代分封制。 280年 (太康十年),晉武帝封其第六子司馬乂為長沙王,以郡為國。西晉初期,長沙郡仍隸屬荊州,以臨湘為治所, 西晉至南朝的300年中,地方行政仍實行州、郡、縣三級制。
長沙郡下轄臨湘、瀏陽、巴陵(280年分羅縣置,今 岳陽 、臨湘地)、羅、吳昌、醴陵、建寧、攸、下雋、蒲沂等10縣。280年,新陽縣改名新康縣,縣治遷到今寧鄉縣治以西10里的冷水鋪及萬壽山一帶。 299年 ,晉惠帝分巴陵、下雋、蒲沂等縣設立建昌郡,長沙郡轄地又一度減少。
湘州的建立 :西晉後期,由於北方勢力侵擾,西晉統治重心南移,荊湘地區更為重要。 307年 (永嘉元年),晉懷帝司馬熾從荊州分出長沙、建昌、湘東、衡陽、邵陵、營陽、桂陽、零陵等8郡另立湘州,以臨湘(今長沙)為治所。湘州的設立,是古代湖南政治軍事上的一件大事。
隋朝的改制
577年 ,北周滅北齊,重新統一了北方。 581年 ,北周外戚楊堅廢周稱帝,建立 隋朝 。 589年 (陳禎明三年|隋開皇九年正月),隋軍渡過長江,攻克建康,陳朝滅亡。從此自西晉滅亡以來長達270多年的南北分裂局面結束。
隋統一中國,對南朝的政治體制實行改革。地方行政改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二級制,廢除郡一級。隋文帝時,以長沙有昭潭,改湘州為潭州,設立潭州總管府。
長沙郡廢除,所轄的臨湘縣改為長沙縣,並廢瀏陽、醴陵2縣並入;
建寧縣亦被廢除,並入衡州(原湘東郡)的湘潭縣。
隋煬帝時,進一步改制,廢諸州總管府,裁並州縣,改州為郡。潭州又改為長沙郡,轄長沙、衡山、益陽、邵陽4縣,以長沙縣為郡治。
長沙縣轄地包括今 長沙 、 望城 、 瀏陽 、醴陵4縣(市)地。區域大小大致與現今長沙市轄區相當。
衡山縣為原衡陽郡所轄,後湘鄉、湘西2縣並入,包括今 湘潭市 城區及 湘潭 、衡山、湘鄉、雙峰、漣源、 寧鄉 等縣(市)地。
益陽縣亦為原衡陽郡轄,後廢新康縣並入,包括今 益陽市 城區及 桃江 、新化、 安化 、 寧鄉 、漣源等縣市地。
邵陽縣為原邵陵郡所轄,後廢扶夷、都梁2縣並人,包括今 邵陽市 及邵陽、邵東、新邵、新化、武岡、洞口、隆回、新寧、城步、漣源等縣市地。
盛世潭州
李靖 平定蕭梁, 621年 長沙歸於 唐朝 。唐王朝地方行政仍沿襲 隋朝 州(郡)、縣兩級制。636年(貞觀十年),唐全國為10道,潭州屬江南道。733年(開元二十一年),唐增為15道,潭州屬江南西道。
唐朝初期,行政區劃調整,將邵陽縣劃出,另立南梁(州),從長沙、益陽、衡山3縣分別劃置醴陵、新康(624年又歸入益陽)、湘鄉3縣,南梁共轄6縣。
潭州的縣級區劃也進行了調整
708年 (唐中宗景龍二年),分長沙縣復置瀏陽縣,並將縣治從居仁鎮(令官渡鎮)遷至今瀏陽市所在地。
749年(唐玄宗天寶八年),衡山縣改名湘潭縣。潭州仍轄6縣,即長沙、瀏陽、醴陵、益陽、湘鄉、湘潭,直至唐末。
--------------------------------------------------------------------------------
4 長沙歷史
621年湖湘初定,唐王朝在長沙設立潭州總管府,624年總管府改為都督府,管轄潭、衡、永、郴、連、南梁、南營、南雲8州軍事(624年為7州,南雲不在內)。潭州都督府是唐代前期湖南地區的最高軍事機關,行政長官為都督,但往往兼任潭州刺史,實行軍政合一體制。長沙唐中央政府湖南軍事機構所在地,唐前期軍事上實行兵農合一的府兵制,全國各沖要之地設置軍府,又稱折沖府,直屬中央。唐玄宗時改革軍事,潭州設有橋口(今望城縣喬口鎮)和祿口(今株洲)、花石(在湘潭)守防。
唐代以前的長沙社會發展整體落後於中原地區,經過三國、兩晉和南朝長達400年的經營開發,到唐前期,由於社會安定和歷任州(郡)縣官的治理,趕上了中原地區的發展,此時的長沙人丁昌盛、經濟繁榮、文化燦爛。771年(大歷六年)上任潭州刺史的張謂曾撰寫了一篇《長沙土風碑銘》,唐代宗大歷年間,詩人 杜甫 游長沙,曾寫下了不少詩章,其《清明》一詩中有:「著處繁華矜是日,長沙幹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艷明眉 爭道朱蹄驕齒膝」,也正是盛世長沙一日的寫照。
湖南道治所
唐王朝 到 唐玄宗 時繁榮達頂峰,之後開始衰落,至「安史之亂」進入了它的中期,唐中期進行了政治體制改革。 764年 (唐代宗廣德二年),衡州設置湖南都團練守捉觀察處置使,簡稱湖南觀察使,轄衡、潭、邵、永、道5州; 768年 (大歷三年),轄區也有所擴大,增加了郴、連2州,長沙成為湖南道的治所。至此長沙等地從原江南西道分離出來,單獨成為地方一級行政區劃即湖南道,「湖南」一詞開始作為地方行政區劃的名稱在歷史上出現。
湖南觀察使設立及遷治長沙,為朝廷穩定湖南局勢採取重要措施,然而卻引起了湖湘武將們的不滿。安史之亂後,地方兵將大多驕橫跋屋,不服駕馭,「喜則連橫而叛上,怒則以力而相並」 當時駐防長沙等地的正是這樣一批驕兵悍將。至安史之亂之後,江南一帶分裂割據漸漲,湖南一帶斗爭表現為湖南觀察使與悍將驕兵的激烈沖突,而長沙正處於這一沖突的中心地帶。 770年 (大歷五年),湖南道遷治長沙僅僅2年之久,湖南兵馬使臧即帶領一班驕兵起而造亂,肆虐長沙,殺死潭州刺史兼湖南觀察使崔灌,演出了一場「兵變」惡劇。發生於770—780年的長沙減價兵變和邵州王國良事件,即表明分裂割據勢力已經在湖南興起。
楚國王都
五代十國 時期,此時的湖湘地區出現了一個由 馬殷 建立的 楚國 ,原唐朝湖南道治所的長沙即為其都城,至此長沙進入了一個引人注目的(馬)楚國時代。馬楚政權時期,馬殷政治上採取「上奉天子、下撫士民」、內靖亂軍、外御強藩等政策,使人民獲得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經濟上,採取興修水利、獎勵農桑、發展茶業、提倡紡織、通商中原等措施,長沙以及湖南社會經濟得到了較快的發展。這期間楚國與北方各個政權的貿易以茶葉為主,湖南的茶葉從此全國聞名。 參見: 五代十國·楚國
軍閥割據
951年 ,南唐大將邊鎬滅 楚 , 湖南 重新回到軍閥割據 南唐即以邊鎬為武安軍節度使,駐節潭州; 952年 10月,劉言乘潭州民情怨憤之機,派王逵、周行逢家兵攻打潭州;南唐在長沙的統治僅一年,即煙消雲散。
劉言占據湖南後,湖南的政治、軍事重心一度從長沙移至今天的常德市; 953年 劉言被周行逢與王逵合謀囚殺。
周行逢為武清軍節度使,權知潭州軍府事,駐長沙;周行逢主政湖南之後力「矯前人之弊」,以嚴刑峻法處置悍將,整肅貪官,從此,沅湘間的戰亂一度停息下來; 962年 10月(建隆三年九月),周行逢去世。 962年l 1月,張文表獲知周去世消息起兵叛亂 隨即以去朗州吊喪為名率兵直赴潭州,鎮守潭州的廖簡被殺於酒宴席上,佔領了潭州。963年 宋朝 佔領長沙。
宋代湖南路治所
963年宋軍佔領潭州,宋太祖規定潭、朗兩州「直隸京師,長吏得自行奏事。」原武安軍、武平軍的建置廢除,朗州作為湖南軍事政治中心,「在潭州之上」的地位也隨之消失了。宋朝統一中國之後,為防止藩鎮割據,規定州、郡長官必須由文臣擔任,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改以前「太守、刺史和縣令、縣長」的稱謂為「知×州(縣)事」,簡稱知州(縣)。
--------------------------------------------------------------------------------
5 長沙歷史
997年 (至道三年),宋真宗正式改道為路,全國為15路。原湖南道改為荊湖南路,潭州為治所。真宗( 998年 —— 1022年 )時,荊湖南路的轉運使司、提點刑獄使司和安撫使司相繼設立,三大衙門都設於潭州城內,其安撫使並由潭州知州兼任,長沙又成為湖南9州、軍、監的政治軍事中心。
宋代潭州區劃的調整
宋代 是長沙歷史發展的十分重要的時期。在這300多年中,長沙作為湖南政治軍事中心的地位更為鞏固,長沙行政區劃的格局基本定形,後來長沙地區在 元 、 明 、 清 三代長達600多年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宋朝初期和中期,潭州行政區劃也經歷多次調整。
965年 (乾德三年),廢除馬楚政權末期設立的龍喜縣將 長沙縣 東的常豐場升為縣(973年又並入長沙縣);原屬岳州的湘陰縣劃屬潭州。
977年 (太平興國二年),分長沙6鄉置 寧鄉縣 ,以原唐代新康縣玉潭鎮(即今寧鄉縣城)為治所。
993年 (淳化四年),原屬衡州的衡山縣劃予潭州。
1073年 (熙寧六年),大臣章享巡察湖南開梅山,分湘鄉、邵陽、益陽、寧鄉4縣地設 安化縣 。
1098年 (元符元年),分長沙縣5鄉、 湘潭縣 2鄉置善化縣,縣治即附於潭州城內。至宋末,潭州共轄長沙、善化、寧鄉、 瀏陽 、 湘陰 、益陽、湘潭、澧陵、湘鄉、安化、佼、衡山等12縣,是荊湖南路各州中人口最多、地域最廣的一州。
宋代長沙發生的重大事件
兩宋之交時長沙一度為天下注目、太快人心之處。l126年8月, 北宋 奸臣「六賊」之首蔡京流放 廣東 ,行至潭州而死。次年, 南宋 朝廷懲處叛國之臣,偽「楚皇帝」張邦昌被貶至潭州「安置」,後於l1月下詔賜死。
宋代政局相對穩定,由於統治者實行與民休息政策和一些賢臣清吏的治理,長沙 經濟 的發展趕上和超過了中原地區。 文化 上,長沙 嶽麓書院 的創立,胡安國、胡宏父子和 朱熹 、張拭在長沙講學興教,長沙成為著名的湖湘文化之都。長沙城市的規模擴大,其城垣直至清末也沒有超過,城內已打破坊市界限,商業繁榮,人口稠密,已蔚然而為「湖湘一大都會」。
南宋初,湖南民族、軍閥矛盾尖銳,動亂不已。建炎四年正月, 金 兵攻陷長沙,屠城而去;先後有馬友、杜彥、孔彥舟等幾股潰兵、土匪武裝湧入長沙,燒殺擄掠,無惡不作。
l130年, 洞庭湖 區爆發了著名的鍾相、楊幺起義,湖南人民紛紛響應,潭州的寧鄉、益陽、湘陰、安化等縣也成為義軍佔領區。短短2年,長沙城垣殘破,十室九空,湖南安撫使兼知潭州向子甄乃率所屬移駐攸縣。
1131年 2月(紹興元年正月),南宋王朝曾改荊湖南、北路為荊湖東、西路,分別以鄂州、鼎州(今常德市)為治所,潭州屬東路。1131年,又恢復舊制,仍以潭州為南路治所。南宋初,潭州為沿江6大帥府之一,有宰相李綱、張浚,大將韓世忠、王理、岳飛等先後來到長沙。
l132年,李綱任湖廣宣撫使兼知潭州,次年10月,宋朝廷以禁軍疲沓不堪戰事,劃分諸統兵大將轄區,潭州先為王理轄區,後因其作戰無能,又代之以名將 岳飛 ,長沙又成了聲震中外的岳家軍的駐防地。在鎮壓楊么起義的戰爭中,李綱、張浚、岳飛先後以統帥身份坐鎮長沙,指揮潭、鼎、岳、辰、澧等州和湖北的各路軍隊,先後招降黃佐、周倫、楊欽等義軍將領,瓦解義軍20餘萬人,避免了一場血腥屠殺。
南宋中後期,長沙時局相對穩定,有重臣名將劉鎬、張孝祥、辛棄疾、周必大、真德秀、魏了翁、向士壁、汪立信、 文天祥 、李芾等任職長沙,支撐南宋王朝湖南大局。辛棄疾創飛虎軍,張孝祥、真德秀為政廉潔,文天祥治獄清平,都為長沙留下了一段佳話。而向士壁、張唐(張浚之曾孫)、李芾潭州抗擊 元 軍,悲壯激烈,為宋代長沙添上了英雄的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