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古生物雜志

古生物雜志

發布時間: 2021-08-03 13:22:48

A. 奧陶紀:海洋無脊椎動物繁榮的時代

寒武紀過後,地球歷史平穩進入奧陶紀。奧陶紀(Ordovic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二個紀,距今4.9~4.38億年,是海侵廣泛的一個時期,這為無脊椎動物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一時期,海生無脊椎動物不僅門類和屬種豐富,在生態習性上也有重要的分異。主要生物種類除三葉蟲外,還有筆石、鸚鵡螺、腕足類、珊瑚和腹足類等。奧陶紀還出現了原始的魚類。當時的海洋中,各式各樣的筆石隨處漂盪,游泳能力很強的各種鸚鵡螺在四處覓食,三葉蟲及腕足類等底棲生物也相當繁盛,珊瑚礁初具規模,還有許多蠕蟲類和節肢動物藏匿在藻叢和泥沙中,海洋初步具有生機勃勃的景象。

1.奧陶紀生物界的霸主鸚鵡螺

談到奧陶紀就不能不涉及鸚鵡螺,因為這種動物在奧陶紀的海洋中非常繁盛,保存在地層中的鸚鵡螺化石通常多稱角石。鸚鵡螺屬於軟體動物門頭足綱,現代海洋仍有少量捲曲鸚鵡螺生存,被稱為活化石。頭足類全部生活在海洋中,從淺海到大洋深處,從熱帶到寒帶都有它們的蹤跡。如果我們把無脊椎動物稱作低等動物,脊椎動物(包括人類)為高等動物,那麼頭足類就是低等動物中最高級的種類,其包括烏賊、章魚和鸚鵡螺、菊石、箭石等許多不同種類。它們的身體兩側對稱,頭部極其發達,具有一對銳利的眼睛。之所以稱它們為頭足類,是因為它們的頭和足部全都發育在身體的同一側,足在頭部的口周圍分裂成8~10條腕或觸手,能夠捕抓獵物、抵禦敵害。頭足類具有殼,只不過有的種類殼在體外,有的種類殼在體內或者退化消失,通過殼體氣室充氣量的變化和氣體的推進,其可以在海水不同深度游泳生活,因此頭足類在無脊椎動物中與眾不同,是非常進步的生物。鸚鵡螺從寒武紀時就已出現,在奧陶紀迅速發展成為海洋中的一霸,其具有堅硬的外殼,形狀像牛或羊的角,一般是直的,也可以是彎的或盤卷的。鸚鵡螺從開始發育到最終長成,殼的直徑逐漸變大,肉體生長時不斷前移並分泌鈣質的殼,最後著生在殼體最前部,形成住室。住室後面向殼的尖端一方則形成一系列的氣室,氣室對其在海水中的升降和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鸚鵡螺死亡以後,肉體通常很難保存,只有硬殼才能夠保存成為化石。我國鸚鵡螺化石屬種非常豐富,北方奧陶紀地層中的鄂爾多斯角石、阿門角石、灰角石;南方奧陶紀地層中的震旦角石、盤角石、米契林角石等都是代表性屬種,它們長期以來被有效地應用於劃分對比地層。

奧陶紀的新疆,隨著世界性的海侵,海洋面積大為增加,古陸除和田-若羌一線和准噶爾中部外零星支離。奧陶紀地層分布比寒武紀廣泛,主要出露於塔里木盆地西緣的柯坪塔格山、庫魯克塔格山、阿爾金山和西昆侖、喀喇昆侖山等地。這些地區的奧陶紀地層記錄完整,均保存大量角石,類型包含華北形和華南形,並且有混生現象。角石對奧陶紀地層的劃分和對比最為重要。

2.塔里木和庫魯克塔格的震旦角石

報道新疆鸚鵡螺化石的最早的學者是義大利人Gortani,其於20世紀30年代初從印度穿越喀喇昆侖山進入新疆,在喀喇昆侖山口北採集到大量早奧陶世的角石,經研究成果於1934年在義大利的古生物雜志發表。

新疆奧陶紀角石保存最多的地區是柯坪塔格山和庫魯克塔格山的卻爾卻克一帶,這里整個奧陶紀地層保存完整,角石以中下奧陶統產出最多。下奧陶統以產內角石類為主,中奧陶統出產盤角石和震旦角石。震旦角石(Sinoceras)是在中國南方揚子地區中奧陶統建立的一個角石新屬,代表種稱中華震旦角石(Sinoceras chinensis)。目前所知,它主要產於中國,是中國中奧陶世特有的標准化石之一,其名Sino—(震旦)為中國之古稱。震旦角石個體長10餘厘米到1米以上,外形長錐狀,形似「竹筍」,沿中部縱切面磨製後,內部層層隔壁疊置如「寶塔」,故民間俗稱「寶塔石」、「竹筍石」。

新疆的震旦角石主要見於柯坪和庫魯克塔格,個體相對較內地所產小一些,但紋飾保存相當完好。此外,中奧陶世常見的盤角石在新疆也較為豐富,早奧陶世的內角石和中國北方特有的珠角石也很常見。晚奧陶世新疆的角石在中國類型獨特,與中國內地差異較大,而與西歐波羅的海一帶的角石面貌極為相似,可見那時的新疆海域處在東西方的交界地帶。

3.筆石

新疆奧陶紀地層除角石外,筆石化石也很豐富。筆石屬於半索動物,一般身體呈蠕蟲狀,左右對稱,全部生活在海洋中。半索動物曾經被列為脊索動物門的一個亞門,理由是它的口索相當於脊索動物的脊索,很可能是脊索動物中最原始的一類。從目前已有的研究資料看,半索動物是非脊索動物和脊索動物之間的一種過渡類型。筆石在二疊紀末已經全部絕滅,我們今天只能通過化石來認識它們,這些古老的化石通常保存在岩石層面上,很像用鉛筆書寫的痕跡,故稱之為筆石。奧陶紀—志留紀的筆石種類很多,其在海水中漂浮生活,可以到達很遠的地方。由於演化快、數量多、分布廣,具有重要的地層對比意義。

我國的筆石非常豐富,分布極廣,一些世界性的標准屬種幾乎都在我國出現,還有一些中國特有的種類。化石保存完好,層位齊全,其中許多是演化上的關鍵屬種,而且在我國出現較早,為研究筆石的系統分類、生態學及其演化等提供了難以替代的材料。新疆的筆石產出層位和角石一樣,主要在奧陶紀,但角石多保存在石灰岩中,而筆石多保存在很薄的頁岩特別是暗色頁岩層中,產地主要在柯坪、庫魯克塔格和西天山的科古琴山等地。筆石通常以印模痕跡形態保存,但在新疆柯坪奧陶紀泥灰岩中,見有呈立體形態保存精美的筆石,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見的,對筆石構造和生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B. 微體古生物學報雜志從投稿到收稿一般多久

古生物化石為我用的價值和特點
1、 巨大的經濟價值
大家知道,《侏羅紀公園》以最現代的手法表現古生物及其生存環境而大發其財。無獨有偶,中國科學院的著名刊物《化石》雜志2000年第一期載文說:「郝秀榮收集並被命名為『嬌小遼西鳥』的一塊化石,作為標本通過中科院在國外展出時,曾有人想出資2億美金收藏。」據中科院董枝明教授講:國際上規定的東西不能研究,不能收購,如果一塊鳥化石到國外能賣1萬美金的話,經海關批准出去能賣5 萬美金。這是保守的估計。1998年在《化石》雜志發表文章的一位記者估計,孔子鳥的身價漲到了「一隻鳥一幢樓」的地步。還有另外的經濟價值,2000年5 月末6月初參加世界第五屆古鳥類大會的中外科學家到朝陽看地層,食宿費均自理,朝陽人收到了由古生物化石吸引來的第一筆大宗的外匯。有人提出了「化石經濟」概念,認為化石已經走向市場,形勢又是非走向市場不可。歷史發展到今天,化石有了一種新作用,那就是把化石當作一種奇石來買賣,因此,化石經濟時代的到來是不可避免的。(參見《化石》雜志2000年第2 期)目前,朝陽市從事化石產業的人數尚未統計,由化石而致富的人為數也不少(化石而發財的人不在此列)。只要走出去,既傳播了文化,又賺回鈔票,把生意做到國外去。」

2、 巨大的科學價值
古生物化石是鑒定和對比地層、了解地球歷史的重要根據,是研究動物與人類起源、發展歷史及其規律的珍貴材料,也是群眾學習並認識自然和人類歷史及其發展規律、建立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實物資料。豐富多彩的化石證明了地球上千姿百態的一切生命,都不是什麼神創造的,而是單細胞生命出現以後,經過長期的演化而形成的。不僅如此,它還能給我們展示一幅史前時期生物歷史的畫卷,給人以知識,給人以大自然美的享受。科學技術部徐冠華副部長說:遼西(朝陽)熱河生物群既有地域優勢,又有科技優勢,是有所作為的領域。

3.稀缺的旅遊資源
化石具有知識性、文化性、觀賞性和趣味性,化石產地具有異地性,所以化石和化石產地都是旅遊資源。化石和化石產地可以單獨構成風景名勝區,也可以成為其它風景名勝區的組成部分。《中國旅遊大全》和《中國名勝詞典》列舉了94處化石旅遊名勝,有的是產地,有的是遺址,有的是博物館, 有的是自然保護區,朝陽將是第95處。大多數人都有強烈的求知慾望和對奧秘的探索要求,化石名勝恰好能不同程度地滿足這些願望和要求,所以化石和化石產地對遊人有吸引力。

4 、重要的外宣資源
提高朝陽在域外、境外的知名度,在朝陽可以打這樣幾種「牌」:朝陽市的企業及其產品,農業產品,人文地理,包括「三燕文化」、「紅山文化」等,而當前比較理想而又投入較少的「牌」則是朝陽市的地質遺產——化石。

C. 陳旭的學術研究成果

學術研究方面的主要工作和貢獻包括下列幾個方面 :
1.中國奧陶紀和志留紀地層學及筆石動物群的古生物學研究。1960-1962年師從穆恩之院士出版了《中國的筆石》,60-70年代參與建立和完善中國奧陶紀、志留紀及包括早泥盆世筆石帶的劃分和對比研究。70-80年代,系統地研究了我國西南地區志留紀早期的筆石,80-90年代參與《中國志留系對比》和主編《中國奧陶系對比》英文專著,此間並負責中英志留系專題研究。近年來又研究了西北晚奧陶世的筆石,特別是系統地研究了中國奧陶紀末期(赫南特期)的筆石,論述了該時期全球最完整的筆石動物群。此外,於80年代籍掃描電鏡進行筆石孤立標本的研究,填補了我國在此領域中長期空白的狀態。
2.全球層型剖面和點位(GSSP)的研究。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界入,但未能突破。領導的國際工作組在浙贛邊區從事中奧陶統達瑞威爾階(Darriwilian Stage)的全球層型剖面和點位(GSSP)的研究。經過4年的努力,在我國浙江常山黃泥塘建立達瑞威爾階的GSSP,於1997年初被國際地科聯批准,作為全世界該時段對比的唯一標准。這是第一個在中國確立的「金釘子剖面」,為我國的地層學爭得了榮譽。同時,又參加了以瑞典、美國科學家為主的上奧陶統底界的界線層型工作組,2001年國際奧陶系分會批准在中國新疆柯坪大灣溝建立上奧陶統全球輔助層型剖面,2006年,領導的國際工作組在我國宜昌王家灣建立了奧陶系最高的一個階,即赫南特階的GSSP,並已被國際地科聯批准,為我國的奧陶系再獲一枚「金釘子剖面」。
3.筆石大滅絕及倖存的過程和機制的研究。在揚子區奧陶系與志留系間建立了高解析度的生物地層劃分和對比框架,對該時期筆石動物群作了系統的分類學研究。從理論上闡述了大滅絕(主滅絕)與小滅絕的時限、特徵、進程和制約筆石滅絕的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並把筆石分異度的對比,引深到生物地理學、定量地層學和統計學等交叉學科和方法學的范疇中去,在理論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創新性。和同事們在這一方面的代表作在國內外形成了較廣泛的影響。
4.古氣候學的研究。近十年來與美國布科(A. J. Boucot)和斯科梯斯(C.R. Scotese)兩位教授合作,建立全球顯生宙氣候敏感沉積物資料庫,藉計算機成圖技術,編制了寒武紀至中新世共27幅全球氣候緯向分帶重建圖,比較系統地闡述了顯生宙氣候帶的演變。
5.華南大地構造格局的研究。在1991年國際奧陶系大會上報告中國奧陶紀板塊,引起大會關注。與芝加哥大學Rowley博士等研究了穿越揚子區到華南早古生代岩相、生物相的時空演變,並結合構造分析的方法,對華南古生代板溪洋提出了質疑。最近對華南廣西運動發生時代的研究,引起國內地質界不同學科同行的關注。
6.領導的《中國海相地層研究》項目為中國含油氣地層開發作出了一定的貢獻。最近對揚子區奧陶系-志留系之交五峰組和龍馬溪組兩套產頁岩氣的筆石黑色頁岩時空分布的研究,對中石油和中石化頁岩氣的勘探與開發起了一定的指導作用,並培養了幹部。
至今在國內外共發表論著226篇冊,其中SCI刊物51篇(第一著者25篇)。曾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排名2),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二等獎,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美國古生物雜志2005年度最佳論文獎等國內外獎項。

D. 請問國內有什麼西班牙語的雜志期刊么

《國際洞穴學雜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leology
《礦業》
<<西班牙微體古生物學雜志>>Revista espanola de micropaleontologia
<<西班牙古生物學雜志>>
<<古生物學雜志>>

E. 生物進化論

到底是先有的雞還是先有的蛋,這一世紀謎團一直讓人百思不得其解。最近,科學家通過對0.77億年前一個小型肉食恐龍巢穴的研究後終於找到答案,實為先有的蛋才有的雞。

先有的雞還是先有的蛋?這個存在了幾個世紀的難題,一直都是人們爭論的焦點,從生物學到哲學,都沒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不過,來自加拿大的科學家已經得到了答案,這個問題的解答從發現一個罕見的小型肉食恐龍的巢穴開始。這個巢穴存在於7千7百年前,當時海平面上升,恐龍媽媽不得不拋棄巢穴裡面的恐龍蛋,自己逃生而去。留下的恐龍蛋成為了現在科學家研究的珍貴化石。

位於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皇家泰瑞爾博物館恐龍館館長弗朗索瓦說:「這個巢穴有著恐龍和鳥類的共有特徵,通過對這個巢穴的深入研究,可以幫助我們解決一個古老的難題:到底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來自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專門研究恐龍繁殖的古生物學家達拉-澤勒尼茨基(Darla Zelenitsky)表示:「直到現在先有蛋還是先有雞的問題還沒有能夠得到解答。但是隨著研究的深入,謎底逐漸清晰:恐龍首先建造了類似鳥窩的巢穴,產下了類似鳥蛋的蛋,然後恐龍再進化成鳥類(雞也屬於鳥類的一種),這很明確,蛋先於雞之間就存在了。雞是由這些產下了類似雞蛋的肉食恐龍進化而成。」

基於上面的研究表明,原來的問題應該被改寫成:是先有恐龍還是先有蛋。

據報道,這個巢穴是在上世紀90年代發現的,早期考古成果保存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省的卡爾加里化石有限公司。最開始這個巢穴被認為屬於一種類似於鴨子的草食恐龍。後來的深入研究才發現,這應該是一種小型肉食恐龍的化石,2007年,該化石被阿爾伯塔省的皇家蒂勒爾古生物博物館收購,現存於館中。

澤勒尼茨基說「在北美地區,這種小型肉食恐龍的巢穴是十分罕見的,基於洞穴的造型和裡面的恐龍蛋化石我們可以推斷,這種小型肉食恐龍和鳥類有著密切的親屬關系。」而關於這種恐龍的產卵行為,在最新一期的《古生物雜志》上,詳細的分析了這個珍惜的巢穴,並公布許多關於恐龍產蛋和建立巢穴的重要信息。這可以為古生物學家對於類似這種的小型肉食恐龍的研究提供幫助,同時也為恐龍進化成鳥類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證據。

例如,通過對恐龍蛋在巢穴中的位置以及蛋的尺寸可以判斷:一窩蛋至少包括12個,它們成環狀逐個排列在沙土之上。每顆蛋大約有5英寸(約12厘米)長,這一點很像鳥蛋。分析還表明,恐龍一次會產下兩個蛋,這一點和鳥類很相似,而和一次只產一個蛋的鱷魚不同。這點從側邊證明了是恐龍進化成了鳥類。

古生物學家們不滿足對於只是解答了先有蛋還是先有雞這個問題,他們的下一個目標是尋找擁有這種恐龍幼仔化石的巢穴。這樣可以通過對恐龍幼仔骨骼的進一步研究,來得出更多的結論。雖然在北美地區找到下個保存這樣完整的巢穴很困難,但是考古學家還是想挑戰一下。接下來的研究將由艾伯塔創新研究基金和基拉姆獎學金基金共同資助

F. 據美國新一期《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雜志報道,巴西古生物學家日前在一枚距今約2.7億年的鯊魚糞化石中發

解析:絛蟲(tapeworm)屬於扁形動物,它的消化器官很簡單,有的甚至沒有專門的消化器官,靠獲取寄主體內的養料生活,絛蟲沒有專門的消化器官,運動器官和感覺器官也都退化,生殖器官特別發達,絛蟲的每個妊娠節片中含有5萬多個受精卵.
故選A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