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微生物的范圍

微生物的范圍

發布時間: 2021-08-03 13:23:27

A. 微生物的范圍

是的,沒錯。
二十世紀中期提出了五界系統: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動物界、真菌界。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都是單細胞生物,毫無疑問是微生物,真菌界中單細胞的自然也算微生物,而那些大型的真菌雖然不再是微觀形態,但是習慣上我們還是把它們作為微生物來處理,全球各地的微生物學教材也會把大型真菌列入其中。雖然經典的植物學教材也會把大型真菌羅列其中。
即便加上現在提出的病毒界,微生物也還是涵蓋了除了動物、植物以外所有的生物。

B. 食品微生物檢測的范圍

國內外開展微生物檢驗的食品種類較多,食品分類方法也不盡相同。總的來看涉及微生物檢驗的食品種類主要有:奶製品、預烹煮食品、飲用水、蛋製品、水果、穀物、嬰幼兒食品、肉及肉製品、軟體動物、禽肉、貝類、白明膠、香草(葯)、即食食品、罐頭食品、調味品,粉類製品、豆製品、冷凍飲品、糖果、海鮮、甜點、蔬菜、藻類、食療食品、米面製品等。
我國開展微生物檢驗的重點食品種類為:奶製品、罐頭食品、調味品、蛋製品、澱粉類製品、發酵和非發酵性豆製品、冷凍飲品、糖果、飲用天然礦泉水等,其中食糖以及保健品的微生物檢驗為我國所獨有。

C. 微生物分為哪幾類

微生物是指那些個體體積直徑一般小於1mm的生物群體,它們結構簡單,大多是單細胞,還有些甚至連細胞結構也沒有。人們通常會藉助顯微鏡或者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它們的形態和結構。需要說明的是微生物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界線有時會非常模糊。如單細胞藻類和一些原生動物也應算是微生物,但通常它們並不放在微生物中進行研究。

按我國學者提出的分類法將生物分成六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不難看出微生物在六界中佔了四界,因此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是顯而易見的,其研究的對象也是十分廣泛而豐富的。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見,必須藉助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放大數百倍、數千倍甚至數萬倍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它們具有體形微小、結構簡單、繁殖迅速、容易變異及適應環境能力強等優點。

微生物種類繁多,至少有十萬種以上。按其結構、化學組成及生活習性等差異可分成三大類。

一、真核細胞型微生物 細胞核的分化程度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體;胞質內有完整的細胞器(如內質網、核糖體及線粒體等)。真菌屬於此類型微生物。

二、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細胞核分化程度低,僅有原始核質,沒有核膜與核仁;細胞器不很完善。這類微生物種類眾多,有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和放線菌。

三、非細胞型微生物 沒有典型的細胞結構,亦無產生能量的酶系統,只能在活細胞內生長繁殖。病毒屬於此類型微生物。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極為廣泛,空氣、土壤、江河、湖泊、海洋等都有數量不等、種類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在人類、動物和植物的體表及其與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有多種微生物存在。

絕大多數微生物對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存是有益而必需的。自然界中氮、碳、硫等多種元素循環靠微生物的代謝活動來進行。例如空氣中的大量氮氣只有依靠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將動、植物蛋白質轉化為無機含氮化合物,以供植物生長的需要,而植物又為人類和動物所利用。因此,沒有微生物,植物就不能新陳代謝,而人類和動物也將無法生存。

在農業方面,人類廣泛利用一些微生物的特性,開辟了以菌造肥、以菌催長、以菌防病、以菌治病等農業增產新途徑。在工業方面,微生物在食品、製革、紡織、石油、化工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尤其是在醫葯工業方面,幾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是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另外還可利用微生物來製造一些維生素、輔酶等葯物。

即使是許多寄生在人類和動物腔道中的微生物,在正常情況下也是無害的,而且有的還具有拮抗外來菌的侵襲和定居,以及提供人類必需的營養物質(如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等)的作用。

有一小部分微生物能引起人類或動、植物的病害,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稱為病原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況下不致病,而在特定條件下可引起疾病,稱為條件性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學(Microbiology)是生物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進化、分類,在一定條件下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規律及其與人類、運動、植物、自然界相互關系等問題的科學。隨著研究范圍的日益擴大和深入,微生物學又逐漸形成了許多分支學科,著重研究微生物學基本問題的有普通微生物學、微生物分類學、微生物生理學、微生物生態學、微生物遺傳學、分子微生物學等。按研究對象可分為細菌學、真菌學、病毒學等。按研究和應用領域可分為農業微生物學、工業微生物學、醫學微生物學、獸醫微生物學、食品微生物學、海洋微生物學、土壤微生物學等。

D. 微生物的種類有哪些

微生物是指那些個體體積直徑一般小於1mm的生物群體,它們結構簡單,大多是單細胞,還有些甚至連細胞結構也沒有。人們通常會藉助顯微鏡或者電子顯微鏡才能看清它們的形態和結構。需要說明的是微生物是一個比較籠統的概念,界線有時會非常模糊。如單細胞藻類和一些原生動物也應算是微生物,但通常它們並不放在微生物中進行研究。

按我國學者提出的分類法將生物分成六界:病毒界、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動物界。不難看出微生物在六界中佔了四界,因此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重要地位是顯而易見的,其研究的對象也是十分廣泛而豐富的。

微生物(Microorganism)是廣泛存在於自然界中的一群肉眼看不見,必須藉助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放大數百倍、數千倍甚至數萬倍才能觀察到的微小生物的總稱。它們具有體形微小、結構簡單、繁殖迅速、容易變異及適應環境能力強等優點。

微生物種類繁多,至少有十萬種以上。按其結構、化學組成及生活習性等差異可分成三大類。

一、真核細胞型微生物 細胞核的分化程度較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體;胞質內有完整的細胞器(如內質網、核糖體及線粒體等)。真菌屬於此類型微生物。

二、原核細胞型微生物 細胞核分化程度低,僅有原始核質,沒有核膜與核仁;細胞器不很完善。這類微生物種類眾多,有細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體、衣原體和放線菌。

三、非細胞型微生物 沒有典型的細胞結構,亦無產生能量的酶系統,只能在活細胞內生長繁殖。病毒屬於此類型微生物。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極為廣泛,空氣、土壤、江河、湖泊、海洋等都有數量不等、種類不一的微生物存在。在人類、動物和植物的體表及其與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有多種微生物存在。

絕大多數微生物對人類和動、植物的生存是有益而必需的。自然界中氮、碳、硫等多種元素循環靠微生物的代謝活動來進行。例如空氣中的大量氮氣只有依靠微生物的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土壤中的微生物能將動、植物蛋白質轉化為無機含氮化合物,以供植物生長的需要,而植物又為人類和動物所利用。因此,沒有微生物,植物就不能新陳代謝,而人類和動物也將無法生存。

在農業方面,人類廣泛利用一些微生物的特性,開辟了以菌造肥、以菌催長、以菌防病、以菌治病等農業增產新途徑。在工業方面,微生物在食品、製革、紡織、石油、化工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尤其是在醫葯工業方面,幾乎所有的抗生素都是微生物的代謝產物,另外還可利用微生物來製造一些維生素、輔酶等葯物。

即使是許多寄生在人類和動物腔道中的微生物,在正常情況下也是無害的,而且有的還具有拮抗外來菌的侵襲和定居,以及提供人類必需的營養物質(如多種維生素和氨基酸等)的作用。

有一小部分微生物能引起人類或動、植物的病害,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稱為病原微生物。有些微生物在正常情況下不致病,而在特定條件下可引起疾病,稱為條件性病原微生物。

微生物學(Microbiology)是生物學的一個分支,是研究微生物的進化、分類,在一定條件下的形態、結構、生命活動規律及其與人類、運動、植物、自然界相互關系等問題的科學。隨著研究范圍的日益擴大和深入,微生物學又逐漸形成了許多分支學科,著重研究微生物學基本問題的有普通微生物學、微生物分類學、微生物生理學、微生物生態學、微生物遺傳學、分子微生物學等。按研究對象可分為細菌學、真菌學、病毒學等。按研究和應用領域可分為農業微生物學、工業微生物學、醫學微生物學、獸醫微生物學、食品微生物學、海洋微生物學、土壤微生物學等。

E. 簡述微生物的分類及其主要代表。

微生物的分類及其主要代表如下:

1、病毒

沒有細胞結構,只有蛋白質和核酸。朊病毒只含蛋白質,類病毒只含核酸。

主要代表:狂犬病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人類嗜T細胞病毒、麻疹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

2、原生生物

有草履蟲、變形蟲等原始的單細胞生物,但他們的細胞結構是完整的,有線粒體等細胞器 。

主要代表:草履蟲、變形蟲、綠眼蟲、群體鞭毛蟲、夜光蟲、領鞭毛蟲、利氏曼原蟲、錐蟲、披發蟲、喇叭蟲、草履蟲、四膜蟲、鍾形蟲、櫛毛蟲、放射蟲、衣殼蟲、沙殼蟲。

3、真菌

包括單細胞真菌 (酵母菌)小型多細胞真菌(黴菌) 大型多細胞真菌(蘑菇,木耳,靈芝)所以微生物不一定是看不見的。

主要代表:酵母、黴菌、蕈菌、蘑菇、香菇、木耳、銀耳。

4、細菌

包括球菌、桿菌、螺旋菌、弧菌,細菌是單細胞的原核生物,只有擬核和核糖體一種細胞器。

主要代表: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腦膜炎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溶血性鏈球菌、四聯加夫基菌、藤黃八疊球菌、白喉桿菌、炭疽桿菌。

(5)微生物的范圍擴展閱讀:

微生物的主要特徵有以下這些:

1、體小面大

一個體積恆定的物體,被切割得越小,其相對表面積越大。微生物體積很小,如一個典型的球菌,其體積約1mm,可是其表面積卻很大。這個特徵也是賦予微生物其他如代謝快等特性的基礎。

2、吸多轉快

微生物通常具有極其高效的生物化學轉化能力。據研究,乳糖菌在1個小時之內能夠分解其自身重量1000-10000倍的乳糖,產朊假絲酵母菌的蛋白合成能力是大豆蛋白合成能力的100倍。

3、生長繁殖快

相比於大型動物,微生物具有極高的生長繁殖速度。大腸桿菌能夠在12.5-20分鍾內繁殖1次。不妨計算一下,1個大腸桿菌假設20分鍾分裂1次,1小時3次,1晝夜24小時分裂24×3=72次,大概可產生4722366500萬億個,這是非常巨大的數字。

但事實上,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如營養缺失、競爭加劇、生存環境惡化等原因,微生物無法完全達到這種指數級增長。 已知大多數微生物生長的最佳pH范圍為7.0 (6.6~7.5)附近,部分則低於4.0。

F. 微生物可以分為哪幾類

目前,對於微生物分類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就微生物到底分為那幾類:
通常分為細菌、真菌、放線菌、螺旋體、支原體(霉形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病毒這么幾大類,現在人們又把朊病毒(鋸蛋白)也加進來了,它被懷疑是瘋牛病的病原。大致就是這樣,沒有發現更新的分類法。
微生物分類目前採用的當然還是其結構的不同進行分類,分為
原核細胞型
真核細胞型
非細胞型
其中原核細胞型又根據其生物學特性的不同分為不同的類別:細菌、放線菌、螺旋體、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
當然在這種分類上有些是有不同見解的,比如放線菌,由於其有菌絲、孢子、並以孢子分裂方式進行繁殖,以前把它歸為真菌類。
而現在認為它只有一個擬核,應和細菌相似,所以認為它是一種界於細菌和真菌之間的微生物,在分類上仍屬於原核細胞型。隨著人們對微生物的研究和認識程度的逐漸深入,在不同時期人們對微生物的分類也不一致,目前人們傾向於微生物分類的三域學說。
人類在發現和研究微生物之前,把一切生物分成截然不同的兩大界-動物界和植物界。
隨著人們對微生物認識的逐步深化,從兩界系統經歷過三界系統、四界系統、五界系統甚至六界系統,直到70年代後期,美國人Woese等發現了地球上的第三生命形式-古菌,才導致了生命三域學說的誕生。該學說認為生命是由古菌域(Archaea)、細菌域(Bacteria)和真核生物域(Eucarya)所構成。
古菌域包括嗜泉古菌界(Crenarchaeota)、廣域古菌界(Euryarchaeota)和初生古菌界(Korarchaeota);細菌域包括細菌、放線菌、藍細菌和各種除古菌以外的其它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域包括真菌、原生生物、動物和植物。
微生物的種類繁多,有數十萬種以上。按其大小,結構,組成等,分為三大類:
1。非細胞型微生物:最小。無典型的細胞結構,無產生能量的酶系統,只在活細胞內生長繁殖。核酸類型為DNA活或RNA,兩者不同時存在。病毒屬於這一類。
2。原核細胞型微生物:這類微生物的原始核為環狀裸DNA團狀結構,無核膜,核仁,細胞器很不完善,只有核糖體。
DNA和RNA同時存在。這類微生物種類繁多,有細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氏體,螺旋體和放線菌。由於後五類結構和組成與細菌相似。將其列入廣義細菌范疇。
3。真核細胞型微生物:細胞核分化程度高,有核膜與核仁,細胞器完整。真菌屬此類。
不同於以上三類微生物的一個特殊:前一時期的瘋牛病的病原體是朊粒(prion)又稱傳染性蛋白粒子,是醫學生物學領域中至今未徹底弄清的一種蛋白質傳染因子。
其最主要成分是一種蛋白酶抗性蛋白(PrP),至今未發現核酸,對各種理化因素抵抗力強。具有傳染性,潛伏期長。在人和動物中引起海綿狀腦病(TSE)為特徵的致死性中樞神經系統的慢性退化性疾患。1997年Prusiner因為發現PrP和TSE高度相關,並且對PrP進行了生化,分子生物學,免疫組化和轉基因動物實驗而獲得諾貝爾獎。

G. 微生物的研究范圍是什麼

題目好大,不同領域,研究微生物的范圍不一樣的,要有具體的研究領域,才有大約的范圍。主要包括:
①微生物學的基礎理論與技能;
②臨床微生物學的基本知識;
③各類與臨床有關的微生物特性;
④病原學診斷和抗菌葯物敏感性的報告;
⑤臨床診斷、治療和預防提供科學依據。

H. 微生物適宜在什麼溫度范圍內生長繁殖

每一種微生物抄都有其最襲適溫度,無論是繁殖還是生存,都有其特定的溫度,如果溫度變化輕則影響其正常生活,重則使其死亡。
在廢水生物處理中,微生物最適宜的溫度范圍一般為16-30℃,最高溫度在37-43℃,當溫度低於10℃時,微生物將不再生長。
在適宜的溫度范圍內,溫度每提高10℃,微生物的代謝速率會相應提高,COD的去除率也會提高10%左右;相反,溫度每降低10℃,COD的去除率會降低10%,因此在冬季時,COD的生化去除率會明顯低於其它季節。
微生物除了需要營養,還需要合適的環境因素,如溫度、pH值、溶解氧、滲透壓等才能生存。如果環境條件不正常,會影響微生物的生命活動,甚至發生變異或死亡。

I. 微生物的分類

細菌,真菌,病毒,3類。細菌分為寄生菌,腐生菌,自生菌。真菌分需氧,厭氧菌。病毒分RNA病毒和DNA病毒。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