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啟蒙
1. 近代中國的幾次思想啟蒙運動
一般說到思想啟蒙運動,通常指的是近代對中國影響巨大的新文化運動。但廣義的思想啟蒙則應該是貫穿中國近現代歷史的思想解放過程。
近代的思想啟蒙運動的起點,應該是於西方列強的入侵就已經開始了,盡管中國古代也與外國有過文化交流,但是近現代的民主和科學的思想還是隨著民族危機的加重,先進的知識分子的思考、探索、學習,試驗、選擇而進入中國,並對打破封建思想的枷鎖、啟發中國民眾的思想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所謂「西學東漸」「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都可看作為思想啟蒙的先導。一九一五年興起的新文化運動應該是近現代中國思想啟蒙運動的第一次高潮期。從近一百多年的歷史來看,中國從一個落後保守的封建帝國到現代的進入工業化初期的社會主義國家,思想的解放從未中斷過,也可以說是近代思想啟蒙運動一直延續至今。這期間的思想解放出現了若干次高潮。最有名的當然是一九一五年開始的新文化運動、上世紀四十年代初的延安整風運動和七十年代末的真理標准大討論。這三次思想解放的高潮當然也可以看作是近現代思想啟蒙運動歷史進程中的三次高潮。若把自鴉片戰爭以來的啟蒙運動比作是千年堅冰消融之始的話,那麼新文化運動當可看作為堅冰已破,百川奔流之勢不可遏制。盡管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卻是一番百家爭鳴、生機勃勃的景象。
近代的思想啟蒙運動的結果,一是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與批判,另外就是引入了近代西方的先進思想,並經過試驗和選擇最後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對中國進行社會改造的工具。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誕生了中國共產黨。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共產黨也是近代思想啟蒙運動的產物。
其實,始於近代的這次思想啟蒙的對中國社會,對中國人最大的影響在於,打破了那歷經千年的思維模式,從此,沒有了絕對的權威。中國人逐漸的敢於懷疑,敢於求真。一切框架教條都不再是不可突破的。首先是君主立憲思想,突破了皇權的絕對強勢;後又民主共和,更是把千古的皇權打倒在地。在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後,中國共產黨也在經受了失敗的慘痛後,敢於突破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式的認識,也逐漸改變對共產國際和蘇聯共產黨的指示的盲目服從,並且在實踐中尋找到了一條中國自已的革命道路。
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由於沒有經驗,照抄照搬蘇聯模式,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緩慢。經過十年內亂後,中國面臨著一個極其緊迫的任務,就是對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如何解答這個問題關繫到國家的生死存亡。不解放思想,就沒有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的前途就芨芨可危。這個時候,中國共產黨以極大的政治勇氣和智慧,以真理問題大討論為發端,發動了又一場思想解放運動,打破了思想上的禁錮,開始了對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了新探索。並最終找到了一條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
從近代到現代歷史可以看出,從中國近代開始的思想啟蒙運動,其意義之深遠,影響之巨大,隨著歷史的發展已越來越清晰。
2. 有沒有什麼對孩子的小學歷史啟蒙有幫助的歷史書,能幫我推薦一下嗎謝謝
笑江南的《歷史漫畫》不錯,我小學就是看這個的,
還有《三十分鍾漫畫中國史》也不錯,
小孩子嘛,沒必要接觸那些高深的文字書,
再說他們也不懂,
我雖是看漫畫啟蒙的歷史,但我看了不少文字歷史書了。
對了,當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兒》也不錯。
3. 歷史類的啟蒙教材主要有什麼
歷史類的啟蒙教材,主要有詩人王逢原的《十七史蒙求》,樞密院屬吏劉班的《兩漢蒙求》,史學家黃繼善的《史學提要》等。這類蒙學教材都採用了唐代後期詩人李翰《蒙求》四言韻語的體例,以便於誦讀記憶。
4. 中國歷史上的三大啟蒙戰役是什麼
不明白「啟蒙戰役」何指。
按我的理解,是最初的戰役?
1.阪泉之戰 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教熊羆貔貅虎,以與炎帝戰於 阪泉之野 。三戰然後得其志。
2.逐鹿之戰 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 涿鹿之野 ,遂依附殺蚩尤。
只想到兩個。
5. 推薦幾本中國歷史啟蒙著作
柴德賡先生的《史籍舉要》
嚴耕望先生的《治史三書》
錢賓四先生的《國史大綱》
樊樹志的《國史概要》
《史學理論讀本》
陳寅恪先生的《讀書札記》
王仲犖先生的《魏晉南北朝史》
田余慶先生的《東晉門閥政治》
余嘉錫先生《世說新語箋疏》
《廿二史札記》、《義門讀書記》
《後漢書》、《三國志》、《晉書》
《中國古代史》詹子慶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國近代史》陳旭麓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國現代史》王檜林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 何沁主編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國上下五千年》
《史記》和《資治通鑒》
6. 啟蒙運動的主要內容及其歷史意義
主要內來容:批判專制主源義和教權主義;號召取消專制王權,貴族特權和等級制度,追求政治民主、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
1、有力的批判了封建專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會,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提供了思想上和理論上的准備;
2、為即將到來的法國大革命作了充分的思想准備,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
3、在歐洲大陸上動搖了封建統治的思想,迫使西歐帝王改變統治方法,對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起了深遠影響。
4、啟蒙思想的著作被介紹到中國等亞非拉國家,激勵著亞非拉和殖民地人民的反抗運動。
(6)歷史啟蒙擴展閱讀:
啟蒙運動中人文主義有了發展,它倡導理性批判,承認人的理性而否定神的意志,實際上否定了王權和教權。
啟蒙運動倡導人的理智,反對權威和盲從,要求人性的解放和個性自由,反對封建特權與專制,這是人文主義的繼承和發展。
啟蒙運動所倡導的一系列資產階級政治原則,如天賦人權、三權分立、主權在民等,也是建立在自由、平等、人權基礎之上的。
因此啟蒙思想與文藝復興時的人文主義是一脈相承的,批判目標是相同的,目的都是喚起人們的覺醒,為資產階級服務。
7. 簡述啟蒙運動的主要內容和歷史意義
一、啟蒙運動的內容
1、批判君主專制:在君主專制體制下,國王把自己看成是國家的化身和象徵,他的一切權力來自上帝,不受任何制約,啟蒙思想家認為:人人都有追求生存、自由和幸福的自然權利,專制統治則侵犯了每一個人都應當享有的這些權利。
2、宣揚自由和平等針對封建專制下人們受奴役的狀況,啟蒙思想家從「天賦人權」理論出發,宣揚人生來就是自由平等的,自由是源於自己獨立意志的一種行為,包括經濟活動的自由和思想、言論與出版自由,但要「受法律支配」。
啟蒙思想家們也積極倡導平等,認為沒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兩者是有機聯系的統一體。平等意味著獨立和不受奴役,是一種天然的權利。在社會狀態下,人們在法律規定上都是平等的,現實社會中的不平等來源於私有財產和國家權力。
二、啟蒙運動的歷史意義
1、為資產階級取得統治地位做了思想和理論的准備。
2、為法國大革命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備。
3、啟迪了人們的思想,動搖了封建統治。
4、激勵了中日等國仁人志士為改造舊社會而斗爭。
(7)歷史啟蒙擴展閱讀:
背景:
17世紀下半葉,法國封建專制制度發展到了頂峰。18世紀的法國成為歐洲大陸封建勢力最頑固、最反動的堡壘,專制統治、等級制度、天主教勢力盛行,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特別尖銳。
自文藝復興以來,神學權威在西歐各國雖遭多次打擊,但在法國卻仍然相當嚴重。18世紀的法國,「教士是無惡不作的偽善者,教皇是古老的偶像,人們按習慣向他「焚香」。
可他只是一名大魔術師。法國國王是僅次於教皇的大魔術師,用嚴刑峻法壓制臣民,又利用一些有錢人的虛榮心賣官胃爵,肆意揮霍和挑動戰爭。」
波旁王朝統治下的法國,是西歐封建專制的典型。君王乃絕對權威,神學乃絕對真理,任何對現實稍具改變的念頭都不允許存在。波旁王朝的專治統治成為社會進步與發展的牢籠。
因而也成為正在成長著的資產階級和人民群眾的眾矢之的。在法國啟蒙運動正在興起時期的法國統治者路易十四在法國統治了七十三年(1643一1715)是世界歷史上在位最久的一個封建君主。
也是法國有名的暴君。漫長的路易十四的統治,是法國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轉折過程。路易十四不斷採取各種措施加強王權,強化國家機器,使中央王權空前強大。
他流放部份法官,宣稱「聯即國家」。從而使高等法院喪失了對國王的救令表示異議的權利。並下令取消1631年以來大資產者以重金買得的貴族爵號,對貴族頭銜和特權的「合法性」進行審查。
這個措施實質意味著貴族特權等級地位的提高,大資產階級加入貴族等級的道路因此而受到阻塞。他厲行中央集權制,親自主持國務會議,簽署一切國事公文。
向各省派出具有財務、司法、警察、行政和軍事權力的財政官,任命各省市主要官吏。對地方兵力集中管理,直接由各省省長和國王派遣的監督官統轄。他對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極端仇視。
他在干涉英國革命、扶植斯圖亞特王朝復辟的同時,為不讓英國革命的火種傳到法國,便在國內竭力維護封建的意識形態,瘋狂鎮壓異教徒。1685年,他宣布取消「南特救令」。
迫使幾十萬胡格諾教徒流亡國外。對此恩格斯曾指出:「這有什麼用處呢了,那時自由思想家比埃爾·培爾已經在進行活動,1694年伏爾泰誕生了。
路易十四的暴力措施只是方便了法國的市民階級,使他們可以賦予自己的革命以唯一同已經發展起來的資產階級相適應的、非宗教的、純粹政治的形式。」
在法國封建專制統治日益加強的同時,法國的封建經濟卻逐漸走向崩潰。路易十四在其統治時期發動了一系列的侵略戰爭。連年不斷的對外戰爭和凡爾賽宮廷的揮霍無度。
使國家財力消耗殆盡,國家財政陷入困境,封建經濟開始瓦解。到18世紀初,法國封建經濟已經處於崩潰的邊緣。國家的財政困境最終成為了平民肩上的負擔。
在農村,農民除向領主交納苛重的實物地租外,還須向教會和國家交納各種苛捐雜稅,如人頭稅、什一稅、二十分之一稅、鹽稅等。同時還負擔各種封建義務,如為地主服勞役。
向領主交納租地繼承捐、婚喪及受洗的貢物、橋梁通行捐及烘爐、榨酒坊、磨坊使用費等。在城市,手工業生產仍佔主導地位。
各個封建行會對產品數量、質量及幫工、學徒人數等都作出嚴格規定,無理限制工業的發展。學徒、幫工受行東的剝削,行東受政府捐稅的壓榨。
所有城市平民都受到物價高漲的威脅。湧入城市的農村無產者使城市失業人數激增。此時的法國,封建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之間的矛盾極其尖銳。
然而路易十四的繼任者路易十五更加昏庸專橫,完全沉溺於凡爾賽宮中荒淫奢靡的生活。對內不斷加征新稅,加緊封建壓榨,對外繼續進行戰爭,其所作所為更加速了法國封建經濟的崩潰。
同時,在政治領域也出現了無法調和的矛盾。貴族和教士作為特權等級,過著驕奢淫逸的生活,他們不僅不負擔納稅義務,而且占據了全部宗教、軍政、司法要職。
對農民、城市平民及資產階級等第三等級實行專政,壓制言論,與第三等級處於尖銳的對立之中。國王作為特權等級的總代表,對國家實行殘暴的專制統治。
在專制暴政下,國王昏庸專橫,甚至賣官弩職,官僚機構臃腫失靈,行政混亂,政治黑暗,貴族官員腐化無能。封建政治已經腐敗不堪。而天主教會的神權統治。
尤其是教會推行的文化專制主義和蒙昧主義則使已經無法調和的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教會製造了所謂「君權神授」說,把封建制度奉為神意的體現,樹立封建王權的絕對權威。
它作為封建專制制度的精神支柱,為維護封建政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利用一切宗教手段,愚弄、欺騙人民群眾,控制和支配著社會思想文化的各個領域。
誠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教會教條同時就是政治信條,聖經詞句在各法庭中都有法律的效力。」在政府的支持下,教會手握大權,瘋狂地扼殺、撲滅一切科學和民主自由的思想。
這必然導致思想文化領域的尖銳斗爭。與嚴重衰敗景象形成鮮明對照的是十八世紀的法國經濟迅猛發展,資產階級力量愈益壯大,形成了一批既有經濟實力。
又有文化教養的新興階級的代表,為啟蒙運動的掀起提供了階級基礎。他們在經濟上擁有雄厚的實力,在政治上卻處於無權地位,被列入,處處受限制。
資產階級從在經濟、政治、社會等各個方面遭受的不平等、不公平待遇,感到了自己的經濟實力同政治、社會地位越來越不相稱,他們再也不堪忍受這種經濟上受束縛、政治上無權的地位。
因此,他們強烈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教會壓迫,要求、權利平等和個人自由,他們贊美英國的和度,開始在思想文化領域里對舊體制發起猛烈攻擊,從而完善了。
形成了的高潮,使法國成為歐洲的中心。而在經歷運動後,法國自然科學也取得很大進展,為啟蒙思想提供了科學依據和理論實踐經驗。17、18世紀的科學家們揭示許多自然界的奧秘。
天主教會的很多說教不攻自破。如笛卡爾認為認識世界和取得知識的唯一方法是數學推理,培根則提出了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歸納法。
這二人的觀點打破了束縛人們頭腦的中世紀經院哲學枷鎖,提倡科學實驗,提倡研究自然界客觀事物之風隨之盛行起來;牛頓的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則是在這一風氣影響下最偉大的發現。
它一下子揭開了宇宙的面紗,把它的秘密暴露於光天化日之下。到18世紀上半期,自然科學研究在物理學、植物學、地理學等領域內取得了更加顯著的成就。
使得很多人相信人類是可以征服自然,人類社會是不斷前進的。「法國啟蒙思想正是在十八世紀自然科學的土壤中萌發、生長的」,「科學的本質就是啟蒙,啟蒙必須依靠科學」。
「科學能揭示『自然之光』,也能點燃『理性之光』,引導人們從黑暗走向光明。」到了十八世紀,法國資產階級已經強大得足以建立他們自己的、同他們的階級地位相適應的意識形態了。
經過16、17世紀以來科學的發展,人們在思想上經過深刻的洗禮,開始動搖對上帝的信仰,神學不再是主宰人們生活的唯一信條。文學的蓬勃發展,豐富了廣大人們的精神生活。
開闊了新的視野!在思想領域里,新的意識形態對舊的意識形態產生了強烈的沖擊。在政治上,腐朽的專制政權已經沒落不堪,卻仍然垂死掙扎。
因此,18世紀的法國,急切需要一種有力的思想武器來為即將到來的資產階級大革命進行喧聲造勢,所以,啟蒙運動呼之欲出。歷史的發展是客觀的,啟蒙運動的到來,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