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榨菜歷史

榨菜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3 13:52:18

⑴ 榨菜起源

榨菜的起源

涪陵榨菜蜚聲中外近百年,那麼涪陵榨菜究竟起源於何時,究竟系何人所發明?這是一個長期以來饒有興味的問題。因文獻資料有限,現介紹一則流行於涪陵城西一帶的民間傳說。 榨菜還未發明以來,涪陵早有用包包菜(即後來所稱的青菜頭)製作泡菜、干鹹菜的歷史,其中以城西聚雲寺(俗名賽豐都、天子殿)和尚所制最為講究,遠近馳名。相傳清朝道光年間,有邱正富者,世居忠州(今四川忠縣)。家世小康,終日雞鴨魚肉、膏粱厚味,致使食慾減退,身體漸漸消瘦,心中郁悶,悉煩不安。一天夜晚,他迷迷糊糊入睡,見一鶴發童顏老道走來,給他看相,說他是有福之人,並面授機宜,言道:「涪州(今四川涪陵市)天子殿包包菜泡菜最能送食,施主何不一試?邱正富南柯一夢醒來,一切都記得明明白白,但又半信半疑。最後想來想去,還是決定在上九會時(正月初九)去涪州天子殿晉香。晉香後,他有幸嘗到老和尚招待遠道香客的齋飯。桌上擺出好幾種香脆的鹹菜,其中一種是泡菜,顏色青生生的,入口生津,又嫩又脆,特別送食。飯畢,他找到長老,問泡菜為何種菜做成:長老回答,系本地包包菜泡製。後來又帶他去寺後菜園看包包菜。邱肯求給點兒種子帶回忠州栽種。長老吩咐小和尚去拈一小勺種子給他,並教其如何栽種,如何做泡菜和鹹菜。邱正富回家後,讓長工按其種法在自己的菜園里種植,果然長出了包包菜,制出的泡菜雖不及天子殿的嫩脆,但還是好吃。他的食慾開始好起來,精神狀態一天比一天好。於是精心留種,待第二年再種。奇怪的是情況變了,那菜長不出包包了,當然包包菜、泡菜、鹹菜都吃不成了。邱正富以為自己心不誠,長老使了法,又去天子殿晉香,並獻上一大筆善資。他再次從天子殿討回種子,頭年靈驗,種到第二年又變了。邱正富覺得神奇,又一心想吃包包菜,遂到涪州天子殿以東洗墨溪買下一塊地方,舉家遷涪。從此,年年有包包菜做的泡菜、鹹菜供其享用。他最後活到93歲,無疾而終。這時大約已是清朝光緒初期的事了。 傳說中有真實的歷史的影子。這則傳說透露出這樣幾個值得注意的信息:包包菜(或用它製作泡菜、鹹菜起於民間,系素食佳品,天子殿僧人對此獨有發現;邱氏對包包菜特有喜愛並獲得好處。 那麼,歷史文獻資料的記載又如何呢?據清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涪州志》載:又一種(即另一種青菜——筆者注)名包包菜,漬鹽為菹,甚脆。按,菹即用鹽水浸漬而成的泡菜。說明此前涪州人已有用包包菜制泡菜的習俗。又據民國17年(1928年)出版的《涪陵縣續修涪州志》載:近邱氏販榨菜至上海,行銷及海外,鄉間多種之」;又載:「青菜有包有薹,鹽腌,名五香榨菜」。民國28年(1939年)張肖梅在《四川經濟參考資料· 榨菜》一文中記載:涪陵人邱壽安,家世小康,平時自製多壇家用。邱君於宣統未年赴宜漢,隨帶十餘壇送親友,獲得贊美,遂秘密返川經營,專運省外」。在此前後,不少報刊亦有報道,但所述發明情況均較粗略,且互有出入。較系統而可靠的記載當數1963年9月涪陵縣供銷合作社收集整理的《涪陵榨菜簡史》。其資料可靠的原因如下:對當時健在的不少老榨菜技工進行了采訪並召開了座談會;查找和核對了有關歷史文獻;找到了民國28年(1939)金陵大學農學院園藝教授李家文等親自到涪調查後形成的《榨菜調查報告》,該報告稱:「調查費時兩月有餘,並訪晤榨菜發明人」,《涪陵榨菜簡史》即採用了有關榨菜發明過程的資料。茲將其中有關榨菜緣起的內容綜述如下: 榨菜起源於涪陵城西邱壽安家。邱壽安,清光緒年間涪州城西洗墨溪下邱家院人,早年在湖北宜昌開設「榮生昌」醬園,兼營多種腌菜業務,家中雇有資中人鄧炳成負責干腌菜的采辦整理和運輸。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下邱家院一帶的青菜頭豐收。鄧看到菜多難於加工,與邱家婦女們商量,試著仿照大頭菜的全形腌製法,將青菜頭全部製成腌菜。制好後,鄧順便捎帶兩壇到宜昌供邱嘗新。邱又用它待客,親友及同行一致覺得鮮香可口,為其他醬腌菜所不及。邱頓生謀利之念,決定將它投入市場,次年(1899年)正月,邱趕回老家,以鄧炳成為技師安排大量製造青菜頭腌菜。初腌後,用壓豆腐的木箱榨除鹽水。邱把這種用木箱除鹽水後製成的新的腌菜製品取名為「榨菜」。當年生產80壇(每壇摺合25公斤),全部運銷宜昌,獲利十分可觀。邱於是嚴令家人及長工保密加工方法,連年擴大生產和銷路。光緒三十四年(1908),邱壽安之弟邱翰章因經商順便捎運80壇試銷上海。當時無人問津,邱在報上登廣告,又以切細的小包榨菜在公共場所分送行人,並附上食用說明書,產品漸為消費者接受。至宣統二年(1910年)上海已能銷四五百壇;時已有人將其轉運國內其它市場,以至南洋各地;民國初年(1912年)以後,邱氏加工榨菜的技術廣泛傳開,涪陵榨菜加工業開始興起。

⑵ 著名的榨菜之鄉是哪個

涪陵位於長江與烏江的交匯處,地處重慶市中部,三峽庫區腹地。因烏江古稱涪水、巴國王陵多在此而得名,是一座美麗的山城。涪陵有千里烏江第一城之稱。作為具有兩千多年歷史的城市,涪陵不但有現代化的城市繁榮的經濟,也有非常壯麗的風景,除此之外,更有燦爛的歷史文化底蘊,特別是全世界最古老的水文石刻白鶴梁更是嘆為觀止。而涪陵榨菜更是全球聞名,太極集團更是家喻戶曉。

大木花谷是獨具特色的高山花園集群,也是國內高山花卉主題公園的領導者,素有「中國普羅旺斯」、「重慶第一高山花鄉」等美譽。這里住宿特別緊張,建議要麼很早就定好房間,要麼准備好帳篷去露營吧,山上、草坪上一大片一大片全是帳篷,是個高山避暑露營勝地。

⑶ 榨菜的產地是哪裡,有什麼來由

榨菜的產地是哪裡,有什麼來由

涪陵榨菜蜚聲中外近百年,那麼涪陵榨菜究竟起源於何時,究竟系何人所發明?這是一個長期以來饒有興味的問題。因文獻資料有限,現介紹一則流行於涪陵城西一帶的民間傳說。 榨菜還未發明以來,涪陵早有用包包菜(即後來所稱的青菜頭)製作泡菜、干鹹菜的歷史,其中以城西聚雲寺(俗名賽豐都、天子殿)和尚所制最為講究,遠近馳名。相傳清朝道光年間,有邱正富者,世居忠州(今四川忠縣)。家世小康,終日雞鴨魚肉、膏粱厚味,致使食慾減退,身體漸漸消瘦,心中郁悶,悉煩不安。一天夜晚,他迷迷糊糊入睡,見一鶴發童顏老道走來,給他看相,說他是有福之人,並面授機宜,言道:「涪州(今四川涪陵市)天子殿包包菜泡菜最能送食,施主何不一試?邱正富南柯一夢醒來,一切都記得明明白白,但又半信半疑。最後想來想去,還是決定在上九會時(正月初九)去涪州天子殿晉香。晉香後,他有幸嘗到老和尚招待遠道香客的齋飯。桌上擺出好幾種香脆的鹹菜,其中一種是泡菜,顏色青生生的,入口生津,又嫩又脆,特別送食。飯畢,他找到長老,問泡菜為何種菜做成:長老回答,系本地包包菜泡製。後來又帶他去寺後菜園看包包菜。邱肯求給點兒種子帶回忠州栽種。長老吩咐小和尚去拈一小勺種子給他,並教其如何栽種,如何做泡菜和鹹菜。邱正富回家後,讓長工按其種法在自己的菜園里種植,果然長出了包包菜,制出的泡菜雖不及天子殿的嫩脆,但還是好吃。他的食慾開始好起來,精神狀態一天比一天好。於是精心留種,待第二年再種。奇怪的是情況變了,那菜長不出包包了,當然包包菜、泡菜、鹹菜都吃不成了。邱正富以為自己心不誠,長老使了法,又去天子殿晉香,並獻上一大筆善資。他再次從天子殿討回種子,頭年靈驗,種到第二年又變了。邱正富覺得神奇,又一心想吃包包菜,遂到涪州天子殿以東洗墨溪買下一塊地方,舉家遷涪。從此,年年有包包菜做的泡菜、鹹菜供其享用。他最後活到93歲,無疾而終。這時大約已是清朝光緒初期的事了。 傳說中有真實的歷史的影子。這則傳說透露出這樣幾個值得注意的信息:包包菜(或用它製作泡菜、鹹菜起於民間,系素食佳品,天子殿僧人對此獨有發現;邱氏對包包菜特有喜愛並獲得好處。 那麼,歷史文獻資料的記載又如何呢?據清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涪州志》載:又一種(即另一種青菜——筆者注)名包包菜,漬鹽為菹,甚脆。按,菹即用鹽水浸漬而成的泡菜。說明此前涪州人已有用包包菜制泡菜的習俗。又據民國17年(1928年)出版的《涪陵縣續修涪州志》載:近邱氏販榨菜至上海,行銷及海外,鄉間多種之」;又載:「青菜有包有薹,鹽腌,名五香榨菜」。民國28年(1939年)張肖梅在《四川經濟參考資料· 榨菜》一文中記載:涪陵人邱壽安,家世小康,平時自製多壇家用。邱君於宣統未年赴宜漢,隨帶十餘壇送親友,獲得贊美,遂秘密返川經營,專運省外」。在此前後,不少報刊亦有報道,但所述發明情況均較粗略,且互有出入。較系統而可靠的記載當數1963年9月涪陵縣供銷合作社收集整理的《涪陵榨菜簡史》。其資料可靠的原因如下:對當時健在的不少老榨菜技工進行了采訪並召開了座談會;查找和核對了有關歷史文獻;找到了民國28年(1939)金陵大學農學院園藝教授李家文等親自到涪調查後形成的《榨菜調查報告》,該報告稱:「調查費時兩月有餘,並訪晤榨菜發明人」,《涪陵榨菜簡史》即採用了有關榨菜發明過程的資料。茲將其中有關榨菜緣起的內容綜述如下: 榨菜起源於涪陵城西邱壽安家。邱壽安,清光緒年間涪州城西洗墨溪下邱家院人,早年在湖北宜昌開設「榮生昌」醬園,兼營多種腌菜業務,家中雇有資中人鄧炳成負責干腌菜的采辦整理和運輸。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下邱家院一帶的青菜頭豐收。鄧看到菜多難於加工,與邱家婦女們商量,試著仿照大頭菜的全形腌製法,將青菜頭全部製成腌菜。制好後,鄧順便捎帶兩壇到宜昌供邱嘗新。邱又用它待客,親友及同行一致覺得鮮香可口,為其他醬腌菜所不及。邱頓生謀利之念,決定將它投入市場,次年(1899年)正月,邱趕回老家,以鄧炳成為技師安排大量製造青菜頭腌菜。初腌後,用壓豆腐的木箱榨除鹽水。邱把這種用木箱除鹽水後製成的新的腌菜製品取名為「榨菜」。當年生產80壇(每壇摺合25公斤),全部運銷宜昌,獲利十分可觀。邱於是嚴令家人及長工保密加工方法,連年擴大生產和銷路。光緒三十四年(1908),邱壽安之弟邱翰章因經商順便捎運80壇試銷上海。當時無人問津,邱在報上登廣告,又以切細的小包榨菜在公共場所分送行人,並附上食用說明書,產品漸為消費者接受。至宣統二年(1910年)上海已能銷四五百壇;時已有人將其轉運國內其它市場,以至南洋各地;民國初年(1912年)以後,邱氏加工榨菜的技術廣泛傳開,涪陵榨菜加工業開始興起。

⑷ 「榨菜」是怎麼來的誰發明的

一、榨菜的由來
據說:光緒年間,四川有個叫邱壽安的商人,開設了一個醬園,同時經營四川大頭菜。可是不知怎麼回事,他的生意十分清淡。後來,他僱傭四川中縣人鄧柄成在老家做腌菜工。鄧柄成很聰明,他把肥嫩的青菜頭腌製成新的蔬菜。由於這種菜在腌制過程中經風干、脫水,使用了木榨壓、除鹽水的製作方法,所以成為榨菜。鄧柄成將這種榨菜送往宜昌。邱老闆覺得這種菜不錯,設宴請人品嘗。大家品嘗後,都稱贊不已。於是,醬園開始銷售榨菜。結果,榨菜一上市,就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榨菜的製作工藝,自此就被流傳下來,榨菜成為廣大群眾所喜愛的產品。

二、榨菜的簡單介紹:
榨菜,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的一科。多為草本植物。榨菜是芥菜中的一類,一般都是指葉用芥菜一類,如九頭芥、雪裡蕻、豬血芥、豆腐皮芥等。榨菜是一種半干態非發酵性鹹菜,以莖用芥菜為原料腌制而成,是中國名特產品之一與法國酸黃瓜、德國甜酸甘藍並稱世界三大名腌菜。在1898年始見於中國四川涪陵,時稱「涪陵榨菜」。因加工時需用壓榨法榨出菜中水分,故稱「榨菜」。現已發展到四川省內30多個市縣,浙江、福建、江蘇、上海、湖南、廣西、台灣等省(直轄市、自治區)也有生產 。

⑸ 榨菜的由來是怎樣的

榨菜源於四川涪陵,「涪陵榨菜」現已暢銷全國。榨菜的發明在當時也是不經意間形成的。
光緒年間,四川涪陵有個名叫邱壽安的商人在湖北宜昌開設榮昌醬園,同時經營四川大頭菜,但是生意清淡。後僱傭四川中縣人鄧柄成在老家涪陵做腌菜技工。鄧柄成人比較聰明,他把肥嫩的青菜頭腌製成榨菜,送往宜昌。邱老闆覺得不錯,設宴讓人品嘗榨菜,眾人嘗後贊不絕口。於是,榮昌醬園開始銷售榨菜。一上市,就受到顧客的歡迎。從此榮昌醬園生意興隆。由於榨菜腌制過程中經風干、脫水、用木榨壓、除鹽水等製作方法,故名榨菜。如今,全國的榨菜形成了兩大基地,一為四川,一為浙江。

⑹ 醬腌菜的歷史起源

由於我國有許多原產蔬菜,很早就製作和應用食鹽,新石器時代期已發明了陶器,公元前就掌握了制曲術,因而我國製作加鹽的醬腌菜的歷史甚為悠久,可能起於周代以前。古籍中的「菹」字,指將食物用刀子粗切,也指這樣切過後做成的酸菜、泡菜或用肉醬汁調味的蔬菜。至漢以後,「菹」字泛稱加食鹽、加醋、加醬製品腌製成的蔬菜。1971年,湖南長沙馬王堆西漢墓中出土的豆豉姜,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實物證據,是世界上貯藏最久的醬菜。我國製作醬菜的調料,主要有鹽、醬、酒糟、醬油、糖、醋、蜜、蝦油、魚露等。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一書中,記載的「菹」共數十種,大多是鹽醋製品,是醬腌菜工藝史上極重要的史料。至明、清時,醬腌菜水平達到最高點,品種極為豐富,這是我國人民對人類飲食文明特有的貢獻。今之醬腌菜產地甚多,遍及全國各地,四川等地的榨菜、四川大足醬菜、鎮江醬菜、北京天源醬菜、揚州醬菜、北京六必居醬菜等,都是富有特色、馳譽中外的產品。《周禮.天官.醯人》「七菹」鄭玄註:「韭、菁、茆、葵、芹、箈、筍......凡醯醬所和,細切為齊,全物若艓為菹」。《說文》:「菹,酢菜也。」南朝梁宗懍《荊楚歲時記》:「仲冬之月,采擷霜蕪菁、葵等雜菜,干之,並為干鹽菹。」清袁枚《隨園食單》:「腌冬菜黃芽菜,淡則味鮮,咸則味惡。然欲久放非鹽不可。常腌一大壇三伏時開之,上半截雖臭爛,而下半截香美異常,色白如玉。」

⑺ 涪陵榨菜有多少年的歷史

涪陵榨菜歷經百年滄桑,是涪陵區乃至重慶市農村經濟中產銷規模最大、品牌知名度最高、輻射帶動能力最強的傳統支柱產業、優勢產業。

⑻ 榨菜到底是什麼蔬菜做的

榨菜就是榨菜做的。

拓展資料:

榨菜,被子植物門,雙子葉植物綱的一科。多為草本植物。榨菜是芥菜中的一類,一般都是指葉用芥菜一類,如九頭芥、雪裡蕻、豬血芥、豆腐皮芥等。榨菜是一種半干態非發酵性鹹菜,以莖用芥菜為原料腌制而成,是中國名特產品之一屬世界三大名腌菜。

涪陵榨菜位居世界三大名腌萊(即涪陵榨菜、法國酸黃瓜、德國甜酸甘藍)之首,歷來被列為素菜佳品。其工藝獨特,配料考究,鮮香脆嫩,回味悠長。

腌制榨菜的是優良莖用芥菜,也稱為鮮菜頭,鮮菜頭也可做小菜,配肉炒或做湯 ,但更多用於腌制。它質地脆嫩,風味鮮美,營養豐富,具有一種特殊的風味,具有特殊酸味和咸鮮味,脆嫩爽口,含豐富的人體所必需的蛋白質、胡蘿卜素、膳食纖維、礦物質等,以及谷氨酸、天門冬氨酸、丙迄酸等17種游離氨基酸。榨菜可以用於佐餐、炒菜和做湯。

⑼ 榨菜起源哪裡

榨菜的起源

涪陵榨菜蜚聲中外近百年,那麼涪陵榨菜究竟起源於何時,究竟系何人所發明?這是一個長期以來饒有興味的問題。因文獻資料有限,現介紹一則流行於涪陵城西一帶的民間傳說。 榨菜還未發明以來,涪陵早有用包包菜(即後來所稱的青菜頭)製作泡菜、干鹹菜的歷史,其中以城西聚雲寺(俗名賽豐都、天子殿)和尚所制最為講究,遠近馳名。相傳清朝道光年間,有邱正富者,世居忠州(今四川忠縣)。家世小康,終日雞鴨魚肉、膏粱厚味,致使食慾減退,身體漸漸消瘦,心中郁悶,悉煩不安。一天夜晚,他迷迷糊糊入睡,見一鶴發童顏老道走來,給他看相,說他是有福之人,並面授機宜,言道:「涪州(今四川涪陵市)天子殿包包菜泡菜最能送食,施主何不一試?邱正富南柯一夢醒來,一切都記得明明白白,但又半信半疑。最後想來想去,還是決定在上九會時(正月初九)去涪州天子殿晉香。晉香後,他有幸嘗到老和尚招待遠道香客的齋飯。桌上擺出好幾種香脆的鹹菜,其中一種是泡菜,顏色青生生的,入口生津,又嫩又脆,特別送食。飯畢,他找到長老,問泡菜為何種菜做成:長老回答,系本地包包菜泡製。後來又帶他去寺後菜園看包包菜。邱肯求給點兒種子帶回忠州栽種。長老吩咐小和尚去拈一小勺種子給他,並教其如何栽種,如何做泡菜和鹹菜。邱正富回家後,讓長工按其種法在自己的菜園里種植,果然長出了包包菜,制出的泡菜雖不及天子殿的嫩脆,但還是好吃。他的食慾開始好起來,精神狀態一天比一天好。於是精心留種,待第二年再種。奇怪的是情況變了,那菜長不出包包了,當然包包菜、泡菜、鹹菜都吃不成了。邱正富以為自己心不誠,長老使了法,又去天子殿晉香,並獻上一大筆善資。他再次從天子殿討回種子,頭年靈驗,種到第二年又變了。邱正富覺得神奇,又一心想吃包包菜,遂到涪州天子殿以東洗墨溪買下一塊地方,舉家遷涪。從此,年年有包包菜做的泡菜、鹹菜供其享用。他最後活到93歲,無疾而終。這時大約已是清朝光緒初期的事了。 傳說中有真實的歷史的影子。這則傳說透露出這樣幾個值得注意的信息:包包菜(或用它製作泡菜、鹹菜起於民間,系素食佳品,天子殿僧人對此獨有發現;邱氏對包包菜特有喜愛並獲得好處。 那麼,歷史文獻資料的記載又如何呢?據清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涪州志》載:又一種(即另一種青菜——筆者注)名包包菜,漬鹽為菹,甚脆。按,菹即用鹽水浸漬而成的泡菜。說明此前涪州人已有用包包菜制泡菜的習俗。又據民國17年(1928年)出版的《涪陵縣續修涪州志》載:近邱氏販榨菜至上海,行銷及海外,鄉間多種之」;又載:「青菜有包有薹,鹽腌,名五香榨菜」。民國28年(1939年)張肖梅在《四川經濟參考資料· 榨菜》一文中記載:涪陵人邱壽安,家世小康,平時自製多壇家用。邱君於宣統未年赴宜漢,隨帶十餘壇送親友,獲得贊美,遂秘密返川經營,專運省外」。在此前後,不少報刊亦有報道,但所述發明情況均較粗略,且互有出入。較系統而可靠的記載當數1963年9月涪陵縣供銷合作社收集整理的《涪陵榨菜簡史》。其資料可靠的原因如下:對當時健在的不少老榨菜技工進行了采訪並召開了座談會;查找和核對了有關歷史文獻;找到了民國28年(1939)金陵大學農學院園藝教授李家文等親自到涪調查後形成的《榨菜調查報告》,該報告稱:「調查費時兩月有餘,並訪晤榨菜發明人」,《涪陵榨菜簡史》即採用了有關榨菜發明過程的資料。茲將其中有關榨菜緣起的內容綜述如下: 榨菜起源於涪陵城西邱壽安家。邱壽安,清光緒年間涪州城西洗墨溪下邱家院人,早年在湖北宜昌開設「榮生昌」醬園,兼營多種腌菜業務,家中雇有資中人鄧炳成負責干腌菜的采辦整理和運輸。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下邱家院一帶的青菜頭豐收。鄧看到菜多難於加工,與邱家婦女們商量,試著仿照大頭菜的全形腌製法,將青菜頭全部製成腌菜。制好後,鄧順便捎帶兩壇到宜昌供邱嘗新。邱又用它待客,親友及同行一致覺得鮮香可口,為其他醬腌菜所不及。邱頓生謀利之念,決定將它投入市場,次年(1899年)正月,邱趕回老家,以鄧炳成為技師安排大量製造青菜頭腌菜。初腌後,用壓豆腐的木箱榨除鹽水。邱把這種用木箱除鹽水後製成的新的腌菜製品取名為「榨菜」。當年生產80壇(每壇摺合25公斤),全部運銷宜昌,獲利十分可觀。邱於是嚴令家人及長工保密加工方法,連年擴大生產和銷路。光緒三十四年(1908),邱壽安之弟邱翰章因經商順便捎運80壇試銷上海。當時無人問津,邱在報上登廣告,又以切細的小包榨菜在公共場所分送行人,並附上食用說明書,產品漸為消費者接受。至宣統二年(1910年)上海已能銷四五百壇;時已有人將其轉運國內其它市場,以至南洋各地;民國初年(1912年)以後,邱氏加工榨菜的技術廣泛傳開,涪陵榨菜加工業開始興起。

⑽ 涪陵榨菜被列為被執行人,33年歷史的榨菜為何會淪落至此

2021年1月8日,記者從天眼查APP上面了解到:重慶市涪陵榨菜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最新增加了一條被執行人的信息,執行法院為重慶市涪陵區人民法院,執行的標准超過62萬元,2021年1月8日,涪陵榨菜回復稱是一處剝離房產拆遷款未給付,目前該款項已被法院凍結 。

重慶市涪陵榨菜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在1988年4月成立,注冊資本大約為7.89億元,涪陵榨菜集團的法定代表人為周斌全,涪陵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有生產、加工以及銷售蔬菜產品。

涪陵榨菜作為一個大品牌,應該注意自己的行為,對於這種情況斷然是不可取的。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