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穴生物
在光線充足的洞口帶,綠色植物生機盎然,但是由於洞穴空間和光照有限,因此草本植物占絕對優勢,而灌木、藤本、高大喬木較少。
弱光帶通過洞口與外界相連,光照強度很小,濕度較大,種子通過雨水、風、動物等被帶入洞內,且主要是耐陰濕的植物,如冷水花、鳳尾蕨、苔蘚、念珠藻、藍藻等。
黑暗帶由於沒有光,植物不能進行正常的光合作用,因此這里沒有綠色植物,只有菌類。有些植物由於對洞穴環境的適應,只能生長於洞穴中,離開洞穴環境則不能正常生長,如苦苣苔科植物。
(1)洞穴生物擴展閱讀:
中國現知最長的溶洞是貴州省綏陽縣的雙河溶洞,目前已探明長度為159.14公里;最深的為貴州水城吳家大洞。深430米。
中國是個多溶洞的國家,尤以廣西境內的溶洞著稱,如桂林的七星岩、蘆迪岩等。北京西南郊周口店附近的上方山雲水洞,深612m,有七個「大廳」被一條窄長的「走廊」相連,洞的盡頭是一個碩大的石筍,美名十八羅漢。
石筍背後即是深不可及的落水洞,也有一定規模。周口店的龍骨洞,洞雖然不大,但卻是我們老祖宗的棲身地。雲南鎮雄縣的雞鳴三省白車溶洞,宛若扣碗,上懸溶錘,極為美麗。
『貳』 洞穴生物有哪些
無自養生物,食物的種類和數量非常貧乏。當然,棲息地的大小以及其他非生物特徵各有不同。來自地表食物極少的碎石間的空隙,也屬於地下棲息地。但最主要的是喀斯特洞穴,尤其是在石灰岩地區形成的洞穴。洞穴生物只能在洞內特定環境中繁衍,在洞外已失去生存能力的生物,故又稱真洞穴生物。如低等植物藻類、微生物、脊椎動物盲魚、盲鰍,無脊椎動物蜘蛛、馬陸、班灶馬、蜈蚣等。洞穴動物眼睛明顯退化,缺乏色素。還有洞穴金線鰓屬魚類等等
『叄』 洞穴中有什麼危險的動物
深邃的洞穴之中是無盡的黑暗,那裡沒有植物,人跡罕至,是一個完全不同於地面的世界,古老、深遠……但是,仍然有生命在那裡頑強地生存,它們,就是洞穴動物。 洞穴與洞穴動物洞穴,是天然形成的地下空間,向洞穴內部不斷深入,情形在不斷發生變化,我們通常將洞穴分成三個部分。入口區是洞口附近,涼爽而且陰暗,這里是喜洞生物和一些尋找藏身之所的偶遇動物經常生活的地帶;再向里是陰影區,這里陰冷潮濕,只有微弱的光,一些洞穴蟋蟀和甲蟲居住於此;繼續深入則是黑暗區,這里是洞穴的深處,終年黑暗陰冷,幾乎沒有空氣流動,在這里生活著各種真正的洞穴生物,它們幾乎從不到外界來,也與外界的生物截然不同。真洞穴生物對洞穴的環境已經產生了適應性的進化。目前已經發現的真洞穴生物包括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和蛇類,沒有鳥類或哺乳動物。真洞穴生物的分布一般很局限,很多隻棲息於特定的洞穴內。由於缺乏陽光和有機物質,食物資源極為匱乏,大多數洞穴動物的種群數量都不大,加之長期與世隔絕,對環境變化也極為敏感,生存環境易遭到破壞,極為脆弱。走進溶洞深處喀斯特地貌又稱岩溶地貌,是深洞最常見的形式,岩石在地質變遷中被水沖刷、溶解、侵蝕形成溶洞。
『肆』 為什麼洞穴里的生物都是瞎子
在地球上,有許多生物終其一生都居住在深深的山洞裡,度過了一代又一代的光陰。它們在千萬年裡與世隔絕,慢慢喪失了在外界生存的能力。我們把這些動物籠統地稱為真洞穴生物。這裡面有蝦、甲蟲、許多魚類,還有兩棲動物,而它們幾乎無一例外的,失去了雙眼。 達爾文的疑問 「用不著眼睛,就退化了」的論調屬於早已在很大程度上被學術界證偽的拉馬克」用進廢退」學說。拿課堂上的經典例子來說,拉馬克認為,長頸鹿最開始脖子並沒有那麼長,可是為了吃到高高樹梢上的葉子,它們把脖子越扯越長。當後代遺傳了父母扯出來的長脖子,就有了長頸鹿。相似的,按照拉馬克的理論,如果動物生活在有光的環境中,有東西可看,它們就會大量用眼,眼睛功能越變越強大;相反,洞穴生物的四周四周漆黑一片,完全不需要用眼睛,視力大大萎縮。洞穴生物的後代遺傳了父母萎縮的視力,故而變成了瞎子。可惜,即便長頸鹿祖先的脖子能夠被扯長,洞穴生物的前輩視力會下降,在絕大多數情況下,這類後天獲得的長脖子和弱視力並不會改變生物體內生殖細胞里的基因構成,根本無法遺傳給後代。拉馬克的理論,雖然聽起來煞有介事,實際上卻是錯誤的。 1859年達爾文發表《物種起源》,提出了一種全新的看法。再次以長頸鹿為例,達爾文認為,從最開始,長頸鹿由於各自所有的控制身高的基因不同,有的脖子長,有的脖子短。這群參差不齊的長頸鹿一起吃葉子,短脖子的只能吃到矮樹梢的葉子,而長脖子的可以高矮通吃。在嚴酷的自然競爭中,後者顯然更有生存優勢,所以它們有更大機會把自己的遺傳物質傳遞下去。漸漸地,高個子的基因在種群中越來越盛行。經過千百萬年的進化之後,長頸鹿的平均海拔就顯著升高了。種群里存在個體差異,強者勝出弱者淘汰的法則,正是達爾文進化論的精髓。 達爾文的理論對理解真洞穴生物身上的某些變化上非常有用。在食物稀少、條件惡劣的洞穴中,幾乎所有的真洞穴生物都發展出了格外靈敏的感覺系統。以盲魚為例,發達的側線器官使它們能感受到水流最微小的變化,強有力的下巴和頭前部發達的化學感受器提高了它們捕食的能力。科學家發現,如果把盲魚和生活在地表水域里的同種魚類一起養在黑暗的魚缸里,投以普通飼料,由於盲魚獲取食物的手段與新陳代謝的效率都更高超,體重會很快超過它們來自地表的親戚。可見,盲魚身上的這些變化確實有利,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經典範例。 這個問題,在一百多年前也讓達爾文無比困惑。他經過長久思索而不得所以,只好在《物種起源》里寫下這樣一段話: 「既然很難想像擁有眼睛–哪怕是沒有用的眼睛–會以任何方式損害動物在黑暗裡的生存機會,我只能把眼睛的退化歸咎於它們的無用。」 這段話,直接挑戰了達爾文自己的理論,彷彿暗示著拉馬克的學說也有一席之地。百年之後,我們依然無比欽佩這位偉人,面對自己無法攻克的挑戰時,選擇陳述事實的科學態度、而非逃避遮掩。他把自己的疑問困窘坦白地記錄下來,更激勵了無數好奇的人繼續探索。在此後的一百多年間,尤其是自從沃森和克里克發現生命最核心的遺傳物質–DNA的雙鏈結構以來,現代生物學的發展不斷刷新我們對對遺傳機理的認識,為達爾文學說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新的證據與挑戰。而有那麼一群生物學家,對丟失在洞穴深處的那雙眼睛,始終念念不忘。 有利說與中性說之辨 這些科學家主要分成兩大陣營:一類堅持經典達爾文理論,提出進化有利說。他們認為失去眼睛必然有益。至於益處在哪裡么,大家眾說紛紜:其中最為流行的一個觀點認為眼睛結構精巧,造價很高。為了發育出一雙眼睛,胚胎要消耗大量能量。而失明的動物可以把這個能量省下來,是一大好處。另一群學者則守護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由日本學者木村資生提出的」分子進化中性學說」周圍。這種學說則認為,基因突變乃是隨機發生,在洞穴黑暗的環境下,眼睛的有無不再對自然選擇下的個體存亡中起到重要作用,所以,那些會損害眼睛發育的基因突變不會被淘汰掉,而是被傳給了下一代。久而久之,這些基因越積越多,所以洞穴動物毫無懸念地瞎了。 這兩種理論各執一詞,旗鼓相當。可是在生物學中,一種理論不論聽起來多麼有道理,如果沒有實驗結果的支持,就永遠只能是假說。面對失去眼睛這樣在千萬年間緩慢發生的進化事件,要用實驗方法發掘出原動力談何容易。於是,有一些科學家選擇從最基本的事情做起,仔細觀察在真洞穴生物的胚胎發育期間,眼睛究竟產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他們以墨西哥燈魚為研究對象。這是一種有意思的魚類:它們中的絕大多數一直留在地表河流湖泊中,長年睜著大大的魚眼睛。另一部分卻曾在過去上萬年裡多次侵入洞穴,有去無回,最終留在了那裡,並慢慢成為了盲魚。通過對這兩種燈魚的觀察,科學家們發現,在胚胎發育的前20個小時,它們的眼睛發育幾乎完全同步,都會長出早期結構——視杯和晶體。可是,從此之後,兩者的眼睛卻走上了迥然不同的道路。 地面燈魚的眼睛進一步分化發育,而洞穴燈魚的眼睛雖然也能不斷產生新細胞,可是,這些細胞一出生就面臨著死亡的結局。從晶體開始,眼睛裡的細胞開始萎縮消亡。越到後來,死神的勢力越大,細胞消亡超過了新生的速度,眼睛完全消失,一層透明的皮膚蓋住了填塞著肌肉和脂肪組織的眼眶。最有趣的是,如果把胚胎時期的洞穴燈魚和地面燈魚的晶體互相移植到對方的眼窩里,洞穴燈魚最終將長出了又圓又大的眼睛,而地面燈魚的眼睛卻停止了發育、進入死亡程序。 只需要把地面魚類的晶體移植入洞穴魚類的體內,就能改變後者眼睛的命運。這個奇妙的實驗結果,不但暗示了晶體組織在眼睛發育里的重要作用,更說明,洞穴燈魚仍然具有長出眼睛的潛力。進行這項實驗的科學家,馬里蘭大學的威廉·傑弗里教授(William Jeffery)認為,這項實驗結果,對中性學說提出了挑戰。他指出,如果真如中性學說所言,洞穴燈魚是由於積累了各種各樣損害眼睛發育的基因突變才失明的,很難想像只要在眼眶中移入一個正常的晶體就能扭轉乾坤,完全恢復眼睛的發育。 此外,傑弗里還提到,如果中性學說是正確的,洞穴魚類體內大量掌管眼睛發育的基因由於突變而變得無效,那麼,這些基因的表達將顯著下降或消失。可是,他和同事將地表魚類和洞穴燈魚的基因表達情況進行了對比之後發現,在洞穴魚類身上,不少基因的表達量都有所升高,與中性學說的預期正好相反。 有所失,必有所得 科學家們繼續在微茫的夜色里摸索著失明的根源,終於,他們的目光投向了一個特殊的基因:Hedgehog (Hh)。它最初在果蠅里被發現,是控制動物發育的重要信號。在脊椎動物的大腦里,Hedgehog的正常表達對於眼睛的發育至關重要。Hedgehog的表達區域常位於大腦的正中間,恰好把兩個眼睛隔開來。通常情況下,只要有Hedgehog在,不該長眼睛的頭部組織就不會胡亂發育。可是,如果在老鼠體內阻止Hedgehog的表達,Hedgehog對頭頂組織的抑製作用消失了,這些可憐的老鼠們將在頭頂長出一隻巨目。 對比洞穴燈魚和地表魚類,傑弗里教授發現,洞穴燈魚腦部Hedgehog表達的區域比地表魚類要寬闊一些,由於Hedgehog有阻止眼睛的正常發育的功能,Hedgehog表達區域的拓展很可能是導致洞穴燈魚失明的原因。為了證明這一推斷,傑弗里教授和同事在地表魚類胚胎的一側注入了過量Hedgehog,發現它們被注射的一側失明了,變成了獨眼龍:這是多麼奇妙,一個基因表達區域的微妙變化竟然能導致如此顯著的生理特徵。傑弗里的研究,在2004年發表在《自然》雜志上。 Hedgehog對洞穴燈魚眼睛發育的作用,首次為我們理解失明的進化機制投來了一線曙光。有研究表明,作為發育中舉足輕重的關鍵基因,Hedgehog能對從四肢、骨骼到味蕾等多種器官的發育起到促進的作用。基於此,傑弗里大膽提出了一個標準的達爾文模型來解釋洞穴魚類的進化: 在魚類首先進入洞穴的時候,它們中有的Hedgehog多一些,有的少一些。而對於Hedgehog較高的那些魚類來說,它們某些特化器官的發展將領先一步——也許有更多的味蕾,也許長出更強大的下顎。總之,高水平的Hedgehog提供高效的生存工具,在漫長進化過程中,那些生來Hedgehog就多的魚成為了自然選擇里的優勝者。同樣重要的是,在絕對黑暗的環境里,雖然大量Hedgehog對眼睛發育會造成不良影響,可並不給魚類帶來任何劣勢。久而久之,洞穴魚類的後代體內hedgehog越來越多,眼睛,就這樣成了進化中的犧牲品。雖然這一理論還等待著更加嚴格的實驗論證,但這是一個非常誘人也非常合理的解釋。也許,我們距離揭開盲魚之謎,真的只有一步之遙。 如果能證明Hedgehog能對洞穴燈魚的特化器官的發展確實起到促進作用,那麼,一百多年前,當達爾文自己由於盲魚的困境而勉強承認」廢退論」的時候,他大約不會想到,在盲魚失明背後,居然深藏著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的達爾文式的進化機理。在嚴酷的自然選擇中,在成千上萬的世代里,洞穴深處的那些沉默的魚類被迫在獲得和放棄之間做出無意識的選擇——喪失眼睛的同時,卻得到了在惡劣環境中珍貴的生存手段。至於是否這就是通向洞穴生物失明的最終答案,現在下結論也為時尚早。相信懷揣好奇心的科學家們還將不斷前進,為我們在黑暗洞穴里尋找那一線知識的光明。
『伍』 黑暗中的洞穴生物冉浩
暗穴迷蹤:黑暗中的洞穴動物
深邃的洞穴之中是無盡的黑暗,那裡沒有植物,人跡罕至,是一個完全不同於地面的世界,古老、深遠……但是,仍然有生命在那裡頑強地生存,它們,就是洞穴動物。 洞穴與洞穴動物洞穴,是天然形成的地下空間,向洞穴內部不斷深入,情形在不斷發生變化,我們通常將洞穴分成三個部分。入口區是洞口附近,涼爽而且陰暗,這里是喜洞生物和一些尋找藏身之所的偶遇動物經常生活的地帶;再向里是陰影區,這里陰冷潮濕,只有微弱的光,一些洞穴蟋蟀和甲蟲居住於此;繼續深入則是黑暗區,這里是洞穴的深處,終年黑暗陰冷,幾乎沒有空氣流動,在這里生活著各種真正的洞穴生物,它們幾乎從不到外界來,也與外界的生物截然不同。真洞穴生物對洞穴的環境已經產生了適應性的進化。目前已經發現的真洞穴生物包括無脊椎動物、魚類、兩棲類和蛇類,沒有鳥類或哺乳動物。真洞穴生物的分布一般很局限,很多隻棲息於特定的洞穴內。由於缺乏陽光和有機物質,食物資源極為匱乏,大多數洞穴動物的種群數量都不大,加之長期與世隔絕,對環境變化也極為敏感,生存環境易遭到破壞,極為脆弱。走進溶洞深處喀斯特地貌又稱岩溶地貌,是深洞最常見的形式,岩石在地質變遷中被水沖刷、溶解、侵蝕形成溶洞。
『陸』 本溪水洞有哪些洞穴生物
一般在洞穴中的動物可分三種:一是真洞穴動物。這種動物只能在洞穴中生活,離開洞穴環境在洞外就失去了生存的能力。具代表性的此類動物有:盲魚、盲鰍、蜘蛛和蚰蜒等。這類動物以眼睛明顯退化或消失,有特殊的感應器官,缺乏色素,代謝較低,生長緩慢,繁殖能力差而壽命很長為其特徵。 二是洞穴動物。這類動物的眼睛和體色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異,基本上能適應洞穴生活和繁衍後代。 三是擬洞穴動物。這類動物具有喜洞性,是一些暫居及季節性回洞內生活的動物。 本溪水洞的洞穴生物目前在洞中發現的洞穴動物主要有:蝙幅、灶,這些動物多是從洞外遷入暫居的,或是在洞內已經適應了洞穴生馬、馬陸、蛾等。在地下河中見有魚(白漂魚)、蝦和河蚌等。從動物的眼睛和體色等器官沒有明顯變化可以看出活環境而未達到遺傳變異的擬洞洞穴動物。
『柒』 有部科幻電影,說的是科學家發現了一個洞穴,裡面有外星生物,主角在裡面帶走了一個外星生物裝在了一個小
樓主你好
是豪華版海飛絲廣告
電影是《進化危機》
最後在車上吧海飛絲打內進怪物體內剛掉容了
有圖有真相求採納
http://ke..com/link?url=-_Ct9R1vzC3S5kR4hv4K
『捌』 巴西洞穴有哪些生物
應該會有蝙蝠。
『玖』 地下暗河,地下洞穴這些地方會不會有遠古大型生物
按現在的發現,地下存在大型生物是不可能的,如果你學過生物,那麼你應該知道一個食物鏈中,能量是逐級遞減的,也就是說生產者(綠色植物,食物鏈的開端)比食物鏈的頂端能量要多。如果地下世界存在一個食物鏈,那麼生產者含有的能量是很少的,因為生產者通過光合作用生產能量,然而地下的陽光很少,甚至沒有光,大型生物需要非常多的能量維持生命,沒有足夠的食物是不可能存活的。洞穴生物一般都生活在淺層,生命在深層洞穴是絕跡的。
這不是絕對的,這僅僅是對於碳基生物來說,誰知道會不會有硅基生物。(關於碳基和硅基麻煩你去查查網路吧,那裡的介紹完整一點,也更加權威,這就是為什麼我很少看知道日報的原因,但我不是說知道日報不好,只是由於某些網友把這個網路環境污染了,僅此而已。)
『拾』 為什麼洞穴裡面的動物如盲魚會沒有眼睛從達爾文進化論的角度怎麼解釋
這是一個異常復雜的問題……在達爾文以前,拉馬克對此的理解是認為洞穴裡面眼睛反正用不著,就「用進廢退」了,但是隨著達爾文理論的主流化,這種說法很快就被拋棄了。之後,人們認為是這樣,如果有一個有害的突變出現,就會導致這個物種適應性下降,從而導致這個有害的突變被淘汰掉。在洞穴里,假定洞穴動物的祖先眼睛都是健全的,這時候出現了一個有害突變A,這個A會導致眼睛功能的下降,在洞外,這樣的突變會導致該個體生存力下降而被淘汰,但是在洞穴里不會,所以長年累月的,這樣的有害突變積累起來(還不明白可以搜索「穆勒棘輪」),最終導致了眼睛完全消失。這樣的說法看上去把演化說圓了,但是……後來有群蛋疼的科學家對比了某種洞穴蝦和其在洞外的親緣物種的基因以後,發現兩者之間關於眼睛發育的基因只有兩三個基因的差別,這就說不過去了,兩者分開演化了幾十萬年只有兩三個基因的差別怎麼也說不過去啊。於是,又提出了一個新理論,就是說眼睛的發育和維護是需要能量的,在自然界,能量很寶貴,任何一點能量的浪費都是不能容忍的。所以洞穴裡面動物沒有眼睛是自然選擇的結果,因為沒有眼睛的動物就省掉了一部分能量,這樣用於生存的資源就相對更多了。問題是,這個理論也沒堅持多久。因為又有一幫科學家研究了某種洞穴魚類的眼睛發育後發現,這種魚類在胚胎時期眼睛一直能正常發育,但是因為某個基因突變導致其發育成眼睛的幹細胞在某個特定時期開始逐漸凋亡,於是產生了一種凋亡——分化競爭機制,一方面是構成眼睛的細胞不斷凋亡,而另一方面是這類幹細胞不斷得到其母細胞的補充,然後前者逐漸戰神後者導致眼睛最終無法發育,這就出問題了,這種邊生邊死的發育模式無疑比直接發育出個眼睛更加耗能……到最後,一些發育學的研究,似乎表明眼睛發育是很多動物胚胎發育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環,許多頭部結構的發育都需要眼睛相關幹細胞的誘導和定位。而那種凋亡——分化競爭機制似乎可以給發育提供更高的自由度,也就是說可以為其它結構衍生出新的功能提供可能,但是這種理論一方面過於復雜,很難把邏輯說清楚,另一方面也嚴重缺乏證據,洞穴生物沒有眼睛似乎成了一個學術難題。所以說,生科是坑。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