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氏歷史
1. 陳姓的歷史由來
尋根溯源
1、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孫遏父(又稱閼父)投附了周國,擔任陶正一職,他制陶的技藝極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歡心。周武王滅商建周朝後,追封先賢遺民時,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開封以東,安徽亳州以北),國號陳,榮為侯爵,奉守著帝舜的宗祀,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謚號為陳胡公,所以又被稱為胡公滿。按照胙土命的慣例,他以國為氏,稱陳氏,為陳氏的開山始祖。
公元前672年媯滿的第12代孫陳完因避難逃到齊國,改姓田。後來他的10世孫田和建立了田氏齊國。戰國末年,齊被秦滅。齊王的長子升次子桓先後改姓王氏,三子田軫逃至潁川(今河南禹州一帶),恢復陳姓。從此陳氏一門在中原瓜瓞連綿,生生不息,發展成為名門望族。 才有後世陳氏潁川世家、潁川衍派的出現與發展。
2、陳姓還有一支是少數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據記載,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遷都洛陽後,於496年將代北鮮卑族三字姓侯莫陳氏改為單姓陳氏。據《魏書•官氏志》載,南北朝時,鮮卑族一支侯莫陳氏居於庫斛真水,世代為渠帥,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改復姓為漢字單姓,稱陳氏。
3、高姓所改。浙江海寧陳氏原籍渤海,宋太尉高瓊之後。高瓊第十六世孫高諒入贅海寧城東皇岡陳明誼家為婿,其子榮遂承外家之姓為陳氏,而以父之高氏郡望為郡望,故稱渤海陳氏,以別於外家原宗之潁川陳氏。自明代中葉起,始舉科甲;有清一代,海寧陳氏為海內第一望族,有「一門三閣老,六部五尚書」之譽。自第十世起,其排字輩份為:永世克孝,敬明其德,宜爾子孫,以匡王國。《海寧渤海陳氏宗譜》所載世系:瓊-繼勛-遵范-永翼(士衛)-光安(公泰)-世英-選-翥(始遷海昌之岩門,成為海寧岩門高氏第一世祖)-道隆-廣孝-文淵-志強-光宗-弓-泗-諒(海寧渤海陳氏第一世祖)。
2. 姓氏陳的起源和發展史
起源: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這個地方,建立陳國。到了陳閔公的時候,陳國被楚滅掉了,亡國後的陳國子孫便以原國名為姓氏,於是有了陳姓。陳姓除了源於國名,還有從其他姓氏改名而來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數民族改姓而成的。據《魏書·官氏志》記載,北魏時期鮮卑貴族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侯莫陳改為單姓陳。
發展史:據明代嘉靖年間《陳氏兆祥族譜》記載:「唐大順元年(890年)旌表孝悌,標揭門閭,於是陳氏特立義門」。自「義門」陳氏初創,至宋朝開寶年間,陳氏便發展到740餘人口。至宋天聖四年(1028年)已達到3700餘口。族人濟濟一堂,同灶以食,合田而耕,童叟無欺,老幼齊心,強弱安處,不存芥蒂。義門陳氏延續了19代,縱越300多番春秋,這在古今家族繁衍發展史上確為罕見。宋仁宗曾為之贊道:「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聚四百年天下無雙。」
介紹:天下陳姓源出於潁川(河南長葛)。東漢時,陳實系胡公滿之43世孫,為太丘長,人稱「陳太丘」。唐代中,環公(臨海令)帶著伯琪等六個兒子避難於泉州仙游(今天莆田市仙游縣),其第五子伯瑄(滿公之70世孫),勤奮好學,文采出眾。當時因南康有一位署官食祿的馬聰與他友善。在造訪馬府時,兩人結伴遊覽了廬山。遂迷戀匡廬氣勢磅礴,蠡澤風景優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跡於江州德安縣太平鄉長樂里永清村。伯瑄遂成為潯陽陳氏的開山之祖。德安位居九江之南,兩地相距較近,因而被稱之為江州陳氏。
3. 陳姓歷史
2018-05-22聊聊復
書籍、報刊 陳姓制的來源 陳氏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在海內分布極廣,按人口統計為第五大姓。
上網 陳姓人口數量 據統計,陳姓人口總數有800萬以上。
上網 陳姓族譜 河北、山西、遼寧、上海、江蘇都還保存著陳姓族譜。
同學的告訴 歷史上陳姓名人 陳勝、陳琳、陳子昂、陳壽、陳毅、陳名夏、陳貞慧、陳確……
四. 結論
1.我國的陳姓源遠流長,傳說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找到了舜帝的後裔媯滿。武王把大女兒元姬嫁給他,封他為陳(河南淮陽)候,讓他奉守舜帝的宗祀。媯滿氏後,謚號陳胡公,陳氏是他的後代,歷代視為正宗。這也是後來陳姓人口的快速增長奠定了基礎。
2.在歷史長河中陳姓人才輩出。有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漢末文學家陳琳,唐代文學家陳子昂,西晉史學家陳壽,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陳毅,清臣陳名夏,明末清初散文家陳貞慧,明清之際思想家陳確……我們為陳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3.陳姓是當代中國第五大姓。據統計,陳姓人口總數超過8000萬
4. 陳姓的歷史和現狀
關於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班有好幾個同學姓陳。我常常想:難道五百年前我們的祖宗是一家。但讀了《關於李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以後,我便對陳姓的歷史和現狀做了一次調查。
二. 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中華姓氏書籍,閱讀報刊、上網瀏覽,了解陳姓的來源和陳姓的歷史名人。
2.訪問有關人士,收集陳姓的名人故事。
3.通過各種途徑,了解陳姓的人口和分布的情況。
三. 調查情況和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體內容
書籍、報刊 陳姓的來源 陳氏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在海內分布極廣,按人口統計為第五大姓。
上網 陳姓人口數量 據統計,陳姓人口總數有800萬以上。
上網 陳姓族譜 河北、山西、遼寧、上海、江蘇都還保存著陳姓族譜。
同學的告訴 歷史上陳姓名人 陳勝、陳琳、陳子昂、陳壽、陳毅、陳名夏、陳貞慧、陳確……
四. 結論
1.我國的陳姓源遠流長,傳說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找到了舜帝的後裔媯滿。武王把大女兒元姬嫁給他,封他為陳(河南淮陽)候,讓他奉守舜帝的宗祀。媯滿氏後,謚號陳胡公,陳氏是他的後代,歷代視為正宗。這也是後來陳姓人口的快速增長奠定了基礎。
2.在歷史長河中陳姓人才輩出。有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漢末文學家陳琳,唐代文學家陳子昂,西晉史學家陳壽,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陳毅,清臣陳名夏,明末清初散文家陳貞慧,明清之際思想家陳確……我們為陳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自豪。
3.陳姓是當代中國第五大姓。據統計,陳姓人口總數超過8000萬
關於陳姓的歷史和現狀的研究報告
一問題的提出:
我們班有好幾個同學姓陳。他們常開玩笑說:「我們一千年前是一家噢!」這個星期剛好有讓我們研究姓氏。於是,我和我的家人對陳姓的歷史和現狀作了一次調查。
二:調查方法
1.查閱有關中華百家姓的書籍,閱讀書籍報刊上網瀏覽,了解陳姓的來源和陳姓名人。
2.問老一輩人,了解陳姓族譜。
3.通過教科書與網際網路
三:調查情況與資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體內容
書籍 網路
陳姓的來源
傳說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後,找到順後人胡公溝,封他在陳這個地方。外族的改姓也是來源之一。
書籍、教科書、報刊
歷史上的陳姓名人
陳元、陳勝、陳壽、陳亮、陳子昂、陳玄奘、陳毅、陳景潤……
上網
陳姓人口數量
據統計,目前陳姓人口總數已超過8000萬以上
爺爺的講述
陳姓的族譜
在湖南韶山,有一米多厚的陳氏族譜。足足50卷之長
四:結論
1.我國陳姓歷史源遠流長,若按人口來說,是中國第五大姓。陳姓最要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這個地方,建立陳國。到了陳閔公的時候陳國被楚滅掉,亡國後的陳國子孫以原國名為姓氏,於是有了陳姓。從資料中發現,北魏鮮卑貴族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侯莫陳改為單姓陳。
2.縱覽古今,陳姓人在其家族史上留向下了輝煌的一筆。春秋時有孔子弟子陳元;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西漢《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唐朝高僧陳玄奘, 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陳友諒;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毅,還有近代數學家陳景潤……我為陳姓祖先創造的輝煌感到驕傲。
望採納,謝謝
其他回答者抄襲可恥
5. 陳氏家族的歷史
陳氏子孫後代 遍布在全省四千餘個村莊
自古以來,陳氏在中國百家姓中扮演著十分重要角色,人口繁盛,家族眾多。海南的陳氏從最早過瓊祖始陳彥在1078年渡瓊至今,經過900餘年的生息繁衍,陳氏子孫後代遍布在全省18個市縣的4000餘個村莊里。據有關數字顯示,在全國2萬余個姓氏中,陳姓為中國第五大姓,占總人口7%左右,約八千多萬人。在海南,陳姓為第二大姓,人口有80多萬人,占海南總人口的10%左右。海南陳氏源在哪裡?
據歷史學家考證,海南並沒有「土生土長」的居民。就是落籍海南最早的黎族也是從大陸沿海一帶遷移進來的,他們是古越(統稱百越)人的後裔。海南的陳氏,除少數民族的陳氏外,多數是宋朝以後從福建、廣東等地遷入海南的。
那麼海南陳氏的源在哪裡呢?一般了解陳姓氏歷史的人都說,海南的陳氏,源出潁川,潁川是陳姓氏望出所在。在陳姓氏世系中,各地陳姓氏譜均記最高祖先是少典。少典是什麼人?據載是黃帝的父親,少典的名字人們不太熟悉,黃帝的名字卻是如雷貫耳,所以陳姓氏把祖先追溯到少典。少典是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人。黃帝跟陳姓氏有什麼關系呢?據《中華陳姓氏源流(二)》一書認為:「黃帝是陳姓的血緣初祖。黃帝是陳姓的血緣初祖的根據來自司馬遷的《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昂日軒轅。舜是黃帝的第九世孫,是陳姓氏的血緣祖。黃帝是陳姓的血緣初祖,說明陳氏的歷史和中華民族的歷史是一致的。陳氏後裔,是地地道道的黃帝子孫,是中華民族的組成部分。敬祖愛國,是陳氏的優良傳統。
瓊島陳氏:江山代有才人出
海南陳氏的祖先從宋開始渡瓊,歷經元、明、清四個朝代,先後共有183人,為全省各姓之冠,以迄於今,閱年幾近千載,其世代蕃昌,成為盛族。且聯可甲第,官顯仕達,代有名人。此皆先祖積德之使然也。陳姓氏子孫後代,在求生存圖發展的環境中,歷盡千辛萬苦真真正正的立足於全中國和世界各地。翻開中國歷史,1840年,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為了救國,有一大批陳氏子孫成了英雄豪傑,仁人志士,不怕犧牲,前仆後繼,在為中華民族翻身解放的偉大事業中,做出了輝煌的業績。
記者從《海南陳氏譜》中查找發現,在183位渡瓊始祖中,就有17位進士,6位舉人。從宋朝到清朝,陳氏子孫後代到底有多少進士、舉人呢?《海南陳氏譜》沒有具體記載。記者還從《海南陳氏譜》中查找發現,從宋到清,單瓊山地區就有37名進士舉人。
歷史上出現的「六子五進士」說的就是渡瓊始祖陳甫的六兄弟,甫公是顯祖第六子,顯祖曾任戶部尚書、宣和殿大學士。顯祖六個兒子當中,除第五子陳東被蔡京所害外,其餘五個兒子都是進士。
據查證,在光緒元年(1875)年出生在海口市秀英村的陳起綱,29歲升任清朝秀英炮台炮長,管理五台大炮60名炮兵,保衛海南瓊州海峽的安全。1939年2月10日凌晨,日本海軍第五艦隊30餘艘艇,六千兵力和50多架飛機,進犯海口海域企圖登陸海口,陳炮長立即命令炮兵集中投入戰斗,激戰兩小時,發射百餘發炮彈,使敵艦喪膽向西撤回天尾港才登陸。根據在海口金牛嶺人工湖西側的荒草叢中,找到刻有當年秀英炮台抗擊日本侵略的參戰將士英名的石牌,記載40名。其中陳姓將士有15人。
民國時期的國民黨海軍上將陳策,1893年生,文昌人。
還有瓊山靈山東頭村陳發檀,光緒末秀才,國會議員,民主革命家,是海南留日學生第一人,民國元年(1912)任孫中山秘書。1924年9月11日下午,在廣東旅京同鄉在南橫街粵東新館舉行歡迎孫中山座談會上,陳發檀發言,提出海南改為一省的主張,孫中山立即表示贊許。這是海南設省的最早輿論。陳發檀後因不滿曹錕百法解散國會,被迫離京,南歸鄉里,讀書自娛以終。
瓊山人陳世慶,早期在中山大學附屬中學讀書,後當李濟深秘書。
到現代,海南陳氏名人更是倍出,青出於藍勝於藍,原海南省政協主席,現任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副主任陳玉益,原海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海南省政府副省長陳蘇厚,海南省人大副主任陳孫文,副省長陳成,原海南省政協副主席陳克功(已故),原海南省政協副主席陳家悅(已故),原海南省政協副主席陳宏(已故)。
陳序經博士,文昌人,留學美國,1928年獲得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博士學位先後出任昆明西南大學商學院院長,廣州嶺南大學、中山大學、暨南大學和天津南開大學副校長或校長。
陳氏渡瓊始祖今安在?
據《海南陳氏譜》記載,陳氏渡瓊始祖有183位之多,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衍接實公部分,另一部分未衍接實公部分。衍接實公的渡瓊始祖有92位,未衍接實公的渡瓊始祖有91位。這里簡單介紹幾位過瓊始祖。
6. 陳氏的歷史
-- 陳氏家譜
明成化間,我憲贊府君在祁陽首創陳氏用賓公家乘。明嘉靖間,用賓公第六世嗣孫、永寧縣主簿斗在祁陽第一次續修用賓公家乘。清乾隆丁亥,用賓公第十五世嗣孫 大亮在祁陽第二次續修用賓公家乘。同時,擬定並頒行用賓公為遷祁始祖,用賓公第十一世嗣孫為"我"字派的班行,其字派為:我偉國宏大(文)正,科開彰祖德,有道應時昌,家學宗銘載,世遵永發祥。清康乾時期,用賓公的後裔奉《清聖祖仁皇帝招民徙蜀詔》,由湖廣永州府祁陽徙蜀,乾隆乙未,用賓公其後裔從《祁譜》中增補了入蜀32州縣的嗣孫,定名為《西蜀續修陳氏宗譜》,簡稱《蜀譜》,此為第三次續修用賓公家乘。重慶市銅梁縣人事局陳彰模歷經十年以《蜀譜》為基礎,輯錄了該譜大部分史料,還從典籍、口碑選錄了有關史料予以充實,內容涉及陳氏家族文化的各個領域,對清康乾時期由祁陽徙蜀的用賓公後裔的世系進行了續記,1999年 主編了《陳氏家乘記》 。《陳氏家乘記》為大32開、700多頁,鉛印出版, 精 裝本。
2002年清明,陳彰模率渝蜀陳氏宗親7人到湖南省祁東縣尋根祭祖,並帶來《陳氏家乘記》。2002年4月6日祁東會議,經湖南、廣西、四川、重慶4個省市 中30餘個縣市的子良、子政、子銘、子文、子貴5個分派代表組成的《陳氏家乘記(續)》編纂委員會成員190餘人,以及廣大族眾的共同討論、修改、完善,歷時8個月,三易其稿,正式頒行了陳氏用賓公裔孫統一續擬字派(見遷祁始祖陳用賓公源流一文)。
陳彰模在當今市場經濟大潮中,不圖名、不圖利;收集資料,查閱典籍,潛心考研,引用大量的古今歷史資料,分析了唐朝以來在陳氏源流中出現的各種分歧,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主編的《陳氏家乘記(續)》還選刊了古今歷史名人對陳氏源流的考證文章。由於從陳氏支分出的中華姓氏達40多個,故這些材料不但對陳氏源流研究有參考價值,而且對這40多個其它姓氏源流亦有參考價值;還著重記錄近現代名人的詳細情況,涉及重慶、四川、湖南、台灣等省市中30餘個縣市的縣處級職務以上人員60餘人(其中台灣國民黨軍級職務1人,團級職務1人),還有著名專業技術人員、離休幹部、百歲老人、企業家、革命烈士等人的詳細情況。
《陳氏家乘記》、《陳氏家乘記(續)》只記載了湖南、廣西、四川、重慶四個省市的用賓公派下大部分後裔世系圖。還未包括在清康乾時期,用賓公第十一嗣孫向陝西、雲南、貴州、安徽、江蘇、湖北等地遷徙的後裔。他們的子孫有的遷往其它省市縣(包括台灣)、有的還到國外居住。
《陳氏家乘記(續)》為大32開、一千多頁、鉛印、精裝本。2003年11月出版。
今天給陳彰模(按輩份他是我曾祖)通過電話,他說最近居住四川省三台地區的子良派下一千多人要求續譜。《陳氏家乘記》、《陳氏家乘記(續)》中,初步統記,用賓公派下第二十二世嗣孫名字叫"有剛"的達80多人;叫"有鋼"的超過8人;叫"有綱"的超過7人。
*太丘德望1;穎水淵源2。
注釋:1東漢太丘長陳實,他「修德清靜,百姓以安」,年八十四卒,海內赴者三萬餘人。謚號文范先生。
2指陳姓望出穎川。
*筆新墨奇避亂草3;光遠正大鋪山中4。
注釋:3明代國子監生、著名畫家陳洪緩的事典。陳洪緩,諸暨人,字章侯,號老蓮。書法遒逸,善畫老蓮、山水、尤工人物,與北平崔子忠齊名,有「南陳北崔」之譽。
4近代民主革命家陳少白(1869-1943)的事典。陳少白,又名聞紹,字夔石,廣東新會人。與孫中山同學,共創興中會香港總會。1921年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時,曾任總統府顧問。有《興中會革命史要》。
*張楚開紀元5;文佳第一人6。
注釋:5秦末陽城農民起義領袖陳勝(?-208),字涉。秦二世元年(前210),他被征屯戌漁陽(今北京密雲西南),行至蘄縣大澤鄉(今安徽宿州東南),為大雨所阻,依秦法,失期當斬。遂與吳廣發動同行戌卒九百餘人揭竿起義,為我國歷史上首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起義軍連戰連捷,至陳縣(今河南淮陽),已有車六七百乘,綺千餘,卒數萬人。攻下陳縣後,他被推為王,國號張楚(張大楚國之意)。
6唐高宗時浙江農民起義女首領陳碩真(?-653),睦州(今浙江建德)人。永徽四年(653)與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組織農民起義,參加者數以萬計,她稱文佳皇帝,以叔胤為僕射。
*風雷驅大地;浩氣貫長虹7。
注釋:7集陳毅元帥句聯。
7. 歷史上的陳氏名人
1、陳完
陳完(前705-?),春秋時陳國公族,陳厲公媯躍之子,字敬仲(一說敬是謚號);是戰國時期田氏齊國的始祖;其後裔中有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田穰苴,孟嘗君田文,吳孫子孫武,齊孫子孫臏,新朝皇帝王莽等。
8. 陳氏歷史來源
陳氏歷史來源
( 2005-05-24)
--------------------------------------------------------------------
歷史來源 「陳」源出 ; 一 ; 出自「媯」姓。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克商後,找到帝舜的後代胡公滿 「媯」姓。封胡於陳國,今河南淮陽縣。並將其女嫁給他,伺奉舜祠,其後人以國名為姓。 二 ; 鮮卑族改姓,據《魏書》所栽,南北朝時有代北三字姓侯莫陳氏,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改姓陳。 三 ; 古代安南 ( 今越南 ) 國王有姓陳。 家族名人 陳勝 (前?~前208) 字涉,秦陽城(今河南省登封縣東)人。秦二世時,與吳廣起兵,天下之士苦秦苛政,相率歸向。旋自立為楚王,勢力頗大,後為其部下庄賈所殺。 陳平 (生卒年不詳) 漢初陽武(今河南省陽武縣東南)人。幼嗜讀書,容貌俊美,足智多謀,事高祖屢出奇策。惠帝時,官至左丞相。卒謚獻。 陳壽 (233~297) 字承祚,晉安漢(今四川省南充縣)人。少舉孝廉,除著作郎。撰《三國志》,時人稱其善敘事,有古良史之風。 陳霸先 陳圓圓 本姑蘇名妓,原姓邢名沅,字畹芬。幼從養姥陳氏姓,有殊色,後為吳三桂妾。李自成破京師,擄圓圓,三桂遂引清軍入關,攻破李自成,圓圓復歸三桂。後三桂為滇王,圓圓隨往,以女道士卒於雲南。 陳誠(1897~1965) 字辭修,浙江青田人。保定軍校畢業,曾參加東征、北伐、剿匪、抗戰諸役,歷任武漢衛戍總司令、第九戰區司令長官、湖北省主席、遠征軍司令長官、國防部參謀總長、東北行轅主任、台灣省主席、東南行政長官、行政院院長等職,1954年後當選第二、三任副總統、中國國民黨副總裁。 陳果夫 (1892~1951) 原名祖燾,以字行,浙江吳興人。早歲入同盟會,參與武漢光復、討袁、護法、北伐諸役。歷任江蘇省主席、監察院副院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中央常務委員、組織部部長、中央評議委員。生平著述,匯輯為陳果夫先生全集。 地望分布 河南穎川郡,河北汝南郡,江蘇下邳郡,江蘇廣陵郡,江蘇東海郡,河南河南郡。
http://..com/question/26269524.html
9. 陳姓歷史有多少年
陳(Chén 陳)姓來源有五:
1、出自媯姓,其始祖為媯滿,也為虞舜之後裔。據《通志·氏族略》所載,周武王滅商以後,追封前代聖王的後人媯滿於陳,媯滿為陳侯,稱胡公滿,胡公滿傳至10世孫媯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國為氏,稱陳氏。
2、出於陳國公族後裔。陳國在媯滿死後,其子孫有以國為氏,就是陳氏。除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留,避居陳留。二是陳泯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三是陳泯公次子全溫之後陳孟璉,居於固始,其後因無子,便以穎川陳實為嗣子,遂融入穎川陳氏。
3、出自白永貴之後。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其後裔也多改陳姓 ,是為萬年(今陝西省西安市)之陳氏。
4、齊國王子軫的後裔。秦滅齊後,軫逃到楚國為相,被封為潁川(今河南省禹州)侯,是潁川陳姓的開始。
5、他姓或少數民族改姓而來。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北魏孝文帝改革,將鮮卑族一支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南遷洛陽後,實行漢化政策,改姓為陳,稱陳氏。是為河南洛陽陳氏。據《河南官氏志》所載,隋初白永貴改姓陳,是為萬年(今陝西西安)陳姓之源起;據《通志·氏族略》載,劉矯的後裔改陳姓,其子孫居廣陵之陳(今江蘇省鎮江東)。
得姓始祖:陳胡公。陳姓來源於媯姓,陳姓人是舜帝的後裔。在舜當天子之前,堯把他的兩個女兒嫁給了舜,並讓他們居住在媯 河邊。於是舜的後代便稱為媯姓。西周初年,周武王滅了商朝以後,他找到當時舜帝的後代媯滿,把大女兒嫁給他,封他在陳,建立了陳國,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陽)。他選賢任能,揚善罰惡,勵精圖治,使陳國強盛了許多年。媯滿死後,謚號為胡公,故又稱陳胡公、胡公滿。他的子孫便以國為姓,稱為陳氏,並尊陳胡公為陳姓的得姓始祖。
遷徙分布
淮陽是陳姓的發源地,至今淮陽還有「老陳戶」之說。陳國滅後的播遷,前文已述,不贅。其中支系清晰,繁衍昌盛者是以陳軫為始祖的潁川陳姓,其子孫多顯軼,其後有裔孫陳伯珍於西晉末年渡江赴曲阿(今江蘇丹陽),伯珍孫徙居長城(今浙江長興)下若里,陳霸先便是其支傑出代表,他建立陳國,定都建康(今江蘇南京),並封了許多陳姓王,使陳姓子孫遍布長江與粵江之間,其諸侯王宜都王陳叔明的十世孫陳環,為避難遷居今泉州仙游縣,其孫陳旺徙居江西德安縣太較緋@擲錚 菀迕懦灤湛 媯惶瞥醯 掄 轂 健奧 倉 搖保 渥映略 庠詬竿齪蠼影啵 本拍曄計劍 略 獗懷莆 翱 氖ネ酢保輝倬褪球4ǔ潞笠岢絡呤芾盍指ε偶范 ǜ=ㄍ 玻 詬=ǚ⒄鉤晌 疤 蹬傘背灤眨 鴣絡呶 顯菏甲媯凰穩首謔狽紙 菀迕懦灤沼謔 ∫話俁 甯齙胤劍 灤杖朐僥嫌謁緯 聳 疃啵 畛 世鈁鴉手 虺? 創建越南陳朝,傳八世十三王,故陳姓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姓入粵始於南宋,中原人陳魁(陳後裔)遷居福建寧化、上杭,其曾孫有遷今廣東梅縣;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開漳聖王之後)隨鄭成功入台,被尊為陳姓入台始祖,與林姓共有「陳林半天下」美譽;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共傳8世13王,歷時175年。經過一千多年的繁衍,如今陳姓成為越南十大姓氏之首;明初朱元璋曾派陳姓水手去日本琉球;明清以後,閩粵陳姓有人出海謀生到南洋和歐美。陳姓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尤以廣東、福建、四川、浙江、江蘇、河南、湖北、湖南、山東等省多此姓,在台灣和廣東兩省,陳姓約占當地漢族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陳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四點五。
10. 關於陳姓的歷史
陳姓出自姚姓和媯姓,舜帝姚重華的後裔。舜,也稱虞舜,姚姓。 據《通志氏族略》記載:周武王滅紂以後,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今河南省淮陽縣)這個地方,建立了「陳國」。 子孫有以國為姓的,即成為陳姓的由來。
胡公滿
舜在被選為堯的接班人前,堯為了考察他,讓舜搬到媯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後代便以所居住的這條河為姓,為媯氏。 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後來有改回姚氏,部分沒有改回來,便發展出其他姓,比如陳姓——《唐書·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裔33世嫡長孫媯滿封於陳,至陳敬仲(陳完)仕齊,又改為田氏。王莽封本姓為姚的姚氏族人田豐為代眭侯,後豐子田恢為避王莽之亂,過江徙居吳郡,又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為姚氏。從姚姓發展到媯姓,再到媯陳胡公滿傳至10世孫陳完,陳國內亂,陳厲公的兒子陳完怕株連自己,出奔到齊國,以故國為氏,稱陳氏,後改田氏。到十代孫田和時,廢齊康公而自立為齊太公,並受到周王朝和諸侯列國的承認。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代齊姜」。 公元前221年,齊王建時,齊國為秦所滅。齊王建亡國後,子孫紛紛改姓避難,舜帝一系又經歷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華大姓中列第34位。齊王建三子:升、桓、軫。升、桓改為王氏,其後代即漢代王莽一族。軫奔楚為相,後遷入潁川(今河南長葛)。田軫復姓陳。自秦漢以來,由田姓復姓歸宗的潁川陳氏一支,在中國歷史上十分顯赫,繁衍極盛,播遷極廣。前文已經敘述,從姚姓族人衍生出媯姓,再媯姓改姓陳姓、胡姓,部分陳姓再改為田姓。田姓族人再改為媯姓,其五代孫媯敷,又改回本族人最早的祖宗舜帝姚重華的本姓姚姓。至舜帝姚重華嫡裔69世嫡長孫西漢諫議大夫冀州刺史姚平為保舜帝正統血脈,避戰亂而遷隱江南吳興郡[今浙江省吳興縣][2]。部分田姓族人改為王姓。其它從從姚姓族人衍生出的姓氏沒有改回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的,便繼續發展出其他姓。陳姓發展歷程:舜重之以明德,自虞幕至虞舜,有近1500多年的歷史,《韓非子》說:虞夏二千餘歲。《國語》記載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後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虞夏商周四代是奴隸社會的頂峰的代表,華夏正統。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彰明德。因舜帝生於姚虛而姓姚,其子商均生於媯汭而姓媯,《堯典》記,舜「厘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夏代虞後,虞族子孫亦姓虞,姓媯,姓姚,姓王,姓
江門陳遷徙(錢文忠 百家講壇)
吳......在夏代,有虞氏的首領虞思曾幫助禹的後代少康復國......;在商代,《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後,箕伯直柄中衰,殷湯封遂於陳,以為舜後是也。」;在周代,《史記》、《左傳》記載:《左傳》襄公二十五年:「之產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與其神明之後,以備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諸侯。」《史記》詳細見陳杞世家;自陳胡公以後其子孫姓陳,姓胡,姓袁......;陳完,陳厲公之子,陳氏重要支系,詳見田敬仲完世家,陳完的子孫代姜齊稱孤道寡,陳完的子孫姓陳,姓孫,姓王,姓田,姓陸......,虞舜帝部分後裔簡表,商族姓氏參考宋微子世家,此不累述。[2]《通志‧氏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