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饒的歷史
上饒內自秦代起就建有學校。唐貞觀四年(630),各州縣普遍設孔廟,廟內設學宮,為儒學教官的衙署所在。有學舍,因廟為學。唐宋元明清各代,本區均設有州、府、縣學。宋代縣學生員得考選升入州學,宋、明、清各代,州、府、縣學則不相屬。主要的學校有饒州府學、廣信府學。各縣(州)學創建年代先後不一。
上饒市,古稱信州,江西省地級市,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東聯浙江、南挺福建、北接安徽,處於長三角經濟區、海西經濟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三區交匯處。自古就有「上乘富饒、生態之都」、「八方通衢」和「豫章第一門戶」之稱。
上饒下轄12個縣區市,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兩次)、中國最佳投資城市等多項城市榮譽。
轄境東西寬210千米,南北長194千米。土地總面積22791平方千米,山地面積2342平方千米,丘陵區面積14436平方千米,平原區面積6013平方千米,分別占上饒市總面積的10.27%、63.34%和26.39%。
上饒名山勝跡眾多,早在唐朝就已是旅遊勝地,歷代官宦名流、文人墨客留下的觀光游記、詩詞歌詠數不勝數。境內擁有豐富的山水秀麗景色宜人,更有豐富的紅色革命遺址和古色文化遺存。
② 古代的上饒,名稱叫什麼
上饒有據可查的歷史,最早可追述到周朝。在漫長而繁復的政區變遷中,上饒的政區設置與地界歷經變動。境域古屬揚州,春秋戰國時期為吳、越地,境內大部分為信州故地。
秦:大部分屬會稽郡。小部分屬九江郡(郡治今安徽壽縣,主要為今上饒轄區內的湖區三縣和婺源)。
漢:大部分屬會稽郡、丹陽郡,小部分屬豫章郡(漢武帝元狩二年即前121年由鄣郡更名、轄域沿「秦」基本未變)。
三國至隋:大部分屬會稽、建安、新都3郡,小部分屬鄱陽郡(湖區三縣即鄱陽、余干、萬年)。
唐:乾元元年析衢州之玉山縣全境及常山縣、江山縣,析饒州之東部置「信州」,本域分屬江南東道。
宋:分屬江南東路的信州、饒州、徽州(宋徽宗宣和三年即1121年由歙州更名)。
元:元末以前分屬江浙行中書省、江東建康道信州路(信州路轄:上饒、玉山、廣豐、弋陽、橫峰、鉛山一區六縣屬之;饒州路轄:鄱陽縣、余干縣、萬年縣;徽州路轄:婺源縣)。1360年,朱元璋部將胡大海攻取信州路,改為廣信府,隸江浙行省;
明:洪武四年即1371年,以「不利漕運」為由將廣信府改隸江西行省;本域分屬廣信府、饒州府、徽州府。
清:沿明制。
希望能夠幫到您!
③ 上饒的由來
饒市,位於中國江西省東北部。為「四省通衢」之地,東接浙江、南毗福建、北鄰安徽。2000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地設市,現轄十縣一區一市。全市面積2.279萬平方公里,人口660萬。2002年,上饒市確立了「建設開放、文明、發展的上饒,實現上饒在江西東部快速崛起」的新目標,實行多層次、寬領域、全方位的對外開放。上饒,正日益發現著深刻而鮮明的變化。
上饒境內有國家4A級風景旅遊區三清山、龜峰,3A級旅遊區婺源;中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浙贛鐵路復線、皖贛鐵路、橫南鐵路和320國道、206國道、311高速公路東西橫貫,南北穿行。
上饒古屬揚州,春秋為吳越之地。自東漢建安年間析豫章郡地設置鄱陽郡(析余汗地置上饒縣)以來,已有1700多年歷史。
改革開放以來,上饒憑借「八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資源優勢加快發展,地方經濟出現全面增長的強勁勢頭。上饒已探明的工業礦藏達70餘種。其中銅儲量佔全國儲量的16.8%,亞洲最大的銅礦就在上饒境內。黃金儲量佔全省總儲量的80%,鉛、鋅、磷、蛇紋石、硫鐵礦等均居全省首位。 全市擁有科技專業學會402個,農村專業技術研究會770個。共有專業技術人員74000餘人,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科技人員2000多名。 上饒市黨委政府審時度勢,提出進一步解放思想,充分發揮上饒作為江西「東大門」,具有承接沿海地區產業轉移和資金、科技、人才、信息流動的良好區位優勢,以及資源豐富、交通便捷、綜合成本低廉的比較優勢,推進對外開放,加速建設開放、文明、發展的上饒
④ 上饒最早延續到哪個朝代
你好!
上饒有據可查的歷史,最早可追述到周朝。在漫長而繁復的政區變遷中,上饒的政區設置與地界歷經變動。境域古屬揚州,春秋戰國時期為吳、越地,境內大部分為信州故地。
如果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記得給問豆啊!
⑤ 請教江西省上饒市的歷史沿革
地處江西省東北部。簡稱 「 贛東北 」 。位於北緯 27°34' 至 29°34' 、東經 116°13' 至 118°29' 之間。東鄰浙江衢洲,南連福建南平,西瀕鄱陽湖而接九江,北連景德鎮和安徽徽州,居於閩、浙、皖、贛四省結合部而成為江西的 「 東大門 」 。下轄一市十縣一區 ( 信州區、德興市 , 上饒縣、廣豐縣、玉山縣、婺源縣、鄱陽縣、余干縣、萬年縣、弋陽縣、橫峰縣、鉛山縣 ) 。 全市東西長約 210 公里 ,南北寬約 194 公里 。土地總面積約 2.28 萬平方公里 , 佔全省土地總面積的 13.65% 。境內東南北部三面環山,西部臨水,中部丘陵廣布。基本地貌以山地、丘陵、湖泊為主。地型大勢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東西向依次為邊緣山地、丘陵、平原和湖泊。北部黃山尾閭蟠結在皖贛之間 , 東部懷玉山脈綿延於贛浙邊境,東南部武夷山脈迤邐入贛閩懷抱 , 西北部則與九江、南昌共托全國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昌江、信江、樂安江流貫全區。全境丘陵占總面積的 75 % , 水面占 11%, 崗地、平原占 14 %。 歷史 上饒之名得於「山郁珍奇」,素稱富饒之地。 秦屬九江、會稽、丹陽3郡。 漢為豫章、會稽、丹陽3郡。 三國吳屬鄱陽、會稽、新都3郡。 晉屬鄱陽、新安、信安、建安4郡。 隋開皇九年改鄱陽郡為饒州,後罷饒州復鄱陽郡。 唐武德五年改鄱陽郡為饒州,是域屬饒州、衢州、歙州。乾元元年析饒州之弋陽、衢州之常山、玉山3縣置信州,是域屬饒州、信州、歙州,隸江南東、西2道。 宋主屬信州上饒郡、饒州鄱陽郡,隸江南東路。 元主屬信州路、饒州路及鉛山州,隸江浙行中書省。 明洪武九年分江西為五道,是域主屬九江道饒州府、湖東道廣信府。 清沿明制。 民國初主屬豫章道、潯陽道。1932年主屬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區。 1949年屬上饒、樂平2專區,轄景德鎮市和上饒、弋陽、橫峰、鉛山、余江、廣豐、東鄉、玉山、貴溪、樂平、德興、鄱陽、萬年、余干、婺源、浮梁16縣。1950年樂平專區更名為浮梁專區,上饒專區增設縣級上饒市。1952年上饒、浮梁2專區合並設立鷹潭專區,旋改稱上饒專區。1953年景德鎮市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1957年鄱陽縣更名為波陽縣。1958年浮梁縣劃歸景德鎮市。1960年上饒縣並入上饒市。1964年恢復上饒縣。1968年東鄉縣劃歸撫州專區。1970年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1983年樂平縣劃歸景德鎮市,貴溪、余江2縣劃歸鷹潭市。1990年德興縣改市。 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上饒地區和縣級上饒市,設立地級上饒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信州區。 上饒縣建於東漢未期建安年間,約公元205年前,初屬豫章郡,不久改屬鄱陽郡。晉初並入葛陽縣,仍屬鄱陽郡。南宋復置,隋開皇九年(589),再度並入葛陽縣,屬饒州。十二年,葛陽改稱弋陽。唐武德四年(621),上饒縣析出重置。七年,省入弋陽,乾元元年(758),再度析出重置,隸於江南東道信州。宋,仍屬信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隸於江浙行省信州路。明洪武三年(1370),信州路改為廣信府。四年,廣信府隸於江西行省。民國3年(1914),上饒縣隸於豫章道。15年,直屬江西省。21年,隸於江西省第六行政區。27年,縣城上饒鎮改稱廣平鎮。1949年5月3日,上饒縣解放,廣平鎮及附近部分城區析出建立上饒市,全市總面積64.68平方千米,隸於上饒專區。1960年3月,上饒縣並入上饒市,全市總面積擴至2554.68平方千米。1964年4月,上饒縣重新分出,上饒市轄域仍同建國初。1993年5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將上饒縣的沙溪鎮、靈溪鄉、秦峰鄉、朝陽鄉劃歸上饒市管轄,市域面積擴到338.6平方千米。相當於原有面積的5倍,仍隸屬上饒地區行政公署管轄。2000年7月10日,根據江西省人民政府通知,撤銷上饒地區和縣級上饒市,原上饒市改稱信州區,隸屬新設立的地級上饒市管轄。 資源 自然資源豐富。現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 70 余種 , 為江西省重點礦產資源區。儲量居全國之冠的德興銅礦是亞洲最大的銅礦。金、銀儲量分別佔全省的 86.6 %和 65 %以上。上饒、廣豐磷礦是江南八大磷礦之一。花崗岩、大理石、硯石等石材絢麗多彩、品種齊全,總儲量達 440 億立方米。煤炭、石灰石、瓷土、膨潤土等非金屬類礦產資源儲量也非常豐富 , 在全省佔有重要地位。全市有 459 萬畝耕地, 147 萬畝草地, 348 萬畝水面和 1700 萬畝林地。大小河流 320 余條,水能理論蘊藏量 117 萬千瓦 , 其中可開發利用的有 61 萬千瓦。區內森林覆蓋率為 51 %,主要樹種有松木、杉木、樟木、栲木等。遍布全市的油茶、油桐、板栗、毛竹等則為主要經濟林品種。 氣候 氣候溫濕 , 屬中亞熱帶濕潤型氣候。全年平均氣溫在 16.7℃ 至 18.3℃ 之間,年均降水量 1600 至 1800 毫米,年均日照時數 1781 至 2098 小時,年均無霜期 25l 至 274 天。由於氣候溫暖 , 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農作物生長十分繁茂。 民族 市內28 個民族 , 漢族占總人口的99.8 %。聚居且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為畲族 , 主要聚居在鉛山縣太源畲族鄉 , 其他各少數民族均散居全市各地。 風景 大自然的秀麗風光和前輩們的文明歷史,造就了上饒眾多特色鮮明的風景名勝和文物古跡。國家級重點名勝區、道教名山三清山 , 集泰山之雄偉、華山之峻峭和衡山之煙雲、廬山之飛瀑於一體,有「 攬勝遍五嶽,絕景在三清 」 之譽 , 晉代著名道教理論家、醫葯學家葛洪曾在此修道煉丹。 西部的鄱陽湖 , 碧波浩瀚、風光旖旎,建有我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 「鄱陽湖候鳥保護區」 。北面朱熹故里婺源, 以名震遐邇的 「四古 」(古樹、古洞、古建築、古文化) 和 「四色」(「紅」-荷包紅鯉,「綠」-婺綠茶,「黑」-龍尾硯, 「白」 -江灣梨 ) 成為近年我國特色旅遊的一枝獨秀;另有靈岩洞群 , 怪石、奇洞、美泉、古樹,鍾靈毓秀 , 世所罕見。省級風景名勝區弋陽圭峰,盆景般鑲綴在地區中部,方圓 3.5 平方公里內景點集中、景觀奇麗 , 使人目不暇接而留連忘返。
⑥ 上饒在唐朝是叫什麼
上饒在唐朝叫饒州。
上饒市,古稱信州,江西省地級市,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東聯浙江、南挺福建、北接安徽,處於長三角經濟區、海西經濟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三區交匯處。自古就有「上乘富饒、生態之都」、「八方通衢」和「豫章第一門戶」之稱。上饒下轄12個縣區市,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兩次)、中國最佳投資城市等多項城市榮譽。
轄境東西寬210千米,南北長194千米。土地總面積22791平方千米,山地面積2342平方千米,丘陵區面積14436平方千米,平原區面積6013平方千米,分別占上饒市總面積的10.27%、63.34%和26.39%。
上饒名山勝跡眾多,早在唐朝就已是旅遊勝地,歷代官宦名流、文人墨客留下的觀光游記、詩詞歌詠數不勝數。境內擁有豐富的山水秀麗景色宜人,更有豐富的紅色革命遺址和古色文化遺存。
歷史變革:
上饒上饒轄境可考的歷史中,屬揚州,最早為周之番邑,屬楚東境。周敬王十六年(前504),吳伐楚取番,屬吳。周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屬越。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楚滅越,復屬楚。秦設郡縣制時主屬九江郡(玉山、鉛山縣部分屬會稽郡,婺源縣屬鄣郡),漢屬豫章郡(玉山、鉛山縣歸屬同秦,婺源改屬丹陽郡),三國吳至隋主屬鄱陽郡,梁承聖二年(553)改鄱陽郡為吳州,時區境主要屬吳州,次屬金華、新安、建安3郡,陳光大二年(568)罷吳州,復為鄱陽郡。
隋初改金華郡為婺州,並定陽縣入信安縣。開皇九年(589),改鄱陽郡為饒州,改新安郡為歙州。大業三年(607)復饒州為鄱陽郡,復婺州為金華郡,復歙州為新安郡。唐時改郡為州,貞觀元年(627)分天下為十道,區境屬江南道。乾元元年(758年)始設信州,其時市境主屬饒、信二州,其次分屬歙、撫二州,均屬江南西道。五代,區境初屬楊吳,後屬南唐,都歸鎮南軍節度管轄。楊吳時,區境仍分屬饒、信、歙、撫四州。升元元年(937)改饒州為永平軍。
宋,開寶八年(975)廢永平軍仍為饒州。區境分屬饒、信、歙3州,均隸江南東路。元貞元年(1295)後,區境分屬信州路、饒州路、徽州路和鉛山州,均隸江浙行中書省。明初區境分屬廣信、饒州、徽州3府。太祖丁酉年(1357,元至正十七年),改徽州路為興安府;庚子年(1360,元至正二十年),改信州路為廣信府,仍隸江浙行省;辛丑年(1361,元至正二十一年),改饒州路為鄱陽府。
洪武二年(1369),復改鄱陽府為饒州府。四年,以廣信府改隸江西行省。九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廣信、饒州兩府均隸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清代與明同。
中華民國元年(1912)廢府,各縣直屬於省。三年設道,區境主要屬江西省豫章、潯陽兩道,其次屬安徽省蕪湖道。民國38年6月,置贛東北行政區,駐地上饒縣廣平鎮,下轄上饒、貴溪、鄱陽、樂平4個專區。9月,贛東北行政區撤銷,所屬各專區劃歸江西省轄。建國後,1952年9月,並上饒、浮梁兩專區稱上饒專區,專署駐上饒市。1971年4月23日,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2000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上饒地區改設上饒市。 2015年2月16日,國務院(國函37號)批復同意撤銷廣豐縣,設立上饒市廣豐區,以原廣豐縣的行政區域為廣豐區的行政區域,廣豐區人民政府駐永豐街道府前街1號。
⑦ 上饒市名的來歷
上饒——上饒之名得於「山郁珍奇,上乘富饒」,在古代這里是物產豐饒之地。
上饒市,古稱信州,江西省地級市,位於江西省東北部,東聯浙江、南挺福建、北接安徽,處於長三角經濟區、海西經濟區、鄱陽湖生態經濟區三區交匯處。自古就有「上乘富饒、生態之都」、「八方通衢」和「豫章第一門戶」之稱。上饒下轄12個縣區市,榮獲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兩次)、中國最佳投資城市等多項城市榮譽。
轄境東西寬210千米,南北長194千米。土地總面積22791平方千米,山地面積2342平方千米,丘陵區面積14436平方千米,平原區面積6013平方千米,分別占上饒市總面積的10.27%、63.34%和26.39%。上饒名山勝跡眾多,早在唐朝就已是旅遊勝地,歷代官宦名流、文人墨客留下的觀光游記、詩詞歌詠數不勝數。
參考:http://ke..com/subview/13664/8410679.htm?fromtitle=上饒市&fromid=522174&type=syn
⑧ 江西上饒有什麼悠久的歷史文化
據考古發現,早在新石器時代早期,上饒萬年縣仙人洞就有人類的生產活動;余干縣華林崗小石山的洞窟里,曾刻有堯舜時期記錄治水的古篆文。截至2006年,上饒市共有不可移動文物1475處,其中古文化遺址121處,古建築966處,古墓191處,古窟寺及石刻95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102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江西省文物保護單位36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6處,縣(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700餘處;國有文物收藏單位館藏文物20327件,其中一級品96件,二級品608件,三級品1624件。
上饒至今還保留了很多古代的方言,特別是上饒廣豐地區,至今民間交流用的還是古代吳國方言,現稱「廣豐話」,比如說是叫」曰「,上饒還有很多名勝古跡,比如三清山、龜峰(圭峰)、婺源、靈山、鄱陽湖、上饒集中營等
⑨ 上饒的歷史。多告訴點 OK》
上饒之名得於「山郁珍奇」,素稱富饒之地。
秦屬九江、會稽、丹陽3郡。
漢為豫章、會稽、丹陽3郡。
三國吳屬鄱陽、會稽、新都3郡。
晉屬鄱陽、新安、信安、建安4郡。
隋開皇九年改鄱陽郡為饒州,後罷饒州復鄱陽郡。
唐武德五年改鄱陽郡為饒州,是域屬饒州、衢州、歙州。乾元元年析饒州之弋陽、衢州之常山、玉山3縣置信州,是域屬饒州、信州、歙州,隸江南東、西2道。
宋主屬信州上饒郡、饒州鄱陽郡,隸江南東路。
元主屬信州路、饒州路及鉛山州,隸江浙行中書省。
明洪武九年分江西為五道,是域主屬九江道饒州府、湖東道廣信府。
清沿明制。
民國初主屬豫章道、潯陽道。1932年主屬江西第四、第六行政區。
1949年屬上饒、樂平2專區,轄景德鎮市和上饒、弋陽、橫峰、鉛山、余江、廣豐、東鄉、玉山、貴溪、樂平、德興、鄱陽、萬年、余干、婺源、浮梁16縣。1950年樂平專區更名為浮梁專區,上饒專區增設縣級上饒市。1952年上饒、浮梁2專區合並設立鷹潭專區,旋改稱上饒專區。1953年景德鎮市升為地級市,由省直轄。1957年鄱陽縣更名為波陽縣。1958年浮梁縣劃歸景德鎮市。1960年上饒縣並入上饒市。1964年恢復上饒縣。1968年東鄉縣劃歸撫州專區。1970年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1983年樂平縣劃歸景德鎮市,貴溪、余江2縣劃歸鷹潭市。1990年德興縣改市。
2000年6月2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上饒地區和縣級上饒市,設立地級上饒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信州區。
上饒縣建於東漢未期建安年間,約公元205年前,初屬豫章郡,不久改屬鄱陽郡。晉初並入葛陽縣,仍屬鄱陽郡。南宋復置,隋開皇九年(589),再度並入葛陽縣,屬饒州。十二年,葛陽改稱弋陽。唐武德四年(621),上饒縣析出重置。七年,省入弋陽,乾元元年(758),再度析出重置,隸於江南東道信州。宋,仍屬信州。元至元十四年(1277),隸於江浙行省信州路。明洪武三年(1370),信州路改為廣信府。四年,廣信府隸於江西行省。民國3年(1914),上饒縣隸於豫章道。15年,直屬江西省。21年,隸於江西省第六行政區。27年,縣城上饒鎮改稱廣平鎮。1949年5月3日,上饒縣解放,廣平鎮及附近部分城區析出建立上饒市,全市總面積64.68平方千米,隸於上饒專區。1960年3月,上饒縣並入上饒市,全市總面積擴至2554.68平方千米。1964年4月,上饒縣重新分出,上饒市轄域仍同建國初。1993年5月,經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將上饒縣的沙溪鎮、靈溪鄉、秦峰鄉、朝陽鄉劃歸上饒市管轄,市域面積擴到338.6平方千米。相當於原有面積的5倍,仍隸屬上饒地區行政公署管轄。2000年7月10日,根據江西省人民政府通知,撤銷上饒地區和縣級上饒市,原上饒市改稱信州區,隸屬新設立的地級上饒市管轄。
婺源 江西婺源 婺源旅遊 婺源
⑩ 上饒的轄境歷史
上饒轄境可考的歷史中,屬揚州,最早為周之番邑,屬楚東境。周敬王十六年(前504),吳伐楚取番,屬吳。周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屬越。周顯王三十六年(前333),楚滅越,復屬楚。秦設郡縣制時主屬九江郡(玉山、鉛山縣部分屬會稽郡,婺源縣屬鄣郡),漢屬豫章郡(玉山、鉛山縣歸屬同秦,婺源改屬丹陽郡),三國吳至隋主屬鄱陽郡,梁承聖二年(553)改鄱陽郡為吳州,時區境主要屬吳州,次屬金華、新安、建安3郡,陳光大二年(568)罷吳州,復為鄱陽郡。
隋初改金華郡為婺州,並定陽縣入信安縣。開皇九年(589),改鄱陽郡為饒州,改新安郡為歙州。大業三年(607)復饒州為鄱陽郡,復婺州為金華郡,復歙州為新安郡。唐時改郡為州,貞觀元年(627)分天下為十道,區境屬江南道。乾元元年(758年)始設信州,其時市境主屬饒、信二州,其次分屬歙、撫二州,均屬江南西道。五代,區境初屬楊吳,後屬南唐,都歸鎮南軍節度管轄。楊吳時,區境仍分屬饒、信、歙、撫四州。升元元年(937)改饒州為永平軍。
宋,開寶八年(975)廢永平軍仍為饒州。區境分屬饒、信、歙3州,均隸江南東路。元貞元年(1295)後,區境分屬信州路、饒州路、徽州路和鉛山州,均隸江浙行中書省。明初區境分屬廣信、饒州、徽州3府。太祖丁酉年(1357,元至正十七年),改徽州路為興安府;庚子年(1360,元至正二十年),改信州路為廣信府,仍隸江浙行省;辛丑年(1361,元至正二十一年),改饒州路為鄱陽府。
洪武二年(1369),復改鄱陽府為饒州府。四年,以廣信府改隸江西行省。九年,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廣信、饒州兩府均隸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清代與明同。
中華民國元年(1912)廢府,各縣直屬於省。三年設道,區境主要屬江西省豫章、潯陽兩道,其次屬安徽省蕪湖道。民國38年6月,置贛東北行政區,駐地上饒縣廣平鎮,下轄上饒、貴溪、鄱陽、樂平4個專區。9月,贛東北行政區撤銷,所屬各專區劃歸江西省轄。建國後,1952年9月,並上饒、浮梁兩專區稱上饒專區,專署駐上饒市。1971年4月23日,上饒專區改稱上饒地區。2000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上饒地區改設上饒市。 2015年2月16日,國務院(國函[2015]37號)批復同意撤銷廣豐縣,設立上饒市廣豐區,以原廣豐縣的行政區域為廣豐區的行政區域,廣豐區人民政府駐永豐街道府前街1號。 周番邑南接豫章(今南昌市),東接姑蔑(今浙江省衢州市),北鄰鵲岸(今安徽省鵲頭鎮),東北界鳩茲(今安徽省蕪湖市東),西南毗艾(今永修縣),西北連潛(今安徽省霍山縣東北)。秦置余汗縣,有茲、義、善、樂安、葛興、葛陽、晉興等壤。西漢時,番陽縣實轄今波陽縣、最德鎮市及其所屬浮梁縣地,萬年和都昌兩縣之各一部,以及安徽省至德(今安徽省東至縣境)和祁門(今屬安徽省)兩縣之各一部。余汗縣實轄今余干、樂平、余江、上饒、弋陽、貴溪、橫峰等6縣,上饒、德興2市,以及萬年、東鄉、廣豐、玉山、鉛山5縣之各一部。東漢光和元年(178),余汗縣分出樂安鄉置樂平縣。建安初,鄱陽縣分出北境置廣昌縣,余汗分置上饒縣,復分上饒以為建平縣。建安十五年(210)鄱陽郡所轄9縣,其中除邾陽、歷陵為原豫章郡屬縣,乃鄱陽置郡後新增之疆域外,其餘廣昌、樂安、葛陽、上饒、建平等縣均為秦番陽、余汗兩縣所分置者。
三國中,鄱陽郡疆域仍前不變。吳永安三年(260)後,建平縣自郡境劃出改屬建安郡。均為原鄱陽郡原有疆域。惟武德五年(622)分鄱陽縣西境益置都昌縣;證聖間分弋陽東境益以常山、須江兩縣部分地置玉山縣,隸衢州;開元二十八年(740),樂平縣分懷金鄉益婺源縣;至德二年(757)分鄱陽北境置至德縣;永泰二年(766)分浮梁部分地益置祁門縣;元和七年(812),樂平縣分丹陽鄉歸屬婺源縣。乾元元年(758)所置之信州各縣大多原為饒州轄境,新增疆域,弋陽縣有自建州劃來之鵝湖、旌孝、招善3鄉,自撫州劃入之仁義鄉;玉山縣自衢州來屬;永豐縣有自須江西北劃入之部分屬境。五代中,永平軍所轄新增德興縣,信州所轄新增鉛山縣,均為原饒、信二州屬境分置。
宋復永平軍為饒州,增設安仁縣,信州復置永豐縣,均在原二州境內增置。鉛山縣於開寶八年(975)曾自信州劃出,直隸京師,不久還隸信州。元,饒、信二路轄境除鉛山縣自信州劃出,益以上饒之乾元、永樂2鄉和弋陽之新政、善政2鄉升為州,直隸江浙行省外,其餘不變。明,饒州府增萬年縣,廣信府增興安縣,均為分境內轄區所置,惟鉛山州降為縣復入屬廣信府,為新增之疆域。余干縣於正德七年(1512)分出習泰鄉之一部以益置東鄉縣,從區境劃出。清仍明舊。
中華民國元年(1912)廢府,所屬各縣先直屬於省,後分隸於道。21年,原饒州府治鄱陽縣為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轄境為鄱陽、余干、萬年、德興、浮梁、樂平6縣;原廣信府治上饒縣為第六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轄境為上饒、玉山、廣豐、橫峰、鉛山、弋陽6縣。23年,婺源縣由安徽省劃歸江西管轄。24年,第五行政區改駐浮梁,轄境為浮梁、婺源、德興、樂平、鄱陽、都昌、彭澤、湖口、九江、星子、德安、瑞昌12縣;第六行政區仍駐上饒,轄境除原有6縣外,新增貴溪、余江、萬年、余干4縣。此時疆域當以第六行政區轄境為主。36年,婺源縣自第五行政區劃出歸屬安徽省第七行政區。
自民國38年6月至1971年4月23日區境定名為上饒地區時止,其中20多年間境內區劃建置與疆域盈縮變動頻繁。1983年1月27日,鷹潭市及貴溪、余江兩縣自區內劃出,同年10月16日,樂平縣以及波陽縣的鯰魚山公社、荷塘墾殖場劃歸景德鎮市所屬。至此,上饒地區所轄為上饒市及上饒、玉山、廣豐、鉛山、橫峰、弋陽、余干、波陽、萬年、德興、婺源等12縣市。其境北毗本省九江、景德鎮2市和安徽省黃山市及池州地區,東鄰浙江省衢州市,南隔武夷山與福建省南平地區接壤,西南與本省鷹潭市和撫州地區為鄰,西濱鄱陽湖與本省省會南昌市隔湖相望。總面積為22971平方公里。後經測量,土地總面積為22791平方千米。 上饒市地貌以丘陵為主,北東南三面環山,西面為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地形為南東高、北西低,山地集中分布在東北部和東南部,且多呈東北-西南走向。
山脈呈不同高度之帶狀分布於信江兩側,自北而南依次為鄣公山、懷玉山和武夷山,呈倒山字形排列。北部懷玉山脈呈北東東向蜿蜒於橫峰-上饒一線,主峰靈山高達1223.6米,南北兩側廣布丘陵,南側信江流域為狹長的丘陵盆地,西部為廣袤的鄱陽湖平原。中部為信江盆地,多為低山丘陵,相對高度一般在200米左右。境內水系發達,河流眾多,大部分屬鄱陽湖水系。信江、饒河是上饒市的主要河流,縱貫上饒市,匯入鄱陽湖後經湖口注入長江。信江流域面積16890平方千米,上饒市境內流域面積12221.3平方千米,佔全流域面積的72%,占鄱陽湖水系集水面積的7.44%;饒河主要由樂安河與昌江組成,流域總面積15428平方千米,占鄱陽湖水系集水面積的9.5%,饒河主流樂安河流域面積8989平方千米,昌江流域面積6222平方千米。
全市土地總面積22791平方千米。其中山地面積2342平方千米。丘陵區面積14436平方千米,平原區面積6013平方千米,分別佔全市總面積的10.27%、63.34%和26.39%。
註:圖冊資料來源 上饒市氣候溫濕,屬亞熱帶濕潤型氣候。全年平均氣溫在16.7℃至18.3℃之間,年均日照時數1781至2098小時,年均無霜期251至274天。由於氣候溫暖, 光照充足,雨量充沛,無霜期長,農作物生長十分繁茂。主要災害天氣有冬季冰雪、乾旱、雷電、暴雨等。
自有記載以來,上饒市全年平均氣溫為16.7~18.3℃,年最冷(1月)平均氣溫為4.6~5.9℃,極端最低氣溫為-14.3℃(余干縣1991年12月29日);年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為28.0~30.0℃,極端最高氣溫為43.3℃(玉山縣1953年8月10日)。
2003年夏是上饒市境內最熱的一年,7、8月份上饒市有4個縣(鉛山、上饒、廣豐、弋陽)出現極端最高氣溫,分別為42.1℃、42.0℃、41.4℃、41.4℃,突破歷史極端記錄。還有3個縣極端最高氣溫和歷史極值持平。上饒市無霜期為251~274天。年日照時數為1780~2100小時之間,占可照時數的40~47%。
上饒市年平均降水量為1600~1850毫米,屬降水較多地區。1998年達2619毫米。降水量的分布受地形影響很大,以懷玉山區各縣降水量為最大,年降水量都在1800毫米左右;湖濱地區的余干為最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