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歷史
㈠ 淮南的來歷
由淮河名稱而來,淮河以南故稱淮南,就象山東與山西一樣,太行山東為山東,以西為山西
夏商時期,淮南市境屬「淮夷」之地。西周分封諸侯,市境為州來子國所轄;春秋末期,諸侯紛爭。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吳滅州來,市境屬吳;隨著楚國勢力的擴張,位於淮河上游的蔡國被迫幾度遷都,求救於吳。為便於吳蔡的相互援助,周敬王二十七年(公元前493年),吳國幫助蔡國遷都於州來,改州來為下蔡。
戰國初期,周貞定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滅蔡,市境屬楚。戰國末期,楚考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41年)遷都於壽春,改壽春為郢,市境成為楚國的京畿之地。楚王負芻五年(公元前223年),秦滅楚。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統一六國,市境淮河以南屬九江郡(郡治壽春)。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首置淮南國,都六(今六安),轄九江、廬江、衡山、豫章4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英布獲罪伏誅,改封劉長為淮南王,都壽春(今壽縣)。孝文六年(公元前174年),劉長獲罪流放,死於途中。文帝改封城陽王劉喜為淮南王。孝文十六年(公元前164年),淮南國一分為三:淮南、衡山、廬江,分別封給劉長的3個兒子,長子劉安繼任淮南王,都壽春。漢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劉安獲罪自盡,廢淮南國,復為九江郡,治壽春。西漢時期,市境先後屬淮南國、九江郡所轄,鳳台縣屬沛郡下蔡縣。
東漢時期,市境及鳳台縣均屬九江郡所轄,分屬壽春縣、下蔡縣。漢末,袁術據壽春改設淮南郡。入魏仍稱淮南郡,治壽春。其後,魏文帝先後封其子曹邕及其弟曹彪為淮南王,明帝青龍元年(233年)移治合肥新城。其間,市境及鳳台縣均為淮南郡所轄。西晉初年,淮南郡遷治於壽春,市境為其所轄。永嘉亂起,淮河流域淪為戰亂區,江淮郡縣大批廢弛,北人南遷。東晉咸和初年僑置淮南郡於丹陽郡於湖,市轄境則為僑置的南梁郡。
南北朝期間劉宋、蕭齊、蕭梁沿襲東晉僑置淮南郡於江南,市境先後有豫州、梁郡等僑置郡縣。
唐置淮南道,市境屬淮南道壽州所轄,鳳台縣屬河南道潁州下蔡縣。
北宋置淮南路,市境屬淮南路壽州所轄。熙寧五年(1071年)分淮南路為東西兩路,市境屬淮南西路壽州所轄,淮河以南屬壽春縣,淮河以北屬下蔡縣。
元代,市境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安豐路。
明代,全境屬南直隸鳳陽府轄地,分屬壽州(包括今鳳台縣)、懷遠縣、鳳陽。
清代,市全境屬江南省鳳陽府,安徽省鳳陽府。雍正十一年(1733年)從壽州分置出鳳台縣,轄故下蔡縣地,同城分治。
㈢ 淮南有多少歷史啊
淮南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383年,在淮南八公山麓,淝水之濱,前秦與東晉之間發生了一場大戰,即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淝水之戰。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源出於此。西漢時淮南王劉安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組織撰寫了《淮南子》等名著。近代,淮南地區的思想文化亦十分活躍,革命斗爭連續不斷,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淮南地區流行的花鼓燈,鄉土氣息極為濃郁,舞姿與唱腔均有特色。淮南地區還先後發掘出蔡昭侯、蔡聲侯等12座古墓,發掘、徵集的歷史文物達千餘件,生物化石29件。在市西南賴山集,有楚春申君黃歇墓。位於市東部的上窯鎮,有古壽州窯遺址,隋唐時頗負盛名,遺址現已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洞山八景、壽塘關、茅仙洞、硤山口等風景名勝,令人流連忘返。
㈣ 淮南地區的抗日歷史
淮南抗日根據地是華中抗日根據地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位於淮河以南津浦路東西兩側,包括安徽東部、江蘇的一部分。1939年5月初,為開辟皖東根據地,成立了新四軍江北指揮部,第四、第五支隊分別開赴淮南津浦路東西兩側開展游擊戰爭。經過兩個多月的作戰,第四支隊開辟了以定遠縣東南為中心的津浦路西根據地,第五支隊開辟了以來安縣半塔集為中心的津浦路東根據地。到1945年根據地擁有人口280多萬,面積達到2萬多平方公里。
㈤ 淮南歷史上名人
淮南是1950年代建立的城市
只能談談淮南地區(地理意義上)
周邊歷史上比較有名的人版物如下權:
孫叔敖---楚國相國,壽縣安豐塘
劉安---淮南王,
雷被----西漢劍術名家
謝安 謝玄----八公山淝水之戰,草木皆兵
大禹:懷遠人。
他奉舜命治理洪水,與淮河流域部落結為聯盟,以治水有功。在懷遠舉行諸候大會,殺死遲到的防風氏,樹立威信,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被舜選為繼承人,舜死後擔任部落聯盟首領,曾征伐並擊敗三苗。今懷遠城東南淮可南岸的塗山之巔有「禹王宮」等遺跡。
㈥ 淮南有什麼歷史文化古跡
淮南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383年,在淮南八公山麓,淝水之濱,前秦與東晉之間發生回了一場大答戰,即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淝水之戰。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源出於此。西漢時淮南王劉安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組織撰寫了《淮南子》等名著。近代,淮南地區的思想文化亦十分活躍,革命斗爭連續不斷,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淮南地區流行的花鼓燈,鄉土氣息極為濃郁,舞姿與唱腔均有特色。淮南地區還先後發掘出蔡昭侯、蔡聲侯等12座古墓,發掘、徵集的歷史文物達千餘件,生物化石29件。在市西南賴山集,有楚春申君黃歇墓。位於市東部的上窯鎮,有古壽州窯遺址,隋唐時頗負盛名,遺址現已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洞山八景、壽塘關、茅仙洞、硤山口等風景名勝,令人流連忘返
㈦ 淮南有哪些文化古跡
淮南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公元383年,在淮南八公山麓,淝水之濱,前秦與東晉之間發生了一場大戰,即著名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淝水之戰。成語「風聲鶴唳,草木皆兵」源出於此。西漢時淮南王劉安是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他組織撰寫了《淮南子》等名著。近代,淮南地區的思想文化亦十分活躍,革命斗爭連續不斷,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淮南地區流行的花鼓燈,鄉土氣息極為濃郁,舞姿與唱腔均有特色。淮南地區還先後發掘出蔡昭侯、蔡聲侯等12座古墓,發掘、徵集的歷史文物達千餘件,生物化石29件。在市西南賴山集,有楚春申君黃歇墓。位於市東部的上窯鎮,有古壽州窯遺址,隋唐時頗負盛名,遺址現已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有洞山八景、壽塘關、茅仙洞、硤山口等風景名勝,令人流連忘返
㈧ 淮南地名的來歷
淮南地名由漢高祖劉邦命名而來。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首置淮南國,都六(今六安),轄九江、廬江、衡山、豫章4郡。歷史上開始出現」「淮南」這個地名。1950年9月,建縣級淮南市。1952年6月,建立省轄淮南市。
淮南市總面積5571平方千米,轄5個區、2個縣。截至2018年底,總人口為345.6萬人。淮南是中國能源之都 、華東工業糧倉 、安徽省重要的工業城市 、國務院13個較大城市之一 ,獲得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全國百個宜居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 、國家園林城市 、國家首批試點智慧城市 、中國最佳投資城市 、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 等榮譽。
(8)淮南歷史擴展閱讀:
淮南王,是中國古代王爵封號名,以此命名的人物分別有:
「漢朝的英布(又稱黥布)、劉長、劉安、劉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曹邕、司馬允、劉沖、石昭、符生、劉諱、劉子孟、直勒它、高仁光、陳叔彪、拓跋他、拓跋世遵、拓跋宣洪;隋唐時期的李鍔、李茂等。」也有自封王的,如東漢李憲,還有就是根據地理位置封王的,如北魏北齊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