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參考文獻
① 大學物理學 畢業論文 參考文獻
圖片呢!
② 參考文獻
[1]秦四清,張倬元,王士天,黃潤秋.非線性工程地質學導引[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1993.
[2]黃潤秋,許強.工程地質廣義系統科學分析原理及應用[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7.
[3]王來貴,黃潤秋,王泳嘉等.岩石力學系統運動穩定性理論及其應用[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8.
[4]黃志全.邊坡工程非線性分析理論及應用[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5.
[5]林振山.非線性科學及其在地學中的應用[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
[6]儀垂祥.非線性科學及其在地學中的應用[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5.
[7]劉式適.非線性大氣動力學[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04.
[8]吳忠良.地震震源物理中的臨界現象[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0.
[9]陳顒,陳凌.分形幾何學[M].北京:地震出版社,2005.
[10]李後強,汪富泉.分形理論及其在分子科學中的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11]謝和平.分形-岩石力學導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12]凌復華譯.災變理論入門[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3.
[13]謝應齊,曹傑.非線性動力學數學方法[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
[14]劉曾榮.混沌的微擾判據[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2.
[15]丑紀范,劉式達,劉式適.非線性動力學[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4.
[16]劉秉正.非線性動力學與混沌基礎[M].沈陽:東邊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17]謝應齊,曹傑.非線性動力學數學方法[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1.
[18]馮長根,李後強,祖元剛等.非線性科學的理論、方法和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7.
[19]E.N.洛倫茲,劉式達,劉式適,嚴中偉譯.混沌的本質[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7.
[20]吳祥興,陳忠.混沌學導論[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6.
[21]宋毅,何國祥.耗散結構論[M].北京:中國展堂出版社,1986.
[22]李如生.非平衡態熱力學和耗散結構[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86.
[23]趙松年,於允賢.突變理論及其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7.
[24]吳大進,曹力.協同學原理和應用[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90.
[25]Carmeliet J,Abeele K V D.Poromechanical approach describing the moisture influence on the non-linear quasi-static and dynamic behaviour of porous building materials.Materials and Structures,Vol.37,No.4,271~280.2004.
[26]Craft T J,Iacovides H,Yoon J H.Progress in the Use of Non-Linear Two-Equation Models in the Computation of Convective Heat-Transfer in Impinging and Separated Flows.Flow,Turbulence and Combustion,Vol.63,No.4,59~80.1999.
[27]Bart De Maerschalck,Marc I.Gerritsma.Higher-Order Gauss-Lobatto Integration for Non-Linear Hyperbolic Equations.Journal of Scientific Computing,Vol.27,No.3,201~214.2006.
[28]Schreiber F A,Baiguera M,Bortolotto G,Caglioti V.A study of the dynamic behaviour of some workload allocation algorithms by means of catastrophe theory.Journal of systems Architecture,Vol.43,605~624.1997.
[29]Lignos X,Ioannidis G,Kounadis A N.Non-linear buckling of simple models with titled cusp catastroph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on-linear mechanics,Vol.38,1163~1172.2003.
[30]Sinha S C.On the analysis of time-periodic nonlinear dynamical systems.Sadhana,Vol.22,No.3,411~434.1997.
[31]秦四清.初論岩體失穩過程中耗散結構的形成機制[J].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0,19(3):265~269.
[32]秦四清.斜坡失穩過程的非線性演化機制與物理預報[J].岩土工程學報,2005,27(11):1241~1248.
[33]Qin Siqing,Jiao Jiu Jimmy,Wang Sijing.A Nonlinear Catastrophe Model of Instability of Planar-slip Slope and Chaotic Dynamical Mechanisms of Its Evolutionary Proc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lids and Structures,38:8093~8109.2001.
[34]龍輝,秦四清,萬志清.降雨觸發滑坡的尖點突變模型[J].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1,21(4):502~508.
[35]龍輝,秦四清,朱世平等.滑坡演化的非線性動力學與突變分析[J].工程地質學報,2001,9(3):332~335.
[36]秦四清.斜坡失穩的突變模型與混沌機制[J].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0,19(4):186~492.
[37]胡廣韜等.斜坡動力學[M].北京:地質出版社,1995.
[38]房營光.土質邊坡失穩的突變性分析[J].力學與實踐,2004,26(4):24~27.
[39]楊永波,劉明貴.滑坡預測預報的研究現狀與發展[J].土工基礎,2005,19(2):61~65.
[40]吳忠良,蔣長勝.近期國際地震預測預報研究進展的幾個側面[J].中國地震,2005,21(1):103~112.
[41]黃潤秋,許強等.突變理論在工程地質中的應用[J].工程地質學報,1993,1(01):65~73.
[42]梅國雄,宰金珉.現場檢測時分析中的土壓力計算公式[J].土木工程學報,2000,33(5):79~82.
[43]梅國雄,宰金珉.考慮變形的朗肯土壓力模型[J].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1,20(6):851~853.
[44]秦四清,李曉.非線性庫侖主動土壓力分析理論[J].岩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6,25(12):2399~2406.
[45]殷有泉,杜靜.地震過程的燕尾突變模型[J].地震學報,1994,16(4):416~422.
[46]苗天德.濕陷性黃土德變形機理與本構關系[J].岩土工程學報,1999,21(4):383~387.
[47]高國瑞.黃土濕陷變形的結構理論[J].岩土工程學報,1990,12(4):1~10.
[48]黃潤秋,許強.斜坡失穩時間的協同預測模型[J].山地研究,1997,15(1):7~12.
[49]左字軍,李夕兵,趙國彥.洞室層裂屈曲岩爆的突變模型[J].中南大學學報,2005,36(2):311~316.
[50]李榮強.突變理論在順層邊坡穩定分析中的應用[J].同濟大學學報,1993,21(3):380~386.
[51]劉鈞.順層邊坡彎曲破壞的力學分析[J].工程地質學報,1997,5(4):326~329.
[52]芮孝芳,劉方貴,邢貞相.水文學的發展及其所面臨的若干前沿科學問題[J].水利水電科技進展,2007,27(1):75~79.
[53]李天斌.滑坡實時跟蹤預報概論[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2,13(4):17~22.
[54]李天斌.滑坡預報的幾個基本問題[J].工程地質學報,1999,7(3):200~206.
[55]余宏明,胡艷欣.滑坡位移動實時跟蹤預測[J].地質科技情報,2001,20(2):83~86.
[56]秦四清,張倬元,黃潤秋.滑坡災害預報的非線性動力學方法[J].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1993,20(5):1~4.
[57]廖小平.滑坡破壞時間預報新理論探討[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1994,5(3):25~29.
[58]徐峻齡,廖小平.黃茨大型滑坡的預報及其理論和方法[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6,7(3):18~25.
[59]桂立銘,廖小平.滑坡位移動態遙測系統在滑坡預報中的應用[J].路基工程,1997,(4):1~5.
[60]文寶萍.滑坡預測預報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J].地學前緣,1996,3(1):89~92.
[61]黃潤秋,許強.斜坡失穩時間的協同預測模型[J].山地研究,1997,15(1):7~12.
[62]許強,黃潤秋.斜坡演化的自組織特徵初探[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7,8(1):7~11.
③ 初中物理論文的參考文獻
廖伯琴,張大昌《物理課程標准解讀》
鍾啟泉,崔允郭,張華《為了中華民族復興,為版了每位學生的發展權》
《課堂教學論》 袁金華 江蘇教育出版社
《中小學教師視野中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學習導引 東北師范大學出版
邢紅軍:《論科學技術發展與中學物理課程改革》《中學物理教考》1998年第4期
李榮明 張雲生:《用原型啟發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物理教學探討》2000年第8期
[美] L.愛波斯坦 [美]P.哈威特 《趣味物理尋答集》
④ 關於物理的文獻綜述論文
一、選題和搜集閱讀文獻
撰寫文獻綜述通常出於某種需要,如為某學術會議的專題、從事某項科研、為某方面積累文獻資料等等,所以,文獻綜述的選題,作者一般是明確的,不象科研課題選題那麼困難。文獻綜述選題范圍廣,題目可大可小,大到一個領域、一個學科,小到一種疾病、一個方法、一個理論,可根據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寫文獻綜述,特別是實習同學所選題目宜小些,這樣查閱文獻的數量相對較小,撰寫時易於歸納整理,否則,題目選得過大,查閱文獻花費的時間太多,影響實習,而且歸納整理困難,最後寫出的綜述大題小作或是文不對題。
選定題目後,則要圍繞題目進行搜集與文題有關的文獻。關於搜集文獻的有關方法,前面的有關章節已經介紹,如看專著、年鑒法、瀏覽法、滾雪球法、檢索法等等,在此不再重復。搜集文獻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檢索法。搜集好與文題有關的參考文獻後,就要對這些參考文獻進行閱讀、歸納、整理,如何從這些文獻中選出具有代表性、科學性和可靠性大的單篇研究文獻十分重要,從某種意義上講,所閱讀和選擇的文獻的質量高低,直接影響文獻綜述的水平。因此在閱讀文獻時,要寫好「讀書筆記」、「讀書心得」和做好「文獻摘錄卡片」。有自己的語言寫下閱讀時得到的啟示、體會和想法,將文獻的精髓摘錄下來,不僅為撰寫綜述時提供有用的資料,而且對於訓練自己的表達能力,閱讀水平都有好處,特別是將文獻整理成文獻摘錄卡片,對撰寫綜述極為有利。
二、格式與寫法
文獻綜述的格式與一般研究性論文的格式有所不同。這是因為研究性的論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結果,特別是陽性結果,而文獻綜述要求向讀者介紹與主題有關的詳細資料、動態、進展、展望以及對以上方面的評述。因此文獻綜述的格式相對多樣,但總的來說,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題、總結和參考文獻。撰寫文獻綜述時可按這四部分擬寫提綱,在根據提綱進行撰寫工。
前言部分,主要是說明寫作的目的,介紹有關的概念及定義以及綜述的范圍,扼要說明有關主題的現狀或爭論焦點,使讀者對全文要敘述的問題有一個初步的輪廓。 主題部分,是綜述的主體,其寫法多樣,沒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順序綜述,也可按不同的問題進行綜述,還可按不同的觀點進行比較綜述,不管用那一種格式綜述,都要將所搜集到的文獻資料歸納、整理及分析比較,闡明有關主題的歷史背景、現狀和發展方向,以及對這些問題的評述,主題部分應特別注意代表性強、具有科學性和創造性的文獻引用和評述。
總結部分,與研究性論文的小結有些類似,將全文主題進行扼要總結,對所綜述的主題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見解。 參考文獻雖然放在文末,但卻是文獻綜述的重要組成部分。因為它不僅表示對被引用文獻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獻的依據,而且為讀者深入探討有關問題提供了文獻查找線索。因此,應認真對待。參考文獻的編排應條目清楚,查找方便,內容准確無誤。關於參考文獻的使用方法,錄著項目及格式與研究論文相同,不再重復。
三、注意事項
由於文獻綜述的特點,致使它的寫作既不同於「讀書筆記」「讀書報告」,也不同於一般的科研論文。因此,在撰寫文獻綜述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⒈搜集文獻應盡量全。掌握全面、大量的文獻資料是寫好綜述的前提,否則,隨便搜集一點資料就動手撰寫是不可能寫出好多綜述的,甚至寫出的文章根本不成為綜述。 ⒉注意引用文獻的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在搜集到的文獻中可能出現觀點雷同,有的文獻在可靠性及科學性方面存在著差異,因此在引用文獻時應注意選用代表性、可靠性和科學性較好的文獻。
⒊引用文獻要忠實文獻內容。由於文獻綜述有作者自己的評論分析,因此在撰寫時應分清作者的觀點和文獻的內容,不能篡改文獻的內容。
⒋參考文獻不能省略。有的科研論文可以將參考文獻省略,但文獻綜述絕對不能省略,而且應是文中引用過的,能反映主題全貌的並且是作者直接閱讀過的文獻資料。
總之,一篇好的文獻綜述,應有較完整的文獻資料,有評論分析,並能准確地反映主題內容。
⑤ 物理教學中怎樣進行學科滲透參考文獻
「注意全體學生的發展,改變學科本位的觀念」,「注意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是《物理課程標准》明確提出的課程基本理念,如何將這些理念滲透到我們的教學實踐中去?筆者結合自己近幾年的實踐,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努力:
一、收集必要的素材是進行學科滲透的前提條件
中學階段學習的學科較多,各學科間本身就存在著內在的聯系,教師應站在學生要學習多門學科的角度,花一定的時間對中學各學科的教材作一番調查、研究。文科、理科、體育、安全教育、健康教育、信息技術等科目都要涉及到,根據學科的性質可確定重點要研究的學科,研究的方法可以是多種多樣的,但目的只有一個:其它學科如何為我這一學科服務,如何與我這一學科整合,本學科怎樣去為其它學科服務。
比如:所教學科是初中物理,首先我們應研究一下小學自然(或科學)課中與物理相關的內容有哪些?教學內容的深、廣度怎樣等;其次,要重點研究初中數學教材,特別是研究物理中用得較多的數學工具在數學教材中的進度安排是否與物理同步,如光學中用到的三角形知識,電學中用到的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法等是否與物理相應部分同步;再次,化學教材中有很多與物理相交融的內容、有聯系的部分也值得去重點研究;然後,還要研究生物、地理等理科教材中與物理相關的內容;最後,還需挖掘語文、英語、政治、美術、音樂、體育、安全教育、信息技術等學科中能與物理相聯系的內容。
只有收集了豐富的素材後,教師才有可能從全局的角度來認識物理在各學科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在教學中去落實改變學科本位、注意學科滲透的新課程理念。
二、在備課環節上,應將學科滲透理念體現到教案中
新課程物理教材在編寫上,很多章節內容就充分體現出了學科滲透思想。如:物理單位、公式中的字母等基本都是外語單詞的縮寫,在學生記憶時可從外語的角度來幫助理解記憶;光學中透鏡部分學習後,安排了眼睛與視力矯正;分子動理論部分與化學相關內容在編寫上有驚人的相似等等;在對這類含學科滲透較明顯的內容備課時,教師要在教案中充分體現出:不同學科間內容存在著聯系,很多內容是相互交融的,原理上是相通或相同的,通過教學能讓學生體會到、認識到學科滲透對於學習相關的幾門學科能起到互相促進、相互融會貫通的作用。
在備課時,除了重視教材上含學科滲透較明顯的內容外,還要充分挖掘教學內容中不明顯的、但能與其它學科聯系的內容。如:在學習「核能」部分內容時,核裂變的例子中一般都出現了鈾235原子核,學生在理解時若提示結合化學中原子結構的知識來理解它,鈾235核是鈾原子的原子核,它是由92個質子和143個中子組成的,會使學生形成「理化是相通的」認識;而在核聚變例子中,用圖給出了1個氘核與1個氚核結合成1個氦核,並釋放1個中子的核反應過程。在解釋氫元素的三種同位素時,會舉到氕原子核,它是只由1個質子組成的原子核,這種原子核里沒有中子,這是物理、化學課本中有關原子核的組成的例子中唯一不符合「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結論的特例,在教學時若對此加以強調必然會深化學生對這一部分知識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是實施學科滲透最重要的環節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將備課教案中有關學科滲透的內容展現在教學中,還應充分利用物理素材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自然地完成物理與政治課的融合、滲透;板書時,注重字體的美觀、內容的布局、簡筆畫的規范等,這些又會給學生以藝術般美的熏陶;教學時不但要注意口頭語言的豐富、幽默、精煉,而且還要注意體態語言的情感表現力,做好這些方面會有助於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有助於使提高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科學探究教學、實驗教學、課外實踐活動等的開展,也應注重學科滲透。
新課程的一大亮點就是增加了科學探究的教學,科學探究內容既可以是教材上安排的,也可以是教材外結合本地實際選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還可以是師生自己從生活中選取的,所以科學探究教學中就很容易出現學科滲透的內容;課外實踐活動亦是如此,在開展這方面教學活動時,教師要注重加強指導,培養學生的學科滲透意識。比如:初中物理「眼睛與視力矯正」一節中,要求學生根據近視眼、遠視眼的成因探究怎樣去矯正它們,這一部分就要綜合生物與物理兩科的相關知識才能完成該探究活動;在課後的作業中,還安排了一個調查活動的內容「調查班上同學的視力情況,畫出全班學生視力情況分布表;通過查閱資料了解青少年視力下降的原因,了解保護視力、預防近視應注意的事項」,該活動中就會用到數學繪圖、怎樣利用信息技術查閱資料等等。
加強學科滲透類題型的練習,是物理教學進行學科滲透的一條重要途徑。
近年來物理與其它學科滲透類題型出現較多,教師應重視對這類題型的開發與利用,讓學生加強此類題型的練習,有助於提高學生學科滲透意識,使其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挖掘學科間的橫向聯系,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⑥ 問一下 關於 寫畢業論文時的參考文獻 物理方面
這個建議到圖書館 查看 我寫論文的時候參考文獻就是在圖書館找到的!!
只要是跟你的論文有關的書籍就可以!!作為你的參考文獻!
⑦ 物理學論文的參考文獻格式是怎樣的
國內基本上按照國標GB-T 7714標准。
國外不同期刊雜志的參考文獻格式差別很大,最好到雜志網站上看說明或模板。
⑧ 推薦幾本參考文獻
現有的物理知識,都是人類與物理世界的長期對話中,經過無數的曲折與反復,進行抽象概括而獲得的。只有考察物理學的過去,才能理解它的現狀,把握它的未來,對物理學史相關知識的探究,必將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養,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郭奕玲,沈慧君: 《 物理學史》,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陶丹.科學物理方法.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張瑞琨.物理學研究方法和藝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⑨ 求物理論文的參考文獻,急!!
網路一下 CNKI
⑩ 物理大一論文2000字以上,至少三個參考文獻
(1)同學您好:當您看到這篇文章的時候,您可能是高一的新同學,也可能是正在積極備考的高三同學或知識青年,身份不同,情況不同,但願望是相同的,那就是學好高中物理。怎樣學好物理知識,高中課本的緒論中有一段精彩的話,值得一讀。課本的編者提出三點:(1)做好物理實驗。(2)學好物理概念和規律。(3)做好練習。這是非常正確的。
物理學一詞源自希臘文physis,意即自然所以在歐洲古物理學一詞是自然科學之總稱。物理學是一門研究物質的基本結構和物質最普遍的運動形式和規律的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整個物理學發展史告訴我們,人類的物理知識來源於實踐。通過課堂上老師做的演示實驗,同學們在實驗室里做的分組實驗,都能使我們獲得感性知識,從而准確地建立物理概念,驗證物理規律和加深對物理規律的理解,增強觀察物理現象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了解科學實驗的方法。
學好物理概念和規律
學好物理概念,就要深刻理解這些物理量所揭示的物理本質。這里深刻理解是指對每一個物理量應該說得出下述幾點:它的物理意義是什麼?所謂物理意義是指引入這個物理概念是拿來描述物質的什麼性質的。例如電場強度是描述電場這種物質的力的性質的;動量是描述物體運動狀態的。(2)它是怎麼定義的,定義式和決定式的數學表達式是怎樣的。(3)它是矢量還是標量。因為矢量和標量的運算不同,弄清物理量是矢量還是標量不單單是一個有無方向的問題。(4)它的單位是什麼。(5)它與定義式和決定式中的其他物理量的關系如何。例如電場強度E與定義式中的電場力F,檢驗電荷的電量q無關;密度ρ與質量m,體積ν無關;導體的電阻R與導體的長度l成正比,與橫截面積成反比,比例常數就是電阻率ρ等等。(6)它與相似相近的其他物理量的區別.例如溫度、熱量、比熱、熱能、內能的區別;電勢、電動勢、電勢差、電壓、電壓降的異同等等。
學好物理概念還包括正確理解物理關系。例如,靜止、物體的平衡、力的平衡一樣嗎?以對平衡力與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都是等值反向的,但其不同點有哪些?(至少說出三點)。等等.
物理規律除用文字表述外,常用代數式表達。學好物理規律就應了解這個規律是如何通過實驗總結出來的,表達式中每一項的物理意義是什麼,其中的正負號表示什麼,等式的左部和右部各表示什麼意思,這條規律的適用范圍、適用條件又是什麼。中學生中亂套公式的現象是常見的,只有了解了公式的適用條件才能正確選用公式,克服亂套公式的毛病。例如,υt=υ0+at 在中學階段只適用於勻變速直線運動,平拋運動是勻變曲線運動不能用。再例如選用動量守恆定律時,首先要看研究系統所受的外力的合力是否等於零,這樣才能決定能不能用動量守恆定律建立方程。
物理概念和規律的表述有三種,一是語言文字,二是公式符號,三是圖象。圖象表述在物理學中佔有重要地位,應克服那種只重視公式表述,輕視語言描述,忽視圖象表述的傾向,在學習物理時,應當注意同時進行著三方面的學習和訓練。
萬丈高樓平地起,打好基礎是關鍵。只有深刻理解、掌握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後,才談得上解決問題的能力。聽課、讀書、觀摩例題是圍繞一個「懂」字,只有自己練才能解決一個「會」字。那麼,怎樣做物理習題就有助於我們學好知識、增長才幹呢?做物理習題的正確思維是什麼呢?筆者認為可歸納為八個字:現象、概念、規律、方法。具體來說是面對一個物理習題,首先要認真審題,審題是成功之本,弄清楚這個題目描繪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物理現象,並弄清所述現象的變化過程(即物理過程),用示意圖表達出來。中學生不愛用圖表表述問題,這是應該自覺糾正的。力學問題有受力圖、光學問題有光路圖、電學問題有電路圖、熱學問題有過程圖。能正確畫出物理習題的示意圖,問題就解決了三分之一。第二,思考這種物理物理現象應該用什麼物理概念去描述,這些概念哪些已知,哪些未知,哪個是待求的答案。第三,思考這些概念之間的有機聯系是什麼,這就是正確選擇物理規律了,此時應再考慮所選規律的適用范圍和適用條件,這樣就可以確認有幾個規律]可用了。第四,由於解一個物理題往往有好幾條規律可用,所以要進一步考慮用哪一條規律最簡單,並考慮用什麼數學方法最簡捷。解物理題採用數學工具是「不擇手段」的,哪個簡捷用哪個,往往幾何法比代數法簡便。但應明確哪種方法也不是萬能的,綜合應用才是捷徑。經驗告訴我們,正確選用了物理規律上不能解決問題,困難往往是出在數學上。通過現象、概念、規律、方法這種思路解出題目的所求答案後,還應估計一下答案的合理性。
綜上所述要學好物理知識,離不開重視和做好實驗、學好概念和規律,做好習題這三條。世界上沒有天上掉餡餅的地方,也沒有報治百病的葯。學習是一種艱苦誠實的勞動,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2)在我們這個充滿著絢麗色彩的世界中,聲音起到著重要的作用。沒有聲音的世界將會怎樣。讓我們來幻想一下那將會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是有趣的?陰冷的?安靜的?還是……
人類是世界的主宰者,首先聲音會對人類怎樣呢?那就讓我們先來談談聲音對人類的影響吧!如果沒有聲音,人類會怎樣呢?如果沒有聲音人們說話發不出聲音,就像是那些失聲的人打著啞語來交談。人又為什麼要耳朵呢?又沒有聲音能聽,難道是用來裝飾的嗎?現在的那些優美的音樂又怎麼會有呢?如果沒有聲音整個世界都死寂在死一般寧靜的宇宙中有何意義呢?如果沒有聲音,學生們上學如何讀書、識字呢?又怎麼會有音樂、英語、信息……課程呢?又將如何表達想要表達的意思,難道靠手語嗎?我實在無法想像那時的教學會是怎樣的。
中國的祖先盤古製造出人類就是他覺得世界太安靜了,太缺少生氣了,但現在如果沒有聲音,沒有那歡聲笑語。那為什麼又要有人類呢,有了人類又有何意義呢。我們不是貝多芬,也沒有貝多芬的本領,即使聽不見,也能夠用牙咬住木棍,根據振動顱骨感到聲音,但如果沒有聲音,連聲波也沒有,即使是貝多芬也不能感受到聲音,更別說彈鋼琴了。假如沒有聲音又怎麼會有現在的電話呢,如果親人在遠方,他們又將如何交談呢?難道相隔那麼遠也能夠打手語嗎?如果……如果……太多的如果了,我認為這些如果是不可以的,總而言之人類需要聲音。
很難想像如果沒有聲音,人類將怎樣生存呢!當然這不只有人類;動物也同樣需要聲音,如果沒有聲音連動物也無法生存;舉個例子來說吧!蝙蝠可以說是特殊的動物了,它雖然長有一雙眼睛,按說聽不見總可以看見吧,但是你們可知道被喻為動物界中的「盲人」。它的眼睛是名不副實的,因為它靠得是耳朵。用耳朵聽超聲波來辨別位置和躲避障礙物的。如果沒有聲音,蝙蝠聽不見聲音,捕不到食物,也不能夠飛翔,那它還有生存的機會嗎,當然不止蝙蝠一種動物,其他動物同樣離不開聲音。這里舉出這個例子強調「地球離不開聲音」。
沒有聲音,人們彷彿生活在真空中,安安靜靜的,一絲聲也沒有。沒有風聲雨聲讀書聲,更加鳥聲歌聲歡笑聲。所以現在有人類生存的這個宇宙中不能沒有色彩更加不能沒有聲音。
對不起,2個可以嗎?不知道我寫的對不對啊!同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