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微生物技術

微生物技術

發布時間: 2021-08-03 17:01:30

A. 微生物的幾大技術包括

微生物形態觀察技術、培養技術、生長測定技術、分離純化及鑒定技術、選育技術、菌種保藏技術,環境微生物及其檢測技術,病毒學技術和免疫學技術

B. 什麼是微生物技術

微生物轉化的本質是某種微生物將一種物質(底物)轉化成為另一種物質(產物)的過程,這一過程是由某種微生物產生的一種或幾種特殊的胞外或胞內酶作為生物催化劑進行的一種或幾種化學反應,簡言之,即為一種利用微生物酶或微生物本身的合成技術。
其方法通常為自然選育和人工選育兩類,可單獨使用,也可交叉進行。 DNA Shuffling技術 編輯 隨著PCR技術的發展和應用,1994年美國的stemmer提出了一個全新的人工分子進化技術——DNA Shuffling(又稱洗牌技術)

C. 微生物學中哪幾項技術是獨特的簡述其原理和方法及對現代生物學發展所作的貢獻。謝謝!!!急求!!!

你看看你要報考學校制定的微生物參考教材,這應該是那本書前言、緒論的內容,比如無菌操作啊,等等基本按時間順序講述微生物為人類突出貢獻的成就,18分不一定就是難題,它是考察你對微生物史的了解

D. 微生物實驗的四大基本技術是什麼

1、顯微鏡使用,細菌抹片及革蘭氏染色,細菌形態、結構的觀察
2、常用培養基的制備
3、細菌的分離、培養、移植
4、細菌在培養基中的生長表現及生理生化試驗(鑒定)

E. 微生物的前景

是社會發展的方向吧,一定有機會的,並祝你好運!生物技術將是未來很長時間的主導技術

F. 研究微生物的重要經典技術有哪些

微生物學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有:

顯微技術,純種培養技術,無菌技術,純種分離純化技術和微生物保藏技術。

顯微技術(micros):顯微技術是利用光學系統或電子光學系統設備,觀察肉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體形態結構及其特性的技術。包括:①各種顯微鏡的基本原理、操作和應用的技術;②顯微鏡樣品的制備技術;③觀察結果的記錄、分析和處理的技術。

純培養:純培養最重要的是在於微生物的生理研究,方法是依靠滅菌和分離,是由巴斯德(L.Pasteur)和柯赫(R.Koch)建立起來的。在自然界中,有的培養條件很困難,特別是具有密切共生關系的生物及進行寄生性營養的生物;也有一些在理論上不可能進行純粹培養的生物。純培養(pure culture)——微生物學中把從一個細胞或一群相同的細胞經過培養繁殖而得到的後代,稱純培養。

無菌技術:無菌技術是在醫療護理操作過程中,保持無菌物品、無菌區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 侵入人體的一系列操作技術。無菌技術(aseptic technique) 是指在執行醫療、護理技術過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機體和保持無菌物品及無菌區域不被污染的操作技術和管理方法。

純化:純化是將多糖混合物分離為單一多糖的過程。在進行菌種鑒定時,所用的微生物一般均要求為純的培養物。得到純培養的過程稱為分離純化。

G. 微生物學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有哪些

  1. 微生物學的研究方法和技術有:

    顯微技術,純種培養技術,無菌技術,純種分離純化技術和微生物保藏技術。

  2. 顯微技術(micros):顯微技術是利用光學系統或電子光學系統設備,觀察肉眼所不能分辨的微小物體形態結構及其特性的技術。包括:①各種顯微鏡的基本原理、操作和應用的技術;②顯微鏡樣品的制備技術;③觀察結果的記錄、分析和處理的技術。

  3. 純培養:純培養最重要的是在於微生物的生理研究,方法是依靠滅菌和分離,是由巴斯德(L.Pasteur)和柯赫(R.Koch)建立起來的。在自然界中,有的培養條件很困難,特別是具有密切共生關系的生物及進行寄生性營養的生物;也有一些在理論上不可能進行純粹培養的生物。純培養(pure culture)——微生物學中把從一個細胞或一群相同的細胞經過培養繁殖而得到的後代,稱純培養。

  4. 無菌技術:無菌技術是在醫療護理操作過程中,保持無菌物品、無菌區域不被污染、防止病原微生物 侵入人體的一系列操作技術。無菌技術(aseptic technique) 是指在執行醫療、護理技術過程中,防止一切微生物侵入機體和保持無菌物品及無菌區域不被污染的操作技術和管理方法。

  5. 純化:純化是將多糖混合物分離為單一多糖的過程。在進行菌種鑒定時,所用的微生物一般均要求為純的培養物。得到純培養的過程稱為分離純化。

    鏈接:http://wenku..com/link?url=yIRu52x---R6iwmJq

H. 微生物技術有什麼

當前,由於環境污染,生態資源遭到破壞,農產品質量不斷下降,殘留污染物所帶來的「瓜不甜、果不香、菜無味」等致病致癌物質的增多,嚴重危害人類的生存,食品安全已成為日常生活中頭等大事.怎樣生產出無污染無毒副作用的綠色無公害食品,已成為各方探討的焦點.傳統種養殖方式受到新的挑戰,微生物技術的應用是改變這一現狀的有效途徑,是時代的選擇和農牧業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微生物是一類形體微小的單細胞或個體結構比較簡單的多細胞,甚至沒有細胞結構的低等生物,是眼看不見,手摸不著,有生命的微小生物,只有藉助於顯微鏡才能看到.微生物與人類的關系極為密切,每時每刻都以不同的方式影響著人類的生活.研究和應用微生物技術有助於消除環境污染,增進人類健康. 微生物分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土壤中還有一種叫中庸微生物,中庸微生物是牆頭草,沒有立場和觀點,當有益微生物佔主導地位時,它即轉變為有益微生物.EM、AM、CM等有效微生物均屬有益微生物,是動植物和土壤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質,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是土壤中的衛士和工程師,它們不斷地分解著土壤中的有害物質,如化肥的殘留物質,農葯的殘毒及不能被植物根系直接吸收利用的其它物質.沒有微生物的不斷增值和分解,動植物就很難生存. Em有效微生物是日本琉球大學比嘉照夫教授20世紀80年代初期研製的一種新型高科技復合微生物菌劑,由五科十屬80多種有益微生物經過仔細篩選復合而成.主要有光合菌、酵母菌、乳酸菌等,光合菌以土壤接受的光和熱為能源,以根系的有機物或有害氣體(硫化氫)為食餌,產生氨基酸、核酸等代謝物,促進植物的生長發育,這些代謝物既可以直接被植物吸收,又可作為其它微生物繁殖活動的基質,提高植物的固氮能力.乳酸菌有很強的殺菌力,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繁殖,加劇有機物的腐敗分解,減輕連作病害發生.酵母菌分泌激素,能促進根系生長和細胞分裂,還可以為其它微生物繁殖提供所需的基食.放線菌產生抗生素物質能抑制病原菌的繁殖,在和光合菌共生的條件下,放線菌的殺菌功效成倍提高,絲狀菌對土壤中酯的生成有良好的作用,並有分解消除惡臭的效果. 光合菌、酵母菌、乳酸菌、放線菌等有益微生物在應用過程中各自發揮著自身作用,光合菌在其中起主導作用,是其它微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它們形成共存共榮的關系,抑制有害菌,增加有益菌,改善土壤環境,創造有利於作物正常生長發育的物質,阻礙抑制病害的發生.土壤中的微生物數量取決於土壤中的有機物質的含量和肥沃狀況,有機質越多,微生物繁殖越快,土壤越肥沃,植物越健壯,根系病害越少. 微生物技術在世界上150多個國家和地區被廣泛應用,應用面積最大的有巴西、泰國、日本、朝鮮等.巴西用EM生物制劑治理了湖水的污染,朝鮮五分之四的農田應用EM生物技術解決了糧食問題.我國已有三十多個省市地區的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在研究和應用. 中國科學院院士辛德惠先生指出:「生物技術在提高農業、牧業、林業、水產業的生產能力,治理環境,創造優化新環境,人的保健方面,都有著巨大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潛力,EM技術必將對我國高產、優質、低耗、高效地發展農業、凈化環境和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方面做出難以估量的貢獻! 1.常規現代農業的現狀 1.1 長期以來,依賴化肥、激素,而且用量不斷增加,有機肥用量逐年減少,污染嚴重.據世農組織統計1950-1985年的35年世界化肥用量增加8.29倍,而穀物增產僅1.68倍,我國每年化肥總用量4000萬噸,用量增長幅度很大,而穀物增產由原來每公斤化肥挽回20公斤糧食下降到現在每公斤化肥只能挽回45公斤糧食.據有關資料報導我國氮肥的單季利用率僅30%,磷肥利用率10-20%,鉀肥利用率35-50%,大部分揮發和隨水流失,污染了江河湖泊和地下水.氮磷鉀比例不當造成土壤板結,保墒保肥能力降低,從而造成作物徒長,落花落果和耐貯性下降等.另外還造成燒根、熏葉以及硝酸鹽、亞硝酸鹽等致病致癌物質在農產品中的積累.有機肥用量逐年減少,1979年有機肥利用率40.5%,而到1997年有機肥利用率僅為19.6%.19年間有機肥利用率下降21.9%.專家指出,以生物肥料、生物有機肥和葉面肥為代表的新型肥料,其發展前景相當廣闊. 1.2 濫用農葯、抗生素等,農葯殘留不斷增加.我國每年農葯總用量達50萬噸,農葯大量應用的結果殺傷了大量的天敵和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土壤中的有害微生物增多,病原菌增加,導致病害越來越重.同時,由於殺傷了天敵,使次要害蟲上升為主要害蟲,目前有360多種害蟲對60多種農葯產生了抗性.病蟲害越重,農葯的噴灑次數和用量越增加,(有些菜農不吃自己種的菜)這樣,農產品的殘留不斷上升,據科技人員從上市蔬菜中檢查,1977年農葯殘留為36%,1998年上升為44%,1999年上升為54%,22年農葯殘留增加18%,和1977年相比農葯殘留增加50%. 1.3 農產品質量下降,「瓜不甜、果不香、菜無味」是農葯殘留所致,現代疾病也越來越多.近年來國內外科學家通過廣泛研究,發現抗生素在人體內的積累和抗葯性的增加將會對人類的健康帶來災難性的後果.蔬菜中的硝酸鹽含量不斷增加,特別是葉菜類,硝酸鹽,亞硝酸鹽又是致癌物質,嚴重威脅著人們的健康.農業的惡性循環直接制約著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農葯化肥抗生素時代之後,將是一個嶄新的微生物制劑應用時代,楊振寧先生曾說:「二十一世紀是微生物世紀」. EM生物技術不僅是一種微生物,也不是只有某幾種特定的微生物,而是將許多種類的有用微生物作為一個功能群體來應用.如果學微生物的話,前景倒是不錯,畢竟我們國家欠缺這方面的人才,但是我國的基礎建設比較弱,以後應當出國深造一下,對在微生物上的發展有好處

I. 微生物四大技術

生物是20世紀70年代初開始興起的一門新興的綜合性應用學科。所謂生物工程,一般內認為是以生物學容(特別是其中的微生物學、遺傳學、生物化學和細胞學)的理論和技術為基礎,結合化工、機械、電子計算機等現代工程技術,充分運用分子生物學的最新成就,自覺地操縱遺傳物質,定向地改造生物或其功能,短期內創造出具有超遠緣性狀的新物種,再通過合適的生物反應器對這類"工程菌"或"工程細胞株"進行大規模的培養,以生產大量有用代謝產物或發揮它們獨特生理功能一門新興技術。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