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筆記本
① 地理信息系統所需要的筆記本
我也是學地理信息系統的,是06年五月買的筆記本,三星X11 KS08 當初買的時候8000
學這個專業一個是本子的顯卡最好要好一些,獨顯是基本的要求,因為像ArcGIS系列,或者其他的mapinfo什麼的圖形顯示要求都挺高。當你用ArcScene或ArcGlobe什麼三維顯示處理時,會發現顯卡真的很關鍵。
另外處理器、內存最好都高一些,尤其是內存。GIS開發像VS、或者應用處理跑的各種伺服器,都要求內存充足的。建議1G以上。
至於電腦牌子,個人感覺IBM、三星、華碩都可以。根據價格量力而行吧。
② 高中地理有必要准備筆記本嗎還是記在書上好
還是有個本比較好,高中地理的一個特點就是知識點多且雜。書上可以寫一些知識重點或框架。如果要學文,最好還是寫在本上,妥善保管。
③ 地理科學的大學生最適合哪款電腦
這個還得看以後要用到的軟體來選擇。
如果不涉及到地學或者統計分析的專業軟體,普通配置的電腦就可以了。
如果要安裝ARCGIS、ENVI等地學專業軟體,推薦配置為:獨顯、i5、至少14寸屏、散熱較好的電腦,一般用聯想的學生筆記本比較多,不推薦惠普的電腦。
推薦聯想Y410系列。
④ 我是地理科學專業 買哪種筆記本電腦比較好
聯想小新700電競版 15.6英寸游戲本 酷睿i5-6300HQ 4G 128固態硬碟+500G硬碟 GTX950M顯卡 FHD IPS屏
⑤ 高中的地理筆記本要准備多少頁的
看你基礎如何了 高中地理大多是理論性的 主要是高一上學期的 必修1 【一共3本必修 1本選修 理科生只學2本必修】 難道重點大多在必修一 如 地磚偏向力 大氣...........比較抽象 初中地理學習好的【我這里指的不是成績 而是你的知識面 】學起來很容易 我開學高三 一般地理在班裡穩定第一 上課沒必要高度集中精力 你得會聽課 45分鍾堅持下來根本不可能 初中地理不好的建議做個筆記本 記一些小知識點 積少成多 我上課有時候也睡覺走神 只要你弄會 因為地理講的不多 會了的很輕松10節課得有7節課是講題的
⑥ 高中政治,地理,歷史有必要用筆記本記筆記嗎
我感覺只要上課時老師叫勾畫的地方勾畫一下,老師說的重點記一記,課後一定要做練習,最最重要的是要專心聽講,平時該背的一定要背,文科嘛,必須的
其實這三科中最好學的是歷史,背背理解做做就差不多了,地理最難……光背不行,一定要做,課本上重點不太多,所以一定要記筆記
⑦ 適合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的筆記本有什麼要求
這個不需要特別的配置,任何NB都一個水平,如果是專業的話至少幾W,比如說一些三防的。
官網的價格一般都比零售價格高,除了戴爾。因為品牌的東西有售後的,售後的價格比較高,建議你買個差不多的就行,不要花太多錢,因為硬體這東西淘汰很快
⑧ 地理歷史筆記應該做書上好還是筆記本上
我覺得歷史和政治書本上的絕大多數內容是需要准確記憶的,所以筆記要記在書上,地理相當於理科科目,要背的不像政治歷史那麼多,有很多大題的答題方法需要歸納,記在書上很亂,建議准備筆記本。
⑨ 高中地理筆記本完整
必修1 (自然地理)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1、天體系統的級別: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條件:
①穩定的太陽光照條件(外因)
②比較安全的宇宙環境(外因)
③日地距離適中,地表溫度適宜(平均氣溫為15度)(內因)
④地球的質量和體積適中,地球能吸引大氣形成大氣層(氮、氧為主)(內因)
⑤形成並存在液態水(內因)
3、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1)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耀斑
(2)影響:影響電離層,干擾無線電短波通訊;產生「磁暴」現象和「極光」現象;影響地球氣候。
4、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①晝夜交替:晝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線——晨昏線(圈)——與赤道的交點的時間分別是6時和18時——太陽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與太陽光線垂直;
②地方時差:東早西晚,經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時。
③地表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隨緯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陽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晝長夜短,緯度越高,晝越長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晝現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陽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緯度夜長晝短,緯度越高,夜越長晝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緯度的晝長達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極圈及其以北的地區,出現極夜現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各為12小時。
④赤道全年晝夜平分。南半球的情況與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
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夏至日,太陽直射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北回歸線及其以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
冬至日,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正午太陽高度由南回歸線向南北兩側遞減,此時南回歸線及其以南各緯度達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緯度達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陽直射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自赤道向兩極遞減。
(3)四季的變化(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隨著季節而變化,使太陽輻射具有季節變化的規律,形成了四季)北半球季節的劃分:3、4、5月為春季,6、7、8為夏季,9、10、11為秋季,12、1、2為冬季。
6、地球的圈層結構以地表為界分為內部圈層和外部圈層。
(1)地球內部的圈層根據地震波(縱波、橫波)的特點劃分為地殼、地幔、地核三個圈層。
地殼物質主要由岩石(岩漿岩、沉積岩、變質岩)組成,上地幔的軟流層是岩漿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鐵鎳物質組成。
(2)外部圈層: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自然地理環境中的物質運動和能量交換】
1、 岩石分三大類:
①岩漿岩(岩漿上升冷卻凝固而成)
②沉積岩(岩石在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變質岩(變質作用)。從岩漿到形成各種岩石,三大類岩石可以相互轉化,又到新岩漿的產生,這一運動變化過程,構成了地殼物質循環。
2、地表形態變化的內、外力因素(地質作用):
(1)內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內部熱能,它表現為地殼運動、岩漿活動、變質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質構造的類型有褶皺(背斜和向斜)和斷層(地壘和地塹)。
(2)外力作用——能量來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陽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趨向平坦。表現為風化、侵蝕、搬運、堆積、固結成岩作用。流水侵蝕地貌(V型谷)、堆積地貌(沖積扇、沖積平原和三角洲);風蝕地貌(風蝕窪地、蘑菇)、風積地貌(沙丘)。
3、六大板塊名稱: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兩個板塊之間的交界處,是地殼比較活動的地帶,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生長邊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谷、海洋。消亡邊界——板塊碰撞處,常形成山脈、海溝。
4、大氣受熱過程:太陽輻射(短波)、大氣削弱、地面增溫、地面輻射(長波)、大氣增溫、大氣輻射(長波)、大氣逆輻射(保溫作用)
(1)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選擇性,臭氧吸收紫外線,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紅外線。對可見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雲層和顆粒較大的塵埃。雲層的反射作用最顯著。
③散射作用:空氣分子或微小塵埃,使一部分太陽輻射不能到達地面。
(2)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大氣吸收地面輻射並產生大氣逆輻射(射向地面的大氣輻射),把部分熱量歸還給地面,雲層越厚大氣逆輻射越強。
5、全球近地面有7 個氣壓帶(高低壓相間分布),6 個風帶。
(1)低緯度環流:
①赤道低壓帶:因為熱力作用形成,氣流輻合上升,易成雲致雨,形成多雨帶。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熱帶雨林氣候(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東南亞的馬來群島)
②副熱帶高壓帶:因為動力作用而形成,氣流在30度緯度上空聚積而下沉,形成少雨帶(東亞季風區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區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亞的沙漠、北美美國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魯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亞大沙漠)
③信風帶: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壓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東北信風,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信風。
(2)中緯度環流:
④副極地低壓帶:由來自低緯的暖氣流與來自高緯的冷氣流相遇運動上升而形成。形成溫帶多雨帶。
⑤中緯西風帶:由副高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風,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風,習慣上叫西風,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區,在大陸西岸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歐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溫哥華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側、澳大利亞南端及塔斯馬尼亞島、紐西蘭等)
(3)高緯環流:
⑥極地高壓帶:因為熱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氣下沉,形成少雨帶。不過極地因為氣溫低,蒸發更少,所以極地屬於降水量大於蒸發量的地區,為濕潤地區。
⑦極地東風帶:由極地高壓帶吹向副極地低壓帶的氣流,在地轉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東北風,南半球左偏成東南風。
(4)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①移動的原因: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動。②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單一氣壓帶或風帶作用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赤道低氣壓帶)、熱帶沙漠氣候(副熱帶高氣壓帶)、溫帶海洋性氣候(中緯西風帶)。
(6)氣壓帶、風帶移動形成的氣候類型:熱帶草原氣候(夏季受赤道低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低緯信風帶控制)、地中海氣候(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帶控制,冬季受中緯西風帶控制)。
6、常見的天氣系統:鋒面系統(冷鋒、暖鋒、准靜止鋒)、氣旋(低壓)和反氣旋(高壓)、鋒面氣旋。氣旋是低壓,低壓系統在實際大氣中常會出現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壓槽,在低壓槽上形成了鋒面系統。鋒面與氣旋是一個整體(高壓系統是沒有的)。
7、水循環
(1)類型:海陸間大循環(大循環)、陸地循環(水量很少)、海洋循環(水量最大)
(2)各環節的名稱:蒸發、降水、水汽輸送、地表徑流、地下徑流、下滲、植物蒸騰
(3)意義:它使陸地水不斷得到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態;聯系四大圈層。
8、洋流:
(1)類型:按成因分風海流、密度流、補償流;按性質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①中低緯度——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大洋環流,北半球順時針流動(與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時針方向流動(與南半球反氣旋方向一致)。
②中高緯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極地為中心的大洋環流。
③南半球西風漂流,世界最強大的寒流。
④北印度洋的季風洋流——夏季由西向東流,冬季由東向西流(夏順冬逆)。
(3)影響:
①對氣候的影響:暖流起到增溫、增濕作用(西歐海洋性氣候的形成,得益於北大西洋暖流);寒流起到降溫、減濕作用(澳大利亞西海岸的維多利亞沙漠、秘魯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馬沙漠的形成都與沿岸的西澳大利亞寒流和秘魯寒流有關)
②對海洋生物的影響——漁場的分布:寒暖流交匯處,給魚類帶來了豐富多樣的餌料。
北海道漁場——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的交匯處。
紐芬蘭漁場——拉布拉多寒流與墨西哥灣暖流的交匯處。
北海漁場——北大西洋暖流與高緯南下的冷海水交匯形成。
秘魯漁場——上升補償流使深層海水上泛,帶來深海的硅酸鹽類,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魚類的餌料。
③對海洋污染的影響:有利於污染物的擴散,加快凈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圍擴大。
④對海洋運輸事業的影響:順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第三章 地理環境的整體性和區域差異】
1、地理環境包括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地理環境。自然地理要素包括氣候、水文、地貌、生物、土壤等要素。
(1)氣候的變化使地球上的水圈、岩石圈、生物圈等圈層得以不斷改造,生物對地理環境的作用,歸根結底是由於綠色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
(2)生物在地理環境形成中的作用:
聯系有機界與無機界,促使化學元素遷移;改造大氣圈,使原始大氣逐漸演化為現在大氣;改造水圈,影響水體成分;改造岩石圈,促進岩石的風化和土壤的形成,使地理環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環境創造了生物,生物又創造了現在的環境。所以生物是地理環境的生物,同時又是地理環境的塑造者
(3)地理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了地理環境的整體性。
舉例:我國西北內陸——由於距海遠,海洋潮濕氣流難以到達,形成乾旱的大陸性氣候——河流不發育,多為內流河——氣候乾燥,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風化和風力作用顯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植被稀少,土壤發育差,有機質含量少。
2、地理環境的地域分異規律:
(1)從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緯度地帶性):受太陽輻射從赤道向兩極遞減的影響——自然帶沿著緯度變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規律的更替,這種分異是以熱量為基礎的。例如:赤道附近是熱帶雨林帶,其兩側隨緯度升高,是熱帶草原帶、熱帶荒漠帶(非洲比較典型)。
(2)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經度地帶性):受海陸分布的影響,自然景觀和自然帶從沿海向大陸內部產生的有規律的地域分異,這種分異是以水分為基礎的。例如:中緯度地區(特別是北半球中緯度地區)從沿海到內陸出現:森林帶—草原帶—荒漠帶
(3)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在高山地區,隨著海拔高度的變化,從山麓到山頂的水熱狀況差異很大,從而形成了垂直自然帶。舉例:赤道附近的高山,從山麓到山頂看到的自然帶類似於從赤道到兩極的水平自然帶。
【第四章 自然環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1、聚落的形成與地理環境的關系,可從形態上反映出來:平原地區,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平坦,聚落呈圓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規模較大;山區聚落沿河谷或在比較開闊的低地分布。例如:我國的汾河、渭河谷地城市的分布。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數位於平原上。
平原地區的區位優勢: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便於農耕,且有利於交通聯系和節省建築投資。也有的平原不適宜城市的發展。例如:熱帶地區,低地悶熱,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最著名的是巴西,其城市不是分布在亞馬孫平原,而是巴西高原。
2、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公路選線避開不利地形,地形平坦地區的交通線網密度較大(造價低、工程量小),山地、丘陵地區的密度較小(造價高、工程量大)。
3、全球氣候變暖對農業生產有利方面:
高緯度地區升溫幅度最大,作物生長期延長,產量增加;
對農業生產不有利方面:中緯度半濕潤半乾旱區,若降水量不變,增溫將加速陸地蒸發,使土壤中水分減少,導致作物產量下降。對工業生產也有一定的影響,溫度升高將減少高緯度地區供暖的能源消耗,明顯增加低緯度地區製冷的能源消耗。
4、自然資源的定義:人類直接從自然界獲得,並用於生產和生活的物質和能量。
它包括氣候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自然資源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
舉例:能源利用對生產力的發展有巨大推動作用。
柴草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 18世紀,煤炭為主要能源——社會生產力大幅提高; 20世紀50年代以後,石油為主要能源——極大地促進了生產的發展。
5、常見的自然災害有水災、旱災、台風、暴雨、寒潮、沙塵暴、暴風雪、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了解它們發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⑩ 地理信息系統專業用什麼筆記本電腦好
1、地理信息系統專業要用到ERDAS和ARCGIS之類的軟體,因此都電腦的計算能力要求很高,而且需要經常出圖,因此對顯卡的作圖和渲染效果要求比較高。可以用i7的處理器配上AMD的高端顯卡。
2、推薦的筆記本電腦(兩個價位可供選擇):
外星人ALW15ER-1728(2.3W),擁有i7-4710HQ處理器,四核心八線程,計算能力超強,完全能滿足專業計算的需求。另外搭載的是AMD Radeon HD R9 295X顯卡,是AMD筆記本顯卡中的王者,出圖效果要比英偉達的顯卡好很多。
華碩FX50JX4200(5000元),CPU是Intel 酷睿i5 4200H,計算能力雖比不上i7,不過足以應付這些軟體的日常使用。顯卡是NVIDIA GeForce GTX 950M ,它的出圖效果是不如AMD同等級的顯卡,但是價格要便宜,所以可以考慮。
3、此外也可以自己配電腦,只要注意CPU用Intel i5以上的處理器(AMD的高端CPU比不上Intel),不然計算能力就跟不上。還有顯卡最好用AMD的,相比於Nvidia顯卡它更側重於出圖效果(R9 280或者以上的顯卡),其它的只要兼容性沒有問題就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