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市歷史
長春原名寬城子。夏、商、周屬肅慎;兩漢、三國、西晉時屬夫余國;東晉、南版北朝時期入高句麗權版圖;隋及唐初屬高句麗之夫余誠。公元六世紀後,高句麗漸衰,終為新羅與唐朝聯軍所滅,長春一帶又屬渤海國扶余府所轄。遼屬東京道之黃龍府;金屬上京路之隆洲府;元屬開元路;明初屬奴爾干都司,明中葉屬兀良哈部;明末至清朝中期為蒙古族王公領地。
長春原有古城,公元926年毀於戰火。城市的再次形成,緣於清朝封禁政策的廢除,繼與沙俄、日本的侵佔相聯。故對長春既有古城之說,又有現代城市之議。
② 吉林長春有什麼歷史故事嗎
中國的近代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爭史。而似乎中國的每一座城市在其發展歷程中,都經歷了生與死的訣別。戰爭,讓有些城市在歷史長河中成為兵家必爭、商賈雲集之地;也讓有些城市屍橫遍野,成為鬼魂無處藏身之地。今天要講的是一座被小日本欺壓歷史最久的一片地域,而在這片區域中崛起的城市就是今天的吉林長春。
我們再來看看今天的長春市,這里目前是中國最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之一,因在汽車製造業等產業頗具領導力,因此也被稱為“東方底特律”。另外長春在光電、制葯等產業也是頗具建樹,2017年長春市國民生產總值達6530億元,其成績在國內同類二線城市中確算不錯了。也因為這里名勝頗多,又是北方人的“春城”,每年也會吸引眾多遊客前來遊玩。雖說長春的城市發展離不開小日本的初步建設,但其後的幾十年是由吉林省舉全省之力打造的,所以跟小日本也沒多大關系。在這件事上,你們怎麼看待小日本呢?
③ 長春在近代以來的歷史變遷
清初,朝廷對東北一直實行封禁政策,到乾隆朝以後,大面積土地被開發,人口劇增。嘉慶五年(1800)清設置長春廳,置理事通判,隸屬吉林將軍,是長春正式設置之始。
1865年挖城壕、建築木板城垣,長春建城。
光緒七年(1881年)長春廳理事通判為長春廳撫民通判,並增設農安分防經歷;光緒十五年(1889年)撫民通判升為知府,長春廳升為長春府,
1896年沙俄侵入東北,攫取中東鐵路築路權,在長春城建起俄國人居住區(鐵北二道溝)。1906年日俄戰爭結束,在長春的沙俄權益為日帝所取代,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東北各地區由軍府制改為行省制,長春府隸屬於吉林省。
長春舊影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東北各地區由軍府制改為行省制,長春府隸屬於吉林省。
1908年日本為擴大「滿鐵附屬地」,開始建設長春火車站。民國十四年(1925年)分設長春市政公所。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翌日長春淪陷。1932年3月9日,日本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成為傀儡政權——「滿洲帝國」,偽滿洲國宣布定都長春,改名為「新京」。8月,改為「新京特別市」,隸屬偽滿洲國國務院。長春新民廣場
1932年偽滿伊始,長春市區人口數為126309人。1943年年末偽滿鼎盛時期,市區人口數為754210人。1945年偽滿末期,市區人口數為716815人,此時約有14萬日本人。偽滿鼎盛時期加上駐長春的大量軍隊、外國僑民和巨大的流動人口,全長春地區總人口已逾120萬,超過東京(都市區人口),號稱亞洲第一大都市。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數民族和外國僑民,寬城區-鐵北一帶主要是朝鮮族的聚居區、南關區一帶主要是滿族的聚居區、綠園區一帶主要是蒙古族的聚居區、二道主要是回族的聚居區、漢族在全城散居以及主要聚居在今天的南關區、朝陽區。由於長春獨特的多民族多種族聚居,被稱為「東方瑞士」。1948年圍城前,市區人口數約為50萬,人民解放軍入城時人口數約為17萬。
長春舊影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偽滿洲國隨之垮台。12月20日,國民黨中央政府在長春市設置長春市政府,隸屬吉林省。
1945年8月8日,前蘇聯政府對日宣戰,百萬紅軍出兵東北,日本關東軍遭到了沉重的打擊。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18日,偽滿洲國皇帝宣布退位。9月20日,蘇聯紅軍進駐長春,成立了長春衛戍司令部,逮捕了偽滿洲國各部大臣,連同溥儀先後押往蘇聯,偽都長春同東北一起光復,日本帝國主義苦心經營14年的偽滿洲國徹底覆滅。
前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後,東北抗日聯軍聯合作戰。1945年9月20日,抗聯教導旅旅長、東北黨委書記周保中以蘇軍駐長衛戍司令部司令的身份,率領部分抗聯戰士進駐長春,協助蘇軍接管偽滿政權,同時組建人民武裝,籌建民主政權。11月8日,經蘇方同意,中共中央東北局調中共山東分局社會部長、山東省政府秘書長劉居英(未公開身份)出任長春市市長。劉居英接管長春市政府後,立即發布協助蘇軍實行軍管,保障市民正當權益,發展自由貿易,嚴懲罪大惡極漢奸,取消苛捐雜稅,興辦國民教育,開展市政建設等7項施政綱領。
和平解放史稱「兵不血刃」,然而長春的和平解放卻是用血的代價換來的。長春的優秀兒女為了家鄉和全中國的解放,在長春外圍戰斗中傷亡4000多人,在市區遭國民黨殺害的共產黨員和愛國志士300多人,還有10多萬人民群眾在國民黨「殺民養軍」的政府下飢餓而死,長眠在長春這塊土地上。他們用血肉之軀和累累白骨,同國民黨進行了殊死搏鬥,終於贏得了和平解放。
長春
1948年,市區人口約為50萬人。1948年5月23日-10月19日,長春圍城戰,史稱「困長春」。歷時五個月的圍城,使得長春城變成了不折不扣的死城,餓殍之城,白骨之城。困長春結束後,市區人口減至約17萬人。1988年10月18日,在「困長春」40周年之際,長春市政府在長春南湖公園北門修建了一座「長春解放紀念碑」,供人們憑吊當年長春解放死難同胞的亡靈。
1948年10月19日,長春和平解放。
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中共長春市委和市政府隨軍入城。長春市改稱長春特別市,隸屬東北行政委員會。
1949年3月10日,長春特別市改稱回長春市。
1949年5月9日長春市政府改稱市人民政府,隸屬吉林省。
1953年8月1日,長春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理。
1954年8月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長春市改為吉林省轄市。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從吉林市遷到長春,長春市成為吉林省會城市。
1955年2月22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指示,長春市人民政府改稱長春市人民委員會。
「文革」期間,
1980年6月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通知,長春市革命委員會改稱長春市人民政府。
1989年2月,國家批准長春市為國家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省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3年7月,國務院決定各省會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長春市於同年12月停止計劃單列市。
長春,古稱「茶啊沖」,漢譯「天之城」,被譽為北國春城。吉林省省會,東北亞區域國際化大都會,中國最大汽車工業城市、國際電影名城,中國建成區面積和建成區人口第九大城市,副省級城市,中國特大城市。東北地區第二大都市。轄10區、4新城、1國家先導區、1國家綜合保稅區、1生態旅遊度假區、4市(縣)。
④ 長春的歷史沿革
1951年,長春地區的榆樹市發現人骨化石證明,早在遠古時代,這片土地上的人類已進入了智人階段,屬母系氏族社會初期。1984年,農安縣發現一處新石器時代人類的居住遺址,表明遠在新石器時代,這里的人們就已經掌握了原始紡織技術,進入著裝時代,原始農業也已經很發達。
長春市地處東北邊陲。在距今兩千多年以前,是北方肅慎族生活過的地方。漢至西晉為夫余國屬地。其後,為高句麗轄境。唐代中後期,屬渤海扶余府。遼屬東京道黃龍府。金歸上京路隆安府。元屬遼陽行省開元路。明代在長春設立其塔木衛、亦東河衛、木古河衛。清代設治前,屬蒙古郭羅爾斯前旗扎薩克輔國公的封地。
清初,朝廷對東北一直實行封禁政策,到乾隆朝以後,大面積土地被開發,人口劇增。嘉慶五年(1800)清設置長春廳,置理事通判,隸屬吉林將軍,是長春正式設置之始。
1865年挖城壕、建築木板城垣,長春建城。
光緒七年(1881年)長春廳理事通判為長春廳撫民通判,並增設農安分防經歷;光緒十五年(1889年)撫民通判升為知府,長春廳升為長春府,隸屬吉林將軍;
1896年沙俄侵入東北,攫取中東鐵路築路權,在長春城建起俄國人居住區(鐵北二道溝)。1906年日俄戰爭結束,在長春的沙俄權益為日帝所取代,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東北各地區由軍府制改為行省制,長春府隸屬於吉林省。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東北各地區由軍府制改為行省制,長春府隸屬於吉林省。
1908年日本為擴大「滿鐵附屬地」,開始建設長春火車站。民國十四年(1925年)分設長春市政公所。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翌日長春淪陷。1932年3月9日,日本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成為傀儡政權——「滿洲帝國」,偽滿洲國宣布定都長春,改名為「新京」。8月,改為「新京特別市」,隸屬偽滿洲國國務院。
1932年偽滿伊始,長春市區人口數為126309人。 1943年年末偽滿鼎盛時期,市區人口數為754210人。 1945年偽滿末期,市區人口數為716815人, 此時約有14萬日本人。偽滿鼎盛時期加上駐長春的大量軍隊、外國僑民和巨大的流動人口,全長春地區總人口已逾120萬,超過東京(都市區人口),號稱亞洲第一大都市。 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數民族和外國僑民,寬城區-鐵北一帶主要是朝鮮族的聚居區、南關區一帶主要是滿族的聚居區、綠園區一帶主要是蒙古族的聚居區、二道主要是回族的聚居區、漢族在全城散居以及主要聚居在今天的南關區、朝陽區。由於長春獨特的多民族多種族聚居,被稱為「東方瑞士」。1948年圍城前,市區人口數約為50萬,人民解放軍入城時人口數約為17萬。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偽滿洲國隨之垮台。12月20日,國民黨中央政府在長春市設置長春市政府,隸屬吉林省。
1945年8月8日,前蘇聯政府對日宣戰,百萬紅軍出兵東北,日本關東軍遭到了沉重的打擊。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18日,偽滿洲國皇帝宣布退位。9月20日,蘇聯紅軍進駐長春,成立了長春衛戍司令部,逮捕了偽滿洲國各部大臣,連同溥儀先後押往蘇聯,偽都長春同東北一起光復,日本帝國主義苦心經營14年的偽滿洲國徹底覆滅。
前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後,東北抗日聯軍聯合作戰。1945年9月20日,抗聯教導旅旅長、東北黨委書記周保中以蘇軍駐長衛戍司令部司令的身份,率領部分抗聯戰士進駐長春,協助蘇軍接管偽滿政權,同時組建人民武裝,籌建民主政權。11月8日,經蘇方同意,中共中央東北局調中共山東分局社會部長、山東省政府秘書長劉居英(未公開身份)出任長春市市長。劉居英接管長春市政府後,立即發布協助蘇軍實行軍管,保障市民正當權益,發展自由貿易,嚴懲罪大惡極漢奸,取消苛捐雜稅,興辦國民教育,開展市政建設等7項施政綱領。
和平解放史稱「兵不血刃」,然而長春的和平解放卻是用血的代價換來的。長春的優秀兒女為了家鄉和全中國的解放,在長春外圍戰斗中傷亡4000多人,在市區遭國民黨殺害的共產黨員和愛國志士300多人,還有30多萬人民群眾在國民黨「殺民養軍」的政府下飢餓而死,長眠在長春這塊土地上。他們用血肉之軀和累累白骨,同國民黨進行了殊死搏鬥,終於贏得了和平解放。
1948年,市區人口約為50萬人。1948年5月23日-10月19日,長春圍城戰,史稱「困長春」。歷時五個月的圍城,使得長春城變成了不折不扣的死城,餓殍之城,白骨之城。困長春結束後,市區人口減至約17萬人。1988年10月18日,在「困長春」40周年之際,長春市政府在長春南湖公園北門修建了一座「長春解放紀念碑」,供人們憑吊當年長春解放死難同胞的亡靈。
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中共長春市委和市政府隨軍入城。長春市改稱長春特別市,隸屬東北行政委員會。
1949年3月10日,長春特別市改稱回長春市。
1949年5月9日,長春市政府改稱市人民政府,隸屬吉林省。
1953年8月1日,長春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理。
1954年8月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長春市改為吉林省轄市。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從吉林市遷到長春,長春市成為吉林省會城市。
1955年2月22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指示,長春市人民政府改稱長春市人民委員會。
「文革」期間,1968年3月6日成立長春市革命委員會
1980年6月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通知,長春市革命委員會改稱長春市人民政府。
1989年2月,國家批准長春市為國家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省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3年7月,國務院決定各省會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長春市於同年12月停止計劃單列市。 名稱由來 第一種說法來自《長春縣志》的記載:長春廳「設治地點,原在長春堡較東偏數里,命名由此起。而建治之處,土人更名之日,新立城雲。」因廳設於長春堡附近,故名長春。然而長春堡之名的由來據1982年《長春地名》資料記載,長春堡是由新遷居此地的漢族人命名的,取吉祥之意。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長春堡是沿用遼金時代長春州的舊名,因為此地原屬於長春州轄境。《吉林地誌》(民國二年版)和《增訂吉林地理紀要》(民國二十年版)均認為長春一名源於長春廳,而長春廳是沿襲了遼金時的長春州而得名。
這種說法見於官方文獻中,而且很多位對長春歷史很有研究的老先生也比較認可這種沒有絲毫戲說成分的說法,這也增加了這種觀點的權威性。
第二種說法認為,長春之名是以長春花而命名的。《滿洲地名考》中提到,「長春之意,是薔薇的異名。」持同種說法的《遼史》、《吉林通志》也有類似記載:「花名長春,柔枝紛披,取以名地。」此外,近人對這種說法也進行了考證,其結論為:「長春這個地名是以花命名的。遠在遼金時期,長春一帶生著許多柔枝紛披、花團錦簇的長春花,也就是薔薇科野生月季花。月季花從古至今一直叫長春花,是由月月開花而得名的。
還有最後一種說法,認為長春一詞來自距今約7000年前古老的肅慎語「茶啊沖」,這是古代肅慎人祭天時的祈福之語。因為祈福之地在喜都,所以後世漸用「茶啊沖」取代喜都(漢譯轉音為「長春」),成為地名。
⑤ 長春的歷史
長春原名寬城子。夏、商、周屬肅慎;兩漢、三國、西晉時屬夫余國;東晉、南北朝時期入高句麗版圖;隋及唐初屬高句麗之夫余誠。公元六世紀後,高句麗漸衰,終為新羅與唐朝聯軍所滅,長春一帶又屬渤海國扶余府所轄。遼屬東京道之黃龍府;金屬上京路之隆洲府;元屬開元路;明初屬奴爾干都司,明中葉屬兀良哈部;明末至清朝中期為蒙古族王公領地。
長春原有古城,公元926年毀於戰火。城市的再次形成,緣於清朝封禁政策的廢除,繼與沙俄、日本的侵佔相聯。故對長春既有古城之說,又有現代城市之議。
1800年7月8日 清政府地設治,設立長春廳。
1825年 長春廳衙署遷到寬城子,即今天的西四道街一帶。
1865年 長春商民募集資金修築城牆。
1884年 長春廳撫民通判李金鏞創辦養正書院。
1901年 俄國人建成了長春的第一座火車站---寬城子火車站。
1906年 長春開埠後當地政府耗資白銀九萬兩修建道台衙門。
1907年 日本人開始修建長春火車站,滿鐵長春附屬地的規劃和建設開始了。
1912年 吉長鐵路通車。
1931年9月19日 日軍攻佔南嶺兵營,長春淪陷。
1932年3月9日 偽滿洲國成立,愛新覺羅 溥儀就任執政。
1934年3月1日 愛新覺羅 溥儀登基稱帝,年號康德。
1932年11月 日本關東軍主持《大新京都市計劃》,開始大規模城市建設。
1945年8月19日 蘇軍進駐長春,日本關東軍投降。
1948年6月25 東北人民解放國圍困長春戰役開始,圍城期間市內死亡十餘萬人。
1948年10月19日 駐長春國民黨守軍分別起義,投降,長春解放。
1948年10月15日 長春特別市市政府成立,鄒大鵬任市長。
1953年7月15日 第一汽車製造廠奠基。
1954年9月27日 吉林省人民政府從吉林市遷入長春市,長春市變成為省會城市。
1955年 東北電影製片廠更名為長春電影製片廠。
1958年8月 長春市第一個人民公社在小河台鄉成立。
1968年 經沈陽軍區批准,長春市成立革命委員會。
1980年8月 國務院決定在東北三省建設商品建設商品糧基地,長春市外五縣被列為其中。
1980年10月 長春市與日本仙台市結為友好城市。
1984年11月 君子蘭被定為長春市市花。
1985年8月 伊通河泛濫成災,大規模治理工程隨即展開。
1985年8月1日 長春電視台正式開播。
1991年3月 南湖---南嶺新技術工業園區正式更名為長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1992年8月23日 長春舉辦首屆中國長春電影節。
1999年 中國第一列時速200公里的電動旅客列車組在長春客車廠下線。
1999年5月14日 國務院正式批准施行《長城市城市總體規(1996--2020)》,確定了長春市城市性質。
⑥ 長春有什麼歷史事件
1、清嘉慶五年(1800年)始建置「長春廳」於新立城,置「理事通判」,是為設治之始。道光五年(1825年)遷至寬城子,即現長春市南關區一帶。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升格為長春府,置「知府」。1913年改制長春縣,縣衙稱「縣公署」,主官稱「知事」。1929年縣公署改稱縣政府,知事改稱縣長。
2、1896年帝俄侵入東北,攫取中長鐵路築路權,在長春建起俄國人居住區。1906年日俄戰爭結束,在長春的帝俄權益為日帝所取代,1908年日帝為擴大「滿鐵附屬地」,開始建設長春火車站,其後又開辟商埠,當時城市面積為21平方公里,人口約15萬。
3、1920年8月始籌建市政,成立長春市政公所。1929年9月,市政公所與開埠局合並,謂長春市政籌備處,置處長。市政公所與市政籌備處,皆為在縣的行政區劃之內獨立的市政管理機關,與長春縣並立。1932年1月1日長春縣改制長春市,至此,市制始成。是時長春已被日本侵略者佔領,並於3月14日定長春為偽滿洲國國都,15日易名為「新京」市。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東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至1944年市區面積為80平方公里,人口達81.7萬人。1945年「八·一五」光復,長春乃復其名。1945年8月19日,蘇聯紅軍進駐長春,實施軍事管制。此後,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對長春市反復爭奪,兩度易政,至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開始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4、1948年10月19日,長春重新獲得解放,被確定為特別市。1953年改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劃歸吉林省,隨後省會遷至長春,成為吉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55年定為全國10個省轄大市之一。1979年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5、隨著對外開放、對內搞活政策的貫徹落實,長春市於1980年同日本仙台市、1981年同南斯拉夫諾維薩德市、1983年同英國伯明翰市、1985年同美國弗林特市結為友好城市;在廣州、大連設立了辦事處。
⑦ 長春發展歷史
遠古時期,在四萬年前舊石器時代,長春就出現原始人類「榆樹人」。新石器時代,出現原始紡織技術和原始農業(左家山遺址)。
夏商周及秦時期,肅慎族居於此。
漢至西晉時期,為扶余國轄地,公元346年起為扶余國都。
南北朝時期,公元493年,部分地區入高句麗扶余府。
唐渤海時期,屬渤海國扶余府,為渤海國的邊防重鎮。
宋遼金時期,北宋初,遼設黃龍府(即「直搗黃龍」之黃龍府,今農安縣城),屬東京道。 北宋末,金國建立,曾定都黃龍府。金天眷三年(1140年),改黃龍府為濟州。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濟州為隆州。金貞祐二年(1214年),將州升為府,改為隆安府,屬上京路。
元明時期,元代設遼陽行省開元路管轄。明洪武八年(1375年),歸屬遼東都司三萬衛管轄。永樂元年,屬奴爾干都司亦東河衛,名為龍安站。明代中葉,屬兀良哈三衛。明朝末年,屬蒙古科爾沁部游牧之地。
清朝時期,清初,朝廷設柳條邊,對東北實行封禁政策,屬郭爾羅斯前旗扎薩克輔國公封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土地開始被大面積開發,人口劇增。清嘉慶五年(1800年7月),設置長春廳,置理事通判,隸屬吉林將軍,是長春正式設置之始,治所在今新立城鎮。
道光四年(1825年),治所遷至寬城子。同治四年(1865年),挖城壕、建築城垣,長春城成型。光緒七年(1881年),長春廳理事通判為長春廳撫民通判,並增設農安分防經歷。光緒十五年(1889年),長春廳升為長春府。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東北地區由軍府制改為行省制,長春府隸屬吉林省。
中華民國時期,民國2年(1913年),長春府改稱長春縣,置縣公署。民國14年(1925年),設立長春市政公所,實行市治。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翌日長春淪陷。1932年3月9日,偽滿洲國定都長春,改名為「新京」;8月,改為「新京特別市」,隸屬偽滿洲國國務院。1945年9月20日,中共東北抗聯和蘇聯紅軍進駐長春,偽都長春光復;12月20日,國民政府在長春市設置長春市政府,隸屬吉林省。
1948年10月19日,長春和平解放;21日,長春市改稱長春特別市,隸屬東北行政委員會。
1949年3月11日,長春特別市改稱回長春市;5月9日,長春市政府改稱長春市人民政府,隸屬吉林省。
1953年8月1日,長春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理。
1954年8月1日,長春市改為吉林省省轄市;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從吉林市遷至長春市,長春市成為吉林省省會。
1955年2月22日,長春市人民政府改稱長春市人民委員會。
1958年11月,國務院批復雙陽縣、九台縣、德惠縣、農安縣和榆樹縣劃歸長春市管轄,長春市實施市管縣體制。
1968年3月6日,成立長春市革命委員會。
1979年,列為國家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
1980年6月1日,長春市革命委員會改稱長春市人民政府。
1988年,國務院批復九台縣改為九台市(縣級)。
1989年2月,國家批准長春市為國家計劃單列市,賦予相當於省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0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復榆樹縣改為榆樹市(縣級)。
1992年,國家計委將長春市列為沿邊開放城市,享有沿海開放城市同等的優惠政策。
1993年7月,國務院決定各省會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12月,長春市停止計劃單列市。
1994年7月6日,民政部批復德惠縣改為德惠市(縣級)。
1994年2月25日,經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長春市成為副省級市。
1995年8月,撤銷雙陽縣建置,設立雙陽區。
2005年,九台市卡倫湖鎮、龍嘉鎮、東湖鎮3個鎮劃歸二道區管轄,德惠市米沙子鎮、萬寶鎮和農安縣合隆鎮3個鎮劃歸寬城區管轄,此次調整使長春市城區面積擴大了31.5%。
2005年6月29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決定將公主嶺市范家屯鎮的方正、泡子沿、盛家3個村(范家屯經濟開發區)整建制劃歸長春市管轄,建立長春汽車產業開發區。
2014年10月20日,國務院批復撤銷九台市(縣級)改為九台區。
2015年12月,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決定賦予農安縣政府地級市經濟社會管理許可權。
2015年9月,長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長府【2015】45號文件,將東湖鎮、卡倫湖鎮所轄行政區域劃歸回九台區管轄,並與同年12月撤鎮改街道。
2016年7月,吉民行批【2016】2號文件,將龍嘉鎮撤鎮建街道,由二道區變更為九台區管轄。
2017年6月,國務院批復原則同意《長春市城市總體規劃(2011—2020年)(2017年修訂)》。
(7)長春市歷史擴展閱讀:
長春,簡稱「長」,別稱「春城」,是吉林省省會、副省級市、東北亞經濟圈中心城市,是國務院定位的中國東北地區中心城市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我國重要的工業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
長春有著深厚的近代城市底蘊,是著名的中國老工業基地 ,是新中國最早的汽車工業基地和電影製作基地,有「東方底特律」和「東方好萊塢」之稱,同時還是新中國軌道客車、光電技術、應用化學、生物製品等產業發展的搖籃,誕生了著名的中國一汽,長春電影製片廠,長春客車廠,中科院長春光機所,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長春生物製品研究所等。
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長春,曾是偽滿洲國首都,是近代東北亞政治軍事沖突完整歷程的集中見證地,具有眾多歷史古跡、工業遺產和文化遺存。
長春居於中國東北地理中心,分別與吉林省松原市、四平市、吉林市和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接壤。2017年,長春共轄7區3縣(市),總面積20565平方公里,戶籍總人口為748.9萬人,市區人口438.3萬人。2016年2月國務院批復設立國家級新區長春新區。
長春享「北國春城」之美譽,綠化率居於亞洲大城市前列,中國四大園林城市之一;十次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製造2025」試點城市;「首批全國城市設計試點城市」;位列《2015中國自然指數》中國十大科研城市第六位。
⑧ 長春在古代叫什麼
古稱「喜都」、「黃龍府」。
1、喜都(長春)始建於公元前2130年(帝舜25年),是早期肅慎王國之第二個王都。時為肅慎南支的主要聚集地,稱為喜(三個七字讀音Xi,為紀念肅慎擊敗外族報喜之義而得名),肅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稱為喜都。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這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所以「喜」也應該是長春的簡稱。
公元前約1800年,肅慎南支的惠、漠兩族逐漸遷徙在喜都融合成為惠漠部族,為了紀念兩大部族融入肅慎王國,肅慎王遂改國號為德惠(得惠),改「喜都」為「合龍(合隆)城」。西漢時期建立扶余國,漸與中原東漢文化交流。
道教傳入扶余,全民信仰灌口二郎(考滿語「關口二郎」當為灌口二郎轉音,實為秦太守李冰次子),城內有許多二郎神廟。改國都合龍城為「天罡城」。此時人口已經過萬,城牆和宮殿也改為石質建築。在此後漫長歲月里,這座古都雖改過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東北古代王國的王都。
2、黃龍府位於今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縣城內,為遼金兩代軍事重鎮和政治經濟中心,是中國歷史名城之一。城址周長3.5公里,尚存城址殘跡7處。
公元1127年,金兵俘虜宋朝徽、欽二帝,曾將他們一度囚禁於此。南宋時抗金名將岳飛曾言:「直抵黃龍府,與諸軍痛飲耳。」所言黃龍府即指此地。
(8)長春市歷史擴展閱讀
長春有著深厚的近代城市底蘊,是著名的中國老工業基地 ,是新中國最早的汽車工業基地和電影製作基地。
有「東方底特律」和「東方好萊塢」之稱,同時還是新中國軌道客車、光電技術、應用化學、生物製品等產業發展的搖籃,誕生了著名的中國一汽,長春電影製片廠,長春客車廠,中科院長春光機所,中科院長春應化所,長春生物製品研究所等。
長春是吉菜的發源地,長春自古就有漢、朝、蒙、滿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特有的民族食俗,客觀上形成了獨特多元的吉菜飲食文化。
20世紀30年代,長春成為偽滿州國統治中心,溥儀的宮中膳房聚集了一批北京清宮御廚和山東名廚,宮廷菜、魯菜與長春民間菜相互交融,形成了吉菜的基本雛形。又經過近年來的大規模挖掘、創新、推廣,吉菜逐漸地以其獨有的特色展現於世人面前。
⑨ 長春市地名的來歷
長春市的地名由來有三種說法:
1、來自茶啊沖:
茶啊沖這古代肅慎人祭天時的祈福之語。因為祈福之地在喜都,所以後世漸用茶啊沖取代喜都,漢譯轉音為長春,成為地名。
2、來自長春廳
據《長春縣志》記載長春廳設治地點,原在長春堡較東偏數里,命名由此起。而建治之處,土人更名之日,新立城雲。這種說法認為,因廳設於長春堡附近,故名長春。
3、來自長春花
長春是以薔薇的別名而命名的。如《滿洲地名考》中提到,長春之意,是薔薇的異名。此種說法並不能斷言這就是長春一名的出處。
持同種說法的《遼史》《吉林通志》也有記載,花名長春,柔枝紛披,取以名地。此外,近人對此說法進行了考證,其結論為長春這個地名,是以長春花使命名的。
(9)長春市歷史擴展閱讀:
長春的地理位置和氣候:
長春地區位於隆起區與沉隆區之間,地質構造的過渡性決定了長春地貌類型的多樣性,形成了東高西低的地貌特徵。
松遼平原地貌由山地、台地和平原組成,形成了一山四崗五分川的地貌格局。長春山地面積不大,約占長春地區土地總面積的9%。其中,低山佔2.56%,丘陵佔6.44%。
主要有大黑山和吉林哈達嶺。長春台地面只較大,約占土地總面積的41%。其中,平緩台地佔35.23%,高台地佔5.77%。
主要有榆樹台地、長春台地、雙陽台地和優龍泉台地。長春台地面積最大,約占土地總面積的50%。
其中,河谷平原佔39.4%,低階地佔7.5%,湖積平原佔3.1%。主要有雙陽盆地、松花江河谷平原、拉林河河谷平原、飲馬河河谷平原和農安湖積平原。
長春城區位於松遼平原東部山地向西部平原過渡的伊通河台地上。地勢東高西低,地貌由台地和平原組成。
其中,台地佔70%、平原佔30%。不同的地貌類型對城市建設起著不同的制約作用。長春市地處中國東北平原腹地,市區海拔在250--350米之間,地勢平坦開闊。
屬北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在全國干濕氣候分區中,地處濕潤區向亞乾旱區的過渡地帶。氣溫自東向西遞增,降水自東向西遞減。
春季乾燥多風,夏季濕熱多雨,秋季天高氣爽,冬季寒冷漫長,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干濕適中的氣候特徵。
長春市年平均氣溫4.8°C,最高溫度39.5°C,最低溫度-39.8°C,日照時間2,688小時。夏季,東南風盛行,也有渤海補充的濕氣過境。
年平均降水量522至615毫米,夏季降水量佔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最熱月平均氣溫23℃。秋季,可形成持續數日的晴朗而溫暖的天氣,溫差較大,風速也較春季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