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中國棋的歷史

中國棋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3 18:40:20

Ⅰ 中國象棋在中國已有多少年的歷史

象棋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楚辭·招魂》中就對其形制以及玩樂方法作過專門記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營並進,道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意思是說,用玉石(即蓖)做成的相當於骰子。
據古籍可靠記載,象棋在戰國時期已經流行了。除上引《潛確居類書外》,漢劉向《說苑·善說》也記載了戰國孟嘗君下象棋的事:「雍門周調孟嘗君,足下燕則斗象棋,亦戰斗之事乎,」戰國時的作品《楚辭·招魂》中也有「蓖蔽象棋,有六薄些」的句子。所有這些,說明在戰國時代「象棋」已經成為一項經常的活動了。
秦漢時期,塞戲頗為盛行,當時又稱塞戲為「格五」。從湖北雲夢西漢墓出土的塞戲棋盤和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塞戲,可以映證漢代邊韶《塞賦》中對塞戲形制的描寫。
三國時期,象棋的形制不斷地變化,並已和印度有了傳播關系。至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經》,王褒寫《象戲·序》,庚信寫《象戲經賦》,標志著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
隋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史籍上屢見記載,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禮居叢書》載《梁公九諫》中對武則天夢中下象棋頻國天女的記敘和牛僧孺《玄怪錄》中關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岑順夢見象棋的一段故事。
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國際象棋頗多相似之處。當時象棋的流行情況,從詩文傳奇中諸多記載中,都可略見一斑。而象棋譜《樗薄象戲格》三卷則可能是唐代的著作。唐代,象棋在中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有「將、馬、車、卒」4個兵種,由黑白相間的64個方格組成。後來又參照我國的圍棋,把64個方格變為90個點。
宋代,中國象棋基本定型,除了因火葯的發明增加了「炮」之外,還增加了「士」、「象」。即在使用帶有九宮的棋盤基礎上,吸收和借鑒其他棋類的棋子種類並將其中三個兵升級成一個士及兩個炮,以符合當時人的趣味。另外宋晁無咎的「廣象棋」有棋子32個,與現代象棋棋子總數相同,但是不知道棋盤上有沒有河界。宋、元期間的《事林廣記》刊載了兩局象棋的全盤著法。宋代是象棋廣泛流行,形制大變革的時代。北宋時期,先後有司馬光的《七國象戲》,尹洙的《象戲格》、《棋勢》,晁補之的《廣象戲圖》等著術問世,民間還流行「大象戲」。
明代,可能為了下棋和記憶的方便,才將一方面的「將」改為「帥」。另外明、清時期,棋書出版較多,尤以明代徐芝的《適情雅趣》、明末清初朱晉楨的《橘中秘》、清代王再越的《梅花泉》和張喬棟的《竹香齋象戲譜》更為著名。

Ⅱ 中國象棋的歷史

象棋的歷史:

中國象棋具有悠久的歷史。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象棋的正式記載 ,如:《楚辭·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 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說苑》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由此可見,遠在戰國時代,象棋已在貴族階層中流行開來了。據上述情況及 象棋的形制推斷,象棋當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紀)前後產生於中國南部的氏族地區。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制對方於死地。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的足球游戲,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早期的象棋,是象徵當時戰斗的一種游戲。在這種棋制的基礎上,後來又出現一種叫"塞"的棋戲,只行棋不投箸,擺脫了早期象棋中僥幸取勝的成分。

秦漢時期,塞戲頗為盛行,當時又稱塞戲為"格五"。從湖北雲夢西漢墓出土的塞戲棋盤和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塞戲 ,可以映證漢代邊韶《塞賦》中對塞戲形制的描寫。三國時期,象棋的形制不斷地變化,並已和印度有了傳播關系。至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經》,王褒寫《象戲·序 》,庚信寫《象戲經賦》,標志著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史籍上屢見記載,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禮居叢書》載《梁公九諫》中對武則天夢中下象棋頻國天女的記敘和牛僧孺《玄怪錄》中關於寶應元年(公元 762年)岑順夢見象棋的一段故事。結合現在能見到的北宋初期飾有"琴棋書畫"四樣圖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間的棋盤來表示棋的蘇州織錦,和河南開封出土的背面繪有圖形的銅質棋子,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國際象棋頗多相似之處。當時象棋的流行情況,從詩文傳奇中諸多記載中,都可略見一斑。而象棋譜《樗薄象戲格》三卷則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宋代是象棋廣泛流行,形制大變革的時代。北宋時期,先後有司馬光的《七國象戲》,尹洙的《象戲格》、《棋勢》,晁補之的《廣象戲圖》等著術問世,民間還流行"大象戲"。

經過近百年的實踐,象棋於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盤,將在九宮之中等等。南宋時期,象棋"家澈戶曉", 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李清照、劉克庄等文學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宮廷設的"棋待詔"中,象棋手佔一半以上。民間有稱為"棋師"的專業者和專制象棋子和象棋盤的手工業者。南宋還出現了洪邁的《棋經論》、葉茂卿的《象棋神機集》、 陳元靚的《事林廣記》等多種象棋著述。 元明清時期,象棋繼續在民間流行,技術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出現了多部總結性的理論專著,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夢入神機》、《 金鵬十八變》、《桔中秘》、《適情雅趣》、《梅花譜》、《竹香齋 象棋譜》等。楊慎、唐寅、郎英、羅頎、袁枚等文人學者都愛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現,顯示了象棋受到社會各階層民眾喜愛的狀況。 新中國建立之後,象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1956年,象棋成為國家體育項目。以後,幾乎每年都舉行全國性的比賽。1962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下屬組織——中國象棋協會,各地相應建立了下屬協會機構。40多年來,由於群眾性棋類活動和比賽的推動, 象棋棋藝水平提高得很快,優秀棋手不斷涌現,其中以楊官璘、胡榮華、柳大華、趙國榮、李來群、呂欽、許銀川等最為著名。

Ⅲ 中國象棋的起源與發展

中國象棋具有悠久的歷史。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象棋的正式記載 ,如:《楚辭·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說苑》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由此可見,遠在戰國時代,象棋已在貴族階層中流行開來了。據上述情況及 象棋的形制推斷,象棋當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紀)前後產生於中國南部的氏族地區。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制對方於死地。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的足球游戲,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早期的象棋,是象徵當時戰斗的一種游戲。在這種棋制的基礎上,後來又出現一種叫"塞"的棋戲,只行棋不投箸,擺脫了早期象棋中僥幸取勝的成分。

秦漢時期,塞戲頗為盛行,當時又稱塞戲為"格五"。從湖北雲夢西漢墓出土的塞戲棋盤和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塞戲 ,可以映證漢代邊韶《塞賦》中對塞戲形制的描寫。三國時期,象棋的形制不斷地變化,並已和印度有了傳播關系。至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經》,王褒寫《象戲·序 》,庚信寫《象戲經賦》,標志著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史籍上屢見記載,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禮居叢書》載《梁公九諫》中對武則天夢中下象棋頻國天女的記敘和牛僧孺《玄怪錄》中關於寶應元年(公元 762年)岑順夢見象棋的一段故事。結合現在能見到的北宋初期飾有"琴棋書畫"四樣圖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間的棋盤來表示棋的蘇州織錦,和河南開封出土的背面繪有圖形的銅質棋子,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國際象棋頗多相似之處。當時象棋的流行情況,從詩文傳奇中諸多記載中,都可略見一斑。而象棋譜《樗薄象戲格》三卷則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宋代是象棋廣泛流行,形制大變革的時代。北宋時期,先後有司馬光的《七國象戲》,尹洙的《象戲格》、《棋勢》,晁補之的《廣象戲圖》等著術問世,民間還流行"大象戲"。

經過近百年的實踐,象棋於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32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盤,將在九宮之中等等。南宋時期,象棋"家澈戶曉", 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李清照、劉克庄等文學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宮廷設的"棋待詔"中,象棋手佔一半以上。民間有稱為"棋師"的專業者和專制象棋子和象棋盤的手工業者。南宋還出現了洪邁的《棋經論》、葉茂卿的《象棋神機集》、 陳元靚的《事林廣記》等多種象棋著述。 元明清時期,象棋繼續在民間流行,技術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出現了多部總結性的理論專著,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夢入神機》、《 金鵬十八變》、《桔中秘》、《適情雅趣》、《梅花譜》、《竹香齋 象棋譜》等。楊慎、唐寅、郎英、羅頎、袁枚等文人學者都愛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現,顯示了象棋受到社會各階層民眾喜愛的狀況。 新中國建立之後,象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1956年,象棋成為國家體育項目。以後,幾乎每年都舉行全國性的比賽。1962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下屬組織——中國象棋協會,各地相應建立了下屬協會機構。40多年來,由於群眾性棋類活動和比賽的推動, 象棋棋藝水平提高得很快,優秀棋手不斷涌現,其中以楊官璘、胡榮華、柳大華、趙國榮、李來群、呂欽、許銀川等最為著名。

Ⅳ 中國象棋的歷史資料

起源:

根據出土文物與文獻,恰圖蘭卡在波斯庫思老一世時發展成沙特蘭茲,經絲路傳入中國成北周象戲、在唐代成為寶應象棋,最後中國人在宋代改造成的中國象棋。有蘇聯學者發表文章,試圖批駁印度起源說。

1972年南斯拉夫歷史學家比吉夫的專著《象棋-宇宙的象徵》斷定象棋首先出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但後來證實比吉夫此說錯誤,因為印度文獻記載與出土實物三世紀前就有最早的象棋游戲恰圖蘭卡。晏殊的《類要》記載象棋是在三國魏黃初年間傳入中國。象棋的形制不斷地變化。國際仍以印度起源說為主。中國象棋具有悠久的歷史。

發展:

新中國建立之後,象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1956 年,象棋成為國家體育項目。以後,幾乎每年都舉行全國性的比賽。 1962 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下屬組織-中國象棋協會,各地相應建立了下屬協會機構。 40 多年來,由於群眾性棋類活動和比賽的推動,象棋棋藝水平提高得很快,優秀棋手不斷涌現,其中以楊官璘、胡榮華、柳大華、趙國榮、李來群、呂欽、許銀川等最為著名。

(4)中國棋的歷史擴展閱讀

象棋

象棋,亦作「象碁」、中國象棋(英文名Chinese chess),中國傳統棋類益智游戲,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先秦時期已有記載。屬於二人對抗性游戲的一種,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主要流行於華人及漢字文化圈的國家,象棋是中國正式開展的78個體育運動項目之一。是首屆世界智力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之一。

此外,高材質的象棋也具有收藏價值,如:高檔木材、玉石等為材料的象棋。更有文人墨客為象棋譜寫了詩篇,使象棋更具有一種文化色彩。

2006年5月20日,象棋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Ⅳ 各種棋的歷史

象棋的歷史
中國象棋具有悠久的歷史。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象棋的正式記載 ,如:《楚辭 · 招魂》中有 " 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 。《說苑》載:雍門子周以琴見 孟嘗 君,說: " 足下千乘之君也, …… 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 " 由此可見,遠在戰國時代,象棋已在貴族階層中流行開來了。據上述情況及 象棋的形制推斷,象棋當在周代建朝(公元前 11 世紀)前後產生於中國南部的氏族地區。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比賽時 ," 投六箸,行六棋 " ,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制對方於死地。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的足球游戲,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早期的象棋,是象徵當時戰斗的一種游戲。在這種棋制的基礎上,後來又出現一種叫 " 塞 " 的棋戲,只行棋不投箸,擺脫了早期象棋中僥幸取勝的成分。
秦漢時期,塞戲頗為盛行,當時又稱塞戲為 " 格五 " 。從湖北雲夢西漢墓出土的塞戲棋盤和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塞戲 ,可以映證漢代邊韶《塞賦》中對塞戲形制的描寫。三國時期,象棋的形制不斷地變化,並已和印度有了傳播關系。至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 561 ~ 578 年在位)制《象經》,王褒寫《象戲 · 序 》,庚信寫《象戲經賦》,標志著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隋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史籍上屢見記載,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禮居叢書》載《梁公九諫》中對武則天夢中下象棋頻國天女的記敘和牛僧孺《玄怪錄》中關於寶應元年(公元 762 年)岑順夢見象棋的一段故事。結合現在能見到的北宋初期飾有 " 琴棋書畫 " 四樣圖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間的棋盤來表示棋的蘇州織錦,和河南開封出土的背面繪有圖形的銅質棋子,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國際象棋頗多相似之處。當時象棋的流行情況,從詩文傳奇中諸多記載中,都可略見一斑。而象棋譜《樗薄象戲格》三卷則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宋代是象棋廣泛流行,形制大變革的時代。北宋時期,先後有司馬光的《七國象戲》,尹洙的《象戲格》、《棋勢》,晁補之的《廣象戲圖》等著術問世,民間還流行 " 大象戲 " 。
經過近百年的實踐,象棋於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 32 枚棋子, 有河界的棋盤,將在九宮之中等等。南宋時期,象棋 " 家澈戶曉 " , 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李清照、劉克庄等文學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宮廷設的 " 棋待詔 " 中,象棋手佔一半以上。民間有稱為 " 棋師 " 的專業者和專制象棋子和象棋盤的手工業者。南宋還出現了洪邁的《棋經論》、葉茂卿的《象棋神機集》、 陳元靚的《事林廣記》等多種象棋著述。 元明清時期,象棋繼續在民間流行,技術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出現了多部總結性的理論專著,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夢入神機》、《 金鵬十八變》、《桔中秘》、《適情雅趣》、《梅花譜》、《竹香齋 象棋譜》等。楊慎、唐寅、郎英、羅頎、袁枚等文人學者都愛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現,顯示了象棋受到社會各階層民眾喜愛的狀況。 新中國建立之後,象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1956 年,象棋成為國家體育項目。以後,幾乎每年都舉行全國性的比賽。 1962 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下屬組織 —— 中國象棋協會,各地相應建立了下屬協會機構。 40 多年來,由於群眾性棋類活動和比賽的推動, 象棋棋藝水平提高得很快,優秀棋手不斷涌現,其中以楊官璘、胡榮華、柳大華、趙國榮、李來群、呂欽、許銀川等最為著名。

圍棋的歷史
圍棋是一個智力游戲,起源於中國。
相傳,上古時期堯都平陽,平息協和各部落方國以後,農耕生產和人民生活呈現出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但有一件事情卻讓帝堯很憂慮,散宜氏所生子丹朱雖長大成人,十幾歲了卻不務正業,游手好閑,聚朋囂訟鬥狠,經常招惹禍端。大禹治平洪水不久,丹朱坐上木船讓人推著在汾河西岸的湖泊里盪來盪去,高興地連飯也顧不上吃了,家也不回了,母親的話也不聽了。散宜氏對帝堯說:「堯啊,你只顧忙於處理百姓大事,兒子丹朱越來越不像話了,你也不管管,以後怎麼能替你干大事呀!」帝堯沉默良久,心想:要使丹朱歸善,必先穩其性,娛其心,教他學會幾樣本領才行。便對散宜氏說:「你讓人把丹朱找回來,再讓他帶上弓箭到平山頂上去等我。」
這時丹朱正在汾河灘和一群人戲水,忽見父親的幾個衛士,不容分說,強拉扯著他上了平山,把弓箭塞到他手裡,對他說:「你父帝和母親叫你來山上打獵,你可得給父母裝人啊。」丹朱心想:射箭的本領我又沒學會,咋打獵呢?丹朱看山上荊棘滿坡,望天空白雲朵朵,哪有什麼兔子、飛鳥呢?這明明是父親母親難為自己!「哼,打獵我就是不學,看父母能把我怎麼樣!」衛士們好說歹勸,丹朱就是坐著動也不動。一夥人正吵嚷著,帝堯從山下被詩人攙扶著上來了,衣服也被掛破了。看到父帝氣喘吁吁的樣子,丹朱心裡不免有些心軟,只好向父帝作揖拜跪,唱個喏:「父帝這把年紀要爬這么高的山,讓兒上山打獵,不知從何說起?」帝堯擦了把汗,坐到一塊石上,問:「不肖子啊,你也不小了,十七、八歲了,還不走正道,獵也不會打,等著將來餓死嗎?你看山下這么廣闊的土地,這么好的山河,你就不替父帝操一點心,把土地、山河、百姓治理好嗎?」丹朱眨了眨眼晴,說:「兔子跑得快,鳥兒飛得高,這山上無兔子,天上無飛鳥,叫我打啥哩。天下百姓都聽你的話,土地山河也治理好了,哪用兒子再替父帝操心呀。」帝堯一聽丹朱說出如此不思上進、無心治業的話,嘆了一口氣說:「你不願學打獵,就學行兵征戰的石子棋吧,石子棋學會了,用處也大著哩。」丹朱聽父帝不叫他打獵,改學下石子棋,心裡稍有轉意,「下石子棋還不容易嗎?坐下一會兒就學會了。」丹朱扔掉了箭,要父親立即教他。帝堯說:「哪有一朝一夕就能學會的東西,你只要肯學就行。」說著拾起箭來,蹲下身,用箭頭在一塊平坡山石上用力刻畫了縱橫十幾道方格子,讓衛士們撿來一大堆山石子,又分給丹朱一半,手把著手地將自己在率領部落征戰過程中如何利用石子表示前進後退的作戰謀略傳授講解給丹朱。丹朱此時倒也聽得進去,顯得有了耐心。直至太陽要落山的時候,帝堯教子下棋還是那樣的盡心盡力。在衛士們的催促下,父子們才下了平山,在乎水泉里洗了把臉,回到平陽都城。
此後一段時日,丹朱學棋很專心,也不到外邊遊逛,散宜氏心裡踏實些。帝堯對散宜氏說:「石子棋包含著很深的治理百姓、軍隊、山河的道理,丹朱如果真的回心轉意,明白了這些道理,接替我的帝位,是自然的事情啊。」孰料,丹朱棋還沒學深學透,卻聽信先前那幫人的壞話,覺得下棋太束縛人,一點自由也沒有,還得費腦子,犯以前的老毛病,終日朋淫生非,甚至想用詭計奪取父帝的位置,散宜氏痛心不已,大病一場,怏怏而終。帝堯也十分傷心,把丹朱遷送到南方,再也不想看到丹朱,還把帝位禪讓給經過他三年嚴格考察認為不但有德且有智有才的虞舜。虞舜也學帝堯的樣子,用石子棋教子商均。以後的陶器上便產生圍棋方格的圖形,史書便有「堯造圍棋,以教丹朱」的記載。今龍祠鄉晉掌村西山便有棋盤嶺圍棋石刻圖形遺跡
今日,在亞洲的圍棋人口有數千萬人,在歐美國家也有不少人會下圍棋。
圍棋的規則十分簡單,卻擁有十分廣大的空間可以落子,使得圍棋變化多端,比中國象棋更為復雜。這就是圍棋的魅力所在。下一盤圍棋的時間沒有規定,快則五分鍾,慢則要幾天,多數時候下一盤棋需要一到二個小時。
下圍棋對人腦的智力開發很有幫助,可增強一個人的計算能力、記憶力、創意能力、思想能力、判斷能力,也能提高人對注意力的控制能力。下圍棋也會對小孩子起到積極作用,使他們能更好的分析事物。

五子棋歷史
五子棋,亦有「連五子」、「五子連」、「串珠」、「五目」、「五目碰」、「五格」等多種稱謂,是起源於中國古代的傳統黑白棋種之一。日文稱之為「五石」、「ごもくならべ」、「れんじゅ」(五目並ぺ、連珠),英文則稱之為「Gobang」、「mo-rphion」、「Renju」或「FIR (Five In A Row的縮寫)。現代五子棋的日文稱之為「連珠」,故也稱為連珠五子棋。五子棋容易上手,老少皆宜,而且趣味橫生,引人入勝;不僅能增強思維能力,提高智力,而且富含哲理,有助於修身養性。
五子棋相傳起源於四千多年前的堯帝時期,比圍棋的歷史還要悠久,可能早在「堯造圍棋」之前,民間就已有五子棋游戲。有關早期五子棋的文史資料與圍棋有相似之處,因為古代五子棋的棋具與圍棋是完全相同的。在上古的神話傳說中有「女媧造人,伏羲做棋」一說,《增山海經》中記載:「休輿之山有石焉,名曰帝台之棋,五色而文狀鶉卵。」李善注引三國魏邯鄲淳《藝經》中曰:「棋局,縱橫各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可見,五子棋頗有淵源。亦有傳說,五子棋最初流行於少數民族地區,以後漸漸演變成圍棋並在炎黃子孫後代中遍及開來。
在古代,五子棋棋具雖然與圍棋相類同,但是下法卻是完全不同的。正如《辭海》中所言,五子棋是「棋類游戲,棋具與圍棋相同,兩人對局,輪流下子,先將五子連成一行者為勝。」,至於國人中有將五子棋稱為「連五子」、「連珠」,也許是源於史書中「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漢書》)」。
再說說「連珠」的起源,連珠源於日本,是日本棋手對五子棋改良的結果。據日本史料文獻介紹,中國古代的五子棋先由中國傳到高麗(朝鮮),然後於公元1688年至1704年日本的元祿時代再從高麗傳到日本,最初在皇宮和貴族大家庭中流行,到元祿末期,開始在民間盛行。1899年,經過公開征名,「連珠」這一名稱才被正式確定下來。
目前,職業連珠在國際發展迅速,1988年,國際連珠聯盟(RIF)在瑞典創立,成員國包括日本、俄羅斯、瑞典、亞美尼亞、亞塞拜然、愛沙尼亞、法國、拉脫維亞、白俄羅斯等9個國家,總部設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現在全世界已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際連珠聯盟的正式會員,中國於1996年正式加入。
就各國五子棋的整體水平而言,目前歐洲實力最強,特別是俄羅斯和愛沙尼亞,而日本是傳統的連珠強國。中國的連珠水平則迅猛增長,特別是連珠研究與網路連珠水平天下無敵,但更能確證實力的要到正式的大賽中加以驗證。

黑白棋的歷史
黑白棋 黑白棋,又叫反棋(Reversi)、奧賽羅棋(Othello),蘋果棋,翻轉棋。黑白棋在西方和日本很流行。游戲通過相互翻轉對方的棋子,最後以棋盤上誰的棋子多來判斷勝負。
它的游戲規則簡單,因此上手很容易,但是它的變化又非常復雜。有一種說法是:只需要幾分鍾學會它,卻需要一生的時間去精通它。
黑白棋是19世紀末英國人發明的。直到上個世紀70年代一個日本人將其發展,借用莎士比亞名劇奧賽羅(othello)為這個游戲重新命名,也就是現在大家玩的黑白棋。為何借用莎士比亞名劇呢?是因為奧賽羅是莎士比亞一個名劇的男主角。他是一個黑人,妻子是白人,因受小人挑撥,懷疑妻子不忠一直情海翻波,最終親手把妻子殺死。後來真相大白,奧賽羅懊悔不已,自殺而死。黑白棋就是借用這個黑人白人斗爭的故事而命名。

軍棋的歷史
《大不列顛網路全書》中這樣定義軍棋:(Kriegspiel)國際象棋的變種,1900前後首先流行於英國。對弈雙方各自有一棋盤,都不得看對方的棋盤和棋子。另有第三個棋盤置於中間,由裁判使用,不許對方看見,裁判根據雙方各自的意見代為走棋,雙方根據裁判所提供的有限情報著棋。陸戰棋又被稱為軍棋
文中未提及軍棋的發明者,此外一些解釋讓人費解。如「第三個棋盤置於中間,由裁判使用」,「雙方各自的意見代為走棋」,最初的軍棋到底是什麼樣子呢。查找一些相關的英文資料,可以得知,軍棋又被稱為盲象棋(BLIND CHESS) 是由南非(South-Africa)的一位叫Henry Michael Temple人於1899年發明的。他本人是一名國際象棋愛好者, 因為自己的夥伴希望能玩一種反映戰爭的游戲,於是他借鑒國際象棋的棋子,發明了這種戰爭游戲。Kriegspiel的英文解釋就是WAR GAME.是象棋的一種變形,同時也是一種真正的具有公眾觀賞性的游戲(a true spectator sport!)。它使旁觀者和下棋人共享其中的歡樂。軍棋是一種成功的變形象棋。它和象棋最大的區別就是不允許看對方的棋子,更具有挑戰性。
軍棋的誕生,立刻風靡世界。由此也產生了一些軍棋專家( Bob Timmel, ike Thayer, and Rea B. Hayes. 並獲得城市冠軍。可見,在國外早已有了軍棋比賽,不知在國內有沒有進行過這樣的比賽。

Ⅵ 中國象棋的象棋歷史

象棋起源於中國 。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博士在其所著《中國科學文化史》中明確提出,象棋是中國人的創造。他詳盡地分析了中國古代游戲-六博與天文、象術、數學的關系,他說:「只有在中國,陰陽理論的盛行促使象棋雛形的產生,帶有天文性質的占卜術得以發明,繼而發展成帶有軍事含義的一種游戲。」接著陸續有蘇聯學者發表文章,批駁印度起源說。1972年南斯拉夫歷史學家比吉夫的專著《象棋-宇宙的象徵》斷定象棋首先出現在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
象棋一詞最早出現於戰國時期。《楚辭·招魂》中就對其形制以及玩樂方法作過專門記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營並進,道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意思是說,用玉石(即蓖)做成的相當於骰子。(即蔽)大小的象棋,每方共有6顆;比賽的方法是分曹並進。(指必須兩人或兩組對局聯賽),相互進攻,逼迫對方於死路;最後是贏者「牟」(指成倍)取勝利。擊敗了敵兵(春秋時兵制,以5人為伍),而發出了勝利的歡呼。
漢劉向《說苑·善說》亦記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意即勸孟,不妨也像「燕」國一樣,斗象棋觀歌舞,逍遙一二。所有這些,說明在戰國時代「象棋」已經成為一項經常的活動了。因此象棋產生的時間,當在戰國之前。
關於象棋的起源有多種說法:
一、起源於傳說時代的黃帝。北宋晃補之《廣象戲格·序》說:「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
二、起源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歷代通載》中說:「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
三、起源於舜的時期。傳說舜的同父異母的弟弟叫象,象為人懶惰,好玩耍。現代學者常任俠《中印藝術因緣》一書中說:「象因桀驁不馴,舜把他禁居起來,又恐他寂寞,所以為他製作棋局,使他有所娛樂。因其名象,故稱象棋。」
四、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明代謝肇淛《五雜組》雲:「象戲,相傳為周武伐紂時作,即不然,亦戰國兵家者之流,蓋彼時重車戰也。」
五、起源於春秋時期。象棋的「象」,是「象徵」的意思,而與動物象無關。象棋可能是模仿春秋兵制而產生的。象棋各子的名稱正好與春秋時期的兵制,即將、帥、車、馬、士、兵、卒等相吻合。不過,象棋也可能是因為棋子是由象牙製成而得名。

六、起源於戰國之時。《潛確居類書》載:「雍門周謂孟嘗君:『足下燕居,則斗象棋,亦戰國之事也。』蓋戰國用兵,故時人用戰爭之象為棋勢也。」
七、起源於楚漢相爭時期。象棋的棋盤的中間寫著「楚河漢界」,因此許多人都認為這種說法比較可信。 也有人認為是韓信發明的。清梁同書《淵深海闊象棋譜序》:「又聞象棋始於韓信,朱子雲博局紅也。」現代周家森《象棋源流考》:「韓信伐趙時,作象棋和葉子戲以如士卒,因年終士卒思鄉,一得博具,則相聚共戲,錢財輸盡,樂而忘歸。」
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制對方於死地。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的足球游戲,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早期的象棋,是象徵當時戰斗的一種游戲。在這種棋制的基礎上,後來又出現一種叫塞的棋戲,只行棋不投箸,擺脫了早期象棋中僥幸取勝的成分。 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的中國,國家戰亂紛揚,烽火狼煙四起,象棋就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軍事戰爭與體育競賽相比較,有很多顯而易見的相似之處。例如,都是以獲得勝利為最終目的,對抗過程都是通過技戰術進行表現。既有謀略主旨,又有戰術手段。象棋作為模擬古代戰爭的智力游戲,每一局都在咫尺棋盤上演繹著金戈鐵馬、兵戎相見。棋盤上的車、馬、炮、兵就是古代的戰車、戰馬、火炮(或者投石車)和士兵的象徵。相比其他體育運動項目,象棋與古代軍事有著最為直接的內在聯系,其戰略思想和戰術特徵受到了古代軍事思想的影響。
隨著時代變遷,象棋日趨完善的同時,也不離軍事戰爭和兵法的宗旨,有很多棋局精妙的戰術構思及戰術組合都諳合兵法之道。在排局古譜中,如《淵深海闊》、《梅花譜》、《橘中秘》、《適情雅趣》等等,很多排局就是以兵法、三十六計、三國演繹典故和戰爭名稱等命名的,它們不僅構思精巧,與所命名的歷史典故名稱也十分契合。
一、六博——象棋的萌芽時期
迄今所知,我國最古老的棋戲是六博和圍棋,並稱博弈。春秋以前的圍棋活動已無從查證,據可靠的記載,遲至春秋時期才有人以弈喻事。六博的出現比圍棋略早,《穆天子傳》記載,周穆王曾跟進公下了三天六博棋角勝負,至春秋時代博弈已並行於世。《論語·陽貨》載:「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弈者乎?為之,猶賢乎已」;孔子認為空閑時行六博下圍棋是有益有娛樂活動,比無所事事要好。可見孔子時代,博弈已成為日常游戲的一部分。六博亦作六簿。《楚辭·招魂》說:「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可知六博亦即簿,蓖蔽象棋,這是我國象棋一名的最早出典。自先秦至唐,各種博戲多有涌現,盛行於世,可以找到若干中國象棋萌芽的諸因子,因此,可將這一時期稱之為象棋史上的萌芽時期。
文獻所記載最早的六博是兩位君主,商代的帝武乙和穆王滿。《史記·殷本紀》載:「帝武乙無道,為偶人,謂之天神。與之博,令人為行。天神不勝,乃謬辱之」;《穆大子傳》載:「(穆王)北入郵,與井公博。三日而決」,上述記載雖然並不一定可靠,但這樣的傳說至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即西漢或戰國時的人都認為六博的產生早於春秋時代,是十分久遠的事。而據研究表明,秦代六博棋是象棋的鼻祖。
《莊子·駢拇篇》有「博塞以游」之語,對此成玄英疏雲:「投瓊曰博,不投瓊曰塞」。可見塞戲是由六博發展而來,兩者的區別在於是否擲骰行棋。從西漢墓中出土的塞戲棋具看,棋盤的形制與六博大致相同。 塞戲在春秋戰國時已十分流行。而到秦漢時期,塞戲頗為盛行,當時又稱塞戲為「格五」。從湖北雲夢西漢墓出土的塞戲棋盤和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塞戲,可以映證漢代邊韶《塞賦》中對塞戲形制的描寫。
二、象戲——象棋的雛形時期
三國時期,象棋的形制不斷地變化,並已和印度有了傳播關系;至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561~578年在位)制《象經》,王褒寫《象戲·序》,庚信寫《象戲經賦》,標志著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象戲的首次記載出現在二十四史。《北史》卷十,天和四年有「五月己丑,帝制《象經》成,集百僚講說」,《周書》卷五所記相同。
隋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唐代中期,象戲進一步向現制象棋靠攏。史籍上屢見記載,其中最重要的是《士禮居叢書》載《梁公九諫》中對武則天夢中下象棋頻國天女的記敘和牛僧孺《玄怪錄》中關於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岑順夢見象棋的一段故事。據《梁公九諫》記載,武則天竟做了一個與天神大羅天女下象棋的夢,還被天女戰敗,此夢竟使她深感疑惑:不知吉祥否?夜寐夢下棋,必與她平日嬉戲象棋入迷有關; 汝南人岑順在唐代宗寶應元年(公元762年)的一天晚上,夢見金象國與天那國兩軍交戰,請岑順觀戰。金象國的軍師向其國王匯報作戰計劃:「天馬斜飛度三止,上將橫行系四方。輜車直入無迴翔,六甲次第不乖行」。岑順夢醒後,其家人在屋內發掘出一座古墓,「前有金床戲局,列馬滿秤,皆以金銅成形」,這才知道夢中那位軍師所言,「乃象戲行馬之勢也」。從這則故事可以知道,寶應年間的象戲已有將、車、馬、卒等兵種,而且車、馬、卒的步法與現在已沒什麼兩樣,而將可以滿盤行走又類似今天國際象棋中的王。
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國際象棋頗多相似之處。當時象棋的流行情況,從詩文傳奇中諸多記載中,都可略見一斑。而象棋譜《樗薄象戲格》三卷則可能是唐代的著作。唐代,象棋在中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已有「將、馬、車、卒」4個兵種,由黑白相間的64個方格組成。後來又參照我國的圍棋,把64個方格變為90個點。這種象戲被稱為「寶應象棋」,至今日本還將它作為象棋的代稱。
三、宋代象棋——象棋的發展和定型時期

宋代,中國象棋基本定型,除了因火葯的發明增加了「炮」之外,還增加了「士」、「象」。即在使用帶有九宮的棋盤基礎上,吸收和借鑒其他棋類的棋子種類並將其中三個兵升級成一個士及兩個炮,以符合當時人的趣味。另外宋晁無咎的「廣象棋」有棋子32個,與現代象棋棋子總數相同,但是不知道棋盤上有沒有河界。宋、元期間的《事林廣記》刊載了兩局象棋的全盤著法。宋代是象棋廣泛流行,形制大變革的時代。北宋時期,先後有司馬光的《七國象戲》,尹洙的《象戲格》、《棋勢》,晁補之的《廣象戲圖》等著術問世,民間還流行「大象戲」。
明代,可能為了下棋和記憶的方便,才將一方面的「將」改為「帥」。明清時期,象棋有了很大的發展,並涌現出了不少象棋名手和論述象棋的專著。明代象棋專著有《金鵬十八變》、《夢入神機》、《橘中秘》等,而由徐芝精選的《適情雅趣》是象棋古譜中最系統、完整、實用的一種。《橘中秘》譜多為和棋,個別排局已經涉及古代象棋規則問題,利用規則當中的「將」、「殺」等戰術手段而達到和棋的目的。不難看出,在明代,象棋技術水平和技術理論的發展己經開始趨向精細化,棋手和愛好者對象棋的要求也不再僅僅滿足在排局構思巧妙和殺法精彩的層面。象棋的理論發展與技戰術融合又邁進了重要的一步。
清代是中國象棋發展的全盛時期,名家輩出,名譜眾多。有關象棋著作有《梅花泉》、《韜元機略》、《心武殘篇》、《竹香齋象戲譜》、《百變象棋譜》等。其中王再越著《梅花譜》是中國象棋史上一部帶有劃時代意義的棋譜,它因戰例豐富、變化精微而著稱, 開創了迄今三百餘年「馬炮爭雄」的歷史篇章。不僅如此,象棋著名的四大排局「七星聚會、野馬操田、千里獨行和蚯蚓降龍」也都是在清代完成的。這四個排局各具特色,但都是圍繞車、馬、炮、兵相互配合而展開,這些排局迄今為止仍然是公認的難度最高,最為復雜的。可以說清代是古代象棋發展理論和技術戰術水平達到巔峰的歷史階段。 經過封建社會的洗禮,象棋作為「藝」的一種,形成了特有的行業「江湖」。特別是進入民國時期,很多象棋高手在酒肆茶樓靠下「彩棋」為生。這種「彩棋」就是通過下棋贏得一些「彩金」的博彩,來糊口謀生。這些彩棋名目繁多,有讓先,讓子,甚至於讓雙馬、讓士象等等。在下棋的過程中也暗藏玄機,有的人其中這種文化現象的溯源,可以從古代的巫、醫、百戲算起,行當也涉及「五花八門」。象棋江湖比較其他的江湖門派來說,同樣具有流動性和欺騙性。所謂流動性,可以解釋為當年的象棋棋手通常通過尋訪名師、名士,高手過招而成名,以地域為界,劃分門派。而欺騙性,一方面是下棋的棋手故意隱藏自己的水平,俗稱「釣魚」,待彩金達到滿意的程度再一舉得之。另外還有合作配合的,我們至今仍然偶爾能看到的街頭擺「江湖殘局」的人,用大家看似簡單但實際復雜的棋局來誘使愛好者下注騙錢。這些手段總歸是不夠光明正大,難登大雅之堂的,但是朗朗乾坤,早已放不下一張棋桌,為了謀生,象棋棋手「淪落江湖」也是難免的。
當時象棋水平最高,棋風盛的地方是華北、華東和華南三個地區,而北京、上海和廣州就分別成為了活躍地區當中的核心,其中香港的象棋高手也常聚集在廣州,棋手對弈的場所也多在茶樓進行。民國時期,北京出了著名棋手張德魁、那健庭等,上海以謝俠遜最有影響力,而廣東則以黃松軒、鍾珍和曾展鴻「粵東三鳳」為代表。當時棋手多有綽號,例如:「揚州三傑」、「棋壇趙子龍」、「二十八宿」、「無敵中炮」等等,既有以地域門派為標簽,也有以棋藝風格來取名的,象棋高手不自覺地形成了一個相對既流動又固定的小環境,象棋江湖名不虛傳,有一定的社會影響。雖然棋手的社會價值和社會地位沒有得到有效的認可,但是象棋行業的生命力在困頓的條件下也顯示出了特有的張力。在這個階段,象棋的賽事活動多以擂台賽和循環賽的形式進行,為建國以後的象棋競賽形式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黨和政府十分重視體育運動的發展,把「提倡國民體育」寫入了全國政協的綱領中。此後「改善人民健康狀況,增強人民體質」被作為一項重要的政治任務來抓,「國家發展體育事業,開展群眾性的體育活動,增強人民體質」,「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也被寫入了憲法。
建國後,象棋在現代體育項目當中一直具有其特殊的社會屬性,也在不同階段發揮出了象棋運動特有的作用。例如,1950年為支援「抗美援朝」象棋棋手們積極組織活動,表達愛國之情,在北京就舉辦了「四名手義賽」(侯玉山、謝小然、竇國柱和張德魁)。1956年,國家體委(現國家體育總局)將象棋列入第一批體育項目之中,當年北京就舉行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象棋比賽一一全國象棋錦標賽。有30人代表不同省份參賽,可以說是盛況空前。這次賽事的舉辦,也標志著象棋從傳統文化中的「藝」向競技體育發展的一個正式轉折。象棋是這次比賽當中棋類項目唯一的正式比賽項目,錄取前6名,而圍棋和國際象棋都作為了表演項目不計算名次。同年,象棋第一本期刊類雜志《象棋》出版發行。1956年是一個里程碑式的重要時刻,也是標志著象棋從「江湖」到「廟堂」的重要轉折點。散落於民間難登大雅的文化瑰寶,從此有了正式的歸屬。此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行業體協的專業隊相繼組成,在最多的時候有20多支,參賽隊伍最多時達到30支左右。
1966年開始,象棋比賽於當年4月舉行。此後,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響,象棋比賽從1967年開始停辦,直到1974年7月才在成都正式恢復了比賽,前後一共7年停賽。盡管文革期間正式的全國比賽不能再舉辦下去,但是在民間這項運動並沒有被禁止。因為文革期間人們的文化娛樂活動相當單調,象棋反而因為價格便宜,場地便捷,在當時成為了最普及的一項活動。空閑的時候,在街頭巷尾擺上幾局,圍觀者眾眾,反倒成就了象棋在這個階段群眾當中極大程度的傳播。
進入八十年代,象棋運動開始嘗試由各地舉辦不同規模和形式的賽事活動,但隨著改革開放程度的不斷增加,廣大人民群眾對豐富文化生活內容的需求程度的不斷提高,娛樂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逐漸體現出多元化的特徵,成就了諸如胡榮華、柳大華、李來群、呂欽、趙國榮等一大批優秀的象棋棋手,得到了社會廣泛的認可。在全國所有的體育項目當中,是較早地開始組織、舉辦獨立邀請賽和杯賽的項目,並開始嘗試對優勝名次給予獎勵或獎金。比如最早在1981年由霍英東先生贊助創辦的第1屆「五羊杯全國象棋冠軍賽」,按規定冠軍獎金不能超過50元人民幣,這和今天動輒幾萬到幾十萬的獎金實在無法比擬。此後連續舉辦了二十七屆,五羊杯不僅成為全國乃至東南亞最有影響力的比賽,也是迄今為止辦賽持續時間最長的商業比賽。
如今,中國象棋已流傳到十幾個國家和地區。中國象棋已有亞洲和世界組織,在日本、菲律賓還成立了中國象棋協會;單年世界象棋聯合會舉辦個人賽,逢雙年亞洲象棋聯合會舉辦團體賽。古老的東方游戲走向世界。 象棋在國外,尤其是東南亞的僑胞和外籍華人中也廣泛流傳。許多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把象棋看作是僑胞與祖國聯系的橋梁和紐帶,把開展象棋活動看作是炎黃後裔對自己民族文化的繼承和發揚。
近幾十年來,隨著貿易和文化交往的不斷發展,象棋在英、美、法、加拿大、德國等國家也發展了不少的愛好者。象棋正從它的發源地,經過亞洲,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
從亞洲來看,不僅港澳等地棋風很盛,而且在泰國、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日本等國的華僑和外籍華人中,象棋也很普遍。那些地區和國家每年都舉行象棋比賽,而且都已分別成立了象棋總會或象棋協會。
交流
1978年11月間,在東南亞一些地區和國家的僑胞名流和棋界人士的發起和合作下,亞洲象棋聯合會應運而生。如今,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尼、中國、汶萊、馬來西亞和香港、澳門地區都是「亞象聯」成員。香港名流霍英東先生出任本屆會長。
自從「亞象聯」成立以後,亞洲地區的象棋活動更加活躍,亞洲各國和地區之間的象棋交往和比賽活動逐年增多,棋手水平普遍提高,涌現出不少有前途的青年棋手。新加坡、菲律賓和泰國等還專門培養了一些女棋手,女子下象棋的也逐漸增多起來。體現亞洲棋手友誼和水平的「亞洲杯象棋錦標賽」現已舉辦五屆。亞洲城市名手邀請賽從1981年創辦,現已舉辦三屆。第4屆亞洲城市名手賽據悉將在澳門舉行。「亞象聯」還多次舉辦各會員國和地區之間的友誼賽和互訪。
發展
近些年,象棋在歐美人中間有了可喜的發展。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國,紛紛成立象棋協會或象棋社。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國家的國際象棋大師也下起中國象棋來了,像我國一些中國象棋手一樣,成了兩項象棋都擅長的「雙槍將」。
為了進一步促進象棋的國際化,吸引更多的歐美人下象棋,使東方的棋道推向全球,以便全世界人民都能分享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從中取得無窮的樂趣,「亞象聯」委託中國象棋協會舉辦「七星杯」國際邀請賽,每兩年一次,現已舉辦兩屆。第2屆「七星杯」國際邀請賽有菲律賓、泰國、美國、加拿大、聯邦德國、西柏林、法國、中國、香港、澳門等10個國家和地區的20名棋手參加比賽。據悉,參加「七星杯」賽的各國和地區象棋組織將通過今後幾屆比賽醞釀籌組象棋國際聯合會,以進一步促進象棋的國際化。
為了鼓勵和吸引非華人血統的外國人積極參加象棋活動,提高象棋技藝,香港霍英東先生懸賞50萬美元的巨額獎金,准備獎給在有「十連冠」胡榮華參加的國際性中國象棋比賽中榮獲冠軍的非華人血統的外國人。另外,「亞象聯」已籌集了三百萬港市的推廣象棋基金,准備以每年的利息翻譯棋書,舉辦教練員和裁判員訓練班,以利在純粹的外國人中發展象棋愛好者,把象棋推向世界。
1978年,成立了亞洲象棋聯合會。象棋在歐美人中間也有了可喜的發展。美國、法國、德國、加拿大等國,紛紛成立了象棋協會或象棋社。一些國際象棋大師也下起了中國象棋。
1988年,為了推動象棋的國際化,在此基礎上,「中國中國象棋聯合會籌委會」於在北京成立。
1990年,第1屆世界盃象棋錦標賽在新加坡舉行。

Ⅶ 中國棋史

象棋家族預後裔:

中國象棋是經典國粹備受喜愛,因此民間在借鑒象棋的基礎上延伸及改革、創新和發明出許多精彩的創新棋種。

1、聯合象棋 2、布雷象棋 3、大將象棋 4、軍師象棋 5、天將象棋

6、御馬象棋 7、神鹿象棋 8、變身象棋 9、攻城象棋 10、金蟬象棋

11、活宮象棋 12、國際龍象棋 13、太極象棋 14、楚漢象棋 15、中國飛彈象棋

16、神兵象棋 17、駝棋 18、變種象棋 19、重兵象棋 20、大王國際象棋

21、兵戰象棋 22、六國象棋 23、七兵象棋 24、九兵象棋 25、戰略象棋

26、前衛象棋 27、宮廷象棋 28、遠古象棋 29、水陸象棋 30、統戰象棋

31、伏兵象棋 32、詔河象棋 33、強兵象棋 34、轟略象棋 35、帝王象棋

36、魔法象棋 37、風雲象棋 38、騎殿象棋 39、石河象棋 40、五行象棋

41、烈火象棋 42、再生象棋 43、雙宮象棋 44、九兵國際象棋 45、巫師象棋

46、拯救象棋 47、偵查象棋 48、光陰象棋 49、舞將象棋 50、俘士象棋

51、赤壁戰棋 52、官渡象棋 53、永恆象棋 54、七國象棋 55、國際相棋

56、原始象棋 57、戰役象棋 58、九變象棋 60、戰術象棋 61、戰局象棋

62、戰場象棋 63、戰績象棋 64、戰事象棋 65、戰例象棋 66、戰國象棋

67、戰備象棋 68、戰爭象棋 69、戰火象棋 70、戰果象棋 71、戰報象棋

72、西遊象棋 73、三界象棋 74、三馬象棋 75、四士象棋 76、影子象棋

77、聊齋象棋 78、諜炮象棋 79、懸駝象棋 80、酣戰象棋 81、天兵象棋

82、界外象棋 83、木馬象棋 84、工兵象棋 85、特異象棋 86、兵馬象棋

87、兵馬異象棋

84、第二代中國象棋 85、暗布象棋 86、遠徵象棋 87、電影象棋

88、史前象棋 89、中宮象棋 90、全能象棋 91、神馬象棋 92、浮雲象棋

93、中國神馬象棋 94、中國大象棋 95、馬虎象棋 96、步兵象棋

97、鳴條象棋

98、大唐象棋 99、飛馬象棋 100、行宮象棋 101、敵後象棋 102、龜兔象棋

103、神州象棋 104、和象棋 105、二戰象棋 106、兵卒象棋 107、怒火象棋

108、串宮象棋 109、空降象棋 110、加妃國際象棋 111、幻戰象棋 112、冷戰象棋

113、悍衛象棋 114、奇計象棋 115、推背象棋 116、改朝象棋 118、記憶象棋

119、輪回象棋 120、英雄象棋 121、武士象棋 122、鏡像象棋 123、八戒象棋

124、護衛象棋 125、羊駝象棋 126、戌時象棋 127、中國象棋0:由來 128、中國象棋5:變異

129、史前象棋 130、換防象棋 131、特戰象棋 132、中朝象棋 133、被動象棋

134、神駝象棋 135、寬容象棋 136、御卒象棋 137、親兵象棋 138、活字象棋

139、移殿象棋 140、中國神駝象棋 141、易主象棋 142、華容象棋 143、伊甸象棋

144、逆襲象棋 145、翻版象棋 146、三戰象棋 147、孛象棋 148、低和象棋

149、冰河象棋 150、南河象棋 151、互利象棋 152、跳行象棋 153、渡河象棋

154、 番兵象棋 155、輔戰象棋 156、換代象棋 157、貴卒象棋 158、第三代象棋

159、三人國際象棋 160、長河象棋 161、船渡象棋 162、異國象棋 163、懟象棋

164、齊楚燕韓棋 165、永生象棋 166、三河象棋 167、地勢象棋 168、足球象棋

169、短河象棋 170、足球象棋 171、國度象棋 173、地圖象棋 174、省際象棋

175、加規象棋 176、降和象棋 177、營救象棋 178、永生象棋 179、浯河象棋

180、保鏢象棋 181、無字象棋 182、龍宮象棋 183、雲端象棋 184、骰子象棋

185、平原象棋 186、龍殿象棋 187、傾城象棋 188、神秘象棋 189、十一殿象棋盤

190、援兵象棋 191、心魔象棋 192、戰斧象棋 193、九州象棋 194、巨將象棋

195、暗將象棋 196、無將象棋 197、衛國象棋 198、江河象棋 199、全馬象棋

200、後營象棋 201、前身象棋 202、全炮象棋 203、六馬象棋 204、六炮象棋

205、六面象棋 206、早期象棋 207、連勝象棋 208、兵戈象棋 209、邊防象棋

210、象線象棋 211、借命象棋 212、指戰象棋 213.、格局象棋 214、秘布象棋

215、攻防象棋 216、斜度象棋 217、神貓象棋 218、神鷹象棋 219、現代象棋

220、調虎象棋 221、無馬象棋 222、大中國象棋 223、南北象棋 224、兩軍象棋

225、八宮象棋 226、神兔象棋 227、駝峰象棋 228、四方象棋 229、實彈象棋

230、重炮象棋 231、核懾象棋

象棋改革與新型象棋,只會使中國象棋更加奧、強大、更加輝煌!

「象棋家族」與「象棋後裔」應將使經典的中國象棋升華為「經典+金典的中國象棋」。

----------------------------------

民間棋:

民間棋類列表

編輯

1、憋死牛 2、牛角棋 3、頂牛棋 4、老虎棋 5、鬼怪棋 6、雙蜂棋

7、雙承棋 8、四和棋 9、連方棋 10、連步棋 11、差步棋 12、折行棋

13、牽制棋 14、數控棋 15、象徵棋 16、薄冰棋 17、冰球棋 18、耕作棋

19、山頂洞棋 20、行蛙跳棋

21、四通八達棋

22、孤獨求生棋 23、翻箱倒櫃棋 24、沖出蛇圍棋

25、鷸蚌相爭棋 26、卯兔爭窩棋 27、獅虎掠食棋 28、立刻暈方塊 29、蜘蛛鬥蟋蟀 30、犀牛遇山羊

31、兩吏拿一差 32、打靶棋 33、炮兵棋 34、攻城棋 35、爭戰棋 36、阻占棋

37、穿插阻占棋 38、步數阻戰棋 39、連續作戰棋 40、聯合作戰棋 41、烈火軍棋 42、兵法陣棋

43、模擬陸戰棋 44、步步為營棋 45、御駕親征棋 46、荊軻刺秦棋 47、關公戰秦瓊 48、斗獸將棋

49、平原斗獸棋 50、山林斗獸棋 51、空中斗獸棋 52、池塘斗獸棋 53、海底斗獸棋 54、靈魂斗獸棋

55、郡王相棋 56、游擊象棋 57、三馬象棋 58、四士象棋 59、西遊象棋 60、聊齋象棋

61、十二生肖傳棋 62、神駒象棋 63、諜炮象棋 64、懸駝象棋 65、天兵象棋 66、酣戰象棋

67、渴羅漢棋 68、兩三步棋 69、被動象棋 70、迷彩棋 71、九子歸田棋 72、救王棋

73、會師棋 74、庭院石子棋 75、巧入敵後棋 76、冰球棋 77、模擬籃球棋 78、摘瓜棋

79、彈球棋 80、駟馬難追棋 81、圍堵棋 82、獸伏棋 83、雙贏棋 84、三兩步棋

85、困路棋 86、斜勝棋 87、上谷老虎棋 88、定縣三虎棋 89、河北老虎棋 90、法座象棋

91、正定老虎棋 92、定縣三虎棋 93、法門棋 94、三人斗獸棋

Ⅷ 中國象棋的歷史(短的)

中國象棋具有悠久的歷史。戰國時期,已經有了關於象棋的正式記載 ,如:《楚辭 · 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說苑》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 …… 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由此可見,遠在戰國時代,象棋已在貴族階層中流行開來了。據上述情況及象棋的形制推斷,象棋當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紀)前後產生於中國南部的氏族地區。早期的象棋,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分別為:梟、盧、雉、犢、塞(二枚)。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比賽時「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而制對方於死地。春秋戰國時的兵制,以五人為伍,設伍長一人,共六人,當時作為軍事訓練的游戲,也是每方六人。由此可見,早期的象棋,是象徵當時戰斗的一種游戲。在這種棋制的基礎上,後來又出現一種叫「塞」的棋戲,只行棋不投箸,擺脫了早期象棋中僥幸取勝的成分。

Ⅸ 什麼是中國象棋的歷史呢

象棋,亦作「象碁」,漢族棋類益智游戲,中國象棋在中國有著三千多年的歷史,屬於二人對抗性游戲的一種。由於用具簡單,趣味性強,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是我國正式開展的78個體育項目之一。
在中國古代,象棋被列為士大夫們的修身之藝。現在則被視為是怡神益智的一種有益身心的活動。有著數以億計的愛好者。它不僅能豐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更有助於開發智力,啟迪思維,鍛煉辨證分析能力和培養頑強的意志 。中國象棋是由兩人輪流走子,以「將死」或「困斃」對方將(帥)為勝的一種棋二人對抗性游戲的一種類運動。對局時,由執紅棋的一方先走,雙方輪流各走一招,直至分出勝、負、和,對局即終了。在棋戰中,人們可以從攻與防、虛與實、整體與局部等復雜關系的變化中提升思維能力。
中國象棋歷史悠久,它難易適中,基本規則簡明易懂,古今中外男女老少皆宜,變化豐富細膩,棋盤棋子文字都體現了中國文化。
歷史發展

起源爭議
根據出古文物與文獻,恰圖蘭卡在波斯庫思老一世時發展成沙特蘭茲,經絲路傳入中國成北周象戲、在唐代成為寶應象棋,最後中國人在宋代改造成的中國象棋。有蘇聯學者發表文章,試圖批駁印度起源說。1972年南斯拉夫歷史學家比吉夫的專著《象棋-宇宙的象徵》斷定象棋首先出公元569年的中國(象戲),然後才逐漸傳播開來。但後來證實比吉夫此說錯誤,因為印度文獻記載與出土實物三世紀前就有最早的象棋游戲恰圖蘭卡。晏殊的《類要》記載象棋是在三國魏黃初年間傳入中國。象棋的形制不斷地變化。國際仍以印度起源說為主。中國象棋具有悠久的歷史。

【各方意見】
關於象棋源於何時的問題,由於史書記載不夠詳細,而且其中混雜了許多神話和傳說,所以學術界至今難以形成一個統一的意見。

一、起源於傳說時代的神農氏。元代僧人念常在《佛祖歷代通載》中說:「神農以日月星辰為象,唐相國牛僧孺用車、馬、士、卒加炮代之為機矣」。

二、起源於傳說時代的黃帝。北宋晃補之《廣象戲格·序》說:「象戲兵戲也,黃帝之戰,驅猛獸以為陣,象,獸之雄也。故戲兵以象戲名之。」

三、起源於周武王伐紂時。明代謝單制《五雜坦》雲:「象戲,相傳為周武伐紂時作,即不然,亦戰國兵家者之流,蓋彼時重車戰也。」

四、起源於戰國之時。《潛確居類書》載:「雍門周謂孟嘗君:『足下燕居,則斗象棋,亦戰國之事也。』蓋戰國用兵,故時人用戰爭之象為棋勢也。」

五、起源於北周武帝之時。《太平御覽.工藝部·象棋》說:「周武帝造象棋。」明人《物原》也持此說。

六、英人威廉.瓊斯在本世紀初曾說,中國不是產象國,印度是產象國,認為中國象棋是從印度傳入的,近代學者胡適也持此論。

許多學者認為,據古籍可靠記載,象棋在戰國時期已經流行了。除上引《潛確居類書外》,漢劉向《說苑·善說》也記載了戰國孟嘗君下象棋的事:「雍門周調孟嘗君,足下燕則斗象棋,亦戰斗之事乎,」戰國時的作品《楚辭·招魂》中也有「蓖蔽象棋,有六薄些」的句子。所有這些,說明在戰國時代「象棋」已經成為一項經常的活動了。因此,有的學者認為,象棋產生的時間,當在戰國之前。但「前」到什麼時候?有人認為可上推到春秋時期,並認為象棋是模仿當時兵制而產生的。他們的依據,是,象棋的「象」,是「象徵」的意思,而與動物象無關。比如,以舞蹈象徵戰斗,則名「象舞」,而以著棋象徵戰斗,則名為「象棋」。象棋各子的得名,也是由象徵不同兵種而來的。這種情況正好與春秋時期的兵制,即將、帥、車、馬、士、兵、卒等相吻合。因此,象棋產生於春秋時期是合乎當時歷史情況的。但對於此種說法,有的學者則不以為然,認為這畢競還是一種推論。
象棋的發展分為七個時期,即孕育期、童年期、爭鳴期、高潮期、中落潮、鼎盛期和穩步期。傳說其鼻祖是博藝該象棋,有六博些。分曹並進,遒相追些。成梟而牟,呼五日些。昆即玉,六博亦昆蔽象棋。用象棋一詞指六博始見於此。當然象棋與六博的形制完全不同,六博是一種擲採行棋角勝的局戲,象棋則是一種靠智謀、技術、修養等較量的競技運動。由於六 博與後來的象戲有著一定的淵源關系,象棋一詞的誕生,孕育著日後象棋的產生,故將象棋名詞誕生之時至南北前周武帝字文邕制《象經》前,這一段時間稱為象棋的孕育期。
戰國
戰國時期,已經有關於象棋的名稱 ,但是指象牙作的六博棋子,如:《楚辭·招魂》中有「蓖蔽象棋,有六簿些;曹並進,遒相迫些;成梟而牟,呼五白些。」《說苑》載:雍門子周以琴見孟嘗君,說:「足下千乘之君也, …… 燕則斗象棋而舞鄭女。」由此可見,遠在戰國時代,六博已在貴族階層中流行開來了。六博當在周代建朝(公元前11世紀)前後產生於中國南部的氏族地區。棋制由棋、箸、局等三種器具組成。兩方行棋,每方六子,有說法棋子種類有為:梟、盧、雉、犢、塞(二枚)。但古文物證實六博棋子非多兵種,這是因錯把樗蒲混為一談,梟、盧、雉、犢、塞是樗蒲擲具的排列組合,不是兵種。棋子用象牙雕刻而成。箸,相當於骰子,在棋之前先要投箸。局,是一種方形的棋盤。六博是「投六箸行六棋」,鬥巧鬥智,相互進攻逼迫,以獲得多博籌為勝,不同於吃王為勝的象棋,沒有演化關系。就如丘處機與吳承恩都寫有同名的《西遊記》,六博與中國象棋只是曾有同種稱呼。
秦漢
後來又出現一種叫「塞」的棋戲,但與象棋也無關。秦漢時期,塞戲頗為盛行,當時又稱塞戲為「格五」。從湖北雲夢西漢墓出土的塞戲棋盤和甘肅武威磨嘴子漢墓出土的彩繪木俑塞戲,可以映證漢代邊韶《塞賦》中對塞戲形制的描寫。六博、塞戲、象棋這三者間無論是規則、棋子、棋盤都大相逕庭,並無演化關系。
北周
象棋游戲最早稱為象戲,此一詞出北周,意思是象徵的游戲。至南北朝時期的北周朝代,武帝(公元 561 ~ 578 年在位)制《象經》,王褒寫《象戲·序 》,庚信寫《象戲經賦》,標志著象棋形制第二次大改革的完成。後周武帝依當時的象棋編制《象經》,有日月星辰之象,象戲名稱由此而來,稱為北周象戲。後來演變的唐代寶應象棋,形式為八乘八的黑白棋盤,棋子為立體造型。釋念常《佛祖通載》卷二二,載「始以車、馬、將、卒代日、月、星、辰者,豈異人乎,正牛僧孺耳」。
隋唐
北周武帝宇文邕發明的象棋
隋唐時期,象棋活動穩步開展,史籍上屢見記載,其中最重要的是牛僧孺《玄怪錄》中關於寶應元年(公元 762 年)岑順夢見象棋的一段故事。結合能見到的北宋初期飾有「琴棋書畫」四樣圖案,而以八格乘八格的明暗相間的棋盤來表示棋的蘇州織錦,和河南開封出土的背面繪有圖形的銅質棋子,可以得到這樣的結論:唐代的象棋形制,和早期的國際象棋頗多相似之處。當時象棋的流行情況,從詩文傳奇中諸多記載中,都可略見一斑。而象棋譜《樗薄象戲格》三卷則可能是唐代的著作。
宣稱武則天夢見與大羅天女下象棋的說法,則為以訛傳訛,根據《唐國史補》、宋元話本小說《梁公九諫》中〈第六諫〉、《狄仁傑傳》、《天中記》、《淵鑒類函》,武則天是夢見下雙陸棋。武後嘗問狄仁傑雲:「朕昨夜夢與人雙陸,頻不見勝,何也?「對曰:」雙陸輸者,蓋為宮中無子,是上天之意。假此以示陛下,安可久虛儲位哉?」
宋代
現代的象棋型式,到宋代方才制定。宋代的理學家程顥有一首詠象棋的詩說:「大都博奕皆戲劇,象戲翻能學用兵。車馬尚存周戲法,偏神兼備漢官名。中軍八面將軍重,河外尖斜步卒輕,卻憑紋愁聊自笑,雄如劉項亦閑爭。」他詩中還沒提到炮,炮這兵種,是最後加入的,當然是要在中國人發明了火葯火器之後,才反映在象棋上。宋代是象棋廣泛流行,形制大變革的時代。北宋時期,先後有司馬光的《七國象戲》,尹洙的《象戲格》、《棋勢》,晁補之的《廣象戲圖》等著術問世,民間還流行「大象戲」。
北宋當時的象棋有大象戲與小象戲,皆已有炮棋子。小象戲大至為為近代象棋的形式,有 32 枚棋子,盤大小定為縱十路橫九路,將帥待在九宮之正中,沒有士而有偏、俾兩棋子。之後象棋更平民化,不少文人雅士都喜愛下象棋,下象棋者更成為一種職業。
至南宋象棋一詞才開始指的中國象棋。南宋時,小象戲已成為象棋的形式,將帥待在九宮底,已有士這棋子。陳元靚中,記載了最早的兩局完整的象棋棋譜和最古老的排局「二龍出海勢」。
經過近百年的實踐,象棋於北宋末定型成近代模式: 32 枚棋子,黑、紅棋各有將(帥)1個,車、馬、炮、象(相)、士(仕)各2個,卒(兵)5個。南宋時期,象棋「家喻戶曉」, 成為流行極為廣泛的棋藝活動。李清照、劉克庄等文學家,洪遵、文天祥等政治家,都嗜好下象棋。宮廷設的「棋待詔」中,象棋手佔一半以上。民間有稱為「棋師」的專業者和專制象棋子和象棋盤的手工業者。南宋還出現了洪邁的《棋經論》、葉茂卿的《象棋神機集》、陳元靚的《事林廣記》等多種象棋著述。
元明清
元明清時期,象棋繼續在民間流行,技術水平不斷得以提高,出現了多部總結性的理論專著,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夢入神機》、《金鵬十八變》、《桔中秘》、《適情雅趣》、《梅花譜》、《竹香齋象棋譜》等。楊慎、唐寅、郎英、羅頎、袁枚等文人學者都愛好下棋 ,大批著名棋手的涌現,顯示了象棋受到社會各階層民眾喜愛的狀況。
新中國建立
新中國建立之後,象棋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1956 年,象棋成為國家體育項目。以後,幾乎每年都舉行全國性的比賽。 1962 年成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的下屬組織-中國象棋協會,各地相應建立了下屬協會機構。 40 多年來,由於群眾性棋類活動和比賽的推動,象棋棋藝水平提高得很快,優秀棋手不斷涌現,其中以楊官璘、胡榮華、柳大華、趙國榮、李來群、呂欽、許銀川等最為著名。
世界上的4大棋類(圍棋、中國象棋、國際象棋、將棋)都與本國家的政治制度有關。象棋所反應的政治制度是中國的封建社會,而且幾乎是縮影——有中軍帳(九宮)、士位(士、仕)、文官(即中國象棋的象、相,不許過河)、武將(車、馬、炮)、士兵(兵、卒)。
為促進該項目在世界范圍內的普及和推廣,2009年2月23日 據國家體育總局正式批復棋牌運動管理中心,同意「中國象棋」更名為「象棋」英文譯名採用「Xiangqi」。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