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縣歷史
Ⅰ 說說 河北 滄州市 的歷史!
滄州因瀕臨渤海而得名。滄州部分地區在上古時期屬幽州和兗州,西周時屬青州,春秋、戰國時代為燕、齊、晉、趙等國地,秦朝時屬巨鹿郡和洛北郡,漢代屬冀州和幽州,三國時屬魏國,南北朝時屬北魏的瀛州和冀州,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設立滄州,轄浮陽、樂陵和安德等三郡,隋初廢浮陽郡,後分屬河間郡、渤海郡和平原郡,唐朝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屬河北道,宋代屬河北東路河間府,元代屬中書省河間路,明代屬北直隸省河間府,清代屬直隸省河間府,部分縣屬天津府,中華民國初屬直隸省渤海道、津海道,1928年廢道府制,改屬河北省。 抗日戰爭時期,屬中共晉察冀邊區冀中、津南行署和山東渤海區行署轄,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
設滄縣專區,專署駐滄縣鎮,轄11個縣。1958年6月,天津市歸屬河北省後,滄縣專區與天津專區合並,稱天津專區,專署駐天津市,同年9月滄縣鎮改設滄州市(縣級),隨後撤消並入滄縣。1959年初撤天津專區並入天津市。1961年6月1日,恢復滄州專區,並恢復滄州市(縣級),專署駐滄州市。1967年12月,滄州專區改稱滄州地區。1983年12月,滄州市改為河北省直轄市,行署和市政府同駐滄州市。1993年7月,地、市合並,稱滄州市,市政府駐運河區。
目前,滄州市轄新華區、運河區等2個區,滄縣、青縣、東光縣、 海興縣、鹽山縣、肅寧縣、南皮縣、吳橋縣、獻縣和孟村回族自治縣 等10個縣,2個管理區(滄州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原中捷友誼農場]、滄州市南大港管理區[原南大港農場]),代管泊頭市、任丘市、黃驊市、河間市等4個省轄(縣級)市。我市共有有鄉鎮167個,其中鎮73個,街道辦事處20個。全市總人口677萬人,人口密度477人/平方公里。滄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有漢、回、滿、蒙等20多個民族,在總人口中,漢族佔98.4%,少數民族佔1.6%。
Ⅱ 河北省獻縣的由來
獻縣歷史悠久,夏商時期屬冀州,春秋時屬燕國,戰國時屬燕、趙、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西漢屬河間國樂城縣,境內就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城市——樂城。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河間郡,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改河間郡為河間國,自此,河間或為國或郡,前後歷時達700年,其治所一直在今獻縣河城街南,直到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78年),郡(國)治所北徙,「河間」之名遷出縣境,獻縣一直是河間國(郡)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隋改樂壽縣。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樂城為廣城,仁壽初(公元601年)改廣城縣樂壽縣。隋末竇建德在此建大夏國。唐宗為樂壽縣。金天會七年(公元1129年)升格改名壽州,天德三年(1151年)更名獻州。
Ⅲ 河北獻縣屬於哪個市哪個區
河北獻縣屬於滄州市,北靠京津,東臨渤海,南通中原,西接石家莊,距雄安新區不足80公里,是京津冀都市圈、環渤海經濟圈縣(市、區)之一。截至2020年,獻縣總面積1174平方公里,轄7個鎮、11個鄉、1個國營農場、500個行政村,總人口66萬。
獻縣農業盛產小麥、玉米、棉花,是國家商品糧生產基地;林業以速生楊和紅棗為主,是國家命名的「經濟林建設先進縣」、「金絲小棗之鄉」、「國家冬棗出口生產基地」,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的潛力巨大。
(3)獻縣歷史擴展閱讀
獻縣的歷史發展進程:
周代,屬冀州;
秦朝,置樂成邑;
西漢,為樂成縣;
東漢,屬河間郡,為河間國治所;
隋開皇十八年(598),改樂成為廣城;
仁壽初(公元601年),改廣成為樂壽;
金天會七年(1129),樂壽升為壽州;
金天德三年(1151),改壽州為獻州;
明洪武九年(1376),降州為縣,改樂壽州為獻縣,屬京師河間府;
民國二十六年(1937),獻縣屬河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區;
1958年,獻縣屬河北省滄縣專區;
1958年6月,劃歸天津專區;
1959年,劃歸天津市;
1961年,改屬滄州專區,後屬滄州地區;
1993年7月至今,屬滄州市。
Ⅳ 獻縣有沒有什麼戰爭歷史 詳細詳細!!!
獻縣秦初始置樂成邑,蓋周代屬冀州。西漢為樂成縣。東漢至東晉時期,屬河間郡,為河間國治所,隋開皇十八年(598)改樂城為廣城,仁壽初,因「廣」字與國君楊廣名諱,廣城改稱樂壽,金太宗天會七年(1129),樂壽升為壽州,完顏天德三年(1151)改壽州為獻州,此為效漢獻王劉德承謚號為縣州名稱之始,明洪武九年(1376)降州為縣,改樂壽州為獻縣,屬京師河間府,民國26年(1937)獻縣屬河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區,建國後至1958年,獻縣屬河北省滄縣專區,1958年6月劃歸天津專區,1959年劃歸天津市,1961年改屬滄州專區,後屬滄州地區,1993年7月,屬滄州市。
獻縣名人:獻縣歷史悠久,英傑輩出,修學好古的獻王劉德、一代文宗紀曉嵐、民族英雄馬本齋、哲學泰斗張岱年等英才俊傑,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譜寫了濃墨重彩的華章。
民族英雄馬本齋:馬本齋,回族名叫「優素福」,學名馬守清。1902年生於河北獻縣東辛庄(現名本齋村)。 1921年參加奉系軍閥張作霖的軍隊,升任團長職務。1935年棄官解甲歸田,回到故鄉。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全國抗日戰爭開始,馬本齋建起回民義勇隊,抗擊日寇。1938年參加八路軍,同年10月入黨。1939年任八路軍冀中回民支隊司令員,1942年任八路軍冀魯豫區第三分區司令員兼回民支隊司令員。從1937年至1944年馬本齋率部隊經歷大小戰斗870餘次,殲滅日偽軍36700多人。1944年2月7日病逝。馬本齋司令員忠於黨和人民,不屈不撓地同敵人斗爭,他的死重於泰山。黨中央在延安召開大會隆重追悼馬本齋同志。毛澤東主席題詞「馬本齋同志不死」。周恩來副主席題詞「民族英雄、吾黨戰士」。朱德總司令親撰輓聯「壯志難移,漢回各族模範;大節不死,母子兩代英雄。」
一代文宗紀曉嵐: 紀昀(1724—1805)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又號觀弈道人。直隸河間府獻縣崔爾庄人(今劃歸滄縣),紀曉嵐自幼聰明穎悟,巧思過人。乾隆九年(1744)中秀才,乾隆十九年(1754)中進士,歷官至協辦大學士,官居一品。他六十歲以後,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禮部尚書。
紀曉嵐一生傾力編纂《四庫全書》,任總纂官。四庫全書被稱為「千古巨制、文化淵藪」。全書共收3503種,共計79337卷,分經、史、子、集四部,因之稱為「四庫」。紀曉嵐還編寫《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後又編寫《四庫全書簡明目錄》二十卷。紀曉嵐在晚年還有筆記小說《閱微草堂筆記》問世,共二十四卷,內容豐富,語言質朴,亦庄亦諧,魯迅先生稱贊之「雋思妙語」。
紀曉嵐在封建社會身居要職,不離皇帝左右,深得恩寵,隨駕遊山玩水,吟詩作對,留下許多詼諧幽默的傳說和詩文。
獻王劉德:河間獻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從民得善書,必為好寫與之,留其真,加金帛賜,以招之。由是四方道術之人,不遠千里,或有先祖舊書,多奉以奏獻王者,故得書多,與漢朝等。是時淮南王安亦好書,所招致率多浮辯。獻王所得書皆古文先秦舊書:《周官》、《尚書》、《禮》、《禮記》、《孟子》、《老子》之屬,皆經傳說記七十之子徒所論,立毛氏詩、左氏春秋博士,修禮樂被服儒術,造次必於儒者,山東諸儒多從而游。武帝時獻王來朝,獻雅樂,對三雍宮及詔策所問三十餘事,其對推道術而言,得事之中,文約指明。立二十六年薨。中尉常麗以聞,曰:「王身端行治,溫仁恭儉,篤敬愛下,明知深察,惠於鰥寡。」大行令奏:謚法曰:聰明睿智,曰:「獻」,宜謚曰「獻王」。
哲學泰斗張岱年:別名季同,曾用筆名宇同,哲學家、思想家。原籍河北省獻縣,1909年出生於北京。早年受其兄張申府(崧年)引導,開始了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亦留意英國20世紀初分析學派的哲學著作。1933年畢業於北平師范大學,後至清華大學哲學系任助教。1935年--1936年寫成的《中國哲學史大綱》為中國近代第一部系統論述中國哲學范疇的專著。1937年抗戰爆發,蜇居讀書。1943年任中國大學哲學教育系講師。1944年升副教授。1946年清華大學復校後回清華大學哲學系任副教授、教授。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調任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1980年起為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1986年兼任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長,並兼中國哲學史學會會長、中華孔子學會會長。2004年4月24日在北京逝世
摘自:獻縣政務信息網
Ⅳ 獻縣周邊的地名及來歷
獻縣歷史悠久,夏商時期屬冀州,春秋時屬燕國,戰國時屬燕、趙、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境內就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城市——樂成。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河間郡,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改河間郡為河間國,自此,河間或為國或郡,前後歷時達700年,其治所一直在今獻縣河城街南,直到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78年),郡(國)治所北徙,「河間」之名遷出縣境,獻縣一直是河間國(郡)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樂城為廣城,仁壽初(公元601年)改廣城縣樂壽縣。隋末竇建德在此建大夏國。唐宗為樂壽縣。金天會七年(公元1129年)升格改名壽州,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改壽州為獻州。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州為縣,稱獻縣,一直沿用至今。清沿襲明制,屬河間府。抗日戰爭時期,東部地區(今淮鎮、韓村、壘頭、高官和今滄縣的杜生、崔爾庄一帶)劃屬建國縣。南部地區(今陳庄鎮的全部、河城街和南河頭鄉的部分)劃屬獻交縣。1949年獻交縣撤銷,南部部分地區劃歸獻縣。 1945年建國縣撤銷,東部地區除杜生、崔爾庄一帶劃給滄縣外,其餘劃歸獻縣。1958年饒陽、武強兩縣並入獻縣,仍稱獻縣。1961年又將武強、饒陽劃出,獻縣恢復原建制。今有鄉鎮18個,轄500個自然村。
Ⅵ 獻縣有多少年的歷史
獻縣歷史悠久,夏商時期屬冀州,春秋時屬燕國,戰國時屬燕、趙、秦。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境內就形成了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城市——樂成。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河間郡,漢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改河間郡為河間國,自此,河間或為國或郡,前後歷時達700年,其治所一直在今獻縣河城街南,直到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78年),郡(國)治所北徙,「河間」之名遷出縣境,獻縣一直是河間國(郡)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樂城為廣城,仁壽初(公元601年)改廣城縣樂壽縣。隋末竇建德在此建大夏國。唐宗為樂壽縣。金天會七年(公元1129年)升格改名壽州,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改壽州為獻州。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州為縣,稱獻縣,一直沿用至今。清沿襲明制,屬河間府。抗日戰爭時期,東部地區(今淮鎮、韓村、壘頭、高官和今滄縣的杜生、崔爾庄一帶)劃屬建國縣。南部地區(今陳庄鎮的全部、河城街和南河頭鄉的部分)劃屬獻交縣。1949年獻交縣撤銷,南部部分地區劃歸獻縣。 1945年建國縣撤銷,東部地區除杜生、崔爾庄一帶劃給滄縣外,其餘劃歸獻縣。1958年饒陽、武強兩縣並入獻縣,仍稱獻縣。1961年又將武強、饒陽劃出,獻縣恢復原建制。今有鄉鎮18個,轄500個自然村。
獻縣轄4個鎮、13個鄉、1個民族鄉:樂壽鎮、淮鎮鎮、郭庄鎮、河城街鎮、韓村鄉、鄉、陳庄鄉、徐留高鄉、商林鄉、段村鄉、張村鄉、臨河鄉、小平王鄉、十五級鄉、壘頭鄉、南河頭鄉、西城鄉、本齋回族鄉。
所以獻縣有2209年的歷史
Ⅶ 河北滄州獻縣的獻王指的是哪位古代人物 有人知道嗎
漢代丞相匡衡
獻縣漢墓群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西距滄州市70公里。獻縣自西漢建立河間國,直至南北朝時,一直是王封之地。1937年以前,獻縣轄境面積較大,境內號稱有大小七十二冢。從現存古墓來看,多集中在河城街和十五級鄉,河城街是漢代河間王的都邑所在地,漢代 古墓多是有道理的。古墓有兩個特點,一是幾個大墓集中在一起;二是大墓旁還有小墓,可見墓與墓之間有歷史淵源。見於史藉者,境內漢墓 主要有獻王墓、孝王墓、劉淑墓、劉英墓、毛公墓、貫公墓等。古漢墓修為高台,在當地亦有俗稱,如河城街西的雲台山、小屯村東的萬層 山、九張庄附近的九連山、傅庄附近的百草山、竇三疃附近的五王山、雙嶺村西的丹陵等等。
獻縣城東10公里的雲台山,高20米,佔地2.3萬平方米,是漢代丞相匡衡之墓。匡衡年少時家貧,為讀書曾「鑿壁偷光」、「螢囊映雪」。
當丞相後,兩袖清風,愛民如子。死後人們紀念他,自願為他修大墓,男的肩擔、車推,女的手捧、襖包,用土築成「比雲彩高的山」,故名雲台山。
Ⅷ 河北獻縣單橋什麼樣的和單橋的歷史
獻縣城南6公里處,西距106國道1公里的單橋村,有一座建於明崇禎五年(1632年)的五孔大石橋。橋身長69米,寬9.6米,高8米,橋孔跨徑約9.8米。橋身料石表面用鐵榫,中間用木柱穿心連結加固,使整個大橋渾然一體。大橋按地形水勢設計,南高北低,南三孔稍寬略高。在拱與拱之間增添了4個小腹拱,以減輕石橋自重,提高泄洪能力,也使橋體顯得美觀別致。九個拱頂的兩端,雕飾著18個龍頭,在欄板、欄柱上還雕刻著很多動物圖案,當地至今流傳著"三千獅子,六百猴,七十二統蛟龍碑"的贊美之詞。此橋是河北省重
點文物保護單位。
單橋地處京德古御道和滹沱河的交匯點上,自古即為南北交通要道。明朝在北京建都以後,人來車往,更感到無橋之不便。明正統六年(1441年)開始建木橋,因滹沱河水勢洶涌,木橋屢經毀復,耗費了大量人力財物。河間知府王逢元等提議修建石橋。獻縣知事李粹自捐資主修,邑人劉尚用、石守志、張九敘等捐資募款,力成此舉。為此捐資出力者不計其數,就連石料都是商船纖夫不辭勞苦從千里以外的太行山區義務代運。經過8年的努力,於崇禎十三年(1640年)建成,成為京南的交通咽喉。至今橋面仍留有0.2米深的車轍,可見石橋當年的繁華。
Ⅸ 滄州有哪些歷史
滄州古為幽、兗二州地。西漢文帝置浮陽縣,為勃海郡治。南北朝時,分屬北魏瀛州、冀州,浮陽縣為浮陽郡治。
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析瀛、冀二州設立滄州,取滄海之意,治饒安縣(今鹽山縣西南),轄浮陽、安德、樂陵三郡。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置長蘆縣,治今市區西,屬章武郡。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浮陽縣更名清池縣,屬滄州。
唐開元十六年(728年)移滄州治至今城區。《元和郡縣志》記曰:滄州「後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分瀛州、冀州置滄州,以滄海為名。」清池、長蘆兩縣屬之。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省長蘆縣入清池縣,清池縣為滄州治。金朝仍置滄州。元徙滄州及清池縣治至長蘆鎮,屬河間路。明洪武初省清池縣入滄州,屬京師河間府。清初滄州屬河間府,雍正九年(1731年)改隸天津府。
民國二年(1913年)廢府制,改滄州為滄縣,屬直隸省渤海道,次年改為屬津海道。1928年廢道制。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滄縣屬河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
1947年6月,中國共產黨軍隊發動青滄戰役佔領滄州。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8月,降滄州為滄鎮,劃滄縣、青縣、黃驊、建國(今滄縣、河間交界)、任丘、河間、獻縣、肅寧、交河、泊頭鎮、滄鎮為滄縣專區。
1958年撤銷滄縣專區,並入天津專區。1961年復設滄州專區,並設滄州市,為專署駐地。1968年滄州專區改稱滄州地區。
1983年,滄州市升為省轄市,並劃入滄州地區的滄縣。1986年將青縣劃歸滄州市。1993年撤銷滄州地區,所屬縣市劃歸滄州市。
滄州是中國的武術之鄉,滄州在明清時期出過武進士、武舉人1937名。源起或流傳滄州的門類、拳械達52種之多,佔全國129種門類 、拳械的40%,乃中國武術發源地之一。
(9)獻縣歷史擴展閱讀:
滄州武術,源於春秋,興於明清,至民國及近代臻於鼎盛,歷史悠久,門派眾多,名家輩出,影響廣泛。素有「武健泱泱乎有表海之雄風」和「鏢不喊滄」之說。
滄州武鄉的形成,與其沿河濱海、南北要沖、畿輔重鎮的特殊地理位置,多民族聚居、科考推動等復雜歷史因素,俠義豪放、古道熱腸、率真剛毅的鮮明地域品格密切相關。
滄州武術拳種豐富,門派眾多,豪俠雲集,名家輩出。丁發祥、霍殿閣、張之江、王子平、佟忠義等名宿巨擘蜚聲中外,吳連枝、王志海、劉連俊、苗曉蘭、郭貴增等中青年武師實力雄強,王曉楠、崔文娟、李蒙蒙、闞文聰等新秀活躍現代武壇。
滄州人民崇文尚武,武術愛好者遍布城鄉。滄州市1992年被評為全國首批唯一的地級市武術之鄉,滄州武術2006年被國務院和省政府列入國家級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被北京奧組委確定為奧運精品旅遊路線,2011年被評為「最中國武術之鄉」,2019又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全國武術之鄉段位制試點單位」。
滄州武術具有著鮮明的地域色彩和個性特徵。
滄州武術淵源流長。濫觴於春秋時期的滄州武術,歷經兩千年陶冶嬗變,到清末民初,臻至鼎盛。滄州武風浩盪,最早見於正史記載的是《漢書·龔遂傳》。古聖先賢因勢利導,誠心可鑒,睿智而圓融地實現了官府意志與百姓福祉的良性互動。
滄州武術門派眾多豐富。上世紀80年代,全國挖掘出來的「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風格獨特,自成體系」拳種129個,源起和盛傳於滄州的拳種多達53個,佔全國總量的41%,在「南有莆田、中有登封、北有滄州」的中華武術大格局中舉足輕重。
滄州武術獨樹一幟。滄州武術的代表性拳種有八大門派:劈掛、燕青、六合、八極、八卦、功力、查滑、太祖;而瘋魔棍、苗刀、戳腳、麒麟拳、陰手槍等拳械更為滄州所特有。
滄州武術兼收並蓄。在秉持傳統技法的同時,滄州武術以氣象恢弘的開放品格,陸續吸納了跆拳道和規范武術套路等現代成分,不斷擴張和豐裕著自身的拳種體系
滄州武術名家輩出,八極拳宗師丁發祥打敗沙俄兩名來華立「國擂」的大力士和技擊高手戰勝「中華第一擂」,被康熙皇帝賜封為「鐵壯士武俠」。
霍殿閣被末代皇帝聘為武師,王正誼(大刀王五)襄助譚嗣同變法聲震京師,王子平(千斤王)屢勝外國大力士為國爭光,張之江出任中央國術館首任館長,都為武林美談。
特色鮮明的滄州武術,在被稱為「國術」的中華武術中佔有重要地位,是中華武術的重要發源地、拳種富集地和典範傳承地,
是根植於民間的中華武術的典型縮影,是古老中華武術文化的重要遺存,堪稱武林聖地和中華武術網路全書。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滄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滄州武術
Ⅹ 滄州有那些歷史名人
滄州歷史名人有六位,分別是扁鵲、馬致遠、紀曉嵐、張之洞、馮國璋、馬本齋。
1、扁鵲: 戰國時名醫,鄚(今滄州市任丘)人,自幼從醫,周遊列國,成為天下 眾口稱贊的神醫。著有《內經》、《外經》等中醫經典。
2、馬致遠:(約1250-1321至1324間),河北省滄州市東光縣馬祠堂村人,字千里,號東籬, 漢族。與關漢卿、鄭光祖、白樸並稱「元曲四大家」,因《天凈沙·秋思》而被稱為秋思之祖。
3、紀昀:(1724-1805) 字曉嵐,清直隸河間府獻縣(今滄州市滄縣)崔爾庄人。歷經雍正、乾隆、嘉慶三朝。編撰的《四庫全書》被譽為中國和世界文化史上規模最大的一部網路全書。
4、張之洞:(1837-1909)直隸省南皮縣(今滄州市南皮)雙廟村人,清末洋務派首領,同治進士。
5、馮國璋:(1857-1919) 河間(今滄州市河間)西詩經村人,系明代開國勛臣馮勝的後代。1916年任副總統,1917任代總統。
6、馬本齋:(1903-1944) 回族,獻縣(滄州市獻縣)東辛庄人。1938年在家鄉組織回民義勇軍,抗擊日本侵略者,到1944年六年多的時間里,身經大小戰斗五六百次,沉重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