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神話化
中國古代神話的原始狀態是十分豐富多彩的,但經過歷史潮水的沖刷,如今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大多隻是一些零碎的片段。這是一件非常遺憾的事。
中國古代神話之所以散失,除了它沒有受到文人的重視之外,神話的歷史化,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所謂神話歷史化,就是把神話看成是歷史傳說,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為人的祖神,並把神話故事當做史實看待,構成了一些虛幻的始祖以及它的發展譜系。這一文化現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現過。
中國的神話歷史化,是史家、思想家們自覺或不自覺的行為。一般認為,古代神話形象經歷了從動物形、半人半獸形到人形這么一個發展過程。在正統的史家或儒家的典籍中,那種半人半獸形的神性形象被抹殺殆盡了,因為這種形象很難被納入歷史譜系之中,而且也違背了理性化的原則。此外,還有其他一些觸犯了理性化原則的神話,也都遭到刪削。如司馬遷所說:「其文不雅馴,縉紳先生難言之。」(《史記·五帝本紀》)相當一部分神話因此得不到史家的認可,因而沒有進入載籍。這些,我們已無從考察了。有些有幸被文人筆錄,但在此後的流傳過程中,又被無情地刪削。如《列女傳》古本所錄舜的神話中,有二女教舜服鳥工龍裳而從井廩之難中逃脫的情節,今本《列女傳》中就盪然無存了。再如《淮南子》古本載嫦娥奔月神話時說嫦娥「託身於月,是為蟾蜍,而為月精」,今本《淮南子》亦不存。其原因可能都是「不雅馴」。
㈡ 神話與歷史的關系
神話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歷史具有真實性,是以文字或其他記錄方式所存在的;而神話與傳說責是根據當時的一些相關的人或事通過人們口口相傳加上了當時人們的誇張及想像,及當時當政者的思想意志的控制所產生的,其反映了當時人們及後人的思想、願望及情感的爆發。所以連著是有著基緊密關系,及嚴格的區別。
古代,神話傳說和歷史人物經常混淆不清,有的是歷史的神話化,也有的是神話的歷史化。因此,古代帝王無不有煊赫的家譜,不是源於某一天神,便是源於某一古帝。所謂歷史傳說,則指歷史上實有人物的傳說,乃在原有歷史事實的基礎上有若干程度不等的幻想。歷史是人的歷史, 神話故事是人類美好夢想和偉大智慧的結晶。
(2)歷史神話化擴展閱讀
神話的條件要求
第一,它必須是人類演化初期的故事。根據這個定義,如果將瑪麗蓮夢露和黛安娜王妃的死訊視為神話,即是錯誤的。因為她們頂多隻是「傳說」,算不上是「神話」。事實上若用英文原文來看這樣的訊息,應該用「legend」(傳說)來表達,而不能用「myth」(神話)來定義。再拿日本的例子看好了。弘海大師(即空海和尚)帶領人們挖掘而成的蓄水池,或他曾經駐足之處,這些也只能算是說明偉人事跡的「傳說」,並不會將之視為「神話」。
第二,述說神話的承傳者一定得對所述說的內容信以為真。依照這個定義來看,許多現代人所謂的神話,根本算不上是神話,那些故事是在敘述一些根本沒有信眾的神明,嚴格來說,這樣的故事不該被稱為神話。
第三,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是介於神話、傳說、典故、民間故事之間的傳奇,因深得地方百姓喜聞樂見而廣為流傳,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如中華民國開國之時流傳於嶺南廣東之——炮打瘦狗,滿清改朝的「傳說。
㈢ 在古代史詩中,神話和歷史的區別是什麼
在古代史詩中,神話的因素占據極大比重,可說是神話與歷史的結合,或神話歷史化與歷史神話化的產物。荷馬史詩也不例外。它所描寫的世界也是人神不分、神人相交的世界。
㈣ 上古神話為什麼被歷史化
中國的神話歷史化,是史家、思想家們自覺或不自覺的行為。如《屍子》所記敘的「黃帝四面」,即傳說黃帝長有四張臉,但當子貢以此請問孔子的時候,被孔子巧妙地解釋做黃帝派遣四個人去分治四方,就成了歷史教科書而和神話的原意大相徑庭了。
上古神話是原始先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它的內容涉及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既包括世界的起源,又包括人類的命運,努力向人們展示「自然與人類命運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意象」。上古神話在後世仍然具有文學魅力,同時也啟發了後世的文學創作。
神話是在用隱喻的方式講述美麗的人生真理。民間故事和神話中「荒誕的、不合理的、非自然的」主題來源於夢和幻想,在夢的層面上,這些形象代表了個體夢境的全部心靈狀態。
經由詩人、預言家和富有遠見者的深化,這些形象開始象徵人類與微觀世界的精神規范。因此它們是來自意象語言的說法,表達了形而上學的、心理學的和社會學的真理。
(4)歷史神話化擴展閱讀:
大凡了解中國古代神話的人,無不感嘆古老神話的散佚與消亡,而追本求源,多歸因於儒者的改造和史家的史化,便將孔子與司馬遷視為「操刀」人和中國神話的戳滅者,表象雖然如此,然此論實非公允。
孔子盡管不語「怪、力、亂、神」,司馬遷亦據神話傳說作成「五帝本紀」,然而將神話納歸中國的歷史系統,孔子非始作俑者,司馬遷也非「罪魁」。正本清源,其來久遠矣。
中國的上古原始神話遠沒有形成統一的神系,始祖神兼天神的綜合身份是古神話的一大特點,它包含著中國原始人類的「天人合一」、「人神合一」的古樸思維,也構成了中國神話歷史化的一大契機。
周人的天道觀念,與《尚書》《左傳》《國語》等典籍的歷史化的記錄,已慢慢地將神話、傳說與歷史融化為一體了。孔子、孟子、墨子諸人只不過是這場漫長的改塑運動中的推波者,而司馬遷也僅僅是一個總結人物而已。
中國古代神話的歷史化進程經歷了自西周到西漢前後一千餘年的漫長歷史,集中地反映了華夏民族意識的形成過程,對中國的傳統文化觀念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如:天神兼始祖神——原始血統觀念在遠自一百七十萬年前,或許更早時期,祖先們已作為「人」的身份生活在中國大地上,經過漫長的蒙昧時代、野蠻時代,而逐次開啟文明之光。
在那茫茫的洪荒時期,一支支原始先民生活、奮斗在各自的地域之中,本是互不相乾的,他們以口耳相傳的形式,代代傳誦著自己的故事和氏族或部落英雄先祖們的業績,雖然,在日後的部族征服、融合、移徙過程當中;
這些遠古的故事被改造、淡忘,或產生部族之間傳說的交融,但他們卻永遠不會忘記自己各自的先祖,並以獨特的方式排列著以一個祖先為中心的後裔圈。
先祖的事跡也濃縮著一個部族的故事,也就是那古老的神話傳說。正是依靠這些原始神話,依稀可辨各個不同氏族的來源與彼此的血緣關系。
㈤ 為什麼荷馬史詩是神話歷史化與歷史神話化的產物
在古代史詩中,神話的因素占據極大比重,可說是神話與歷史的結合,或神話歷史化專與屬歷史神話化的產物。荷馬史詩也不例外。它所描寫的世界也是人神不分、神人相交的世界。其實,在人類社會的最初時期,歷史與神話是不可分的,社會上一些傑出的英雄人物的活動,在人們的心目中,常被視為是一種超自然,也就是超人(神)的精神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