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金歷史
㈠ 誰能介紹一下,遼,金,西夏以及後金的歷史
遼、金、西夏、後金是我國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由游牧民族建立起來的國家(政權),從祖源上來看,遼和西夏的血緣、金和後金的血緣更近一些。
遼(契丹)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具有鮮明多民族特點、地域遼闊、人口眾多的國家,中國的歷史是由包括居住在中原地區的主體民族--漢族和周邊各少數民族共同開創和締造的,每一個民族都是中國歷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每一個民族都對燦爛的中華文明作出了卓越貢獻。
大遼王朝的建立者是契丹人,其更遠的祖源是東胡後裔鮮卑人的旁支。
鮮卑族是一個龐大的族群,主要由慕容部、宇文部、禿發部、拓跋部組成,而契丹就屬於宇文部的一部分。當初,有一個叫莫那的部落酋長帶領族群離開故土來到了遼西,漸漸的壯大起來,引來了鮮卑慕容部落的打擊,最終,莫那的族群被分割為三個部落。其中的一支部落就是後來建立了北周的宇文鮮卑,另外兩支部落契丹、庫莫奚一同逃到了松漠之間。到了鮮卑拓跋建立北魏以後,契丹和庫莫奚又被北魏強行肢解,庫莫奚被安置到了松漠西部,而契丹被安置到了松漠東部。
皇太極繼位以後,改女真為滿洲,意為佛的化身,並且為了適應境內滿族、漢人、蒙古、朝鮮各族雜居的狀況,也為了減少「岳飛抗金」等故事帶來的副作用,他正式放棄了令漢人反感的國號「大金」,定國號為「大清」。
肅慎→挹婁→勿吉→靺鞨→黑水靺鞨→女真→滿族
㈡ 後金到清朝建立的歷史
努爾哈赤以父祖"十三副遺甲"起兵,與女真各部征戰,於公元1587年攻下費阿拉城,自稱王,建宮室。公元1603年,遷都到其出生地赫圖阿拉(後稱興京)。公元1616年稱"汗"(即皇帝)。建後金國,意在繼承女真完顏氏王朝的傳統,年號天命。天命十年(1625)又遷都沈陽。 公元1626年(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攻寧遠時被袁崇煥所傷,在返回沈陽的途中死去。 努爾哈赤死後,由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爾泰、八子皇太極共理國事,即"四大貝勒"執政。第二年(1627)皇太極繼汗位,廢除了"四大貝勒"執政的制度,並把女真族改稱為滿族,公元1636年,皇太極稱帝。他怕漢人回顧歷史有傷民族感情,於當年將後金國改為大清國
㈢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 歷史上的努爾哈赤稱帝了嗎
1616年,建州女真部首領努爾哈赤建立大金,史稱後金。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為大清。1644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同年順治帝遷都北/京。
努爾哈赤是在皇太極即位之後被追尊為皇帝的,廟號太祖,謚號很長,但主要是最後一個字,原來是「武」,後來是「高」(順治死時以鰲拜為代表的滿洲大臣們改的),所以努爾哈赤被成為太祖高皇帝。終努爾哈赤一生,名稱只是大汗而已,國號只是大金。說稱帝,只能說他是地方政權女真的可汗,而非被歷史認可的大/一/統/帝王。
㈣ 理政聽訟大臣在後金的歷史作用是什麼呢
先說結論,「理國政聽訟大臣」清入關前職官。設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共五人,均為努爾哈赤之親信大臣和統兵將領,又稱「五大臣」。同時還設有扎木固齊十人,亦稱理事十大臣,與五大臣佐理國政,厘治政刑。凡有聽斷之事,先經十大臣審問,然後言於五大臣再審,最後由努爾哈赤親審。五大臣參加議政,故又稱「議政五大臣」。
努爾哈赤能夠建立後金,不光因為能征善戰,而且極其注重內部機構管理。作為馬背上的男人,除了征戰殺伐,又以獨特的政治能力區別了匹夫之勇。
萬曆四十二年(1614),努爾哈赤正式設置了自己的「團隊」,「立理國政聽訟大臣五員」,由此成了清初最早的政治權力運行機構。
然而這個機構運行之後並不順暢,最大的原因就是與早期汗位繼承人的褚英有著嚴重的權力沖突,並最終以褚英的被圈禁致死告終,「結怨於所擢用之身同父汗之五大臣,使之彼此不睦」,「如此虐待四兄弟及五大臣」,最終導致努爾哈赤震怒並下達最終處理結果「安容爾執政耶」。
五大臣的設立,證明了努爾哈赤從一介首領上升到了正規化的政治建設水平,然而這種狀況隨著努爾哈赤的兒子們均可獨當一面後,五大臣開始走進歷史。「太祖建號後,諸子皆長且才,故五大臣沒而四大貝勒執政。」 《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