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歷史地圖集
⑴ 要去西安旅遊,想看一本關於西安歷史文化的書!各位推薦一本吧!
《[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西安文物與古跡》,這本書對於西安的介紹可能專業些;
另外也可以看看賈平凹的《老西安》這本書;
最後強烈推薦胡婕的《本色西安》,該書內容包括:歷史名勝和文物古跡的旅遊介紹,現代都市的面貌,當地人的生活趣事,宗教信仰、心靈感悟的哲理小品,咖啡愛情故事和酒吧文化,本土的當代藝術與音樂,外國留學生的人物寫真等, 堪稱第一本關於西安的小資旅遊寶典。 這不是一本純粹的旅遊攻略集萃,盡管它擁有實用精美的手繪地圖和作者作為當地人關於吃喝玩樂最詳實體貼的介紹。 這不是一本專業的歷史人文讀本,盡管它囊括了旅遊景點的權威介紹和歷史掌故的生動解讀。 這是一本描繪城市本色的漫步日記。 踏歌漫步,無論作為旅行狀態,還是生活心態,都是令人心神放鬆的好方式。
參考一下吧,喜歡的話就自己再深入了解一下吧........
祝好運............
⑵ 史念海的主要作品
《中國疆域沿革史》(與顧頡剛合著),長沙商務印書館,1937年3月。
《中國的運河》,重慶史學書局,1944年出版;1988年4月,陝西人民出版社再版。
《河山集》(1-7集):先後由三聯書店於1963年9月與1981年5月;人民出版社於1988年1月;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於1991年12月;山西人民出版社於1991年12月與1997年12月;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於1999年1月出版。
《黃土高原森林與草原的變遷》(與曹爾琴、朱士光合作),陝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中國人口地理和歷史地理》,台灣學生書局,1991年11月出版。
《中國歷史地理綱要》(上、下冊),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與1992年5月。
《西安歷史地圖集》(主編),西安地圖出版社,1996年8月。
《中國古都和文化》,中華書局,1998年7月。
《唐代歷史地理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12月。
《黃河流域諸河流的變遷與治理》,陝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⑶ 關中 漢中 蜀中 各是指哪裡
關中,西大散關,東函谷關,北崤關,南武關,洛陽長安一帶地區。
漢中,秦嶺以南,四川盆地以北一帶地區。
蜀中,四川盆地。
各個朝代所指基本無區別。
關中是指「四關」之內,即東潼關(函谷關)、西散關(大震關)、南武關(藍關)、北蕭關(金鎖關)。現關中地區位於陝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楊凌五市一區,總面積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萬(2015年底)。
蜀中即蜀,古國名,為 秦 所滅。有今 四川 省中部地。因泛稱 蜀 地為「蜀中」。晉 常璩《華陽國志·劉先主志》:「建安 十九年,先主 克 蜀。蜀 中豐富,盛樂置酒大會,饗食三軍。」
《三國演義》第六十回:「修 又問曰:『蜀 中人物如何?』松 曰:『……九流三教,出乎其類,拔乎其萃者,不可盡記,豈能盡數。』」清 袁枚《隨園隨筆·蜀無眉山》:「卭州 牧 楊宏慶 雲:『人稱三 蘇 為 眉山 蘇氏,考之 蜀 中志書,無所謂『眉山』者。』」
(3)西安歷史地圖集擴展閱讀:
古代蜀中、漢中與中原聯系
自秦滅巴蜀之際到秦亡,從秦都咸陽到蜀中的主要交通路線一直是褒斜道——金牛道。直到前述劉邦為消除項羽疑慮,焚毀褒斜棧道,關中至漢中巴蜀的主要交通線才轉為故道。
但故道顯然並非新辟,故道之稱,表明其開辟時間顯然甚早,甚至可能先於被許多學者認為最早的金牛道——褒斜道,很可能是後者開通前連接蜀地和渭水上游地區的主要傳統通道。
綜合各方面的資料,故道的開辟應不晚於西周甚至先周經營巴蜀江漢時期,是周人所築著名的「周道」網路的組成或延伸部分。史籍中「周道」又曰「周行」,其初創當始於先周時期的周原,滅商後遂在王畿內擴展成頗為暢達的交通干線體系,而且延伸到了一些重要的諸侯國。
記載周代西土封國夨以土地賠償散國的銅器散氏盤(郭沫若從劉心源稱夨人盤)銘,即有「封於周道」之語,並記其所償之地涉及「芻道」、「原道」、「眉道」、「逨道」、「桹木道」、「井邑封道」、「瀗」、「大沽」等諸多陸路、水道名稱。
散氏盤相傳於清乾隆初出土於陝西鳳翔縣,王國維先生根據克鼎銘文中「地名頗與此盤相涉」考證指出,克鼎出土於「寶雞縣南之渭水南岸,此地既為克之故虛,則散氏故虛必距此不遠,因知散氏者即《水經·渭水注》大散關、大散嶺之散。
又銘中瀗水即《渭水注》中之扞水,周道即周道谷,大沽者即《漾水注》之故道水,岡即衙嶺山間之高地也,其諸地之總名銘中謂之眉……又據此盤所紀地理觀之,則夨在散東,井在夨散二國間而少居其北」。
無論散盤出土於上述何地,散氏故虛所在則無異議,因而郭沫若、譚騏驤分別主編的歷史地圖集均將散地定位在嘉陵江上源之「大散關、大散嶺」一帶,亦即史籍記載的故道一線。
而王氏考定「銘中瀗水即《渭水注》中之扞水,周道即周道谷,大沽者即《漾水注》之故道水」,可謂不易之說。而所謂故道水,就是鳳縣以上嘉陵江主源水道。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關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蜀中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歷史文獻與出土資料互證川陝蜀道的起源和早期開發
⑷ 地圖的歷史
地圖起源很早,傳說在人類發明象形文字以前就有了地圖。人類要在一個地方定居,開展生存活動,就要記錄下這地方的山川、水澤、土地狀況。出走遠地就要辨別方向、熟識路途的山丘、溝壑、河流、湖澤、樹木、道路,要出得去,回得來。沒有文字就用符號、線段、極簡易的圖形描繪成示意地圖。
公元前11世紀,周成王決定在洛河流域建洛邑。《尚書》中《洛誥》就記述了有人就圖興建的事。春秋戰國時期,由於戰爭和管理需要,出現了不同用途的地圖。《周禮》中列舉執掌不同用途地圖的部門二十餘個。有的掌「版圖」(戶籍圖)、有的掌「土地之圖」、有的掌「金玉錫石之地圖」、有的掌「天下圖」(全國性區劃圖)、還有的掌「兆域之圖」(墓葬地圖)等。1977年河北平山縣發現戰國時中山王陵墓形式范圍示意圖。
戰國時期,軍事地圖更為普遍。《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分別附圖9卷和4卷。《管子·地圖篇》曾道,凡統帥軍隊者,必事先詳盡熟悉和掌握軍事活動地區的地圖。
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三幅西漢初年地圖。一幅為地形圖,一幅為駐軍圖,另一幅為城邑圖。距今已有2100多年。
中國公元3世紀,已提出繪制平面地圖的科學理論。西晉時山西聞喜人裴秀(223~271)主持繪制《禹貢地域圖》,明確提出繪制地圖的6項原則。
唐以後,賈耽(730~805)師承裴秀六體,繪制了《海內華夷圖》。這是當時世界上最著名的地圖。保存在西安碑林宋代(1136年)刻的《華夷圖》、《禹跡圖》和保存在蘇州又修正了《華夷圖》中失誤的宋代石刻《地理圖》,是人們能看到最早的石刻地圖。元代朱思本總結唐宋前人經驗,根據已有圖籍,輔之實地調查,編成《輿地圖》2卷。明代羅洪先將其改成分幅圖,名為《廣輿圖》,是最早的地圖集。清康熙間,政府主持,聘用西洋教士,對全國實地測量,繪制出《皇輿全圖》。1869年(同治6年),晚清楊守敬整理和編制了歷代輿地圖,用墨色標志古名,硃色標志今地名,為後人研究地理沿革做出不朽貢獻。1863年(同治2年),胡林翼主纂、鄒世治、顧圭齋運用計里畫方古法和經緯度制圖新法,編製成《大清一統輿圖》,因涉外,又稱《皇朝中外一統輿圖》,為應用最廣泛的古代地圖。
由今人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從1955年開始編纂,1975年內部試行,1982年公開發行。包括原始社會、夏商西周春秋戰國、秦兩漢、三國、兩晉、十六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遼金、元明清等,共8冊20個圖組304幅圖,收地名7萬個,是最完整的歷史地圖集。60年代,由竺可楨、黃秉維、陳述彭教授主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地圖集》,比例尺1:1000萬包括地質、地貌等8個圖組和附錄,共47個單元,200多幅地圖。系統反映和總結了地學、生物學、自然資源等部門區域的最新成果。
⑸ 王社教的代表性論著
1、蘇皖浙贛地區明代農業地理研究,陝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9月;
2、西安歷史地圖集(合著),西安地圖出版社,1996年8月;
3、清代西北地區地方官員的環境意識——對清代陝甘兩省地方誌的考察,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4年第1輯;
4、遼宋金元時期山西地區城鎮體系和規模演變,陝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第4期;
5、明清時期農業生產結構的調整,朱士光等主編《西北地區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與小城鎮發展》,P99-122,西安地圖出版社,2003年9月;
6、史念海先生與中國古都學研究,史學史研究,2003年第1期;
7、民國初年山西的植樹造林及其成效,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2年第3輯;
8、明清時期畜養業結構的變化,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1年第3輯;
9、歷史時期我國沙塵天氣時空分布特點及成因研究,陝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3期;
10、關於中國歷史農業地理研究的幾點思考,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編《面向新世紀的中國歷史地理學——2000年國際中國歷史地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齊魯書社,2001年10月;
11、漢長安城斗城來由再探,考古與文物,2001年第4期;
12、堯都平陽的傳說和華夏文明的起源,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0年第2輯;
13、清代安徽農業生產的地區差異,中國農史,1999年第4期;
14、論漢長安城形制布局中的幾個問題,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9年第2輯;
15、隋唐長安城的選址及其內部結構的形成與原因,《中國古都研究》第13輯,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
16、明代太湖流域的糧食生產和缺糧問題,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年第3輯;
17、明代蘇皖浙贛地區的雜糧作物及其分布,中國農史,1997年第3期;
18、明代雙季稻的種植類型及其分布,中國農史,1995年第3期;
19、西漢上林苑的范圍及相關問題,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5年第3輯;
20、再論安徽稱省時間與建省標志,安徽史學,1994年第1輯。
⑹ 歷史上第一張中國地圖是何時誕生何人繪制
專家證實,迄今中國最早的實物地圖為從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的7幅地圖,其成圖年代為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
國家測繪局考證後認為,它們比中國經實測保存至今的最早的傳世地圖———西安碑林中的《華夷圖》和《禹跡圖》早1300多年,比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圖約早300年,但是作者不詳。
天水放馬灘1號秦墓出土的7幅地圖,均用墨線繪在4塊大小基本相同(長26.7厘米、寬18.1厘米、厚1.1厘米)的松木板上。據同時出土的竹簡紀年和隨葬品的特徵,經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部門鑒定為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物品,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木板地圖,其保存之完好實屬罕見。
按其用途可分為《政區圖》、《地形圖》和《林木資源圖》。在這幾幅圖上,不僅有山川、河流、居民點、城邑,還特別注有各地之間的相距里程,與現今距離大都相符,可見,這些地圖是相當准確的實測圖。
(6)西安歷史地圖集擴展閱讀:
中國首張全國測繪地圖——《十道圖》
「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早在魏晉時,制圖學專家裴琇便提出了「制圖六體」理論,即地圖測繪時要考慮「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六大要素。這一理論在中國測繪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大大提高了地圖的准確性。
雖然有「制圖六體」這一先進理論,但在唐代之前,事實上還沒有哪一張中國地圖是全國范圍內實際測量出來的,其精準度多少要打些折扣。到了唐朝,這種情況發生了改變——中國歷史上第一張全國性測繪地圖《十道圖》的出版,成為中國地圖全國性基本地圖測繪的開端,這水平在當時是世界第一,標志「大中國」疆域,開始走向精準。在圖上,中國疆域首次突破了1200萬平方公里。
唐朝規定,每五年(原為三年)須向職方報送地圖,進而編制全國《十道圖》。所謂「十道」,就是自然界限,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將全國劃分為十大區域,唐玄宗主政後增至十五道。據《舊唐書·地理志一》,唐朝疆域,「凡東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唐朝全國地圖《十道圖》,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繪制出來的,它是依各州定期報送的地圖進行繪編,作為中央政府實施各種政令的依據。
《十道圖》有三種版本,均為多卷本。據《新唐書·藝文志》記載,有十三卷本《長安四年十道圖》、十卷本《開元三年十道圖》和李吉甫十卷本《十道圖》。前兩種版本的《十道圖》大體有山川、戶口、賦稅、行政區域界線、州縣總數、文武官員數字、薪俸、各州郡疆域等,但均已失傳,甚至連繪制者都無從查考。
李吉甫十卷本《十道圖》有記載,但原件也已不存,僅在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歷史地圖集、宋刻本《歷代地理指掌圖》中收藏有總圖性質的《唐十道圖》一幅,但後來流落他國,現藏於日本東洋文庫。
與《秦地圖》一樣,唐朝《十道圖》對中國的影響亦很大。宋太宗時全國地圖《淳化天下圖》,就是參照唐朝舊圖繪制的,此後北宋先後出現了《九域圖》、《十八路圖》等多張全國地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地圖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古代影響最大的三張「全國地圖」
⑺ 歷史人文地理研究內容
人文地理學是研究地球表面人類活動(物質和精神)或人與環境之間關系所形成人文現象的分布、變遷及其地域差異的學科。當代人文地理現象是歷史時期的人文地理現象的延續和發展,因此,歷史人文地理學與當代人文地理學是兩個密切相聯的學科。
我國古代很早就重視歷史人文地理現象。《史記·貨殖列傳》、《漢書·地理志》後序所引朱贛 《風俗》 和劉向 《域分》里,對戰國至西漢以來各地的農工產業、商業貿易、城市交通、民俗風情等人文地理要素及其區域差異,都有極為生動的敘述,既寫出了各區域的特點,又指出區域之間的聯系和影響,同時還闡述了各區經濟、文化差異的環境因素的歷史淵源,是我國近2000年前的歷史人文地理珍貴資料,在世界上是絕無僅有的。但是我國古代地理學一直沒有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歷史人文地理作為一門獨立學科的興起,實開始於20世紀30年代。
1934年由顧頡剛、譚其驤主持成立的「禹貢學會」,開創了我國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局面。從學會創辦的 《禹貢》半月刊,總共出版的7卷82期所發表的論文來看,除了一小部分歷史自然地理論文外,大部分是歷史人文地理方面的論文,大量的是有關歷史人口、城市、交通、物產、民族、文化以及邊疆史地等專題論文和考證。
1949年後,由於片面學習前蘇聯的結果,我國地理學界人文地理的發展受到了冷落,歷史地理學的人文地理研究也受到影響。然而作為中國人文地理一個分支的沿革地理學,由於深厚的傳統和客觀形勢的需要,反而有了充分的發展,主要表現在由譚其驤主編 《中國歷史地圖集》 的出版。
1979年末,在廣州召開了中國地理學會第四屆代表大會,為復興人文地理學揭開了序幕。1982年,譚其驤發表了 《歷史人文地理研究發凡與舉例》 一文,強調當前研究歷史人文地理的重要性,他指出 「要研究當代的人文地理,歷史人文地理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又指出中國歷史人文地理需要並可能研究的方面與門類極為廣泛。恰當地指出各區的地域及其特色,是論述這一時期人文地理的重要內容,亦是中國歷史人文地理亟待開拓的大有可為的研究領域。以上的論述對歷史人文地理研究具有指導性意義。
80年代以來,歷史人文地理的研究開始蓬勃發展。其成果大致分為部門和區域歷史人文地理兩個方面。部門歷史人文地理,研究的范圍又分為斷代和地區兩類。
人口是人文地理學的最基本要素。中國人口問題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引起中外學術界的廣泛興趣。《西漢人口地理》(葛劍雄,1986),是我國第一部歷史人口地理著作,以後又有 《唐代人口問題研究》 (陳國棟,1991)、《唐代政區與人口》(翁俊雄,1995)、《唐代人口地理》 (費省,1996)、《明清時期的兩湖移民》(張國雄,1995)、《北京歷史人口地理》 (韓光輝,1996)、《中國移民史》(葛劍雄等,1997)等著作出版。這些著作的重點,是研究某一歷史時期或地區人口數量、增長、分布、遷徙的地域差異及其影響。由於資料條件的原因,研究的對象比較集中在資料相對完整的統一時期,尤其是對近代中國人口影響最大的清代,是中外學者研究中國人口史的重點,並有不少專題論文發表。
政區地理是中國傳統沿革地理發展起來的,上述 《中國歷史地圖集》 即以地圖形式反映歷代疆域政區的變化。但完整意義上的政區地理,不僅要研究疆域政區的分並置廢,還需探究其中的原因及其與自然和人文因素的關系。《西漢政區地理》 (周振鶴,1987),是我國第一部歷史政區地理專著,基本上理清了西漢一代紛繁雜亂的政區變化及其內在因素,以後東漢以下歷代的政區變化已有不少有價值的論文發表,還有以區域性的政區地理研究,如《北京歷代建置沿革》(尹鈞科等,1994)。此外,《東北歷史地理》(孫進已等,1989)、《河西走廊歷史地理》 (李並成,1995) 兩書已出版的部分都是以歷代疆域政區為主的。
我國歷來是以農為本、以農立國,歷代政府一貫重視農業,民間對有關生計的農業也分外關注,存世的資料不少,為研究歷史農業地理提供了方便。然而以往歷史學界比較重視農業科技史的研究,忽視了中國農業的地域差異。80年代以來,在史念海的倡導下,有關歷代農牧業的區域布局、農業地域結構、作物分布與傳播、農田水利、農業產量的地域差異等問題,都有專題研究,已發表的專著有 《宋代農業地理》 (韓茂莉,1993)、《四川歷史農業地理》 (郭聲波,1993)、《清代兩湖農業地理》 (龔勝生,1996)、《元代農業地理》(吳宏岐,1997)等。其他如黃河中下游和長江中下游農業和水利的發展格外受到學者的重視,都有成果發表。
城市人口集中,最能反映一個時期的人文地理景觀。侯仁之對北京城市的研究,史念海對西安城市的研究,為我國城市歷史地理研究做出了典範。先後出版的 《北京歷史地圖集》、《西安歷史地圖集》,是我國城市歷史地理研究最卓越的成果。此外,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安陽、上海、武漢、廣州、寧波、蘇州、福州、臨淄、承德等大中城市的歷史地理都有專著和論文發表。以後又注意到城市群的研究,如 《中國運河城市發展史》(傅崇蘭,1985)、《北京與周圍城市關系史》(王玲,1988)等。宋代以後,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南方出現大量新興市鎮,引起中國城市由單純政治中心向多元化轉化,中小經濟城市的出現,不僅改變了我國城市的地域布局,同時也開發了新興交通路線,改變了古代的交通網路格局,對我國人文景觀的變化具有很大影響。《宋代草市鎮研究》(傅宗文,1991)、《明清江南市鎮探微》 (樊樹志,1990)、《明清時期杭嘉湖市鎮史研究》(陳學文,1993)都是這方面重要的著作。
80年代開始,文化史研究者對我國文化的時代差異研究得比較透徹,但對歷史上幅員遼闊的祖國文化地域差異還注意得不夠。《方言與中國文化》(周振鶴等,1986),雖然不是文化地理專著,但其中有關方言的歷史地理背景的闡述,則是文化地理的重要內容,在國內外頗有影響。《中國文化地理》 (王會昌,1992年),則是專論文化地理的著作。此後中國文化史研究吸引不少學者對這種文化地理背景的思考和研究。有關學術文化、宗教、語言、民俗地理布局等研究也日益增多,由此而引起歷史社會地理學成為令人感興趣的一個分支,《北方移民與南宋社會變遷》(吳松弟,1993)、《明清徽商與淮揚社會變遷》(王振忠,1996)、《近600年自然災害與福州社會》(王振忠,1996)等,都是這方面的代表。
歷史運輸地理的研究,多年來對內地主要著重陸水交通道路的開辟,對外主要著重陸路及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後者已成為一門國際性學問,但是全面的運輸地理的研究是比較欠缺的。歷史工礦地理是比較薄弱的一個分支,現有的成果是對古代工礦業的分布、技術做過一些資料的匯編和考證,如 《漢代手工業》(宋治民,1992)、《中國古代礦業開發史》(夏湘蓉等,1980)、《清代的礦業》上、下冊(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1983),作為科學意義的歷史工礦地理還剛剛起步。
對區域歷史人文地理的綜合研究,也是近年來歷史人文地理研究的一個可喜方向。《古代荊楚地理新探》 (石泉,1988)、《黃淮海平原歷史地理》(鄒逸麟等,1993)、《山西歷史經濟地理述要》 (楊純淵,1993),都是從一個側面對歷史人文地理作比較全面的論述。
⑻ 哪些地方已經編制了電子版的歷史地圖集
看看我收集的歷史地圖吧
http://muxiang37.blog.163.com/album/#m=0&p=1
⑼ 西安歷史地圖集PDF
這個應該不會有pdf吧
這本書定價要400多呢
你可以買一本看
⑽ 中國最早的一套歷史地圖是
從甘肅天水放馬灘秦墓出土的7幅地圖,成圖年代日前得到確定。專家證實,這些地圖為迄今中國最早的實物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