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快速記憶法
濃縮記憶法。
濃縮記憶法是抓住歷史知識的主要內容,扣住關鍵字,把復雜、繁多的識記材料加以凝煉、壓縮進行記憶。例如,整個中國近代史的內容實在太多,我們可以通過濃縮歸納,並巧妙地記憶它的知識框架:一種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兩對矛盾(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三條線索(屈辱史、抗爭史、探索史),四大階級(農民階級、地主階級、無產階級、資產階級),五股思潮(封建****、平均主義、君主立憲、民主共和、社會主義),六國列強(英、法、美、俄、日、德),七款條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中法新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二十一條》),八個人物(林則徐、洪秀全、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袁世凱、毛澤東、蔣介石),九次運動(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維新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運動、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五卅運動、一二九運動),十場戰爭(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護國戰爭、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第二次國內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濃縮記憶法的優勢是增加大腦對知識信息的容量,減輕學習的負擔,而且適用的范圍較廣。但濃縮的部分應該是最精華的。
② 怎樣快速記憶歷史知識
1.必須在理解上下功夫。歷史學習中要想記得多、記得牢,關鍵在於理解,因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識才不會忘記。上歷史課和上其他課一樣,一定要專心聽講。有些同學認為上課聽不聽無所謂,反正課文內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試前去背背,同樣可以應付,這種想法是十分錯誤的。盡管有些簡單內容可以死記硬背,但復雜一些的內容光靠死記是不行的,有許多歷史知識必須弄明白這個知識是什麼,為什麼會是這樣,意義何在,有什麼影響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歷史現象的因果關系和來龍去脈;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老師分析講解,自己也不開動腦筋積極思考,幻想考試前去突擊硬背,臨場時必然會顛三倒四或張冠李戴,有的則束手無策,不知所雲。2.善於化繁為簡,化難為易。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初中《社會》第三、四冊,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內容。3.巧記人名、地名、年代。歷史知識的重要特點是需要記憶的人名、地名、年代較多,去掉這些也就不成為歷史了。學習歷史,記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並不是光靠死記硬背,同樣有比較可行的科學記憶方法。(1)記人名。記歷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徵來加強記憶。如兩漢帝王都姓劉,兩宋的姓趙,兩晉的姓司馬。記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諧音法,用這兩種方法記外國人名字尤為適用。諧音法就是將外國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漢字去理解,使原來無意義的音節成為有意義的名詞或片語,便於記憶。有些人名不妨給它取個雅號,使用諧音法(雅號)記人名盡量要能順口、生動,防止低級和粗俗。對歷史人物不僅要記住讀音,還要書寫正確,若寫錯別字,則前功盡棄。如把齊桓公的「桓」寫成「恆」,把「贏政」寫成「嬴政」等等。(2)記地名。歷史學習中常常要記許多地名,尤其是古今異名和外國地名,更使初學者感到頭痛,成為學習的攔路虎。如何記住這些地名呢?首先,在學習有關歷史地名時,一定要藉助地圖冊來加深理解和掌握地理方位,以形成正確的空間表象。如學習《中國古代對外經濟交流》一章,要記的地名較多,一定要對著書本或圖冊,弄清它的位置,才能記住;學《隋朝大運河》,只有看著地圖冊,才能記住一個中心(洛陽)、兩個點(東北到涿郡,東南到餘杭)、四個段(自北而南),否則就會把方向搞錯。對於中外史上有關軍事的地名更應藉助於圖冊和其中的各種標記,才能記住。其次,要記住地名還要仔細看課本中歷史地圖下列的古今地名對照表,才不會將古今名稱相同其實並不是同一地方的地名弄錯。如南宋趙構在「應天」稱帝,課本註明「應天」是「河南商丘」;1368年朱元璋正式稱帝,建立明朝,定都在「應天」,這里的「應天」則是在江蘇南京。兩個「應天」不是同一地方,不看課本注釋或圖冊,就誤認為是一個地方了。(3)記年代。時間概念是歷史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學科的特點之一。中外歷史綿延幾千年(若從原始人群算起則有兩三百萬年),其中需要重點掌握的年代也有一兩百個,牢記這些重要年代既是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最使初學者感到困難的一個方面。那麼如何才能既多又快地牢記歷史年代呢?第一,分清公元前後,掌握年代與世紀換演算法。在學習中國和世界的古代史部分,許多同學往往只記住年代的數字,卻分不清究竟是在公元前還是公元後如何分清呢?介紹一個簡便的方法:如果是中國史,只要抓住公元8年王莽改制這件事,凡發生在它以前的(即西漢為界)都是公元前,在此以後的都是公元後;而世界史可以公元前27年羅馬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為界,凡在此之前都是公元前,此後的都是公元後。如斯巴達克起義發生在公元前73年,而漢代班超出使西域則在公元73年。
③ 如何快速記憶歷史時間和事件
按時間順序串聯歷史知識。因為歷史學科是一部以時間為主線的大事記,掌握了時間的走向,按照時間來記憶對應的事件和相關知識,就很容易掌握整個歷史知識。而且很多歷史事件之間都具有內在的聯系,如果你記住了一個歷史事件,就可以推導出另一個歷史事件的相關內容。比如某某年發生了什麼,因為什麼事情,兩年後又發生了什麼......找到事件之間的聯系點記起來就很容易了。
建立一套自己的數字編碼。數字編碼就是通過諧音、形象轉化、意義轉化等方法,把枯燥難記的數字轉化成幽默詼諧、輕松有趣的漢字或話語,這既活躍了思維,又記憶了知識。在我用過的「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的數字編碼記憶,對數字「0到9「」和「00到99」共計110個進行了編碼,我們可以直接使用,也可以自己另外想一些。
對具體零散的知識要學會分類整合。①歷史上有許多事件發生在同一年、同一月中,這樣記住一個事件,就能夠連帶記住其他幾個事件的時間。②很多歷史事件都有固定的背景、原因、經過、結果,性質、影響等,多進行分類整合,比較和區別記憶,必能提高記憶效率。③有時間的話甚至可以整理出歷史專題。如古代經濟發展史、中國古代科技史、中國古代教育史等多個歷史專題。整理完成後,再進行細化填充內容。這樣肯定能把書本上的知識熟記於心。
還可以通過提問來記憶。在復習時,建議一邊寫下或者設計出可以幫助自己回憶的問題。若問題和書上的某些內容相關的話,也可以直接寫上頁碼,方便查找。
④ 如何快速記憶歷史知識
歷史本人小有心得,100分的卷子都是95以上,高考時也差不多是這個數,所以小有發言權。對於歷史來講,事情發生的時代很重要,這個時代的生產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與之相對應的就是生產關系了,在生產關系這一大范疇下要講求君主的政策,是否開明,社會普遍生產力,對外開放程度,對外政策等,一般歷史出題無非就是什麼時候有什麼事情或者有什麼與生產力對應的使用工具,而另一部分題則是考察你對當時政策和國內國際環境的理解了解程度了,如果你有時間的話可以買一本有大事年表的書,好好看幾遍,你會發現,當時的社會環境和生產力狀況會對某些事情造成必然影響,所謂有果必有因,一件事情就是下一件事情的起因之一,這是縱向的看一下,之後看每一個時代世界上各個國家都發生了什麼事,就是橫向的分析了,因為在大航海時代以後世界上各個國家之間的聯系漸漸加強,所以基本上發生的事情就有因果聯系,不是背景就是原因,所以多融會貫通幾遍就好了,根本不用背,大量的練習題雖然不推薦,但是對某些人很必要,題可以加深記憶的,只要你認為有必要就好;還有請不要對歷史產生排斥感,這樣會使你無法很好的融匯,到時效果會不好的。如果有什麼問題可以在問我,我會盡快為你解答的,希望你能在歷史上取得好的成績啊.
⑤ 怎樣快速記憶歷史年代
一、十八個朝代。夏商周秦漢,三國晉十六, 南北朝隋唐,五代加十國,宋元明清畢。
二、十八個時間節點。
公元前四個:前1046年、前771年、前221年、前207年;
公元800年前七個:25年、220年、280年、317年、420年、581年、618年;
公元800年後七個:907年、960年、1206年、1279年、1368年、1644年、1911年。
三、10個朝代有劃分。
4朝分兩段:周–西周、東周(春秋、戰國);漢–西漢、東漢;晉–西晉、東晉;宋–北宋、南宋。
三國分成魏蜀吳。
十六國:秦(前、後、西)、漢(成)、趙(前、後)、燕(前、後、南、北)、涼(前、後、南、北、西)、夏。
南朝:宋齊梁陳。
北朝:魏(北、西、東)、北齊、北周。
五代:後(梁、唐、晉、漢、周)
十國:蜀(前、後)、南(唐、漢、平)、北漢、楊吳、馬楚、吳越、閩國
摘自--個人圖書館作者黑扭
⑥ 歷史怎麼快速記憶
我能告訴你的是捷徑沒有。死記硬背只能是暫時的記憶,而且考試完後會迅速忘記,有時候甚至在考場上由於緊張和思維混亂而張冠李戴,或者遺忘。
所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從學習歷史開始,從一學期的開始起就扎扎實實地學習。有以下兩點:
1。樹立對歷史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就不羅嗦了。有了興趣,你對歷史的學習就不再是沉重的負擔,而是一種享受。比如你對網路游戲感興趣,那麼你玩個通宵,雖然時間很長,很累,但你的大腦就處於興奮狀態,因為你感興趣,所以積極性都被調動起來了。學習歷史也是一個道理。
2。多看歷史地圖冊。如果說歷史課本上那些文字看起來很枯燥的話,那麼歷史地圖則看起來非常有意思,圖文並茂,很容易讓人接受。在一張張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古代人們的生活,政治的紛爭,成就,等等。而且看的話,要反復的看,有空就當做樂趣看,這種反復的視覺輸入,會長久性地鞏固你對歷史的認識。這樣的話,你就是在考場上記不住原文,也會用自己的話說的八九不離十。
3。學習要循序漸進,要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習歷史不是機械地作為電腦而儲存那些過去的歷史事實和信息。而是通過這些古代的 事情得到一些有益的的啟示。以史為鑒,可以服務當今社會,也可以指導自己的生活。千古以來,世事紛擾,但是人性是沒有多大變化的。貪污犯千古差不多,英雄難過美人關也是幾千年來屢次被證明。反間計也是屢試不爽。如果通過學習歷史,你即便考試的分數不高,但是你獲得了獨立的屬於自己的頭腦,那你就是自由的,幸運的。因為能夠獨自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是人做為人的一大權利。如果你擁有了它,真是幸福的。
所以這里我沒有給你提供一些快速記憶的靈丹妙葯。說實話我也沒有。本人不是歷史專業,但是對歷史很感興趣。專業之餘就經常看歷史書籍,所以還是對歷史事實有自己的看法的,我為自己家擁有這樣的頭腦而感到幸運。
我也祝福樓主也能夠幸運地擁有屬於自己的頭腦。也許你還是學生,考試和成績對你很重要。你會覺得我說的話不管用,甚至沒道理。但是若干年後你回過頭(如果有幸的話)再看以前的考試時,你會覺得那沒什麼,不過如此。
以上信息純屬個人看法,僅供參考。
⑦ 怎樣快速記憶歷史和政治
1.反復背.先讀5遍在背一句(一句一句的背)必須用心去體會,長的你就一自然段背,背完一自然段、後就讀3遍自己在背(在讀的過程中必須大聲的讀).不記的在讀在背,總之一定要背熟在能背下個自然段.(在早上背書最有效,記的也最快)全部背完後在全文讀3遍在自己背一遍背熟了,就OK了.最好每天都要記一次,比較好,怕完掉
:其他方法:
第一招,因為每個段落都不是雜亂無章,毫無頭緒的,總有它一定的層次,所以如果掌握了它的層次,背書時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看到字面,第一時間聯想什麼意思.再根據自己的猜測看注釋.驗證一下.再看看自己的解釋跟正確答案有什麼區別.
3.先概括一下內容.再一層一層地背。
對了,背書最記的第一個字,和第一句,如果不記的了,後面就都不記的了.總之來說背書就是多讀.對記.對背.也要學會聯想.很長很長的課文還可以使用唱歌法背誦呢!
記性不如爛筆頭這是老師常說的一句話,不要抄,在老師講課的時候多做筆記.把重要的都記下來,在背誦也挺快,在老師講課時,老師要背書時,應該利用讀去記,去學校也能記啊(早讀之前)。
歷史:按照時間先後順序,比如說幾幾年,誰 做了什麼事情 有什麼重大意義 評價等(按照框架來記憶比較好)
⑧ 如何快速記憶歷史要點
1、編故事記憶法(導演記憶法) A.編故事法步驟: 1.減法,提取關鍵詞 2.乘法,想像,把關鍵詞變成圖像,關鍵是清晰,細節 方法:1.諧音 2.相關 3.單字聯想 4.拆分聯想 5.動作 3.加法,把想像的圖像進行連接 ,就是編故事,關鍵是誇張,動畫,有序 4.定位,把要記得和你想的聯系一起 5.復習 B.實例: 十個要記的詞。。。。 假設,支持,反對,評價,自下而上,推理,邏輯,前提,結論,思維變遷 一:乘法,抽象詞轉換 1.假設--假舌(諧音)--假的舌頭 或者:假設--彩票(相關)--假設我中了500萬 假設--假貨(單字聯想)--盜版光碟 假設--假+設(拆分聯想)--假的設備 假設-- 假射--(動作)假裝射球 2.支持--稚齒--小牙齒(諧音) 3.反對--雙手搖動(相關) 4.評價--放蘋果的架子(諧音+拆分聯想) 5.自下而上--走樓梯(動作) 6.推理--推梨(諧音) 7.邏輯--籮筐(諧音+單字聯想) 8.前提--提錢(諧音+動作) 9.結論--結輪(諧音)--樹上結的不是果實是輪子 10.思維變遷--思維變錢(諧音)--一人變魔術,思考一下,頭腦中就變出錢來 二:加法,聯想編故事 一條假的舌頭舔著稚齒,稚齒咬了一下搖動的雙手,搖動雙手的人後退碰到放蘋果的架子,那人繼續後退,自下而上走上樓梯,在樓梯盡頭推梨,梨滾啊滾,滾到籮筐里,從籮筐里飛出錢來,提錢的人走著碰到樹上結的輪子上,頭腦發暈,思考一下,頭腦中就變成錢來。 關鍵:圖像清晰,動作誇張,感覺真實,地點改變,突出關鍵詞轉換的圖像,其他作為背景。 三:在腦中放電影,第一編沉醉電影,第二遍注意關鍵詞的還原(左腦發達的人,可以用圖像閃現的方法 ) 四:定位。把這個故事開頭的假舌頭放在你熟悉的東西上進行聯想定位,為了下一次你要的時候能回憶起來。方法有:思維導圖整理法,定樁法,地點法等 五:用零碎時間回想電影(復習),內化為技能,成為習慣。 記憶方法 1、歌訣記憶法 2、特徵記憶法 3、圖表記憶法 4、聯想記憶法 蜀、吳三國建國年代 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定都於洛陽,需記的內容有:「220」、「曹丕」、「建魏」、「洛陽」等項,可用聯想加串聯法記作:「曹丕喂(魏)洛羊(陽),一天二兩(22)餅(0)」。同理可記:「劉備守(蜀)成都,一天二兩(22)葯(1)」;「孫權建吳業(建業),養了三隻鴨(222)」。 5、推導記憶法 6、比較記憶法 有理數和無理數:? 有理數包括整數、分數、有限小數和無限循環小數。 其性質是:無最小,無最大,有順序性、稠密性和間斷性,永遠可以施行加減乘除四種運算(除數不為零)。? 無理數專指無限不循環小數。有理數和無理數統稱為實數。 巳( sì)滿,已(yǐ)半,己(jǐ)張口。其中巳與4同音,已與1諧音,己與幾同音,順序為 滿半張對應4、1、幾。? 7、重點記憶法 8、諧音記憶法用諧音法記憶通訊號碼? 電話號碼2641329,可用諧音記作:「二流子一天三兩酒」。 9、歸納法 用歸納法記憶中國古代各行當的「聖人」 文聖——春秋時代的孔子;? 武聖——三國時代的關羽;? 詩仙——唐代李白;? 詩聖——唐代杜甫;? 書聖——東晉王羲之;? 畫聖——唐朝吳道子;? 醫聖——東漢末年張仲景;? 葯王——唐朝孫思邈;? 茶聖——唐朝陸羽;? 建築工匠的祖師——戰國初期的魯班 10、提綱法 靠這些記憶法一定可以
⑨ 怎樣快速記憶歷史技巧分析
有些歷史事件和現象比較復雜,光靠硬記是記不住的,我們可採取一些有效方法,盡量化繁為簡,才能熟記,主要方法有:
(1)公式記憶法。在回答一些復雜的歷史問題時,如同解數學習題一樣,可以總結歸納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後按公式來記憶和解答。如歷史事件=時間+地點+人物+簡單過程+結果+意義。經過=准備+發生+結果。意義=作用+特點+影響。人物=姓名+時代+事跡(包括思想、活動或著作)+影響。作品=作者+成書年代+內容+意義(或影響)。用這種方法可將復雜的內容進行簡化概括,形成網路記憶。也就是抓住幾個要點作為支點,然後進行擴充,就能較快地熟記基本內容。掌握這個方法,在巧記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較記憶法。人類歷史遵循著一定規律向前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各種歷史事件或現象之間有著一定的聯系,同時又受到時間和空間的制約,使其具有各自的特點。比較記憶法就是把兩個以上具有一定聯系的事件或人物進行歸類比較,找出它們之間的異同點,這樣可防止張冠李戴。比較記憶法是歷史學習中一個重要的記憶方法,具體做法有以下幾種:①把性質相同而特點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秦、隋相比,漢、唐之比較等。②把某些表現相似而性質不同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清不同性質,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質相同但發生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加以綜合比較,區分異同。如中國近代許多不平等條約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等。④中外比較。如世界上最先進入奴隸社會的四個國家之比較,中國與西歐進入封建社會之比較,中國古代經濟、科技發展與西方之比較等。
(3)列表圖示法。列表圖示法是:根據歷史事件的特點,用表格圖示形式使同類知識前後連貫起來,形成一個系統,使眾多史實、紛繁內容脈絡分明、條理清晰,收到化繁為簡效果的一種方法。列表法最大優點是簡明、醒目,是幫助記憶的一個有效方法,尤其在記憶復雜史料方面作用更明顯。如古代政治改革(變法)、重大戰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國侵略者五次侵華戰爭,中國現代史上黨的兩次重要會議;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資產階級革命,兩次世界大戰等等。
(4)聯想法。可分為縱向聯想和橫向聯想兩種。縱向聯想就是抓住某一歷史知識要點,使其前後連貫起來,即以某一史實為基點,既可涉及它前面發生的歷史事件,又可聯繫到後面發生的事件,從點擴展到線,便可記住有關這一歷史知識的前後內容。如講到《馬關條約》中日本割佔中國領土台灣時,我們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孫權派衛溫去夷洲(即台灣),隋煬帝三次派人去台灣,元設澎湖巡檢司,鄭成功收復台灣,到清設台灣府,從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個結論: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再簡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開羅宣言》中明確規定日本必須歸還侵佔的中國領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台灣才回歸祖國,日本侵佔中國台灣達50年之久。這樣將有關台灣的歷史知識就前後貫通起來了。橫向聯想法,就是把中外發生在相同時期的不同歷史事件,或不同時期的同類歷史事件聯系起來。初中《社會》第三、四冊,將中外歷史放在一起學習,這就要求我們以中國歷史為重點,將中外歷史知識聯系起來。如講中國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歐洲的拉丁文字聯系起來。
(5)串字法。對有並列關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來記憶,即將有關內容按課文前後順序串聯起來,只記住其每一內容的第一個字即可。如王安石變法的五項內容可簡化為「青、募、農、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四次重要的國際會議,按前後可簡化為「開、德、雅、波」。用這種簡化法可較快地記住課文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