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包子的歷史

包子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3 22:11:29

① 吃了這么多年的包子,你知道包子的歷史

包子,是一種古老的漢族麵食,它的歷史可推到千年前。

諸葛亮,包子的祖師爺

包子是一種古老的漢族麵食,傳說它起源於三國。蜀國諸葛亮率兵攻打南蠻,七擒七縱蠻將孟獲,使孟獲終於臣服。等到諸葛亮班師回朝,途中必須經過瀘水,軍隊車馬准備渡江時,突然狂風大作,浪擊千尺,鬼哭狼嚎,大軍無法渡江。

此時諸葛亮召來孟獲問明原因,原來,兩軍交戰,陣亡將士無法返回故里與家人團聚,故在此江上興風作浪,阻撓眾將士回程。大軍若要渡江,必須用49顆蠻軍的人

頭祭江,方可風平浪靜。

諸葛亮心想:兩軍交戰死傷難免,豈能再殺49條人命?他想到這兒,遂生一計,即命廚子以米面為皮,內包黑牛白羊之肉,捏塑出49顆人頭。然後,陳設香案,灑酒祭江。

從此,在民間即有了「饅頭」一說,諸葛亮也被尊奉為麵塑行的祖師爺。

諸葛亮創始的饅頭,畢竟裡面加上了牛羊肉餡,工序復雜且花費較多。於是,後人便將做餡的工序省去,就出現了白饅頭(不帶餡的)。

上面的故事是歷史上,沒有記載過的。

因為傳說歸傳說,相對可靠的正史上並沒有相關記載,可見其不靠譜的程度。

牢丸,包子的前世

歷史上的包子其實是這樣的。

要弄清包子究竟起源於何時,首先需弄清包子與「牢丸」間的關系。

「牢丸」一詞,始見於西晉束皙的《餅賦》。「餅」,實是當時各類麵食的總稱。文中說春食曼頭,夏食薄壯,秋食起溲,冬食湯餅,惟牢丸四時皆宜。那麼「牢丸」究竟是什麼呢?

從束皙文中所敘述的「牢丸」的製作方法看,「牢丸」正是今天的包子無疑。

文中說,用羅反復篩過的細白面,和得柔韌而有粘性,以肥瘦參半的羊腿肉或豬肋肉為餡兒,加以蔥姜椒桂鹽豉等多種調味料,再用旺火猛氣蒸熟。這不與今天包子的製作方法大同小異嗎?

由此看來,包子當是西晉束皙時代產生的,究竟出於里巷還是傳自異域已不得而知。

饅頭,包子的別名

至於「包子」這個名稱的使用,則始於宋代。

包子一開始叫做饅頭(又作「曼頭」、「饅首」),最早見於五代後蜀何光遠的《鑒誡錄》。此後歷史上先後出現過「羊肉饅頭」、「蟹黃饅頭」、「豬肉饅頭」

、「厚皮饅頭」、「肥皮饅頭」「麥芒」等包子的不同名稱。

而「包子」之名,其實與「饅頭」並用了好長一段時間。直到宋朝,「包子」這個名稱開始被廣泛使用。黃庭堅的《宜州乙酉家乘》一詩中就有「作素包子」之記,陸游也有《食野味包子戲作》的詩作。

在《愛竹淡談藪》一書中也有記載:「宋朝有個叫孫琳的大夫,為宋寧宗治淋病,就是用饅頭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被人們視為神醫。」宋代著名的大詩人陸游不僅寫了《籠餅》詩稱贊,對其詩還自作注釋。其《籠餅》詩雲:「昏昏霧雨暗衡茅,兒女隨宜治酒餚,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陸游的

注釋為:「蜀中雜彘(即豬)肉作巢(即餡)的饅頭,佳甚,唐人止謂饅頭為籠餅。」可見,當時四川用豬肉合面做的饅頭,就已經很有名了。

而南宋耐得翁在《都城紀勝》中說,臨安的酒店分茶飯酒店、包子酒店、花園酒店三種,而包子酒店則專賣鵝鴨肉餡的包子。同樣可見這一時期包子已經很普遍了,

從此,包子一直深受平民百姓的喜愛,流傳至今。

② 包子是誰發明的

饅頭」和「「包子」的來歷

日常生活中,人們食用的「饅頭」,是屬於一種用麵粉發酵蒸成的食品,形圓而隆起。本來這種食品最初是有餡的,發展到後來,我國北方稱無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若問為什麼?說起來,與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有著密切的關系。為了將生活中人們比較普遍喜歡食用的「饅頭」和「包子」的來歷說個明白,開始需要從諸葛亮先說起。
諸葛亮是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東漢末,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留心世事,幫被稱作為「卧龍」。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三顧草廬,他向劉備提出占據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兩州,謀取西南各族統治者的支持,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統一全國的建議,即當時世稱的所謂「隆中對」。後劉備根據諸葛亮的建議和策略,聯孫攻曹取得了中國歷史上非常著名的「赤壁之戰」的勝利,並佔領了荊益二州,建立了蜀漢政權。
據相傳,就在孔明諸葛亮輔佐劉備打天下的過程中,諸葛亮率軍進軍西南,去征討孟獲,在橫渡瀘水(一名瀘江水),即在今雅礱江下游和金沙江會合雅礱江以後一段時,其時間正值農歷五月間,即諸葛亮《出師表》「五朋渡瀘,深入不毛」。這是怎麼回事呢?就是說,農歷五月間,夏季炎熱了,瀘水與別地方的水不同,「瘴氣太濃」,不僅如此,而且水中含有毒性物質,士兵們食用了瀘水,萬萬沒有料到出現致死,以及患病者亦比較多。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經過苦思苦想,下令讓士兵們殺豬、宰牛,將牛肉和豬肉混合在一起,剁成肉泥,和入面里,做成人頭形狀蒸熟了,讓士兵們食用,結果很快就消除了士兵們的死亡和患病者。這樣一來,瀘水周圍百姓們,就傳開了,說諸葛亮下令做的人頭形的「饅頭」可避瘟邪,並且由此開始,生活中,人們就漸漸做起「饅頭」食用了。
隨著社會生活實踐不斷向前發展,密切結合生活飲食上的需要,逐漸演變成由「饅頭」里邊裝上肉餡的食物,名曰為「包子」了。因為是用面和肉餡包成的,故被人們恰到好處,給名曰為「包子」了。
然而,更為有趣的是:在《愛竹淡淡藪》一書中載:「宋趄有個叫孫琳的大夫,為宋寧宗治淋病,就是用饅頭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被人們視為神醫。」宋代著名的大詩人陸游不僅寫了《籠餅》詩稱贊,對其詩還自作注釋;其《籠餅》詩雲:「昏昏霧雨暗衡茅,兒女隨宜治酒餚。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陸游的注釋為:「蜀中雜彘(即豬)肉作巢(即餡)的饅頭,佳甚。唐人止謂饅頭為籠餅。」由此可見,當時四川用豬肉合面做的饅頭,就已經很有名了。

③ 包子的歷史

漢朝時,由於磨已廣泛應用,蒸制的麵食也隨之流行於全中國各地,但當時統稱為「餅」、「饅」、「曼頭」、「蒸餅」「籠餅」、「饅頭」、「蠻頭」,皆無餡。

唐代以後,饅頭變小,稱「玉柱」、「灌漿」、「饅役」、「瞞頭」、「粳頭」,亦為無餡。

此後,無論是有無餡心,均統稱饅頭。一直到北宋趙禎出生後,才出現包子這一稱呼,指的就是有餡的饅頭。而饅頭一詞本身則逐漸變成無餡製品的統稱。現在蘇南地區,仍將無論是否含有內餡的饅頭統稱為饅頭,例如肉為餡的稱為「肉饅頭」。

(3)包子的歷史擴展閱讀:

包子在亞洲各國度廣為流傳,並且發展出各種特色的包子。

在菲律賓有燒包,外形如饅頭,內餡以豬肉、雞肉、羊肉、蝦仁、鴨仔蛋等。

在日本,包子源於「饅頭」的「饅」,最常見的是豬肉餡。

在蒙古,包子多用羊肉絲做餡,有時也用犛牛肉。

在越南,包子叫做餅包(bánh bao),內餡用豬肉、洋蔥、蘑菇、雞蛋、蔬菜等製作。

④ 包子距今有多少年的歷史

你好,你說的是我國的傳統美食,距離現在已經有接近1000多年的歷史

⑤ 包子起源

這個要是從宮廷裡面傳出來的,

現在大概有兩百多年的歷史了。

⑥ 包子起源於哪裡

我國民眾經常吃的饅頭包子究竟起源於何時何地?目前飲食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雖然不影響我們繼續吃下去,但總覺得吃的有點糊塗,還是讓我們一起來弄個清楚吧!這樣我們下次再吃的時候才會覺得更有味。

一 原材料-麵粉、面團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米,也就不可能有飯。沒有面,也不可能有饅頭包子。我們先從歷史上看一看麵粉的產生。夏代,中國已經有小麥種植,商代以前中國的麵食比較簡單,主要有將穀物蒸熟搗成粉狀的「糗」。

2200年前,先秦時發明了石磨,春秋戰國時有了旋轉磨,到了漢朝才在民間普及。西漢以前磨齒為凹坑形,東漢時出現了輻射狀,至西晉以後,磨齒大都成八區斜紋形,石磨從發明到成熟經歷了五百多年。到了晉代,才發明了將麩、面分離的「羅」。晉人《餅賦》載「重羅之面長飛雪白」《齊民要術》也有「絹羅之」「細絹篩」的記述。我們從中可知,麵粉是從1700年前的晉代開始就有的。晉代以前的麵粉是粗製的麩皮和麵粉混合物。

二 麵粉的發酵

11000年前,先民們就已經知道了釀酒,從考古文上看。龍山人時期就有「樽」「高腳杯」.可以證實,當時人們已經掌握了發酵技術。在周代的時候已經將發酵運用在餅食上了。魏晉南北朝時分為酸漿酵和酒酵兩種。周代已能根據需要對面團進行分類調制。當時已有了冷水面團、熱水面團、蜜水面團、油酥面團、發酵面團之分。到了元代除了傳統的酵汁、酒酵發之外,又開始採用了對鹼酵子發面法。為提供優質的包子饅頭商業化的生產,侯氏制鹼法保證了產品的質量。元代《飲膳正要》中有「征餅」的記載,便是採用對鹼酵子發面法。近代隨著科學的發展廣泛使用了老面兌鹼發酵法和酵母兌鹼發酵法。使包子的營養更加豐富。

三 工具-蒸籠

早在六七千面前,先民們就發明了陶甄,不僅能蒸飯、蒸菜,還能蒸「餅」。另據晉人《餅賦》記載,用蒸籠蒸面時,要「火盛湯涌」,這樣就能蒸出鮮和的面點。這就說明晉代已有專門蒸面的蒸籠了。在清末的時候就出現了品種繁多竹木製品:木桶、飯甄、蒸籠等.....

四饅頭的起源

唐朝以前,面製品統稱為餅。如蒸餅(饅頭)、湯餅(面片、面條之類)。據《晉書》記載,吃的蒸餅要「拆十字」類似開花饅頭,否則不吃。我們從蒸了之後能開花中,可以肯定的是:面是要發酵的。 五 包子的起源

我們現在再來看看現在稱為「包子」-古人稱為「饅頭」的食品來源於何處?

唐代「畢羅」是盛行於南北各地的著名小吃,(內有餡能蒸而食之和烤而食之)也有人說是波斯傳入的一種饅頭(包子)。早在1500年前,南北朝時,畢羅就傳入中國,唐代,畢羅品種較多,有「櫻桃畢羅」「天花畢羅」「蟹黃畢羅」宋代有「太平畢羅」《太平聖惠方·食治》有面制包餡經爐烤的「豬肝畢羅」「羊腎畢羅」「羊肝畢羅」等。

從南北朝到清朝。畢羅在中國經歷了1100多年。最後消失,我們可以肯定的是:畢羅是一種帶餡的胡餅。最終,可能是外語說著不順口,漢語取代為燒餅,一個真正的好產品,會逐步演變、適應社會而保留下來,淘汰的只是那些不順口的名字。

唐代稱為「面」的食品,並不是現在的面條。而是糕餅、饅頭之類。如《清異錄》中「玉尖面」是熊肉和鹿肉蒸制而成的。「婆羅門輕高面」也是「蒸籠」蒸的,多數的史學家以為可能是尼泊爾傳入的一種發酵饅頭(包子)或蒸糕之類。

玉尖面,最早起源於隋代。是隋煬帝所喜愛的專用御膳珍點之一。後流傳到唐、宋時代。仍一直為宮廷中的御膳點心,專供皇帝享用。宋陶谷《清異錄·玉尖面》雲:「趙宗儒(唐代人)在翰林時聞使言:『今日早饌玉尖面,用消熊、棧鹿為內餡,上甚嗜之』問其形制。蓋人間出尖饅頭也。

據此,我們可以判斷,包子最早是在隋代開始出現。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了。

六 饅頭「包子」一詞的起源

饅頭在三國時出現。但此後700多年裡,在食書上均無此記載,至宋代又突然出現,《夢梁錄》中有「臨安市上賣的饅頭有『糖肉饅頭』『茄子饅頭』」,該書同時又記載有:臨安市上的食店出售『水晶包』 『筍肉包』『蝦魚包』『蟹黃包』可見,包子一詞,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七 現代包子的造型起源

《正字通》雲:「餡,凡米麵食物,坎其中,實以雜味,餡而『酸慊』這一包餡麵食,源於五代,盛行於宋」。《居家必用事類全集》還記載有酸慊的製法:「饅頭皮同,褶兒較粗,餡子任意」。

這都是有據可查的 :

1700年前, 晉代開始有實心饅頭、饅頭、饃饃-「蒸餅」

1400年前,隋代開始有包子-「玉尖面」

1100年前,五代開始 有打褶包包子的方法-「酸慊」

1000年前,宋代開始有「包子」這個詞-「蟹黃包兒」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