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歷史
① 最早應用的天然染料是什麼
染料的應用在我們祖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在4500多年前的黃帝時期,人們就能利用植物的漿汁來染色。根據中國的文字和出土文物,證實我們的祖先自從能養蠶和繅絲織綢以來,就會用染料把絲織品染成各式各樣的顏色。中國文字里用來描述各種顏色的字很多,而且把顏色的種類也分得很細,例如紅、綠、紫、絳(音降,赤色)、緋(音飛,紅色)、紺(音干,黑紅色)、緇(音資,黑色)等等,每個字形上都有「糹」字偏旁,這足以說明各種顏色是與絲織品有著密切聯系的。再有,從1959年河南安陽王裕口殷代圓形墓葬中發現的絲線,證明3000多年前的殷代,人們就會染色。
我國古代應用的染料,都是從植物或動物中取得的,而以從植物中提取的天然染料為主。例如:靛青是從靛葉中提出的,茜素是從茜草中提出的,胭脂紅是從胭脂蟲中提出的,姜黃素是從薑汁中提出的,蘇木色素是從蘇木中提出的,等等。幾千年來,我國人民對植物染料的應用很為廣泛,並且跟著絲綢一道先後傳播到外國。採用天然染料當以我國為最早。
② 最早的染料是什麼
在南歐的某些洞穴中,有人類在2.5萬年前留下的書畫,顯示出當時人類已經知道從不同物質中取得顏料,人類最早使用染料是什麼時候? 5000年前埃及建築金字塔時的染色已是相當古老的藝術。埃及人可說是染色的大師,他們會用各種美麗的色調洗染絲、麻、棉、毛。
染色的顏料有樹根、樹皮、漿果、種子、堅果、青苔、貝殼、動物的血、昆蟲的分泌物等。腓尼基人常派染匠到地中海沿岸泰爾港附近的海中,去尋找類似蝸牛的骨螺,骨螺頭部後面的液囊能分泌一種白色的粘液,這種粘液塗在織品上放在陽光下曝曬,它的顏色會由白變綠再變藍,最後變成紫色,然後洗過就會變成不褪色的染料。
古代羅馬對泰爾紫的需求量很大,因為它有區分貴族和平民之用。0.5千克泰爾紫的價值在600美元以上!幾千年來人類使用的染料都是自然界的產品,大約在100年前才發現焦油可製造染料。焦油是制焦炭時的副產品,以前一直被當成廢物,現在都利用焦油提煉出數不清的染料和化學品。
③ 化學染料是怎麼由來的
1856年的暑假,年僅18歲的英國大學生威廉·亨利·潘琴在化學合成金雞納霜的過程中意外發現瓶底的黑色的沉澱物溶解到酒精里會變成鮮艷奪目的紫色。這奇妙的影像使潘琴萌發出用顏色染布的念頭。他將自己的白色手帕放進溶液中,手帕立刻變成紫色,而且顏色再也沒褪去。潘琴將此顏色命名為「阿尼林紫」。潘琴在其發明獲得英國政府專利後,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人造染料工廠。
1863年前後潘琴相繼發明了阿尼林紅、阿尼林青、阿尼林黃、霍夫紫等合成染料。1868年,德國的格雷貝和利貝曼合成了人工茜草紅顏色。1880年,德國的拜爾公司合成了號稱「天然染料皇帝」的印度藍。
④ 印染有什麼樣的發展歷史
在距今5~1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已經用礦物質顏料將石制項鏈染成紅色。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發明用赤鐵礦粉末將麻布染成紅色,並開始用植物製作染料給紡織品染色。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記錄的服裝與紡織品的顏色有白、紅、黃、暗綠、碧綠、緋紅、玄黃等,說明了當時顏色的品類。春秋戰國時期的染料,以藍草最為常用,《荀子》一書中提到了「青,取之於藍而勝於藍」的論斷,同時,出現了以「畫繢」裝飾面料的做法。這一時期試驗成功的凸版印花工藝,在西漢時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出土的實物有長沙馬王堆漢墓的「印花敷彩紗」和「金銀色印花紗」等。通過長期的實踐,人們認識到「防染」可以有效地控制染色面積和染色形狀,西南少數民族地區首先出現了用蠟作防染劑的染花方法並取得了成功。這種藍底白花或色底白花的花布,古代稱為「闌干斑布」,也就是現在的「蠟染花布」,直到現在貴州、雲南、廣西等地蠟染仍然流行。絞纈出現於南北朝時期,當時叫「撮花」、「撮纈」和「撮暈纈」,現在稱「扎染」。具體製作方法是先將織物折疊、撮合,然後用線捆綁或釘縫,經浸染後拆去扎線,即出現白色圖案。絞纈、夾纈、蠟纈在唐代都出現了驚人之作,圖案精美,紋樣大都成雙成對,構圖、造型均相當嚴謹。鳥、樹、花、狩獵紋、聯珠紋等都有非凡的表現。宋徽宗時曾不許百姓使用夾纈品,也不許商人販賣夾纈花版,由於屢禁不止,南宋時只得撤銷禁令。南宋時廣西瑤族出現了「瑤斑布」,是採用花版漏印蠟液的工藝製成的。明代的染料由官方設立的顏料局掌管,據《明會典•織造條》記載,明代染料有「蘇木、黃丹、明礬、梔子、靛子、槐花、烏梅、煉鹼、茜草等」,出土的明代遺物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紡織品染色水平。防染技術在明代發展為蜀纈、錦纈、撮纈、璽纈、漿水纈、三套纈、鹿胎纈等多種防染品類。傳世作品有「宣德五彩夾纈」、「崇禎五套七色染纈」等。清代的蠟染技術在少數民族中達到了頂峰,不但做工精細,而且蠟紋精密,許多蠟染精品已作為貢品進貢朝廷。藍印花布除了用於衣服、肚兜、圍裙等服裝之外,被面、門簾、桌圍、包袱布、枕布等日用品也都以藍印花布為首選布料。
⑤ 草木染料的歷史起源傳說和現狀
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給紡織品上色的方法,稱為「草木染」。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在應用礦物顏料的同時,也開始使用天然的植物染料。人們發現,漫山遍野花果的根、莖、葉、皮都可以用溫水浸漬來提取染液。經過反復實踐,我國古代人民終於掌握了一套使用該種染料染色的技術。到了周代,植物染料在品種及數量上都達到了一定的規模,並設置了專門管理植物染料的官員負責收集染草,以供浸染衣物之用。秦漢時,染色已基本採用植物染料,形成獨特的風格。東漢《說文解字》中有39種色彩名稱,明代《天工開物》、《天水冰山錄》則記載有57種色彩名稱,到了清代的《雪宦綉譜》已出現各類色彩名稱共計704種。
我國古代使用的主要植物染料有:紅色類的茜草、紅花、蘇枋;黃色類的藎草、梔子、姜金和槐米;綠色類的凍綠(亦稱中國綠);藍色類的藍草(靛藍);黑色類的皂斗和烏桕等等,它們經由媒染、拼色和套染等技術,可變化出無窮的色彩。
草木染也稱植物染色。由於天然染料分子結構各不相同,染色方法也有較大差異,對於蛋白質纖維、纖維素纖維而言,染色方法主要有無媒染,先染後媒,先媒後染,同媒染色等。最佳染色工藝應該依據染料性質來定。
北魏農學家賈思勰在著作《齊民要術》中有詳細記載,先是「刈藍倒豎於坑中,下水」,然後用木、石壓住,使藍草全部浸在水裡,浸的時間是「熱時一宿,冷時兩宿」。將浸液過濾,按百分之一點五的比例加石灰水用木棍急速攪動,等沉澱以後「澄清瀉去水」,「候如強粥」,則「藍靛成矣」。用於染色時,只需在靛泥中加入石灰水,配成染液並使發酵,把靛藍換原成靛白。靛白能溶解於鹼性溶液中,從而使織物上色,經空氣氧化,織物便可取得鮮明的藍色。這種制靛藍及染色工藝技術,已與現代合成靛藍的染色機理幾乎完全一致。
在當今簡便的化學染料被普遍使用的時期,傳統的「草木染」的方法並未被人忘記,說到草木染料,也許會使我們想到從古至今代代傳承的染色技術。
⑥ 植物染色的歷史
植物染料於中國,遠在周朝開始就有歷史記載,設有管理染色的官職-染草之官-又稱染人。在秦代設有【染色司】、唐宋設有【染院】、明清設有【藍靛所】等管理機構。從大自然中萃取礦物與植物等染料,將青、黃、赤、白、黑稱之為五色,再將五色混合後攫取其它的顏色。以及日本古代染色中有名的『草木染』亦是。在今日崇尚環保自然的風潮中利用自然界之花、草、樹木、莖、葉、果實、種子…等進行之植物染的研究與創作融入生活中,有別於化學染料,不會產生有害大自然的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廢水,或其它的工業污染。得自植物界的染料,在
美麗的顏色中回歸自然和環保
「草木染」就是使用天然植物染料進行面料染色的技術,是中國傳統的織物染色方法,具有天然、環保以及現代工業染織無法表現的藝術性,但是現在卻在中國已經失傳。現在我們重新復興這項藝術,對於保護和傳承中國的傳統藝術是有很大意義的。
人們利用天然有色物質染絲、棉、毛織品等很早就開始了。古書的記載和出土的文物,都說明了我國早在西周時代已經明確分煮。漬、暴、染4個步驟染色,並設染人這一官職。我國古代染色是採用天然植物中所含的色素,如染青藍色的靛藍。這是一種存在於靛藍草枝葉中的物質,經發酵後產生可溶性的白色溶液,將織物浸泡在這種溶液中後取出,在空氣中氧氣的氧化作用下生成不溶於水的青藍色,它耐日曬水洗和加熱。至今我國苗、瑤等少數民族的蠟染工藝,就是先用加熱熔化的蠟液在白布上描繪圖案,然後放進靛藍草發酵後的白色溶液中,經空氣氧化後用水煮,把蠟脫去而成。這種技藝從漢代已開始,唐代已盛行。現今的靛藍已用化學方法製成。
古埃及人、古印度人也用靛藍、首草等作染料。據說埃及幾千年前包裹木乃伊的青色麻布是用靛藍染成的。印度人還用一種寄生在不同植物上的胭脂蟲體中所含的紅色素染色。古希臘羅馬人也用另一種動物染料,是一種貝殼類動物,分泌一種液體,暴露在空氣中後由黃色經綠色和藍色,最後變成紫色,是一種名貴的紫色染料。
在十九世紀末期從煤塊提煉顏料成功之前,染料大部份都來自植物的根、樹皮、葉、花、種子或木材。事實上,我們祖先在三千年以前已懂得用植物色素,來染制衣服、器皿、漁具、食物和化妝品。西晉時代的《南方草木狀》記載,從蘇木提取黃色染料。明代宋應星在《天工開物》,列出了20多種顏料的來源、染制和定色的方法。他又指出,古代人類所穿衣服的各種顏色,是根據其社會階級而定,不能逾越。黃色是最高級,為皇帝專用;青色最低級,是平民衣服的顏色。但因為人數眾多,所以青色的染料需求量大。
青色的染料,來自「藍類」植物。《本草綱目》解釋所謂五藍,就是茶藍、蓼藍、馬藍、吳藍和木藍。其實在分類學上,各是屬於不同科屬的植物,其中木藍和馬藍多生於華南。
野生植物中,也有多種是含有顏色染料成份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藍靛、馬藍、薯莨、楊梅和梔子。 我國是最早使用天然染料染色的國家。早在4500多年前的黃帝時期,人們就能夠利用植物的汁液染色。多個古籍文獻中記錄了色彩的名稱,東漢《說文解字》中有39種色彩名稱,明代《天工開物》、《天水冰山錄》則記載有57種色彩名稱,到了清代的《雪宦綉譜》已出現各類色彩名稱共計704種。明清時期,我國天然染料的制備和染色技術都已達到很高的水平,染料除自用外,還大量出口。中國應用天然染料的經驗跟隨絲綢一同傳播到海外各國,產生了久遠的影響。
人類使用天然染料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五萬年到十萬年的舊石器時代。北京山頂洞人文化遺址中發現的石制項鏈,已用礦物質顏料染成了紅色。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能夠用赤鐵礦粉末將麻布染成紅色。 居住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諾木洪地區的原始部落,能把毛線染成黃、紅、褐、藍等色,織出帶有色彩條紋的毛布。
西周時代,已經設置了專門負責印染紡織品的專職官吏,稱為「染人」,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中記錄的紡織品與服裝的顏色有暗綠、紅、黃、白、碧綠、緋紅及玄黃等,春秋戰國時,已經出現了許多專門染色的染坊,發現了多種植物染料,其中以藍草最為多用。
秦漢時期,人們在染色實踐中發現了染色與空白的對比關系,認識了有地控染色面積和染色形狀可以形成空白的花紋,於是防染技術開始出現。這一時期,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首先出現了用蠟做防染劑的染花方法。先把蠟溶化成液體,用蠟刀沾取蠟液在白色底料上描繪紋樣,然後浸入染料中染色。當時多用靛藍,又有少量紫色、紅色。上染之後,去掉蠟紋即呈現白色花紋,得到了藍底白花或色底白花的花布。古代稱其為「闌干斑布」,現代稱之「蠟染花布」。而在漢代,觀賞性的蠟染已開始出現了。西南地區蠟染藝術一直沿續下來,至今,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的蠟染仍然流行。
南北朝時期印染藝術較為突出的是紋纈的出現,紋纈也叫「撮纈」、「撮花」、「撮暈纈」,現代稱「扎染」。
唐代的印染技術全面發展而且成就斐然,這時的紋纈、夾纈、蠟纈都出現了驚人之作。宋明時期的印染藝術已相當全面,色譜也愈加完備。明代官方設有顏料局,掌管顏料。而用於製作染料的植物已達幾十種。 清代少數民族地區的各種印染藝術逐漸形成獨特風格,做工精細,蠟紋紋密。
利用植物染料,是我國古代染色工藝的主流。自周秦以來的各個時期生產和消費的植物染料數量相當大,明清時期除滿足我國自己需要外,開始大量出口,而用紅花製成的胭脂綿輸到日本的數量更是可觀。
中國古代用於著色的材料可分為礦物顏料和植物染料,其中以後者為古代主要的染料。古代先民很早就掌握了多種植物染料的性質,並發明了多種染色技術和被稱為「纈」的防染印花技術。各種染料均有其著色原理,礦物顏料和植物染料雖然都是色料,但它們的著色原理卻是不同的。礦物顏料著色是通過粘和劑使之粘附於織物的表面,但顏色遇水即容易脫落。植物染料則不然,染制時,其色素分子是通過與織物纖維親合而改變纖維的色彩,所著之色雖經日曬水洗,均不易脫落或很少脫落。
我國古代印染不僅顏色多,色澤艷麗,而且色牢度好,不易褪色。古代將青(即藍色)、赤、黃、白、黑稱為五色,也是本色、原色。原色混合得到多次色如綠、紫、粉等色,也稱間色。染料來源分為礦物顏料和植物染料兩大類。
《詩經》中有用藍草、茜草染色的詩歌,可見中國在東周時期使用植物染料已在民間普遍應用。中國古代的一些農業書和工藝書上、都有關於染料和染色法的記載。先秦古籍《考工記》(作者不詳)是中國第一部工藝規范和工作標準的匯編。書中「設時之工」記錄了中國古代練絲、紡綢、手繪、刺綉導工藝,對織物色彩和紋樣都作了詳細而完整的敘述;公元533534年賈恩勰著的《齊民要術》中有關於種植染料植物和萃取染料加工過程,如「殺雙花法」和「造靛法」所製成的染料可以長期使用。1637年明末宋應星編撰了中國第一都科技網路全書«天工開物»中有關各種染料的製造、練制的化學工藝以及各種染料在織物上的染色法的描寫。在「乃服」一章中,總結絲、麻、毛,棉蕁織物在紡紗織布的技術,並在「彰施」 一章,記錄有關染色技術的應用。 公元3000年前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人已掌握了織揚染色的技術。古埃及的尼羅河畔的金字塔的墓壁上紅色和紅色的染色織物,說明了這一點。約在2500年前,印度已有從茜草提取茜紅和藍草提取靛藍染棉織品了的記錄。茜草的浸漬液,經處理後,可染成紅色;藍草的浸漬液經氧化後,可將織物染成靛藍。公元前 550年希臘己形成羊毛手工紡織和染色的工作坊,進行生產工作。遠古時候紐克里特人製造了昂貴、著名的泰爾紫(Tyriam Purple)一種海螺分秘物經氧化後得到的染料,後來小亞細亞的腓尼基人掌握了製造技術,利用泰爾紫在毛織品上染鮮艷紫藍色,日後羅馬帝國的貴族更以這種顏色染制袍服,作為貴族階級的象徵。
公元1371年,歐洲開始才有有關染色、印花的記載資料。也就是說在十九世紀以前,染色和印花所用的染料全部都是天然的動、植、礦物染料。染色工藝還是採用的天然染色。
⑦ 跪求染發的歷史是什麼
據史料記載,古代的埃及人、羅馬人、日耳曼人、中國人和印度人很早已開始染發。
大約在4 000年前,埃及人用散沫花的熱水提取物將頭發染成橘紅色。羅馬人用醋酸鉛掩蓋灰發,方法是用浸醋的鉛梳子梳理頭發,使其變黑。日耳曼人則用羊脂和植物灰汁混合將白發染黑。在歐洲尚有用胡桃染料將頭發染成淡棕色,用春黃菊染料將頭發染成黃色。
中國文獻中較早記載染發的歷史人物,是2 000多年前的王莽。王莽68歲時冊立淑女史氏為皇後,當時他已「皓首白須」,為了掩蓋自己的老態,特地把頭發和胡須都染黑了,《漢書·王莽傳》稱他是「欲外視自安,乃染其須發」。
王莽究竟用什麼材料染黑須發呢?《漢書》里未載明。不過查閱成書於東漢的《神農本草經》,已記載了某些能使白發變黑的葯物,例如白蒿能「長毛發令黑」。漢代以後,人們認識和採用的染發劑就越來越多了。唐代《備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記載了若干染黑須發的葯方,如「生油漬烏梅,常用敷頭良」;「黑椹水漬之,塗發令黑」;「以鹽湯洗沐,生麻油和蒲葦灰敷之」等。明代《本草綱目》也引述介紹了不少可供染發的外用葯物,諸如用大麥、針砂、沒食子等「染發黑色」;婆羅勒「可染髭發令黑」;蔓荊實、熊脂等分份醋調塗之「令發長黑」;「樺木皮一片,包側柏一枝,燒煙熏香油碗內成煙,以手抹須鬢上,即黑」;郎耶草 「可染須發」;覆盆子「榨汁塗發不白」,等等。民間還有用黑豆醋染發的,方法是黑豆50克、米醋500毫升,浸泡後用文火煎汁,每日用牙刷蘸塗白發一次,可使白發變黑。
其他,像宋代《聖濟總錄》、《太平聖惠方》、元代《御葯院方》、明代《普濟方》、《世醫得效方》、《萬病回春》、清代《集驗良方》等中醫葯書籍里所載染黑發須的方劑,更是品類繁多,不勝枚舉。
中國古代染發劑,根據其配方成分的來源可以分為4大類:動物成分類、植物成分類、礦物成分類和混合成分類染發劑。但始終不能解決「易脫色」的問題。
⑧ 天然染料的天然染料歷史
傳說中,早在4500多年前的黃帝時期,人們就能夠利用植物的汁液染色。較為回有力的證據是:在1959年,考古學答家從河南安陽王裕口殷代墓葬中發現有染過色的絲線。這說明至少在3000多年的殷代,人們已會染色。當時的人們使用的都是天然染料,主要利用的是植物的液汁,有的也使用昆蟲的血液等染色。幾千年來,我國人民對植物染料的應用非常廣泛。積累了許多經驗,諸如從薑汁中可提出姜黃素,從胭脂蟲中可提出胭指紅,從蘇木中可提出蘇木色素,等等。
⑨ 有誰知道直接染料的發展史
染色工業發展史 染色技術其歷史可追溯到史前的遠古時期。中國是最早有紡織品及發展染色工藝的國家。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早在1.5萬年以前就開始應用紅色氧化鐵(Fe2O3)礦物顏料,塗繪居住的山洞。說明在史前的人類已懂得應用顏料。新石器肘代,人們已經懂得應用赭黃、雄黃、硃砂、黃丹等礦物顏料在織物上著色。同時,選用植物染料為原始紡織品增加色彩。公元前1000至前771年(距今約3000年)的周朝已經設有掌管染色的「染人」職官,也稱之為「染草之官」,負責染色事務,實行紡織專業分工制度。長沙馬王堆西漢古墓出土的絢麗多彩的印花絲織品,說明了中國在二千年前,已可以應用印花技術。在秦朝,設有「染色司」。自漢至隋,各代都設有「司染署」。 詩經中有用藍草、茜草染色的詩歌,可見中國在東周時期使用植物染料已在民間普遍應用。先秦古籍《考工記》(作者不詳)是中國第一部工藝規范和工作標準的匯編。書中「設時之工」記錄了中國古代練絲、紡綢、手繪、刺綉等工藝。賈恩勰 著的《齊民要術》中有關於種植染料植物和萃取染料加工過程,如「殺雙花法」和「造靛法」所製成的染料可以長期使用。1637年明末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中描述了有關各種染料練制的化學工藝以及各種染料在織物上的染色方法。 1371年,歐洲開始有染色、印花的記載資料。同年法國巴黎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染色專業協會。 1471年歐洲各國的染色從業者齊集英國倫敦,通過了第一個會章並成立染色業者協會。 1884年英國成立了染色工作者及配色師協會。『染料索引』由其協會編撰,功不可沒。 1856年英國的W.H.柏金用重鉻酸鉀氧化笨胺硫酸鹽,得到一種黑色沉澱物,發現它能將絲織品紫紅色,次年設廠生產,取名為苯胺紫染蚪或冒膚,供染色使用,開創了化學合成染料工業新紀元。] 1858年讀德國 J. P. 格里斯發規了苯胺的重氮化反應。 1860年發明了苯胺黑(Aniline Black)並開發其染色法。 1861年C. H. 曼思合成了第一隻偶氮染料苯胺黃,並設立納夫妥染料化工(Napthol Chemie, Offenbach)。從此偶氮染料成了染料中的一大類別,納夫妥染料化工並入赫司特後,赫司特也成了偶氮染料的主要製造廠。 1868年德國化學家製得茜紅( C. I. 媒染紅11),開始了羥基蒽醌媒介染料的發展。 1870年德國巴斯夫的化學家合成了蒽醌染料、成為了還原染料的主要製造廠。 1870年德國化學家A.拜耳由天然靛紅與三氧化磷反應並還原得到靛藍並在1878年完成了全合成靛藍。 1876年德國維特氏提出染料發色團假說,認為染料耍成為有色色素,色素分子必須要存在有特定的不飽和原子團,他把這些特定的原子團分為發色團及助色團。該發色理論對染料化學及工業影響深遠。 1873年法國化學家克魯西昂和布把里尼製得棕色硫化染料(C.I.硫化棕1)。 1880年英國利德.霍利德公司的托馬斯和R.霍 利德,進行了不溶性隅氮染料的應用。此組染料又稱之納夫妥染料或冰染染料。 1884年德國P博蒂格用化學合成的方法獲得了第一隻直接染料剛果紅,開創了直接染料的製造。 1908年德國人赫斯等人,以咔唑為原料製成第一隻硫化還原染料海昌藍。 1923年瑞士汽巴發現了酸性一氯三嗪染料,並在1953年生產。開始了活性染料的發展。 1952年德國赫司特生產了用於羊毛的活性染料Remalan, 但效果不佳。 1922年德國巴登苯胺純鹼公司發現醋纖 。分散染料最早用於醋酯纖維染色,稱之為醋纖染料,並開始生產。 1953 C. M. Whittaker 將分散染料應於聚酯纖維的染色上,獲得迅速的發展。 1956年英國卜內門公司開發了二氯均三嗪活性染料,普施安M,生產了用於棉纖維的活性染料。 1957年卜內門公司又開發 了一氯均三嗪型染料 1958年赫司特又將乙烯碸基活性 染料成功地應用於纖維素纖維,取名為雷馬素。 1960年瑞士山德士與嘉基推出三氯嘧啶活性染料黛棉麗 X。 1961年拜耳推出二氯喹淋活性染料 Levafix E。 1970至1971年山德士及拜耳先後推出二氟 一氯嘧啶染料 Drimarene K,R及 Levafix EA,PA。 1972年卜內門推出雙一氯均三嗪活性染料。 1976年卜 內門又生產了以膦酸基活性,可以在非鹼性條件下進行染色,稱之為Procion T。 1978年汽巴引進 了一氟均三嗪活性染料,名之為Cibacron F。 1980年日本住友開發了乙烯碸一氯均 三嗪雙活性官能基活性染料的Sumitfix Supra。 1984 年日本化葯在均三嗪環的基礎上加入煙酸取代基的中性活性染料,商品名為卡雅賽隆(Kayacelon React)。 1993至1994年間,德國衛生部經鑒定後,禁止若干染料應用於織物的染色、印花上。目前在大約3200多種偶氮染料中,德國衛生部根據MAK Ⅲ A1及A2的規定,已列出有22種染料中間體含有致癌成分或裂解出致癌性物質,涉及的染料超過132個。由此許多新型的環保染料相繼開發,以取代原有的染料品種。近年在染料的使用上,陳舊工藝正在逐漸被淘汰,取代以新的工藝,這些新工藝引入紡織所有生產程序中,致力於節省能源、環境保護、控製成本、提高效益、提高質量等與社會密切相關的主題上。因此,染料的發展雖然受到一定的影響,然而世界染料的總生產量仍然保持著上升的趨勢。 關於世界上第一隻合成染料的由來因為有幾種說法。我選擇了1856年柏金企圖合成天然抗瘧劑時,意外地製造出第一個合成染料-苯胺紫,導致了一項對社會經濟起到重要支撐作用的科學工業——化學合成工業部門的快速發展這一考證。關於環保型染料的問題目前有很多生產廠家尤其是染料用戶存在著一種誤解,認為是凡偶氮染料既是非環保型染料。實際上不是這樣。而是含有有致癌成分或裂解出致癌性物質的22種染料中間體的偶氮染料才是非環保型染料。我在經營染料的過程中,常遇到這種情況,弄得哭笑不得,因為他一定要堅持他的講法。無法解釋,只有引經據典慢慢掰。至於禁用染料及其替代品因為要講的太多,其表格也多,只能在以後稍加描述。需要了解詳細情況的朋友可參閱國內1998年出版的『禁用染料及其代用』一書。
⑩ 各種顏色的染料在古代是如何被使用的
在古代,藍色的服裝往往是平民穿戴的,所以藍色染料用量極大。在這類染料原料中藍草是從古至今最著名的製取藍色染料的草本植物。
藍草有5種,分別是茶藍、蓼藍、馬藍、吳藍、莧藍。在藍草的葉子中含有一種色素,染於織物上後,經日曬,空氣氧化,就生成「藍靛」。這種染料非常耐日曬、水洗和加熱,所以自古即受歡迎,歷來都作為經濟作物而大面積種植。
我國自古染紫都用紫草,《神農本草經》已經著錄。它有「茈草」、「地血」等別名,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其花和根都是紫色,從其根、莖部可提取出紫色染料。
我國古代黑色染料的原料都是一些含鞣質的植物的樹皮、果實外皮或蟲癭,例如五倍子殼、胡桃青皮、栗子青皮、櫟樹皮及其殼斗、蓮子皮、樺果等。
它們的水浸取液與媒染劑綠礬配合,便生成鞣酸亞鐵,上染後經日曬氧化,便在織物上生成黑色沉澱色料。因綠礬常用於染黑,所以又叫皂礬。
對於上述這些植物,需要染工預先處理,對有效成分加以提取、純制,做成染料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