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康熙
⑴ 康熙歷史
姓名:愛新覺羅玄燁 別名:康熙帝 清聖祖 生辰: 1654年5月4日 (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民族:滿族 祭日: 1722年12月20日 (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籍貫:北京 地區:北京 國家:清朝 職業:皇帝 康熙帝,滿族,全名愛新覺羅·玄燁,廟號清聖祖,「康熙」為其年號,明清兩朝習慣以年號稱呼皇帝。康熙系滿清入關後第一皇帝順治帝的第三子,母為孝康章皇後,生於順治十一年(1654年5月4日),卒於1722年11月13日,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執政長達61年。康熙穩固了滿清開國時的統治,繼承了中國傳統的封建統治,並大大加強了君主集權,以文字獄等方式大大降低了士大夫自宋、明以來的地位。 康熙8歲即位,14歲時親政,16歲時鏟除了權臣鰲拜。 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從鄭成功的孫子鄭克爽手中奪取台灣(168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並抵抗了當時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簽定了《尼布楚條約》,劃定中國東北邊界。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莊,作為與北方游牧民族交往的基地,從此建立會盟制度和避暑山莊外藩朝覲制等,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穩定。從社會經濟的角度考察,康熙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國計民生的政策:積極鼓勵墾荒,廢止滿清初年殘酷的圈地令,實施更名田;整修黃河、淮河、運河的水利工程。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決定「新增人丁永不加賦」,想取消新增人口的人頭稅,但實際根本無法操作,不到十年就演變成「攤丁入畝」制度,徹底將「滋生人丁永不加賦」變成了一句沒有意義的空話。大蠲賦稅。最終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表現為耕地面積的迅速擴大與糧食產量的提高、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奠定了「康乾盛世」的基礎;文化上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歷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歷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歷法和地圖;同時他對西學也有濃厚的造詣,在天文學、數學(特別是幾何學)、物理學、化學、葯學(曾在宮中推行可治療瘧疾的金雞納(現書籍多記載為金雞納霜,誤,金雞納霜到十九世紀才被提取出來))、醫學(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種痘,以預防天花)等方面都畢生的學習,但是這一對西學的愛好僅限於其個人,漢族士大夫階層獨尊儒術的傳統不可動搖,康熙並未採取推動西學的措施。康熙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數學修養最高的帝王,我們至今沿用的「根」、「次」、「方」等數學名詞就是他親自命名翻譯的。 康熙為了孤立台灣,實行海禁,進行遷界禁海給沿海百姓造成苦難,也首開閉關鎖國之始。他崇尚儒學,尤其是朱熹理學,中國封建時代的文件專制達到了頂峰。晚年因選擇繼承人失誤,兩度廢立皇太子,造成長達20餘年的諸皇子為奪儲位的結黨爭斗,致使吏治懈怠,朝中黨派林立,直接影響到社會的安定。 康熙61年11月13日病死於暢春園。 謚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廟號聖祖。葬於今河北遵化的清東陵 「景陵」。康熙生平康熙帝,名玄燁,是順治皇帝的第三個兒子,母親是孝康章皇後佟佳氏。史書記載其「天表英俊,岳立聲洪」 。據說當他六歲時,與皇二子福全一起向父皇問安。順治問他們二人,將來想做什麼。福全的回答是:「願為賢王」 。而玄燁卻回答道「願效法父皇」 。順治深以為異。順治帝臨終時,指定玄燁為皇位繼承人。因當時的玄燁年僅8歲,順治帝又指派了4名親信大臣輔政,即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和鰲拜。玄燁即位後,改元康熙,史稱康熙帝。康熙8歲喪父,10歲又喪母。母親重病時,康熙「朝夕虔侍,親嘗湯葯,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病故後,他又晝夜守靈,水米不進,哀哭不停。康熙後來回憶說,幼年在「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歡」。康熙5歲入書房讀書,自稱「自五齡受書,誦讀恆至夜分,樂此不為疲也。」 康熙又喜好書法,「每日寫千餘字,從無間斷」。他讀「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肯自欺」。後來他要求皇子讀書,讀滿百遍,還要背誦,這是他早年讀書經驗的傳承。康熙繼位後,學習更加勤奮,甚至過勞咯血。他讀書不是為消遣,而是為「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以治國、平天下。他在出巡途中,深夜乘舟,或居行宮,談《周易》,看《尚書》,讀《左傳》,誦《詩經》,賦詩著文,習以為常。直到花甲之年,仍手不釋卷。康熙的父親是滿洲人,祖母是蒙古人,母親是漢軍旗人。他深受祖母的教誨,又向蘇麻喇姑(蘇墨爾,孝庄隨嫁貼身侍女)學習蒙古語,向滿洲師傅學習騎射,跟漢族師傅接受儒家教育。因此,康熙文化思想受到滿州、蒙古、漢族儒學和西方等多種文化的影響。
⑵ 中國清朝康熙皇帝歷史
康熙 出生年月:1654年 卒年:1722年
(1661—1722) 清朝入關後的第二代皇帝即清聖祖(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
俗稱清聖祖為康熙皇帝、康熙帝。因為明清之帝王時多隻有一個年號,因而往往以年號代稱帝王。
清聖祖康熙,名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清朝皇帝,康熙的稱謂來自其年號。是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生於北京紫禁城景仁宮,佟妃之子。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公元1722年12月20日)卒於北京暢春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1661年-172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康熙繼位時只有八歲,是順治的第三子。順治接受湯若望的意見因其出過天花最有可能不夭折而把他選為繼承人。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初七在太和殿舉行親政儀式。在其祖母太皇太後孝庄文皇後的幫助下,在康熙八年贏得了與顧命大臣鰲拜的斗爭,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統一台灣(168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並抵抗了當時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簽定了中俄《尼布楚條約》,維持了東北邊境一百五十多年的邊界和平。在雅克薩戰役,康熙派遣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成功驅逐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此戰清兵三千多人,在中國東北與遠離後方的俄羅斯數百哥薩克作戰,然而久戰不下,最後以圍困戰術迫使沙皇同意和談,一定意義上顯示出了清朝在軍事科技上與西方的差距),收復了雅克薩城(現俄羅斯聯邦斯科沃羅丁諾)和尼布楚城。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莊,將其作為蒙古、西藏、哈薩克等部王公貴族覲見的場所,但是也為清朝大規模的修建皇家園林開了先河,增加了人民的痛苦。
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歷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歷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歷法和地圖。康熙帝還褒封道教白雲觀方丈王常月,並依於門下。
康熙向來華傳教士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方面的知識 ,並頗有著述。對基督教也很有好感,後來卡康熙逐漸發現羅馬教廷試圖過多的干預清朝的政治,並且皇子皈依基督後以此作為爭權奪利的工具,遂開始有所抵制基督教,但是,康熙在推廣西方學術上無所作為,從而使中國科技遠落後於西方。 康熙自幼習武,精於騎射。多倫會盟他開硬弓命中很遠的靶子令到場的蒙古王公驚駭不已 ;每每圍場狩獵康熙總是所獲野獸甚多。頭天晚上還在作幾何證明題,第二天一早盡興馳騁以至累垮兩三匹馬,足見康熙精力旺盛,康熙曾經自稱一天打死了三百隻兔子,可見其對自身武力的自信(今天人民也非常懷疑,以弓箭在一天內獵殺如此之多的兔子,是否可能)。
康熙在收復台灣後在開放了海禁但是不久沒有繼續,後來此政策持續了整個清朝歷史(利用「文字獄」這種殘酷的方式打擊了江南一帶的文化學者, 例如康熙五十年發生過戴名世的南山案文字獄事件。
4、親征朔漠,和善蒙古
蒙古曾經分為三個大部分就是(漠南蒙古,漠西蒙古,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經過兩代人的努力完全臣服了漠南蒙古也就是內蒙古。漠西蒙古就是准噶爾蒙古。准噶爾的噶爾丹率領軍隊南進威脅了中央王朝。康熙決定親征,打敗了噶爾丹。漠北蒙古,康熙通過一系列的籠絡的措施全完解決了喀爾喀蒙古也就是外蒙古。所以康熙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成,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中國從秦漢時的匈奴到明朝,蒙古這個歷史難題兩千年來沒有解決,康熙把這個問題解決了,這是一個很大歷史貢獻。
5、重農治河,興修水利
明未清初經過長期的戰亂,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康熙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他下命停止圈地,他六次下江南巡察黃河和水利,修黃河、淮河、永定河。康熙的重農治河,興修水利,取得了前無古人的成就。
6、移天縮地,興修園林
康熙修建了暢春園、承德避暑山莊、熱河木蘭圍場,他的孫子乾隆又繼續興修三山五園(三山:香山、玉泉山、萬壽山 五園:暢春園、圓明園、靜明園、靜宜園、清漪園也就是頤和園)這樣就把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推到了一個最高峰,清朝園林的興修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的遺產。承德避暑山莊這座比北京的頤和園大一倍的皇家園林,決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休息場所,它與木蘭圍場一樣是康熙政治大棋盤上的一顆至關重要的棋子。這些按照蒙古西藏等民族風格修建的宮殿廟宇,它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讓蒙藏等各種上層人物進入山莊能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受,透過這一片片幽靜淡雅的山水人們似乎又回到了二百多年以前。
六世班禪為乾隆祝壽就住在這里,派遣駐藏大臣,明確靈童轉世和金瓶掣簽制度也在這里。蒙古王爺們朝見皇帝住在這里,皇帝接見外國史臣也在這里。卷秩浩繁的《四庫全書》存放在這里,嘉慶和咸豐兩位皇帝先後死在這里,它見證了清王朝所經歷的風風雨雨。
7、興文重教,編纂典籍
康熙重視文化教育]。。親自主持編纂了許多重要的典籍譬如說《康熙字典》《佩文韻府》《清文鑒》《康熙全覽圖》《古今圖書集成》康熙主持編纂的典籍有六十多種,大約有二萬卷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精神財富。康熙朝使清帝國屹立於世界東方。當時俄國有彼得大帝,法國有路易十四,康熙與他們比有偉大過人之處,康熙時候人口最眾多,經濟最富裕,文化最繁榮,疆域最開闊,國力最為強盛。康熙時候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到蔥嶺,南至曾母暗少,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么湖,東北到庫葉島,總的面積大約有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
8、對自己講學習,對朝政講勤慎
他可以說在帝王當中,他是最勤奮學習的一個,可是他在幼年時的不幸,激勵著他努力學習。康熙八歲時父親死了,10歲母親也死了,兩年之間父母雙亡。一個孤兒形影相弔,實在是可憐。他祖母負責撫養他,康熙身上有三種血統,有三種文化,有三種品格,康熙的三種血統,他父親是滿州人,他祖母是蒙古人,他母親是漢人,他又受了三種文化的影響,他的滿族師傅給他講滿語,較他寫滿文,教給他騎射,他的漢族師傅給他講四書五經他又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康熙對朝政講勤慎,康熙的親政就是從他14歲的時候開始的,當時親政叫「御門聽政」什麼叫御門聽政呢?就是皇帝親自主持朝廷會議,議商和決定軍國大事。御門聽政在乾清門前,參加御門聽政的主要是:九卿(禮、吏、戶、兵、刑、工)六部的尚書,和左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還有大學士,參加御門聽政的還有起居注官。什麼時候開始呢?就是早上晨時開始(七點-九點)晨時是八點,每天早上晨時開始與大臣們討論奏報,議商一些軍國的大事,無論寒暑無一例外。北京的冬天是很冷很冷的,就在乾清門前,舉行最高朝廷會議,這個實在是不容易。而且清朝的皇帝御門聽政從康熙一直到光緒堅持下來,以上這時康熙勤政的「勤」,底下就說以下,康熙第二個就是「慎」, 康熙這個人在處理軍國大事的時候非常的謹慎,可以說慎之又慎,不是腦門一熱一排板就這么辦了。不是這樣的,我想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康熙慎政的情況,我就舉治河的例子,康熙早年在他宮廷的柱子上寫了什麼呢?寫了三藩及河務,漕運三件大事。康熙親自派侍衛逆黃河而上一直到黃河源頭星宿海往返行程兩萬里,繪制了黃河全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經過實際踏勘繪製成的黃河圖,把黃河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了,任用賢能的官員來治河,那庸他治不好河還貪污啊!他任用了兩個重要官員,一個叫靳輔,一個叫陳潢,他任用靳輔做河道總督,靳輔每天給康熙上八個奏章,陳述自己對治河的意見。 治河當時發生了意見分歧,主要有兩個問題,第一治了黃河以後就多出了一些土地,靳輔的意見就是把這些土地屯田,收入的錢再續繼治河。多出的土地給當時的豪坤。第二黃河的河口部分水流入海不暢,靳輔的意見是把河堤加高,讓河水沖沙,泥河沖入海中,他的對立一面,於成龍不同意,把黃河入海中那裡挖浚挖深,沙子不就流下去了嗎。靳輔說不行,說你那樣的話就海水倒灌。於成龍說你那不行,河堤高的話,那房子在河堤底下,那河堤一泛濫人不就跑到魚肚子里去了嗎。康熙呢怎麼辦呢,讓他們倆個人御門前辯論,開朝廷會議到康熙面前各抒已見,互相駁難,都各說各的道理,康熙還是不能決定,他沒有支持一方,反對一方集思廣益。下令在京的大臣,凡是你的家鄉在黃河有關地方,你們每人要寫一個意見你的看法,上奏於康熙,康熙看了各個方面的意見後就支持於成龍的意見,免去了靳輔河道總督的職位。
康熙是清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文武雙全,既精通傳統文化,又涉獵西方科學;既能上馬左右開弓,御駕親征擊退噶爾丹,又能治國安邦善於管理。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收復台灣,顯示了康熙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有著過人的政治眼光和手腕。康熙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以條約確保了國家在黑龍江的領土不被侵犯;康熙還特別重視教育,包括自己子女,奠定了持續100多年的「康乾盛世」。
傳位的爭議
康熙十三年(1674年),康熙帝立皇後所生的一歲的皇次子胤礽為太子,但數十年後由於太子本身的素質問題及其在朝中結黨而廢太子。廢太子後眾皇子覬覦皇位,矛盾更加尖銳,故太子廢而復立,但康熙仍無法容忍其結黨,三年後再廢太子。最終在康熙六十一年臨終時傳位於皇四子胤禛。傳位給胤禛的理由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康熙是希望精明干練的胤禛能大力改革康熙末年的寬縱積弊,也有人認為康熙是因為鍾愛胤禛之子弘歷(未來的乾隆帝)而傳位於他,還有傳說是顧命大臣隆科多和胤禛矯篡遺詔,故有「傳位十四皇子」竄改為「傳位於四皇子」之傳說,但按清宮秘檔分析,遺詔是由滿、漢、蒙三種語言並列寫成,「傳位十四皇子」改為「傳位於四皇子」之傳說符合漢字書寫邏輯,卻無法符合滿文及蒙文書寫邏輯。繁體漢字十和於大相徑庭。此為誤解
康熙共有35子、20女。其中只有24個兒子、7個女兒活到成年。
⑶ 歷史上真正的康熙是什麼樣的人
如想全面了解,建議你看看《康熙自畫像》這本書,美國歷史學家所寫,相對客觀,即不給他歌功頌德,又不胡亂抹黑。
這里提一點,就是他對這個國家的意義。
康熙最主要的貢獻,在於解決北方邊患。當時北方兩大對手:俄國、准噶爾蒙古。康熙將俄國擋在外興安嶺以北,並將准噶爾擊退,趕到天山一帶,使中國控制喀爾喀蒙古(外蒙古)。有人說他簽的《尼布楚條約》是賣國,這太過苛刻了。那裡本是蒙古人地盤,不是滿族人活動區域,更是連漢人的鳥毛都沒有,當地人也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俄國人在拚命爭,清朝也再爭,最後兩家瓜分。俄國控制了雅庫特蒙古,清朝保住整個黑龍江流域。樓上說他丟領土,你咋就沒看到他爭來多少呢?
對付准噶爾,是他另一大貢獻,因為一方面藉此機會控制外蒙古各部,第一次也是最徹底的一次使蒙古各部臣服,從此蒙古人再也沒有南下入寇。
康熙沒活到准噶爾滅亡那一天,但是他把擊垮准噶爾作為基本國策,交給他的兒孫去完成。因為自從跟俄國人打過交道後,康熙就認識到俄國人的危害性,說百年之後,其必為中國之禍。因此盡最大努力防範俄國。在當時,俄國在中亞已經開始擴張,下一個對手就是准噶爾,如果不能搶在俄國人動手前,先吞並准噶爾,將國防第一線推進到中亞,那麼以俄國人的手段,准噶爾遲早會被其吞並,到時候俄國的哥薩克騎兵就會出現在陝甘一帶,那對中國的安全將是一個巨大威脅。經過雍正、乾隆的努力,准噶爾最終被清朝吞並,中國的疆域也推進至中亞,今天我們的地圖上也才出現「新疆」。
⑷ 康熙的歷史功績有哪些
破處分裂勢力,抵抗外來襲擊
康熙執政期間,撤除吳三桂等三藩勢力(1673年),統一台灣(1684年),平定準噶爾汗噶爾丹叛亂(1688年-1697年),並抵抗了當時沙俄對我國東北地區的侵略,簽定了中俄《尼布楚條約》,維持了東北邊境一百五十多年的邊界和平。在雅克薩戰役,康熙派遣黑龍江將軍薩布素成功驅逐沙俄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此戰清兵三千多人,在中國東北與遠離後方的俄羅斯數百哥薩克作戰,然而久戰不下,最後以圍困戰術迫使沙皇同意和談,顯示出了清朝在軍事科技上已經與西方的較大差距),收復了雅克薩城(現俄羅斯聯邦斯科沃羅丁諾)和尼布楚城。他在承德修建了避暑山莊,將其作為蒙古、西藏、哈薩克等部王公貴族覲見的場所,但是也為清朝大規模的修建皇家園林開了先河,增加了人民的痛苦。
修著圖書,重視道教
他曾多次舉辦博學鴻儒科,創建了南書房制度,並親臨曲阜拜謁孔廟。康熙帝還組織編輯與出版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歷象考成》、《數理精蘊》、《康熙永年歷法》、《康熙皇輿全覽圖》等圖書、歷法和地圖。康熙帝還褒封道教白雲觀方丈王常月,並依於門下。
學習文化,武力非凡
康熙向來華傳教士學習代數、幾何、天文、醫學等方面的知識 ,並頗有著述。對基督教也很有好感,後來康熙逐漸發現羅馬教廷試圖過多的干預清朝的政治,並且皇子皈依基督後以此作為爭權奪利的工具,遂開始有所抵制康熙王朝中康熙劇照(15張)基督教,但是,康熙在推廣西方學術上無所作為,從而使中國科技遠落後於西方。 康熙自幼習武,精於騎射。多倫會盟他開硬弓命中很遠的靶子令到場的蒙古王公驚駭不已 ;每每圍場狩獵康熙總是所獲野獸甚多。頭天晚上還在作幾何證明題,第二天一早盡興馳騁以至累垮兩三匹馬,足見康熙精力旺盛,康熙曾經自稱一天打死了三百隻兔子,可見其對自身武力的自信(今天人民也非常懷疑,以弓箭在一天內獵殺如此之多的兔子,是否可能)。
親征朔漠,和善蒙古
蒙古曾經分為三個大部分就是(漠南蒙古,漠西蒙古,漠北蒙古)。漠南蒙古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經過兩代人的努力完全臣服了漠南蒙古也就是內蒙古。漠西蒙古就是准噶爾蒙古。准噶爾的噶爾丹率領軍隊南進威脅了中央王朝。康熙決定親征,打敗了噶爾丹。漠北蒙古,康熙通過一系列的籠絡的措施全完解決了喀爾喀蒙古也就是外蒙古。所以康熙說:「昔秦興土石之工,修築長成,我朝施恩於喀爾喀,使之防備朔方,較長城更為堅固。」中國從秦漢時的匈奴到明朝,蒙古這個歷史難題兩千年來沒有解決,康熙把這個問題解決了,這是一個歷史貢獻。
重農治河,興修水利
明未清初經過長期的戰亂,農業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康熙採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他下命停止圈地,他六次下江南巡察黃河和水利,修黃河、淮河、永定河。康熙的重農治河,興修水利,取得了一些成就。
移天縮地,興修園林
康熙修建了暢春園、承德避暑山莊、熱河木蘭圍場,他的孫子乾隆又繼續興修三山五園(三山:香山、玉泉山、萬壽山 五園:暢春園、圓明園、靜明園、靜宜園、清漪園也就是頤和園)這樣就把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推到了一個最高峰,清朝園林的興修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寶貴的遺產。承德避暑山莊這座比北京的頤和園大一倍的皇家園林,決不只是一般意義上的休息場所,它與木蘭圍場一樣是康熙政治大棋盤上的一顆至關重要的棋子。這些按照蒙古西藏等民族風格修建的宮殿廟宇,它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讓蒙藏等各種上層人物進入山莊能有一種賓至如歸的感受,透過這一片片幽靜淡雅的山水人們似乎又回到了二百多年以前。六世班禪為乾隆祝壽就住在這里,派遣駐藏大臣,明確靈童轉世和金瓶掣簽制度也在這里。蒙古王爺們朝見皇帝住在這里,皇帝接見外國史臣也在這里。卷秩浩繁的《四庫全書》存放在這里,嘉慶和咸豐兩位皇帝先後死在這里,它見證了清王朝所經歷的風風雨雨。
興文重教,編纂典籍
康熙重視文化教育。親自主持編纂了許多重要的典籍譬如說《康熙字典》《佩文韻府》《清文鑒》《康熙全覽圖》《古今圖書集成》康熙主持編纂的典籍有六十多種,大約有二萬卷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精神財富。康熙朝使清帝國屹立於世界東方。當時俄國有彼得大帝,法國有路易十四,康熙與他們比有偉大過人之處,康熙時候人口最眾多,經濟最富裕,文化最繁榮,疆域最開闊,國力最為強盛。康熙時候清朝的疆域,東起大海,西到蔥嶺,南至曾母暗沙,北跨外興安嶺,西北到巴爾喀什湖,東北到庫頁島,總的面積大約有一千三百萬平方公里。
對自己講學習,對朝政講勤慎
他可以說在帝王當中,他是最勤奮學習的一個,可是他在幼年時的不幸,激勵著他努力學習。康熙八歲時父親死了,10歲母親也死了,兩年之間父母雙亡。一個孤兒形影相弔,實在是可憐。他祖母負責撫養他,康熙身上有三種血統,有三種文化,有三種品格,康熙的三種血統,他父親是滿州人,他祖母是蒙古人,他母親是漢人,他又受了三種文化的影響,他的滿族師傅給他講滿語,較他寫滿文,教給他騎射,他的漢族師傅給他講四書五經他又受到儒家文化的教育。康熙對朝政講勤慎,康熙的親政就是從他14歲的時候開始的,當時親政叫「御門聽政」什麼叫御門聽政呢?就是皇帝親自主持朝廷會議,議商和決定軍國大事。御門聽政在乾清門前,參加御門聽政的主要是:九卿(禮、吏、戶、兵、刑、工)六部的尚書,和左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還有大學士,參加御門聽政的還有起居注官。什麼時候開始呢?就是早上晨時開始(七點-九點)晨時是八點,每天早鹿鼎記中康熙劇照(11張)上晨時開始與大臣們討論奏報,議商一些軍國的大事,無論寒暑無一例外。北京的冬天是很冷很冷的,就在乾清門前,舉行最高朝廷會議,這個實在是不容易。而且清朝的皇帝御門聽政從康熙一直到光緒堅持下來,以上這時康熙勤政的「勤」,底下就說以下,康熙第二個就是「慎」, 康熙這個人在處理軍國大事的時候非常的謹慎,可以說慎之又慎,不是腦門一熱一排板就這么辦了。不是這樣的,我想舉一個例子來說明康熙慎政的情況,我就舉治河的例子,康熙早年在他宮廷的柱子上寫了什麼呢?寫了三藩及河務,漕運三件大事。康熙親自派侍衛逆黃河而上一直到黃河源頭星宿海往返行程兩萬里,繪制了黃河全圖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經過實際踏勘繪製成的黃河圖,把黃河的來龍去脈搞清楚了,任用賢能的官員來治河,那庸他治不好河還貪污啊!他任用了兩個重要官員,一個叫靳輔,一個叫陳潢,他任用靳輔做河道總督,靳輔每天給康熙上八個奏章,陳述自己對治河的意見。 治河當時發生了意見分歧,主要有兩個問題,第一治了黃河以後就多出了一些土地,靳輔的意見就是把這些土地屯田,收入的錢再續繼治河。多出的土地給當時的豪坤。第二黃河的河口部分水流入海不暢,靳輔的意見是把河堤加高,讓河水沖沙,泥河沖入海中,他的對立一面,於成龍不同意,把黃河入海中那裡挖浚挖深,沙子不就流下去了嗎。靳輔說不行,說你那樣的話就海水倒灌。於成龍說你那不行,河堤高的話,那房子在河堤底下,那河堤一泛濫人不就跑到魚肚子里去了嗎。康熙呢怎麼辦呢,讓他們倆個人御門前辯論,開朝廷會議到康熙面前各抒已見,互相駁難,都各說各的道理,康熙還是不能決定,他沒有支持一方,反對一方集思廣益。下令在京的大臣,凡是你的家鄉在黃河有關地方,你們每人要寫一個意見你的看法,上奏於康熙,康熙看了各個方面的意見後就支持於成龍的意見,免去了靳輔河道總督的職位。
開放海禁,廢止圈地
康熙八年,康熙誅殺鰲拜,遂廢止了鰲拜的所有弊政,如禁海,圈地。康熙八年(1669)三月八日,康熙帝頒旨,命永遠停止圈地,開放海禁。清初為了遏制明朝末年的海上戰鬥力,實行海禁。清朝統治者入關後,為滿足清朝貴族對土地的主導權和籠絡八旗將士,派遣官員到漢族民田跑馬圈地。此為清朝嚴重弊政,於康熙八年廢除。 註:我們所熟知的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源於乾隆於1757年頒布的禁海令,下令除廣州一地外,停止廈門、寧波等港口的對外貿易,這就是所謂的「一口通商」政策。 康熙是清朝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文武雙全,既精通傳統文化,又涉獵西方科學;既能上馬左右開弓,御駕親征擊退噶爾丹,又能治國安邦善於管理。他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收復台灣,顯示了康熙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另一方面,康熙有著過人的政治眼光和手腕。康熙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以條約確保了國家在黑龍江的領土不被侵犯;康熙還特別重視教育,包括自己子女,奠定了持續100多年的「康乾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