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高唐的歷史

高唐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4 00:59:56

① 高唐的名勝古跡和名人故事

古遺址
高唐縣有靈城遺址、清平縣城遺址、北辛庄唐代遺址、蔣庄宋、元遺址,郝庄元代遺址、減水迥龍廟遺址。
(1)靈城遺址 即漢靈縣城址,現南鎮村。位於縣城東南17.5公里處。據史書記載,公元前481年,此地名曰「靈丘」,到公元前306年名曰「靈縣」。公元27年廢縣,地入博平。220年復靈縣,屬清河郡。606年廢縣,地入博平。620年復置靈縣,621年又入博平。宋朝置「靈城鎮」,金、元襲之,明清時稱「南劉鎮」。民國至今稱作「南鎮」。今細辯靈城地貌,仍有靈城故城牆遺址。
(2)清平縣城遺址 1069年—1940年為清平縣城,1940年清平縣城遷址康莊,此地名曰「舊城」。舊城鎮現仍有清平縣城遺跡多處,如:傳說中的唐明宗祠、唐明宗墓。還有迎旭門、文廟、文廟影壁等古建築,城牆舊址仍有遺跡。
(3)蔣庄宋、元遺址 位於琉璃寺蔣庄村西南500米處,為村落遺址。遺址高於耕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文化層堆積0.2—1.5米,地表面有很多磚、瓦、器物殘片。1958年曾出土過瓷缸、瓷碗等文物。遺址原為一個小村莊,僅有20多戶人家,名「梁家樓」,現蔣庄梁姓即是原「梁家樓」之後。
(4)減水迥龍廟遺址 位於尹集鎮四新村西南部,為元代廟宇遺址。高約4米,面積1500平方米。遺址內含有大量的磚、瓦、瓷片、瓷碗底、口沿等遺物。遺址上現有明嘉靖26年重修減水迥龍廟碑1通和3通捐資築廟人名碑,另有碑帽、碑座2個。
古代建築
高唐縣歷史悠久,古建築眾多,主要有梁村塔、高唐文廟、舊城文廟、文廟影壁、迎旭門、高唐鍾鼓樓、石雕塔。
(1)梁村塔 位於梁村鎮梁村街東。創建於唐貞觀年間,明、清曾維修,平面呈八角形,青磚砌築,共13級。高37.5米,塔基佔地面積33平方米。第一層系重檐,檐下設斗拱,北有門洞。二層以上每層4個門洞,塔頂為全葫蘆狀。塔北10米處有古槐1株,故有「唐塔宋槐」之說。現為地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高唐文廟 坐落在縣委招待所院內,原名「文昌宮」,又名「啟聖祠」,過去是供奉孔子的地方。據《高唐州志》載:文廟始建於元代至元年間,1370年(明洪武三年)、1709年(清康熙四十八年)、1742年(乾隆七年)多次重修擴建。現存大殿,面闊5間,進深4間,佔地面積275平方米,為歇山式建築。頂部正脊前後除用黃綠琉璃瓦砌出三個菱形外,其餘均為灰瓦。檐下頭拱,均為裝飾性的附件,並非承擔重力的實拱,明顯為清代建築風格。
(3)舊城文廟、文廟影壁、迎旭門 坐落在高唐縣舊城鎮,為原清平縣遺留下來的古代建築。 舊城文廟,坐北朝南,面闊5間,進深4間。佔地面積277.8平方米,單檐灰瓦歇山頂,1173年(金大定十三年)建。文廟後還有古柏6株。文廟影壁在文廟南,相距100米。影壁高5米,寬10.25米,厚1.27米。整體靈架式用大方青磚修成,琉璃瓦蓋頂。中間有一圓綠色花邊琉璃飾件,上有燒制的「太和元氣」4個大字。在方青磚上有乾隆「二十五年」的戳印。舊城迎旭門,為原清平縣城之東門。門洞上方中央有匾碑一塊,上書「迎旭門」。為1760年(清乾隆二十五年)刻嵌。迎旭門殘存南北長15.5米,東西寬12.9米,整體為青磚砌築。
(4)高唐鍾鼓樓位於北湖路與鼓樓路交匯處西側,原名鼓樓,1453年(明景泰四年)知州趙玉始建。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知州談熔重修,改名奎光閣,新鑄鐵鍾懸於重九之日,人曰談公樓。1835年(清道光十五年)知州徐宗乾重修之,又增置鼉鼓、大雲磬等物。上層塑魁星像,東廊有前賢題詩勒石。 鍾鼓樓為重檐歇山式建築。由樓基和兩層主樓組成,總高15米,為當時縣城內最高建築,有「高閣凌雲」之稱,是高唐縣的象徵。樓基是青磚砌成的長方形高台,佔地120平方米,南北長10米,從下往上漸有收分,垂直高度7米。台上四周建有高1米的女兒牆。順街辟拱行通道,形似城門,寬4米,高5米,深10米,供行人車馬通行。樓基西面南側有一小拱門,門內為登樓的唯一台階通道,樓基之上為主樓,全部為木結構,柱樑椽檁縱橫交錯,卯榫銜接,環環相扣。主樓的下層為大廳,南北長8米,東西寬6米,高4米。東西有廊,環樓8根立柱支撐飛檐。上層地面4米見方,高4米,為懸鍾之處。在建築形式上承襲宋、元樓閣之貌,結構上基本保留了明初的建築風格。1966年3月8日,河北省邢台地震波及本縣,鍾鼓樓受損,為防險,經政府批准於8月拆除。
(5)柴府花園 位於東北湖畔,古建築群。據《高唐縣志》記載,柴府始建於宋神宗元豐年間,為後周世宗柴榮之5世孫柴榮皇城私宅,後毀於兵燹匪患。清代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時駐蹕於此。柴府四面湖水環抱,花園式建築,前門、中廳、後寢、迴廊均為宋代建築風格。整個建築面積為938.48平方米,分為東西兩院,西辟花園,東為柴府。柴府為二進院,步入津池即為主廳,主廳面闊5間,歇山式,灰瓦頂,吻獸相配,宋式彩繪相宜,飛檐排角,古色古香。院東西建有迴廊、亭、軒、水池。後院為後寢殿,面闊5間,歇山式,東西廂房各3間。西為單體院落,有角門與東院相通。步入朱紅大門,迎面為仿古戲樓,面闊3間,宋代歇山式建築,兩側耳室各1間。此院是戲劇愛好者活動的場所。
(6)大覺寺位於東南湖畔。高唐史之春秋,西漢置縣,地處南北通衢,東西要道。自齊始,為西鄙之重鎮,史為兵家必爭之地。相傳,秦王李世民為成就霸業,征伐四方,揮師東進,親率三軍,力克高唐。命右武侯大將軍尉遲敬德,監造高唐州城大覺寺及舍利塔,彰顯千秋功業。
古墓葬
高唐縣有固河漢墓群、華歆墓、房公墓、谷官屯金墓、王懋德墓、楊通墓、孫庄漢墓、梁庄漢墓、楊庄漢墓。
(1)固河漢墓群 位於固河村西南部,分布在長0.7公里,寬0.5公里的地面內。原有7座封土高大的墓葬,除盼子墓還有封土外,其他6座墓葬的封土已被鏟平。漢墓群的部分墓室保存較好,只有一小部分因修建水利工程被挖掘。曾出土過陶樓、漢畫像石、陶燈、陶案、陶灶、陶豬、陶狗、陶雞等文物。漢畫石像現被砌在固河村西部一流水口上。在墓中為墓室門框,上面刻有虎頭御環拉手,並有花草、鳥獸等精細的浮雕。據調查,除封土的7座墓葬外,在村北、村南也有一些無封土漢墓,曾出土過大批文物。
(2)房公墓 位於高唐鎮祁寨村北500米處,該墓發掘前夯築封土高出地表2.5米。因早年被盜,墓室大部分坍塌。墓室為單室,平面近方行,南北4.2米,東西4.5米,繩紋小磚砌成。墓底距地面4.5米,鋪地磚排為「人」字行。墓室地面四周和墓壁之間,有排水溝,墓門西南寬1.1米,有斜坡墓道2.15米,棺木和人骨皆無,隨葬器物有瓷器、陶器、陶俑等38件。瓷器有:瓷壺、瓷虎子、龍首三足器架,瓷樵斗、瓷盒、瓷碗、瓷唾壺、瓷燈;陶器有:陶壺、陶罐、陶碗、鎮墓獸、陶狗、牛車模型、陶井欄;陶俑有:武士俑、鮮卑侍吏俑、儀仗俑、女俑等。墓內還出土有墓誌銘,志蓋陽刻篆文為「魏濟州刺史房公之銘」,志文共26行,滿行26字,魏體書。
(3)谷官屯金墓 即虞寅墓,位於韓寨鄉谷官屯村東一窪坑內。金代虞寅墓為仿木結構建築的圓形磚砌單室墓。坐北朝南,由墓道、甬道、墓室三部分組成。墓室平面成圓形,直徑5米,墓頂早已坍塌,殘存墓壁高1.29米。墓室建築有門、窗、柱,完全模擬地面建築。墓壁上畫滿壁畫,繪畫面積約21平方米。內有殘存的棺木和骨架。墓內出土陪葬物有瓷器5件、碑形志石1盒、壁畫16幅。瓷器有:瓷碗、開片瓷盤、白瓷盤。志蓋上刻有16個女真文篆字: 「金故信武將軍騎都尉致仁虞公墓誌銘」:志石刻有1767個字,主要記錄了虞寅的生平事跡及生卒年月。壁畫隨墓環繞成圓形,較完整的12幅,其中有8幅畫面描繪墓主人生前的日常生活內容,另4幅是出行活動的內容。壁畫繪有樂伎、車馬、床帳、奴僕等。出土文物和壁畫現分別藏於山東省博物館和聊城地區博物館。
古石刻
(1)釋迦牟尼像 暗紅色沙質岩石雕成。頭飾螺髻,雙耳垂肩,風眼微閉,鼻骨如刀削一般,稜角鮮明。鼻翼與嘴角幾乎同寬。臉圓腴豐滿,頸稍短粗。身穿雙領下垂式袈裟,坦胸,腰束帶,結跏趺坐於長方形束腰須彌座上。左手扶左膝,右臂舉至胸前,呈入靜狀。給人以靜穆端莊之感,手殘,通高65厘米,座高24.5厘米。經考證,為隋或唐代初期的遺物。
(2)大觀八行碑 長2.28米,寬1米,厚0.125米,原碑為宋代大觀年間立,現存殘碑為明代景泰年間重立,瘦金體楷書。主要講述了諸士應具有的孝、悌、和、忠、睦、嫻、仁、恤等八種行為。碑末有「及師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上柱國魏國公食道一萬一千戶食實封汗八百戶臣蔡京題額」。因保護失當,剝脫甚重,字跡不清難辨。此外,保存完好的碑刻還有:重修報恩寺碑、重修邢家佛寺碑、張曾墓碑。

② 高唐書畫之鄉的由來

高唐
歷史概括:

高唐,春秋為齊國西境之一邑,迄今已有二千餘年的歷史,屬中華民族黃河文化發祥地之一。漢置縣,元明清置州,中化民國復改縣,沿用至今。歷史上高唐就「居中原衡衢」,有官馬大道「南通吳會,北拱神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加之受黃河文化的孕育,素有「上古之民朴、中原之士敦」的美譽,很早便成為經濟文化發達地區之一。高唐屬溫帶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物產豐富。尤以種植棉花享有盛名,歷經幾百年而不衰。舊志稱其「為州民恆產」,「貨以木棉甲於齊魯」,素有金高唐之稱。

堯、舜、夏、商時代,高唐屬兗州之域。西周時.文王分封諸侯,高唐被封為姬姓的用國。春秋時.高唐屬齊國西界.稱高唐邑。秦朝時.高唐屬東郡。公元前206年,漢高祖劉邦建立漢朝。漢因襲秦制;劃分郡、縣,始置高唐縣,隸屑青州刺史部平原郡。東漢時高唐屬冀州部清河國。當時.高唐縣區域含今禹城市、齊河縣大部。縣境西限是流經涸河村西的故黃河,縣城所在地在禹城市的倫鎮西。三國時,高唐屬魏國冀州平原郡的侯國。史書記載,當時"朱靈封高唐亭侯"。西晉時,高唐縣屬冀州平原國。公元420-589年;中國歷史進入南北朝時期。劉宋元嘉九年(公元432年),僑置高唐縣於今章丘縣水寨村附近,屬僑置冀州東平原郡。北魏皇興三年(公元469年)將劉宋僑置冀州更名齊州,僑置高唐縣又屬齊州東平原郡。北魏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復置高唐縣,屬濟州南清河郡。北齊文宣帝商洋於公元550年廢除清河郡及靈縣,高唐又改屬於濟州部清河郡。隋朝時,高唐屬冀州部清河郡。開皇十六年(公元598年)屬博州,統轄高唐、聊城、堂邑三縣。同時,將劉宋僑置之高唐更名章丘。唐貞現元年,太宗分天下為十道,高唐屬河北道博州博平郡。公元690年、武則天稱帝時改國號為周.因忌諱"唐"字,遂於長壽二年(公元693年)改高唐縣為祟武縣。神龍元年(公元705年),宰相張柬之發動政變,迎唐中宗即位,恢復唐朝國號,復名高唐縣。唐末,高唐屬魏博節度使,又屬天雄軍。公元907-960年,中國歷史上稱為五代十國時期,因"晃"與"唐"同韻,故後梁太祖朱晃於開平二年(公元908年)改高唐縣為魚邱縣。後唐同光二年(公元924年),復名高唐縣。公元936年,石敬瑭建後晉,因"瑭"與"唐"同音,是年改高唐縣為齊城縣。後漢乾祜元年(公元948年)復名高唐縣。盡管五代時期高唐縣名多次改變,但仍屬博州。宋朝廢道,分天下為十五路。高唐屬河北東路博州。公元1023年仁宗分二十三路,高唐屬河北東路博平郡。

金時,在北方分十九路,高唐縣屬山東西路博州博平郡。元朝,全國設十一個行省,下設路、州、縣。高唐初屬大名路,後屬東平路。至元三年改博州為東昌,轄高唐等六縣。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於高唐屬高唐州,直屬中書省。至正七年(公元1347年)高唐縣治所移於今地。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高唐稱州,統恩縣、夏津、武城三縣。高唐州屬山東布政使司東昌府。清初,高唐州屬東昌府,雍正八年升高唐州為直屬州,轄禹城、臨邑、平原、陵縣。雍正十二年復歸東昌府。民國元年撤州設高唐縣,屬山東東臨道。民國17年直隸山東省府,25年屬第六行政公署。民國27年高唐淪陷,屬偽山東東臨道,同屬國民黨第四行政公署。1945年高唐解放,人民政權屬冀南第二專署。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為便於開展工作,曾於1941年初將高唐縣分為唐北縣和唐南縣,同年秋又合二為一,復名高唐縣。 公元1949年,高唐縣屬平原省聊城專員公署。1952年,平原省撤銷,改屬山東省聊城專署。1950年將茬平縣侯橋等11個村莊劃歸高唐縣。1956年3月撤銷清平縣後,將其舊城鎮劃入高唐縣;同時將茌平縣琉璃寺鄉劃歸高唐縣。1958年12月,國務院批准撤銷禹城縣全境並入高唐,1961年l0月恢復禹城縣。高唐縣仍轄原境。

高唐文化積淀深厚。固河漢墓群出土的陶器,韓寨金代墓出土的壁畫,以及至今尚保存完好的隋唐古塔,均說明高唐文化源遠流長。在歷史長河中,高唐籍文化名人更是燦若群星。東漢桓帝時魯相乙瑛請置孔廟百石卒史碑,尚存曲阜,這是漢代隸書的代表作品之一。西晉劉實,少貧,賣牛衣以自給,手約繩口讀書,博古通今,官至太傅,撰《春秋條例》十一卷,《左氏牒例》二十卷。華嶠,官至秘書監內台中書,以漢紀煩穢,起光武終孝獻,為《漢書》九十二卷。唐代大思想家、大學問家呂才,即高唐縣清平鎮呂庄人,至今其高大墓封土不圮。他反對祿命、風水迷信以及對佛教的批判至今仍閃爍著唯物主義的光芒。金代狀元閆詠,其先六世登科,應奉翰林十年,有著述十卷傳世。閆復,官至平章事,弱冠入東平學,時迎元好問校試,其文入選者四,閆復為首,著《靜軒集》五十卷。李苦禪,當代國畫大師,為齊白石高足,與吳昌碩弟子潘天壽並稱「南潘北李」,系劃時代的中國大寫意畫大師。中央文史館館員孫瑛,融中西畫法於一體,開中國山水畫新風。李燕、謝家道、辛守慶等國內外著名書畫家也都是書畫藝術之鄉的傑出代表。

文化:高唐縣是國畫大師李苦禪的故鄉,1997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現有書法家、美術家兩個協會,建有美術館、書畫院、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工人文化宮、離退休職工活動中心、老幹部活動中心、游樂場等文化娛樂設施。人文景觀和歷史遺址眾多。戰國齊盼子墓、三國華歆墓、東魏房公墓具有較高的考古價值。聞名遐邇的興國寺古塔,為青磚砌築,塔身13層,高37.5米,雖逾千年,雄姿不減;塔下唐代古槐,幾經雷火仍生機盎然,與古塔相映,人稱「唐槐宋塔」,嘆為觀止。古樸典雅的清初「文昌宮」大成殿系南定景定五年(1264年)所建,飛檐挑鑾,畫棟雕梁,殿前大觀八行碑,為宋朝丞相蔡京所書,國畫大師李苦禪少年曾在此讀書。近年來,縣里投資按《水游》傳說在魚邱湖東岸復建了柴府花園、三眼井及李逵井等景點,重修了「李逵大鬧高唐州」的發生地清平迎旭門。這些歷史名勝古跡都具備很高的文化、考古和旅遊價值。

孫大石美術館坐落於山東高唐風景秀麗的北湖北岸,由高唐縣人民政府和孫大石先生合資修建。佔地2088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為仿古庭院式建築風格,美術館建築有東、西兩院。西院分為北西南展廳、長廊、碑牆、四層六角一覽閣等;東院為孫大石先生的居室、畫室等。1995年8月19日,孫先生把畢業創作的書畫精品及收藏的珍品無私捐獻給高唐縣人民政府,並在其美術館永久陳列展出。作品創作年限跨度大,早於1943年,晚於1995年,作品體裁內容廣泛,既有國畫、書法用品,又有水彩、布上水墨畫、速寫等;既有丈二巨幅,又有蠅尺小品;既有畫壇巨擘大作,又有異國名家精品。除書畫精品外,又有天下第一硯奇觀,該硯重十噸有一,長4.43米,寬2.62米,計雕有八十七條龍,三條大龍象徵三個直轄市,二十八條中龍象徵二十八個省及自治區,五十六條小龍象徵五十六個民族,另雕有黃河、長城、瑞雲峻石、蒼松筆筒等。整個巨硯象徵中華民族歷史的悠久、團結和偉大,可謂立意深邃,鐫刻精細,天下奇觀,石雕一絕。該館既有天下第一硯,又有大小不一,千姿百態的各種石硯。自1996年2月對外開館以來,已接待中央、省地領導人及各界名流數千人次,舉辦、協辦各類書畫展十餘次。中央電視台、省地電視台數次來美術館拍攝專題和新聞,多家報刊對美術館也均作報道。美術館已成為全省旅遊景點之一,成為全縣對外宣傳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成為集書畫收藏、書畫交流、書畫展覽為一體的綜合性書畫基地,成為全縣書畫愛好者之家和活動中心。美術館對我縣能成為全國之鄉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高唐豐厚的文化底蘊培育了一代代書畫名家,當代畫壇的孫瑛、李燕、謝家道、辛守慶等著名書畫家是書畫藝術之鄉的傑出代表,在他們的引領下,全縣群眾性的書畫藝術活動方興未艾,形成了個個會潑墨,人人習丹青的濃厚文化藝術氛圍。

③ 高唐縣夾灘村的歷史

歷史是華夏大地各個民族組成,中華民族誕育和發展的歷史。中華文明歷經原始專社會、屬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至於現代社會,綿延五千年不斷延續發展,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具影響的文明之一。中國古代曾依靠先進文化和發達的生產力建立諸多鼎盛強大的王朝,文化波及歐亞大陸,尤其對東亞各國具不同體裁。與歷史學不在西方文明中佔主流地位相反,中國將「史」列為四種基本學科分類「經、史、子、集」之一([清]紀曉嵐等,《四庫全書》)。魁奈說:「歷史學是中國人一直以其無與匹倫的熱情予以研習的一門學問。沒有什麼國家如此審慎地撰寫自己的編年史,也沒有什麼國家這樣悉心地保存自己的歷史典籍。」

④ 高唐是哪裡

高唐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部,屬聊城市。現轄6鎮、3鄉、3個街道、1個經濟開發區,145個行政村、19個農村社區、24個城市社區。
我就是高唐的,歡迎來高唐品嘗高唐驢肉和高唐老豆腐。很出名,也很好吃的

⑤ 高唐縣的名人

春秋時期音樂家綿駒,齊國大將盼子,東漢魯相乙瑛,三國魏相華歆,唐代大思想家、著名學者呂才,清代三省總督朱昌祚等歷史名人輩出。當代國畫大師李苦禪,山水畫巨匠孫大石,著名畫家謝家道、韓靜霆、李燕等都是高唐文化藝術的傑出代表。
華歆(157-231),字子魚,高唐縣涸河鄉人,東漢末年舉孝廉,授朗中職。大將軍何進輔政時,華歆為尚書郎。
呂才(600-665),高唐縣清平鎮人,唐代著名學者。製造的管樂器「只八」,並著有勘正《陰陽書》。
杜潛(1522-1566),高唐人。明朝進士,初為戶部主事,後升為山西左布政使,任薊洲兵備道員時期,領兵抗擊倭寇,鎮守今河北省長城以內、東至山海關、西至居唐關之間的天津市以北地區。
楊順天(1866一1899),高唐縣張大屯鄉後楊庄人。義和拳著名領袖。氣功好,並擅長書法,後去北京受戒遂成為名僧。
王立言(1862-1900),高唐縣琉璃寺鄉王莫庄人。義和拳運動時,為拳眾出謀劃策,人稱「王宰相」。
於清水,義和拳早期領袖之一,高唐縣琉璃寺鄉郝庄人,死時年僅30歲。
李苦禪(1899-1983),原名李英,號勵公,高唐縣三十里鋪鄉李奇庄人,當代傑出的書畫藝術家、書法家、美術教育家。在國內素有「南潘北李」之稱,在國際上也頗有盛譽。
孫瑛(1919-),名大石。高唐縣三十里鋪鄉河崖孫庄人,愛國歸僑。著名山水畫家。

⑥ 聊城的高唐有什麼歷史淵源

高唐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部,屬聊城市,版圖面積 960 平方公里。現轄6鎮、3鄉、3個街道、1個經濟開發區,145個行政村、19個農村社區、24個城市社區,48 萬人,為中國書畫藝術之鄉、中國投資環境誠信安全區、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全國科技進步先進縣、全國科普示範縣、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全國群眾體育工作先進縣、全國依法治縣先進縣、全省雙擁模範縣、全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縣、全省社會文化建設先進縣、全省「四五」普法先進縣、全省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先進縣、全省民政工作先進縣、「平安山東」建設先進縣、省級文明城、省級衛生城。在首屆中國誠信建設成果展上,被評為「中國50家投資環境誠信安全區」。
縣人民政府駐地郵編:252800。行政區劃代碼:371526。區號:0635。拼音:Gaotang Xian。
高唐縣歷史悠久,春秋時稱高唐邑,西漢初置高唐縣,元明清置高唐州,民國元年撤州設高唐縣至今。悠久的歷史孕育了燦爛的文化,在豐厚的民間書畫基礎上,產生了歷代書畫名家。東漢時期的魯相乙瑛,即為漢代著名的大書畫家,其碑貼至今為高唐書畫界臨摹之佳品。唐貞觀年間的著名學者呂才,除在歷史、哲學、聲樂、地理、軍事等方面有著作傳世之外,其繪畫才能更令後人贊嘆。三國時期的魏相國華歆,元朝的翰林學士閻復,金朝的狀元閻永,進士康曄等,在書畫藝術上都頻有造詣,對後代影響極深。清末高唐書畫「八大才子」,民國時期的書法家張洪擇,其書畫藝術都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其作品為當時書畫收藏家收藏之珍品。千百年來,高唐大地上養育了許多蜚聲畫壇的大書畫家,悠久的文化傳統為高唐書畫藝術的發展准備了豐厚的底蘊。
一代宗師李苦禪是高唐縣卅里鋪鄉李奇庄人,他少年時代酷愛書畫藝術,在縣文廟小學讀書時,成為全校書畫尖子。青年時代,懷著從藝報國的志向,到北平入國立藝專學習,後拜師齊白石學習國畫藝術,成為齊白石的得意門生。抗戰勝利後,應徐悲鴻院長邀請,擔任北平國立美院教授。他是我國當代傑出的書畫藝術家、美術教育家。他開創了大寫意花鳥一代風范,把中國花鳥畫創作推向了一個嶄新的天地,奠定了他的國畫大師地位。
著名旅美歸國畫家孫瑛,高唐縣卅鋪鄉孫庄人。現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協理事,文化部僑聯主席。他的畫集中西畫法於一爐,氣魂宏大,風格獨特。孫瑛曾在美國、前蘇聯、巴西、韓國、日本等國家和台灣、香港等地區舉辦個人畫展,轟動海外。回國後,又先後在北京、濟南、青島、煙台舉辦個展,反響很大。他的作品入編多部權威畫集,並出版《孫大石現代水墨畫集》。
當代,高唐縣書畫人才輩出,各有建樹,並後繼有人。這一支宏大的書畫專業隊伍是建設書畫之鄉的中堅力量。
李燕(李苦禪之子),現為中央工藝美院教授。他知識淵博,功底深厚,著作甚豐,擅長動物速寫,水墨寫意畫。因畫猴有獨到之處,在中國美術界素有「猴王」之稱。其傳略已載入英國出版的《世界名人錄》。
高唐縣全國知名畫家謝家道、辛守慶、張望、於平、李建、李杭等,他們的作品在海內外重大展賽中多次獲獎。這些知名畫家都是我們高唐縣的寶貴財富。他們雖然不在原籍工作,但心繫故土,或解囊捐資助池,或回鄉辦展講學,或贈賜墨寶廣散鄉里,或出謀劃策規劃家鄉書畫事業發展的藍圖,都為家鄉書畫藝術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同時,近年來在高唐縣也涌現出一大批土生土長的書畫名定的新秀。縣文化館美術家程辛木,作品多次參加中國美協,版協舉辦的書畫展並被選送國外展出。1991年,在慶祝建黨70周年期間,舉辦了程辛木版畫展。全國版協主席李樺題寫展標,中央美院等30多家單位題詞祝賀。1994年程辛木赴台進行民間藝術交流並舉辦個人版畫展。他的作品在全國及省級報刊發表300餘件,省地多家新聞單位對其藝術成就做了專題報道。蘇同海是位青年農民書畫家。他創作的多幅作品,在〈中國書畫報〉及省級報刊發表,其傳略及作品入選多家書畫辭典。農民畫家高蘭青的作品被選送日本、美國展出,工人畫家王經福的作品在美國紐約展出,並被紐約博物館收藏,青年畫家鞏德春在93年被選為創作長城巨卷的全國百名畫家之一。朱寶華、王玉峰、崔濤、王保成、牛風玉、丁守信、趙子清、韓曉波、周玉興、尹風軍等一大批書畫新秀,起點高,功底深。目前全縣達到縣級展出水平的書畫作者4120人,達到地市級以上展出水平的書畫作者510人。每年都有300人次左右在全國及省市各種展賽活動中入展獲獎或在各種報刊上發表作品。
孫大石美術館
孫大石美術館 位於高唐縣城區魚邱湖北岸。孫大石,又名孫瑛,高唐縣河涯孫庄村人,中國著名山水畫家。於1982年由孫大石與高唐縣人民政府合資修建。佔地面積2088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為仿古庭院式建築。灰瓦弧線屋頂,灰藍色牆基、白色正牆,間以洋紅色腰線和房檐,體現了古樸、高雅的建築風格。館分東西兩院,建有展廳、四層六角一覽閣、長廊、碑牆、畫室等。一覽閣內展放的「天下第一硯」——龍騰巨硯,重11噸,用整塊巨石,由5名工藝師歷時3年雕成。另外還展有中華百硯、孫大石無償捐贈的上億年的魚化石和古動物化石等文物及半個世紀以來的個人繪畫作品、高唐籍著名畫家的名品大作。

⑦ 古時候的登州和高唐縣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登州(今山東蓬萊)
高唐州為元朝所置,
北宋時只有高唐縣,屬河北東路博州,今聊城市高唐縣。

⑧ 高唐趙寨子鄉歷史

趙寨子鄉因鄉政府駐地在趙寨子村而得名,居民多為明清移 民。西部的西韓庄、 東小官屯、版丁崗、毛權庄、爐頭及張廟原屬清平縣,清平縣撤銷改舊城鎮 屬高唐縣,後設趙寨子鄉,上述六村劃歸該鄉所轄。東部葛屯、三寨、(丁寨、周寨、許寨)以及趙寨子、高寨子、解庄、東西趙戶、宋樓等多個村莊是從姜店鄉劃歸過來的。北部的竇官屯原屬高唐鎮,西北部的蔣官屯、姜家鋪、東西侯長屯等村原屬三十里鋪鄉。
1997年在該鄉東小村發現的元代古墓群,填補了研究魯西元代史的一項空白。趙寨子鄉有悠久的革命傳統,中共革命將領肖華、民族英雄范築先曾在這里生活戰斗過。領導幹部的楷模孔繁森在該鄉駐村工作一年。

⑨ 高唐歷史上有多少座廟啊

高唐縣位於山東省西北部,屬聊城市,東與德州的禹城市和齊河縣為鄰,西與臨清市、夏津縣接壤,南連茌平縣境,北接平原縣界,面積960平方公里,人口50萬。
高唐縣東距濟南國際機場70公里,邯濟鐵路穿境建高唐站,距京九鐵路聊城站、臨清站均50多公里,距京滬鐵路德州站各60公里,有「二十分鍾上火車、一個小時登飛機、四個小時進京城到港口」的便捷,青銀高速公路、山東西外環高速在縣內穿過。
高唐境內地勢平緩、土地肥沃,東部有徒駭河、西部有馬頰河經向貫穿縣境,傳統農業發達,物產豐富,尤以盛產棉花聞名全省,「貨以木棉、甲於齊魯」,素有「金高唐」之稱。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