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氏的歷史
❶ 康氏的由來和現代的狀況
康,中國姓氏,出現在公元前21年,至今2000多年的歷史。根據最早記載康氏的史書,《漢書·西域傳》和後《梁書》卷一八《康絢傳》記載,與甘肅敦煌市"懸泉置遺址"發掘的簡牘(古文獻)記載,相互佐證。康居國王子"乘",待詔河西,留為黔首,定居於此。以國為氏,即康氏,姓名:"康乘"。"河西"即河西走廊地區(今甘肅省境內)是當今中華康氏的發祥地(發源地)。 中華康氏始祖,名為 乘 。
2011年,西安文物局考古隊專家康文煜等人,經過對史料的深入研究、對"懸泉置遺址"發掘的簡牘(古文獻)考察和論證,發表了康氏源出考:
1、康氏最初源自入華康居(或康國)人,按胡人入華取姓慣例,以國為氏。
2、唐朝安史之亂後,入華康氏紛紛尊奉康叔為始祖(
康叔,姬姓,名封,又稱衛康叔、康叔封,周文王姬昌與正妻太姒所生第九子
)。
3、宋至清,匡氏、及其他民族成分的匯入,壯大豐富了康氏團體。
4、今天的康氏,已經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漢族的一部分。其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成員眾多,歷史名人輩出,是《百家姓》中極為重要的一個姓氏。
遷徙分布
康姓最早發源於衛國,轄今河南東部、山東西部、河北西南部一帶。康姓早期播遷緣於衛都的遷移,范圍止於河南北部。秦時,康姓主要徙陝西、山東二地,故早期康姓在此二地繁衍旺盛,遂有京兆、東平兩大郡望。魏晉南北朝時期,甘肅康姓為避戰亂,徙藍田(今陝西省藍田西灞河西岸),後漸向東南遷移。史載,南朝宋時,設華山郡藍田縣,用以安置康穆(初仕後秦河南尹,後舉族眾三千餘人遷湖北省襄陽之峴南)族人,並任命穆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孫亦多仕宦,康穆一支遂枝繁葉茂,人丁興旺。唐代,有寧夏靈武人康植之孫康日知被封會稽王,其子志睦因功封會稽郡公,後世子孫繁衍昌盛,發展成望族,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紹興則為南方各地康姓遷徙之主源。宋代,因避帝諱而改姓的匡姓,成為康姓新的支脈。另有洛陽康再遇位居開國功臣之列,遂加官進爵,門庭榮耀,顯達當朝。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期間,改朝換代頻繁,北方多動盪,故有康姓徙遷南方安居樂業。明代,康姓作為大槐樹移民姓氏之一,分徙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從清代開始,閩、粵康姓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今日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肅、山東、陝西等省居多,這五省的康姓約佔全國漢族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康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二三。
❷ 歷史上姓康的名人
姓康的名人包括:康泰、康昆侖、康日知、康濤、康有為等
1、康泰。三國時東吳人。曾和朱應出使扶南等國,途中經歷和傳聞一百多個國家,為中國早期遠行海外的旅行家之一,著有《吳時外國傳》。
2、康昆侖。西域康國人,唐代著名琵琶演奏家。善彈《道調涼州》、《羽調錄要》等曲,有「長安第一手」之稱。
3、康日知。唐代靈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西南)人,至檢校尚書左僕射,封會稽郡王。其子康志睦,勇武善馳射,累遷大將軍,因功加檢校尚書左僕射,封會稽郡公。
4、康濤。錢塘(今浙江省杭州)人,清代畫家,工山水花卉,亦善書。為雍正、乾隆年間畫家,以人物畫著稱,承明代仇英、尤求白描傳統,用筆工整,形象靜逸。
5、康有為。廣東省南海人,近代資產階級改良派代表人物之一。1895年聯合會試舉人上書廷,「公車上書」,要求變法,後依靠光緒帝發動「戊戌變法」,遭慈禧鎮壓。著作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孟子微》、《春秋筆修大義微言考》等。
(2)康氏的歷史擴展閱讀:
康姓的遷徙演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甘肅康姓為避戰亂,徙藍田(今陝西省藍田西灞河西岸),後漸向東南遷移。
史載,南朝宋時,設華山郡藍田縣,用以安置康穆(初仕後秦河南尹,後舉族眾三千餘人遷湖北省襄陽之峴南)族人,並任命穆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孫亦多仕宦,康穆一支遂枝繁葉茂,人丁興旺。
唐代,有寧夏靈武人康植之孫康日知被封會稽王,其子志睦因功封會稽郡公,後世子孫繁衍昌盛,發展成望族,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紹興則為南方各地康姓遷徙之主源。
宋代,因避帝諱而改姓的匡姓,成為康姓新的支脈。另有洛陽康再遇位居開國功臣之列,遂加官進爵,門庭榮耀,顯達當朝。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期間,改朝換代頻繁,北方多動盪,故有康姓徙遷南方安居樂業。
明代,康姓作為大槐樹移民姓氏之一,分徙於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湖北等地。其中山東、福建、廣東大部分是康子元的後裔!
從清代開始,閩、粵康姓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康姓
❸ 康這個姓氏的起源!
康姓,起源於衛國始祖康叔的謚號。
康氏的始祖,是衛國的康叔。據《史記·衛康叔世家》記載,康叔,本名姬封,是周武王的同母弟弟,武王得天下後,被封於康地(今河南禹州),故稱康叔。周武王死後,發生了叛亂,周公姬旦興師平定了叛亂,把商故都周圍地區和殷民七族封給康叔,建立衛國,建都朝歌(今河南淇縣)。姬封被封於衛國後,稱衛康叔。他到衛國後因借鑒殷朝興亡的經驗教訓,愛惜民力,治國得法,因而得到了民眾的擁護。後來,他被周成王任命為周朝司寇,掌握生殺大權。此後,衛康叔的子孫,就以他原來的謚號為姓氏,就是康氏。唐人林寶《元和姓纂》就有記載:「康,衛康叔之孫以謚為姓也。」
康氏姓源,除了康叔這一支漢族後裔外,還有一支來自西域。據《漢書》、《舊唐書》等書記載,古代西域有個康居國,約在今巴爾喀什湖和鹹海之間。由於當時大漢聲威遠播,漢成帝時康居國王曾遣王子入漢,從此定居下來。古代還有一個康國,故地在原蘇聯烏茲別克共和國地區,一度曾屬唐管轄。這兩國來中國的使者,來中國後定居下來,他們都以國名為氏,也稱康氏。又據《宋史》記載,宋朝時的匡姓者為避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名諱,皆改姓康氏,但其中主要的還是康叔後裔和西域康居國這兩支。
康叔的後裔早期主要是在今河南北部發展。衛國曾三次遷都,衛文公時遷都楚丘(今河南滑縣東);衛成公時又遷至帝丘(今河南濮陽西南),後被魏所滅;後來又復國遷到野王(今河南沁陽)。幾次遷都,使康氏的後世在更大的范圍內得以繁衍。漢代,康氏有北遷至今河北等省者,也有南遷到江浙一帶的。據宋人鄧名世《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漢代由康居國人到中國定居的康氏,初期居住在今河西走廊一帶;至晉代,因戰亂又遷到藍田(今陝西藍田),後逐漸向東南遷徙。源於北方的康氏,於唐初渡江南遷,定居於江蘇、浙江一帶,並在會稽(今浙江紹興)繁衍昌盛,成為當地的郡望,故南方各地的康氏多出自會稽。唐代,京兆(今陝西西安)也是康氏郡望之一;康氏還分布於今山西、山東等地。宋朝時期,又有遷至四川、福建者。明代,康氏分布更為廣泛,有遷至江西泰和、湖南邵陽、廣東順德等地者。從清代開始,閩、粵的康氏陸續有人遷至台灣,後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氏較著名的有:三國時期的康泰,是中國早期到海外的旅行家之一,經歷和傳聞的國家有一百幾十個;三國時的高僧康僧會,康居人,他通天文、讖緯之學,尤嫻經律,是江南佛學的創始人。康承訓,唐朝大將軍;康昆侖,唐代琵琶演奏家,西域康國人。南宋有徵戰的英雄康再遇、康堡裔、康延澤等及學者康與之。元代有書法家康里巙;戲曲作家康進之。明代有文學家康海。近代改良派領袖康有為,世稱「南海先生」,1898年進行變法維新運動,受到鎮壓後逃往國外。著有《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等書,頗受近代學術界的重視。
在當今按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國百家姓氏中,康姓位於第75位。
❹ 康姓的由來從哪朝開始有的
康姓是當今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28%,在中國姓氏排名中,居第75位。分布廣泛,尤以安徽、四川、甘肅、山東、陝西等省為多,這五省康姓約佔全國漢族康姓人口的63%。
康姓最早由姬姓分衍而來,這可以追溯到距今3000多年以前的西周時代。據《史記·衛康叔世家》記載,周武王姬發有個同母的弟弟叫姬封,西周初被封於康城,這就是後來的康叔。
東周時期,有周定王之同母弟劉康公者,康為其名,後世子孫取以為姓,也稱康氏,這支康姓的得來距今已經有2600多年的歷史。康氏姓源,除了姬姓的後裔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支,即漢朝時臣服於我國的西域康居國。《梁書·康絢傳》載:「漢臣西域康居遣侍子待詔河西,因留,其後氏焉,望出京兆、東平、會稽。」這一支來自西域的康氏,出現於距今大約2100年以前大漢聲威遠播之時,雖然出自異域,但也有著悠久的歷史,可謂源遠流長。宋代,康氏人口又匯入「匡」氏的一支。這是由於北宋初年,其祖為避太祖名諱,「匡」姓一度改為字形相似的「主」姓。但政和年間,朝廷又認為主姓豈能民姓中所有,遂令其再度改為「康」姓或「正」姓。康姓在少數民族中也廣泛的存在著。《隋書》載:「突厥亦有康姓」,此外,金時女真人納喇(亦作納蘭)氏、清時滿洲八旗赫舍里氏、達斡爾族華力提氏漢姓為康,還有瑤、彝、蒙古、東鄉、土家、回、羌、朝鮮等族均有康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