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仁化歷史

仁化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4 01:56:23

㈠ 讀"仁化"歷史革命道路後感一作文

斗轉星移,江水滔滔。在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 60周年之際,我閱讀了《南京人抗日故事》這本書。

60多年以前,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中華民族 遭受了一段最屈辱、最黑暗的歷史——大片國土淪喪,人民生靈 塗炭。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的土地上燒、殺、搶、掠,無惡不作, 還有的日本兵居然在光天化日之下舉行屠殺中國人比賽,不知多 少中國人死在了侵略者刀槍之下。
可是,英勇的中國人民沒有屈服於敵人的屠刀之下,而是奮勇 地投入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斗爭中,我們南京地區的人民群眾也不 例外,他們在抗戰中表現的那股勇敢、頑強、不屈不撓的精神都 不時打動著我!
江寧縣的張仁滿機智地把幾個執行任務的日本鬼子的情況匯 報給抗日游擊隊,使抗日隊員很快就把那幾個鬼子抓了起來;湯 泉鎮的嚴大樓和幾個鄰居用鐵叉打死了幾個進村掃盪的日寇;城 南郊區的沈傳海把一個喝醉酒的又迷路的鬼子連人帶槍推入了水 中;鼓樓區詹長炳兄弟倆在日本駐南京總領事館打工,他們在日 本駐南京總領事館歡迎日軍大頭目的宴會的飯菜中下了烈性毒 葯,日本一個個官員都被毒死了;浦口區的王立才趁日寇在吃西 瓜時用手槍打死了三個日寇,又收繳了三把槍。
………… 在抗戰中還有很多人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但從他們身上,我看 到了中國人民團結一致、抵制侵略的民族精神和機智勇敢、無所 畏懼的斗爭精神, 他們用鮮血和生命的代價趕走了日寇,贏得 了抗戰的勝利,換來了我們今天安定的生活。我們會永遠銘記這 些戰爭中的英雄們,也為他們的偉大壯舉而感到驕傲!
我也不會忘記這場戰爭!
什麼在自己的國土上還會遭受別國的侵犯呢?原因很簡 單,那是因為當時的中國太貧窮,太落後了。落後就要挨打!歷 史猶如一面鏡子,我們要以史為鑒。
作為一名中國的小學生,我們現在要好好學習,打下扎實的 文化基礎,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將來擔負起建設祖國、振 興中華的重任,讓那些法西斯侵略者對我們刮目相看,讓他們知 道我們中國人是不可欺侮的!
我們要繼續弘揚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精神,為了促進世界的 和平統一,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㈡ 韶關歷史文化有哪些

韶關歷史文化具體如下:

1、石峽文化

韶關是「馬壩人」的故鄉,石峽文化的發祥地 。舜帝南巡曾經過此地登韶石山而奏韶樂,動聽的樂曲使周圍的山石也為之動容。

歷史上的韶州被譽為「嶺南名郡」,孕育了以陳朝重臣侯安都、唐代名相張九齡、唐代詩人邵碣、宋代名臣余靖、明代抗倭名將太子太保陳磷、清代文學家廖燕。

鐵軍創始人張發奎、為傑出代表的大批歷史名人。佛教禪宗六祖惠能在韶州弘法37年,南華寺因此成為禪宗的「南宗祖庭」。

韶關民間文化藝術種類豐富,包括採茶戲、花鼓戲、花燈戲、山歌劇、山歌、說書、快板、粵曲、舞龍、舞獅等民間歌舞以及木雕、編織、刺綉、剪紙等民間工藝。

2、客家文化

韶關作為中原南遷進入廣東的門戶,容留了越來越多的客家先民及其後裔,客家文化底蘊豐富,是我國內地客家人四大聚集地之一,被稱之「嶺南客州」。

全市300多萬人口中,擁有近280萬客家人,佔全市總人口的80%。如今四川儀隴縣的客家人也多半是來自粵北韶關地區,朱德在《回憶我的母親》一書中,開宗明義告知世人:「我家是佃農。祖籍廣東韶關,客籍人。」

3、特色的習俗風俗文化

韶關各地習俗風俗有濃郁的嶺南客家漢族色彩,瑤、畲兩族也各具民族特色。漢族地區在農業生產方面,依照二十四節令的規律安排生產,成為習慣。

從事農活早出晚歸、請親朋幫工成為傳統,山區還有春種田基豆、冬放野牛、打橫塘、檢油茶等等各種習俗。經商貿易講究擇吉開張、注重招牌,有趕墟日(定期集市)、賒銷等習俗。

在居住方面,農村多以姓族聚居,講究風水擇地而居,有姓族大屋(檐街屋)、圍龍屋、「四點金」住宅、騎樓式住宅、圍樓、「小康房」等住宅類型。

婚俗方面,農村仍有哭嫁、送嫁、迎親、拜堂、鬧洞房等古俗遺風。民間重視傳宗接代和靠子女養老送終,還有修族譜家譜、春節清明祭祖以及訂立族規、獎勵讀書等傳統。

瑤、畲兩族有各自獨特的風情習俗,在姓名稱呼、起居飲食、衣冠服飾、喜慶禁忌、社會風尚等各方面富有當地民族特色。

4、宗教文化

韶關宗教歷史久遠,宗教文化源遠流長,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佛教、道教信徒較多。一些宗教廟會如南華誕等影響至今,信徒在飲食、服裝等方面有一些宗教色彩。

5、人文自然文化

韶關旅遊資源豐富,是廣東的旅遊航母,擁有豐富的人文和自然旅遊資源,成為無數海內外遊客嚮往的旅遊休閑目的地。韶關擁有世界級、國家級景區景點17處和省級及以下景區景點100多處。

包括世界地質公園丹霞山(丹霞地貌命名地)、廣東乳源大峽谷、國家森林公園車八嶺華南虎保護區、珠璣巷、梅關古道、滿堂客家大圍、必背瑤寨等大批旅遊景區。

梅關古道是國家4A景區、廣東省紅色旅遊示範基地、「中國四大賞梅地」之一。古道存世2000多年,是古代中原通往嶺南及東南亞的咽喉之地,連接長江、珠江兩水系最短的陸上交通要道,是當今全國保存最完好的古驛道。

㈢ 仁化革命發展史有感作文六百字

我愛秋天的校園
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實驗學校四(1)班劉帆
我的校園座落在仁化縣三板橋高坪新村,今天下午,老師帶我們下樓尋找秋天校園的美景。一進入校園,首先映入我的眼簾的是四塊大草地,小草已經枯黃了,可是我知道,小草一定回再生的。有一首詩不是說:離里原上草,一歲一枯榮……小草這種頑強的精神似乎在告訴我們:你落後了不要緊,只要你努力,就一定會重新站起來,超過任何人。在四塊大草坪中間,有著一座圓形的假山。假山不象夏天那樣噴水,水池裡水都幹了。著讓我想到:我們一定要節約用水,不要最後一滴干凈的水是我們的眼淚。假山裡的山,有的象展翅高飛的老鷹,有的象獅子……真是千奇百怪,無所不有。樹,開始落葉了。枯黃的葉子在天空落下時,象翩翩起舞的黃蝴蝶,落在地上的葉子,慢慢堆成一座金色的小山,「落紅不是無情物,化做春泥更護花」我想老師就是這樣,花盡心血教導學生,可是,有些學生不知道老師的用心良苦啊!秋天到了,風高氣爽,人們已經添上了衣服。同學們不象夏天那樣在教室或在陰涼的地方玩耍,而是在運動場上你追我趕,奮力拚搏;教室里書生琅琅,歌聲飄揚;辦公室里辛勤的園丁正埋頭批改作業、培優補差……「秋天在哪裡呀,秋天在哪裡,秋天就在我們的校園里……」歌舞興趣班的練歌跳舞,學校里師生們的心多麼美啊!秋天的校園,雖然沒有春天那樣充滿生趣,沒有夏天那樣生機盎然,沒有冬天那樣潔白無暇。但是,我對它有一種說不出的感情。我愛校園,更愛校園的秋天!

㈣ 仁化歷史觀後感800

前207年,南越王趙佗在仁化北端築城,為南越北端隘口,築城處至今仍稱為城口。
479年,南齊始置仁化縣,屬湘州始興郡。
502年,梁朝撤消仁化縣,並入曲江縣。
688年,唐朝垂拱四年,從曲江劃出仁化、光宅、清化、潼陽復置仁化縣,隸屬韶州。
2000年,仁化縣轄9個鎮:仁化鎮、丹霞鎮、長江鎮、石塘鎮、紅山鎮、扶溪鎮、城口鎮、聞韶鎮、董塘鎮。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63213人,其中:仁化鎮 43826人、丹霞鎮 6300人、聞韶鎮 4439人、扶溪鎮 10787人、長江鎮 21110人、城口鎮 8789人、紅山鎮 8017人、石塘鎮 10761人、董塘鎮 31469人、凡口鉛鋅礦虛擬鎮 13932人、廣東鋁廠虛擬鎮 2282人、七四五礦虛擬鎮 1501人。 2002年,仁化縣轄9個鎮(仁化 城口 長江 扶溪 董塘 石塘 聞韶 丹霞 紅山),88個村委會、13個居委會。
2004年5月29日, 經國務院批准(國函[2004]40號)調整韶關市部分行政區劃:隸屬曲江縣的周田鎮、黃坑鎮、大橋鎮三鎮並入仁化縣。調整前,仁化縣面積1822平方千米,人口17萬。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仁化縣轄12個鎮(仁化、城口、長江、扶溪、董塘、石塘、聞韶、丹霞、紅山、黃坑、大橋、周田)。
2006年6月7日,廣東省民政廳(粵民區[2006]28號)批准:撤銷韶關市仁化縣丹霞鎮、仁化鎮,設立丹霞街道辦事處。

㈤ 韶關有哪些歷史故事還有概況

我是韶關始興人...我們那裡有個牛屎寨...據說是神牛的糞便我那出了個張九齡(唐)車八嶺原始生內態森林始興有容3寶塔...據說是鎮守惡邪仁化有丹霞山..(陰陽石)南雄的水庫發現一條食人塘虱(很大條)風采樓.南華寺乳源.南雄都有恐龍化石..馬壩有原始人遺址

㈥ 誰知道韶關的歷史

韶關歷史上稱為韶州。相傳舜帝巡奏「韶樂」於城北30公里處的石峰群中,該處的36石後來統稱為韶石山。
根據考古發現,粵北的人類歷史可以遠溯到距今十萬年前。1958年在曲江縣馬壩鄉獅子岩洞穴里發現的「馬壩人」頭骨化石,是目前廣東境內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馬壩人化石」的發現,揭示了舊石器時代廣東地區人類的歷史。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遺址遍布全境,數以百計,其中以曲江石峽,鯰魚轉和韶關走馬崗遺址為代表,所出土的大批石奔、石斧、石鑿、石刀、石鏃等製作精美的石制工具,以及魚網墜、陶紡輪、各種石制和骨制的裝飾品,人工栽培稻的穀粒等遺物、遺跡,勾勒了一幅四、五千年以前粵北先民勞動生息的風情畫;展示了「馬壩人」開戶的粵北地區的遠古文明,後繼有人,綿延不斷。
青銅文化的遺址,在本市各地亦有發現。它表明粵北地區從周代起已經步入青銅時代,只是發展較中原地區緩慢,尚未形成奴隸制社會。春秋時期,韶關地地理方位上分屬荊州和揚州地域;戰國時期,當強大的楚國勢力擴展到嶺南時,粵北遂為楚國之南疆。
秦始皇吞並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平定兩廣,在今廣東境內設置南海郡。今市屬各縣皆屬南海郡管轄,當時雖然沒有縣的建制,但南海尉任囂已在今韶關市南郊蓮花山下修築了一座城堡,後人稱之為「任囂城」。
西漢初年,趙佗割據兩廣,建立了南越國。趙佗將前南海郡管轄的粵北地區並入了南越國版圖。當時仍未不置縣。粵北設縣,始於南越國滅亡之後。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滅南越國,漢王朝鑒於南越國割據的教訓,設置了地跨騎田嶺南北的桂陽郡(郡治在今湖南郴州市)。桂陽郡共轄十一個縣,其中桂陽、陽山(後漢省陽山入陰山)、陰山、含誆、湞陽、曲江等六縣,在今韶關市境。東漢時期仍相沿襲,未作變更。今南雄,始興地帶,兩漢時則屬豫章郡南林(後漢稱南野,縣治在今江西南康境內)縣地。
三國末年,吳主孫皓於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始析桂陽郡南部地區置始興郡,治所在曲江(今韶關市區),是為韶關立郡之始,將今市屬各縣第一次統一在一個行政區(郡)內。二晉因之。其時,始興郡之轄區相當於1983年地、市合並前的原韶關地區和原韶關市所轄區域的總和,為古代史上以韶關為政治中心所轄區域最大的時期,轄桂陽、陽山(吳甘露元年置陽山、廢陰山,以其地並入陽山)、含誆、曲江、始興(吳永安六年,分南野縣地置)、斜階(吳甘露元年再析始興縣地置斜價縣)等七縣。始興、斜價兩縣,即今南雄、始興縣地。
南朝170年間(公元420-589年),朝代更替頻繁,導致粵北境內的郡縣時廢時興,沿革復雜。南雄劉宋時,始興郡曾一度改稱廣興郡,到南齊時又復稱始興郡,轄境與晉略同。梁、陳兩代,曾在今市境內設置衡州和東衡州兩個一級行政區和陽山、始興、安遠三個個二級行政區。除原有縣外,又增置了廣穗(今連山、析梁陽縣位置)、梁化(今樂昌中南部地區,梁置,隋開皇十八年更名樂昌)、平石(今樂昌北境,梁置,隋開皇十二年省,以其地入梁化)。翁源縣於梁承後末年新置,其時屬清遠郡。
隋代粵北分屬南海郡(治所在今廣州)和熙平郡(治所在今連縣)。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東衡州為韶州,取州北韶石山的「韶」字為名,始以「韶」字為州,但不久即廢,並歸南海郡。
唐代粵北全境基本上屬嶺南道管轄(今連陽地區曾一度屬湖南道)。唐王朝在粵北境內分置韶州(唐貞觀年置,治曲江)和連州。韶州轄曲江、仁化、樂昌、始興、湞昌(今南雄)六縣。
五代,嶺南為南漢五劉氏占據。南漢在北江領域增設英州(治所在今英德縣城)和雄州(州治在今南雄城)。這樣,加上原有的韶州和連州,粵北共置四州。
宋代時粵北屬廣南東路。境內仍置四州(雄州改為南雄州)。元代改州為路,元初在粵北地區置南、韶、連、英四路,俱屬江西行省廣東道。韶州路領樂昌、曲江、仁化、乳源四縣,這是歷史上韶關作為行政中心而轄區最小的時期。明代粵北屬廣東布政使司,境內分置二府(南雄府、韶州府)一州(連州)。
清代粵北屬廣東省,清初時,境內州府的設置與明同。南雄府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改為直隸州,裁去保昌縣(公領始興一縣)。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曾在曲江縣武水邊開設稅關(名遇仙橋關),清康熙九年(1670年)又將原設於南雄的太平關移到曲江縣湞水邊,以後又在曲江城北門外增設旱關。韶關之名即由此而來。
辛亥革命後,廢府留縣。1914年至1920年間,在省之下曾一度改道,把前清的南雄府、韶州府和連州府合並,稱為南韶連道,後改稱嶺南道(道治在韶關)。實際轄區與今韶關市境完全相同。1936年,廣東省曾一度設行政督察區,粵北為第一督察區,專署設在韶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東省先後設北行署(後改粵北行署)、韶關專署、韶關行署於韶關市。北江行署轄於21個縣一市(現市區,市轄縣和清遠、佛崗、新豐、花縣、從化、河源、龍川、和平)。韶關專署轄19縣一市;韶關行署轄15縣一市(現市區和市轄縣及清遠、佛崗、新豐),後新豐劃歸廣州。1977年1月,韶關市升格為省轄市,轄曲江為市郊縣,韶關地區則轄十三縣。1983年6月,實行地、市合並,原地區所屬的清遠、佛崗劃歸廣州,合並後的韶關市現轄12個縣和三個市轄區。
韶關屬中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為18.8-21.6度;雨量充沛,年降雨為1300-2400毫米;全年無霜凍期為310天左右,溫暖的亞熱帶氣候,充沛的雨量使韶關大地四季常青,萬木蔥蘢,生機盎然,是旅遊的好去處。韶關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大部分是漢族,此外還有瑤、壯、回、滿、蒙、京、苗、白、侗、土家等三十多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乳源瑤族自治縣境內及周圍。1993年末,全市總人口289.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6.4萬人,漢族人口285.7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98.6%,少數民族人4.1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56人。
韶關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明。韶關的人類歷史可上溯到距今十萬年前,這已被曲江「馬壩人」頭骨化石的發現所證。三國末年(公元265年),吳主孫誥置始興郡,治所在曲江城(今韶關市區)實,是韶關市郡之始。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設韶州,取州北韶石山之「韶」字為州名。明代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曾在曲江縣武水邊開設稅關。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又將原設於南雄的太平關移至曲江湞水邊,後又在曲江城北門外增設稅關,韶關之名即由此而來,韶關人傑地靈,孕育了唐代名相張九齡、劉瞻,宋代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余靖等傑出人物,六祖惠能和尚選擇韶關為其禪宗南派的發祥地。韶關作為「馬壩人」的故鄉,石峽文化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搖籃之一。粵北廣大地區主要使用三種漢語方言:粵方言(又稱廣州方言)、客家方言和潮汕方言;地方民間藝術主要有:粵北採茶戲、花鼓戲、花燈戲、山歌劇、山歌、說書、快板、粵曲、獅舞等。
韶關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姿,異彩紛呈,有名山、名剎、溶洞、激流、溫泉、原始森林、歷史遺跡、摩崖石刻、珍貴文物和民族風情,已經開放的有:國家風景名勝區-仁化丹霞山,風景迷人的小坑國家森林公園,中國第一條江河漂流勝地九瀧十八灘,全國重點寺廟南華禪寺和雲門山大覺禪寺,聞名中外的「馬壩人」頭蓋骨出土地獅子岩,廣東八大風景名勝之一的金雞嶺,富有民族風情的乳源必背瑤寨,令人流連忘返的野生動物狩獵場等,已開辟有十多條旅遊線路,成為廣東的四大旅遊線之一。有前專評價:粵北集華南旅遊景觀之大成,可以建華南最大的旅遊基地。目前正在開發的旅遊景點有:丹霞山陽元石景區、南嶺國家森林公園、車八嶺國家自然資源保護區、韶石山、地下森林、南粵第一高峰、華夏名人故居和南華溫泉度假村等

㈦ 韶關歷史

韶關歷史上稱為韶州。相傳舜帝巡奏「韶樂」於城北30公里處的石峰群中,該處的36石後來統稱為韶石山。
根據考古發現,粵北的人類歷史可以遠溯到距今十萬年前。1958年在曲江縣馬壩鄉獅子岩洞穴里發現的「馬壩人」頭骨化石,是目前廣東境內發現的最早的人類化石。「馬壩人化石」的發現,揭示了舊石器時代廣東地區人類的歷史。新石器時代中晚期的遺址遍布全境,數以百計,其中以曲江石峽,鯰魚轉和韶關走馬崗遺址為代表,所出土的大批石奔、石斧、石鑿、石刀、石鏃等製作精美的石制工具,以及魚網墜、陶紡輪、各種石制和骨制的裝飾品,人工栽培稻的穀粒等遺物、遺跡,勾勒了一幅四、五千年以前粵北先民勞動生息的風情畫;展示了「馬壩人」開戶的粵北地區的遠古文明,後繼有人,綿延不斷。
青銅文化的遺址,在本市各地亦有發現。它表明粵北地區從周代起已經步入青銅時代,只是發展較中原地區緩慢,尚未形成奴隸制社會。春秋時期,韶關地地理方位上分屬荊州和揚州地域;戰國時期,當強大的楚國勢力擴展到嶺南時,粵北遂為楚國之南疆。
秦始皇吞並六國後,於公元前214年平定兩廣,在今廣東境內設置南海郡。今市屬各縣皆屬南海郡管轄,當時雖然沒有縣的建制,但南海尉任囂已在今韶關市南郊蓮花山下修築了一座城堡,後人稱之為「任囂城」。
西漢初年,趙佗割據兩廣,建立了南越國。趙佗將前南海郡管轄的粵北地區並入了南越國版圖。當時仍未不置縣。粵北設縣,始於南越國滅亡之後。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滅南越國,漢王朝鑒於南越國割據的教訓,設置了地跨騎田嶺南北的桂陽郡(郡治在今湖南郴州市)。桂陽郡共轄十一個縣,其中桂陽、陽山(後漢省陽山入陰山)、陰山、含誆、湞陽、曲江等六縣,在今韶關市境。東漢時期仍相沿襲,未作變更。今南雄,始興地帶,兩漢時則屬豫章郡南林(後漢稱南野,縣治在今江西南康境內)縣地。
三國末年,吳主孫皓於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始析桂陽郡南部地區置始興郡,治所在曲江(今韶關市區),是為韶關立郡之始,將今市屬各縣第一次統一在一個行政區(郡)內。二晉因之。其時,始興郡之轄區相當於1983年地、市合並前的原韶關地區和原韶關市所轄區域的總和,為古代史上以韶關為政治中心所轄區域最大的時期,轄桂陽、陽山(吳甘露元年置陽山、廢陰山,以其地並入陽山)、含誆、曲江、始興(吳永安六年,分南野縣地置)、斜階(吳甘露元年再析始興縣地置斜價縣)等七縣。始興、斜價兩縣,即今南雄、始興縣地。
南朝170年間(公元420-589年),朝代更替頻繁,導致粵北境內的郡縣時廢時興,沿革復雜。南雄劉宋時,始興郡曾一度改稱廣興郡,到南齊時又復稱始興郡,轄境與晉略同。梁、陳兩代,曾在今市境內設置衡州和東衡州兩個一級行政區和陽山、始興、安遠三個個二級行政區。除原有縣外,又增置了廣穗(今連山、析梁陽縣位置)、梁化(今樂昌中南部地區,梁置,隋開皇十八年更名樂昌)、平石(今樂昌北境,梁置,隋開皇十二年省,以其地入梁化)。翁源縣於梁承後末年新置,其時屬清遠郡。
隋代粵北分屬南海郡(治所在今廣州)和熙平郡(治所在今連縣)。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東衡州為韶州,取州北韶石山的「韶」字為名,始以「韶」字為州,但不久即廢,並歸南海郡。
唐代粵北全境基本上屬嶺南道管轄(今連陽地區曾一度屬湖南道)。唐王朝在粵北境內分置韶州(唐貞觀年置,治曲江)和連州。韶州轄曲江、仁化、樂昌、始興、湞昌(今南雄)六縣。
五代,嶺南為南漢五劉氏占據。南漢在北江領域增設英州(治所在今英德縣城)和雄州(州治在今南雄城)。這樣,加上原有的韶州和連州,粵北共置四州。
宋代時粵北屬廣南東路。境內仍置四州(雄州改為南雄州)。元代改州為路,元初在粵北地區置南、韶、連、英四路,俱屬江西行省廣東道。韶州路領樂昌、曲江、仁化、乳源四縣,這是歷史上韶關作為行政中心而轄區最小的時期。明代粵北屬廣東布政使司,境內分置二府(南雄府、韶州府)一州(連州)。
清代粵北屬廣東省,清初時,境內州府的設置與明同。南雄府於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改為直隸州,裁去保昌縣(公領始興一縣)。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曾在曲江縣武水邊開設稅關(名遇仙橋關),清康熙九年(1670年)又將原設於南雄的太平關移到曲江縣湞水邊,以後又在曲江城北門外增設旱關。韶關之名即由此而來。
辛亥革命後,廢府留縣。1914年至1920年間,在省之下曾一度改道,把前清的南雄府、韶州府和連州府合並,稱為南韶連道,後改稱嶺南道(道治在韶關)。實際轄區與今韶關市境完全相同。1936年,廣東省曾一度設行政督察區,粵北為第一督察區,專署設在韶關。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東省先後設北行署(後改粵北行署)、韶關專署、韶關行署於韶關市。北江行署轄於21個縣一市(現市區,市轄縣和清遠、佛崗、新豐、花縣、從化、河源、龍川、和平)。韶關專署轄19縣一市;韶關行署轄15縣一市(現市區和市轄縣及清遠、佛崗、新豐),後新豐劃歸廣州。1977年1月,韶關市升格為省轄市,轄曲江為市郊縣,韶關地區則轄十三縣。1983年6月,實行地、市合並,原地區所屬的清遠、佛崗劃歸廣州,合並後的韶關市現轄12個縣和三個市轄區。
韶關屬中亞熱帶濕潤型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年平均氣溫為18.8-21.6度;雨量充沛,年降雨為1300-2400毫米;全年無霜凍期為310天左右,溫暖的亞熱帶氣候,充沛的雨量使韶關大地四季常青,萬木蔥蘢,生機盎然,是旅遊的好去處。韶關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區,大部分是漢族,此外還有瑤、壯、回、滿、蒙、京、苗、白、侗、土家等三十多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乳源瑤族自治縣境內及周圍。1993年末,全市總人口289.8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6.4萬人,漢族人口285.7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98.6%,少數民族人4.1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1.4%。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156人。
韶關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明。韶關的人類歷史可上溯到距今十萬年前,這已被曲江「馬壩人」頭骨化石的發現所證。三國末年(公元265年),吳主孫誥置始興郡,治所在曲江城(今韶關市區)實,是韶關市郡之始。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曾改設韶州,取州北韶石山之「韶」字為州名。明代嘉靖二十六年(公元1547年)曾在曲江縣武水邊開設稅關。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又將原設於南雄的太平關移至曲江湞水邊,後又在曲江城北門外增設稅關,韶關之名即由此而來,韶關人傑地靈,孕育了唐代名相張九齡、劉瞻,宋代著名政治家和外交家余靖等傑出人物,六祖惠能和尚選擇韶關為其禪宗南派的發祥地。韶關作為「馬壩人」的故鄉,石峽文化的發祥地,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搖籃之一。粵北廣大地區主要使用三種漢語方言:粵方言(又稱廣州方言)、客家方言和潮汕方言;地方民間藝術主要有:粵北採茶戲、花鼓戲、花燈戲、山歌劇、山歌、說書、快板、粵曲、獅舞等。
韶關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富多姿,異彩紛呈,有名山、名剎、溶洞、激流、溫泉、原始森林、歷史遺跡、摩崖石刻、珍貴文物和民族風情,已經開放的有:國家風景名勝區-仁化丹霞山,風景迷人的小坑國家森林公園,中國第一條江河漂流勝地九瀧十八灘,全國重點寺廟南華禪寺和雲門山大覺禪寺,聞名中外的「馬壩人」頭蓋骨出土地獅子岩,廣東八大風景名勝之一的金雞嶺,富有民族風情的乳源必背瑤寨,令人流連忘返的野生動物狩獵場等,已開辟有十多條旅遊線路,成為廣東的四大旅遊線之一。有前專評價:粵北集華南旅遊景觀之大成,可以建華南最大的旅遊基地。目前正在開發的旅遊景點有:丹霞山陽元石景區、南嶺國家森林公園、車八嶺國家自然資源保護區、韶石山、地下森林、南粵第一高峰、華夏名人故居和南華溫泉度假村等。

㈧ 作文:參觀《仁化革命發展史》有感

這周,老師給我們觀看了三部十分感人的短片,我認為,其中最感人的短片是《依靠》。短片主要用回憶的方式來描寫一位普通的母親對兒子的愛。兒子小時淘氣地不要上學,母親就抱著他上學;兒子到城裡讀高中了,母親總是把兒子送到村口,才戀戀不舍地回家;成家立業了,兒子成了富有的老總了,兒子回家後,母親做好可口的飯菜,不住為兒子夾菜,自己不吃,卻看著心愛的兒子吃。兒子要離開家了,母親執意要送兒子。可是,母親這一次卻沒能送到村口。兒子在車上回眸的一瞬間,母親的背影告訴了兒子,母親老了,母親的身體大不如前,走路時手抵著腰,步履蹣跚。兒子立刻下車,奔向母親,兒子真正地知道了,原先一直是自己依靠的母親,現在兒子成了母親的唯一依靠。此時此刻,我不禁潸然淚下。不止我,我們每一個同學也淚流滿面,你完全可以聽到教室里的抽泣的聲音。我明白了母親就是在把自己的孩子拉扯大中漸漸老去的;母親變了,變得憔悴了,變得身體虛弱了,可是不變的卻似對自己孩子無私的愛。短片中的兒子,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母親對自己如春蠶一般的付出,如蠟炬一般的無私!想著想著,我的眼淚還在流。生活中的我呢?對母親時常不敬:因為母親做的早飯不好吃而亂發脾氣,甚至故意不吃來氣一氣母親;因為母親批評我的頑皮而摔門走人;自己年級升高了,自我感覺人長大了,知識面廣了,而對母親的看法不屑一顧……我的心中充滿了無限的自責與內疚。「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物猶如此,人何以堪?「香九齡,能溫席」,陳毅元帥為母洗屎尿褲子就像另外一部部電影在腦中回放著。短片最後講了一句話,十分經典,讓我永世不忘:「把愛獻給自己最愛的人!」我聽了,心中默默地想:母親把愛獻給了我,而我卻沒有把愛獻給母親,我可真是個不孝之子呀!看來,我以後不能再對母親亂發脾氣了!我要努力學習,用我的一言一行,用我的進步,用我的成功報答母親,把愛獻給我自己最愛最愛的人——母親大人!有人說:「母親是疲憊中的一杯龍井,當你軟弱無力時,只消幾只就能使你神清氣爽;母親是煩惱中的一曲古箏,當你意氣消沉時,優雅的旋律的一飄盪,眼前立即一片青翠;母親是挫折中陣陣清風,當你彷徨傷心時,為你拭去焦躁的汗水,梳理好凌亂的思緒。」沒錯,母親就是一種力量,一種依靠,鼓勵你滿懷信心地前進。可是,母親也會老,等母親老去時,我就是您永遠的依靠!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