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山縣歷史
以下兩位仁兄都在玉屏縣當過知縣~~~
段玉裁:字若膺(1735-1815),號懋堂,晚年又號硯北居士,長塘湖居士,僑吳老人。江蘇省金壇人。清代著名文學訓詁家、經學家。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中鄉試,入都會試,屢不中。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吏部銓授貴州玉屏縣知縣,後又為四川富順、南溪和巫山知縣。經10年,稱疾告歸鄉里。58歲時移居蘇州閶門外之枝園。段玉裁在京時,得師事戴震,並結識了錢大昕、邵晉涵、姚鼐等學者。 返里後,又得與劉台拱、汪中、金榜等人相交。55歲時,二次入都,得識王念孫、王引之父子,商討音韻、訓詁,頗為契合。乾嘉時代漢學昌盛,段、王兩家在音韻、訓詁方面的貢獻極大。段玉裁博覽群書,著述宏富,由經學以治小學。在小學范圍內,又從音韻以治文字訓詁。根基充實,深得體要。段玉裁篤嗜經術,喜訓詁考訂,窮微極博。段玉裁所著書,要推《說文解字注》為首屈一指。先生兼擅詩文,有《經韻樓集》十二卷、《六書音均表》、《詩經小學》、《古文尚書撰異》、《周禮漢讀考》、《儀禮漢讀考》、《汲古閣說文訂》、《 說文解字注 》及《經韻樓集》等書,亦頗雅贍。段玉裁紀念館建於1984年,位於金壇市城南風景區的愚池。
張澍(1776-1847),清代著名學者,字百瀹,又字壽谷、時霖等,號介侯、鳩民、介白,涼州府武威縣(今武威市)人。
張澍年幼喪母,在秀才父親的教導下讀書,後來師從名師劉作垣,進步頗快。19歲中舉人,24歲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兩年後出任貴州省玉屏縣知縣。其後先後代理遵義縣知縣,代理廣順州(今貴州長順縣)知州,四川省屏山縣知縣,代理興文、大足、銅梁、南溪知縣,江西省永新縣知縣,代理臨江府(今江西省清江縣西臨江鎮)通判,滬溪縣(今江西省資溪縣)知縣。張澎性格剛直不阿,工作一絲不苟,在公文中與上級爭辯是非,因而得罪了不少上級,在仕途中並不順利。正如其好友所評論的,"以子之精心果力,著書當可傳;以子之直氣嚴情,筮仕實不合。"在小官任上,其治國、平天下的 遠大抱負難以實現。1830年,張澍引疾辭職,結束了仕宦生涯,1832年回到西安,客居城內和樂巷,從此進一步從事學術研究,整理刊印自己的著作,成為在全國頗具影響力的學者。後來患眼疾,最終失明。《清史稿·文苑列傳》有傳。
張澍一生著述甚豐,已刊印的有《姓氏尋源》、《姓氏辯誤》、《西夏姓氏錄》、《續黔書》、《蜀典》、《大足縣志》、《養素堂文集》、《養素堂詩集》、《二酉堂叢書》、《諸葛忠武侯文集》、《涼州府志備考》等;未刊印的著作主要有《詩小序翼》、《元史姓氏錄》、《帝王世紀》輯本、《續敦煌實錄)、《鵲野詩微》、《文字指歸》、《韻學一得》、《小學識別》、《疊字譜》、《天文管窺》、《消夏錄》等。張謝的輯佚工作,所輯一般是後世佚失的古代關隴地區學者的有影響的著作。其《二酉堂叢書》,現在國內各大圖書館都有收藏,大半收錄的是甘肅籍的作者。
其中所刻的《世本》、《三輔決錄》、《三秦記》、《三輔舊事》、《三輔故事》、《五涼舊聞》等20餘種,均是周、秦、漢、隋、唐等時期的著作,後世已經佚失,而經張澍輯錄而成。張澍的這些工作,可以了解當初西北學者著述的盛況。張澍的輯佚工作,在當時是獨樹一幟的,對當時和後來產生過重大影響,魯迅就是在輯佚方面深受張渤影響的學者之一。
張澍研究的領域非常廣泛,其在學術上的成就得到了學者們的充分肯定,如清代著名學者張之洞《書目答問》將其列入經學家、史學家和金石學家。情代初年,顧亭林開一代考據學風,學術思想為之一變。然而西北學者多抱殘守缺,不能順應學術潮流。清代嘉慶、道光之際,西北學者只有張澍精通經史,於汗牛充棟、浩如煙海的文獻中,網羅散失,考證尋研,從事輯佚考據工作,與全國著名學者如孫星衍、任大春、俞曲園等並駕齊驅,為學術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㈡ 宜賓市有多少年歷史
宜賓市有將近兩千三百年的歷史。
秦時在宜賓市境設置了第一個縣級行政機構僰道縣。治所僰道城,即今天的宜賓城區。
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置犍為郡,郡治初設鄨(貴州遵義市西)。漢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犍為郡治移僰道城,屬西漢益州刺史部。王莽於公元9年建立「新」朝,犍為郡改稱西順郡,僰道改稱僰治,其郡治、領縣未變,至更始元年(公元23年)而止。
東漢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犍為郡遷治武陽(彭山縣江口鎮)。僰道縣仍設。
南齊武帝時(483~493年)犍為郡由武陽遷回僰道城,至501年,僰道為「夷戎」占據,郡廢。南朝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平定「夷戎」後,於僰道城設戎州。北周於明帝元年(557年)占據戎州,保定三年(563年)在戎州原僰道縣地域建外江縣(治宜賓城)作為州治。
隋於公元581年取代北周,據有宜賓,仍設戎州。隋大業三年(607年),僰道城第三次成為犍為郡郡治直到唐初。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廢隋犍為郡,復設戎州。唐代除天寶元年(742年)至乾元元年(758年)改稱南溪郡外,戎州長期設立直到唐末。其州治,唐武德元年至貞觀六年(618-632年)在翠屏區李庄鎮對岸涪溪口,貞觀六年至長慶元年(632-821年)在宜賓城三江口,長慶元年至會昌元年(821-841年)在李庄鎮對岸涪溪口。唐會昌元年(841年)戎州復設於僰道城。唐會昌二年(842年)因金沙江大水,州治由三江口遷岷江北岸舊州壩,直至唐末。
五代時前蜀、後蜀仍設戎州、僰道縣,州縣治在江北未變。
宋於乾德三年(965年)占據戎州,仍設戎州治、僰道縣仍治於江北舊州壩。宋政和四年(1114年)戎州改稱敘州,僰道縣改稱宜賓縣。州、縣治仍設江北舊州壩。宋咸淳三年(1267年)敘州安撫使郭漢傑為對付元軍騎兵,築登高山城於今翠屏區白沙灣街道境內白塔西路側,宋敘州治宜賓縣治同遷登高山城。
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郭漢傑降元。次年,元軍毀登高山城,將敘州、宜賓縣治遷回三江口舊城區。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敘州升為敘州路,敘州路治和宜賓縣治設三江口城區。另城中設敘南等處蠻夷宣撫使司,統管敘州、馬湖二路及各州、縣長官司、千戶所等。紅巾軍首領明玉珍於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在重慶稱帝,號大夏。佔領宜賓後,在三江口宜賓城中設敘州軍民宣撫使司管理市境地域,城中宜賓縣治仍設。
明洪武四年(1371年),大夏政權滅於明,明據有敘州路和宜賓縣,路、縣治仍設三江口城區。明洪武六年(1373年)敘州路改稱敘州府,府治與宜賓縣治仍設三江口城區,並於同年修築敘州府石城。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張獻忠義軍佔領宜賓城。其後,南明軍、清軍反復爭奪宜賓。
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清王朝稱「敘地全入版圖」行使對敘州府統治權。清宣統三年(1911年)公歷12月5日,反清保路「同志軍」迫使清敘州知府反正,成立川南軍政府,清王朝在宜賓的統治結束。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成立。民國2年(1913年)廢敘州府,宜賓縣及原府屬各縣歸四川省下川南道(次年改為永寧道)管轄。民國23年(1935年)3月,四川省分設18個行政督察區,四川省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和宜賓縣治設三江口城區。
1949年12月11日宜賓解放。12月20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宜賓軍事管制委員會設立。1950年1月1日,西南行政區川南行政公署設立。1月2日川南區宜賓專區建立。專區專員公署設於三江口城區。1952年9月1日,川南區宜賓專區改稱四川省宜賓專區。
1954年四川省宜賓區專員公署改稱四川省宜賓專員公署。
1967年4月,四川省宜賓專區改稱宜賓地區。專區專員公署、地區革委會和地區行政公署均設三江口城區。1968年成立宜賓地區革命委員會取代宜賓專員公署。1978年4月,宜賓地區革命委員會改設為宜賓地區行政公署。
1996年10月5日,國務院批准宜賓撤地設市。1997年2月24日,四川省宜賓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市政府設三江口城區。1998年7月13日,市政府由城區中山街遷南岸蜀南大道至今。
1957年3月,屏山縣由樂山專區劃入宜賓專區,至此,今市屬10縣(區)地域已歸屬宜賓版圖。
1960年7月,瀘州專區並入宜賓專區,合並後的宜賓專區轄有2市16縣,四川省宜賓專員公署轄仍設三江口宜賓城。
1978年4月,隆昌縣由宜賓地區劃歸內江地區。
1983年3月,富順縣由宜賓地區劃歸自貢市;同年6月,宜賓地區、瀘州市分設,原瀘州專區所轄市、縣陸續劃出,至1985年5月,宜賓地區轄有1市9縣。
1996年10月,撤銷宜賓地區,改設四川省轄宜賓市,原縣級宜賓市改設為宜賓市翠屏區,宜賓市轄有1區9縣。
2011年2月,南溪撤縣改為宜賓市南溪區,宜賓市轄有2區8縣至今。
宜賓,四川省地級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名酒五糧液,即產於這里,發達的釀酒工業使宜賓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酒都」。宜賓是長江上游開發最早、歷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南絲綢之路的起點,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譽,古稱「僰道」、「戎州」、「敘州」,位於四川省南部,川、滇、黔三省結合部,長江零公里處。轄二區八縣(翠屏區、南溪區、宜賓縣、江安縣、長寧縣、高縣、筠連縣、珙縣、興文縣、屏山縣)。
宜賓戰略位置重要,其位置是成都經濟區、川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的融合點,輻射周邊人口多達2000餘萬,是省域中心城市。
宜賓的能源(水電、火電、煤炭、頁岩氣等)豐富、產業發達,提供就業崗位眾多,交通方面高速公路網路、高鐵網路、長江港口、民用機場一應俱全。
㈢ 宜賓簡介
城市概況
行政區劃
經濟發展2008年經濟數據
產業布局
交通運輸
旅遊觀光萬里長江第一城
蜀南竹海天下翠
興文石海天下奇
僰人懸棺天下謎
文化藝術文化遺產
文化特色
科學教育
宜賓中小企業信息化
地理環境
歷史沿革
歷史特點
宜賓資源
當地特產
特色小吃
宜賓人口 城市概況
行政區劃
經濟發展 2008年經濟數據
產業布局
交通運輸
旅遊觀光 萬里長江第一城
蜀南竹海天下翠
興文石海天下奇
僰人懸棺天下謎
文化藝術 文化遺產
文化特色
科學教育
宜賓中小企業信息化
地理環境歷史沿革歷史特點宜賓資源當地特產特色小吃宜賓人口
城市標志大觀樓中國 四川-宜賓
宜賓因金沙江、岷江在宜賓交匯始稱長江,故宜賓市又稱「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是著名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舉世聞名的名酒五糧液,即產於這里,發達的釀酒工業使宜賓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酒都」。宜賓市是長江上游開發最早、歷史最悠久的城市之一,是南絲綢之路的起點,素有「西南半壁古戎州」的美譽。
[編輯本段]城市概況
宜賓:YIBIN
穿越了40000多年的歷史時空,承載3000多年的釀酒史,2780多年的建城史,是長江上游開發最早的古老城市之一。
位於四川省南部,北緯27°50′~29°16′、東經103°36′~105°20′(中心地理坐標為北緯28°47′、東經104°36′)。東鄰瀘州市,南接雲南昭通市,西界涼山彝族自治州和樂山市,北靠自貢市,東西最大橫距153.2千米,南北最大縱距150.4千米。
【別稱】 敘府/戎州/酒都
酒聖節【古稱】 僰道,為僰人聚居之地
【面積】 13283平方公里
【人口】 總人口526.98萬人(08年)
【郵編】 644000
【代碼】 511500
【拼音】 Yibin Shi
【區號】 0831
【車牌】 川Q
【區劃】 轄1區9縣
【民族】 除漢族以外,還居住有苗、彝、回等24個少數民族,其中苗、彝、回三族是這里的世居民族。
【宗教】 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級別】 省轄市
【國內生產總值】 645.86億元(2008年)
【城市發展目標】長江上游川滇黔結合部經濟強市,以大項目實現大引領,積極打造「一樞紐、一城兩中心、四基地」(綜合交通樞紐,百萬人口大城市、商貿和物流中心,酒類食品基地、綜合能源基地、化工輕紡基地、機械製造基地)。
【市節】 「中國·宜賓酒聖節」(每年12月17日-19日)
【市樹】 油樟。油樟是宜賓特色的鄉土樹種,宜賓素有「天然油樟植物園」之稱,是全國最大的油樟基地,樟油產量佔全省90%以上、全國70%以上,從樟油中提煉的「中國桉葉油」產量佔世界1/3,在國際市場上銷售量僅次於巴西。油樟樹干通直,冠大蔭濃,象徵宜賓經濟興盛,代表宜賓人奮發向上、勤勞朴實。
【市花】 黃桷蘭。黃桷蘭屬常綠喬木。花白色,單生於葉腋,花瓣細長,素雅而高潔。可供庭院、路旁、屋畔及窗前、草坪內群植或孤植之用,根和果實可入葯。
【榮譽】:
國家歷史文化名城:1986年(全國第二批)
真武山古建築群全國衛生城市:1999年
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地市:1997至2000年,2001至2004年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05年7月
全國造林綠化十佳城市:1999年
全國林業生態建設先進市:2000年
全國雙擁模範城市:2003年、2007年、2008年
四川省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2007年
中國金融生態城市:2008年
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遊城市:2008年
【友好城市】:
國內:上海市楊浦區、廣東省湛江市、廣東省韶關市、山東省德州市、湖北省宜昌市、雲南省昭通市。
國外:美國哥倫比亞市、英國盧頓市。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宜賓市轄1區9縣——行政區劃圖
市轄區為:翠屏區(市區人口89萬),面積 11283 平方公里。
縣分別為:宜賓縣(人口102萬)、南溪縣、江安縣、長寧縣、高縣、筠連縣、珙縣、興文縣、屏山縣。共有72個鄉(其中,苗族鄉11個,彝族鄉2個)、104個鎮、10個街道辦事處、299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269個居民小組、2948個村民委員會、22869個村民小組。
規劃發展:將宜賓縣、南溪縣、長寧縣3縣撤縣改區(已上報,待批復)
擴權強縣:2007年,四川省委、省政府將宜賓縣列為全省27個擴權強縣試點縣(市)之一。
[編輯本段]經濟發展
宜賓是世界銀行咨詢報告確定的21世紀長江流域最具投資價值的25個城市之一。
南岸西區鳥瞰
2008年經濟數據
2008年宜賓GDP總量達645.86億元,增長14.6%,總量和增速均居全省第四位,增速比上年前移3位。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增長第二快的年份。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24.44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356.66億元,增長19.4%;第三產業增加164.75億元,增長12%。
全年農業總產值212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10.7億元,增長21.4%,比全省快3.5個百分點;
全年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88.28億元左右,增長31.9%,增速創2001年以來的新高,比全省高2.4個百分點;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4億元,同比增長21.5%,居全省第3位;
全年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33.82億元,增長35.72%,增速比全省高16.79個百分點;
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1862元,同比增加1793元,增長17.81%;
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4512.74元,增加582.04元,增長14.81%。
產業布局
支柱產業:
食品、能源、化工、化纖、機械、造紙、建材等;
三大國家定點試驗區:
大林業開發、水利水電改革發展、生態農業開發;
十大商品農業基地:
糧油、林竹、畜牧、茶葉、柑桔、烤煙、高粱、蠶桑、油樟、甘蔗;
十三個工業集中區:
五糧液食品工業集中區(位於翠屏區)、鹽坪壩紡織工業集中區(位於翠屏區),白沙工業集中區(位於翠屏區)、象鼻工業集中區(位於翠屏區)、向家壩工業集中區(位於宜賓縣)、陽春壩工業集中區(位於江安)、羅龍工業集中區(位於南溪縣羅龍鎮)、長寧縣工業集中區(位於長寧縣)、福溪工業集中區(位於高縣月江鎮)、巡司工業集中區(位於筠連縣巡司鎮)鎮舟工業集中區(位於筠連縣鎮舟鎮)、余箐工業集中區(位於珙縣巡場鎮)、太平工業集中區(位於興文縣太平鎮)、新發工業集中區(位於屏山縣)。
酒類食品基地
——以五糧液集團為龍頭,以高洲酒業集團、紅樓夢酒業集團、敘府酒業、敘府茶業、竹海酒業、華夏酒業、匯寶食品等重點企業為代表的食品飲料業是宜賓市頭號支柱產業。宜賓有獨特的自然條件、悠久的釀酒歷史和豐富的釀酒人才,全國80%的白酒企業都與宜賓有密不可分的關系,這就是宜賓盛產美酒的優勢。◆宜賓五糧液集團,以白酒飲料為主業,是全球最大規模的白酒生產基地;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綜合能源基地
——依託金沙江水電開發、筠連煤田開發,岷江航電開發,以中國三峽總公司、中國華電、中電國際、川煤芙蓉集團、川南煤業等重點企業為代表的能源電力產業,已經開工建設的向家壩水電站、珙縣電廠、筠連煤田,09年即將開工的福溪電廠,計劃開工的岷江流域航電開發將是宜賓市綜合能源產業的新興骨幹項目。◆向家壩水電站,中國三峽總公司負責建設與管理的中國在建第三大水電站,總投資約434億元人民幣,裝機容量640萬KW(共8台機組,每台80萬KW),2005年正式開工,2008年截流,2012年首批機組發電,2015年建設完工。◆筠連煤田開發,2001年正式啟動開發,全國「十一五」規劃發展的13個大型煤炭基地之一。無煙煤儲量達35.82億噸,是全國十三大煤炭基地雲貴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佔四川煤炭儲量的四分之一。◆火電基地建設,華電集團珙縣電廠,規劃總裝機容量320萬千瓦,一期投資60億元,120萬千瓦裝機容量,已於2008年開工建設;中電福溪電廠,將於2009年正式開工建設,總裝機容量120萬千瓦,總投資50億元。
化工輕紡基地
——以天原集團、絲麗雅集團為龍頭,以天藍化工、中正化學公司、天科煤化工、昌宏化工、海豐和銳、雙贏化工等重點企業為代表的化工產業聚集企業;以惠美線業、長毅漿粕、長信實業、凱華絲綢、浪莎集團等重點企業為代表的化纖紡織行業聚集企業。◆宜賓天原集團,以氯鹼化工為主業,是中國西部最大的氯鹼化工產品生產基地,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宜賓絲麗雅集團,以純棉維卡纖維為主業,是全球最大規模的維卡纖維生產基地;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機械製造基地
——以普什集團為龍頭,以岷江集團、驚雷科技、富源設備、三江機械、宜賓紙機、天工機械等重點企業為代表的機械裝備行業共聚集企業。◆宜賓普什集團,是「現代製造業的推動者」。計劃2009年啟動重大裝備製造項目。五糧液集團下屬子集團公司,現已發展成為擁有員工5000多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500多人,固定資產70多億元,下屬4個事業部,7個全資子公司,多個控股合資公司的高科技企業集團。2007年公司實現銷售收入51.35億元,利稅6.6億元。目前,公司主要由「機械製造」、「高分子材料及深加工」兩大產業構成。一是壓塑、沖壓、精密注塑達世界先進水平,沖壓模為中國最大;二是數控加工中心,控股寧江機床,進行核心機床製造;三是製造大型挖掘機、微型挖掘機等重機。
[編輯本段]交通運輸
「萬里長江第一城」宜賓是四川省內以水、陸、空綜合立體交通網路著稱的區域中心城市。
鐵路
已建成電氣化鐵路干線內昆鐵路(北接成渝鐵路、南接貴昆鐵路),地方鐵路宜珙鐵路、金筠鐵路。 2009年確定開工建設成貴高速鐵路。納入國家鐵路規劃網近年將開工的有渝昆高速鐵路、綿-內-宜城際鐵路等。
公路
經過境內的國道有:213國道、國道主幹線GZ40。
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的有內宜高速(北接成渝高速),宜昆高速(宜賓—昆明)。正在建設中的有:樂宜高速(樂山—宜賓)、宜瀘高速(宜賓—瀘州)。計劃建設的有金沙江沿江高速(宜賓—西昌—攀枝花),宜遵高速(宜賓—遵義)。
航空
菜壩機場為二級機場(4C級),最大起降機型為波音737,距離市區7公里。已開通北京、上海、昆明、廣州、深圳等地的航班。2009年規劃建設為4D級的宗場國際機場將開工建設。
水運
岷江和金沙江在宜賓市區匯合始稱長江,以宜賓市區為中心,沿岷江西北而去可至四川樂山,沿金沙江向西南而行可抵雲南水富,沿長江東下可達上海。宜賓市境內有河道10餘條,通航里程963.3公里。
2007年3月,總投資2.5億元,長江干線敘瀘航道整治開工,將達到3級航道的標准,3000噸級的船隊和千噸級船舶可以24小時晝夜暢通無阻,且可從宜賓港可直達上海港。
2008年6月,萬噸巨輪「巨航89號」(輪船自重2000多噸,可裝載貨物8700餘噸)駛入宜賓,成為駛入長江航道宜賓水域的最大船舶。
2008年9月,宜賓至上海2688公里長江航道,全部實現晝夜通航。
2008年12月31日,「萬里長江第一港」——宜賓港志誠綜合作業區正式開工建設,將成為四川最大的港口綜合作業區。宜賓港依託長江、金沙江兩條水運主通道,建設以志誠綜合作業區為中心,以豆壩、小岸壩、安阜、羅龍、陽春壩5個重大型專用碼頭為支撐,以20餘個區域性客貨碼頭為補充的內河樞紐港體系。志誠綜合作業區總投資達13億元,規劃建成1000噸級集裝箱泊位11個、1000噸級雜件泊位2個、1000噸級滾裝泊位2個、工作船泊位1個,年通過能力集裝箱100萬標箱。
發展目標
圍繞「一道、二港、三鐵、四路、五碼頭、六高速」建設目標,全力推進鐵、公、水、空立體交通網路的規劃和建設,著力構建大交通、大通道、大動脈,為把宜賓建成長江上游川滇黔結合部綜合交通樞紐。
[編輯本段]旅遊觀光
2008年,由亞太旅遊聯合會、中國生態學會旅遊專業委員會和中華民族文化促進會旅遊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2008中國文化生態旅遊高峰論壇,宜賓市被評選為「中國最佳文化生態旅遊城市」。
蜀南竹海
世界級風景名勝區2處;國家「AAAA」級風景名勝區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2處、省級風景名勝區5 處,省級濕地公園2處。四川四大旅遊優先發展區之一、四川四條旅遊精品線路之一;
主要旅遊景點:
自然景觀——蜀南竹海、石海洞鄉、博望山、西部大峽谷、忘憂谷、筠連岩溶、筠連古樓山、八仙山、七仙湖、金秋湖。
[1]蜀南竹海素有「翠甲天下」之美譽,又名「萬嶺箐」!蜀南竹海被譽為「中國旅遊目的地四十佳」 、「中國生物圈保護區」、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區、世界「綠色環球21」認證景區、「中國最美的十大森林」。
人文景觀——李庄古鎮、龍華古鎮、流杯池、五糧液工業園區、夕佳山民居、趙一曼紀念館、真武山古建築群、僰人懸棺、丞相祠堂、華藏寺、大觀樓、哪吒行宮、宜賓天池。
精品旅遊品牌:
萬里長江第一城
興文石海天下奇
茶文化
[編輯本段]科學教育
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
宜賓絲麗雅集團有限公司五糧液
宜賓天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中核建中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
宜賓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申請)
四川驚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請)
國家級博士後科研工作站
宜賓五糧液集團有限公司
宜賓絲麗雅集團有限公司
宜賓天原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編輯本段]宜賓中小企業信息化
宜賓普源軟體開發有限公司
宜賓金秋湖科技有限公司
宜賓鴻友科技有限公司
宜賓鳳凰科技有限公司
宜賓眾友軟體有限公司
高等教育
普通高校:宜賓學院、宜賓職業技術學院
成人高校:宜賓廣播電視大學、四川核工業職工大學
民辦高校:四川金沙江職業學院
國重職校
國家級重點中等職業校:宜賓市商職校(宜賓職業培訓學院、宜賓市旅遊學校)
國家重點中等專業學校:宜賓衛生學校。(籌備升格宜賓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國家級重點職業中學校:柳嘉職中、南溪職中、長寧職中;
國重普高
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宜賓市一中、宜賓市三中、南溪縣一中、宜賓縣二中。
[編輯本段]地理環境
宜賓位於四川盆地南部,是川、滇、黔三省交匯地。東靠萬里長江,西接大小涼山,南近滇、黔,北連川中腹地,素為川南形勝。自古以來,宜賓就是川南、滇東北和黔西北一帶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交通要沖。
宜賓全區地跨東經103°36′—105°20′,北緯27°50′—29°16′之間。東西最大橫距153.2千米,南北最大縱距150.4千米。市境東臨四川瀘州市,南接雲南昭通市,西界樂山市和涼山彝族自治州,北靠自貢市。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宜賓形成了具有本地區古老民族文化特色的僰文化、酒文化、竹文化、茶文化及獨特的川南民俗風情等,產生了誘人的魅力和影響。
地形地貌
宜賓地形整體呈西南高、東北低態勢。市境最高點為海拔2008.7米的屏山縣五指山主峰老君山,最低點為海拔236米的江安縣金山寺附近,全市地貌以中低山地和丘陵為主,嶺谷相間,自然概貌為「七山一水二分田」。市境內海拔500—2000米的中低山地佔46.6%,丘陵佔45.3%,平壩佔8.1%。
氣候
宜賓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春秋較長。雨水豐沛,多在夏季,較長的降水過程都發生在6~7月份,雨熱同季,全年積溫較高,無霜期較長,多年平均溫度17.5℃,年均降水量1070.4毫米,年均日照時數976.2小時,無霜期270天,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氣候溫和,是得天獨厚的柑桔生產基地。其中以屏山縣為最大最主要的柑橘產銷地。
土壤植被
宜賓全市土壤總面積107.33萬公傾,佔全市土地總面積的80.5%。全市土壤有紫色土、水稻土、黃壤、黃色石灰土及黃棕壤、新積土等六大類。市境內植被除屏山縣老君山、興文縣仙峰山、筠連縣大雪山等地的原始植被外,絕大部分為原始植被受破壞後的次生植被與人工植被。境內亞熱帶次生性常綠針葉林植被分布較廣,竹林為一大特色。2004年全市森林覆蓋率37%,綠化覆蓋率45.6%。
水系
宜賓境內水系屬外流水系,以長江為主脈,河流多、密度大、水量豐富。
金沙江、岷江、長江橫貫市境北部,三江支流共有大小溪河600多條。南廣河、長寧河、橫江河、西寧河、黃沙河、越溪河、箭板河、宋江河、古宋河等9條中等河流流域面積均在500平方千米以上。另有21條河流流域面積為100平方千米~500平方千米,有23條小河流域面積為50平方千米~100平方千米。三江的支流、溪河或由北向南,或由南向北作不對稱的南多北少狀河網分布,南部支流多發源於崇山峻嶺,故灘多水急;北部支流多發源流經丘陵,故水勢平緩,岸勢開闊。
主要河流:岷江、南廣河、長寧河、橫江河、西寧河、黃沙河、越溪河、箭板河、金沙江、長江、玉河等。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有說戰國時秦滅蜀(前316年)後,宜賓市境已屬蜀郡;史籍則載系戰國後期(前250年左右)李冰通僰後方納入蜀郡范疇。
宜賓始置之縣級政權僰道有說建於秦、有說建於西漢。僰道設縣後,今市境大部已納入其范圍。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僰道縣屬犍為郡,至漢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犍為郡移治僰道,今宜賓城已成為郡、縣同治之所。歷西漢、東漢,今市境大部均在犍為郡僰道縣境內。
西晉永嘉五年(302年)後,犍為郡、僰道縣短期荒廢,僚人大批入蜀,占據今市境各地。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先鐵討定占據此地的「夷僚」,於今宜賓城設戎州。
北周時,宜賓城戎州仍置,另新設外江縣。
至隋,外江縣復名僰道縣,直到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戎州改稱敘州,僰道縣方改為宜賓縣。
由隋至清,今市境除江安縣、屏山縣曾分屬瀘州及越郡、馬湖路、馬湖府外,大部屬犍為郡、戎州、南溪郡、敘州、敘州路、敘州府。
民國元年(1912年),仍保留敘州府,民國2年止,今市屬區縣屬四川省下川南道。民國18年後廢道,各縣直屬四川省。民國24年6月,推行行政督察區制,四川省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於宜賓,轄有除屏山縣(時屬第五行政督察區)外的今市屬各區縣地。
1949年12月11日宜賓解放。1950年1月設川南行署區宜賓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同年11月改稱宜賓區專員公署。1952年9月,為四川省宜賓區專員公署。1954年稱宜賓專員公署。1957年3月,屏山縣由樂山專區劃入宜賓專區,至此,今市屬10區縣地域已歸屬宜賓版圖。1960年7月,瀘州專區並入宜賓專區,四川省宜賓專員公署轄有2市16縣。1978年4月,宜賓專員公署改稱為宜賓地區行政公署;同時,隆昌縣由宜賓地區劃歸內江地區。1983年3月,富順縣由宜賓地區劃歸自貢市。同年6月,宜賓地區、瀘州市分設,原瀘州專區所轄市、縣陸續劃出,至1985年5月,宜賓地區行署轄有1市9縣。199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宜賓地區,改設四川省轄宜賓市,1997年2月,宜賓市人民政府成立。(以上摘自「宜賓市政府網站」)
1950年設宜賓專區,屬川南行署區。宜賓專署駐宜賓縣。轄宜賓、南溪、江安、興文、長寧、珙縣、筠連、高縣、沐愛、慶符(駐符江鎮)等10縣。1951年由宜賓縣城區析置宜賓市,屬宜賓專署領導。宜賓專署駐宜賓市。宜賓縣由宜賓市遷駐喜捷鎮。撤銷沐愛縣,並入高縣。宜賓專區轄1市、9縣。1952年宜賓專區屬四川省領導。長寧縣遷駐安寧橋,並將安寧橋改名長寧城,原縣城改名雙河鎮。 1953年宜賓市改為省轄市,委託宜賓專署代管。 1957年原屬樂山專區的屏山縣劃入宜賓專區。轄1市、10縣。 1960年原瀘州專區所屬瀘州市及納溪、瀘縣、隆昌、合江、古藺、敘永、富順7縣劃入宜賓專區。撤銷慶符縣,並入高縣。宜賓專區轄2市、16縣。 1965年宜賓縣由宜賓市遷駐柏溪鎮。 1970年宜賓專區改稱宜賓地區,地區駐宜賓市。轄宜賓、瀘州2市及宜賓(駐柏溪鎮)、富順、隆昌、南溪、江安、納溪(駐瀘州市安富鎮)、瀘縣(駐瀘州市小市鎮)、合江、古藺、敘永、長寧、興文、珙縣、高縣、筠連、屏山等16縣。 1979年將隆昌縣劃歸內江地區。宜賓地區轄2市、15縣。(以上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區沿革•史為樂著》)
1983年,瀘州市升為地級瀘州市,將宜賓地區的納溪等3縣劃歸瀘州市管轄。
附:1996年10月5日,國務院批准(國函[1996]80號):
(1)同意撤銷宜賓地區和縣級宜賓市,設立地級宜賓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翠屏區中心街19號。
(2)宜賓市設立翠屏區,以原縣級宜賓市的行政區域為翠屏區的行政區域,翠屏區人民政府駐人民路19號。
(3)宜賓市轄原宜賓地區的宜賓縣、江安縣、珙縣、興文縣、長寧縣、筠連縣、南溪縣、高縣、屏山縣和新設立的翠屏區。
[編輯本段]歷史特點
宜賓是中國西南開發較早的城市,早在西漢高後六年(前182年)已設城,至今已有2187年歷史。
宜賓是西部地區雲、貴、川、藏、渝最早設立縣以上行政機構――郡的幾個城市之一。西漢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宜賓城已成為犍為郡郡治所在,至今已2091年。此後,且有1400多年時間長期為郡、州、路、府、專、區、省轄市治所駐地。
宜賓自古以來即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央政權開拓、經營西南的戰略要地,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也為多次農民起義、民主革命斗爭異常重視和爭奪的戰略孔道。
宜賓是四川省內最早建立中國共產黨組織的城市之一,1926年1月即成立了中共宜賓特支。1935年2月,長征中的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中國工農紅軍組建了中共川南特委、川南遊擊縱隊,轉戰於今宜賓市南部興文、江安、長寧、珙縣、筠連等地,為配合紅軍北上抗日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同時宜賓又是著名的抗日英雄趙一曼的故里,這些都在中國和四川的近現代革命革命斗爭史上譜寫了光輝篇章。
宜賓近現代部分有重大影響的人物:
謝奉琦(1884~1908年)同盟會會員,民族革命烈士。
鄧子均(1876~1959年)被稱為「五糧液傳人」。
劉 華(1899~1925年)革命烈士,五卅運動著名領導人。
鄭佑之(1891~1931年)革命烈士,
李碩勛(1903~1931年)革命烈士。
余澤鴻(1903~1935年)革命烈士。
趙一曼(1905~1936年)革命烈士。抗日民族女英雄。
陽翰笙(1902~1993年)中國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之一,文藝界的卓越領導人。
唐君毅(1909~1978年)哲學家,現代新儒學代表人物之一。
候光炯(1905~1996年)土壤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張文湘(1900~1996年)柑橘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中國夏橙之父」。
㈣ 屏山鎮的歷史沿革
以駐地屏山圩命名。解放前為屏山鄉。解放初屬屏山區(三區),
1958年設屏山公社。
1960年分為屏山、亨田、新坊三個公社,
1965年合並為屏山公社。
1984年改屏山鄉,
1989年改屏山鎮。
1997年,面積113.5平方千米,人口3.2萬,轄屏山居委會和屏山、長江、羅陂、萬盛、勝利、新坊、新富、山下、長溪、頁溪、亨田、河東、秋口13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屏山圩。
㈤ 宜賓縣的歷史沿革
宜賓漢置「僰道」,北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改稱「宜賓」。
宜賓」一名早在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早已有之。其因隋末,南安縣(今樂山)在蕨溪鎮宣化壩置存,郡治設於今宜賓三江口,僰道(城區)為犍為郡郡治。
唐天寶元年(742年),以少數民族「慕義來賓」(或說唐王朝少數民族「以義賓服」)之意,改存馬縣為義賓。
北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年),宋代第二皇帝趙匡義(亦叫「光義」)上台,「義賓」之「義」「犯諱」,於是按《孟子》「義者宜也」句意,把義賓改為「宜賓」。不過,此「宜賓」是指設縣城於今宜賓縣蕨溪鎮宣化壩(共138年)的宜賓,不是指今三江口舊城所在。但是,畢竟「宜賓」一名已有出現。
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宜賓縣降為宜賓鎮並入僰道縣,至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改稱為宜賓縣,城在今江北舊州壩(共153年)。
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宜賓縣城又遷至登高山(共9年),今三江口舊城東。
元代至元十四年(1276年)方把宜賓縣城復遷回今三江口城區,縣名從此時開始。
1951年6月置宜賓市後,縣治所於同年10月遷喜捷鎮,1952年8月復遷回宜賓市城區。1965年7月再遷柏溪鎮至今。
2003年12月24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同意宜賓縣真溪鄉更名為新發鄉;將宜賓縣真溪鄉和高場鎮的蔣壩、石盤2個村成建制劃歸屏山縣管轄,鄉政府駐新農 。
宜賓置縣時間有兩說:一說認為「秦曰贊道」,「道」相當於縣級政權,置縣當自秦始;一說認為:西漢置焚道縣。「宜賓」之名出現至今已1026年,實則今三江口宜賓城被稱為「宜賓」則僅有726年。因「宜賓」承傳於僰道,僰道城即今宜賓舊城所在,且從隋至2011年內,犍為郡、戎州、南溪郡、敘州、敘州路、敘州府及民國時期專員公署大多數時間均設治於今宜賓城區(含三江口舊城、舊州城、登高山城地域),為具有二千多年建城歷史的古郡。
㈥ 宜賓的歷史
宜賓歷史悠久,在距今4萬年時,宜賓市境內已有人類生存。五六千年前,原始農耕已有發展,出現了氏族部落。先秦時,主體居民為僰人。有說戰國時秦滅蜀(前316年)後,已屬蜀郡;史籍則載系戰國後期(前250年左右)李冰通僰後方納入蜀郡范疇。宜賓始置之縣級政權僰道有說建於秦、有說建於西漢。僰道設縣後,今市境大部已納入其范圍。漢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僰道縣屬犍為郡,至漢昭帝始元元年(前86年),犍為郡移治僰道,今宜賓城已成為郡、縣同治之所。歷西漢、東漢,今市境大部均在犍為郡僰道縣境內。西晉永嘉五年(302年)後,犍為郡、僰道縣短期荒廢,僚人大批入蜀,占據今市境各地。梁武帝大同十年(544年),先鐵討定占據此地的「夷僚」,於今宜賓城設戎州。北周時,宜賓城戎州仍置,另新設外江縣。至隋,外江縣復名僰道縣,直到北宋政和四年(1114年)戎州改稱敘州,僰道縣方改為宜賓縣。由隋至清,今市境除江安縣、屏山縣曾分屬瀘州及越嶲郡、馬湖路、馬湖府外,大部屬犍為郡、戎州、南溪郡、敘州、敘州路、敘州府。民國元年(1912年),仍保留敘州府,民國2年起,今市屬區縣屬四川省下川南道。民國18年後廢道,各縣直屬四川省。民國24年6月,推行行政督察區制,四川省分為18個行政督察區,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設於宜賓,轄有除屏山縣(時屬第五行政督察區)外的今市屬各區縣地。1949年12月11日宜賓解放。1950年1月設川南行署區宜賓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同年11月改稱宜賓區專員公署。1952年9月,為四川省宜賓區專員公署。1954年稱宜賓專員公署。
1957年3月,屏山縣由樂山專區劃入宜賓專區,至此,今市屬10區縣地域已歸屬宜賓版圖。1960年7月,瀘州專區並入宜賓專區,四川省宜賓專員公署轄有2市16縣。1978年4月,宜賓專員公署改稱為宜賓地區行政公署;同時,隆昌縣由宜賓地區劃歸內江地區。1983年3月,富順縣由宜賓地區劃歸自貢市。同年6月,宜賓地區、瀘州市分設,原瀘州專區所轄市、縣陸續劃出,至1985年5月,宜賓地區行署轄有1市9縣。1996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宜賓區,改設四川省轄宜賓市,1997年2月,宜賓市人民政府成立。宜賓市轄有1區9縣,至2005年轄地相沿未再變易。
--宜賓家地方誌辦公室
㈦ 屏山縣文化背景
屏山縣在漢、晉時先後屬鍵為郡、越崇郡。唐代屬戎州都督府。宋屬敘州,通稱馬湖部。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馬湖路總管府,治所涪口,即今新市鎮。 元大德四年(1300年)遷至今屏山鎮,下轄6個長官司。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為馬湖府。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置屏山縣,隸於馬湖府。清雍正五年(1727年)撤馬湖府,屏山縣屬敘州府。 民國元年以後,屬永寧道。民國24年(1935年)屬四川省第五行政督察區,後為樂山專區。
旅遊景點
屏山立佛位於四川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屏山縣龍華鎮郊的八仙山上,故又名八仙山大佛,為全國十大石佛之一。阿富汗巴米揚53米和35米高的兩尊立佛被炮火摧毀之後,八仙山大佛成為世界第一立佛。 該石佛依山崖石壁雕鑿而成,背南面北,站立式,高32米,肩寬10米,頭長8米,耳長3.2米,發式為螺髻,著通肩大衫,袒胸束腰,神情肅穆而慈祥。八仙山大佛的身世目前尚無知曉,但關於它的一個傳說,卻在屏山大地廣為流傳。傳說在唐代時期佛教盛興,一對以雕刻佛像出名的師兄弟受命選山鑿佛。師兄選中了樂山江邊一山體,而師弟則選中了八仙山。師弟年少英俊,為山中狐狸精所窺,日日前來相戲,日久生情。後來,師弟為求人間歡愉,日夜趕工,並一再縮小鑿刻尺寸,以致最後他連大佛的腳都未刻完便和狐狸精雙雙而去。而他的師兄則終其一生並子孫之力最終鑿刻成了樂山大佛。故民間有八仙山大佛與樂山大佛為兄弟佛的傳說。 1966年,「文革」破「四舊」時,八仙山大佛遭炸葯包襲擊,致使右眼局部殘損,右手及衣袖亦有損壞,但總體上未有大的傷害。為了保護古代文化藝術遺產,發展旅遊事業,不久前,屏山縣多方籌集資金5萬多元對大佛進行維修「美容」,還新建了登山石梯。 宜賓市屏山縣老君山風景區
屏山大仙山大佛周邊存有許多古跡、美景,大佛東側,有建於清代的丹霞洞石窟寺,系供奉道教神像之所,計13窟,內有眾多石刻,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山下的龍華古鎮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如明清一條街、涼橋、《三國》故事石刻浮雕等)及一片粗大的榕樹樹群;大佛附近海拔2008米,方圓4萬畝的老君山山體上,古樹參天,藤蘿密布,老熊、獼猴等野生動物出沒,顯示出原始森林的本色;離大佛不遠的細沙溪一帶,還有約2.4萬株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桫欏樹。 龍華古鎮位於屏山城西北37公里處,始建於宋,明清時期已形成古鎮現存規模,此地歷為川邊駐兵重鎮。明末清初設守備,雍正九年改守備為平安營都司,統屏山、馬邊、沐川、雷波等地駐軍 ,咸豐元年(1851)年築城堡,其後咸豐九年,幾任都司曾加以修葺。都司衙門的雄美石獅現移涼橋橋頭供人欣賞。噴龍華古鎮三面環水,一面是山。三條古街道石板鋪就,順山勢蜿蜒,街兩邊一千餘間街房基本上保留了明清商肆民居特點,均為木結構排列,樓房也多為平房或一樓一底木樓房,順河街至下寨門一帶,為僅三、四米寬的多台石級路,兩邊店鋪林立,鱗次櫛比,每至逢場日,穿行人流中,使人聯想到《清明上河圖》。 建於明嘉慶二十五年(1545 年)的龍華寺,規模宏大,佔地約4000平方米;緊挨著的是禹王宮。出下寨門,便於安瀾清洪橋,人稱涼橋。涼橋原系木板鋪就,橋上築瓦屋形成長廊。橋下流水曄曄,水清見底,兩岸除為人們消夏避暑地之外,還是山鄉婦女浣紗濯衣處。 老君山原始次森林(老君山風景名勝區)位於四川省南部屏山縣境內,系小涼山往東延伸的支脈一一五指山中的一片,以省級歷史文化名鎮龍華鎮為中心的,方圓80平方公里的天然景區。東距宜賓120公里,西距樂山140公里,其間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極為豐富。龍華鎮以其完好地保存明清風貌,道佛同山,寓居一地系龍華人文景觀中的一大特色。景區內層巒迭障,鬱郁蔥蔥,高山聳峙,深谷回晌,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潺潺清溪縱橫阡陌,滿山林濤伴鳥音,遍地翠竹映丹霞,茶林山腰纏玉帶,花濺溪畔堆彩雲。著名的八仙山立佛和川南最高峰一一老君山都在景區內,我國最大的樹蕨(桫欏)群就生長在細沙溪公路兩旁。 老君山原名青姑山。為五指山系,主峰海拔2008.7米,為川南地區最高峰,山頂常年煙雲靄靄,霧鎖蔥籠。是四川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原始林保存最完好的片區之一,也是川南唯一的亞熱帶原始林區。 老君山林區內有大批珙桐、紅柚、香樟、貞楠等珍貴樹種。明、清兩代修建京都宮殿的棟粱之材多取於此。若夏日入山,猶墜西雙版納密林深處,冬日進林,如履北國興安嶺林海,林中奇花異卉,陣陣清香沁心脾,懸泉飛瀑,聲聲吼叫伴林濤,林外異峰迭起,白雲腳下繞山行,宛如天上人間。 屏山,系古僰人世居地之一。早在春秋時期,蜀王魚鳧即封其支子於中都河一帶。歷史上一直是經邊要塞。龍華系屏山西部一大片區,歷為嘉州經犍為南下陸路抵敘、瀘和達雲南通衢道上的重要驛站。 老君山原始次森林。山腰建有萬畝茶園,似條條玉帶纏身。山頂原有老君觀,建於宋代,規模宏大,鐵瓦朱牆,烏木雕像,蔚為壯觀,曾是川滇邊境信民朝聖之地。老君山有十三景:1.道佛同山2.祖佛台3.青姑山4.神泉井5.山頂大拜台6.獅象迎賓7.老君樹8.原始森林9.曲徑通幽10.冰雪世界11.鳥獸同樂12.奇陣迷團13.天星橋下仙女池。 老君山原始次森林(老君山風景名勝區)是同緯度僅存的兩三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原始森林區之一。這兒植物起源古老,現在還有不少的珙桐和幾萬株桫欏;生態又呈多樣性,山中有裸子植物多,而且呈垂直分布。
㈧ 屏山有哪些特產呢
有川南第一峰老君山(2008.7米),有以搣古山、古樹、古佛、古鎮攠著稱的省級名勝區老君山森林公園。老君山位於四川省南部屏山縣境內,系小涼山往東延伸的支脈一一五指山中的一片,層巒迭障,鬱郁蔥蔥,高山聳峙,深谷回晌,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潺潺清溪縱橫阡陌,滿山林濤伴鳥音,遍地翠竹映丹霞,茶林山腰纏玉帶,花濺溪畔堆彩雲。 老君山原名青姑山。為五指山系,主峰海拔2008.7米,為川南地區最高峰,山頂常年煙雲靄靄,霧鎖蔥籠。是四川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原始林保存最完好的片區之一,也是川南唯一的亞熱帶原始林區。 老君山林區內有大批珙桐、紅柚、香樟、貞楠等珍貴樹種。明、清兩代修建京都宮殿的棟粱之材多取於此。若夏日入山,猶墜西雙版納密林深處,冬日進林,如履北國興安嶺林海,林中奇花異卉,陣陣清香沁心脾,懸泉飛瀑,聲聲吼叫伴林濤,林外異峰迭起,白雲腳下繞山行,宛如天上人間。 老君山原始次森林是同緯度僅存的兩三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原始森林區之一。這兒植物起源古老,現在還有不少的珙桐和幾萬株桫欏;生態又呈多樣性,山中有裸子植物多,而且呈垂直分布。 屏山立佛位於四川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屏山縣龍華鎮郊的八仙山上,故又名八仙山大佛,為全國十大石佛之一。阿富汗巴米揚53米和35米高的兩尊立佛被炮火摧毀之後,八仙山大佛成為世界第一立佛。 該石佛依山崖石壁雕鑿而成,背南面北,站立式,高32米,肩寬10米,頭長8米,耳長3.2米,發式為螺髻,著通肩大衫,袒胸束腰,神情肅穆而慈祥。八仙山大佛的身世目前尚無知曉,但關於它的一個傳說,卻在屏山大地廣為流傳。傳說在唐代時期佛教盛興,一對以雕刻佛像出名的師兄弟受命選山鑿佛。師兄選中了樂山江邊一山體,而師弟則選中了八仙山。師弟年少英俊,為山中狐狸精所窺,日日前來相戲,日久生情。後來,師弟為求人間歡愉,日夜趕工,並一再縮小鑿刻尺寸,以致最後他連大佛的腳都未刻完便和狐狸精雙雙而去。而他的師兄則終其一生並子孫之力最終鑿刻成了樂山大佛。故民間有八仙山大佛與樂山大佛為兄弟佛的傳說。 。 屏山大仙山大佛周邊存有許多古跡、美景,大佛東側,有建於清代的丹霞洞石窟寺,系供奉道教神像之所,計13窟,內有眾多石刻,神態各異,栩栩如生。山下的龍華古鎮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群(如明清一條街、涼橋、《三國》故事石刻浮雕等)及一片粗大的榕樹樹群;大佛附近海拔2008米,方圓4萬畝的老君山山體上,古樹參天,藤蘿密布,老熊、獼猴等野生動物出沒,顯示出原始森林的本色;離大佛不遠的細沙溪一帶,還有約2.4萬株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桫欏樹。 龍華古鎮位於屏山城西北37公里處,始建於宋,明清時期已形成古鎮現存規模,此地歷為川邊駐兵重鎮。明末清初設守備,雍正九年改守備為平安營都司,統屏山、馬邊、沐川、雷波等地駐軍 ,咸豐元年(1851)年築城堡,其後咸豐九年,幾任都司曾加以修葺。都司衙門的雄美石獅現移涼橋橋頭供人欣賞。噴龍華古鎮三面環水,一面是山。三條古街道石板鋪就,順山勢蜿蜒,街兩邊一千餘間街房基本上保留了明清商肆民居特點,均為木結構排列,樓房也多為平房或一樓一底木樓房,順河街至下寨門一帶,為僅三、四米寬的多台石級路,兩邊店鋪林立,鱗次櫛比,每至逢場日,穿行人流中,使人聯想到《清明上河圖》。 建於明嘉慶二十五年(1545 年)的龍華寺,規模宏大,佔地約4000平方米;緊挨著的是禹王宮。出下寨門,便於安瀾清洪橋,人稱涼橋。涼橋原系木板鋪就,橋上築瓦屋形成長廊。橋下流水曄曄,水清見底,兩岸除為人們消夏避暑地之外,還是山鄉婦女浣紗濯衣處。 屏山,系古僰人世居地之一。早在春秋時期,蜀王魚鳧即封其支子於中都河一帶。歷史上一直是經邊要塞。龍華系屏山西部一大片區,歷為嘉州經犍為南下陸路抵敘、瀘和達雲南通衢道上的重要驛站。 老君山原始次森林。山腰建有萬畝茶園,似條條玉帶纏身。山頂原有老君觀,建於宋代,規模宏大,鐵瓦朱牆,烏木雕像,蔚為壯觀,曾是川滇邊境信民朝聖之地。老君山有十三景:1.道佛同山2.祖佛台3.青姑山4.神泉井5.山頂大拜台6.獅象迎賓7.老君樹8.原始森林9.曲徑通幽10.冰雪世界11.鳥獸同樂12.奇陣迷團13.天星橋下仙女池。 【交通】由宜賓市西門客運站乘宜賓至屏山客車即可抵達
㈨ 求四川省屏山縣老城樓城牆的照片。謝謝
門洞穿過去,就是金沙江邊了。原來這座城門叫「迎江門」。這就是著名的「馬湖府」舊址。城門的牆體,已經是很斑駁了,時代的痕跡。老城也不乏新潮!!
潮人飄過……宜賓南溪的文明門也歷史悠久了,是長江邊上迄今保存最為完整的城樓城牆,素有「萬里長江第一門」之稱。城牆原為土築,明天順年間改為石城牆,清順治三年(1674年)城牆遭破壞。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整修時,增設城門兩道。原有九道城門中,現存臨長江的「文明門」(俗稱大南門)、「廣福門」、「望瀛門」(俗稱東門)城樓及沿江部份城牆,全長1482米,高約6米,平均厚7.5米。斑駁厚重的城門,歷史已經久遠…… 走出城門,看到的就是洶涌澎湃的金沙江,不過到了這里似乎是一條小河,平靜而緩和……整個屏山縣以金沙江為界,與雲南省昭通地區綏江縣接壤。
向城內看去,還沒有散場的市民……
㈩ 在四川屏山縣中都鎮有一座明代顧將軍墓是在馬邊縣陣亡的有關於他的歷史記載嗎
查查明史,或縣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