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歷史名城
① 台灣一共有多少個城市
主要城市有台北、高雄、台中、台南、基隆等。
北市為台灣躋身國際都會之列的城市,集全台灣政治、經濟、教育、娛樂、文化於一身,而台北市也是台灣第一大城市,面積272平方公里,人口為244萬。
台北市位於台北盆地中央,以淡水河、新店溪、景美溪與台北縣為界。若由空中鳥瞰台北市,棋盤式的道路系統、交錯聳立的參天高樓、星點狀的公園綠帶,以及終日川流不息的車水馬龍,確是讓人辨識這座城市的絕佳指標。
循著淡水河、基隆河迤邐蜿蜒,北邊囊括大屯山系、七星山系而形成的陽明山公園,不但是自然保育的生態教室,更是大台北的後花園,四季各有不同風情韻致;座落在台北市中心的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大安森林公園,則堪為典型的城市綠洲,加上周遭人文、藝術活動頻繁,是都市人紓解身心的好去處。南區的木柵山區,登山健行之外,還可享受茶香四溢的品茗閑情。
肩挑島內文化龍頭地位的台北市,也擁有為數可觀的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廟宇、古跡等。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是島內外首屈一指的藝術寶庫,對街而立的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展現原住民文化樣貌;圓山周邊的台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育樂中心、大龍峒保安宮、台北孔廟、行天宮,刻劃著濃厚的人文活動軌跡。大稻埕和艋甲是匯聚台北移民血汗的歷史街區,其中迪化街、霞海城隍廟、龍山寺、華西街,是想要了解老台北不可不到之處。
寸土寸金的台北都會,西門町、東區、天母、士林、公館等商圈林立,傢具街、書店街、電腦街、婚紗街、花市、玉市……等各種專賣街、市集,也是大都會細致分工下的產物。而街頭巷尾一家家咖啡廳、泡沫紅茶店、KTV、卡拉OK、PUB,華燈初上後,閃爍的霓虹妝點出不夜城的景象,讓台北的夜晚展現另種風情。
航空 從高雄小港、台中、嘉義、台南、屏東、花蓮、台東、馬公、金門、馬祖等地的機場,均有班機直飛台北松山機場。
鐵路 縱貫線經過台北市,市中心的台北車站、東區的松山站是兩大驛站,各級列車均停靠,班次密集,相當方便。
公路 主要聯外客運為台汽客運、統聯客運,聯絡台灣西部與宜蘭各主要城鎮;另有三重、台北、淡水、新店、指南、福和等各家客運,密切往來鄰近的基隆、台北縣。台北車站周邊是市內交通的中心,忠孝西路、公園路、館前路、重慶南路上各線公車密集,而南區的公館、北區的士林、東區的忠孝東路四段、西區的中華路一段,都是重要的公車轉運圈。來台北市旅遊,最好購買一本公車手冊以便隨時查閱。捷運 為台北市最快速便捷的大眾交通工具,木柵線貫穿台北市東、南區,淡水線前往北區,中和、新店線經南區,板南線橫貫東西;搭配班次密集的聯營公車、客運,十分便捷。
高雄簡介
高雄市位於台灣西南部,西臨台灣海峽,南接巴士海峽,是東北亞通往南太平洋要道,同時也是一個理想的商港,先天條件優越。
高雄市有一百四十萬人口,經濟活動人口有九十餘萬人,人力資源雄厚,且因受海洋氣候調節,全年陽光普照、氣候宜人,加上近年產業急速發展、經濟繁榮,為台灣第一大商港及世界第三大貨櫃港。
台中市位於台灣島西部的中央,台中盆地的中心,全市分東、南、西、北、中5個市區和北屯、南屯、西屯3個郊區,面積163平方公里,人口75萬,是台灣第三大城市,也是台灣中部的歷史文化名城。
台中市氣候溫和,交通方便,市內環境優美,街道整潔幽雅,有「寧靜之都』的雅稱。
台中市昔稱「東大墩」、「貓霧棟」,周圍土地肥沃,終年氣候溫和,盛產稻米、甘蔗、水果和煙草,不僅是台灣中部物產的集散地,也是重要的工業城市。
台中市的開發比台南市、高雄市晚,但與台北地區同屬一個時期。這里最早曾是高山族平鋪人居住的地方,名為岸里社。鄭成功收復台灣以後,大陸福建、廣東沿海移民開始進入台中盆地一帶從事墾殖。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總兵蘭廷珍以其土地肥沃,易於耕作,遂招福建漳州人前來屯墾,至清雍正年間(1723-1735),人煙漸盛,形成村落,名為「大墩」。由於這一帶土地已辟為良田,水源豐富,盛產稻米,而且因地表溪流落差大,沿河建起許多水車,碾米店毗連,逐漸出現了稻穀脫殼加工業,並由此發展成為台灣中部地區農產品集散和加工中心,這便是台中市最早的城鎮雛形。到清同治六年(1867),形成了頂街、中街、下街等市街,改稱東大墩。清光緒十三年(1887)台灣正式建省,初時以台中山環水復,中開平原,氣勢恢宏,又當全台適中之地,曾計劃在該地建立省城。清連橫著《台灣通史》中載:「光緒十三建省,移台灣府於此,附郭亦曰台灣。先是,巡撫岑毓英來巡,擇地於蘭興堡東大墩之麓,劉銘傳亦以為可。十五年起工,選建八門四樓,…十七年二月略成,周六百五十丈,費款二十一萬五千兩。而銘傳一去,其事遂上。」後任巡撫認為這里遠離經濟發達的台南和台北,往來南北交通又有許多溪流阻隔,交通不便,便將省城改設在台北。台中僅名義上作了幾年省城,而實際上修築了兩年多的工程最後沒有完成,台中失去了發展的機會,東大墩仍然是一座小市鎮。日本殖民者佔領台灣後,以此地位於台灣中部要沖,於1897年在這里設台中縣,又於1920年改設台中州,台中為州轄市。1945年台灣省歸還中國後,台中州改為省轄市,不過由於台中市無特殊的自然資源和工業基礎,距海岸較遠,沒有直接的出海口岸,所以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速度都比台北、高雄兩市緩慢。直到70年代中期,在這里設立了台灣省第三個加工出口工業區,興建了距台中市最近的台中港及與台中市聯系的高速公路,使該市經濟發展速度才明顯加快,城市建設規模也開始不斷擴大。 1975年台中市人口比50年代增加 1倍多,突破53萬人,一躍成為台灣省的第三大城市
② 台灣省的簡介
台灣位於我國東南海面上,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東臨太平洋。台灣自古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我國古籍中稱島夷,漢晉南北朝時稱夷洲,南宋時澎湖已屬福建省,元明設巡檢司,明末鄭成功驅逐侵略者,收復台灣,清初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台灣建省。1895年為日本侵佔,1945年抗日勝利後歸還中國。現設7市、16縣,全省面積3.6萬平方千米,人口2172萬(1950年256萬)。有漢、高山等民族。
台灣省包括台灣島及澎湖列島、蘭嶼、綠島、彭佳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島嶼。台灣島面積3.58萬平方千米,是我國第一大島。中央山脈縱貫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長達7—10個月。年降水量約2000毫米。冬風強勁,夏秋多台風暴雨。
台灣是祖國美麗富饒的寶島。水熱條件優越,作物可一年三熟,主要有稻米、甘蔗、茶葉及水果香蕉、菠蘿、龍眼、荔枝、木瓜、柑桔、橄欖等。森林覆蓋率達55%,盛產樟木、紅檜、台灣杉等。特產天然樟腦、香茅油。近海和遠洋漁業發達。盛產珊瑚。禽畜飼養向企業化發展。
台灣石油、金等礦產及水力資源豐富。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現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
重要城市有台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歷史名城台南,工業港城高雄,中部名城台中等。名勝有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北投溫泉、台南赤嵌樓、北港枳婷淼取?/SPAN>
廈門與台灣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優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灣,自古有「扼台灣之要,為東南門戶」之稱。自宋代以來廈門與台灣同屬一個行政單位,大陸移民始從廈門移往台灣。相似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與生活習性溝通了廈門與台灣人民密切關系與往來,正如《台灣府志》所載:「台郡與廈門如鳥之兩翼,土俗謂廈即台,台即廈」。台灣人民70%的祖籍地源於閩南地區,兩地人民情同手足故鄉情。這種特定的地理與歷史淵源關系使廈門成為與台灣各項交流交往的中轉站和交通要道,更是經貿交往的集中地。
③ 台灣有哪些旅遊勝地
台灣旅遊攻略
台北
◇色彩斑斕的時尚西門町
位於台北西南的西門町,因日據時期傍臨西城門,而有了一個這么「日化」的名字。
西門町是台灣的「時尚櫥窗」。漫步西門町,滿眼都是漂染著各色頭發、裝束迥異的年輕人。這里匯聚著很多面積不大、設計也並不堂皇的小店,其服裝前衛大膽,款式奇異怪誕,代表著日本、韓國的最新潮流,因此逛、購者濟濟一堂。
據說,林青霞當年就是在西門町被星探發現而星運高照的。不少懷揣明星夢的少男少女也因此來到西門町圓夢。
台北人都說,在西門町,還有許多表面上見不到的東西。在警方歷次掃毒行動中,西門町都是重點地區,查繳的搖頭丸等都不在少數。
◇台北故宮博物院
台北故宮博物院位於陽明山腳下,背山面溪,落成於1965年8月。
博物館內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來宋至清歷朝皇帝收集的稀世珍品70萬件,價值連城的極品更是數以千計,如銅器中的西周毛公鼎、散氏盤;玉器中的翠玉白菜、辟邪雕刻(六朝古墓出土);書法中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顏真卿、宋徽宗(趙佶)書法手跡;畫卷中唐至清歷代名家的代表作;瓷器中的宋、明、清名窯名家親製品,官窯制御用藝瓷等,還有大量為目前有關當局秘而不宣的國寶級文物。
這些寶貴文物大部分原來都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由於藏品數量巨大,經常展出的約有8000件,其他的則3個月至半年作一次更換。據說,一個人全部看完,需要將近30年的時間。另外所有展出都備有中、英、日文介紹資料,隨時任意可取。
澎湖:夏日旅遊之勝地
旅遊業和漁業是澎湖的兩大支柱產業。澎湖地區雖然沒有大型的游樂設施,但美麗的沙灘、碧藍的海洋、水上運動以及當地人烹飪的味道鮮美的生猛海鮮,每年都吸引著數以萬計的島內外遊客前往那裡觀光旅遊。澎湖除知名的旅遊點吉貝嶼外,澎湖地區還有夏日旅遊的招牌項目——海上游樂項目。
桃園:石門水庫風景區
位於桃園縣,因為水出口處有雙峰對峙,狀似石門而得名。游覽景點主要集中在大壩附近。最好看的是石門水庫大壩區,壩高133米,泄洪道有6座閘門,並設後池堰、發電廠、石門大圳和環湖道路,是東南亞最大的水利工程。每遇開閘放水時,奔騰咆哮,浪花飛濺,非常壯觀。水庫的石門活魚也是一道「風景」,水庫周圍的餐飲業,都高掛著活魚的招牌吸引遊客。
日月潭:湖光碧水似「西湖」
日月潭其實是個高山湖泊,位處台灣中部的南投縣魚池鄉。之所以叫日月潭,是因為湖的東北面形狀像太陽,湖的西南面形狀像月亮。這一點,看地圖,你可以意會,而置身湖上,則很難感覺出來。除了形狀,據說日潭和月潭水的顏色也不一樣,分別呈丹、碧二色,不過我們在水中很難分辨,這也許跟晨昏、位置、光線有關。日月潭面積有100平方公里,比杭州西湖要大1/3,湖面海拔760米,水深有30多米,四周被海拔2400米的水社山、大尖山等連峰環繞。如果說,杭州西湖淡妝輕抹,水光瀲灧,顯得有些柔媚,日月潭則幽靜絕塵,顯得有些矜持。
阿里山:森林、雲海和日出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多年前,祖國大陸到處傳唱著這首台灣民歌。
阿里山位於嘉義縣東山,這里的森林、雲海和日出被稱為阿里山三大奇觀。阿里山的森林面積共有3萬多公頃,從山下到山頂分別生長著熱帶、溫帶和寒帶十幾種林木,成為阿里山森林的獨特之處。其中紅檜、扁柏、亞杉、鐵衫和姬松被稱為著名的「阿里山五木」。山中還有幾株生長了3000多年的紅檜,樹高50多米,被當地人稱為「神木」。
阿里山的雲海特別有名,觀雲海一般在黃昏時最為壯觀。此外,在阿里山看日出也是一大享受,當一輪紅日冉冉升起的時候,山巒和林海一下都披上了一層紅色,天地變得一片光明,感覺相當奇特。
馬祖:環境最好的城市
當地人口不足萬人,但基礎設施好,景點之間的道路、海濱道路、島嶼之間交通都很通暢。馬祖的酒文化也很有特色,比如馬祖酒廠開發的八坑道窯酒,酒廠還搞各種陳年老酒的展示。前不久台灣的康健雜志評選馬祖為「環境最好的城市」,這里好山好水,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沒有臟亂差的現象。
重要數據和景觀
○簡稱:台
○面積:總面積為36006平方公里,台灣本島面積為35873平方公里。
○人口:2300萬
○民族:漢族約占總人口的98%;少數民族佔2%。少數民族分為阿美、泰雅、排灣、布農、卑南、魯凱、曹、雅美和賽夏等9族,分居全島各地。
○景觀: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北投溫泉、台南赤嵌樓、北港媽祖廟等。
美食手冊
□阿里山竹筒飯
遍地竹林的阿里山區,竹簡飯為其特色小吃,尤其廣為當地鄒姓族人所運用;傳統的做法是以桂竹的竹筒內裝生糯米,再以高麗菜或山酥塞住筒口後炭烤,一會即可聞到濃濃的竹香,待烤熟後即撥開竹筒,長條的白飯外圍裹著一層透明的竹膜,桂竹的清香混合著飯香撲鼻而來,香味可口。
□郭景成粿仔湯
郭景成鞭仔湯所賣的鞭仔,是屬於早期農業社會的傳統吃法,業者將酸菜、豬腸、韭菜、蔥花等放入大鍋中,與切成長條塊的油蔥鞭同煮,熬成汁鮮味美的鞭仔湯頭,再加進大腸、糯米腸或粉腸做成全湯,湯鮮味醇、料好實在,滋味無窮。
住宿指南
「梅花數」決定酒店級別台灣的酒店標志等級的方式與大陸有所不同。祖國大陸用「星級」表示酒店賓館的層次,而台灣酒店則用「梅花數」的多少來說明其設施、服務的品質。此外,台灣一批新建的酒店不再以梅花來表明等級,但有些比五朵梅花的酒店更為高檔,遊客事先可詳細了解。目前,一般旅行團提供的相當於大陸四星級酒店的住宿,每晚費用約為625元至750元人民幣。
旅遊小貼士
○幣值:台灣的貨幣使用新台幣,新台幣紙幣面額為100元、500元、1000元,硬幣面額為1元、5元、10元、50元。
○匯率:1美元=台幣32.35元
○海關:所有國際性違禁品皆為嚴禁品之列,新鮮蔬果、腌制魚肉類禁止帶入。入境只准帶新台幣8000元、美元1000元或同等值的外幣,旅行支票不在限制。
○服裝:天氣大致與廣州相若,衣服以輕便為主。
○常用電話:
觀光旅遊服務中心:02-2717-3737
中文查號台:104
英語查號台:106
火警:119
報案:110
○小費:標準是每件行李新台幣50元,而住宿與用餐都會再加10%的服務費。
○電壓:台灣電壓為110伏特,插座為扁頭二腳式,建議遊客自備轉換插頭及變壓器。
富饒的寶島
宜人的氣候、肥沃的土地,以及豐富的資源,造就了台灣「山海秀結之區,豐衍膏腴之地」;
台灣盛產大米,其中最著名的是「蓬萊米」,為此有「米倉」之譽;
盛產蔗糖,因而有「東方糖庫」之稱;
盛產茶葉,其中凍頂烏龍茶,馳名中外;
盛產水果,香蕉、菠蘿、柑桔、荔枝、龍眼、木瓜、柚子、批杷、芒果、橄欖、檳榔、椰子等,一年四季不斷,因而素有「水果之鄉」之稱;
擁有豐富的森林資源,號稱「森林之海」;
盛產食鹽,而有「東南鹽庫」之稱;
此外,還有「蘭花王國」、「蝴蝶王國」、「珊瑚王國」、「魚倉」等等美譽,不勝枚舉。
④ 有關香港,澳門,台灣的歷史資料
香港:
1、在英國佔領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個荒島,島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篤和石排灣,有部分漁民居住。其他黃泥涌、燈第洲等幾處,則有一些小村灣,當時,島上的居民約3000人 。
2、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給了英國。
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進犯香港,駐港英軍無力抵抗,當時的香港總督楊慕琦無奈宣布投降。香港被日本佔領,開始了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4、直到1997年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中央政府對香港擁有完全的管轄權。香港保持著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除了外交和國防外,在所有方面享有高度自治權。 「一國兩制」,「港人治港」,高度自治是中國政府的基本國策。
5、現在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重要的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和國際創新和技術中心。它也是世界上最自由的經濟體和最具競爭力的城市。首先,它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譽,並且在GaWC的世界一線城市中排名第三。
澳門:
1、澳門歷史上以中西文化交流馳名於世,明末清初的西學東漸在地區上扮演一個重要的角色,曾在世界經濟的運轉中發揮重大作用。
2、澳門自被葡萄牙侵佔以來,葡萄牙人在澳門一直擁有特權或特殊地位,這使普遍居民大小程度的不滿;從1849年8月29日沈志亮刺殺總督亞馬留伊始,直至1966年12月3日因文化大革命和氹仔學校事件而觸發的「一二·三」事件,均顯示了民間對於葡萄牙人在澳門的特權一直深感不滿。
3、直到1999年12月20日,中國政府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經過一百多年的東西方文化碰撞,澳門已成為一個擁有大量歷史文化遺產的獨特城市。歷史名城澳門於2005年7月15日正式成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
4、現如今成為一個國際自由港和世界旅遊休閑中心。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也是世界四大賭場之一。它實現了資本主義制度。
台灣:
1、史前時期: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
2、荷西時期:荷蘭殖民者的統治激起了台灣人民的抵抗。 1652年,郭懷義領導了最大規模的武裝起義。雖然它最終遭到鎮壓,但它表明荷蘭殖民統治已陷入危機。九年後,他們與民族英雄鄭成功合作驅逐荷蘭人並重獲台灣。
3、明鄭時期:鄭成功是鄭志龍的兒子。他於1624年出生於長崎縣賓喬市。 早年,他以廈門為基地對抗清朝,並被南明永曆皇帝封為延平王。在對南京的襲擊受挫後,他回到廈門修船,並試圖驅逐入侵台灣並收回土地的荷蘭人。
4、清朝時期:明朝末期,鄭政府處於與清政府軍事對峙的狀態,逐漸演變為分裂政權。 1683年7,清政府派遣福建海軍的海軍上將。從銅山到蕪湖和台灣。清軍對蕪湖衛軍進行了攻擊,鄭軍被擊敗。鄭克楨領導公眾到清政府。到目前為止,台灣一直處於清政府的直接統治之下。
5、戰後時期: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協定重新肯定了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6、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恢復了台灣省的行政機關。 1949年,國民黨當局返回台灣。 1954年,美國和台灣當局簽署了「中美聯合防禦條約」,使與祖國分離。
⑤ 誰給個台灣主要城市的簡介
主要城市有台北、高雄、台中、台南、基隆等。
北市為台灣躋身國際都會之列的城市,集全台灣政治、經濟、教育、娛樂、文化於一身,而台北市也是台灣第一大城市,面積272平方公里,人口為244萬。
台北市位於台北盆地中央,以淡水河、新店溪、景美溪與台北縣為界。若由空中鳥瞰台北市,棋盤式的道路系統、交錯聳立的參天高樓、星點狀的公園綠帶,以及終日川流不息的車水馬龍,確是讓人辨識這座城市的絕佳指標。
循著淡水河、基隆河迤邐蜿蜒,北邊囊括大屯山系、七星山系而形成的陽明山公園,不但是自然保育的生態教室,更是大台北的後花園,四季各有不同風情韻致;座落在台北市中心的二二八和平公園、植物園、大安森林公園,則堪為典型的城市綠洲,加上周遭人文、藝術活動頻繁,是都市人紓解身心的好去處。南區的木柵山區,登山健行之外,還可享受茶香四溢的品茗閑情。
肩挑島內文化龍頭地位的台北市,也擁有為數可觀的博物館、美術館、紀念館、廟宇、古跡等。外雙溪的故宮博物院是島內外首屈一指的藝術寶庫,對街而立的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展現原住民文化樣貌;圓山周邊的台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育樂中心、大龍峒保安宮、台北孔廟、行天宮,刻劃著濃厚的人文活動軌跡。大稻埕和艋甲是匯聚台北移民血汗的歷史街區,其中迪化街、霞海城隍廟、龍山寺、華西街,是想要了解老台北不可不到之處。
寸土寸金的台北都會,西門町、東區、天母、士林、公館等商圈林立,傢具街、書店街、電腦街、婚紗街、花市、玉市……等各種專賣街、市集,也是大都會細致分工下的產物。而街頭巷尾一家家咖啡廳、泡沫紅茶店、KTV、卡拉OK、PUB,華燈初上後,閃爍的霓虹妝點出不夜城的景象,讓台北的夜晚展現另種風情。
航空 從高雄小港、台中、嘉義、台南、屏東、花蓮、台東、馬公、金門、馬祖等地的機場,均有班機直飛台北松山機場。
鐵路 縱貫線經過台北市,市中心的台北車站、東區的松山站是兩大驛站,各級列車均停靠,班次密集,相當方便。
公路 主要聯外客運為台汽客運、統聯客運,聯絡台灣西部與宜蘭各主要城鎮;另有三重、台北、淡水、新店、指南、福和等各家客運,密切往來鄰近的基隆、台北縣。台北車站周邊是市內交通的中心,忠孝西路、公園路、館前路、重慶南路上各線公車密集,而南區的公館、北區的士林、東區的忠孝東路四段、西區的中華路一段,都是重要的公車轉運圈。來台北市旅遊,最好購買一本公車手冊以便隨時查閱。捷運 為台北市最快速便捷的大眾交通工具,木柵線貫穿台北市東、南區,淡水線前往北區,中和、新店線經南區,板南線橫貫東西;搭配班次密集的聯營公車、客運,十分便捷。
高雄簡介
高雄市位於台灣西南部,西臨台灣海峽,南接巴士海峽,是東北亞通往南太平洋要道,同時也是一個理想的商港,先天條件優越。
高雄市有一百四十萬人口,經濟活動人口有九十餘萬人,人力資源雄厚,且因受海洋氣候調節,全年陽光普照、氣候宜人,加上近年產業急速發展、經濟繁榮,為台灣第一大商港及世界第三大貨櫃港。
台中市位於台灣島西部的中央,台中盆地的中心,全市分東、南、西、北、中5個市區和北屯、南屯、西屯3個郊區,面積163平方公里,人口75萬,是台灣第三大城市,也是台灣中部的歷史文化名城。
台中市氣候溫和,交通方便,市內環境優美,街道整潔幽雅,有「寧靜之都』的雅稱。
台中市昔稱「東大墩」、「貓霧棟」,周圍土地肥沃,終年氣候溫和,盛產稻米、甘蔗、水果和煙草,不僅是台灣中部物產的集散地,也是重要的工業城市。
台中市的開發比台南市、高雄市晚,但與台北地區同屬一個時期。這里最早曾是高山族平鋪人居住的地方,名為岸里社。鄭成功收復台灣以後,大陸福建、廣東沿海移民開始進入台中盆地一帶從事墾殖。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總兵蘭廷珍以其土地肥沃,易於耕作,遂招福建漳州人前來屯墾,至清雍正年間(1723-1735),人煙漸盛,形成村落,名為「大墩」。由於這一帶土地已辟為良田,水源豐富,盛產稻米,而且因地表溪流落差大,沿河建起許多水車,碾米店毗連,逐漸出現了稻穀脫殼加工業,並由此發展成為台灣中部地區農產品集散和加工中心,這便是台中市最早的城鎮雛形。到清同治六年(1867),形成了頂街、中街、下街等市街,改稱東大墩。清光緒十三年(1887)台灣正式建省,初時以台中山環水復,中開平原,氣勢恢宏,又當全台適中之地,曾計劃在該地建立省城。清連橫著《台灣通史》中載:「光緒十三建省,移台灣府於此,附郭亦曰台灣。先是,巡撫岑毓英來巡,擇地於蘭興堡東大墩之麓,劉銘傳亦以為可。十五年起工,選建八門四樓,…十七年二月略成,周六百五十丈,費款二十一萬五千兩。而銘傳一去,其事遂上。」後任巡撫認為這里遠離經濟發達的台南和台北,往來南北交通又有許多溪流阻隔,交通不便,便將省城改設在台北。台中僅名義上作了幾年省城,而實際上修築了兩年多的工程最後沒有完成,台中失去了發展的機會,東大墩仍然是一座小市鎮。日本殖民者佔領台灣後,以此地位於台灣中部要沖,於1897年在這里設台中縣,又於1920年改設台中州,台中為州轄市。1945年台灣省歸還中國後,台中州改為省轄市,不過由於台中市無特殊的自然資源和工業基礎,距海岸較遠,沒有直接的出海口岸,所以經濟發展和城市建設速度都比台北、高雄兩市緩慢。直到70年代中期,在這里設立了台灣省第三個加工出口工業區,興建了距台中市最近的台中港及與台中市聯系的高速公路,使該市經濟發展速度才明顯加快,城市建設規模也開始不斷擴大。 1975年台中市人口比50年代增加 1倍多,突破53萬人,一躍成為台灣省的第三大城市。
⑥ 台灣名城會在南京 什麼地方
不在南京國展中心,不是新莊那個館!你可以做地鐵到元通站,一號線(奧體中心方向)、二號線都到(油坊橋方向),那個地方叫「南京國際博覽中心」,和新莊那個「南京國際展覽中心」就差一個字,主要不要搞錯了,而且奧體那邊也搞了個台灣名品城,有時間你可以去轉轉!
⑦ 台灣簡介
台灣(Taiwan),簡稱「台」,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省會台北,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南界巴士海峽與菲律賓群島相對。
台灣省是由中國第一大島台灣島和周圍屬島以及澎湖列島兩大島群,共80餘個島嶼所組成,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
台灣被北回歸線劃為兩個氣候區,中部及北部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南部屬熱帶季風氣候。整體氣候夏季長且潮濕,冬季較短且溫暖。
台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山族的南島文化亦有影響,近現代又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
(7)台灣歷史名城擴展閱讀:
「台灣」一名源於居於今台南安平的平埔族原住民西拉雅族「台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並取全稱中的「台」字作為簡稱。明朝萬曆年間官方正式啟用「台灣」一詞。
台灣同大陸的淵源深厚而久遠。遠古時代台灣與大陸相連,約幾百萬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台灣海峽,台灣島才與大陸分離。
現今的台灣地區范圍包括台灣島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金門群島、馬祖列島、東沙群島、烏丘列嶼、南沙群島的太平島與中洲礁及周圍附屬島嶼。
⑧ 台灣的歷史,美景,物產,風土人情(簡介)
台灣不管是峰巒起伏的高山,風景秀麗的平原,還是茫茫無際的大海,物產都很豐富。主要表現在農產、林產、水產和礦產四個方面。
農產。這是台灣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的水稻、甘蔗和茶葉,在農副產品中名列前三名。
或叫「台灣三寶」。特別是顆粒粗大、教性比較好的「蓬萊稻」,頗享盛名。主要產地在台灣西部沿海平原地區和東北部的宜蘭平原及台東花蓮縱谷平原。甘蔗80%種植在濁水溪以南的平原地帶,年產量1000多萬噸以上,含糖量一般在14%左右,最高的可達15%以上。茶葉主要產在溫暖濕潤的西北部地區,最多的是紅茶,最好的是烏龍茶,年產量3萬噸左右。水果品種多,質量好,有香蕉、菠蘿、柑橘、荔枝、龍眼、椰子、木瓜、批把、檄欖、蘋果、擯榔、桃子、梨子、柿子等
80多個品種。有「水果之王」之稱的香蕉,產量每年都在200萬噸左右。
林產。台灣的森林面積佔全島總面積的一半以上。樹木類型多達4000多種,相當於整個歐洲大陸木本植物種數的三分之二。木材蓄積量約有2億立方米。比較名貴的木材有:扁柏、肖楠、樟樹、鐵杉、油杉、香杉、巒大杉、台灣杉和黃檜、紅檜等。
水產。在台灣四周的淺海中,大約有500多種魚,常見的有鯛魚、鰹魚、鮪魚、溫魚等,比較名貴的有鰻魚、鯊魚等。鯛魚肉堅、骨少、味美,為魚中上品。鮪魚體大,肉味亦佳,並可生食,是製作罐頭的最好原料。鯊魚的魚翅,更是著名的海味食品。鰻魚也是一種名貴的海味食品,暢銷許多國家。遠洋漁業也較發達。除此,還有珍珠、珊瑚和海鹽等;台灣有「東南鹽庫」之稱,年產海鹽四五十萬噸。
礦產。除了石油和鐵礦不足外,其他資源都比較豐富,已發現的有110多種,如金、銀、銅、煤、硫磺、金剛石、鉑、鈾、鍶、石英砂、金紅石、獨居石,以及鋯、鈦、釷等稀有金屬元素。其中金、銀、銅、煤、硫磺等已開采。煤的儲藏量最豐富,估計有7億噸左右。金礦也很出名,是我國產量最多的省份之一。
台灣出產的蘭花和蝴蝶也很出名。蘭花分為蝴蝶蘭和柏歲蘭等100多種。台灣東南的一個島嶼,就因為盛產名貴的蘭花而被人們稱為「蘭嶼」。台灣的蝴蝶有金鳳蝶、青斑蝶、皇蛾陰陽蝶等400多種,有「蝴蝶王國」美稱。許多地方都建有蝴蝶標本和蝴蝶藝術品加工廠,利用蝴蝶美麗的翅膀製成的山水、人物、花木、鳥獸等蝴蝶畫,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品。
水稻、甘蔗和茶葉
香蕉、菠蘿、柑橘、荔枝、龍眼、椰子、木瓜、批把、檄欖、蘋果、擯榔、桃子、梨子、柿子等--其中香蕉被譽為台灣的「水果之王」
樟樹、鐵杉
魚當然少不了了
金礦,煤鐵
都很豐富
玉蘭花,蝴蝶蘭,在台灣都很有代表性
⑨ 有關台灣的資料 越多越好
台灣位於我國東南海面上,西隔台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東臨太平洋。台灣自古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我國古籍中稱島夷,漢晉南北朝時稱夷洲,南宋時澎湖已屬福建省,元明設巡檢司,明末鄭成功驅逐侵略者,收復台灣,清初置台灣府,屬福建省,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台灣建省。1895年為日本侵佔,1945年抗日勝利後歸還中國。現設7市、16縣,全省面積3.6萬平方千米,人口2172萬(1950年256萬)。有漢、高山等民族。
台灣省包括台灣島及澎湖列島、蘭嶼、綠島、彭佳嶼、釣魚島、赤尾嶼等島嶼。台灣島面積3.58萬平方千米,是我國第一大島。中央山脈縱貫南北,玉山海拔3952米,是我國東部最高峰。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長達7—10個月。年降水量約2000毫米。冬風強勁,夏秋多台風暴雨。
台灣是祖國美麗富饒的寶島。水熱條件優越,作物可一年三熟,主要有稻米、甘蔗、茶葉及水果香蕉、菠蘿、龍眼、荔枝、木瓜、柑桔、橄欖等。森林覆蓋率達55%,盛產樟木、紅檜、台灣杉等。特產天然樟腦、香茅油。近海和遠洋漁業發達。盛產珊瑚。禽畜飼養向企業化發展。
台灣石油、金等礦產及水力資源豐富。六十年代起注重發展工業,現已形成以加工外銷為主的海島型工商經濟。工業有紡織、電子、製糖、塑膠、電力等,開辟有高雄、台中、楠梓等加工出口區。北起基隆,南至高雄有電氣化鐵路和高速公路,海上和空中航線可達世界五大洲。
重要城市有台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第一大城市台北,歷史名城台南,工業港城高雄,中部名城台中等。名勝有日月潭、阿里山、陽明山、北投溫泉、台南赤嵌樓、北港媽祖廟等。
廈門與台灣隔海相望,其地理位置優越且有良好的深水港灣,自古有「扼台灣之要,為東南門戶」之稱。自宋代以來廈門與台灣同屬一個行政單位,大陸移民始從廈門移往台灣。相似的地理位置,氣候條件與生活習性溝通了廈門與台灣人民密切關系與往來,正如《台灣府志》所載:「台郡與廈門如鳥之兩翼,土俗謂廈即台,台即廈」。台灣人民70%的祖籍地源於閩南地區,兩地人民情同手足故鄉情。這種特定的地理與歷史淵源關系使廈門成為與台灣各項交流交往的中轉站和交通要道,更是經貿交往的集中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