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趙城歷史

趙城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4 02:46:17

① 趙國 相關歷史

趙國王族歷史
1黃帝為第一世
26衡父
27造父,善御(架車)幸於周穆王B976-923,封趙國(彘縣改永安)
33奄父,名公仲,周宣王近御,助"宣王中興",趙姓初興
34叔帶,救周宣王,沖出重圍,為感激救命之恩,宣王任為執政,趙宗益興
38公明
39趙夙,字叔帶,滅霍,魏,耿,晉獻公賜耿(河東皮氏縣耿鄉) (B661?)
40共孟
41成季趙衰,字子余,號冬曰,妻咎如,生盾,隨重耳有功,居原(原平),任國政,(-B622?)
42趙同,晉妻生,晉下軍大夫,B594救鄭荀,滅原後封原,故名趙原同,屠岸賈謀誅,(-B595?)
42趙括,晉妻生,晉大夫,功封屏,稱屏括,號屏季,屠岸賈謀誅,(-B595?)
42趙嬰齊,晉妻生,屠岸賈謀誅,(-B595?)
42趙穿,側室子,稱趙武子,弒靈公立襄公弟黑臀為晉成公,因功食采邑邯鄲
46?趙午,別封邯鄲大夫,B497年簡子殺
42宣孟趙盾,母叔隗,輔靈公,專權,「趙盾弒其君」,晉景公時卒
43趙朔,娶晉成公姊,景公3年,大夫屠岸賈殺,(-B595?)
44文子趙武,名葆,趙氏孤兒,為晉正卿,續宗40?年卒,B595-
45趙成,稱景叔
46簡子趙鞅,有建樹,奉邑等同於諸侯,B?-476
47襄子趙毋恤,後娶空同氏,生五子,不立子,聯韓魏分晉,滅代,B475-425
47代桓子,襄子弟,逐獻侯,自立於代,一年卒,B424
47伯魯,襄子兄,早死
48代成君趙周,伯魯子
49獻侯趙浣,代成君子,自耿徙趙中牟(盪陰牟山側),桓子逐後一年復位,15年卒,B423-409
50武公,烈侯弟,繼烈侯,13年卒
51趙朝,武公子,作亂,不克,出奔魏
50烈侯趙籍,正式建趙國,都晉陽,9年卒,B408-387
51敬侯趙章,B386遷都邯鄲,B376年三家分晉,12年卒,B386-375,----
52趙勝(非平原君),元年與成侯爭立,為亂
52成侯趙種,B369封晉君以端氏,25年卒,B374-350
53趙譄,爭立,敗,亡奔韓
53趙范,B346襲邯鄲,不勝而死
53趙刻,B342攻魏首垣
53肅侯趙語,晉君徙處屯留,24年卒,秦\楚\燕\齊\魏出銳師各萬人來會葬,B349-326
54趙章,代安陽君,田不禮相,作亂,殺之
54武靈王趙雍,娶韓女,陽文君趙豹相,27年稱主父,B299年餓死沙丘宮,B325-299
55趙成,惠文王相,號安平君
55趙豹,平陽君,惠文王母弟
55趙勝,諸公子,B298平原君,相惠文王及孝成王,封於東武城,B250卒
56趙代,趙勝子
55趙奢,管國賦,B269敗秦於閼與山西省和順縣,封於馬服邯鄲市北,稱馬服君,葬於封邑
56趙括,"紙上談兵",在長平之戰中損失45萬人
55惠文王趙何,武靈王與吳娃子生,33年卒,B298-266
56長安君,惠文王少子,B238受封於饒(饒陽縣)
56孝成王趙丹,21年卒,B265-245
57悼襄王趙偃,9年卒,B244-236
58幽繆王趙遷,8年,邯鄲為秦,流放,葬房陵西九里B235-228
59代王趙嘉B227-221
60趙公輔,事秦,主西戎,居天水甘肅通渭西北
60?趙歇,B207,項羽徙趙王都代縣,B204殺於襄國

② 關於《趙城藏》的歷史經過有哪些

《趙城藏》,又稱《趙城金藏》,因1933年首次在山西趙城縣霍山廣勝寺發現而名。此藏是金代由民間勸募雕造的,發起人為潞州崔進的女兒崔法珍。金大定十三年(1173)刻成。原刻版式基本上依《開寶藏》刊刻,金末元初,該藏版片因戰火而有所損,元太宗八年曾由耶律楚材發起補雕。趙城廣勝寺發現的《趙城藏》計4957卷。抗戰期間,日本侵略軍曾想搶走此藏,後經中共山西省委派游擊隊搶救,得到保護。1949年,這部藏經被護送至北京圖書館,當時不少卷冊毀損不堪,幾乎難以修復。在國內一批高級工藝師的努力下,經13年精心修補,終於恢復了原貌。在《開寶藏》、《契丹藏》亡佚的情況下,由於《趙城藏》保存了《開寶藏》的原貌,吸收了《契丹藏》的優點,因此有十分重要的價值。1935年,上海影印宋版藏經會和北京三時學會曾影印其中罕見佛典46部,題為《宋藏遺珍》,裝成120冊發行。

③ 趙氏歷史

趙 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眾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二點三。
尋根溯源
其起源有三:
1、以金天氏少昊為源起。司馬貞的《史記• 索隱》指出:「《左傳》郯國,少昊之後,而嬴姓蓋起族也,則秦、趙亦祖少昊氏。」西周時,少昊之裔造父因功被賜於趙城,其後在戰國時建立趙國,趙國亡後,子孫以國為氏。
2、為少數民族改趙姓而來。如漢代有趙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後裔)。
3、趙宋王朝賜姓。先後有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復姓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馭馬能手。受幸於周穆王,傳說他曾取良馬八匹,獻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侖,見西王母,樂而忘返。後聞徐州徐偃王反,遂親御車駕,載著穆王日行千里,適時而返,得以平定亂事,因功被賜於趙城(今山西洪洞縣趙城鎮)。下傳至趙襄子時,與韓、魏三分晉地,建立趙國,公元前二二二年趙為秦所滅。其後子孫以國名為氏,稱趙姓,並尊造父為其始祖。
繁衍播遷
西周時,造父的第七代子孫叔帶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晉,並 且昌盛壯大,在三國分晉時建立趙國,史稱「去周如晉,趙姓始昌」。到趙國滅亡時,趙姓已分布於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秦始皇滅趙後,把代王嘉之後遷往甘肅天水,趙王遷被流放到今湖北房縣。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趙佗建立南趙國,又把趙姓活動范圍推廣至今兩廣和越南北部。西漢末年,趙飛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遷徙至遼西郡,也是趙姓人在東北活動的開始。東漢末年為避董卓之亂,洛陽人趙達避難遷居江東,真定人趙雲趙子龍入蜀為將。北魏時,天水趙姓一支遷居洛陽,其後裔孫趙貴鎮守並遷至武川(今內蒙古)。唐初,有趙姓將士在平「蠻獠嘯亂」中開赴福建並定居。五代時,有趙姓隨劉龔南漢政權在廣州定居。據《宋史•宗室世系表》載:宋朝宗室分為三個支派,即太祖(趙匡胤)支派、太宗(趙光義)支派、魏王(趙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為燕王(趙德昭)支派和秦王(趙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遷居如下地區:安徽潁州、四川蜀州(今崇慶)、江蘇泰州、鎮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廣東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則遷居如下地 區:浙江紹興、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蘇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則降調至房州(今湖北房縣),其子孫為官而遷徙地區有河南開封、洛陽,山東沂州、濟州,福建汀州,江蘇崑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恥之後,徽欽二宗被擄往五國城(今黑龍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東北廣大地區播遷繁衍。南宋初,康王趙構南遷杭州定都 ,則有趙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蘇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饒,南宋被滅,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陽等地,後在閩粵一帶繁衍。自宋代以後,趙姓遍布全國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趙姓的播遷。明末,有趙姓不惜冒險遠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構成多種多樣,聚居地為東南亞和美國。如瑤族中的趙姓在緬甸、寮國、越南和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國都有分布;壯族中的趙姓散布於越南、寮國、泰國等地。
郡望堂號
趙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郡望,主要有以下幾 個。1、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肅通渭西北);2、涿郡,治所在涿縣(今河北涿州);3、南陽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陽市;4、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蘇睢寧);5、穎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縣;6、平原郡,治所在山東平原縣;7、漢陽郡,治所在冀縣(今甘肅甘谷)。
堂號:
「半部」、「琴鶴」、「天水」、「孝思」、「谷治」、「萃渙」、「敬彝」、「創基」等。
宗族特徵
1、趙姓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幾百年。趙姓有君王、宰相 能臣、梟雄武將,均在各自領域廣有建樹。
2、家乘譜牒繁雜明了。
3、家規家訓教誨後人。如樓張村趙姓有《家規紀略》,文載:「男自八歲入塾,以三十為率,……農時散而歸田,農隙即復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營相當之務;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職,或領農工或治圃事,或料廚事或守客廳。暇時習書史、業歧黃,家長俱不之問,惟不得玩好無益事業。……事無閑人,人無暇時。有不遵家規者,由家長召集族人共同斥責。若卑幼或有過失,則告於各主,令其約束。」
名人精粹
趙武靈王:名雍,戰國時趙國的第六位國君,改革趙軍傳統裝束,實行「胡服騎射」,提高了趙軍戰鬥力,使趙國成為戰國後期一度能與秦國抗衡的軍事強國。平原君趙勝:戰國四大公子之一,以「食客數千人」而著稱。趙奢、趙括父子:趙奢善用兵,因功被封馬服君。趙括善於紙上談兵,短於實踐,被秦名將白起擊敗於長平,四十萬趙軍被活埋。趙高:秦二世時宰相,指鹿為馬,獨斷專橫。趙雲:常山(今河北正定)人,三國時蜀名將,勇武果敢,劉備曾贊譽他一身是膽。趙匡胤:河北涿州人,陳橋兵變,建立宋朝,杯酒釋兵權,加強中央集權。趙普:薊(今北京市西南)人,北宋初期的賢相,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美譽。宋徽宗趙佶:政治上昏庸,喪權辱國,被俘後禁於金國,藝術上卻卓爾不群,曾創立宮廳院體畫派,其書法被稱為「瘦金體」。趙孟兆頁:湖州(今浙江吳興)人,元代傑出書畫家,其筆法圓轉遒麗,人稱「趙體」。對後世影響甚深,人稱一代宗師。趙之謙: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清末三大畫家之一,其書、畫、篆刻對後世都影響甚深。趙戴文:山西五台人,同盟會會員,國民黨元老,民國時任國民黨山西省主席。趙登禹:山東荷澤人,國民黨二十九軍師長,長城抗戰血戰赤峰口,蘆溝橋事變後,在保衛北平的戰斗中壯烈捐軀,是抗戰中最早犧牲的中國軍隊高級將領之一。趙樹理:山西沁水人,當代著名作家,著有《三里灣》、《李有才板話》、《小二黑結婚》等,其語言朴實生動,多反映當時新農村生活。趙元任:天津人,當代語言學家,通曉中、英、德、法等多種語言,諸多領域,頗有建樹,在學術界享有盛譽,著述頗豐,有《中國語入門》、《現代吳語的研究》、《語言問題》、《趙元任歌曲選》等。

④ 趙城豬頭肉歷史

趙城民風純朴、人文薈萃,先民習文尚武、耕讀傳家,文化積淀很深。「北崞南趙」的歷史評價曾讓小城享譽三晉,也讓小城多年來引以自豪。
趙城最出名的就是趙城豬頭肉。歷史悠久,享譽臨汾。
趙城豬頭肉是趙城賈氏祖傳,已有百年傳承史,現在是第五代傳人。

賈氏豬頭肉選用上等頭肉,添加幾十種珍稀配料及草葯,用特殊工藝及多道工序烹調而成。趙城頭肉色鮮味美、營養豐富、肥而不膩,是賓館、餐廳不可多得的精美佳餚,更是百姓餐桌上的必備。

⑤ 洪洞縣趙城鳳凰碑的由來是什麼

建起了一座鳳凰碑,紀念傳說中有一隻鳳凰從南方飛到北方,看到一片豐盈的綠洲,鳳凰以為這里就是江南,於是降落在此,築巢為家,從此就多了一個美麗的名稱。鳳凰碑也就成了標志。

⑥ 趙的歷史

趙姓:《百家姓 》排名第一,宋 朝國姓,是嬴姓 十四氏之一,周 穆王時造父為御 ,攻徐偃王,大破之,以功封趙 城,子孫因氏焉。

造父是天下趙姓之始祖,已有30 00年的歷史;另一支趙姓出自外 族的改姓。當代趙姓的人口約27 00萬,為全國第八大姓,大約占 全國人口的2.3%。在全國的分布 主要集中於山東、河南、河北三 省,大約佔全國趙姓總人口的36 %,其次分布於黑龍江、重慶、 江蘇、雲南、四川、陝西、山西 、安徽、遼寧八省,又集中了大 約12%的趙姓人群。趙姓著名郡 望有天水、涿郡、下邳、南陽、 金城、潁川、敦煌、酒泉、扶風 、新安、平原等11個。堂號除了 與郡望名相同外,主要有半部、 琴鶴、孝思、萃渙、敬彝、創基 等。
歷史發展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漢族趙姓出自嬴姓或姚姓,

「趙」的寫法

趙姓來自嬴姓(由舜帝所賜),嬴姓 出現因為舜帝的賜姓給他的女婿姓為 嬴,還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兒嫁給他。 舜帝,姚姓,舜,黃帝子孫,生於姚 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後代就以姚為 姓。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具體始 祖是造父。伯益為顓頊帝孫,被舜帝 賜姓嬴。造父為伯益的9世孫,是西 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他在桃 林一帶得到8匹駿馬,調訓好後獻給 周穆王。周穆王配備了上好的馬車, 讓造父為他駕駛,經常外出打獵、游 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侖山,見到西王 母,樂而忘歸,而正在這時聽到徐國 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著急 ,在此關鍵時刻,造父駕車日馳千里 ,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鎬京,及時發 兵打敗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亂。由於 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趙城賜給 他,自此以後,造父族就稱為趙氏。 周孝王傳至周幽王時,因幽王無道, 造父的7世孫趙叔帶離周仕晉,從此 趙氏子孫世代為晉大夫,掌握晉國大 權。到戰國初年,趙氏聯合韓、魏二 卿擊敗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繼而趙 敬侯趙襄子聯合魏武侯、韓哀侯三家 分晉,建立趙國。至他的孫子趙籍時 ,正式獲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認,與韓 、魏兩家並列為諸侯。公元前222年 ,趙國為秦國所滅,趙國王室紛紛散 落民間!因為造父是秦人和趙人的共 同祖先,趙城趙氏(趙國)和犬丘趙 氏(秦國)的祖先是蜚廉的兩個兒子 惡來和季勝,趙政是嬴姓趙氏,惡來 那一支,而趙城那支的祖先是季勝。 而且自造父開始姓趙,所以秦國公族 也姓趙。比如秦始皇稱趙政。秦國公 族也以趙為氏,有「諸趙」的說法。

源流二

源於改姓,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為 匈奴、南蠻、女真、黨項、滿族改趙 姓或趙宋王朝賜姓而來。如漢代有趙 安稽(匈奴人),趙曳夫(「南蠻」人 ),五代有趙國珍(牂牁酋長的後裔 )。先後匈奴人、女真人、黨項人、 鮮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 、拓跋姓的歷史人物,被賜姓趙。唐 末,首領拓跋思恭因協助唐朝鎮壓黃 巢之亂有功,賜姓李,封為定難軍節 度使,建立了以夏州(今陝西省靖邊 縣)為中心的地方政權。自此以後, 夏州黨項政權日益壯大。趙宋立國, 復賜夏州黨項首領拓跋氏以趙姓。

源流三

源於冒姓,屬於因故改姓為氏。歷史 上因避禍、姻親、過繼、入贅等原因 改姓的情況很多,這在姓氏學上稱之 為「冒姓」。趙氏中也有不少這樣的情 景。其中多數為:清王朝覆滅後,清 官職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 怕被壓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復仇,伊爾 根覺羅、愛新覺羅等滿姓氏者迫於壓 力改名換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趙」姓 。

源流四

蒙古族姓氏,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溫後 裔避亂於甘肅陝西等地改漢姓趙。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馭馬能手 。受幸於周穆王,傳說他曾取良馬八 匹,獻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侖,見 西王母,樂而忘返。後聞徐州徐偃王 反,遂親御車駕,載著穆王日行千里 ,適時而返,得以平定亂事,因功被 賜於趙城(今山西洪洞縣趙城鎮)。下 傳至趙襄子時,與韓、魏三分晉地, 建立趙國,公元前222年趙為秦所滅 。其後子孫以國名為氏,稱趙姓,並 尊造父為其始祖。秦、趙祖少昊氏, 以少昊為白帝,作西畤,祠白帝,其 牲用騮駒、黃牛、羝羊各一雲。 至漢 唐宋明,則於立秋之日祀白帝於西郊 。明朝仍延續其祀,於少昊之虛曲阜 祀少昊。

各支始祖

趙鳳翔,祖籍山西省榆次縣,先祖自 明永樂二年遷至直隸省廣平府雞澤縣 趙庄村,至第八世趙鳳翔遷至乾侯縣 霧覩寺(成安縣店上村),為店上趙 姓始祖。

趙維璠:祖籍山西聞喜縣禮元鎮行村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三月十 五日定居河南泌陽縣西關,葬泌陽城 北曹庄西,為泌陽西關趙姓始祖。

趙令仲:譜稱宋太祖子燕王德昭五世 孫,南宋乾道二年遷上虞縣孝義鄉, 逝世後葬於西華里,為上虞趙氏始祖 。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