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藝的歷史
❶ 中國茶道的歷史淵源
茶道發源於中國。中國茶道興於唐,盛於宋、明,衰於近代。宋代以後,中國茶道傳入日本、朝鮮,獲得了新的發展。今人往往只知有日本茶道,卻對作為日、韓茶道的源頭、具有一千多年歷史的中國茶道知之甚少。這也難怪,「道」字,在漢語中有多種意思,如行道、道路、道義、道理、道德、方法、技藝、規律、真理、終極實在、宇宙本體、生命本源等。因「道」的多義,故對「茶道」的理解也見仁見智,莫衷一是。筆者認為,中國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其目的是藉助飲茶藝術來修煉身心、體悟大道、提升人生境界。
中國茶道是「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的有機結合。「飲茶之道」是指飲茶的藝術,「道」在此作方法、技藝講;「茶修道」是指通過飲茶藝術來尊禮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講;「飲茶即道」是指道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飲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道」在此作真理、實在、本體、本源講。下面分別予以闡釋。
一、中國茶道:飲茶之道
唐人封演的《封氏聞見記》卷六「飲茶」記載:「楚人陸鴻漸為茶論,說茶之功效並煎、茶炙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式以都統籠貯之,遠近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
封氏所說的陸鴻漸,即陸羽,字鴻漸,又字季疵,號桑薴翁,唐代復州竟陵人(今湖北天門縣人)。陸羽著《茶經》三卷,分十章,即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四之器敘述炙茶、煮水、煎茶、飲茶等器具二十四種,即封氏所說「造茶具二十四式」。五之煮、六之飲說「煎茶炙茶之法」,對炙茶、碾末、取火、選水、煮水、煎茶、酌茶的程序、規則作了細致的論述。封氏所說的「茶道」就是指陸羽《茶經》倡導的「飲茶之道」。《茶經》不僅是世界上第一部茶學著作,也是第一部茶道著作。中國茶道約成於中唐之際,陸羽是中國茶道的鼻祖,被尊為茶聖。陸羽《茶經》所倡導的「飲茶之道」實際上是一種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鑒茶、選水、賞器、取火、炙茶、碾末、燒水、煎茶、酌茶、品飲等一系列的程序、禮法、規則。中國茶道即「飲茶之道」,即是飲茶藝術。
中國的「飲茶之道」,除《茶經》所載之外,宋代蔡襄的《茶錄》、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明代朱權的《茶譜》、錢椿年的《茶譜》、張源的《茶錄》、許次紓的《茶疏》等茶書都有許多記載。今天廣東潮汕地區、福建武夷地區的「工夫茶」則是中國古代「飲茶之道」的繼承和代表。工夫茶的程序和規則是:恭請上座、焚香靜氣、風和日麗、葉嘉酬賓、岩泉初沸、盂臣沐霖、烏龍入宮、懸壺高沖、春風拂面、薰洗仙容、若琛出浴、玉壺初傾、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鑒賞湯色、三龍護鼎、喜聞幽香、初品奇茗、再斟流霞、細啜甘露、三斟石乳、領悟神韻。
二、中國茶道:飲茶修道
陸羽的摯友、詩僧皎然在其《飲茶歌誚 崔石使君》詩中寫道:「一飲滌昏寐,情思朗爽滿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輕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熟知茶道全爾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認為,飲茶能清神、得道、全真,神仙丹丘子深諳其中之道。皎然此詩中的「茶道」是關於"茶道"的最早記錄。
唐代詩人盧仝的詩作《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俗稱《七碗茶》。此詩膾炙人口,故流傳甚廣,盧仝也因此與陸羽齊名。被尊為茶之「亞聖」。「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唐代詩人錢起《與趙莒茶宴》詩曰:「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唐代詩人溫庭筠《西陵道士茶歌》詩中則有「疏香皓齒有餘味,更覺鶴心通杳冥。」這些詩是說飲茶能讓人「通仙靈」,「通杳冥」,「塵心洗盡」,羽化登仙,勝於煉丹服葯。
唐末劉貞亮倡茶有「十德」之說,「以茶散郁氣,以茶驅睡氣,以茶養生氣,以茶除病氣,以茶利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嘗滋味,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飲茶使人恭敬,有禮、仁愛、志雅,可行大道。
趙佶《大觀茶論》說茶「祛襟滌滯,致清導和」,「沖淡閑潔,韻高致靜」,「天下之士,勵志清白,竟為閑暇修索之玩。」明朱權《茶譜》記:「予故取烹茶之法,米茶之具,崇新改易,自成一家。……乃與客清談欺話,探虛玄而參造化,清心神而出塵表。」趙佶即宋徽宗,朱權則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七子。他們以帝王的高貴身份,撰著茶書,力行茶道。
由上可知,飲茶能恭敬有禮、仁愛雅志、致清導和、塵心洗盡、得道全真、探虛玄而參造化。總之,飲茶可資修道,中國茶道即是「飲茶修道」。
三、中國茶道:飲茶即道
老子認為:「道法自然」。莊子認為:「道」普遍地內化於一切事物,「無所不在」,「無逃乎物」。馬祖道一禪師主張「平常心是道」,其弟子龐蘊居士則說:「神通並妙用,運水與搬柴」,其另一弟子大珠慧海禪師則認為修道在於「飢來吃飯,困來即眠」。道一的三傳弟子、臨濟宗開山祖義玄禪師又說:「佛法無用功處,只是平常無事。屙屎送尿,著衣吃飯,困來即眠」。道不離於日常生活:修道不必於日用平常之事外用功夫,只須於日常生活中無心而為,順任自然。自然地生活,自然地作事,運水搬柴,著衣吃飯,滌器煮水,煎茶飲茶,道在其中,不修而修。
《五燈會元》南嶽下三世:「南泉願禪師法嗣,趙州從諗禪師,師問新到:『曾到此間否?』曰:『曾到。』師曰:『吃茶去。』又問僧,僧曰:『不曾到。』師曰:『吃茶去。』後院主問曰:『為甚麼曾到也雲吃茶去,不曾到也雲吃茶去?』師召院主,主應諾師曰:『吃茶去。』」從諗是南泉普願的弟子,馬祖道一的徒孫。普願、從諗雖未創宗立派,但他們在禪門影響很大。茶禪一味,道就寓於吃茶的日常生活之中,道不用修,吃茶即修道。後世禪門以「吃茶去」作為「機鋒」、「公案」,廣泛流傳。當代佛學大師趙朴初先生詩曰:「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五燈會元》南嶽下四世:「溈山祜禪師法嗣,仰山慧寂禪師,……又問:『和尚還持戒否?』師曰:『不持戒。』曰:『還坐禪否?』師曰:『不坐禪。』公良久。師曰:『會么?』曰:『不會。』師曰:『聽老職僧一偈:滔滔不持戒,兀兀不坐禪,釅茶三兩碗,意在攫頭邊。』」仰山慧寂是溈山靈祜的嗣法弟子,師徒二人共同創立了禪宗五家中的溈仰宗。慧寂認為,不須持戒,不須坐禪,唯在飲茶、勞作。
道法自然,修道在飲茶。大道至簡,燒水煎茶,無非是道。飲茶即道,是修道的結果,是悟道後的智慧,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是中國茶道的終極追求。順其自然,無心而為,要飲則飲,從心所欲。不要拘泥於飲茶的程序、禮法、規則,貴在樸素、簡單,於自然的飲茶之中默契天真,妙合大道。
三、中國茶道:藝、修、道的結合
綜上所說,中國茶道有三義:飲茶之道、飲茶修道、飲茶即道。飲茶之道是飲茶的藝術,且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它與詩文、書畫、建築、自然環境相結合,把飲茶從日常的物質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層次;飲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實於飲茶的藝術形式之中,重在修煉身心、了悟大道;飲茶即道是中國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無非妙道。
在中國茶道中,飲茶之道是基礎,飲茶修道是目的,飲茶即道是根本。飲茶之道,重在審美藝術性;飲茶修道,重在道德實踐性;飲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國茶道集宗教、哲學、美學、道德、藝術於一體,是藝術、修行、達道的結合。在茶道中,飲茶的藝術形式的設定是以修行得道為目的的,飲茶藝術與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藝之為道,道之為藝。
中國茶道既是飲茶的藝術,也是生活的藝術,更是人生的藝術。
❷ 茶道有多少年的歷史
「茶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益的一種和美儀式。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當時社會上茶宴是一種很流行的社交活動。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
❸ 茶道的歷史
【茶道歷史】
盡管「茶道」這個詞從唐代至今已使用了一千多年,但至今在《新華辭典》、《辭海》、《詞源》等工具書中均無此詞條。
茶道屬於東方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不同,在於東方文化往往沒有一個科學的、准確的定義,而要靠個人憑借自己的悟性去貼近它、理解它。早在我國唐代就有了「茶道」這個詞,例如,《封氏聞見記》中:「又因鴻漸之論,廣潤色之,於是茶道大行。」唐代劉貞亮在《飲茶十德》中也明確提出:「以茶可行道,以茶可雅志。」
茶道最早起源於中國。中國人至少在唐或唐以前,就在世界上首先將茶飲作為一種修身養性之道,唐朝《封氏聞見記》中就有這樣的記載:「茶道大行,王公朝士無不飲者。」這是現存文獻中對茶道的最早記載。在唐朝寺院僧眾念經坐禪,皆以茶為飲,清心養神。當時社會上茶宴已很流行,賓主在以茶代酒、文明高雅的社交活動中,品茗賞景,各抒胸襟。唐呂溫在《三月三茶宴序》中對茶宴的優雅氣氛和品茶的美妙韻味,作了非常生動的描繪。在唐宋年間人們對飲茶的環境、禮節、操作方式等飲茶儀程都已很講究,有了一些約定俗稱的規矩和儀式,茶宴已有宮庭茶宴、寺院茶宴、文人茶宴之分。對茶飲在修身養性中的作用也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宋徽宗趙佶是一個茶飲的愛好者,他認為茶的芬芳品味,能使人閑和寧靜、趣味無窮:「至若茶之為物,擅甌閩之秀氣,鍾山川之靈稟,祛襟滌滯,致清導和,則非庸人孺子可得知矣。中澹閑潔,韻高致靜......」
南宋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日本僧人榮西首次將茶種從中國帶回日本,從此日本才開始遍種茶葉。在南宋末期(公元1259年)日本南浦昭明禪師來到我國浙江省餘杭縣的經山寺求學取經,學習了該寺院的茶宴儀程,首次將中國的茶道引進日本,成為中國茶道在日本的最早傳播者。日本《類聚名物考》對此有明確記載:「茶道之起,在正元中築前崇福寺開山南浦昭明由宋傳入。」日本《本朝高僧傳》也有:「南浦昭明由宋歸國,把茶檯子、茶道具一式帶到崇福寺"的記述。直到日本豐臣秀吉時代(公元1536~1598年,相當於我國明朝中後期)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高僧後,才高高舉起了「茶道」這面旗幟,並總結出茶道四規:「和、敬、清、寂」,顯然這個基本理論是受到了中國茶道精髓的影響而形成的,其主要的儀程框架規范仍源於中國。
中國的茶道早於日本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但遺憾的是中國雖然最早提出了「茶道」的概念,也在該領域中不斷實踐探索,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卻沒有能夠旗幟鮮明地以「茶道」的名義來發展這項事業,也沒有規范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以至於使不少人誤以為茶道來源於他邦。中國的茶道可以說是重精神而輕形式。有學者認為必要的儀式對「茶道」的旗幟來說是較為重要的,沒有儀式光自稱有「茶道」,雖然也不能說不可以,搞得有茶就可以稱道,那似乎就泛化了,最終也「道可道,非常道」了。
泡茶本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簡單得來只要兩個動作就可以了:放茶葉、倒水。但是在茶道中,那一套儀式又過於復雜或是過於講究了,一般的老百姓肯定不會把日常的這件小事搞得如此復雜。
事實上中國茶道並沒有僅僅滿足於以茶修身養性的發明和儀式的規范,而是更加大膽地去探索茶飲對人類健康的真諦,創造性地將茶與中葯等多種天然原料有機地結合,使茶飲在醫療保健中的作用得以大大地增強,並使之獲得了一個更大的發展空間,這就是中國茶道最具實際價值的方面,也是千百年來一直受到人們重視和喜愛的魅力所在。
❹ 茶藝的發展史
起源於中國,與中國文化的各個層面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高山雲霧出好茶,清泉活水泡好茶,茶藝並非空洞的玄學,而是生活內涵改善的實質性體現。飲茶可以提高生活品質,擴展藝術領域。自古以來,插花、掛畫、點茶、焚香並稱四藝,尤為文人雅士所喜愛。茶藝還是高雅的休閑活動,可以使精神放鬆,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化解誤會和沖突,建立和諧的關系等。
「茶道」一詞最早出現於唐代天定年間(741-756)進士封演所著《封氏見記》。道,是指一種修行,一種生活的道路和方向,是人生的哲學,道屬於精神的內容。悟道是茶藝的一種最高境界,是通過泡茶與品茶去感悟生活,感悟人生,探尋生命的意義。
但此處所指「茶道」一詞茶內涵並無明確界定,往往是指煮茶之道和飲茶之道,有時也泛指飲茶過程中所領悟之道。主要是指技術層面,在宋朝則主要是指鬥茶,而不談茶道。明朝張源《茶錄》中有:「造時精,藏時燥,泡時潔。」當茶道傳入日本以後經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和千利休以及其後人的共同努力,使其形成了具有深遠的哲理和豐富的藝術表現力的一大綜合文化體系,但其概念也並非十分確定,在「和、敬、清、寂」具有深遠的哲理的精神層面,但在「煎茶道」「未茶道」「茶道表演」中則指泡茶方法的技術層面。
在台灣由范增平先生提出「茶藝」一詞時具有兩方面原因:
❺ 茶藝的發展和演變
茶文化的歷史就是人類戰勝苦澀的歷史,制茶是這段歷史的一部分,飲茶的方式則是另外一部分。苦澀是茶葉間與生俱來的天然滋味,但人類用智慧和對美味的不懈追求將這一絲苦澀降至最低。
茶在中國源起已久,但到底何時開始作為一種飲料,還沒有確切的資料證明。目前可知的,最早提到茶的是將茶作為醒酒的飲料出現。三國時的《廣雅》有這樣的記載:「荊巴間,采葉做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橘子芼之。其飲醒酒,令人不眠。」
到了唐代,煎茶茶藝已不再停留在其醒酒提神功效上,而是以煎茶共飲作為社交活動的儀式。唐朝的煎茶有一套嚴格的程序,陸羽的《茶經》中有詳細的記載:飲茶之前,先將茶餅放在火上,將殘留的水分烘乾;然後研末,並過篩取細末;當鍋中的水出現小魚眼一樣的氣泡時,可以加鹽調味;等到水沸如泉涌時,要舀出一瓢備用;然後用竹夾在鍋中攪打,並將茶末倒入,等到鍋中的茶水沸騰四濺時,再把前面盛出的水倒進鍋里。此時一鍋茶就算煮好了,主人可分盛到茶碗里給客人飲用。
到了宋代,盛行點茶茶藝,這種飲茶的方式跟唐代的煎茶有類似的地方,也需要炙烤研末,但點茶是將茶葉放到茶盞里後,先注入少量開水攪拌均勻,稍後再加入足量開水,並用竹製茶筅反復攪打,使之產生豐富的泡沫。據蔡襄的《茶錄》記載,「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點茶茶藝與煎茶茶藝還有一點不同,那就是不再添加食鹽,以保持茶的原味。此法傳入日本後被傳承了下來,現在日本茶道中的抹茶茶道即由此而來。
到了明朝,廢茶餅而改用散茶,直接用茶壺或蓋碗泡形狀完整的茶葉。中國的飲茶由點茶茶藝進入了泡茶茶藝的時代,這是中國飲茶史上的重大革命。泡茶茶藝更為簡便,同時也保留了茶葉的清香,還方便觀察茶葉茶湯,廣受講究生活情趣的文人墨客的喜愛。這種方法不僅能凸顯茶的特色,最大程度發揮茶的口感,還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色彩。
❻ 茶道的由來-茶道的歷史
道生一一生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是道教的說法,道是萬物之起源。人道、魔道、仙道等等,所謂道自然是自成一派,光明大道也好,黑道也罷。要得「道」,是長時間點滴累計的過程。茶道其實就是有了一開始的採茶、制茶、泡茶、品茶及其過程中的細節講究,經過上千年演繹、研究,便形成了一種普遍意義上的文化,即茶文化。文化是通過千百年時間沉澱後的精神成果。當時間賦予了茶以文化時,「道」也便如是產生了。
人們常把喝茶的雅逸、韻致、淡泊、平和作為回歸自然或自我的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品茶也是在品人生、品人生的「道」、最重要的是品自己的道。一種親近自然、回歸自然、淳樸而厚重、淡定而意遠的道
❼ 中國茶藝的歷史發展階段
茶文化是人類在生產食用茶葉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現象。人類食用茶葉的方式大體上經過吃、喝、飲和品四個階段。「吃」是指將茶葉作為食物來生吃或熟食的,「喝」是指將茶葉作為葯物熬湯來喝的,「飲」是指將茶葉煮成茶湯作為飲料來飲的,「品」是指將茶葉進行沖泡作為欣賞對象來品嘗的(飲是為了解渴,可以大口飲下。品是品嘗,需要細啜慢咽,再三玩味)。前三種方式發生很早,可以早到原始社會時期,後一種方式較晚,很可能晚到魏晉時期。
歷來傳說「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根據考古學和民族學研究,我國食用茶葉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舊石器時代,所謂的「神農嘗百草」,就是將茶樹幼嫩的芽葉和其他可食植物一起當做食物。後來人們在食用過程中發現茶葉有解毒的功能,就作為葯物熬成湯汁來喝,這就是所謂的「得荼乃解」。平時也會將茶湯作為保健的飲料來飲用,民族學的材料已證明原始人是已經採集一些特定的樹葉熬成湯汁飲用,在一些產茶地區,自然也會將茶湯作為日常飲料。考古學家已經在浙江杭州跨湖橋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熬湯的茶葉和完整的茶樹籽,可見,我們民族飲茶的歷史至少也在一萬年以上。
但是,從現有的文獻記來看,直到三國時期為止,我國飲茶的方式一直停留在葯用和飲用階段。如漢代文獻提到茶葉時都只強調其提神、保健的功效。三國時孫皓因愛臣韋曜不善飲酒而暗中以茶湯代替,是茶為飲料的明證。
從西晉開始,情況有了變化,四川地區的一些文人介入茶事活動,開始賦於飲茶文化意味。西晉著名詩人張載在《登成都白菟樓》詩中寫道:「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州。」認為芳香的茶湯勝過所有的飲料,茶的滋味傳遍神州大地。芳香和滋味都與茶的提神、解渴以及保健療效無關,而是嗅覺和味覺上的審美滿足。西晉文人杜育的《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首正面描寫品茶活動的詩賦。詩中除了描寫茶樹生長、採摘等情況外,還提到用水、茶具、沖泡等環節,特別是對茶湯泡沫的欣賞,形容它像冬天的白雪和春天的鮮花(「煥如積雪,曄若春敷」)。可見,茶湯在此時開始成為品嘗的對象。《賦》還提到飲茶具有調解精神、諧和內心(「調神和內」)的功效,則已經涉及茶道精神了。因此中國的品茶藝術的萌芽時期至少可以上溯到西晉時期。
但是只有到了唐代陸羽手裡,中國人的飲茶才從食、喝、飲,發展提高到品的階段,終於將飲茶變成一門生活藝術。陸羽在《茶經》中,對茶葉的醫療保健功效僅是一筆帶過,明確提出「茶之性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將品茶上升到道德修養的高度,並且對唐代的煮茶法進行了一系列的規范,從選茶、用水、茶具、烘茶、碾磨、篩粉、煮水、加鹽、點水、分茶到品嘗各個環節都有嚴格的要求,形成一套完整的茶藝程式。特別是對茶湯泡沫的培育、欣賞異常重視,進行仔細的觀察,將泡沫稱為湯華,薄一點的稱為沫,厚一點的稱為餑,細一點的稱為茶,採用了一連串形象的比喻來形容泡沫之美麗:像棗花漂浮在圓形的水面上,像深潭回轉或小洲彎曲的水面上漂浮的青萍,像晴朗天空中浮動的魚鱗雲,像飄動在水湄之上的綠錢,像墜落在尊俎之中的菊花。飲茶而對泡沫如此講究,顯然不是為了滿足生理上的需求,而是從視覺的審美愉悅出發,一碗涌動著泡沫的茶湯在陸羽面前成了充滿藝術韻味的審美對象,因此才靈感勃發,浮想聯翩。可見唐代的飲茶已經成了富有詩情畫意的生活藝術。
同樣,唐代的詩人們在品茶之時,也同樣不是為了生理上的滿足,而是追求精神世界的審美愉悅,這從他們大量的茶詩中都著重對色、香、味、形及意境的欣賞可以得到證明。錢起的茶詩《與趙莒茶宴》可以作為代表:「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茶人在竹林下品飲紫筍茶,進入俗念全消的忘言狀態,心中的塵垢都被洗凈,進入空靈虛靜的境界,但品茗的興味沒有窮盡,令人全身心地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全然忘卻周圍的一切,只有傾斜的樹影中傳來的蟬聲更反襯出竹林的幽靜。這樣的品茶完全是一種詩化的生活藝術,與為解渴而飲茶有著本質不同。
自此以後,歷代的茶人們都有同樣的自覺追求,宋代茶人還將茶湯的色香味稱為「三絕 」(蘇軾:「遂令色香味,一日備三絕」)。他們在品茗過程中講究茶湯「色香味」的同時,還主動追求更高層次上的審美意境,在宋代茶詩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詩句:「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范仲淹)。「夜啜曉吟俱絕品,心源何處著塵埃」(宋庠)。「亦欲清風生兩腋,從教吹去月輪旁」(梅堯臣)。「煩酲滌盡沖襟爽,暫適蕭然物外情」(文彥博)。「悠然淡忘歸,於茲得解脫」(呂陶)。
品茶到了明清,更是讓文人雅士們提升為高雅藝術,因為明代廢除了蒸青餅茶,盛行散茶沖泡,對茶葉的色、香、味、形更加重視,無論是茶、水、具、境、泡、品每個環節都有更為嚴格、細致的要求。功夫茶藝的形成和成熟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據清代袁枚《隨園食單》記載,他在游福建武夷山時,寺廟僧道向他獻茶:「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香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一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這種小壺小杯沖泡、小口細品的品茶方式就是後來盛行於閩粵地區的功夫茶藝。功夫茶在我國傳統茶藝中最具藝術韻味,在沖泡、品飲過程中有一系列規范程序,沒有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是難以掌握的。僅就品嘗茶之芳香而言,清代梁章鉅《歸田瑣記》中提到「泉州廈門人所講功夫茶」時指出茶之香味可分為四個品級:「一曰香,花香小種之類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為無上妙諦矣,不知等而上之則曰清,香而不清,猶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則曰甘,香而不甘,則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則曰活,甘而不活,亦不過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須從舌本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品茶至此,真是「茶翁之意不在茶,在於山水之間也。」它與人們的生理滿足全然無關,而是進入「超然物外」的境界,是精神世界裡的高級享受。
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品茗藝術,它是隨著時代的演替而與時俱進的,是一種更為人性化、生活化和藝術化的品茶方式。簡稱之為「茶藝」。「茶藝」一詞是20世紀70年代在台灣地區首先使用的,用來概括品茗藝術而有別於「茶道」一詞,這是台灣茶人的一大貢獻,因為將「茶藝」從「茶道」之中剝離出來,有利於品茗藝術的健康發展.通俗地說,「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茶道」是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體現和追求的道德精神。對泡茶提「技藝」,是因為它除了具有藝術性之外,還具有技巧性。對「品茶」提「藝術」而不提「技藝」,是品茶時技巧的成份很少,主要是茶湯入口之後如何去欣賞、體會美妙的藝術境界。茶藝是茶文化的核心,只有在茶藝的操作中才能體現茶道精神。有了茶道精神的觀照,茶藝才有精神、品位和神韻。有了茶藝和茶道,茶文化才有載體和靈魂。
可見,茶藝確實在中國茶文化歷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甚至直到今天還對中國茶葉加工產生深遠影響。由於茶藝的發達,歷代茶人對茶葉的要求精益求精,導致名優特茶生產高度發達,製作力求精美,採摘越來越早,不但講究香氣、滋味、而且追求色鮮和形美,因而只能用手工採摘炒制,很難使用機器,致使中國今天的茶葉生產不容易迅速實現機械化。外國雖然也沒有很多人喝茶,但是他們只是將它當作一種飲料,盡管也講究茶的滋味、香氣和顏色,卻並不注意茶葉的外形,更不會去追求什麼茶葉形態之自然之美。他們可以用紅碎茶和綠碎茶生產袋泡茶泡飲,不象我們那麼講究品茶藝術,不追求什麼明前茶和雨前茶,不知道什麼旗槍、雀舌、鳥嘴之類,也不在乎什麼龍井、碧螺春、鐵觀音等美名。所以他們的茶園和茶廠里可以在一個多世紀前就實現機械化的採摘和加工茶葉。這是至今中國茶葉生產總量和出口量都不如印度和斯里蘭卡的一個重要原因。
❽ 茶道的歷史的知識
茶道(拼音:chá dào 英語:tea ceremony)烹茶飲茶的藝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茶道是以修行得道為宗旨的飲茶藝術,包含茶禮、禮法、環境、修行四大要素。茶藝是茶道的基礎,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藝可以獨立於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藝為載體,依存於茶藝。茶藝重點在「藝」,重在習茶藝術,以獲得審美享受;茶道的重點在道「,旨在通過茶藝修心養性、參悟大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茶道的內涵包容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其外延介於茶道和茶文化之間。
茶道的內涵大於茶藝,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我們這里所說的『藝』,是指制茶、烹茶、品茶等藝茶之術;我們這里所說的『道』,是指藝茶過程中所貫徹的精神。有道而無藝,那是空洞的理論;有藝而無道,藝則無精、無神。茶藝,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現形式;茶道,就是精神、道理、規律、本源與本質,它經常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你卻完全可以通過心靈去體會。茶藝與茶道結合,藝中有道,道中有藝,是物質與精神高度統一的結果。茶藝、茶道的內涵、外延均不相同,應嚴格區別二者,不要使之混同。
喝茶、品茶、茶藝與最高境界——茶道
喝茶:將茶當飲料解渴。
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講究水質茶具,喝的時候又能細細品味。
茶藝:講究環境、氣氛、音樂、沖泡技巧及人際關系等。
最高境界——茶道: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
❾ 如何向外國人介紹中國茶藝的歷史
茶藝是飲茶藝術,是藝術性的飲茶,它包括選茶、備器、擇水、取火、候湯、習茶的程式和技藝。因而茶藝本身並無很多玄想的東西。有些人有意將茶藝搞得神乎其神,給人一種莫明其妙的感覺。
茶藝起始
茶藝,萌芽於唐,發皇於宋,改革於明,極盛於清,可謂有相當的歷史淵源,自成一系統。
中國的民族性,自然謙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經,宋代的大觀論茶,或明代的茶疏,文中所談僅是通論,一般人民將飲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沒有什麼儀式,沒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興怎麼喝,就怎麼喝。飲茶所講究的是情趣,如「披詠疲倦」、「夜深共語」、「小橋畫舫」、「小院焚香」,都是品茗的最佳環境和時機,「寒夜客來茶當酒」的境界,不但表露出賓主之間的和諧歡愉,而且蘊蓄著一種高雅的情致。
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與宗教結緣。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朴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不同的風格的茶藝有不同的背景要求,只有選對了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會茶的滋味。
茶文化是人類在生產食用茶葉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現象。人類食用茶葉的方式大體上經過吃、喝、飲和品四個階段。「吃」是指將茶葉作為食物來生吃或熟食的,「喝」是指將茶葉作為葯物熬湯來喝的,「飲」是指將茶葉煮成茶湯作為飲料來飲的,「品」是指將茶葉進行沖泡作為欣賞對象來品嘗的(飲是為了解渴,可以大口飲下。品是品嘗,需要細啜慢咽,再三玩味)。前三種方式發生很早,可以早到原始社會時期,後一種方式較晚,很可能晚到魏晉時期。
歷來傳說「神農嘗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乃解。」根據考古學和民族學研究,我國食用茶葉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舊石器時代,所謂的「神農嘗百草」,就是將茶樹幼嫩的芽葉和其他可食植物一起當做食物。後來人們在食用過程中發現茶葉有解毒的功能,就作為葯物熬成湯汁來喝,這就是所謂的「得荼乃解」。平時也會將茶湯作為保健的飲料來飲用,民族學的材料已證明原始人是已經採集一些特定的樹葉熬成湯汁飲用,在一些產茶地區,自然也會將茶湯作為日常飲料。考古學家已經在浙江杭州跨湖橋距今8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遺址中發現了熬湯的茶葉和完整的茶樹籽,可見,我們民族飲茶的歷史至少也在一萬年以上。
但是,從現有的文獻記來看,直到三國時期為止,我國飲茶的方式一直停留在葯用和飲用階段。如漢代文獻提到茶葉時都只強調其提神、保健的功效。三國時孫皓因愛臣韋曜不善飲酒而暗中以茶湯代替,是茶為飲料的明證。
從西晉開始,情況有了變化,四川地區的一些文人介入茶事活動,開始賦於飲茶文化意味。西晉著名詩人張載在《登成都白菟樓》詩中寫道:「芳荼冠六清,溢味播九州。」認為芳香的茶湯勝過所有的飲料,茶的滋味傳遍神州大地。芳香和滋味都與茶的提神、解渴以及保健療效無關,而是嗅覺和味覺上的審美滿足。西晉文人杜育的《賦》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首正面描寫品茶活動的詩賦。詩中除了描寫茶樹生長、採摘等情況外,還提到用水、茶具、沖泡等環節,特別是對茶湯泡沫的欣賞,形容它像冬天的白雪和春天的鮮花(「煥如積雪,曄若春敷」)。可見,茶湯在此時開始成為品嘗的對象。《賦》還提到飲茶具有調解精神、諧和內心(「調神和內」)的功效,則已經涉及茶道精神了。因此中國的品茶藝術的萌芽時期至少可以上溯到西晉時期。
但是只有到了唐代陸羽手裡,中國人的飲茶才從食、喝、飲,發展提高到品的階段,終於將飲茶變成一門生活藝術。陸羽在《茶經》中,對茶葉的醫療保健功效僅是一筆帶過,明確提出「茶之性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將品茶上升到道德修養的高度,並且對唐代的煮茶法進行了一系列的規范,從選茶、用水、茶具、烘茶、碾磨、篩粉、煮水、加鹽、點水、分茶到品嘗各個環節都有嚴格的要求,形成一套完整的茶藝程式。特別是對茶湯泡沫的培育、欣賞異常重視,進行仔細的觀察,將泡沫稱為湯華,薄一點的稱為沫,厚一點的稱為餑,細一點的稱為茶,採用了一連串形象的比喻來形容泡沫之美麗:像棗花漂浮在圓形的水面上,像深潭回轉或小洲彎曲的水面上漂浮的青萍,像晴朗天空中浮動的魚鱗雲,像飄動在水湄之上的綠錢,像墜落在尊俎之中的菊花。飲茶而對泡沫如此講究,顯然不是為了滿足生理上的需求,而是從視覺的審美愉悅出發,一碗涌動著泡沫的茶湯在陸羽面前成了充滿藝術韻味的審美對象,因此才靈感勃發,浮想聯翩。可見唐代的飲茶已經成了富有詩情畫意的生活藝術。
同樣,唐代的詩人們在品茶之時,也同樣不是為了生理上的滿足,而是追求精神世界的審美愉悅,這從他們大量的茶詩中都著重對色、香、味、形及意境的欣賞可以得到證明。錢起的茶詩《與趙莒茶宴》可以作為代表:「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茶人在竹林下品飲紫筍茶,進入俗念全消的忘言狀態,心中的塵垢都被洗凈,進入空靈虛靜的境界,但品茗的興味沒有窮盡,令人全身心地沉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全然忘卻周圍的一切,只有傾斜的樹影中傳來的蟬聲更反襯出竹林的幽靜。這樣的品茶完全是一種詩化的生活藝術,與為解渴而飲茶有著本質不同。
自此以後,歷代的茶人們都有同樣的自覺追求,宋代茶人還將茶湯的色香味稱為「三絕 」(蘇軾:「遂令色香味,一日備三絕」)。他們在品茗過程中講究茶湯「色香味」的同時,還主動追求更高層次上的審美意境,在宋代茶詩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詩句:「不如仙山一啜好,泠然便欲乘風飛」(范仲淹)。「夜啜曉吟俱絕品,心源何處著塵埃」(宋庠)。「亦欲清風生兩腋,從教吹去月輪旁」(梅堯臣)。「煩酲滌盡沖襟爽,暫適蕭然物外情」(文彥博)。「悠然淡忘歸,於茲得解脫」(呂陶)。
品茶到了明清,更是讓文人雅士們提升為高雅藝術,因為明代廢除了蒸青餅茶,盛行散茶沖泡,對茶葉的色、香、味、形更加重視,無論是茶、水、具、境、泡、品每個環節都有更為嚴格、細致的要求。功夫茶藝的形成和成熟就是個典型的例子。據清代袁枚《隨園食單》記載,他在游福建武夷山時,寺廟僧道向他獻茶:「杯小如胡桃,壺小如香櫞。每斟無一兩,上口不忍遽咽,先嗅其香,再試其味,徐徐咀嚼而體貼之。果然清香撲鼻,舌有餘甘。一杯之後,再試一杯,令人釋躁平矜,怡情悅性。」這種小壺小杯沖泡、小口細品的品茶方式就是後來盛行於閩粵地區的功夫茶藝。功夫茶在我國傳統茶藝中最具藝術韻味,在沖泡、品飲過程中有一系列規范程序,沒有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是難以掌握的。僅就品嘗茶之芳香而言,清代梁章鉅《歸田瑣記》中提到「泉州廈門人所講功夫茶」時指出茶之香味可分為四個品級:「一曰香,花香小種之類皆有之。今之品茶者以此為無上妙諦矣,不知等而上之則曰清,香而不清,猶凡品也。再等而上之則曰甘,香而不甘,則苦茗也。再等而上之則曰活,甘而不活,亦不過好茶而已。活之一字,須從舌本辨之,微乎微矣,然亦必瀹以山中之水,方能悟此消息。」品茶至此,真是「茶翁之意不在茶,在於山水之間也。」它與人們的生理滿足全然無關,而是進入「超然物外」的境界,是精神世界裡的高級享受。
這就是中國傳統的品茗藝術,它是隨著時代的演替而與時俱進的,是一種更為人性化、生活化和藝術化的品茶方式。簡稱之為「茶藝」。「茶藝」一詞是20世紀70年代在台灣地區首先使用的,用來概括品茗藝術而有別於「茶道」一詞,這是台灣茶人的一大貢獻,因為將「茶藝」從「茶道」之中剝離出來,有利於品茗藝術的健康發展.通俗地說,「茶藝」就是泡茶的技藝和品茶的藝術。「茶道」是在茶藝操作過程中所體現和追求的道德精神。對泡茶提「技藝」,是因為它除了具有藝術性之外,還具有技巧性。對「品茶」提「藝術」而不提「技藝」,是品茶時技巧的成份很少,主要是茶湯入口之後如何去欣賞、體會美妙的藝術境界。茶藝是茶文化的核心,只有在茶藝的操作中才能體現茶道精神。有了茶道精神的觀照,茶藝才有精神、品位和神韻。有了茶藝和茶道,茶文化才有載體和靈魂。
可見,茶藝確實在中國茶文化歷史上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它甚至直到今天還對中國茶葉加工產生深遠影響。由於茶藝的發達,歷代茶人對茶葉的要求精益求精,導致名優特茶生產高度發達,製作力求精美,採摘越來越早,不但講究香氣、滋味、而且追求色鮮和形美,因而只能用手工採摘炒制,很難使用機器,致使中國今天的茶葉生產不容易迅速實現機械化。外國雖然也沒有很多人喝茶,但是他們只是將它當作一種飲料,盡管也講究茶的滋味、香氣和顏色,卻並不注意茶葉的外形,更不會去追求什麼茶葉形態之自然之美。他們可以用紅碎茶和綠碎茶生產袋泡茶泡飲,不象我們那麼講究品茶藝術,不追求什麼明前茶和雨前茶,不知道什麼旗槍、雀舌、鳥嘴之類,也不在乎什麼龍井、碧螺春、鐵觀音等美名。所以他們的茶園和茶廠里可以在一個多世紀前就實現機械化的採摘和加工茶葉。這是至今中國茶葉生產總量和出口量都不如印度和斯里蘭卡的一個重要原因。
古代茶藝見識
杜育的《荈賦》中有對於茶藝的描寫,如擇水:「水則岷方之注,挹彼清流」,擇取岷江中的清水;選器:「器擇陶簡,出自東隅」,茶具選用產自東隅(今浙江上虞一帶)的瓷器;煎茶:「沫沉華浮,煥如積雪,曄若春。」煎好的茶湯,湯華浮泛,象白雪般明亮,如春花般燦爛;酌茶:「酌之以匏,取式公劉。」用匏瓢酌分茶湯。
《荈賦》所描述的,是中華茶藝的雛形,且茶藝發源於巴蜀。
王褒《僮約》中的「烹荼盡具」便是規定在家中來客之後烹茶敬客。
南朝宋人何法盛《晉中興書》記:「陸納為吳興太守時,衛將軍謝安常欲詣納,……安既至,所設唯荼、果而已。」陸納以茶和水果待客。
南朝宋人劉義慶《世語新說·紕漏》記:「任育長年少時,甚有令名。……坐席竟,下飲,便問人雲:『此為荼,為茗?』」客人入坐完畢,便開始上茶。同書還記:「晉司徒長史王濛好飲荼,人至輒命飲之,士大夫皆患之。每欲往候,必雲今日有水厄。」王濛:「人至輒命飲之」,這是他好客的表現。
弘君舉《食檄》:「寒溫既畢,應下霜華之茗,三爵而終。」客來到來,見面寒暄之後,先請飲三杯茶。客來敬茶不僅是世俗的禮儀,曇濟和尚也是以茶待客,道俗相同。
於此,茶藝也就成一種生活中接待客人的形式而已,講些寫實的茶事話題是茶藝必要的基礎,客來敬茶在兩晉南北朝時成為中華民族普遍的禮俗。並不是現在的一些茶藝茶道組織講的那樣神乎其神。
茶藝基本內涵
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鑒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
就形式而言,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品茶、先要擇,講究壺與杯的古樸雅緻,或是豪華庄貴。另外,品茶還要講究人品,環境的協調,文人雅士講求清幽靜雅,達官貴族追求豪華高貴等。一般傳統的品茶,環境要求多是清風、明月、松吟、竹韻、梅開、雪霽等種種妙趣和意境。
總之,茶藝是形式和精神的完美結合,其中包含著美學觀點和人的精神寄託。傳統的茶藝,是用辯證統一的自然觀和人的自身體驗,從靈與肉的交互感受中來辨別有關問題,所以在技藝當中,即包含著我國古代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又包含了人們主觀的審美情趣和精神寄託。——選自《茶藝》一書
中國茶史分期
按傳統茶業經濟發展的時代特徵,兼及制茶技術與飲茶風尚的變化,從而將中國茶葉史劃分為五個階段:
第一階段:
唐代以前,這是茶葉起源、傳播和初步形成的時期。茶業起源於巴蜀地區,「自秦人取蜀而後,始有茗飲之事」,茶業開始向長江中下游傳播。漢魏六朝至唐初,茶業持續緩慢發展,為唐代茶業的飛躍做了一個長期的鋪墊。
第二階段:
唐代,這是傳統茶業大發展的時期。茶業生產空前發展,貿易日趨活躍,飲茶蔚然成風,茶學與茶文化形成,茶法初步建立起來,奠定了傳統茶業的基本格局。
第三階段:
兩宋,這是傳統茶業繁榮時期。以北苑貢茶為代表的團餅茶製作技術和品飲藝術臻於極致,茶法體制與茶馬貿易制度趨於成熟,茶業經濟在國計民生中處於引人注目的地位。
第四階段:
元明,這是傳統茶業持續發展的時期。飲茶風尚發生劃時代變革,從而推動了制茶技術和茶葉品類得到很大進步,傳統茶文化也躍上了一個新的境界;茶業生產、貿易及國家茶政則在宋代的基礎上得以持續發展。
第五階段:
清代,這是傳統茶業的轉型時期。清代以前,茶業在傳統格局下有所發展,產區擴大,名品涌現,技術進步,茶法和茶馬互市也繼承明制而有所改進。但隨著社會歷史環境的變化,茶業生產方式出現了新的形態,進而逐步向機械化、科學化發展,茶馬互市終結,華茶出口貿易迅速崛起,茶業國際競爭加劇,傳統茶業經濟轉型而逐步納入國際化軌道。
飲茶四步曲
在這浩浩的茶文化發展進化的長河中,關於茶的飲用方法一共發生了四次較大的變化,亦是飲茶方法發展的四個階段。
煎飲法:
原始部落時期,採食茶葉純粹是為了填飽肚子,而不是去享受茶葉的色、香、味,當人們發現,茶不僅能祛熱解渴,而且能興奮精神、能醫治多種疾病時,茶開始從食糧中分離出來。煎茶汁治病,是飲茶的第一個階段。這時候,茶是葯。
羹飲法:
從先秦至兩漢,茶從葯物轉變為飲料。煮茶時,還要加粟米及調味的作料,煮作粥狀。我國邊遠地區的少數民族多在唐代接受飲茶的習慣,故他們至今仍習慣於在茶汁中加其他的食品。
研碎沖飲法:
此法早在三國時代就已出現了,唐代開始流行,盛於宋。當時採下的茶葉,要先制茶餅,飲時再搗末、沖沸水。但這時以湯沖制的茶,仍要加「蔥、姜、橘子」之類拌和,可以看出從羹飲法向沖飲法過度的痕跡。
泡飲法:
飲茶的第四個階段,可以叫做全葉沖泡法。此法始於唐代,盛行於明清以來。唐代發明蒸青制茶法,專采春天的嫩芽,經過蒸焙之後,製成散茶,飲用時用全葉沖泡。散茶品質極佳,飲之宜人。為了辨別茶質的憂劣,當時已形成了審評茶葉色香味的一整套方法。在宋代,研碎沖飲法和全葉沖泡法並存。到了明代,散茶製造漸成主流。飲用方法基本上也以全葉沖泡為主。這與今天的飲茶方法很接近了。
縱觀中國的飲茶歷史,飲茶法有煮、煎、點、泡四類,形成茶藝的有煎茶法、點茶法、泡茶法。依茶藝而言,中國茶道先後產生了煎茶道、點茶道、泡茶道三種形式。
❿ 茶藝表演的歷史
中國古老的茶文化可以上溯到「神農嘗百草」、炎帝時期,茶文化的形成、發展及完善與茶藝是分不開的。從中國最早的茶道萌芽時期晉代開始,至茶道盛行的唐代,尚無茶藝表演的專職。但唐代因陸羽善於烹茗被太守請去試茗;另據封氏聞見記記載,唐代御史大夫李季卿宣慰江南時,曾請常伯熊表演煮茶,表演時,常氏手裡拿著茶壺,口中述說著茶名,逐一詳細說明,大家佩服異常。兩者與現在的茶藝表演有著相似之處。陸羽在茶經中對茶藝過程也有過深刻的描述,對選茗、蓄水、置具、烹煮、品茗各個環節非常講究,並制定了一整套茶藝程序,這已明顯帶有濃厚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的內涵,推進了茶的技藝演化過程。宋代,人們興起鬥茶,賣茶水的人也相互間試論高低,被時人成為「茶百戲」,既能稱『戲」自然是一種表演內容了。無論是「試茗」還是「茶百戲」,但至少說明茶藝表演在中國古代的茶文化樣式中已漸呈現表演的意識。
茶藝表演成為一種需要是近20年的事情。盡管茶文化源於中國,但將茶文化精神發揮到極致的卻是日本。隨著兩國茶事交流活動的增多,精湛的茶藝表演成了了解各自茶藝精髓,方便兩國進行學習與交流的重要樣式。加之人們在改革開放和物質生活日益滿足的條件下,開始重視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生活質量的提高,欲從滿足生理需要的大眾飲品中,重新品出古人早以傳承但在近百年的民眾生活中漸以消失的中國茶文化的內質。而林林總總的茶藝館中推出的茶藝表演,無疑成了普及茶文化精神、引導人們如何領悟中國茶道的最佳載體。因而,茶藝表演的出現由中國古代的雛形漸趨成為普及茶文化必不可缺的茶藝樣式,從可能性的存在變為一種實際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