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州的歷史
⑴ 萊州歷史全書
萊州市志
明嘉靖十四年(1535),由大學士毛紀修成一部《萊州府志》,而新編《萊州市志》 始修於內1982年8月,容先編纂《掖縣縣志》,1988年縣改市後,改為《萊州市志》,該志於1996年度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授予的「書刊印刷優秀產品」獎,2005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誌優秀成果獎一等獎。
新編《萊州市志》 始修於1982年8月,先編纂《掖縣縣志》,1988年縣改市後,改為《萊州市志》。共搜集資料3800多萬字,四易其稿,歷時13年,終於1996年正式出版。本志上限始於1840年,但一些重要篇章,上溯至事物的發端;下限止於1988年底,有的篇章,延至1992年底。卷首設概述、大事記,卷末設人物、附錄和《修志始末》,卷中設專志32編,依次為:建置、自然環境、人口、城建環保、工業、鹽業、黃金、建築業、農牧業、水利、林果桑·花卉、水產、商業、糧油、交通·郵電、財政·稅務、金融、科學技術、經濟管理、政黨·群眾團體、政權·政協、公安司法、民政、外事·僑務·港澳台事務、勞動·人事、軍事、文化、教育、醫葯衛生、體育、民俗·宗教、方言。
⑵ 請教山東省煙台市萊州市的歷史沿革
【歷史沿革】 夏稱萊夷地,有過國。商為萊侯國。周屬萊子國。戰國時,齊置夜邑。秦屬齊郡東境。西漢置掖縣,為青州東萊郡治。晉為東萊國治。南北朝時,北魏分青州東部置光州,轄東萊、長廣、東牟三郡,掖為州、郡治隋廢郡改光州為萊州,領縣九;後又廢州復東萊郡。唐復改東萊郡為萊州。宋、元皆沿唐制。明升萊州為府,轄二州五縣。清因之。中華民國廢府留縣,由省直轄。1938年3月,成立抗日民主政府,屬膠東行署北海區。1941年1月,析掖縣南部置掖南行署。1956年3月,復並入掖縣。1988年2月24日,撤銷掖縣建立萊州市,為省轄縣級市,由煙台市代管;同年,被國務院列為沿海對外開放城市之一。 萊州市舊稱掖縣。掖縣一名最早見於《戰國策》:「(齊襄王)益封安平君(田單)夜邑萬戶」。《說苑》作掖邑。以掖水(今南陽河)得名。萊州之名始於隋朝。 1987年10月27日,設立掖縣三山島鎮,以掖縣西由鎮的三山島和向陽嶺兩村的行政區域為三山島鎮的行政區域。 1988年12月23日,撤銷萊州市路旺、神堂、珍珠、過西4個鄉,分別以原鄉的行政區域設立路旺、神堂、珍珠、過西4個鎮。 1992年4月13日,撤銷柞村鄉,設立柞村鎮。 1993年5月12日,撤銷三元鄉,設立三元鎮。 1995年9月19日,撤銷程郭鄉、曲家鄉、寨里徐家鄉,設立程郭鎮、曲家鎮、寨里徐家鎮。 1997年1月14日,撤銷柴棚鄉、南十里堡鄉、仲院鄉、店子鄉,分別設立柴棚鎮、南十里堡鎮、仲院鎮、店子鎮(魯政函民字[1997]3號)。 1998年12月24日,撤銷萊州鎮,設立文昌路、永安路2個街道辦事處,將南十里堡鎮的陽關村、小吉林頭村劃歸永安路街道辦事處管轄;撤銷三山島鎮,設立三山島街道辦事處(魯政函民字[1998]39號)。 2000年12月19日,撤銷路旺鎮、珍珠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沙河鎮;撤銷寨里徐家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土山鎮;撤銷東宋鎮、神堂鎮,以原東宋鎮、神堂鎮的行政區域設立虎頭崖鎮,鎮人民政府駐原神堂鎮人民政府駐地;撤銷三元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驛道鎮;撤銷曲家鎮,將其行政區域並入程郭鎮;撤銷梁郭鎮、苗家鎮,將原梁郭鎮的行政區域和苗家鎮的大尹家、保旺王家、保旺朱家、保旺秦家、趙官莊、苗家、呼雷於家、大張家、前李家、紫羅劉家、小張家、後李家、作陽、由家、大矯家、西李、鐔家、季家、桑家、辛庄等20個村劃歸朱橋鎮管轄;撤銷仲院鎮、柴棚鎮、店子鎮,將仲院鎮、柴棚鎮的行政區域和店子鎮的姬家、東楊家、山前宋家、吳家4個村劃歸郭家店鎮管轄;將原苗家鎮的河北孟家、呂村、羅家、龍冢家、南李、前徐、郭於、匡家、後庄頭、小蘭埠、小蘭埠高家、城子埠、後屯、東羅台、西羅台、溝北王、西尹、保旺姜家、王河莊子、前單家、艾坡趙家、艾坡孫家、後單家、小矯家等24個村劃歸平里店鎮管轄;將原店子鎮的新村、大台頭、小台頭、東王莊、窩洛子、下張家、東關門、西關門、仙夼、馬家夼、盟格庄等11個村劃歸柞村鎮管轄;將原店子鎮的東尹家、徐家疃、十里庄、大嵐張、東窪子、崖上、後河、後店子、前店子、付家橋等10個村劃歸文昌路街道辦事處管轄;撤銷西由鎮、過西鎮,將行政區域並入三山島街道辦事處;撤銷大原鎮、朱由鎮,以原大原鎮、朱由鎮的行政區域設立城港街道辦事處,辦事處機關駐城港南路1187號;撤銷南十里堡鎮,設立文峰路街道辦事處,將原南十里堡鎮的行政區域和永安路街道辦事處的陽關、小吉林2個村劃歸文峰路街道辦事處管轄,文峰路街道辦事處機關駐原南十里堡鎮人民政府駐地(魯政函民字[2000]81號)。 2001年,全市總面積1878平方千米。轄11個鎮,5個街道辦事處,1018個行政村,24個居委會。年底全市總人口87.0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4萬人。 2002年,全市總面積1878平方千米。轄11個鎮、5個辦事處,1018個行政村(居委會)。總人口86.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6萬人。 2003年,全市總面積1878平方千米。轄16個鎮(辦事處),1018個行政村(居委會)。年底全市總人口85.9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4.9萬人。 萊州市轄5個街道(文昌路、永安路、三山島、城港路、文峰路)、11個鎮(沙河、朱橋、郭家店、金城、平里店、驛道、程郭、虎頭崖、柞村、夏邱、土山),24個居委會、1002個村委會,1067個自然村。
⑶ 山東煙台萊州歷史地名志
我幫你查了萊州縣志,包含宋家莊村地名的有兩處地方。現在已經劃歸給即墨市1.即墨市鰲山衛鎮高袁庄2.即墨市靈山鎮衛東 相關參考資料(截取):
⑷ 萊州人物、地方的歷史故事、現代故事、神話故事、傳說等
把人殺了,把火放了。以上純屬虛構
⑸ 萊州的歷史文化
蒜園子新石器遺址
蒜園子新石器遺址,出土夾雜紅褐陶、灰褐陶、紅陶、泥制黑陶盆形鼎、罐形鼎,有附加堆紋和弦紋紋飾的陶片及石斧、石錛、石磨棒等石器。關家橋新石器遺址出土殘半月形雙孔石刀、殘扁平石器、紅陶片。西大宋新石器遺址出土殘石刀和夾砂紅陶片等。經國家社會科學院考古專家鑒定為新石器中、晚期遺址。證明他們都是萊州市遠古文化的發祥地。
古城址
古城址 夏過國都城遺址、商沙丘城遺址、當利故城遺址、臨朐故城遺址、陽樂故城遺址、陽石故城遺址、光州故城遺址、曲台故城遺址。漢代當利故城遺址出土銅器有:正方形刻字銅印、銅狗、銅鋪首、銅鏡片等,貨幣有五銖錢、貨泉、貨布、大布黃千等,鐵器有釜、鐵權、匕首、钁、鏟等,陶器有瓮、壺、盒、扁壺、豆等殘件,有長方、正方、弧形磚和子母口磚,有筒瓦、板瓦和圓形、半圓形瓦當等,飾文字、鳥獸、雲紋等圖案。其他出土文物分別有繩紋、布紋陶片,五株錢、刀、劍等。這些在兩千到四千年前的故城遺址和出土文物,分別說明四千多年和兩千多年來,在萊州大地上演繹著的社會歷史文化的變遷和發展,參與著整個中華文明的創造。 萊州玉雕
萊州玉雕 萊州所產之石,可供雕刻者甚多,有凍石、毛公石、竹葉石、豹紋石、翠星石等,其中凍石碧綠潤膩有透明感而近似玉,居諸類之首,故名萊州玉。萊州玉雕靠藝人的世代相傳得以延續。解放以後著名老藝人帶出了一大批技術骨幹,萊州玉雕迅速發展。萊州玉雕作品很多。有用功浩繁、價值幾千乃至數萬元的高檔巨作,也有精巧別致的小件雕飾;有體態優美、駕祥雲、托花盤的「天女散花」、有懷抱玉兔、騰飛於碧空的「嫦娥奔月」、還有「如來」、「觀音」、「牧童騎牛」「飛馬」等,以及種類繁多的花鳥類產品,爐、瓶、尊等端莊的仿古產品,圖章、鎮紙、書檔、筆筒、筆架等高雅的文具產品,交相輝映,各放異彩。
萊州玉雕講究形神兼備。雕刻藝人以料取材,因材施藝.材料自身的天然美與技巧、形式的工藝美巧妙有機地融為一體,創造出更統一和諧的藝術美。劉永興設計製作的「水族」利用凍石碧綠透明、原料形體神似的特點,以逼真的寫實手法,細膩精巧的刻功,穿插呼應,布局疏密得當,以鏤、透、襯、比的藝術技巧雕成的魚、蝦、蟹、蚌,似游似動於碧水.浪沫之中,給人以清雅恬靜,心曠神怡的藝術感受。現銷往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及全國各地,在國內外的展評中多次獲獎。
大理石雕刻
萊州產雪花白大理石,質細而白,是大型雕刻的極佳材料。當地的雕刻技藝世代相傳,給古萊州留下了眾多的珍貴遺跡。座座牌坊沿街而立,遍布老縣城.其中「東萊三鳳」牌坊,樓垛層層,飛檐凌空,氣勢最為宏大,上面雕刻的飛禽走獸、人物等也最為精緻。另有寒同山摩崖石窟造像、毛紀墓、太極殿、海神廟等處的石雕,造型宏偉,刻功凝煉,堪稱石雕藝術之珍品。
解放後,著名老藝人彭真海帶領掖縣石雕藝人應召進京,為建設舉國聞名的首都十大建築精雕細刻,大顯技藝。1985年,雕刻廠聘請15位著名的雕塑專家為技術顧問,成立了山東省笫一家雕塑服務中心,先後完成了齊魯石化公司煉油廠園林人物組、上海交通大學抽象派人物組雕「汲」,濟南舜耕山莊賓館大型浮雕壁畫「龍山文化」,萊蕪鋼廠浮雕壁畫「冶金」,東阿縣的「李時珍」,長島縣的「海神」,青島園林的「雙鹿」、 「犀牛」、「園丁」、「海風」等,均受到省內外專家的贊揚。大理石雕刻企業風起雲涌,崛起數百家,雕刻品種繁多,小到擺設,大到巨型——大連老虎灘的群虎雕塑,產品遍布省內外、國內外。
剪紙
剪紙在萊州有歷史的悠久,貼在天棚、窗戶、門、牆等處。花樣繁多,有神話傳說、戲劇場面、花鳥蟲魚、吉慶如意、勞動場景等圖案,如《喜鵲登梅》、《鴛鴦戲水》、《鳳凰牡丹》、《八仙過海》、《耗子娶親》、《富貴圖案》……盡顯能工巧手。
民間歌謠
民間歌謠 有《上樑歌》、《潮汐歌》、《鹽民苦》,情歌《大閨女》、《大公雞上碾台》……,生活歌《小老鼠嘰嘎嘰》、《割大鋸》……,兒歌《打七巧》、《圓月》……《鹽民苦》唱詞:「下雨鹽民愁,晴天鹽民苦。烈日往來鹽池中,赤腳蓬頭衣襤褸。斥鹵滿地踏霜花,鹵氣侵肌裂滿膚。糠秕野菜未充飢,食罷相看淚如雨。」《上樑歌》有十三段歌詞,內容豐富生動,唱出了蓋新房的喜慶氣氛。最後一段詞為:「金斗開,銀斗開,上樑的餑餑拿出來。東不打,西不打,先打修主頭一把。打了修主打四方,先打東方射金光。四海昇平千家樂,幸福的日子似水長。」
民間音樂
有多年延續的是出現在婚嫁、喪葬人家的鼓吹樂班。他們帶的管樂器有:嗩吶、笛子、笙、長桿號等,打擊樂器有:大鑼、小鑼、雲鑼、大鈸、小鈸、樂鼓、銀鈴等,弦樂器有:二胡、三弦、京胡等。演奏時分行進演奏和坐棚演奏。演奏曲目分師徒相傳的古曲、戲曲曲牌等。嗩吶曲目有《朝天子》、《萬年慶》、《喜新婚》、《長門怨》等60多支,戲曲有《二進宮》、《讓徐州》等20多支。全縣多的時候有40多個鼓吹樂班。
武術
萊州是聞名世界的吳式太極的故鄉,村民多有在農閑季節教拳習武的習慣。山東省萊州中華武校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師資力量最強、校長年齡最輕的國際化文武學校。現有專業教師和優秀教練近二百人,國內外學員2600多名。學校實行文武雙修。文科設學前班、小學、初中、高中、中專、大學函授六個教學部。武科設套路、散打、拳擊、柔道、摔跤、泰拳、跆拳道、女子防身術、中華絕活、影視表演10個項目。學校實行「以德育人,文武雙修」的辦學方針,著力於培養一流人才。
⑹ 山東萊州市歷史曾用名
萊州曾用名有:萊州府,掖縣,也有老人管她叫掖城。民國以前,縣以上有「府」(相當於版現在的權地級)這樣一級行政管理機關。你說的幾密縣個人理解是不是現在的即墨市?如果是的話即墨市現在歸青島管轄。屬於縣級市。再么接近的就是高密縣。屬濰坊管轄。這倆地方離現在萊州市都不遠。
⑺ 萊州有什麼文化遺產
一、萊州的文化遺產有:文峰山摩崖石刻、毛紀墓、當利故城址、欒大墓、神仙洞、蒜園子新石器遺址等。
二、萊州市簡介
1、位於山東省東北部,煙台市西部,西臨渤海萊州灣。地處山東半島西北部,屬膠東丘陵,地勢東南高、西北低。
2、主要旅遊景點有雲峰山、大基山、千佛閣、黃金海岸。文峰山摩崖石刻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毛紀墓、當利故城址、欒大墓、神仙洞、蒜園子新石器遺址等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三、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物質文化遺產是具有歷史、藝術和科學價值的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種以非物質形態存在的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世代相承的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⑻ 萊州市歷史典故有哪些
古時有河南籍姑嫂二人,家鄉遭水災並遇兵荒,家人皆遇難,只剩她回二人相依為命。姑嫂倆一路乞答討到了萊州這座山下,在一間護園的小茅房裡住下。台上村的村民看她倆可憐,又老實正派,便讓她們長期住下來,後來又讓她們住進了村中的碾房。姑嫂倆早、午、晚三時出門討飯,上午和下午便在碾房前給農婦哄小孩,教導的孩子可聽話了,村民們很是高興。雨雪天出不了門,競然有人給她們送飯吃,把她們看成了自己的鄉鄰、朋友。更令人贊揚的是,姑嫂倆從沒有過爭吵拌嘴的事情,從來都是互敬互讓,勝似姐妹。一旦哪一個有點傷疾,另一個照顧得無微不至,一直到老。有一次,嫂子病了,一病就是半個多月,小姑子卻討不回點可口的飯。山區里窮人多,又逢災荒年,誰家也沒有多少好吃的,無非是吃糠咽菜,哪有好東西給她?她來到一戶富人家門口,這家人不但不給,反而縱狗把她的腿咬傷了。她只得拖著傷腿,在山坡上挖了些野菜回來,嫂子看著小姑子的傷腿,不禁失聲痛苦。姑嫂相擁而泣,竟然同時死去。鄉鄰看到後,沒有不被感動的,便自發地組織了些人,把她倆葬在了南山上。
⑼ 山東省萊州市歷史上有幾位將軍
樓主您好,山東萊州還是出了不少將軍的。
1、張宗昌(1881~1932.9.3),字效坤。山東掖縣(今萊州市)人。綽號「狗肉將軍」、「混世魔王」、「長腿將軍」、「三不知將軍」、「五毒大將軍」、「張三多等,奉系軍閥頭目之一。張宗昌曾殘酷鎮壓青島日商紗廠工人罷工,造成「青島慘案」。1932年9月3日被山東省政府參議鄭繼成槍殺於津浦鐵路濟南車站。
⑽ 萊州的歷史名人
古代 萊州 鄭道昭,字僖伯,自號中嶽先生,北魏滎陽開封人,著名書法家,魏碑體鼻祖內,曾任容光州(漢今萊州市)刺史。少而好學,博覽群書。魏孝文帝時始為官,歷任秘書郎、秘書丞兼中書侍郎、中書郎、通直散騎常侍、國子監祭酒、秘書監、滎陽邑中正,永平年間出任光州刺史兼平東將軍。任職期間,政務寬厚,不濫用酷刑,以教化和培養人才為己任,很受百姓擁戴。生性閑適散逸,喜游山水,好為詩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