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鋸嶺戰役歷史
❶ 血戰鋼鋸嶺改編自什麼事件 血戰鋼鋸嶺原型人物是誰
德斯蒙德·道斯·托馬斯(1919年2月7日 - 2006年3月23日)是第一個拒服兵役者但卻獲得榮譽勛章的士兵,戰爭期間服役於第77步兵師,第307步兵團醫療分隊。
1942年4月自願入伍。服役期間戴斯蒙德·道斯拒絕接受攜帶武器去殺人,在軍中被旁人視為異類和懦弱份子。戴斯蒙德·道斯嚴格信奉基督復臨安息日會,堅信以基督教為信仰作為武器投入到戰斗中。最終在臨近前往太平洋作戰前夕被分配到第77步兵師,第307步兵團醫療分隊。
雖然在太平洋戰場上戴斯蒙德·道斯從未有過任何殺死敵人的記錄榮譽,但在多次戰役中無任何武器的情況下救助多名傷亡士兵,使許多因無法救助而面臨死亡的士兵得以倖存。
❷ 血戰鋼鋸嶺的歷史背景是怎麼的為何美國沒有日本那麼精良的裝備
太平洋戰爭美國進攻沖繩島嶼,戰役就是發生在沖繩,美軍裝備不差的,海軍戰略支援,美軍陸軍裝備比日軍強很多
❸ 血戰鋼鋸嶺是根據哪個戰役改編的歷史上的主角真的赤手空拳救了77名隊友
戴斯蒙德·道斯的檔案上有拒絕服兵役的「黑歷史」,可是他又主動報名參軍,因為拒絕使用武器,曾被送上軍事法庭,結果卻又在戰場上赤手空拳挽救了75個戰友而被美國總統杜魯門親自授勛……要不是「有圖有真相」,歷史上確有此人、確有這些事,估計大家會覺得這是個有想像力的編劇編出來的故事。如今,隨著好萊塢大片《血戰鋼鋸嶺》的上映,這個故事的原型人物戴斯蒙德·道斯再次被世人關注。
《血戰鋼鋸嶺》是大腕兒梅爾·吉布森沉寂十年之後的導演新作,這部電影於11月4日在北美上映,贏得一片叫好之聲,被認為是即將到來的頒獎季的熱門影片。影片於昨日開始在內地上映,憑借著之前的好口碑,票房前景為人看好。通過該片,大無畏的人類精神又在銀幕上大放光彩。主人公達到了神一樣的高度,帶來了天國般的溫暖救贖,但是,他卻並不是偽神,而是真人。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這位達到神一樣的高度的人——戴斯蒙德·道斯的傳奇故事。
誓不拿槍,在軍營中被嘲弄
戴斯蒙德·道斯是歷史上唯一一個沒有殺害一個敵人,而獲得美國國會榮譽勛章的美國軍人。道斯1919年2月7日出生於美國弗吉尼亞州林奇堡市,他的父親威廉托馬斯·道斯是一名木匠,母親名叫伯莎(奧利弗)·道斯。
作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教徒,道斯嚴格遵守教規,十幾歲時,當聽到廣播中呼籲大家為一位遭遇車禍的人獻血之時,他立刻往返6英里徒步前往醫院獻血。
小時候和哥哥打架時,道斯用磚頭將哥哥打傷,這讓他陷入深深的懺悔中,痛恨一切「暴力」。道斯的父親仍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他留下的陰影中。一戰奪走了他朋友的生命,戰後創傷後遺症使他變成了酒鬼,經常打孩子,有時甚至會打老婆,終於在一次爭吵之中,父親借著酒勁拿出了槍,母親嚇得報了警,她把槍交給年幼的道斯,讓他藏好。道斯回來時看到父親被警察帶走的一幕,這是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摸到槍。
而在電影中,道斯與槍的恩斷義絕是因為父親再次家暴母親,他搶過父親手裡的槍,將槍口沖向了父親,雖然最終並沒有扣動扳機,但是道斯後來對戰友說那一刻,他的心裡已經把父親殺死了,也就是那次,戴斯蒙德·道斯在心裡發誓,今生再也不會碰槍,再也不會以暴制暴。
❹ 鋼鋸嶺戰役和硫磺島戰役
血戰鋼鋸嶺是硫磺島戰役的一部分。
❺ 血戰鋼鋸嶺是根據什麼真實事件改編的
信仰能改變什麼
文/夢里詩書
如果沒有真實色彩的基色,那麼其實《血戰鋼鋸嶺》看起來更像是一部以戰爭為引誇張的布教電影,但一切因其真實而不同,那源於信仰的堅守在修羅鼻地獄中誕生的生命奇跡,不僅對反戰以深刻的著點,更作出了對信仰真摯的詮釋。
一個不願拿槍上戰場的士兵卻在戰後榮獲榮譽勛章的故事,乍聽起來不經令人感覺尤為荒誕,但梅爾·吉布森卻以此為切入,將那段本已被塵封於歷史的傳奇,化作了這部感人至深的《血戰鋼鋸嶺》。因出於對宗教虔誠的信仰和過往所留下的陰影,電影的主人公戴斯蒙德·道斯拒絕觸碰任何武器,卻又因對祖國的一腔熱血報名參軍,遇上了這樣的士兵,相信所有人都會如電影中他的上司那樣啼笑皆非,在軟硬兼施勸其離開軍隊無果後,也只能讓他作為一名如其所願的醫療兵上了戰場。
就前段鋪墊來說,電影為了營造親情、愛情、友情,又要突顯男主戴斯蒙德信仰的堅定,不免耗費了過多的時間,使觀感上稍顯冗長,但隨著戰爭的來臨,透過登陸沖繩時看著敗陣下來的殘軍到直面戰爭的作戰,電影也開始發力,步步為營的將戰爭的殘酷無情以極佳的渲染,一部好的戰爭佳作,永遠不在於有著多麼宏大的場面,更不是讓人去熱血沸騰,而恰正如這部電影所呈現的觀感,為人如坐針氈感受著在戰爭面前個人的渺小與人性的泯滅,而這時的戴斯蒙德宛若一道微弱卻又永不熄滅的微光,照亮驅散已戰爭的陰霾。
真實的奇跡遠比電影本身來的更為震撼,當不經令人質疑於一個並非刀槍不入的血肉之軀如何穿梭自如於戰場,挽救著一個又一個生命時,翻開歷史的真相戴斯蒙德所挽救的生命甚遠比電影中報出的數字還要更多,正是這種真實和梅爾·吉布森對於這一故事出色的還原,使電影所塑造的並不再是何般主旋律化的美式英雄,亦遠非僅止步於宗教的范疇,電影的意義更遠超於梅爾·吉布森昔日的《勇敢的心》,對生命的尊崇與敬畏,構築了其最為有力的深度。
信仰能改變什麼?即便在今日看來,源於宗教的信仰,其實尚遠不能阻擋戰爭慘劇的發生,但當電影結尾處,在已然年邁真實的戴斯蒙德·道斯身上,依然可以看到他對信仰的執念,讓人感概或許信仰的力量並不能照亮整個世界的陰暗,但其卻能完成個體靈魂的升華,願戰爭不起,和平永固。
❻ 血戰鋼鋸嶺的劇情背景是什麼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作為邪惡軸心重要成員的日本,其囂張態內勢已成強弩之末容。是年,決定戰局走向的沖繩島戰役拉開序幕,成千上萬鬥志昂揚的美國大兵被派往沖繩,等待他們的則是敵軍重兵防守、凶險異常的鋼鋸嶺。
本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
❼ 血戰鋼鋸嶺故事梗概
戴斯蒙德·道斯是一名虔誠的基督徒、軍醫,是一個體格瘦弱,性格內斂的男孩,卻堅決拒絕在戰場上拿起武器。在一次戰斗後,他說服了軍隊讓他穿著制服,但不帶武器,最終他被招入美軍第77步兵師醫療部。在沖繩戰役中,戴斯蒙德不斷冒險把傷員從戰場上拖回進行治療,最後拯救了75條人命。
(7)鋼鋸嶺戰役歷史擴展閱讀
《血戰鋼鋸嶺》是根據二戰期間美國太平洋戰場上的傳奇英雄,國會榮譽勛章獲得者德斯蒙德·道斯的真人真事創作的軍事文學經典,並獲得德斯蒙德·道斯遺產基金會授權出版。
《血戰鋼鋸嶺》出版至今11位美國總統推薦。歷經半個世紀,德斯蒙德·道斯堅守信念、勇敢、博愛的形象成為世人心中不滅的傳奇。2016年根據本書改編的同名電影《血戰鋼鋸嶺》狂攬89界奧斯卡金像獎6項提名,一舉殺入美國百部偉大電影之列。
❽ 血戰鋼鋸嶺的簡介是什麼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作為邪惡軸心重要成員的日本,其囂張態勢已成強弩之末。是年,決定戰局走向的沖繩島戰役拉開序幕,成千上萬鬥志昂揚的美國大兵被派往沖繩,等待他們的則是敵軍重兵防守、凶險異常的鋼鋸嶺。在這群人中間,卻有一個不願拿起武器的軍醫。他名叫戴斯蒙德·道斯(安德魯·加菲爾德 Andrew Garfield 飾),來自美國的弗吉尼亞。太平洋爆發之際,瘦弱的戴斯蒙德志願成為救死扶傷的軍醫而應征入伍。可因童年和家庭的原因,他始終不願拿起槍支操練,為此寧願背上拒服兵役的罪名被送上軍事法庭。幾經周折,戴斯蒙德最終和戰友來到了鋼鋸嶺。槍林彈雨,轉瞬之間無數人應聲倒地。在信仰和信念的支持下,戴斯蒙德僅憑一己之力拯救了數十條瀕死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