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的歷史
A. 五台山景區的歷史沿革
大多數到過五台山的人五台山,通常只是到了以五台縣台懷鎮為中心的歷史悠久、規模宏大的寺院群。而真正意義上的五台山實際上是指五台縣的五座相互連接環繞、挺拔秀麗的山峰。它們分別是:東台望海峰、西台掛月峰、南台錦綉峰、北台葉斗峰和中台翠岩峰。由於五山峰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因此除了一些虔誠的佛教徒能夠登臨五峰台頂朝拜文殊菩薩外,很少有人能夠到達五台。也是由於台懷鎮寺院群分布在五座山峰之間,因此,人們通常就把到過台懷鎮視為去過五台山了。
五台山原先並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稱作五峰山道場。這里曾是道士們修行的地方。到了東漢永平11年(公元68年),天竺(今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從洛陽白馬寺來到五峰山一帶,認為這里是文殊菩薩講經說法的道場,於是就想在這里建築寺院,供奉文殊菩薩。可是這里的道士並不同意,最後由漢明帝在洛陽白馬寺主持,舉行道士與兩位高僧的賽法,結果兩位高僧獲勝。從此,佛教界在台懷鎮一帶就取得了建築佛教寺院的權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顯通寺。從此,歷經各個朝代的修建、擴建,以台懷鎮為中心的寺院最多時曾達到360多座,直到今天還保留著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位於全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至於五峰山更名為五台山,這裡面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據傳說,遠古時代的五峰山一帶氣候異常惡劣,常年酷暑,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時逢文殊菩薩在那裡講經說法,見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於是發大願拯救百姓脫離苦海。文殊菩薩裝扮成一個化緣的和尚,行程萬里到東海龍王那裡尋求幫助。他在龍宮門口發現了一塊能散發涼風的巨大青石,於是便把它帶了回來。當他把那塊大青石(東海龍王的歇龍寶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里時,剎那間,那裡一下就變成了草豐水美、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此後,那條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涼谷。人們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寺院,將那清涼石圈在院內。為此,五峰山又名清涼山。
後來,隋文帝聽說此事後,便下詔在五座山峰的台頂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薩。即東台頂的聰明文殊,西台頂的獅子吼文殊,南台頂的智慧文殊,北台頂的無垢文殊,中台頂的孺童文殊。在東台頂能看日出,西台頂能賞明月,南台頂能觀山花,北台頂能望瑞雪。這就是五台山的由來。
B. 五台山的歷史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境內,位列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隸屬忻州市五台縣,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30公里,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五台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最早在五台山弘揚佛法的是光明法師桑王澳登(第三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於公元前710年親自赴五台山傳播佛教。《名山志》記載:「五台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
五台山是中國佛教寺院建築最早地方之一。自東漢永平十年,攝摩騰、竺法蘭兩位尊者白馬馱經,來到中國洛陽。次年(公元68年),攝摩騰、竺法蘭尊者來到山西五台山時,發現五台山的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修行弘法的印度靈鷲山非常相似,遂奏請漢明帝在此修建佛寺。
寺院落成後,取名大孚靈鷲寺(現今顯通寺的前身,有「釋源宗族」之譽)。其中佛光寺和南禪寺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兩座木結構建築。
南北朝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第一個高潮。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規模較大的擴建,並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北齊時,五台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
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台頂各建一座寺廟。即東台望海寺、南台普濟寺、西台法雷寺、北台靈應寺、中台演教寺。
唐代,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了第二個高潮。這個期間據《古清涼傳》,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餘人。此時的五台山,不僅是中國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符其實的佛教聖地了,被譽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這是五台山在中國佛教界取得統治地位的發端,也是五台山在封建統治者的利用和主持下,發展成為名山聖地的開始。
唐朝經濟繁榮,國勢強盛,在國際上聲望甚高,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隨著國際交往的擴大,五台山還受到印度、日本、朝鮮和斯里蘭卡等國佛教徒的景仰。朝禮五台山和到五台山求取佛經、佛法的外國僧侶很多。
(2)五台山的歷史擴展閱讀:
關於五台山的歷史傳說
相傳五台山原名五峰山,氣候異常惡劣,冬天滴水成冰,春天飛沙走石,夏天酷熱難當,農民們根本無法到田裡種莊稼。文殊菩薩碰巧到這里傳教,看到人們遭受苦難,決定改變這里的氣候。
文殊菩薩了解到東海龍王那裡有一塊神石叫「歇龍石」,可以把乾燥的氣候變得濕潤,於是變成一個化緣的和尚,到龍王那裡借歇龍石。
文殊菩薩來到東海,見龍宮外面果然有一塊巨石。還沒有走到跟前,已經感覺到一股涼氣迎面撲來。文殊菩薩見到龍王,說明來意。龍王很抱歉地說:「大法師借什麼都行,唯獨這塊歇龍石不能借。
因為它是花了幾百年工夫從海底打撈上來的,清涼異常,龍子們每天工作回來,汗水淋漓,燥熱難耐,便在上面歇息養神,你若借去,龍子們就沒有歇息的地方了。」文殊菩薩反復說明自己是五峰山的和尚,是為了造福於人間特地來求援的。
龍王心裡不願意把神石借人,又不便直接回絕文殊菩薩的請求。估計這位老和尚一人無法將石頭運走,龍王勉強答應說:「神石很重,沒有人能幫助你,你如果能拿得動,就拿走吧!」
文殊菩薩謝過龍王,走到神石跟前,口念咒語,立刻使巨石變成了小小的彈丸。文殊菩薩將彈丸塞進袖筒,然後飄然而去。老龍王驚得目瞪口呆,後悔莫及。
文殊菩薩回到五峰山時,正是烈日當空,因為久旱不雨,大地乾裂,人們遭受著深深的苦難。文殊菩薩把神石安放在山中間的一條山谷中,奇跡發生了:五峰山立刻變成一個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於是,這條山谷被命名為清涼谷,人們又在這里建了一座寺院,起名叫清涼寺,五峰山也改名叫作清涼山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台山
C. 五台山的歷史
五台山寺廟,名為曾山寺,清咸豐年間建寺廟兩棟6間,塑有燃燈古佛、十八羅漢等,由於世道混回亂寺廟被焚。
清光緒答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二月重建四棟,前後正殿各一棟,排樓二棟,會期定於農歷三月初三、六月十九,屆時數以百計的善男信女上山進香,觀光游覽。解放後,寺廟被拆,住持離去,遺址演尚存,兩座石碑完好。
D. 五台山風景名勝區的歷史人文
據記載,唐代自太宗至德宗,「凡九帝,莫不傾仰靈山,留神聖境,御札天衣,每光五頂,中使香葯,不斷歲時,至於百辟歸崇,殊幫齎供,不可悉記矣。」顯而易見,從唐太宗到唐德宗,都對五台山佛教給予極大的支持和扶助。
從佛教經典來看,除新譯《華嚴經》說文殊菩薩住處「名清涼山」外,《佛說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也雲:「佛告金剛密跡王言:我滅度後,於此南贍部州東北方,有國名大震那,其中有山名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
由於佛教經典中所說的文殊菩薩住處——「清涼山」「五頂山」,同五台山的地形、氣候、環境,極為相似,所以,中外佛教徒便把五台山這個「五峰聳出」「曾無炎暑」的自然場所,當作是他們虛幻世界裡的文殊菩薩住地了。五台山由此馳名中外,顯赫於世,成為佛教徒競相朝禮的聖地。不言而喻,五台山是藉助於李唐王朝的強盛而成為聖地、名揚中外的。
E. 五台山的由來,很有名嗎
五台山包含東台頂的聰明文殊,西台頂的獅子吼文殊,南台頂的智慧文殊,北台頂的無垢文殊,中台頂的孺童文殊。在東台頂能看日出,西台頂能賞明月,南台頂能觀山花,北台頂能望瑞雪。這就是五台山的由來。
南北朝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第一個高潮。北魏孝文帝對靈鷲寺進行規模較大的擴建,並在周圍興建了善經院、真容院等十二個寺院。北齊時,五台山寺廟猛增到二百餘座。到了隋朝,隋文帝又下詔在五個台頂各建一座寺廟。
即東台望海寺、南台普濟寺、西台法雷寺、北台靈應寺、中台演教寺。也因為五台山是文殊菩薩演教的地方,所以這五個台頂上的寺廟均供奉文殊菩薩,
但五個文殊的法號不同:東台望海寺供聰明文殊、南台普濟寺供智慧文殊、西台法雷寺供獅子文殊、北台靈應寺供無垢文殊、中台演教寺供孺童文殊。從此以後,凡到五台山朝拜的人,都要到五個台頂寺廟里禮拜,叫做朝台。
(5)五台山的歷史擴展閱讀:
五台山的歷史淵源:
五台山原先並不叫五台山,而是叫紫府山,也稱作五峰山道場。
最早,這里曾是道士們修行的地方。東漢時期天竺(今印度)高僧迦葉摩騰、竺法蘭從洛陽白馬寺來到五峰山一帶,以天眼神通觀此地,說這里原本是文殊菩薩的住處,兼有育王所置佛舍利塔。於是打算在這里建築寺院,供奉文殊菩薩,可是當時遭到當地道士的強烈反對。
不得已,當朝皇帝漢明帝在洛陽白馬寺舉行僧道比法大會,結果當然是兩位高僧獲勝。從此,佛教界在台懷鎮一帶就取得了建築佛教寺院的權利,所建的第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顯通寺。
從此,歷經各個朝代的修建、擴建,以台懷鎮為中心的寺院最多時曾達到360多座,直到今天還保留著100多座。因此,五台山也就以其佛教寺院歷史悠久、規模宏大位於全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
F. 五台山簡介
五台山位於山西省忻州市東北部五台縣境內,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最高點北台葉門峰海拔3058米,被稱為「華北屋脊」。五台山方圓約300公里,因五峰如五根擎天大柱,拔地崛起,巍然矗立,峰頂平坦如台,故名五台。
又因山上氣候多寒,盛夏仍不知炎暑,故又別稱清涼山。是一個融自然風光、歷史文物、古建藝術、佛教文化、民俗風情、避暑休養為一體的旅遊區。
五台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是中國佛教及旅遊勝地,列中國十大避暑名山之首。200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以文化景觀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五台山所在的山西處於黃土高原,地旱樹稀,視野里整整一個是土黃色的世界,可以稱為金色世界。
(6)五台山的歷史擴展閱讀
主要特點:
五台山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稱為「金五台」,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並非一座山,它是坐落於「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最高海拔3061米。五座山峰(東台望海峰、南台錦綉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掛月峰、北台葉斗峰)環抱整片區域,頂無林木而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台,故而得名。
五台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現存宗教活動場所共86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
G. 五台山史建於那一年
五台山(Mount Wutai)位於山西省忻州市五台縣境內,位列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五台山位於山西省東北部,隸屬忻州市五台縣,西南距省會太原市230公里,與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四川峨眉山、共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五台山與尼泊爾藍毗尼花園、印度鹿野苑、菩提伽耶、拘屍那迦並稱為世界五大佛教聖地。最早在五台山弘揚佛法的是光明法師桑王澳登(第三代伏藏法王生根活佛),於公元前710年親自赴五台山傳播佛教。[1] 《名山志》記載:「五台山五峰聳立,高出雲表,山頂無林木,有如壘土之台,故曰五台。
據明代高僧鎮澄撰《清涼山志》記載:五台山佛寺之始,以大孚靈鷲寺(今顯通寺)為最早,初建於公元68年(東漢永平十一年),為漢明帝劉庄邀請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東來傳法時詔令興建,成為「釋源宗祖」之一。北齊時五台山有200餘座寺廟,唐代最多達360餘座,「會昌滅佛」之後,宋代還有72座,明時回升到104座,清末民初達到112座。五台山風景名勝區存有唐代以來7個朝代的寺廟68座,其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
H. 五台山風景名勝區的歷史沿革
據明代高僧鎮澄撰《清涼山志》記載:五台山佛寺之始,以大孚靈鷲寺(今顯通寺)為最早,初建於公元68年(東漢永平十一年),為漢明帝劉庄邀請印度高僧攝摩騰、竺法蘭東來傳法時詔令興建,成為「釋源宗祖」之一。北齊時五台山有200餘座寺廟,唐代最多達360餘座,「會昌滅佛」之後,宋代還有72座,明時回升到104座,清末民初達到112座。五台山風景名勝區存有唐代以來7個朝代的寺廟68座,其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6處。
1982年11月,國務院首批公布五台山風景名勝區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2001年1月,國家旅遊局審定五台山風景名勝區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007年5月,國家旅遊局審定五台山風景名勝區為「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2015年4月,國家旅遊局通報了旅遊市場專項整治行動的情況,山西忻州五台山風景名勝區等9家5A級景區被警告 。
I. 五台山的神話傳說
五台山神話傳說
1、五台山作為文殊菩薩應化道場,夏天到山頂,晚上睡覺都要開暖氣,可以想像五台山整個的氣候。進入五台山,就感受到了清涼的氣息。據說,以前的五台山是很熱的,後來文殊菩薩就到龍宮里去借一塊石頭,叫做歇龍石,很清涼,也叫做清涼石。
東海龍王的五太子他每次去練兵回來,就在歇龍石上休息。文殊菩薩給借走以後,放在五台山,五台山整個山就一片清涼。五太子看到歇龍石沒了,就跑到五台山,山太大了,五太子就用龍尾把五個山頂都掃平了。現在的五台山山頂都是碎石頭。
2、五台山的首寺——大孚靈鷲寺:東漢年間,白馬馱經的印度高僧攝摩騰和竺法蘭按經索驥尋找到五台山,發現這里的地形與印度靈鷲山神似,就此認定五台山與佛祖有著不解之緣,於是五台山的首寺——大孚靈鷲寺(今顯通寺)應運而生。
此後,五台佛寺一而十,十而百,宛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極盛時寺院達到300多座。如今的五台山,依然擁有東亞乃至世界現存最龐大的佛教古建築群。
3、五台山——燈籠文殊:康熙當年到五台山尋找父親,據說順治皇帝在五台山出家。康熙在五台山時,走到了西台下面,就迷路了。後來文殊菩薩化了一座橋,一個老人提著燈籠,來接他。於是五台山就有了燈籠文殊。
4、五台山——帶箭文殊:乾隆聽說五台山僧人作風不良,想去親自查看,到五台山,看到一個和尚在河裡洗澡,旁邊還有許多女人,乾隆一生氣,一支箭射過去,和尚負箭跑了,乾隆追上去,到了菩薩頂上,僧人不見了,就看到文殊菩薩背後有一支箭。五台山就有了帶箭文殊。
5、五台山——五爺廟
五爺廟創建於清代,民國年間重修時,增建了殿外前庭。一般佛教寺院是不供龍王的,而五台山為什麼要修龍王殿呢?這要從文殊菩薩向東海龍王巧借歇龍石的神話說起。
很久以前,五台山地區並不是清涼勝境,而是酷熱難熬,當地百姓深受其苦,專門為人排憂解難的大智文殊菩薩便從東海龍王那裡巧妙地借來一塊清涼石,從此五台山變得涼爽宜人風調雨順,成為避暑勝地。
而這清涼寶石原本是龍王的五個兒子播雲布雨回來驅暑歇涼之物,當他們發現歇涼寶石被文殊菩薩帶到五台山後,便尾隨而來大鬧五台山,直把五座峰削成五座平台,要討回清涼石。但文殊菩薩畢竟法力無邊,很快就降服了五位小龍王,讓他們分別住在五座台頂。這五龍王被安排在最高的北台,專管五台山的耕雲播雨。
人們感激他為五台山地區造福,為五龍王建殿造像加以供奉也就是自然的事情了。五龍王居於殿內正中,左側為大龍王、二龍王、龍母,右側為雨司、三龍王、四龍王。據說,五龍王以前是黑臉,但為什麼我們所見卻是金臉呢?這是因為佛教傳言,說王爺性子暴烈,伺奉稍有不周,就要發脾氣動怒。臉由黑色變為金色,就使五爺的脾氣變溫和了。
J. 五台山的來歷
據傳說,遠古時代的五峰山一帶氣候異常惡劣,常年酷暑,當地百姓苦不堪言,時逢文殊菩薩在那裡講經說法,見到黎民百姓的疾苦,深表同情,於是發大願拯救百姓脫離苦海。文殊菩薩裝扮成一個化緣的和尚,行程萬里到東海龍王那裡尋求幫助。
他在龍宮門口發現了一塊能散發涼風的巨大青石,於是便把它帶了回來。當他把那塊大青石(東海龍王的歇龍寶石)放置在五峰山一道山谷里時,剎那間,那裡一下就變成了草豐水美、清涼無比的天然牧場。此後,那條山谷也被起名叫做清涼谷。人們在山谷里建了一座寺院,將那清涼石圈在院內。為此,五峰山又名清涼山。
後來,隋文帝聽說此事後,便下詔在五座山峰的台頂各建一座寺院供奉文殊菩薩。即東台頂的聰明文殊,西台頂的獅子吼文殊,南台頂的智慧文殊,北台頂的無垢文殊,中台頂的孺童文殊。在東台頂能看日出,西台頂能賞明月,南台頂能觀山花,北台頂能望瑞雪。這就是五台山的由來。
(10)五台山的歷史擴展閱讀:
主要景點:
五台山位居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稱為「金五台」,為文殊菩薩的道場。五台山並非一座山,它是坐落於「華北屋脊」之上的一系列山峰群,景區總面積達2837平方千米,最高海拔3061米。五座山峰(東台望海峰、南台錦綉峰、中台翠岩峰、西台掛月峰、北台葉斗峰)環抱整片區域,頂無林木而平坦寬闊,猶如壘土之台,故而得名。
五台山是中國唯一一個青廟(漢傳佛教)黃廟(藏傳佛教)交相輝映的佛教道場,據傳擁有寺廟128座,現存寺院共47處,台內39處,台外8處,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來參拜。著名的有:顯通寺、塔院寺、菩薩頂、南山寺、黛螺頂、廣濟寺、萬佛閣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五台山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覽五台山散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