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鎮巴歷史

鎮巴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4 04:27:18

1. 陝西歷史

陝西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這里早在80萬年前,藍田猿人就生活在這里。1953年在西安城東發現的半坡村遺址,展示出6000年前母系氏族社會的進步和文明。這里有最具原始社會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遺址和中國較早的城市西安楊官寨遺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長安,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生於寶雞市)和黃帝(生於武功縣)的誕生地、部族發源地及陵寢所在地,相傳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她分別繁衍了女媧、伏羲,後來女媧、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黃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後裔,故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於華胥氏(一說是 源於華山,也位於陝西)。從軒轅黃帝在這里鑄鼎、分華夏為九州,到中華農耕文明的始祖後稷在這里教稼先民從事農業生產;從中華文字文明的始祖倉頡在這里發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禮樂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從秦始皇統一中國,到燦爛輝煌的漢唐盛世;從絲綢之路的起點到賜福鎮宅聖君鍾馗故里,這里是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
陝西,這個名稱早在西周初年,據《國語》載,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陝原」(今河南陝縣境內)為界。陝原以東曰「陝東」,由周公管轄;陝原以西曰「陝西」,由召公管轄。陝西因此得名。唐安史之亂後設陝西節度使,陝西始轉化為政區名稱。宋初設陝西路,為陝西得名的開始,後分設永興軍路,以軍事鄜延、邠寧、環慶、秦鳳、熙河五路設陝西五路經略使;元設陝西行省,並將陝西南部地區並入管轄;明置陝西省,後改陝西布政使司;清改陝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陝北地區屬於黃河中上游,秦嶺以南屬於長江上游,關中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考古分期:關中一帶早有藍田猿人活動。新石器時代遺址中,最早的是老官台文化(約公元前6000年到前5000年),之後是著名的仰韶文化(約前5000年至前3000年),再後來是陝西龍山文化(公元前2300年至前2000年)。
傳說情況:上古時為雍州所在,是炎帝和黃帝二帝的發源地及所葬之地,同時也是更為久遠的華胥古國或華胥氏的所在(今西安藍田一帶)。華胥氏是中華民族的元祖,她分別繁衍下了女媧,伏羲,後來女媧,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黃二帝又是少典的後裔,故華夏和中華中的華字皆源於華胥氏(一說是源於華山)。
先秦時代
西周後期,秦始皇的祖上非子替周王室養馬有功,周孝王將「秦」(據說曾在今天的甘肅省天水東南)這塊土地封給了他,秦國也成了周的附庸。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了西周的都城鎬京(今陝西省西安市長安區斗門鎮一帶),殺了周幽王。秦襄公率領人馬攻打犬戎,立了戰功。次年他護送周平王東遷雒邑(今河南省洛陽),又立新功。平王便封他為諸侯,將陝西岐山以西的土地賜予他。這樣,秦國統管了陝西省的部分地區。秦穆公時。國力強盛,又打敗了東方的晉國,佔領了整個關中。由此可見,由於陝西其地春秋時為秦國,所以簡稱「秦」。前350年,秦孝公由櫟陽遷都咸陽,在此營築翼闕及宮殿。後秦始皇仿建六國宮殿,使咸陽成為規模恢宏的帝都。
秦漢時期
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咸陽(今西安,咸陽一帶)為首都,並把全國劃分為36郡,今陝西境內有郡:上郡、北地郡、漢中郡。陝西地首次成為統一王朝的京畿地。
西漢時,以長安(今西安)為都城,陝西南部仍然是京畿地區,由司隸校尉部管理,分為京兆尹(渭南郡),左馮翊(河上郡),右扶風(中地郡)和弘農郡。秦朝都城咸陽先後改名為新城和渭城。在今咸陽原上,因西漢五陵置有陵邑(城),故有「五陵原」之稱。東漢時,首都遷去洛陽,以長安(今西安)為西京。今陝西地屬於並州和雍州。
東漢中後期時,匈奴內遷,在呂梁山上和汾河流域牧馬。到三國曹魏時,匈奴人分為五部,人數多達數十萬。此外,還有羯族,鮮卑族,氐、羌等族在陝、甘居住,歷史上稱為「五胡」。
魏晉南北朝
西晉,長安為陪都,咸陽更名為靈武。313年,永嘉之亂後西晉在長安擁立晉愍帝。316年,前趙(漢國)劉聰派遣劉曜攻破長安,俘晉愍帝,西晉滅亡。隨著西晉的滅亡,中原廣大的地區,皆成為漢國政權的統治范圍。
前趙,漢王劉聰名義上是中原的共主,但隨著勢力的擴大,地方的割據勢力迅速形成,漢國統治的地區實際上只有一小部分。
318年,劉聰病死,太子劉粲繼位。匈奴貴族靳准殺死劉粲奪權,在平陽的劉氏男女不分老少全部被殺,靳准自立為漢天王。鎮守長安的劉聰族弟劉曜得知平陽有變,自立為皇帝,派遣軍隊至平陽,族滅靳氏。與此同時,羯族首領石勒亦以討伐靳准為名,率軍至漢都平陽,於是,平陽、洛陽以東的地區,皆落入石勒勢力之中。前趙於是遷都到長安。
後趙,長安為陪都,咸陽又改名為石安。
前秦,東晉時氐在北方崛起,在前秦天王苻堅的軍事行動下,今陝西一帶屬於前秦的核心部分,且長安為前秦的首都。383年淝水之戰大敗後,前秦國力開始下降。
後秦,(384年-417年,或稱姚秦),前秦苻堅在淝水之戰兵敗後,關中空虛,原降於前秦的羌族貴族姚萇在渭北叛秦,晉太元九年(384年)自稱萬年秦王,次年(385年)擒殺苻堅。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萇稱帝於長安(今陝西西安西北),國號大秦,史稱後秦。陝西地經歷羯族的後趙、漢族的冉魏、氐的前秦、鮮卑的西燕、羌的後秦,417年東晉北伐後秦破長安後也短暫的佔有今天的陝南地。在陝北也有赫連勃勃建立的夏國在同期存在,初期都城統萬城(今稱白城子,在今內蒙古烏審旗南納林河鄉與陝西省靖邊縣紅墩界鄉交界處的無定河北岸流沙之中)。夏鳳翔六年(418年),赫連勃勃乘東晉滅後秦,乘虛輕取長安,在霸上(今陝西西安東)即帝位,國勢更強。
北魏,386年,鮮卑族拓跋圭建立了北魏,在平城(今大同)建都,西安,咸陽一帶為涇陽縣。436年四月,北魏滅北燕,高句麗等邊疆政權降服,統一除了今天遼東以北的北方。後來,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西魏的實權落在大將宇文家族的手中。556年,宇文泰取代西魏,建立北周。宇文泰定都於長安(今西安)。北魏時佛教興起,寺院有三萬所,和尚尼姑多達200萬。
隋唐五代
隋朝,北周大將楊堅滅鮮卑人的政權,恢復了漢人對中國北方行使主權後,在滅亡南朝陳,以大興城(今西安)為首都,陝西地再次成為統一王朝的京畿地。
唐朝,隋末,太原留守李淵(唐高祖)和他的兒子李世民(唐太宗)率兵,從太原起兵反隋。在618年建立唐朝,重新統一中國。改大興城為長安城(今西安)為首都,陝西地再次成為統一王朝的京畿地,分屬京畿道,山南東道和關內道。
武則天因其母楊氏順陵在咸陽北原,曾改咸陽為赤縣。
農民起義領袖黃巢也在這里建立過政權。
五代十國時期,後梁(907年-923年11月19日)篡奪唐地位後,李茂貞建立岐(901年-924年或946年)以鳳翔為中心於現在陝西、甘肅、四川地區的割據政權,表示對抗後梁,此時陝西分屬不同的政權內,後梁改京兆府為雍州,設大安府。後唐(923年-936年)、後晉(936年-947年)、後漢(947年-950年)和後周(951年-960年),陝西地屬於北方的中原王朝內,後唐改回大安府為京兆府,但五代都城大多在洛陽與太原,西安卻再沒有成為首都。
宋元時期
北宋時,陝西為陝西路,宋初陝西路為至道十五路之一;熙寧五年(1072年)分陝西為永興軍路、秦鳳路;元豐元年(1078年)又並為陝西路,八年(1085年)又分為永興軍、秦鳳路二路。
南宋時,陝西地大部屬於金國,金政府改永興軍路為京兆府路並撤銷秦鳳路,在此地設立京兆府,延安府,慶陽府與鳳翔府。而陝西的西北部被西夏國控制。
元朝時,陝西屬於陝西行中書省,西安地為為安西路、奉元路。
明清時期
明朝,再次恢復漢人對陝西地區的主權。陝西地為陝西承宣布政使司,改奉元路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來。
崇禎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入西安後,曾改西安為長安,建立大順政權。
清朝,分陝西承宣布政使司為陝西布政使司和甘肅布政使司,後發展為陝西省和甘肅省(含寧夏),屬於內地十八行省。
清朝末年,陝西甘肅一帶爆發了大規模的穆斯林反清起事,後演變為回民大規模屠殺漢人的恐怖活動,史稱『同治回亂』。1873年被以漢人湘軍為主的清朝軍隊鎮壓,只有西安城內未參加作亂的3萬回民得以倖存,其餘陝甘回民一部分逃亡,其餘人均已被軍隊展開報復性屠殺。

2. 陝西漢中的歷史誰知道

西周時期,地屬褒國。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取漢江中游楚國的漢中郡後,於南鄭(今漢台區東北)置漢中郡。楚、漢之際劉邦受封漢王,都南鄭。西漢移郡治於西城(今安康城區西北漢江北岸),新莽曾改稱新城郡。東漢復原名還治南鄭,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改名漢寧郡。建安二十年(215年)復原名,屬益州。三國魏景元四年(263年)於沔陽(今勉縣東)析益州地置梁州,西晉太康年間移治南鄭。南朝宋於南鄭僑設秦州及華陽、懷安等郡。
梁天監三年(504年)北魏在東部設梁州及漢中、晉昌、褒中、華陽、豐寧五郡,在西部設東益州及武興、 頭、落叢三郡。西魏廢帝元年(552年)改設為梁州及漢中、褒中、儻城三郡;洋州(治今西鄉)及洋川、豐寧、懷昌等郡;興州(治今略陽)及順政、 頭、落叢、華陽四郡。北周天和年間撤銷褒中、懷昌、 頭三郡,更漢中為郡為漢川郡。隋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廢郡存梁、洋、興三州。大業二年(606年)廢洋州,三年罷梁、興二州,復設漢川、順政(治今略陽)二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廢郡復設梁、洋、興三州,貞觀元年(627年)州屬山南道;開元十三年(725年)因梁州與涼州同音,更梁州為褒州;二十年復名梁州;二十一年析山南道於南鄭置山南西道。天寶元年(742年)罷州復設漢中、洋川、順政三郡;十五年移洋川郡治於興道縣(今洋縣);乾元元年(758年)復廢郡設梁、洋、興三州;興元元年(公元784年)升梁州為興元府。十國時後蜀更洋州為源州。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源州復名洋州,開寶六年(973年)府治兼為峽西路治,咸平四年(1001年)廢峽西路,於府治兼置利州路,南宋紹興十三年(1143年)增設大安軍,次年利州路分東、西二路,府治為利州東路治,興州為利州西路治;開禧三年(1207年)改興州為沔州。
元初廢大安軍及兩路,升興元府為西元路,屬陝西行中書省;至元二十年(1283年)沔州移治鐸水(今勉縣舊州鋪)。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興元路為漢中府,降洋州為洋縣;七年降沔州為沔縣。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改寧羌衛為寧羌州。清因之,漢中府轄寧羌州及南鄭、褒城、城固、洋縣、西鄉、沔縣、鳳縣、略陽八縣和留壩、定遠、佛坪三廳。1913年改府為道,改州、廳為縣。1914年改定遠縣為鎮巴縣。1925年佛坪縣治遷今址。1928年廢道,以縣屬省。1935年為陝西省第六行政督察專區。

3. 關於鎮巴的風土人情民風民俗寫一篇作文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

每年農歷的正月初一,是中國農歷的新年。在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日。因為過農歷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也把這個節日叫「春節」。

中國人過春節有很多傳統習俗。從臘月二十三起,人們就開始准備過年了。在這段時間里,家家戶戶要大掃除,買年貨,貼窗花,掛年畫,寫春聯,蒸年糕,做好各種食品,准備辭舊迎新。

春節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團聚的時候。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豐盛的年夜飯,說說笑笑,直到天亮,這叫守歲。除夕零點的鍾聲一響,人們還要吃餃子。古時候叫零點為「子時」,除夕的子時正是新舊年交替的時候,人們在這時吃餃子,是取「更歲交子」的意思。這也是「餃子」名稱的由來。
過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從初一開始,人們要走親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節的重要習俗。拜年時,大家都要說一些祝願幸福、健康的吉祥話。

春節習俗——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鍾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高興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聲響是辭舊迎新的標志、喜慶心情的流露。經商人家。放爆竹還有另一番意義:他們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為了新的一年大發大利。不過,據舊習認為,敬財神要爭先,放爆竹要殿後。傳說,要想發大財者,炮仗要響到最後才算心誠。舊時,從春節子夜開財門起,就有送財神的,手拿著一張紙印的財神在門外嚷著:「送財神爺的來啦!」這時屋裡的主人,為了表示歡迎財神,便拿賞錢給來人,送財神的口中,當然總免不了要說些吉利話。例如:「金銀財寶滾進來」啦!「左邊有對金獅子,右邊有對金鳳凰」啦!等等之類的口彩。另外還有一種就是裝扮成財神爺的模樣,身穿紅袍,頭戴紗帽,嘴上掛著假鬍子,身上背著一個收錢的黃布袋,後面跟著幾個敲鑼打鼓的,挨家挨戶地去散發財神爺像,以便討賞錢。每到人家門口,就唱起:「左廂堆滿金銀庫,右邊財寶滿屋堆。」一大堆討吉利的話,不絕於口,直到主人歡喜地接過那張紅紙財神爺像,給他們些錢,扮財神的這些人,連聲道謝之後,就起勁地敲打一陣,在咚咚鏘鏘的鑼鼓聲中,轉到別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裡後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時,這種禮俗很盛。因各地禮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將祖先牌位依次擺在正廳,陳列供品,然後祭拜者按長幼的順序上香跪拜。南方人還在祭祖之後,查看歷書上所載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燈籠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鳴爆竹,開門出行,迎接喜神,稱「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尋」,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為趨吉、祈求神靈保佑一年百事順遂。除夕守歲是整夜不睡、通宵達旦的。是夜,主婦們忙著掛燈結綵,張貼春聯,剪窗花,貼年畫,紅紅綠綠把房子裝飾得花團錦簇,為節日增添了濃郁的氣氛。孩子們最盼望的事也許就是壓歲錢了。壓歲錢是由長輩發給晚輩的,有的家裡是吃完年夜飯後,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給晚輩,並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裡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後,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後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卧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

人們的傳統觀念,總是喜歡在過年時,多討些好彩頭,希望一切順利,這其中有許多舊習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掃帚之俗,以為新年使用掃帚將會把運氣掃走,掃去財運,新的一年會難交好運。假使非要掃地不可,須從外頭掃到里邊。為使此俗流行,還定正月初一為「掃帚生日」。新年也不可罵孩子,說話必須特別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飯碗,大家也絕不罵他,反而說他「歲歲平安」,因「碎」「歲」諧音沖一沖不祥的氣氛。新年裡,大人最怕小孩子說溜了嘴,開年講些不太吉利的話,除了橫關照豎關照,有的地方還用塊紅布或草紙向孩子們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當作屁股,即使說出不吉利的話來,也等於放屁。還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於枕邊,叫做「壓歲果子」。橘子、荔枝諧音「吉利」,以求來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區還有一種習俗,就是偷財神爺像,而且偷到後要把它藏在褲襠里,以取「財神入庫(褲)」這句成語的意思。在這些異想天開的趣俗之中,埋藏著歷代多少勞苦百姓獻媚命運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節早晨,開門大吉,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燦若雲錦,稱為「滿堂紅」。這時滿街瑞氣,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貼窗花

新春佳節時,許多地區的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上各種剪紙一一一窗花。窗花不僅烘託了喜慶的節日氣氛,而且也為人們帶來了美的享受,集裝飾性、欣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

剪紙是一種非常普及的民間藝術,千百年來深受人們的喜愛,因它大多是貼在窗戶上的,所以人們一般稱其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春節習俗——貼福字

每逢新春佳節,家家戶戶都要在屋門上、牆壁上、門楣上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據《夢梁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士庶家不論大小,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換門神,掛鍾旭,釘桃符,貼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貼春牌」即是寫在紅紙上的「福」字

「福」字現在的解釋是「幸福」,而在過去則指「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託了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也是對美好未來的祝願。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嚮往和祝願,乾脆將"福"字倒過來貼,表示"幸福已倒""福氣已到"。"福"字倒貼在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璋當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後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上一個「福」字。馬皇後的旨意自然沒人敢違抗,於是家家門上都貼了「福」字。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皇帝聽了稟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後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漳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於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後。

民間還有將「福」字精描細做成各種圖案的,圖案有壽星、壽桃、鯉魚跳龍門、五穀豐登、龍鳳呈祥等。過去民間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說法,「福」字以前多為手寫,現在市場、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節習俗——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

年三十守歲,俗名「熬年」。為什麼稱作「熬年」呢?民間世世代代流傳著這么一個有趣的故事:相傳,在遠古的洪荒時代,有一種凶惡的怪獸,人們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獸就要從海里爬出來傷害人畜,毀壞田園,降災於辛苦了一年的人們。人們為了躲避年獸,臘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關緊大門,不敢睡覺,坐等天亮,為消磨時光,也為壯膽,他們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獸不再出來,才敢出門。人們見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賀道喜,慶幸沒被年獸吃掉,這樣過了好多年,沒出什麼事情,人們對年獸放鬆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獸突然竄到江南的一個村子裡,一村子人幾乎被年獸吃光了,只有一家掛紅布簾、穿紅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無事。還有幾個童稚,在院里點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紅,竹子燃燒後"啪啪"地爆響,年獸轉到此處,看見火光嚇得掉頭逃竄。此後,人們知道年獸怕紅、怕光、怕響聲,每至年末歲首,家家戶戶就貼紅紙、穿紅袍、掛紅燈、敲鑼打鼓、燃放爆竹,這樣年獸就不敢再來了。古人把竹竿燃燒後,竹節里的空氣膨脹,竹腔爆裂,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這也即是"爆竹"的由來。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紅,常常被年獸吃掉。這事後來傳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兒,他為了拯救人們,決心消滅年獸。有一年,他待年獸出來時,就用火球將它擊倒,再用粗鐵鏈將它鎖在石柱上。從此,每到過年,人們總要燒香,請紫微星下界來保平安。

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全家人圍坐在一起,茶點瓜果放滿一桌。大年擺供,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還要供一盆飯,年前燒好,要供過年,叫作「隔年飯」,是年年有剩飯,一年到頭吃不完,今年還吃昔年糧的意思。這盆隔年飯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來煮,北京俗話叫「二米子飯」,是為了有黃有白,這叫作「有金有銀,金銀滿盆」的「金銀飯」。不少地方在守歲時所備的糕點瓜果,都是想討個吉利的口彩:吃棗(春來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長生果(長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邊吃邊樂,談笑暢敘。也有的俗戶人家推牌九,擲骰子,賭梭哈,打麻將,喧嘩笑鬧之聲匯成了除夕歡樂的高潮。

春節習俗——拜年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拜年一般從家裡開始。初一早晨,晚輩起床後,要先向長輩拜年,祝福長輩健康長壽,萬事如意。長輩受拜以後,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在給家中長輩拜完年以後,人們外出相遇時也要笑容滿面地恭賀新年,互道「恭喜發財」、「四季如意」、「新年快樂」等吉祥的話語,左右鄰居或親朋好友亦相互登門拜年或相邀飲酒娛樂。

古時,倘或坊鄰親朋太多,難以登門遍訪,就使遣僕人帶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各家門前貼一紅紙袋,上寫「接福」兩字,即為盛放飛帖之用。至今的春節贈送賀年片、賀年卡,便是這種古代互送飛帖的遺風。

隨著時代的發展,拜年的習俗亦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和形式。現在人們除了沿襲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興起了禮儀電報拜年和電話拜年等。

中國傳統節日――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是中國民間傳統的元宵節。因為正月又叫元月,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裡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這個節日就叫元宵節。

元宵節,中國人有賞燈和吃元宵的習俗。俗話說「正月十五鬧花燈」,因此,元宵節也叫燈節。

元宵節賞燈的習俗到現在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元宵節這天,到處張燈結綵,熱鬧非常。夜晚一到,人們就成群結隊地去觀賞花燈。五光十色的宮燈、壁燈、人物燈、花卉燈、走馬燈、動物燈、玩具燈……匯成一片燈海。有的花燈上還寫有謎語,引得觀燈人爭先恐後地去猜。

元宵節吃元宵是中國人的傳統習俗。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有這種食品了。元宵是一種用糯米粉做成的小圓球,裡麵包著用糖和各種果仁做成的餡,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因為這種食品是在元宵節這天吃,後來人們就把它叫做元宵了。中國人希望諸事圓滿,在一年開始的第一個月圓之夜吃元宵,就是希望家人團圓、和睦、幸福、圓圓滿滿。

4. 陝西省安康市 的歷史資料

安康市地處「秦頭楚尾」,位於陝西最南邊,山川秀麗,資源豐富,歷史悠久。

陝西省迄今發現的最大的南宋墓葬上許家台古墓,近日在地處陝南的安康市建民鎮佘家窯村被初步發掘整理。該墓葬是南宋抗金名將王彥為其父母所建的合葬墓。
陝西安康本數據來源於網路地圖,最終結果以網路地圖數據為准。
這座古墓全長三十二點零四米,墓道長二十四點七四米,寬二點零二米,墓深五點二四米。墓道由十九排九千三百餘塊方、條形封門磚砌成,墓底有完整的排水系統。墓門正面寬七點零五米,高三點五五米,為仿木結構磚雕建築。墓室門前立二石碑,左書「宋故贈武略大夫綏德府君王公之墓」,右書「宋故太碩人綏德府君王公妻馬氏」,該形制較為少見。碑刻文字介紹了墓主人姓名、籍貫、卒年,王彥官職、食邑,以及王彥於紹興三十年(即公元一一六零年)八月十五葬其父衣衾與其母遺體於金州石泉縣來蘇鄉越瓜里的經過。

王彥是與岳飛齊名的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在朝廷身居要職。他領導的八字軍英勇頑強,在抗敵衛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彪炳青史。此次發現的王彥父母合葬墓中,仿木磚雕結構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石碑上關於王彥的出生地、官階等記載可補充史書的不足。另外,據此還可推斷地理志所載石泉與今天石泉縣的范圍不同。

該墓葬在考古研究上還存在以下疑點:一是墓道雕花數量眾多而在墓室中卻找不到;二是墓中沒有人骨;三是南宋葬俗,墓中多俑,而該墓沒有任何陶俑殘片;四是碑文載「意先君平皆出處之大節也,見於志銘,故不復書」,其父母生平事跡應見於墓誌,而墓室中並無墓誌。這些疑點有待於專家在進一步研究中逐一揭密。

人文史可上溯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境內即有先民在越河川道及漢江兩岸繁衍生息。據文物部門調查和考古發掘,在全區境內,已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四十餘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安康五里花園柏樹嶺、柳家河、張家壩;嵐皋肖家壩;漢陰阮家壩;紫陽馬家營;旬陽李家那,龔家梁,新天鋪等遺址,比較完整地展現了先民的聚落。出土的新時器文物,既有半坡文化類型的特點,也有廟底溝文化風格,同時也有李家村文化和屈家嶺文化類型風采,又具有濃郁的地方文化特點。

夏代,安康屬梁州的一部分。據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尚書·禹貢》記載,將全國分為九州,稱「華陽黑水惟梁州」,唐代學者認為梁州為今漢中、安康、商洛一帶。

商周時期,安康成為庸國的封地,史稱上庸,為「群夷之國」。商朝建立政權後,對周圍的部族大加征討和掠奪,漢水流域的各部族也未能倖免。在武王伐紂的戰役中,庸人參加,並能征善戰。西周時期,曾破昭王膠船,使昭王君臣溺死於漢水。後來穆王、宣王相繼南征,均無功而返。後王室衰微,郡國兼並,東周安康隸楚、隸蜀、隸秦,更變頻繁。這一帶部族也被新起的五霸之一楚兼並。據《太平寰宇記》載:「金州於戰國為楚地,附庸地,後為楚所滅,復為楚地」。

春秋戰國時期,安康處「秦頭楚尾」,地扼南北要沖,公元前611年庸國被秦、巴、楚三分,安康成為秦楚必爭之地。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在安康漢江北岸台地(今天的中渡台)設西城縣,屬漢中郡,郡治設在西城。秦統一六國(前221年),劃漢水上游為漢中郡,西城縣為漢中郡治,領十二縣,轄今漢濱、漢陰、石泉、紫陽、嵐皋、平利、鎮坪七縣。

西漢沿襲秦制,漢中郡下設西城、安陽、長利(今天平利縣)、旬陽、錫(今天白河縣)五縣,治所西城縣。西城縣轄今天漢濱區的大部和紫陽、嵐皋全境。東漢建武元年至六年(25-30年)劉秀遣將軍李通領兵,與巴蜀公孫述戰於西城,取漢中地,郡治改遷南鄭,隸益州刺史部。西城縣轄今漢濱區、嵐皋、紫陽、平利和鎮坪五縣。東漢建安二十一年(215年),曹操攻佔漢中,分郡之東部即安康為西城郡,劃歸荊州,西城郡轄今漢濱、嵐皋、紫陽、平利和鎮坪五縣區。

三國曹魏黃初二年(221年),取「曹魏興盛」之義,設魏興郡,轄七縣。

西晉沿之。據《興安府志》載: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為安置巴山一帶流民,取「萬年豐樂、安寧康泰」之意,將安陽縣更名為安康縣,「安康」從此得名。

南北朝時期,安康先屬南朝,後屬北朝,先稱直州,西魏廢帝三年(554年)設金州,因越河川道出麩金得州名,隸屬魏興郡。北周武成二年(560年),撤西城縣改稱吉安縣。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治所遷回西城,縣城改建漢江南岸,轄今漢濱、嵐皋、平利和鎮坪四縣區。北周末年廢縣,復設魏興郡。

隋朝復設西城郡。開皇十八年(598年)改稱吉安,屬金州。大業三年(公元607年)撤金州,設西城郡,吉安改稱金川,轄六縣。十三年(公元617年)郡縣俱廢。

唐、五代、宋設金州安康郡,轄西城、漢陰、平利、旬陽、淯陽、石泉等六縣。

元朝設金州,屬陝西行中書省興元路。至元年間(1279-1294年),金州改為散州,下不轄縣,轄區相當於今漢濱、平利、鎮坪、白河、旬陽、紫陽、嵐皋、漢陰、石泉和鎮安十縣境地。

明代仍設金州,萬曆十一年(1583年)漢江洪水覆沒金州城,遂於城南趙台山下築新城,並易名為興安州,屬漢中府。二十三年(1595年)興安州從漢中府劃出,直屬陝西布政司,領漢陰、平利、旬陽、紫陽、白河、石泉等縣。

清順治四年(1647年)興安州遷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設興安府,並漢陰縣地設安康縣,領安康、平利、旬陽、白河、紫陽、石泉等六縣,屬陝西布政司領。

辛亥革命後,即民國二年(1913年)陝西省撤消府、州、廳,省下設道、縣兩級,安康在清代六縣基礎上新增四縣歸漢中道。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廢道而直隸於省;二十四年(1935年)設為陝西省第五行政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十縣。

建國後,1950年設市,1954年撤銷安康市改設城關區,隸屬安康縣管轄。1988年9月15日復設市,中共安康地委和安康地區行政公署駐地安康市。公元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安康地區撤地設市。

國務院2000年6月23日國函〔2000〕81號批復:

一、同意撤銷安康地區和縣級安康市,設立地級安康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漢濱區。

二、安康市設立漢濱區,以原縣級安康市的行政區域為漢濱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五星街。

三、安康市轄原安康地區的漢陰縣、石泉縣、寧陝縣、紫陽縣、嵐皋縣、平利縣、鎮坪縣、旬陽縣、白河縣和新設立的漢濱區。
新組建的中共安康市委員會、中共安康市紀律檢查委員會於2000年12月正式對外辦公,撤地建市後,原縣級安康市改為漢濱區。地級安康市於2001年元月1日正式掛牌成立。安康市人大常委會、安康市人民政府、政協安康市委員會、安康市中級人民法院、安康市人民檢察院相繼對外辦公。地級安康市下轄漢濱、漢陰、石泉、寧陝、紫陽、嵐皋、平利、鎮坪、旬陽、白河十縣區。

5. 回復:鎮巴有真正的文化人嗎

中國在先秦(公元前年)時代,「帝居」或「民舍」都稱為「宮室」;從秦漢(公元前後年)起,「宮室」才專指帝王居所,而「第宅」專指貴族的。漢代規定列侯公卿食祿萬戶以上、門當大道的稱「第」,食祿不滿萬戶、出入里門的稱「舍」。近代則將宮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築統稱為民居。
中國木構架體系的屋在新石器時代後期就已經萌芽。公元前~前年的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文化遺址反映出當時木構技術水平。公元前第 5千紀的中國中西部的陝西省西安半坡遺址和臨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遺址顯示了當時村落布局和建築情況,說明依南北向軸線、用屋圍成院落的中國建築布局方式已經萌芽。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現存的民間類型,可歸納為下列六類:
一、木構架庭院式
這是中國傳統的最主要形式,其數量多,分布廣,為漢族、滿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數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這種以木構架屋為主,在南北向的主軸線上建正廳或正,正前面左右對峙建東西廂。由這種一正兩廂組成院子,即通常所說的「四合院」、「三合院」。長輩住正,晚輩住廂,婦女住內院,來客和男僕住外院,這種分配符合中國封建社會家庭生活中要區別尊卑、長幼、內外的禮法要求。這種形式的遍布全國城鎮鄉村,但因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點。其中四合院以的四合院為代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
二、「四水歸堂」式
中國南部江南地區的名稱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體一致,只是院子較小,稱為天井,僅作排水和採光之用(「四水歸堂」為當地俗稱,意為各屋面內側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這種第一進院正常為大廳,院子略開闊,廳多敞口,與天井內外連通。後面幾進院的子多為樓,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頂鋪小青瓦,室內多以石板鋪地,以適合江南溫濕的氣候。江南水鄉往往臨水而建,前門通巷,後門臨水,每家自有碼頭,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三、「一顆印」式
雲南省(中國西南部)的「一顆印」式可以作這類的代表,在湖南(中國南部)等省稱為「印子」。這類布局原則與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屋轉角處互相連接,組成一顆狀「一顆印」式建築為木構架,土坯牆,多繪有彩畫。
四、大土樓
大土樓是中國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圍成環形的樓。一般為 3~4層,最高為6層,包含庭院,可住50多戶人家。庭院中有廳堂、倉庫、畜舍、水井等公用屋。這種防衛性很強。客家人為保護自己的生存創造獨特的建築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五、窯洞式
窯洞式主要分布在中國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陝西、甘肅、青海等黃土層較厚的地區。利用黃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窯洞。這種窯洞節省建築材料,施工技術簡單,冬暖夏涼,經濟適用。窯洞一般可分為靠山窯、平地窯、磚窯、石窯或土坯窯三種。
六、干闌式
干闌式主要分布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貴州、廣東、廣西等地區,為傣族、景頗族、壯族等的形式。干闌是用竹、木等構成的樓居。它是單棟的樓,底層架空,用來飼養牲畜或存放東西,上層住人。這種建築隔潮,並能防止蟲、蛇、野獸侵擾。

中國北方民居建築特點
我國歷史悠久,疆域遼闊,自然環境多種多樣,社會經濟環境亦不盡相同。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築形式,這種傳統的民居建築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環境的烙印,生動地反映了人與自然的關系。
中國北方黃河中上游地區窯洞式較多,在陝西、甘肅、河南、山西等黃土地區,當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內開鑿橫洞,並常將數洞相連,在洞內加砌磚石,建造窯洞。窯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涼,節省土地,經濟省工,將自然圖景和生活圖景有機結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築形式,滲透著人們對黃土地的熱愛和眷戀。
(一)北院落民居(以四合院為主)——民居
四合院是地區乃至華北地區的傳統。其基本特點是按南北軸線對稱布置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門內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正位於中軸線上,側面為耳及左右廂。正是長輩的起居室,廂則供晚輩起居用,這種莊重的布局,亦體現了華北正統、嚴謹的傳統性格。地區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風沙,因此,設計注重保溫防寒避風沙,砌磚牆,整個院落被屋與牆垣包圍,硬山式屋頂,牆壁和屋頂都比較厚實。
中國北方院落民居以四合院最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門開在東南角,稱「坎宅巽門」,認為是吉利的,實際上也有利於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間的變化。進入大門西轉為外院,安排客,仆和廚、廁。從外院向北通過一座華麗的垂花門進入方正而大的內院,北面正稱堂,供奉「天地君親師」牌位,家庭禮儀,接待尊貴賓客,其左右耳居住長輩和用作書。院兩側的廂是後輩居室。各以「抄手游廊」相連,不必經過露天,在廊內也可坐賞院中花樹。
四合院所以有名,還因為它雖為居住建築,卻蘊含著深刻的文化內涵,是中華傳統文化的載體。四合院的營建是極講究風水的,從擇地、定位到確定每幢建築的具體尺度,都要按風水理論來進行。風水學說,實際是中國古代的建築環境學,是中國傳統建築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風水理論,千百年來一直指導著中國古代的營造活動。除去風水學說外,四合院的、雕飾、彩繪也處處體現著民俗民風和傳統文化,表現一定歷史條件下人們對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壽字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以花瓶內安插月季花的圖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於門管、門頭上的吉辭祥語,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聯,以及懸掛在室內的書畫佳作,更是集賢哲之古訓,采古今之名句,或頌山川之美,或銘處世之學,或詠鴻鵠之志,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國傳統文化的殿堂。
四合院親切寧靜,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庭院方正,利於冬季多納陽光。東北氣候寒冷,院子更加寬大。以南夏季西曬嚴重,院子變成南北窄長。西北風砂很大,院牆加高。
(二)內蒙民居
蒙古包是內蒙古地區典型的帳幕式,以氈包最多見。內蒙古溫帶草原的牧民,由於游牧生活的需要,故鄉以易於拆卸遷徙的氈包為住所。傳統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遷徙有4次,有「春窪、夏崗、秋平、冬陽」之說,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區流動放牧的產物。
(三)寧夏民居
寧夏地處西北遠離海洋,降水少、溫差大,氣候嚴寒,大陸性氣候特徵明顯,冬春乾旱多風沙,盛行偏北風,故一般不開北窗。為保溫防寒,採取廂圍院形式,且屋緊湊,屋頂形式為一面坡和兩面坡並存。
(四)陝北民居(西北窯洞)
窯洞式是陝北甚至整個黃土高原地區較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為靠崖窯、地防窯和磚石窯等。靠崖窯是在黃土垂直面上開鑿的小窯,常數洞相連或上下數層;地坑窯是在土層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開挖窯洞;磚石窯是在地面上用磚、石或土坯建造一層或兩層的拱券式屋。黃土高原區氣候較乾旱,且黃土質地均一,具有膠結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質疏鬆易於挖掘,故當地因地制宜創造性地挖洞而居,不僅節省建築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涼的優越性。由於地坑式窯洞難於防禦洪水的侵襲,且隨著經濟條件的改善,近年來,一些地方已經放棄了地坑式窯洞的修造,並陸續在地面上營建磚木結構屋而居。
窯洞是一種特殊的「建築」,不是用「加法」而是以「減法」即「減」去自然界的某些東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間。流行在中國西北部黃土高原地區。深達一二百米、極難滲水、直立性很強的黃土,為窯洞提供了很好的發展前提。同時,中國西北部地區氣候乾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較少等自然狀況,也為冬暖夏涼、十分經濟、不需木材的窯洞,創造了發展和延續的契機。
窯洞有崖窯、地窯和箍窯三種:
崖窯:即沿直立土崖橫向挖掘的土洞,每洞寬約3~4米,深5~9米,直壁高度約2米余至3米余,窯頂掘成半圓或長圓的筒拱。並列各窯可由窯間隧洞相通。也可窯上加窯,上下窯之間內部可掘出階道相連。
地窯:是在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再在地坑各壁橫向掘窯,多用在缺少天然崖壁的地段。人在平地,只能看見地院樹梢,不見屋。
箍窯:不是真正的窯洞,是以磚或土坯在平地仿窯洞形狀箍砌的洞形屋。箍窯可為單層,也可建成為樓。若上層也是箍窯即稱「窯上窯」;若上層是木結構屋則稱「窯上」。
(五)山西與山東民居
山西太行山區與山東膠東丘陵一帶兩地民居形式類似,單門獨院,有門樓,兩面坡屋頂。由於山高石料普遍,依照傳統上建築材料就地取材原則。故磚石較多。山西民居還多見磚雕等裝飾。兩地緯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異,故屋頂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勢較高,東南面有東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擋海洋氣流,降水不多(<毫米/年);後者廣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較多(>毫米/年),為便於排水屋頂坡度較陡。
(六)陝南居民
陝南地區,有山坳、河沿和平壩,居民根據地勢、原料等條件,建有多種居民,傳統的住有石頭、竹木、吊腳樓、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頭:多建於山區,鎮巴、安康、西鄉山區很普通遍,顧名思義,石頭以石為基本材料。通常是後牆靠山崖,三邊以石頭砌牆,屋頂木架上鋪以油頁石板。石頭經風耐雨,造價低廉。
竹木:四壁用圓木壘成,並留有門窗。屋頂用毛竹搭在木樑上,再以竹篾條結成以蓼葉覆蓋。有的人家在橫樑上架木,上鋪密竹,抹上灰泥,成為頂樓,上置火塘,用以熾烤和存放糧食。竹木多建於抹邊及山坳,南鄭、寧強和城固等山區常見。
吊腳樓:多建於沿江集鎮。吊腳樓以木樁或石為支撐,上架以樓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塗灰泥。屋頂鋪瓦或茅草。吊腳樓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樓。吊腳樓是遠古巢居的發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見於平壩城鎮。三合院有正3間,中間為堂屋,東西為廂2-3間。正前方屋檐外伸,可用來吃飯、歇腳。廂開間比正小,兩端有圍牆相連,牆中間朝南開門。四合院由正、廂和過門組成,中間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講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磚石、木料為基本材料,大門多向南。忌朝西。 隨著款方經濟的發展,農村磚和城樓日益多起來。

6. 鎮巴歷史

夏、商時屬梁朝域。東周為楚地。東漢永元七年(95年)漢和帝封平定西域名將班超為定遠侯,縣地為其封邑,置定遠域,亦名平西域、班城。三國蜀漢章武元年(221年)析城固縣南部建南鄉縣,轄今鎮巴、西鄉兩縣地,縣城設在歸仁山,即今本縣漁渡鎮漁渡壩古城堡,此乃鎮巴建縣之始。清嘉慶七年(1802年)析西鄉南24地,取「漢定遠侯封邑」之意置定遠廳,其後,鎮巴的縣級行政區設置即穩定。民國二年(1913年)廢廳改稱定遠縣,後3年改名鎮巴縣。1932年,紅四方面軍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於次年9月在縣境南部赤南鄉曾建陝南縣。1935年2月紅四方面軍離境長征,陝南縣名消失。1949年12月17日鎮巴和平解放,1949年12月19日鎮巴縣人民政府成立。革命根據地的建立1932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政委陳昌浩及中共中央派往四方面軍的代表張國燾等,率紅軍十、十一、十二、七十三師及少共國際團,離開鄂豫皖蘇區,實行戰略轉移,經過兩個多月的轉戰跋涉,行程1500公里,殲敵近萬名,終於擺脫了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於12月9日到達漢中盆地作短暫休整。此間,獲悉四川各路軍閥於川西酣戰,川北國民黨軍防務空虛,四方面軍先遣部隊和主力部隊共14000餘人分別於12月18日、21日揮師南下,勝利抵達川陝邊界的鎮巴西鄉街和通江縣兩河口,遂兵分3路,一舉攻克通江、南江、巴中3縣,創建了川陝革命根據地,12月29日在通江建立川陝蘇維埃政權—川陝省臨時革命委員會,1933年2月正式選舉成立川陝省工農民主政府。1932年12月,紅軍先後派部隊和地方工作隊進入鎮巴縣境,宣傳紅軍宗旨、政策,消滅國民黨駐軍和地方反動民團、土匪,在簡池、長灘、坪落、鹽場、漁渡壩、仁村(過街樓)、長嶺、黎壩等地組織發動群眾,建立黨的地方組織和蘇維埃政府,開展武裝斗爭,鎮壓土豪,實行土地革命。先後建立縣委、縣蘇維埃政府各1個,區委、區蘇維埃政府各4個,鄉黨支部2個,鄉蘇維埃政府25個,村蘇維埃政府88個,交通站2個,發展根據地998.33平方公里,游擊區903.1平方公里,組建20支游擊隊,18支赤衛軍,參加數百次戰斗,千餘人參加紅軍。紅四方面軍在創建川陝革命根據地兩年多時間里,鎮巴蘇區人民在地方黨組織和各級蘇維埃政府領導下,為建立、發展、保衛根據地進行了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斗爭,擁護紅軍,支援紅軍,參軍參戰。革命根據地剛建立時,各級蘇維埃政府發動群眾,組織赤衛軍、游擊隊籌集糧秣支援紅軍。核桃樹鄉打富籌糧22萬公斤,蒿坪寺鄉群眾自動獻糧270餘公斤送給空山壩、核桃樹、白家梁等地紅軍,聞家坪鄉群眾家家戶戶做布鞋、磨豆腐慰問蘇家坡紅軍,赤北區群眾不僅慰問當地紅軍,還組織鼓樂隊,打著彩旗,抬上豬羊肉、豆腐等派代表到四川通江縣洪口慰問紅軍。陝南縣組織婦女扎鞋隊、洗衣隊為紅軍做鞋襪數千雙。1933年2月,紅軍初建根據地,立足未穩,四川軍閥田頌堯、劉存厚、楊森便發動對紅軍的「三路圍攻」。核桃樹鄉游擊隊50餘人,統一編入紅軍二一九團,參加了南江等地的戰斗。簡池區游擊隊編入赤北獨立營,赴四川通江空山壩等地配合紅軍作戰;1933年10月四川軍閥再次從南線對紅軍「六路圍攻」,鎮巴蘇區人民與紅軍並肩作戰,對進犯之敵予以堅決反擊。范家窩塘區、鄉游擊隊、赤衛軍配合紅軍三十四團,於青崗坪、長嶺、降頭山等地痛擊敵人並一舉解放縣城;陝南縣軍區指揮部指揮游擊隊、赤衛軍在漁渡壩、溫家塝等地殲敵有生力量後,在大河口與敵決戰,迫敵後退,鞏固了川陝根據地北部防線。與此同時,陝南縣還抽調游擊大隊兩個分隊奔赴萬源參戰,動員全縣勞苦大眾籌糧籌款,組織運輸隊、擔架隊支前。陝南縣共籌糧數百萬斤,由赤衛軍、游擊隊源源不斷地運往前線。黎壩鄉婦女王三珍多次協助紅四方面軍總部設在黎壩的交通站購買食鹽、布匹等物資,並協助將物資運至四川。1933年6月紅四方面軍與駐扎在陝境的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簽定秘密的互不侵犯協議。1934年2月在十七路軍任少校參謀的武志平(中共地下黨員),以其公開身分前往蘇區,將所購的葯品、電池等物資從漢中經西鄉運抵本縣黎壩關門埡紅四方面軍總部設立的交接地點,打破了國民黨對蘇區的嚴密封鎖,此路線被後人稱之為「紅色交通線」。紅軍離開鎮巴後,土豪劣紳、民團土匪紛紛卷土重來,對蘇區各級組織的幹部、紅軍家屬進行階級報復,國民黨鎮巴縣政府成立清鄉委員會,捕殺革命群眾。簡池區委書記王再元、區革命肅反處長任興才、運輸隊長王仲祥等200餘人慘遭殺害;崔家鄉蘇主席馮聯輝一家8口,6人被害。簡池區偵探長田善珍,被大本團捆綁吊打,脫險後流落他鄉。但根據地人民在白色恐怖下,念念不忘黨的深情,紅軍的恩情,盼望紅軍早日歸來,終於盼來了當年隨紅軍長征的小戰士符先輝為師長的解放軍55師,於1949年12月重新解放了鎮巴。

7. 陝西鎮巴鐵佛寺的傳說

陝西鎮巴鐵佛寺的傳說,這個你可以到這個中國的佛教網上去查一下

8. 鎮巴水資源的歷史與現狀

鎮巴縣把水資源保護作為全縣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來抓,多措並舉強化對水資源保護,確保山青、水秀、環境優美。一是加強管理、強化執法。將水資源保護工作納 入縣對鎮的綜合目標考核,對全縣重點河段劃設禁采區,停辦了涇洋河流域河道采砂許可審批手續,重拳打擊河道亂挖亂采等違法行為。二是加強環評,防止污水排 放。對企業實施環評制度和繳納保證制度,要求污水企業要進行治理後方可向外排放,實施了每戶繳納10萬元排污保證金,若違章排放則從保證金中予以處罰,直 至關閉,建立起了最嚴格的排污監管制度,從源頭上扼制住河水受污染隱患。該縣去年4月投入4800萬元建成縣城生活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達8000立 方,均達標排放,確保了涇洋河下游水質安全。三是加強日常監管,確保水生態自然修復。河道管理部門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每年開展2-3次的集中專項整治活 動和不間斷的日常巡查檢查,加大違法行為的處罰,切實保護河流水生態系統與修復。水利局匯同環保部門設立了涇洋河下游縣界水質監測點1個,全天候監測河流 水質,河流水質均能達國家Ⅱ類標准。四是劃設水源地保護區,強化水源地保護。對全縣劃設水源地保護區,建立起了22個水源地保護區。對縣城重點取水地拉了 鐵絲網,安裝了監控探頭,安排專人值守和巡視水源保護區,發現問題及時有效處置,有效保護了全縣水資源。
請採納

9. 陝西漢中的主要縣區地名的由來

漢中市,轄漢台區和鎮巴、留壩、勉縣、西鄉、南鄭、城固、寧強、洋縣、佛坪、略陽10個縣。

漢中市歷史悠久,是漢家的發祥地。由於年代久遠,漢中地名(以及下轄各縣)的歷史發展過程難與當今的地名一一對上號。所以,首先把漢中的歷史沿革講述。
先秦時期,漢中地區在傳說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無法查證。《尚書·禹貢》中所謂「梁州」、《史記》中「褒國」皆被認為是漢中地區在史料和傳說中的體現。南鄭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水經注》載:「南鄭之號,始於鄭桓公。桓公死於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鄭稱。」但此說史家存疑。戰國中期,南鄭是秦蜀爭奪的要地。秦厲公26年(前451年),左庶長修築南鄭城。漢中,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漢中郡,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歷史。

漢台區
秦漢中郡,郡治南鄭,在今天漢中市漢台區。這里是劉邦稱王、平定三秦、成就漢室基業的發祥地,諸葛亮六伐曹魏的戰略大後方。古漢台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古遺。

鎮巴縣
夏、商時屬梁朝域。東周為楚地。東漢永元七年(95年)漢和帝封平定西域名將班超為定遠侯,縣地為其封邑,置定遠域,亦名平西域、班城。
三國蜀漢章武元年(221年)析城固縣南部建南鄉縣,轄今鎮巴、西鄉兩縣地,縣城設在歸仁山,即今本縣漁渡鎮漁渡壩古城堡,此乃鎮巴建縣之始。
清嘉慶七年(1802年)析西鄉南24地,取「漢定遠侯封邑」之意置定遠廳,其後,鎮巴的縣級行政區設置即穩定。
民國二年(1913年)廢廳改稱定遠縣,後3年改名鎮巴縣。
1949年12月17日鎮巴和平解放,1949年12月19日鎮巴縣人民政府成立。

留壩縣
本縣在明代以前,無縣級行政建置。
夏商時,境域屬梁州;周並梁於雍,境域屬秦地雍州。春秋時期為羌人所居;戰國時期屬白馬氐管轄。秦代,境域隸屬漢中郡。後劃歸隴西郡,統屬「故道縣地」。西漢時,境域南部屬漢中郡褒中縣地,北部及西部屬武都郡故道、沮、河池三縣地。東漢時期,境域仍之。張魯據漢中,改漢寧郡,本境南部屬之。三國時期,本境為蜀魏相爭的重要地帶。魏元帝景元四年(263),魏將鍾會率兵入漢中。是年,蜀國滅亡,本境歸魏,屬武都郡故道縣地。兩晉時期,本境歸益州,屬武都郡河池、沮、故道三縣地。其南部屬漢中郡褒中縣。南北朝時期,境屬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本境屬南岐州故道郡鳳州;西魏廢帝三年(554),改固道郡為歸真郡,改南岐州為鳳州。本境南屬漢中郡褒中縣,北屬歸真郡梁泉縣(鳳縣)。北齊廢帝乾明元年(560),本境北屬梁泉縣(鳳縣),南屬褒中縣。北周大成元年(579),本境屬兩當郡梁泉縣地,後屬順政郡靈道縣地。隋代,大業三年(607),廢鳳州置河池郡,治所梁泉縣,本境屬之;大業十三年(617),河池郡太守蕭瑀以郡降唐,本境隨之歸唐。北部屬河池郡梁泉縣地,南部屬順政郡褒城縣。唐代,初期和中期,境域均屬河池郡梁泉縣地。乾元元年(758),改河池郡為鳳州,境域屬之。南部屬山南西道興元府褒城縣。五代時期,境域屬鳳州梁泉縣地。後梁貞明元年(915),蜀主以王宗瑤為東北招討使,攻克鳳州,本境歸蜀。後唐同光三年(925)九月,魏王遣郭崇滔為招討使,率兵伐蜀,本境歸後唐。後漢天福十二年(947),蜀主命山南西道節度使孫漢韶攻克鳳州,設行營,本境復歸後蜀。後周顯德二年(955)十一月,本境又入後周之梁泉縣地。北宋時,本境北部屬陝西路(後改為秦鳳路)鳳州梁泉縣地。南部屬利州路興元府褒城縣地;南宋本境歸興元府(今漢中)管轄。端平三年(1236),蒙古兵攻克武休關,本境歸元。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本境遂為興元路沔州所管;後至元二年(1337)十二月,「丙子,命興元府鳳州留壩鎮……立巡檢司」。至正二十三年(1363),境域由興元府鳳州管轄。
明代,洪武三年(1370),設留壩巡檢司,地屬鳳翔府鳳州。洪武七年(1374),歸漢中府鳳縣轄。弘治年間(1488~1505),遷留壩巡檢司駐廢邱關(留鳳關)。正德年間(1506~1521),移留壩巡檢司駐柴關(柴關嶺),縣地北屬鳳縣,南屬褒城縣。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設置留壩廳。
中華民國2年(公元1913年),改留壩廳為留壩縣。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年12月2日留壩縣成立人民政府。

勉縣
本縣原名「沔縣」,因沔水而得名。後因「沔」字生僻難認,1964年9月1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沔縣」改為「勉縣」。
西漢初平二年(191)張魯據漢中,改漢中郡為漢寧郡,沔陽縣屬之。
魏景元四年(263)置梁州,沔陽縣屬梁州漢中郡。
西晉武帝泰始三年(267)遷梁州治於南鄭,沔陽縣屬之。
......
清代,沔縣屬漢中府。
1912年為沔縣。1913年廢府設「漢中道」,沔縣屬之。1928年廢道,直屬於省。
1949年12月6日沔縣解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屬漢中專區、漢中地區。今屬漢中市。

西鄉縣
本縣自蜀漢章武元年(221)建治至今。
夏、商(約公元前21世紀一前11世紀)縣地屬梁州褒國附庸巴方。西周(前1027一前771)縣地屬雍州楚國。
秦(前221一前207)縣地屬漢中郡成固縣。
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劉備取漢中,縣地歸蜀。蜀漢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分成固縣南境置南鄉縣(即今西鄉、鎮巴二縣地),從此本縣脫離成固,獨立行政,仍為蜀漢益州漢中郡領轄。是年,蜀將張飛晉封「西鄉侯」,寄食采於南鄉縣。
西晉統一中國後,武帝太康二年(281),因張飛封侯西鄉,改南鄉縣為西鄉縣。
......
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10月1日成立。同年12月5日,西鄉解放。1978年屬陝西省漢中地區行政公署,1996年7月,漢中撤地設市後屬漢中市至今。

南鄭縣
南鄭因「鄭人南奔」而得名。自東漢起基本上一直為漢中的附郭首縣。
公元前770年,居住在今陝西華縣一帶的一小部分鄭國人為躲避犬戎侵略向南逃至漢中市區一帶(大部分人逃到了河南新鄭),並聚居在此,因與秦人有鄉黨之誼,便以「南鄭」來命名。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始置縣(治今漢中市區)。
南鄭在周代即為漢水上中游地區重鎮,戰國時期置縣。為陝西置縣最早的縣之一。
漢高祖劉邦為漢王時曾以南鄭為都城;漢末張魯在此建立政教(五斗米道)合一的政權將近30年。
1949年12月6日,南鄭縣解放。

城固縣
西漢著名外交家、絲綢之路開拓者--張騫的故鄉。
公元前312年,秦敗楚於丹陽,取楚漢中地,與秦漢中地置漢中郡,同時置城固縣。
......

寧強縣
寧強縣境,禹貢梁州之域。商及西周時代為氐羌所據。寧強原名寧羌。古屬梁洲,為氐羌據地。
秦統一六國後,縣境屬蜀郡葭萌縣。
三國 劉備據蜀,於建安二十二年(217),改葭萌縣為漢壽縣。
北周閔帝元年(557),宇文覺廢西魏恭帝自立,國號周,縣境屬北周利州晉壽郡興安縣。
隋 開皇十八年(598),改興安縣為綿谷縣。
明洪武三十年在縣城建寧羌衛,後置寧羌州。
1935年建立寧羌、陽平關兩個縣級蘇維埃政權。1942年元旦改為寧強縣。

洋縣
古屬梁、雍之域。 洋縣城區圖
[1]晉以前為城固縣轄地。西晉泰始三年(267年),始在境內置興道縣、黃金縣。 其後,時局多變,郡縣頻設。
西魏廢帝二年(公元553年)設洋州。唐乾元元年(758年)起為洋州州治所在地。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洋州為洋縣。
1949年12月4日,洋縣解放。

佛坪縣
據吳鎮烽著《陝西省志·行政建置志》載:「今縣地秦漢時是城固縣的一部分,蜀漢設立蒲池縣」,該書在三國、西晉、東晉、成漢、西魏等朝均記述蒲池縣,在今佛坪縣及寧陝縣西部。
佛坪於清道光五年(1825年)設廳。
1913年,佛坪廳改為佛坪縣。

略陽縣
先秦以前屬白焉氏族聚居地之東城,自西漢元鼎六(公元前111年),始建沮縣。曾用名沮縣、興州,武興、漢曲、順政。
五代屬前後蜀。置順政縣。
宋開禧三年(1207),改順政縣名略陽縣至今。
1949年12月9日略陽縣解放。

10. 鎮巴縣歷史。

這個不是一兩句話可以說得清楚的,你必須具體,關於哪些方面的?

熱點內容
中國房價歷史 發布:2025-07-05 16:22:07 瀏覽:309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