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縣歷史
⑴ 我在清朝與民國的地圖上發現現在安徽金寨西部的一大片土地當時歸河南,但我在百度上搜不到有關歷史
這是因國民黨政府設立「立煌縣」導致的。
1932年9月,在紅軍第四次反「圍剿」中,國民黨軍衛立煌部進占金家寨,國民黨政府為加強對鄂豫皖邊區的統治,於10月11日劃鄂、豫、皖三省交界處的河南商城、固始縣及安徽省的六安、霍邱、霍山3個縣計5個縣各一部分地區,在原屬六安縣的金家寨設立煌縣。
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是國民黨鄂豫皖大後方,安徽省臨時省會駐地(1938年6月27日至1945年11月)。民國36年9月2日,劉鄧大軍攻克立煌縣。4日,改立煌縣為金寨縣,以梅山鎮為縣城,直至1955年4月仍以金寨鎮為縣城。
⑵ 金寨縣原古城畈至今有多少年歷史
這個好像是從元朝開始起就有了吧,最近有大概七八百年歷史。
⑶ 金寨有哪些古老的習俗
1、放胡鴨fanghuya:
每到栽秧或者秋收割稻時節,就有外地人趕著成千上萬只小鴨子,來到湯家匯南溪一帶放牧,象侯鳥一樣准確。胡鴨通常排成很長很長的一排,跟著頭鴨,在田間小路上左右搖擺著行走,後面跟著放胡鴨的漢子,手裡拿著一根魚竿樣的長鞭,頂上系著一塊塑料薄膜或布片,吆喝和驅趕著鴨子,成為一道美麗的風景線
2、貨郎:
經常會有年紀四五十歲左右的人搖著撥浪鼓,挑著一副擔子,打開上面的蓋子,裡面有針線、盆、水瓢等常用的東西還有小孩的玩具什麼的,貨郎挨家挨戶的去每家問要不要買什麼。那時最希望的就是買貨郎櫃子里各種好玩的哨子、撥浪鼓什麼的,可惜一次也沒有買過,因為那時家裡都窮,大人更不會為你這無用的小玩意花錢。所以玩具只能自己做,所以自己用鐮刀削了木頭槍、用鐵絲做了彈弓、用竹片做了弓箭和寶劍。。。。雖然和買來的不能比,但也其樂無窮。
3、補鍋修傘和倒銅鏡:
農村大部分都比較省,壞了一點的東西捨不得扔掉,補一補再繼續用。所以以前經常會遇到補鍋修傘的。補鍋的一般是用錫塊化了之後補東西,除了鍋,一般還補鋁水瓢、盛菜用的缽子、燒水的銅或鋁做的水壺等東西。一般他們還順便給小孩倒銅鏡。用栗碳加溫,化開銅塊,在一個小模具里倒入銅液,冷卻後就成了銅鏡。銅鏡上一般都有八卦的圖,辟邪。
4、爆米花和炸泡果:
早期的是用手搖的火泡果鍋,一個帶風箱的爐子,上面一個可以轉的封閉黑鍋,轉載啊轉啊轉,壓力表上紅針差不多指向最高的時候,炸泡果的人就把黑鍋的閥門打開對著一個長口袋,然後一敲鍋口的一個開關,砰的一聲,無數的米就變成了一個個又酥又軟的膨脹大白米了。現在以柴油機驅動的爆米花機為多,出來的有很多形狀,以長筒狀中空泡果為多。小時候手搖的一般5毛錢一鍋,一鍋一碗米,那時還嫌貴。爆米花機的好像是一斤米一塊錢。
4、過年祭祖:
城市人一般只吃團圓飯,農村除團圓飯外,主要是祭祖。過年祭兩遍,頭遍祭菩薩,主要祭品是豬頭和酥的各種丸子、豆腐之類;第二遍祭老祖人即自己的祖宗。主要祭品是各種炒菜。祭祖的同時都要燃放大掛的鞭炮。
5、正月十五祭祖:
十五祭祖前兩遍和過年一樣,頭遍祭菩薩,二遍祭祖宗。但十五晚上還要去各祖宗先人的墳墓前祭祖,稱作「送燈」。送燈一般是白光蓮紙裁一下,粘成褲腿兒狀,然後在墳前空地上插上3-4根竹簽或木簽,裡面的中間點上蠟燭一支,再將「褲腿兒」套上,再燒些打過錢印的火紙,燃放鞭炮,向逝去的祖宗磕頭即完成。一個褲腿兒燈一般代表一戶人家去過,所以從墳前「褲腿兒」燈的多少就可以看出死者的子孫後代或本家是否發旺,是不是當地的大家族。
年前逝世並下葬的送燈儀式一般隆重一些,按照風俗去世者的女婿方會在初八至十五間選日子後組織一套鑼鼓、送一套對子匾、若乾花瓶、若干吊子燈等送到墳前拜祭。鄰居、自家一般只需在十五前送花瓶或吊子燈,十五晚本家/自家另需送「褲腿兒」即可。
每年十五的晚上,在夜色中可以看到遠處或近處的山上星星點點的褲腿兒燈發出的火光,那就是逝者的後人們為寄託哀思點燃的燭火。
一般通過墳前的碑文上可以看到去世者的子嗣名字,但也有很多沒有豎碑的墳無法判別,還有一些年代久遠或者是以前紅軍留下的無名烈士的無字墓,這些老墳一般老墳草長得很高而無人修繕,十五的時候也是沒有點燈和燒火紙的痕跡的,確實很遺憾。
6、清明祭祖。
主要是寄託哀思,一般只祭輩份較近的親人和逝世的前輩。輩份久遠的祖宗的墳一般不祭。清明祭祀大部分不燒紙,只放鞭炮、壓紙錢和修墳。
7、頭七、五七做道場:
去世的人死後頭七天和第五個七天內選某日做道場,主要是超度。
8、打醮jiao:
道士為人做法事,求福禳災。目前最常見的是給小孩打娘娘醮。
9、下禮和回門兒:候飯。
下禮是男女雙方同意婚事後,男方帶著聘禮到女方家來提親,下完禮基本就表示婚事已經定下來了(當然也有極少數因各種原因反悔的),一般是頭年下禮,二年結婚。如果當年下禮當年結婚,一般會認為男方要人太急或者女方急於出嫁,給人的感覺不好。
下禮除了女方父母家外,女方同宗的本家(如公老爺、公老太兒的本家)也要一並帶下聘禮,只是禮物稍輕,沒有女方父母家貴重沒有禮金而已。2000年左右我們家附近的下聘禮一般是禮金1-1.5W, 衣裳錢4-6K,另有一兩挑子籮筐,裡面是肉、掛面、饅頭之類的,女方本家的聘禮一般是12包糖、四瓶酒還有果子若干,籮筐里的饅頭掛面一般每家還會分到一些。當然這些東西不是白收的,下禮後的第二年正月,女方本家是要回門兒的,而且新女婿結婚後上門本家是要打發和候飯的。
10、喝喜酒:
即「紅白喜事」中的「紅事」。包括結婚、生孩子、喬遷新房等。以前結婚都是男方下禮,然後雙方請風水先生或算命先生選好黃道吉日,定為結婚的日子。結婚一般都選在冬天農閑的時候,因為這時候農閑可以找到幫忙的人(一般是本家,妯娌、嬸之類的負責切菜配菜,堂兄弟、叔等負責借桌子板凳、抬嫁妝、端盤子洗碗、寫對子貼對子等),為婚宴切配菜、准備板凳大桌子等東西。男方的婚宴一般需要三天時間,結婚前一天是給抬嫁妝的人備飯(抬嫁妝是辛苦活,如果女方家很遠、嫁妝又多的話會非常累人),第二天是正式的婚宴即結婚日(晚上可能有鬧洞房),第三天請幫忙的自家人吃飯。從結婚後第二天,新娘子就算是男方家的人了。
以前結完婚會「玩新娘子」,就是兩個本家的人把臉上塗上紅染、扎著紅帶子,把打扮好的新娘子夾在兩根杠子(木頭)中間綁上,然後就推著新娘子到男方的本家門口,一家一家挨家又唱又跳,把新娘子推過來推過去(很搞笑的),算認個親,也祈求發旺。本家比較少的(十家以下)一般一天搞定,本家比較多的(二三十家)一般需要兩三天才能玩完。
既然提到了嫁妝,就簡要說一下:嫁妝一般分為抬子和挑子。抬子一般是大件,像大衣櫃、坎箱(要知道坎箱里一定會裝上半坎箱稻穀的,所以非常重)、大床、10幾床被子等物件,挑子一般是縫紉機、電視機等小件。抬子有兩人抬的,有四人抬的。挑子一般是一個人挑。嫁妝的多少代表女方家是否富有(不過一般雙方家長會提前商量一下)。現在嫁妝一般都提前買好送入婚房,結婚的時候直接帶小件入洞房,不怎麼需要抬嫁妝了。
生孩子是女方到新家後的要發生的第一件大事,所以女方的娘家人這邊會非常重視,女方娘家這邊的嬸啊姑啊會提著老母雞、掛面、成塊的肉、新買的碗筷什麼的去看望,祝賀添丁加口。(記得碗里好像要裝滿米並用紅紙封起來?)
新房封頂,合大梁的時候,蓋房的人家會准備一兩籮筐各種糖、乾果(花生、白果、栗子等)、饅頭之類東西,蓋房的人站在樑上朝下面一把一把的扔這些糖果,稱為「撫喜果子」(結婚時在拜好堂後也會撫喜果子),以前生孩子、蓋房、結婚都會放露天電影,遠親近鄰都會過來看。
關於禮金:以前我初中時有一次無意間撿到一張破損的很久前的禮賬紙,上面的禮金都是張家打了兩個竹筐、李家編了兩個簸箕、王家打了兩條大板凳、林家送來一塊肉等,早期的禮金基本都是這些朴實實用的實物即禮物,後來逐漸演變成錢即禮金。而且禮金的數額也越來越大。真不知道這是時代的發展還是時代的倒退。
11、喝豆腐湯:
即「紅白喜事」中的「白事」。白事時門上一般貼的是白紙黑字的對聯,喜事時一般貼的是紅紙的對聯。席間會有死者後人磕頭道謝,主持的長輩會說「孝子謝」「孝孫謝」之類的話。
關於紅白事的酒菜:
我們那邊紅白事的酒席一般都是流水席,即一份一份的上菜,一直到賓客散盡。菜式上,青山燕子河一帶一般是冷盤加十大碗,南溪一帶也是大海碗或盤子,海碗是燉菜,盤子是炒菜,但似乎沒有定數,一般二三十道左右吧。
結婚之類的喜事除了冷盤外,一般第一份菜都是發肉,大概是紅火發財的意思。壽宴一般頭一碗是壽面。生孩子一般冷盤時會有一大盤紅雞蛋。雖然第一盤菜有區別,但是主要的熱菜基本都差不多,基本都是發肉、燉雞菠菜、燉豬蹄、羊/牛肉麵、肉丸湯、梨片湯、梭子肉、綠豆湯什麼的,一般都是按照一個燉菜、一兩個炒菜、一個湯的順序輪番上菜。
12、親戚的排位:
古時親和戚是分開的,親指族內即同姓的本家,戚言族外即姻親。現在親戚一般指姻親,同姓的本家均叫做自家,自家屬於自己人,不屬於親戚。親戚屬於「客」,來親戚了就是「來客了」,是需要隆重招待的。
親戚的排位:舅爺(女方的娘家人)—姑夫(男方的姊妹)—》姨夫(女方的姊妹)。紅白喜事時,如果有男方的舅頭或岳父母來的話,那他們一定是當次酒席中最尊貴最主要的一桌,而且這一桌肯定會安排在堂屋,決不會在偏房。親戚(客)坐上方,不同姓的鄰居、門口人、朋友等坐桌子兩邊,小輩和本家一般坐下方(下凡兒)。
13、方桌(八仙桌)的座次排列:
單次的請客或者客人來就餐的話,靠近懸掛中堂的那一方為主客的兩個座位,該方中靠左邊的座位是主座,右邊的座位是陪座。所以當你進門看見桌子上有人正吃飯的時候,正對著你的右邊那個人就是飯桌上的主客。
14、過年貼門對子、迎財神。
一般過年前一天貼門對子門神、走油酥果子、在鍋台上貼灶神和在碗櫃上貼「財神到」。財神到和灶神都是一張16K的薄紅紙,上面用黑墨印著財神和灶神的像。一般貼了門對子後算進入了新年,債主是不能再登門討債的。所以討債的看見你貼了門對子之後,下次只能過了正月十五才能來要賬。
15、拜干佬兒:
即拜乾爹。為了小孩好養活,求個吉利,所以在很小的時候根據屬相和八字,找一個八字相合的長一輩的成年人拜干佬兒,干佬兒會送一個含有新名字的「捷報」掛在堂屋,以後兩家就會走動頻繁。一般孩子成年以後,干親往來就會減少,孩子的父母、子女和孩子的干佬兒並沒有親戚關系,所以經常會有人說「干親只有一代親」,過了這一代就會疏遠。
16 續譜(還是序譜?)
補充一個算第16篇吧,不知道樓主同意否
家譜一般一二年更新換代一次,增補同姓家族中人口變遷和要聞要事,規模很大,需要相當的財力和人力,所以一二十年來一次。
17 建祠堂修社廟子
毛時代的祠堂被村部或者小學佔領了,社廟子被拆了
從八十年代末期開始,老百姓有重新修建社神廟,廟址選在鄉村水流的聚攏口。過去水田歸大地主所有,描述一個地主有多少田除了用擔斗升作為單位外,還可以直接說社廟子。例如,南溪某地主賭博一夜輸掉七個社廟子
修祠堂的事情到近些年才興起,很多村小學都搬離了原來的祠堂,祠堂重新歸還給老百姓了。同宗同祖的人開始建設他們的祠堂,規模也較大。
18 做社會(社廟子做會)
歸屬於同一個社廟子的老百姓(同一條河兩個「把口」之間的相鄰生產隊人員)每年聚集在一起,找些道士,披著電視劇裡面一樣的道袍跪在地上念經,燒香燒紙,為百姓祈求風調雨順。
19 打桐籽,打木子,打橡子,挖葛根;炸狗合子(狗獾),逮黃鼠狼子,打兔子;種白芍,窖茯苓,窖天麻,拔葯(采葯),種靈芝,種木耳。
打桐籽是把成熟的桐籽採摘下來去賣錢,主要用於榨桐油,打木子不知道做什麼用途,小時候漫山遍野很多路邊田邊都有木子樹和桐子樹,現在全砍掉了。唯獨橡子樹還在,分為大橡子和小橡子,似乎都可以打澱粉,製成營養品,小橡子樹叫斗笠樹,樹下可以躲雨。葛根的用途也一樣用來打粉。狗合子的皮很值錢,八十年代據說都能賣幾十上百塊,黃鼠狼子的皮也值錢。南溪區范圍內是著名的西山葯庫,有個像模像樣的葯材小市場,主要經營白芍,窖茯苓,窖天麻,其他草葯等。
20 講個「說媳婦生小孩」相關的吧
說媳婦就是介紹對象。因為本人沒有親身經歷,不一定對,錯了的話請樓下修改
結婚程序一般是提親,認親,下禮,接媳婦,中間還有什麼衣裳錢。提親的意思是男方看上那家閨女了,就找個很有面子的人做媒人去提親,以後的各種場次,這媒人都參加。雙方看中了後男方需要認親,目前的價位是2000元到5000元左右。再過一段時間,就下禮,現在價位大概兩萬以上了。新娘子一般一年後就生了(頭年說,二年嫁,三年生個胖娃娃)。順便寫個童謠:李大姐,快燒茶,給你小女兒說婆家,今年說,明年嫁,後年生個胖娃娃。
生了孩子第三天要洗個澡,可能叫三洗,第九天辦喜酒慶祝,叫小孩九天,娘家來很多女客人,過去還帶著小孩的「坐架子」,現在都變成童車了,小衣服小被子什麼的。
完了後小孩還有個周歲,再後邊就是十二歲打娘娘轎(可能是轎,非樓主寫的醮)。
21 屋子出水(音譯,可能出現通假字)
蓋屋蓋屋,傷筋動骨,可見蓋屋是多麼的不容易!
屋子出水的意思是新房子改成,慶祝一下。一般家庭主婦的娘家人需要送來屋子中間一間堂屋的大梁,還要來一套鑼鼓,有的還有其他傢具,當晚在主人家喝喜酒,級別不生孩子還要隆重。
22 送燈和抽燈籠
送燈一般有兩輪,第一輪是去世後的頭年十五,一般去世後不馬上入土,表示捨不得親人離去,懷念一下,要用個小房子陳放兩到三年(分為茅屋秋葺和瓦屋秋葺(音譯));陳放好了後再隆重入土。這兩輪主人家一般都受燈。
送燈是親戚或者鄰居家老人去世,買一盞紙燈送去,帶上爆竹蠟燭燒紙。紙燈按級別分為 對子扁,花瓶,吊子燈,葫蘆頭(前三者需要購買,葫蘆頭一般自製,沒錢買燈籠只好帶著葫蘆頭了)。對子扁方方正正,寫的有功德悼詞,擺在正中間位置,旁邊擺放花瓶,對子扁和花瓶都插在地上的泥土裡面。吊子等可以插入泥土,也可以懸掛起來,掛成一排,葫蘆頭隨便插在旁邊。燈籠裡面一律點上蠟燭,等蠟燭即將熄滅的時候,村裡的小孩子可以選擇自己喜愛的燈籠拿回去玩幾天,叫做抽燈籠。以前我的鄰居小孩,他爺爺死了所有燈籠都被他控制起來了,不經他許可是不能抽的,看誰順眼就發給誰,儼然成了老大,自己留了一大批好看的,可見抽燈籠在農村小朋友間是多麼隆重,有的小孩跑好幾里路抽燈籠。
23 打鑼鼓
每個較大的家族都有一套兩套鑼鼓,是所有家族同姓氏成員共同出資購買的,現在都被個人占為己有了,再過多少年會成為古董的。
或大或小的事情,一般都要打鑼鼓。最常見的鑼鼓在正月里,正月十五左右幾天較為集中。如果家在大路邊,有時候一天能看到三四套鑼鼓從門前經過。
一套鑼鼓分為如下幾種部件組成:大鼓一個,大羅一個,草帽一樣的銅鑼兩個一副,一套鑼鼓裡面大概有兩三副,麻鑼若干(像個炒菜的碟子,配一根棍子,可以高拋),其他的還有,說不上來了。鑼鼓的音律一般為,1,2,3;1,2,3;1,2,3,4,5,6,7.當然,還有其他比較復雜的音律。
24 鬧洞房送蠟
鬧洞房之前,洞房裡面只有新郎和新娘外配幾個丫頭小男孩什麼的,外加兩個身強力壯的守門員,其他人等一律在外邊。客人每人點一隻蠟燭,在堂屋中間開始說唱(像黑人的rap),這是農村表現才華的好機會,一般有頭有臉的人都會唱幾出,唱詞都是祝福恭喜類,為的是讓東家高興。唱了一遍後,客人秉燭從堂屋出發,排隊走向洞房。洞房守門員把門抵住門不讓進,然後客人來個唱段,如果唱段精彩,人群就會起鬨,場面變得熱鬧,這時候守門員才把這個會說會唱的人放進去,順便放兩三個不會唱的進去(有一次我跟在一個會唱的人後邊,一隻腳進去了一半,被守門員生生地擠在門縫,大哭大喊,裡面那兩個傻大個子還在擠)。後邊的接著唱
25 池塘相關
北方把池塘叫做坑或者溝,南方叫塘。北方一般並不是人人都見過池塘,但在南方,池塘隨處可見,從這個意義上講,塘和坑幾乎可以作為南北分界線了。
池塘的用途主要是水田灌溉,當然也可以洗菜洗衣,甚至洗米,也有在池塘盪尿桶子洗尿澆灌的。
與池塘相關的第一記憶是逮魚。
過去沒有打工的習俗,年輕力壯都在家,一個生產隊的幾乎人家共用一個池塘。頭年春天全塘人口合資放養魚苗,一般有鯉魚,草魚,鰱魚,大頭鰱子,少見青魚。第二年或者第三年冬天就可以收獲了,全塘人口聚集起來,按照投資入股的比例或者人口比例分得漁獲。
池塘的第二記憶是挖塘泥。
之前化肥很少,除了農家肥之外,肥料的主要來源是池塘的塘泥,本人95年左右還挖塘泥。
等放養的家魚都打撈起來後,乘著水干,村民們開始搶挖塘泥。用鐵鍬把塘泥產起來,拋到可以刪太陽的地方,等曬干後挑到自家地里作為基肥鋪撒在地里。
池塘的第三記憶是摸腳魚,釣黃鱔。
腳魚即為甲魚,或者叫王八,王八羔子就是指小腳魚,不知道為什麼變成了一句罵人的流行用語了。甲魚可以釣,也可以摸,用個鐵棍子捅搗甲魚的石洞,聽到震耳發聵的聲音,這傢伙就受不了了爬出來。池塘的黃鱔一般個頭特別大,我家門口池塘裡面曾經被釣出來個黃鱔,圍著釣魚者的胳膊纏了好幾圈,估計二三斤應該有吧。1990還是1991年發洪水,鄰居撿到一條黃鱔,很大,大到老人們都說不能吃,最後似乎說要抽筋後才能吃什麼的,不過好像還是吃掉了。釣黃鱔和摸甲魚的人來了,小孩子們都圍上去看,他們的背籠笆簍裡面一般有甲魚和黃鱔。釣黃鱔多在春天,摸甲魚多在夏天。池塘裡面多有水老鼠,釣魚的人肯定都知道水老鼠是什麼東西。
池塘的第四記憶就是水猴子
絕對不是造謠,其實就是農村人說的水鬼,我親眼見過,我弟弟也見過,而且我弟弟的描述和我見到的那個長相簡直一模一樣,所以絕非偶然間的大腦幻覺。
後來以為我們見到的就是書中說的水獺,然後網路上搜捕水塔圖片,根本不是,因為水獺長得有點像家貓,而我們見到的水猴子,長個類似人的面相的一張臉,皮很皺,個頭大概比家貓長度差不多吧,小時候我家門口池塘冬天乾涸的時候我見過一次這東西。
最後就是洗涼水澡了
多數人家距離大河較遠,小孩子洗涼水澡學游泳的地方只能選擇池塘了,因此淹死人的池塘也不少
26 陽宅,陰宅,風水,合八字,看相,看眼(占眼),打石(音),算命,抽簽,打湯氣送湯氣(音),過話,做齋,樹碑
巫婆神漢,道士半仙菩薩
南溪范圍內很多人分不清佛教和道教,而且大多數時候佛教和道教合二為一。
有事情問菩薩,應該歸為佛教;有事情找巫婆過話,應該歸為道教;其他很多燒香磕頭的事情有時分不清佛教道教。
道士一般不叫道士,叫先生。我小學同學的的父親是個道士,所以他家收入頗豐,家庭條件也較好,還跟他父親練就了一手書法,特別是毛筆字寫得出類拔萃,可見南溪范圍內傳統習俗之流行程度。
陽宅即為房基,需要先生「格」一下,陰宅即為墳地,也一樣要格一下,都講個風水。合八字是指找配偶的適合把兩個人的 年份(屬相),月份,日子,時辰 四個時間對應的天乾地支共八個字合起來看一下吉凶。
看相比較神乎,有一次街上瞎逛,見一個看相的,讓我過去一下,然後一下子說出了我兄弟幾人,嚇我一跳。
如果眼睛不舒服的話,那就是佔了,找個先生看看,然後他會告訴你你家附近哪裡有障礙物,去用茶葉和大米潑灑一下就好了。
打石是指東西不見了找不到,先生告訴你在你家的哪個方位,然後去找就可以發現。
如果小孩肚子疼,一般是捨不得花錢看醫生的。但依然有解決問題的方法,用個碗,放半碗水,然後用四根筷子合在一起在碗里托放,一般喊著逝去的親人的名字,當筷子恰好站立的那一刻,對應的親人就是造成你肚子疼的那位了。那位逝去的親人肯定有什麼需求要求後人替他完成,於是後人就必須許諾以後多燒紙錢,要給他做齋,樹碑什麼的。
過話,就是代替陰間的人傳話給活人,一般巫婆要把自己的狀態調整到能夠跟陰間接觸的狀態,據說比較難受的,然後把話傳給活人,遵照執行就不會生災害病了。
做齋的意思就是,找道士用紙做一些房子,金山銀山,童男童女,雜七雜八,一起燒給逝去的親人,讓逝去的親人在陰間過上貴族生活。
⑷ 安徽省金寨縣鐵沖鄉有哪些歷史人物
陳先瑞
陳先瑞 (1913- )安徽省金寨縣人。一九二九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手槍團班長,鄂東北游擊司令部特務四大隊分隊長,紅二十五軍手槍團中隊長,二二四團營政治委員,二二三團政治處主任,鄂陝游擊師司令員,紅七十四師師長。堅持了鄂豫陝邊游擊戰爭。抗日戰爭... 2 李耀
李耀(1911- )安徽省金寨縣人。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鄂豫皖紅一師第三團機槍連班長、排長,安徽六安縣保衛局保衛連連長兼政治指導員,紅二十七軍第一團營長兼營政治委員,紅二十八軍軍部手槍隊隊長兼政治指導員,紅二十五軍... 3 林維先
林維先(1912-1985)安徽省金寨縣人。一九二九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鄂東游擊總司令部特務營班長,紅二十五軍第七十四師特務連政治指導員,第二二二團營政治委員、團政治委員,皖西紅八十二師師長,紅二十八軍參謀,第二二四團營... 4 皮定均
皮定均(1914-1976)安徽省金寨縣人。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二九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一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湖北應山縣兒童團團長,紅四軍第十二師三十五團排長、連政治指導員、營政治教導員,紅軍大學上級指揮科副科長,步兵學校第一營營長,教導師第二團團長。參... 5 騰海清
騰海清(1909- )安徽省金寨縣人。一九二九年參加游擊隊。一九三○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十一師三十三團班長,第三十二團副連長、連長,四川巴中游擊隊營長,紅四方面軍第三十三團營政治教導員,第十師二十八團政治委員。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 6 徐立清
徐立清(1910-1983)安徽省金寨縣人。一九二九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一軍第三十二師經理處書記,紅四軍第十一師政治部組織幹事、組織科科長、宣傳科科長,第三十二團政治處主任,第十二師政治部主任,紅四軍政治部主任,紅四方面總衛生部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員,援... 7 曾紹山
曾紹山(1914- )安徽省金寨縣人。一九二九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九三三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軍政治部少年宣傳隊隊長,紅四方面軍教導團少共團委書記、少共國際團排長,第十師二十八團一營書記、師政治部秘書、司令部參謀。參加了長征。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 8 張賢約
張賢約(1911- )安徽省金寨縣人。一九二九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一九三○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軍第十二師三十六團通信排班長、排長,紅四軍第十一師三十一團連政治指導員、營政治教導員,紅四軍軍部通信隊隊長,第十二師三十四團副團長、團長、十二師師長,援西軍隨營學校校長。參加了長征。
⑸ 金寨縣在唐朝叫什麼
唐,先後屬廬、壽、光、義、霍諸州。貞觀改制,屬淮南道壽州、光州。天寶元年後為壽春郡和弋陽郡屬縣分領。
金寨縣位於皖西邊陲、大別山腹地,地處三省七縣二區結合部。西、南兩面與河南省、湖北省毗鄰,209、210省道縱貫南北,臨近312國道;梅山水庫、響洪甸水庫可常年通航。
名勝古跡有天堂寨、馬鬃嶺、金剛台、燕子河大峽谷、金寨天馬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響山寺、列寧小學舊址、立夏節起義舊址、金寨革命烈士陵園等。
秦,屬九江郡,為六、潛等縣地。
西漢,分屬揚州刺史部廬江郡和豫州刺史部汝南郡,由潛、六、安風、雩婁等縣分領。
東漢,屬廬江郡的潛、六安、安風、雩婁。部份時期為諸侯國領地。
三國,為魏地,分屬揚州廬江郡和豫州安豐郡,由六、雩婁、松滋等縣分領。
西晉,分屬揚州廬江郡和豫州安豐郡,由潛、六和雩婁、松滋等縣分領。
東晉,分屬廬江、弋陽、西陽、淮南等郡,為潛、蓼、安豐、松滋、雩婁等縣地。
南北朝,部份地先後為宋、齊、梁所轄。
宋,先後屬淮南、廬江、汝陰郡及邊城左郡。
齊,為廬江、安豐、汝陰郡地。
梁,為廬江、岳安、北淠郡和安豐郡地。
北魏,屬霍州西邊城郡的開化、雩婁、安豐等縣。麻埠曾為西邊城郡治所在。
東魏,先屬霍州北淠郡,後屬西邊城郡。
北齊、北周均曾領有縣境部份地區。
隋,先為義、揚、光、壽、廬州地,後廢州為郡。境內分屬廬江郡的霍山、淠水,淮南郡的霍邱,弋陽郡的固始、殷城等縣。
唐,先後屬廬、壽、光、義、霍諸州。貞觀改制,屬淮南道壽州、光州。天寶元年後為壽春郡和弋陽郡屬縣分領。
五代十國,先後為吳、南唐、後周領地,分屬壽州的盛唐、霍山、霍邱及光州的固始、殷城等縣。
北宋,先後分屬壽、光二州,為六安、霍邱、固始、商城數縣地,後屬淮南道,不久改稱淮南路,又後屬淮南西路壽春府安豐軍的六安、霍邱二縣及光山軍的固始縣分領。
南宋,屬淮西路,先後為六安軍、安豐軍、光山軍地,分屬六安、霍邱、固始數縣。
元,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分屬淮西江北道廬州路六安、安豐路霍邱、汝寧府光州固始。
明,初屬中都臨濠府,後屬六安州、霍山縣和鳳陽府壽州的霍邱縣,及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汝寧府光州的固始縣地。成化十一年(1475)分置商城縣後,縣西境分屬商城、固始。
清初,屬江南和河南行省。康熙六年(1667)後屬安徽、河南二省,為安徽省廬州府六安州、霍山縣與潁州府的霍邱縣地,及河南省汝寧府光州的固始、商城縣地。
中華民國初年,屬安徽省安慶道的六安、霍山與淮泗道的霍邱及河南省豫南道的固始、商城等縣。
民國18~23年(1929~1934),鄂豫皖邊區設置有鄂豫皖省,轄鄂東北道、豫東南道、皖西北道,道以下有縣、區、鄉蘇維埃政權。境內建立過六霍、霍邱、五星、赤城、赤南等縣級蘇維埃政權,隸屬於鄂豫皖省皖西北道和豫東南道。
民國21年,分屬安徽省的六安、霍山、霍邱與河南省的固始、商城5縣。10月,上述5縣邊區共劃出55個保,設置立煌縣,隸屬於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區。
民國22年3月,國民政府內政部批准,「豫鄂皖三省剿匪總司令部」和安徽省政府分別行文,立煌縣改屬安徽省,隸屬於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區(六安)。立煌縣面積初測為3322平方公里,佔全省土地面積的2.36%。
民國27年11月~28年11月,立煌縣為第三行政督察專員駐地。29年7月,第三行政督察區改為第二行政督察區(六安),隸屬不變。
民國36年9月,建立民主政權,改縣名為金寨縣,後分為金寨(金西)、金東兩縣及金北辦事處三個縣級建制。
民國38年4月,金寨縣人民政府籌建,隸屬於皖北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1949年9月,全境解放。1952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金寨縣隸屬於六安專區。1971年3月,六安專區改稱六安地區,隸屬未變。
⑹ 將軍縣的金寨縣
平江縣位於湖南省東北部,處汨水、羅水上游,屬岳陽市。
平江縣是我國「革命搖籃」的主要組成部分。在此發生了對我國革命史有著重要影響意義的主要紅色事件,主要包括:秋收起義(組成部分)、三月撲城、平江起義、平江慘案等。 吉安縣位於江西中部,屬吉安市,位於吉泰盆地中心、贛江流域中游、井岡山的前沿地。
吉安縣素有金廬陵、文章節義之邦、將軍縣、燈彩之鄉等美譽。涌現了文天祥、周必大、劉辰翁等一大批彪炳史冊的仁人志士,演繹了十萬工農下吉安的壯闊英雄史詩,誕生了余秋里、肖望東等45名共和國開國將軍,以曾山為代表的無產階段革命家。 軍銜 人物 人物 中將13人 劉西元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7軍首任副政治委員;李作鵬;肖望東;吳富善;余秋里;周彪 周貫五 南京軍區副政治委員
昇平;梁必業;梁興初;彭林;彭嘉慶;蔡順禮 少將33人 王力生;王茂全;鄧龍翔;任昌輝;劉昂;劉世湘;劉華春;劉華香;劉賢權;劉紹文;杜文達;李元;李銓;李木生;楊懷珠;肖大荃 羅通;羅文坊;胡雲生;
胡備文;錢江;郭延林;郭金林;梁仁芥;舒行;曾光明;
曾如清;謝斌;廖鼎琳;黎有章;歐陽家祥;張太生;肖榮昌
⑺ 1905年前後什麼在金寨縣一帶問世
1905年前後六安瓜片茶在金寨縣一帶問世。
六安茶即為「六安瓜片」,是國家級歷史名茶,中國十大經典綠茶之一。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歷史底蘊和豐厚的文化內涵。作為六安瓜片前身的六安茶葉,其悠久歷史可上溯至秦漢時期。
漢獻帝建安年間,茶葉就從四川經陝西、河南轉入六安,六安瓜片最初是從六朝「葉茶」演變而來的。
⑻ 金寨這個地名是怎麼來的
查我金家寨,大別山中心。革命根據地,中外有威名。立煌本戰犯,不應留臭名。改名金寨縣,歷史面目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