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二人轉的歷史

二人轉的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4 05:10:43

『壹』 二人轉的發源地是哪他的創始人是誰

二人轉的發源地和創始人都沒有清楚的記載。

二人轉(Er ren zhuan),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是一種有著三百多年歷史,悠遠的原始文化傳承的獨具特色的民間藝術形式。

它植根於中國東北民間文化,屬於中國走唱類曲藝曲種,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內蒙古東部三市一盟和河北省東北部等地區。

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艷,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

東北特色二人轉主要來源於東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蓮花落。用東北人的俏皮話說: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

二人轉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取了河北的蓮花落,並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場等演變而成。二人轉自草創至今,大約有近300年的歷史,藝人師承關系可上溯到清朝嘉慶末年。

二人轉在歷史曾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流派。清後期和民國初年出現「闖關東」大潮,大批山東、河北人進入東北,「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的二人轉就是「闖關東」的人從關內外帶至關外的。

(1)二人轉的歷史擴展閱讀:

東北特色二人轉主要來源於東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蓮花落。用東北人的俏皮話說:二人轉是「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

蓮花落亦稱「落子」,是北方地區漢族民間的一種說唱東北二人轉亦稱「蹦蹦」,二人轉是東北地區廣泛流行的民間藝術。

具有表演形式簡單、演出季節性強、表演風格熱烈火爆、粗獷豪放等特點,這是東北地區平原廣闊、地廣人稀、氣候寒冷、環境閉塞以及文化積淀貧瘠等多方面地域文化特徵的反映。

藝術,邊說邊唱,載歌載舞。 東北是清朝的「龍興」之地,自古以來除遼東、遼西有少量漢人外,以白山黑水為中心的廣袤地區則是少數民族特別是滿、蒙等騎射、游牧民族的天下。

在康雍乾盛世期間,清朝實習嚴厲的「封關」政策,嚴禁漢人進入關東。康雍乾盛世過後,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國力日弱,加上外敵入侵,「封關」政策名存實亡。

導致清後期和民國初年出現「闖關東」大潮,大批山東、河北人進入東北,「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的二人轉就是「闖關東」的人從關內帶至關外的。

二人轉表演載歌載舞,有說有唱,生動活潑。唱詞以七言、十句為主兼有民歌體長短句,語言通俗易懂,風趣幽默,生活氣息濃厚。

唱腔以東北民歌為基礎,吸收了東北大鼓、蓮花落、評戲等曲調,豐富多樣,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咳咳」之說,高亢火爆,親切動聽。伴奏樂器有板胡、嗩吶、竹板等。

由於二人轉脫胎於東北大秧歌,所以二人轉的舞蹈全面吸收了秧歌中的浪三場、掏燈花、舞手絹、耍扇子、打玉手子(由四塊竹板組成,每塊長四寸,寬一點五寸,演出時一手掐兩塊。

因其音色清脆,有如玉石相擊,故此得名。演員即可用它打出各種不同的節奏和非常復雜的花點,又可隨著手腕和舞姿的變化表現各種情緒。

伴奏時,可根據劇情、詞意,運用輕重緩急的節奏打出情緒或氣氛來)、打挎大板等獨到的技藝,具有「穩、浪、俏、哏」的藝術風格。

『貳』 二人轉有多少年歷史了

東北是清朝的「龍興」之地,自古以來除遼東、遼西有少量漢人外,以白山黑水為中心的廣袤地區則是少數民族特別是滿、蒙等騎射、游牧民族的天下。在康雍乾盛世期間,清朝實習嚴厲的「封關」政策,嚴禁漢人進入關東。康雍乾盛世過後,清朝的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國力日弱,加上外敵入侵,「封關」政策名存實亡,導致清後期和民國初年出現「闖關東」大潮,大批山東、河北人進入東北,「秧歌打底,蓮花落鑲邊」的二人轉就是「闖關東」的人從關內外帶至關外的。據《博覽群書》2010年第3期(作者畢玉才、劉勇)。
二人轉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偽滿洲國康德二年

『叄』 東北二人轉的起源是什麼樣的

伴隨著趙本山團隊之中的宋小寶、趙四兒等人的走紅,東北二人轉也再一次的走入了大眾的眼簾,二人轉演員的風趣幽默似乎是與生俱來的,往往只需要一個動作就能將觀眾逗得捧腹大笑。那麼東北二人轉的起源究竟是什麼樣的呢?

三、二人轉名字的來由

在康德二年的時候,第一次將東北出現的這種新的表演形式,成為了二人轉,在解放之後的第一屆音舞大會之上,二人轉演出第一次正式的登上了國家的舞台,也是在這個時候,二人轉這個名字才開始正式的被所有文藝界的人士所認可,並且越發的響亮。

二人轉是東北民間最具特色的藝術表演形式,將東北農村的特色表演得淋漓盡致,其中所蘊含的酸、色和俗是它最大的特點,後來經過趙本山的另一番演繹之後發揚光大。當然搬上舞台之後的二人轉,也有人表示,失去了二人轉本身所表達的田間地頭的那種鄉土味道。

『肆』 二人轉戲劇歷史

二人轉起源並流行於東三省,至盡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但由於清末的社會動盪以及戰爭的緣故,文獻記載大多不全,長期以來僅是在民間的流傳,具體無從考證。

有記載,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懷德縣八家子老爺廟(普濟寺)的廟會上就曾演出過蹦蹦戲。早期的二人轉沒有女演員,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二人轉」的叫法才得以流傳。四平、遼源、吉林、長春、鐵嶺等大、中城市,及西豐、榆樹、梨樹、德惠、雙遼、扶余、鎮賚等縣,相繼成立地方戲隊(演出二人轉)。一九五五年,女演員開始逐漸增多,二人轉的演出基本結束了男扮女裝的歷史。自此,男女開始分腔,演唱講求科學發聲方法。六十年代,「二人轉」的劇種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加強了編導工作,開拓了二人轉的新劇目,豐富了音樂伴奏,改進了服飾,充實了舞蹈美術,演員手持道具的種類有了發展變化。在內容上對古典劇目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堅持剔除「紙級、庸俗、丑惡的表演」;發展「健康、幽默、風趣的優良傳統」。音樂唱腔要克服「單調、貧乏的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聽,舞的優美,逗的風趣,扮的逼真,絕活精湛」,五功綜合,雅俗共賞。

改革開放以後,「二人轉」曲牌又不斷出新,伴奏樂器增加了揚琴、琵琶等,並兼用武場鼓、鑼、鈸。演員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傘、紗巾、長綢。根據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飾又得到相應的改進。舞台演出運用燈光色彩的變幻,烘托戲劇情境,綜合藝術質量不斷提高。此間湧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馬前潑水》、《回杯記》、《包公斷後》、《包公賠情》、《西廂·聽琴》、《雙比武》、《馮奎賣妻》、《水漫藍橋》等。這些作品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久演不衰。

在新的世紀,遼寧省鐵嶺市民間藝術團的二人轉演員趙本山,立志要將二人轉這個在東北有廣泛群眾基礎的地方戲發揚光大,使其再現輝煌。二○○一年,由趙本山發起組辦的「趙本山杯」二人轉大獎賽,為二人轉在新世紀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趙本山也在本次大獎賽中收了五位優秀的二人轉演員為徒,他們分別是翟波、王小寶、王小力、張小飛、唐鑒君,他們都出演了趙本山自導自演的十八集農村題材輕喜劇《劉老根》。隨著這部劇的熱播,在全國掀起了「東北二人轉熱」。劇里二人轉演員的精彩表演,也使全國人民對二人轉這門民間藝術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相信由這些優秀的二人轉演員的努力創新、創作,會出現更多優秀的作品,將二人轉這種東北的藝術推向全國,使更多的人喜歡二人轉。

『伍』 二人轉有多少年的歷史

東北二人轉,史稱來:小秧歌、雙自玩藝、蹦蹦,又稱:唱蹦子、吉劇、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
傳統認為,「二人轉」發源於清康熙、雍正年間,距今有300年歷史。中國民族史學會遼金契丹女真史學會副秘書長、金源文化專家郭長海先生經過多年考證,認為「二人轉」起源於金代,距今已經有800餘年的歷史。郭長海先生認為,「二人轉」是金源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源於金源內地。如今的「二人轉」是傳承過程中的一種演變。

『陸』 二人轉已經有多少年歷史了

二人轉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偽滿洲國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東日報》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館,邇來未識由某鄉邀來演二人轉者,一起數人,即鄉間蹦蹦,美其名曰『蓮花落』,每日裝扮各種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大會上,東北代表團的二人轉節目正式參加演出,從而二人轉這個名字首次得到全國文藝界的承認,並叫得越來越響。

『柒』 二人轉的來歷是什麼

二人轉是誕生於東北勞動人民中間的綜合藝術,是一朵土香土色的藝術之花。
吉林的二人轉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幾百年前,二人轉就以它靈活、明快的方式活躍在長白山狩獵、挖參、淘金人的窩棚和「大房子」里。還常在庄戶人的院子或炕頭上演唱,很受老百勝的喜愛。二人轉名曰「二人轉」,其實不單單是僅有兩個人,它在形成之後就有「單出頭」、「二人轉」和「拉場戲」三個分支。

經歷了200多年的風風雨雨,在長期的藝術實踐過程中,二人轉的藝術表演手段得以豐富和發展,逐漸形成了獨有的技巧——「四功一絕」,即唱、說、拉(做)、舞功的絕技。

民間常說:「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當地的人比喻說:二人轉好比車軲轆菜,它長在鄉間的泥土裡,踩不死,壓不敗,深深紮根在老百姓的心坎上。

二人轉不只是兩個人轉。它一樹多枝,一類唱腔,卻有多種演出形式,大體可分「單」 、「雙」、「群」、「戲」四類。

「單」:指「單出頭」,一個人一台戲,一人演多角。也有一戲一角一人演的,類似「獨角戲」。

「雙」:指「雙玩藝」。這是名副其實的二人轉。二人演多角,敘事兼代言,跳出跳入,載歌載舞。

「群」:過去把「拉場戲」也叫「群活兒」。現在是指群唱、坐唱或群舞。

「戲」:指「拉場戲」。這是以小旦和小丑為主的東北民間小戲。其中由兩個人扮演角色的也叫「二人戲」。

二人轉的傳統劇目有三百多個。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藍橋》、《西廂》、《包公賠情》、《楊八姐游春》等雙玩藝兒;有《王二姐思夫》(又名《摔鏡架》)、《紅月娥作夢》、《丁郎尋父》等單出頭;還有《回杯記》、《鋸大缸》、《寒江》、《拉馬》、《二大媽探病》等拉場戲。

二人轉的唱腔,素有「九腔十八調七十二嗨嗨」之稱,共三百多個。嗩吶、板胡是二人轉的主奏樂器。擊節樂器,除用竹板(兩塊大板和五塊節子板)外,還用玉子板,也叫手玉子(四塊竹板,一手打二塊)。二人轉的表演,有「四功一絕」。四功是指「唱、說、做(或扮)、舞」,手絹、扇子、大板、玉子板等「絕技」。

二人轉的根,扎在東北農民的心裡。有的農民說「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今天,不但在東北的廣大農村和城鎮中流傳著,在河北、內蒙的部分地區,也有二人轉的演出活動。

『捌』 二人轉歷史發展概況

東北二人轉,作為東北獨有的地方戲種,已受到全國人民的關注和喜愛,它那精美的唱腔,雅俗共賞的表演形式足以令人贊嘆。如今的電視、戲院、劇場都是了解、欣賞二人轉的好去處。可是,在享受二人轉給人們帶來快樂的同時,二人轉的起源及發展也在許多人的腦海里劃了一個問號。人們不僅會問,二人轉的表演藝術形式是怎樣形成的呢?它為什麼愈來愈受到全國人民的喜愛呢?

二人轉自草創至今,已有近300餘年的歷史,藝人師承關系可上溯到清朝嘉慶末年。是在東北大秧歌的基礎上,吸取了河北的蓮花落,並增加了舞蹈、身段、走場等表演形式演變而成。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二人轉屬走唱類曲藝,流行於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和內蒙東部三盟一市。

二人轉在歷史曾形成東、西、南、北四個流派。東路以吉林市為重點,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遼寧黑山縣為重點,受河北蓮花落影響較多,講究板頭。南路以遼寧營口市為重點,受大秧歌影響較大,歌舞並重。北路以黑龍江北大荒為重點,受當地民歌影響,唱腔優美。曾有「南靠浪,北靠唱,西講板頭,東要棒」的諺語。後來各流派取長補短,互相融洽,形成了今天的二人轉。
二人轉這個名字最早見於偽滿康德二年(1934年)四月二十七日《泰東日報》第七版「……本城(阿城)三道街某茶館,邇來未識由某鄉邀來演二人轉者,一起數人,即鄉間蹦蹦,美其名曰『蓮花落',每日裝扮各種角色,表演唱曲……」

1953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第一屆全國民間音樂舞蹈大會上,東北代表團的二人轉節目正式參加演出,從而二人轉這個名字首次得到全國文藝界的承認,並叫得越來越響。

熱點內容
2年級的英語 發布:2025-07-05 13:33:31 瀏覽:773
初中物理電動機 發布:2025-07-05 11:48:09 瀏覽:245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
班主任培養總結 發布:2025-07-04 14:40:37 瀏覽: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