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歷史的故事
翻開中國古代史,你會發現有許多因為抉擇的失誤,或者說是錯誤,而造成的嚴重後果。如果給他們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可能歷史會有不一樣的精彩。兩個歷史故事和您分享一下。
01.齊桓公重用管仲管仲生於齊庄公五十六年(約公元前723年),因自幼家境貧困,曾做商人但生意失敗,當過兵卻臨陣脫逃,幾次想當官,卻沒有成功,可以說前半生是徹頭徹尾的一個失敗者,而人生的轉折點便在齊桓公和鮑叔牙。齊襄公時,作為好友的管仲和鮑叔牙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之後管仲預感到齊國將會發生大亂,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國君的女兒,因此他和召忽就保護公子糾逃到魯國去躲避。鮑叔牙也保護著公子小白出國避難。
魏惠王果然不出商鞅所料,不但沒有殺商鞅,還對身邊的人說:「公叔痤是病糊塗了吧,讓寡人用他的家臣為相,這不是笑話嗎?」後來的事情就是商鞅輾轉前往秦國,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拜為相國,推行變法。二十年後,商鞅帶領兵強馬壯秦國部隊大敗魏軍。魏惠王只好割地求和,並遷都大梁。此時的魏惠王終於明白,糊塗的不是公叔痤,而是自己。明白過來的魏惠王長嘆一聲:「寡人只恨當初沒有聽公叔痤的!」如果當初魏惠王聽了公叔痤的話,任用公孫鞅為相國,可能統一六國的就會是魏國,沒有秦國什麼事了。
03.結語適逢春秋戰國之亂世,也是英雄豪傑輩出的年代,正確的抉擇和錯誤的抉擇,對兩個大國來說可謂至關重要。而兩個國君對待大臣的建議和有經天緯地之能的人才,一個做出了正確的選擇,一個置之不理,帶來了不同的結局。這兩個故事說明了一個領導者眼光和決策的重要性。
2. 關於歷史的故事有那些
歷史故事
· 荊軻刺秦王 · 李斯諫逐客 · 信陵君救趙
· 紙上談兵的趙括 · 范雎的遠交近攻計 · 廉頗負荊請罪
· 屈原沉江 · 田單的火牛陣 · 燕昭王求賢
· 孟嘗君與他的門客 ·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 商鞅南門立木
· 墨子破雲梯 · 范蠡和文種 · 一鳴驚人的楚莊王
· 孔子周遊列國 · 伍子胥過昭關 · 晉文公退避三舍
· 公子重耳流亡他國 · 曹劌抗擊齊軍 · 齊桓公九合諸侯
· 周公輔佐成王 · 盤庚遷都 · 婦好及婦好墓
· 商湯和伊尹 ·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沉魚 ·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落雁
·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羞花 ·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閉月 · 一騎紅塵妃子笑
· 劉羅鍋智告貪官 · 魯班造木鳶 · 梅妻鶴子
· 吳三桂·陳圓圓和逼死坡 · 漢武帝封將軍柏 · 高力士脫靴
· 楊貴妃與「貴妃雞」 · 諸葛亮拜師 · 腰斬李斯
· 管仲輔佐齊桓公 · 「匈奴未滅,何以家為?」 · 趙飛燕姊妹花擅專寵
· 趙高指鹿為馬 · 項羽自任西楚霸王 · 張良進履
· 藺相如完壁歸趙 · 徐福東渡日本 · 周文王重用姜尚
· 呂後誅殺韓信 · 三潭如何印明月 · 秦王滅六國
· 蕭何月下追韓信 · 卓文君夜奔司馬相如 · 秦王政誅嫪毐
· 勾踐卧薪嘗膽 · 玄武門之變
荊軻刺秦王
秦王政重用尉繚,一心想統一中原,不斷向各國進攻。他拆散了燕國和趙國的聯盟,使燕國丟了好幾座城。
燕國的太子丹原來留在秦國當人質,他見秦王政決心兼並列國,又奪去了燕國的土地,就偷偷地逃回燕國。他恨透了秦國,一心要替燕國報仇。但他既不操練兵馬,也不打算聯絡諸侯共同抗秦,卻把燕國的命運寄託在刺客身上。他把家產全拿出來,找尋能刺秦王政的人。
後來,太子丹物色到了一個很有本領的勇士,名叫荊軻。他把荊軻收在門下當上賓,把自己的車馬給荊軻坐,自己的飯食、衣服讓荊軻一起享用。荊軻當然很感激太子丹。
公元前230年,秦國滅了韓國;過了兩年,秦國大將王翦(音jiān)佔領了趙國都城邯鄲,一直向北進軍,逼近了燕國。
燕太子丹十分焦急,就去找荊軻。太子丹說:「拿兵力去對付秦國,簡直像拿雞蛋去砸石頭;要聯合各國合縱抗秦,看來也辦不到了。我想,派一位勇士,打扮成使者去見秦王,挨近秦王身邊,逼他退還諸侯的土地。秦王要是答應了最好,要是不答應,就把他刺死。您看行不行?」
荊軻說:「行是行,但要挨近秦王身邊,必定得先叫他相信我們是向他求和去的。聽說秦王早想得到燕國最肥沃的土地督亢(在河北涿縣一帶)。還有秦國將軍樊於期,現在流亡在燕國,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他。我要是能拿著樊將軍的頭和督亢的地圖去獻給秦王,他一定會接見我。這樣,我就可以對付他了。」
太子丹感到為難,說:「督亢的地圖好辦;樊將軍受秦國迫害來投奔我,我怎麼忍心傷害他呢?」
荊軻知道太子丹心裡不忍,就私下去找樊於期,跟樊於期說:「我有一個主意,能幫助燕國解除禍患,還能替將軍報仇,可就是說不出口。」
樊於期連忙說:「什麼主意,你快說啊!」
荊軻說:「我決定去行刺,怕的就是見不到秦王的面。現在秦王正在懸賞通緝你,如果我能夠帶著你的頭顱去獻給他,他准能接見我。」
樊於期說:「好,你就拿去吧!」說著,就拔出寶劍,抹脖子自殺了。
太子丹事前准備了一把鋒利的匕首,叫工匠用毒葯煮煉過。誰只要被這把匕首刺出一滴血,就會立刻氣絕身死。他把這把匕首送給荊軻,作為行刺的武器,又派了個年才十三歲的勇士秦舞陽,做荊軻的副手。
公元前227年,荊軻從燕國出發到咸陽去。太子丹和少數賓客穿上白衣白帽,到易水(在今河北易縣)邊送別。臨行的時候,荊軻給大家唱了一首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大家聽了他悲壯的歌聲,都傷心得流下眼淚。荊軻拉著秦舞陽跳上車,頭也不回地走了。
荊軻到了咸陽。秦王政一聽燕國派使者把樊於期的頭顱和督亢的地圖都送來了,十分高興,就命令在咸陽宮接見荊軻。
朝見的儀式開始了。荊軻捧著裝了樊於期頭顱的盒子,秦舞陽捧著督亢的地圖,一步步走上秦國朝堂的台階。
秦舞陽一見秦國朝堂那副威嚴樣子,不由得害怕得發起抖來。
秦王政左右的侍衛一見,吆喝了一聲,說:「使者幹麼變了臉色?」
荊軻回頭一瞧,果然見秦舞陽的臉又青又白,就賠笑對秦王說:「粗野的人,從來沒見過大王的威嚴,免不了有點害怕,請大王原諒。」
秦王政畢竟有點懷疑,對荊軻說:「叫秦舞陽把地圖給你,你一個人上來吧。」
荊軻從秦舞陽手裡接過地圖,捧著木匣上去,獻給秦王政。秦王政打開木匣,果然是樊於期的頭顱。秦王政又叫荊軻拿地圖來。荊軻把一卷地圖慢慢打開,到地圖全都打開時,荊軻預先卷在地圖里的一把匕首就露出來了。
秦王政一見,驚得跳了起來。
荊軻連忙抓起匕首,左手拉住秦王政的袖子,右手把匕首向秦王政胸口直扎過去。
秦王政使勁地向後一轉身,把那隻袖子掙斷了。他跳過旁邊的屏風,剛要往外跑。荊軻拿著匕首追了上來,秦王政一見跑不了,就繞著朝堂上的大銅柱子跑。荊軻緊緊地逼著。
兩個人像走馬燈似地直轉悠。
旁邊雖然有許多官員,但是都手無寸鐵;台階下的武士,按秦國的規矩,沒有秦王命令是不準上殿的,大家都急得六神無主,也沒有人召台下的武士。
官員中有個伺候秦王政的醫生,急中生智,拿起手裡的葯袋對准荊軻扔了過去。荊軻用手一揚,那隻葯袋就飛到一邊去了。
就在這一眨眼的工夫,秦王政往前一步,拔出寶劍,砍斷了荊軻的左腿。
荊軻站立不住,倒在地上。他拿匕首直向秦王政扔過去。秦王政往右邊只一閃,那把匕首就從他耳邊飛過去,打在銅柱子上,「嘣」的一聲,直迸火星兒。
秦王政見荊軻手裡沒有武器,又上前向荊軻砍了幾劍。荊軻身上受了八處劍傷,自己知道已經失敗,苦笑著說:「我沒有早下手,本來是想先逼你退還燕國的土地。」
這時候,侍從的武士已經一起趕上殿來,結果了荊軻的性命。台階下的那個秦舞陽,也早就給武士們殺了。
3. 中國歷史典故100條
1、孟母三遷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死去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起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這里了!」
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知道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於是,他們又搬家了。
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該住的地方呀!」
2、坐觀成敗
漢武帝晚年,對佞臣江充非常寵愛。江充非常歹毒,總想鏟除異己,被他殺戮的無辜之人竟多達數萬。
有一次,漢武帝到甘泉視察,江充居然對太子不懷好意,想誣告東宮中埋有詛咒皇帝的木人,借機害死太子。太子實在不能忍受,率領軍隊把江充殺了。
江充的同黨急忙向漢武帝稟告,並說太子要起兵造反,把皇帝趕下台去。武帝信以為真,派丞相劉屈統領軍隊,去捉拿太子。太子見丞相帶兵來捉他,就進行抵抗。雙方打了好幾天,最後,太子吃了敗仗,逃到湖縣,終於被人殺死。
太子發兵對抗丞相時,沒有打出公然造反的旗號,用的是肅清權奸的名義,他曾親自到鎮守京城的北軍使者護軍任安的營中,給他兵符,要他發兵對抗丞相。任安拜受了兵符,卻不發動人馬相助,而是緊閉營寨不出,坐觀事態的發展。這是因為他吃不準交戰的雙方誰能獲勝。
漢武帝抱病回京,了解了任安拜受兵符一事後,覺得任安沒有發兵,只是假意接受兵符,而沒有幫助太子之意,就沒有治他的罪。
可是,任安手下有一個管理錢糧的小官,曾經遭到任安鞭打,懷恨在心,就向武帝告發任安,說任安曾說:「太子是想要我的精銳軍隊。」這一下,任安坐觀太子與皇帝成敗的態度,便昭然若揭。
漢武帝勃然大怒,說道:「任安的資歷相當老,可是他老奸巨猾,眼見戰爭發生,卻腳踏兩只船,想依附得勝的一方。這說明他懷有二心。如此姦猾之人,焉能留在朝中!」
於是,武帝傳下旨意,將任安捉住殺掉。
3、逐鹿中原
楚漢戰爭時期,漢王劉邦封部將韓信為齊王,對他非常寵信。韓信的謀士蒯通看到韓信的力量已經很大,就勸韓信背叛劉邦,帶領軍隊與劉邦、項羽共爭天下,那時天下三分之勢可以實現。可是,韓信覺得劉邦對他不錯,不忍心背叛漢王。
劉邦打敗項羽後,當上了皇帝。可是,他開始猜忌韓信了。有一次,劉邦帶兵出征後,呂後假傳聖旨,將韓信抓起來,說韓信想篡奪帝位,准備將他殺死。韓信見到劉邦、呂後這樣無情無義,後悔地說道:「我當初不聽蒯通之言,所以才有今天這個下場!」
劉邦打了勝仗回來後,聽別人講述韓信的遺言,就將蒯通抓來,要治他的罪。蒯通大喊冤枉,說自己無罪。
劉邦問他:「你當初唆使韓信反叛我,我今天准備殺了你,這不是很合理嗎?你還有什麼話可說?」
蒯通一點兒也不害怕,從容不迫地說:「狗都知道對自己的主人要忠誠,我那時是韓信手下的謀士,當然要忠於韓信,為他考慮。再者說,那時候秦朝失去了政權,全天下的人都在追逐它,誰有本事就能得到它。你的對手因為力量不夠才會失敗,你要願意殺就殺吧!反正你是勝利者。」
劉邦聽完蒯通的話後,覺得這個人就是膽子大,對自己並不構成威脅,就把他放了。
4、畫地為牢
打柴的武吉是一個孝子。一天他到西岐城來賣柴。在南門,正趕上文王車駕路過。由於市井道窄,將柴擔換肩時不知塌了一頭,翻轉扁擔時把守門的軍士王相耳門上打了一下,當即就打死了,被拿住來見文王。文王說:「武吉既打死王相,理當抵命。」
命在南門地上畫個圈做牢房,豎了根木頭做獄吏,將武吉關了起來。三天後,大夫散宜生路過南門,見武吉悲聲痛哭,問他:「殺人償命,理所當然。你為什麼要哭呢?」武吉說:「小人母親七十歲了,她只有我一個孩子,小人也沒有妻子,母老孤身,怕要被餓死了!」
散宜生入城進殿來見文王,說:「不如先放武吉回家,等他辦完贍養母親的後事,再來抵償王相之命。不知如何?」文王准了,就讓武吉回家去了。 「畫地為牢」比喻只許在指定的范圍內活動。
5、振臂一呼
西漢時,漢朝蘇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第二年秋天,漢將李陵帶領五千步兵北上。他的軍隊走了很長時間,在一處開闊的地方,與匈奴單於率領的三萬騎兵相遇。盡管敵強我弱,但李陵及其部下毫不畏懼,奮勇殺敵。匈奴單於見漢軍非常驍勇,於是向北撤退。李陵率眾追趕,殲敵兩千多人。
單於十分生氣,又調來八萬騎兵,與李陵的部隊作戰。單於發現漢軍沒有後援部隊,就打算把他們全部消滅。李陵見勢不妙,只得撤退。單於率領部隊追擊。李陵率領部將英勇反抗,殺死了很多敵軍士兵。單於覺得李陵太英勇了,恐怕自己吃敗仗,就想收兵。
可是在這個時候,漢軍中的一個小頭目投降匈奴,泄露了軍事秘密,說漢兵只剩下三千多人,而且受傷、得病的人非常多。單於覺得漢軍可以很快消滅,打消了原來的主意,下令對漢軍進行全線進攻。漢軍吃了敗仗,屍體堆滿了原野,血流成河。剩餘的漢軍已不足百人,且以傷者、病者居多。
李陵不肯服輸,揮動著手臂,高聲呼喊道:「快殺敵啊!」在李陵的號召下,眾士兵無論有傷無傷,全都舉起手中的兵器,向匈奴沖殺過去。匈奴兵見漢軍這樣英勇,驚得心驚膽戰,紛紛向後退去。
後來,這支漢軍部隊還是被匈奴消滅,李陵萬般無奈,只得投降匈奴。
4. 關於歷史的故事文章
三顧茅廬:
《三國演義》中的故事。
劉備、關羽、張飛自桃園結義後,雖整天東奔西跑,但因缺少謀士,總覺得恢復漢朝天下無望。後來得徐庶幫助,連打勝仗。徐庶為救母無奈去了曹營。臨走推薦了諸葛亮。
一日,劉備帶關羽、張飛來到隆中卧龍岡,想請諸葛亮出山。小僮說:"先生今早出去了。"劉備讓僮子轉告先生說他來訪,然後拉馬悶悶不樂地回去了。又過了數日,劉備控得諸葛亮已回家,便同關、張二次來訪。僮子說:"先生正在草堂看書。"劉備求見後得知不是諸葛亮,而是其弟諸葛鈞。於是留下一封信,表達敬慕之情。兄弟三人又冒雪回去了。
回到新野不久,劉備想再次去請諸葛亮。關羽勸說:"可能諸葛亮沒本事,怕見我們。張飛則說:你們別去了,我用繩子捆來。劉備忙講了當年文王訪姜子牙的故事。兄弟三人又第三次來到卧龍岡。他們一到,小僮忙說:"先生在睡覺。"劉備一直等到諸葛亮睡醒後更衣相見。劉備不辭勞苦,三顧顧廬,終於請出諸葛亮出山輔佐,共圖大業。
入木三分的故事:
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筆力深入木板三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也比喻見解、議論十分深刻、恰切。
這個成語來源於唐.張懷瑤《書斷》,晉帝祭北郊,王羲之書祝版,工人削之,筆入木三分。
王羲之字逸少,晉朝時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他是我國歷史上最有名的書法家,因為他曾經做過右軍將軍,所以後人又稱他為王右軍。
王羲之的書法,可以稱得上冠絕古今,他的字秀麗中透著蒼勁,柔和中帶著剛強,後代的許多書法家,沒有一個能比得上他的。所以,學習書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範本。現今在他留下來的書帖中最著名的有《蘭亭集序》、《黃庭經》等。
王羲之的字寫得這樣好,固然與他的天資有關系,但最重要的還是由於他的刻苦練習。他為了把字練好,無論休息還是走路、心裡總是想著字體的結構,揣摹著字的架子和氣勢,而且不停地用手指頭在衣襟上劃著。所以時間久了,連身上的衣服也劃破了。
他曾經在池塘邊練習寫字,每次寫完,就在池塘里洗滌筆硯。時間一久,整個池塘的水都變黑了。由此我們可以知道,他在練習書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據說他很愛鵝,平時常常望著在河裡戲水的鵝發呆,後來竟然從鵝的動作中領悟出運筆的原理,而對他的書法技藝大有助益。
有一次,他到一個道觀去玩,看到一群鵝非常可愛,便要求道士賣給他。觀里的道士早就欽慕他的書法,便請他寫部《黃庭經》作為交換。王羲之實在太喜歡那些鵝了,便同意了。於是王羲之給觀里寫了部《黃庭經》,道士便把那些鵝都送給了他。
還有一次,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辭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時非常驚奇,王羲之寫的字,筆力竟然滲入木頭三分多。他贊嘆地說:「右軍將軍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四面楚歌的故事:
項羽和劉邦原來約定以鴻溝(在今河南榮縣境賈魯河)東西邊作為界限,互不侵犯。後來劉邦聽從張良和陳平的規勸,覺得應該趁項羽衰弱的時候消滅他,就又和韓信、彭越、劉賈會合兵力追擊正在向東開往彭城(即今江蘇徐州)的項羽部隊。終於布置了幾層兵力,把項羽緊緊圍在垓下(在今安徽靈璧縣東南)。這時,項羽手下的兵士已經很少,糧食又沒有了。夜裡聽見四面圍住他的軍隊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驚地說:「劉邦已經得到了楚地了嗎?為什麼他的部隊裡面楚人這么多呢?」說著,心裡已喪失了鬥志,便從床上爬起來,在營帳裡面喝酒;並和他最寵愛的妃子虞姬一同唱歌。唱完,直掉眼淚,在旁的人也非常難過,都覺得抬不起頭來。一會兒,項羽騎上馬,帶了僅剩的八百名騎兵,從南突圍逃走。邊逃邊打,到烏江畔自刎而死。
因為這個故事裡面有項羽聽見四周唱起楚歌,感覺吃驚,接看又失敗自殺的情節,所以以後的人就用「四面楚歌」這句話,形容人們遭受各方面攻擊或逼迫的人事環境,而致陷於孤立窘迫的境地。
凡是陷於此種境地者,其命運往往是很悲慘的,例如某人因經常與壞人為伍,不事生產,游手好閑,但後來卻破那些壞人逼迫的無以為生,求助於別人時,別人也因他平日行為太壞,絕不同情更不理睬,這人所處的境地便是「四面楚歌」。又如學校里討論學術問題,其學生不學無術(成語,意即沒有學術)、信口雌黃、顛倒是非,同學們群起而攻之,這學生便完全處於孤立地位,這也可叫做 「四面楚歌」。在我們的人生歷程上,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好好的做人,腳踏實地的做事,若是一步踏錯,就未免要遭受「四面楚歌」的厄運了。
5. 關於歷史的故事
歷史故事:
1,退避三舍:春秋時期,晉國內亂,晉獻公的兒子重耳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戰爭晉軍將退避三舍(一舍為三十里)。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持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
2,一鳴驚人:相傳楚莊王(另一說為齊威王)臨政三年終日作樂,不理朝政。一臣下對庄王說:「聽說國中有一隻大鳥,三年不飛,三年不鳴,是怎麼回事?」庄王說:「此鳥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然後整頓朝政,富國強兵,短短數年形成大治局面。
3,卧薪嘗膽: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打敗並俘虜了越王勾踐。勾踐給夫差餵了三年的馬,受盡折磨,回國後立志報仇復國,請范蠡幫助訓練軍隊,任用有賢能的人,自己親自參加勞動並堅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飯前均要嘗一個苦膽,後來終於滅掉吳國。
4,老馬識途:春秋時期,齊桓公應燕國請求,帶兵打敗了山戎國的侵犯;山戎國國王密盧逃到孤竹國請求救兵,管仲跟隨齊桓公打敗了孤竹國的援兵。在回國途中,因假向導引入迷谷,使齊軍受困。管仲建議用一匹老馬帶路而化險為夷。
5,負荊請罪: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次立功,趙王封他為相國,廉頗不服氣,認為自己的武功蓋過他的嘴。藺相如為了國家,對廉頗多次避讓,廉頗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後慚愧不已,便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門請罪,從此兩人和好,成為同生共死的交情。
6,紙上談兵:戰國時,戰國名將趙奢的兒子趙括飽讀兵書,能健談用兵之道,連父親也難不倒他,自認為是天下無敵。趙奢認為他是紙上談兵不知交通。後來趙奢死了,趙括頂替廉頗帶兵,藺相如等人極力反對,趙王堅持,趙括在長平之戰中損兵40萬。
7,三令五申:孫武流寓於吳,吳王想試試孫武的軍事才能,就將180名年輕宮女交給孫武操練。孫武將宮女分作兩隊,讓吳王的寵姬當隊長。孫武向宮女們交代了口令之後擊鼓傳令,宮女們一陣鬨笑,隊伍亂成一片。孫武再一次下達命令,宮女們只覺得好玩,根本不聽命令。孫武說號令既然已經明白又不聽令,這是頭領之罪,下令將兩名隊長處死。吳王急忙叫人傳令不能斬殺王妃,孫武仍然殺了兩個王妃。然後,孫武重新操練宮女,這回沒人敢不聽號令了。
8,圍魏救趙:戰國時,魏軍圍困趙國京城邯鄲。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威王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趙。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趙國的邯鄲,孫臏主張引兵去圍攻魏國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這樣,不但能解除趙國的圍困,還能使魏軍疲勞不堪。田忌採納了孫臏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軍聞訊急忙撤回圍攻邯鄲的部隊,星夜回軍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齊軍以逸待勞迎擊魏軍。魏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
9,胡服騎射:戰國時,趙國國君武靈王決心變革圖強。武靈王見胡人(少數民族)身著窄袖短褂便服,騎著戰馬,邊跑邊射箭,行動迅疾,十分靈活,便決定向胡人學習,改革士兵服裝,發展騎兵。不到一年功夫,趙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騎兵,經過南征北戰,趙國成了當時有數的強國之一。
10,竊符救趙:戰國時,秦國派兵圍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向魏國求救,魏國派兵前去救趙。秦國聽說魏國派兵救趙一事,派人去魏國威脅魏王,魏王屈服於秦國,下令讓前去救趙的魏兵按兵不動。趙王向魏國公子信陵君寫信求救。信陵君曾為魏王的寵妃如姬報了殺父之仇,信陵君請求如姬從魏王那裡盜出了兵符,從而奪取了兵權,率領幾萬精兵,奔赴邯鄲,打敗了秦軍,解了邯鄲之圍。 。
11,呂氏春秋:呂不韋把這部書作為秦國統一天下的經典。當時呂氏把這書在秦國首都咸陽公布:懸了賞格,說有人能在書中增加一字或減少一字者,就賞賜千金。
這段記載,見「史記」:「呂不韋傳」。後來的人,根據這個故事,引申成「一字千金」一句成語,用來形容一篇文章的價值很高,或者稱贊一篇文章在修辭上特別出色,字字珠磯,不可多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