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端州歷史

端州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4 07:01:04

❶ 端州古城牆的歷史

當年廣西壯族首領儂智高反宋,端州太守丁寶臣因無城牆防守,棄城而逃。儂智高失敗後,官府於公元1053年始築土城牆,至明末共修城牆十一次。清代又修葺了九次。新中國成立後歷年都重視維修城牆,在江濱堤路建成之前,城牆起著防洪的作用,目前城牆基本完好。
建築城牆壁的起因,是廣西壯族首領儂智高反宋,連攻下邕(今南寧),封(今封開)、康(今德慶)等州,端州太守丁寶臣因無城牆壁防守,棄城而逃。儂智高失敗後,於公元1053年始築土城牆。政和三年(公元1113)郡守鄭義將土城牆擴大,築為磚城,開四門:東曰宋崇,西曰鎮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首次修葺,東門改稱「正東」,西門改稱「景星」。明成化年間至明末,共修城牆十一次,其中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知府李王遂加大部分城牆厚度,並刻制四門的石匾額,
改了東門和南門的稱謂,自此,東門曰慶雲,西門曰景星,南門曰南薰,北門仍曰朝天。清代修葺九次,民國五年(公元1916年)修葺後,至民國十三年到十五年這三年內,卻將城門樓、雉角樓、月城、炮台、文昌閣拆除,城牆除披雲地段外,其餘全部拆低了約7市尺、並填塞四城門,改成馬路斜坡。新中國成立後,歷年都重視維修。

❷ 端州的人文景觀,歷史傳說有什麼

肇慶古稱端州,自秦起至今已有2200多年,有豐厚的人文歷史底蘊,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古端州是宋徽宗趙佶的封地,「肇慶」城名為其登基後親筆所賜,意為「開始帶來吉慶」。

在肇慶的歷史文化長河中,嶺南土著文化、端硯文化、宋文華、龍母文化等等異彩紛呈,包公文化尤其是包拯治理端州的事跡更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古端名郡肇慶宋城牆

位於城區內,始建於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政和三年(1113年)擴建為外皮磚砌,內位夯土,高6.5~10米,寬8~18米,周長2800米,現城牆保存完好。「宋城攬古」為肇慶八景之一。

❸ 端州的歷史資料,誰知到

端州,自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置縣治以來,一直是歷代縣、郡、州、府所在地,西江流域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的中心。2000多年璀璨的文明留下了許多極具歷史價值和欣賞價值的名勝古跡:端州城區一江(西江)繞城,兩湖(星湖和鼎湖)相連,三峽(三榕峽、大鼎峽、羚羊峽)爭險,四塔(崇禧塔、文明塔、元魁塔、巽峰塔)對峙,五樓(閱江樓、披雲樓、麗譙樓、波海樓、綠瓦樓)斗麗;還有梅庵、宋城牆、肇慶府、高要學宮等文物古跡,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結合得和諧美妙,融為一體,相得益彰。其主要表現為河流、平原、湖泊、山脈自東向西依次展開,形成西江小三峽、宋城、星湖幾大景區。星湖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緊接城區北部,以峰岩、湖泊、岩溶地貌為主要特色,享有「桂林之山,杭州之水」的盛譽。 端州的物產資源十分豐富,盛產劍花、肇實、紫貝天葵等名優特農副產品,旅遊產品中端硯、骨雕、檀香扇、裹蒸粽和月餅享有盛名。儲藏有豐富的鉛、鋅、銅、粘板岩等礦產資源,其中粘板岩為製作端硯材料。端州出產的端硯為歷代朝廷貢品,享有「國之瑰寶」的美譽,唐代以來,被列為中國「四大名硯」之首。近年,端州,大力開發端硯文化產業,擦亮端硯文化品牌,以品牌帶動文化產業的興起,並獲得了「中國硯都」的盛譽。 端州有著作為中等城市城區良好的基礎設施及發展條件,自然資源十分豐富,經濟發展欣欣向榮,社會繁榮安定。工業、建築房地產業、商貿餐旅服務業是支撐端州經濟發展的三大支柱產業。跨入新世紀,端州區實施了「二三產業並舉、外向帶動、科教興區、民營旺區、可持續發展」五大發展戰略。 端州有著良好的投資環境,是投資經商的風水寶地。端州地理位置優越,地處我國南部沿海發達地區和西南各省交通物流之要衛,領「西部開發」與沿海物流交融之先機,具有特殊的區位優勢。端州的交通十分發達,公路、鐵路、水路通暢,東至廣州、深圳、香港,西至梧州、南寧,南至珠海、澳門都十分便捷,可朝去晚歸。城區擁有4000噸級的大型集裝箱碼頭,年吞吐量達400萬噸。端州的郵政通訊發達,水、電資源豐富,金融服務完善,完全能滿足城市經濟發展的需要。端州的投資軟環境也十分優越,商貿餐飲業發達,城區賓館、娛樂設施完善,擁有被譽為「西江第一摩天樓」的星湖大酒店以及皇朝大酒店、端州大酒店等眾多星級賓館、酒店。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和關心外商投資企業的發展,端州人民勤勞熱情,端州城區人才濟濟,端州的各種服務優質高效,外商和政府已結成水乳交融的友好關系。

❹ 肇慶地方歷史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肇慶屬南海郡。秦始皇統一中原6國後,建立統一的封建中央集權國家,於全國置郡。在今兩廣地設地南海郡,以屠睢為郡尉、史祿為郡,肇慶屬南海郡。 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肇慶屬南海郡和桂林郡。 秦始皇統一嶺南後,設立象郡、桂林郡、南海郡,加強對嶺南地域的統治。以今端州區以東,四會縣城以西德慶縣城北劃線,肇慶的東部屬南海郡(治所番禺,今廣州),西部屬桂林郡(治所在今廣西桂平縣西南)。南海郡下領六縣四會縣是其中之一,為肇慶最早置縣。 西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 肇慶全境屬南越國。劉邦滅秦,稱漢。原南海郡尉任囂死,龍川令趙佗代郡,尉秦末兼並桂林郡、象郡,建南越國,肇慶全境屬南越國。 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 劉邦委派陸賈勸說趙佗歸漢,封趙佗為南越王。 傳說趙佗晚年喜歡到野外守獵,曾在臨允縣(包括今新興縣地)南獵獲白鹿一隻。白鹿兆年壽,趙佗特在獵獲白鹿的地方築白鹿台志慶。白鹿台遺址在今新興縣城鎮境內。 肇慶歷史人物:漢代著名古文經學家陳欽和陳元父子,唐代兩廣第一位狀元莫宣卿

採納哦

❺ 包拯在端州的事跡在哪兒記載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安徽合肥人。29歲中進士,供職大理評事。宋康定元年(1040年) 任端州知州,三年。此後,皇佑四年(1052年),任龍圖閣直學士,人稱「包龍圖」即緣此。

❻ 古時候的端州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邢冰為你解答,希望對你有幫助:在宋朝時候的端州(今廣東肇慶)
端州區位於廣東省中部偏西,西江中下游北岸,屬於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范圍,是肇慶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南臨西江,北靠北嶺山,東鄰鼎湖山和肇慶市鼎湖區,西與高要市小湘鎮接壤。端州區轄4個街道(城東、城西、城南、城北)、2個鎮(黃崗、睦崗)總面積152.3平方公里,總人口32.78萬人。管轄22個村委會,6個居委會;城東、城南、城西、城北4個街道辦事處,56個居委會和黃崗鎮、睦崗鎮。

❼ 肇慶的歷史

肇慶是遠古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考古發現表明,距今14萬年左右,肇慶已有人類活動;距今l萬年左右,這里已開始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大約5000年前,肇慶的先民已有鋤耕農業、家畜飼養業、編織業以及較先進的制陶業。境內的春秋晚期至戰國墓葬出土的青銅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長江流域楚越文化影響的痕跡,也有嶺南文化的顯著特徵。

肇慶是歷史悠久的嶺南名郡。早在南越國時期,駱越酋長安陽王曾北上建都於封溪(今封開境內)。趙佗擊敗安陽王之後,在封溪一帶建立蒼梧國,作為南越國的屬國。漢武帝平定南越之後,在今高要、肇慶市區、高明和三水西部、雲浮東部等地設置高要縣,屬蒼梧郡。縣名得自境內的高要峽,高要峽則因峽山高峻、峽水如腰而得名。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轄高要、端溪等九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州置郡,端州改為信安郡。唐武德年間復為端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復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宋徽宗趙佶因即位前為端王,端州為其"潛邸",故在端州置興慶軍節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為興慶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親賜御書"肇慶府",自此更名為肇慶。

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交匯處,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梅庵、悅城龍母祖廟、崇禧塔、宋城牆、閱江樓、麗譙樓、文明塔、黃岩洞、泰新橋、高要學宮、德慶學宮、文塔、七星岩摩崖石刻群, 周其鑒故居等300多處具有科學研究價值文物古跡。據考證,肇慶還是粵語的發源地呢!星湖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最近,又被評為首批全國十大文明景區示範點之一。七星岩湖光山色,美不勝收。七座岩峰布列,主體由閬風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組成,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排列如北斗七星,另有五湖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蓮湖和里湖。整個景區山環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岩影,渾為一體,自然風光絕佳,構成一座奇麗的山水盆景,享有「嶺南第一奇觀」、 「人間仙景」之美譽。近年,七星岩風景區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岩峰上新裝飾各種霓虹燈, 再造了一個「夜星湖」。 鼎湖山是廣東四大名山之首,被稱為 「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活的自然博物館」。

肇慶是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廣府漢族地域文化和白話(廣府話)的發祥地,以及兩種文化交叉演進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西方文明與中國傳統文明交匯最早的地區之一,曾經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史稱「嶺南名郡」。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今肇慶封開(古稱廣信,取意「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設管轄嶺南各郡的「交趾刺史部」長達375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清乾隆十一年(1747年),肇慶為兩廣總督府駐地長達183年。1583年9月,被譽為「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帶著自鳴鍾、日晷和世界地圖等代表歐洲文藝復興的成果來到肇慶,並於1585年建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繪制出版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全圖》。

古 往今來,肇慶孕育出漢代著名古文經學家陳欽和陳元父子,唐代兩廣第一位狀元莫宣卿等一大批出類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學家、書法家李邕、日本高僧榮睿、佛教禪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義大利傳教士羅明堅、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以及北伐名將葉挺等眾多歷史人物在肇慶留下遺跡。

❽ 肇慶的歷史名人是誰

肇慶的歷史名人的歷史名人有陳欽、陳元、莫宣卿、石頭希遷禪師、李質等。

1、陳欽

陳欽(約公元前34年~公元15年) 西漢經學家,字了佚,蒼梧郡廣信縣(今廣東肇慶封開)人。

嶺南地區最早的經學家,被清代大學問家屈大均稱為「粵人文之大宗」。《左氏春秋》重要傳人,賈護授陳欽,陳欽授王莽(新朝皇帝)。

一生研究《春秋》、《左傳》,著有《陳氏春秋》(已佚)。

2、陳元

陳元,東漢經學家,字長孫,東漢蒼梧郡廣信縣(今廣東肇慶封開)人,陳欽之子。被譽為「嶺海儒宗」,以研究《左傳》聞名,著有《左氏異同》,可惜已失傳。

3、莫宣卿

莫宣卿(834-868),字仲節,號片玉,謚孝肅,嶺南第一狀元。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農歷八月十七日出生在封川縣文德鄉長樂里(今廣東肇慶封開縣河兒口鎮西村)。

兩廣的第一個狀元,也是我國科舉制度時代最年輕的狀元,高中時只有17歲。莫宣卿墓在河兒口鎮西村東坡鑼鼓崗上。

4、石頭希遷禪師

石頭希遷禪師(700~790),唐代禪僧。俗姓陳,端州高要(今廣東省肇慶市高要縣)人。希遷年輕時即沉毅果斷,自信力強。

他反對鄉邑迷信神祠、定期殺牛灑酒的祭祀,每逢祀期,就前往毀祠奪牛,態度堅決。希遷的禪法總結於他所撰的《參同契》。

5、李質

李質(1316—1380),字文彬,號樵雲,廣東德慶晉康鄉(今廣東省肇慶市德慶縣九市鎮)人。

生於元朝,少年好學,及長,精通經史,膽識過人,文武全才。時逢亂世,中原擾攘,嶺海多事,遂家居不出。與弟李穆放情於山水之間,以詩酒自娛。江西行省右丞何真聘李質為參軍。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姦宄乘德慶路農民暴動之機,大肆焚毀官舍民房。李質回德慶募集鄉兵2萬,維持治安。其時,湖南暴動農民大量南下,地方震驚。

德慶路總管陳文仲及其下屬地方官員,共推李質為首,領導防務。李質義不容辭,即領兵進城,修葺城垣,設險據守。

因此民多擁護,德慶路得以安定。至正十五年(1355年)李質受任檢僉福建、江西等處,行樞密院事。

以後雖兩次陞官,但都未離開故土,只是率領地方武裝鎮守德慶、封川2路,維持地方治安達15年之久,使上至蒼梧,下至三山、九江,得以安寧。

明洪武元年(1368年)4月,李質順應歷史潮流,以德慶、封川2路歸降,受到朱元璋的贊揚,並授予官職。先後出任奉訓大夫中書省斷事、都督府斷事、中順大夫刑部侍郎、刑部尚書等職。

洪武八年(1375年)晉升靖江王右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靖江王因罪被廢,李質因「善導不得法」被賜死,年64歲。鄉人祀之,立尚書坊於附城內(今德城鎮),其後人建大宗祠於城皇廟街。

祠內有「開國元勛」巨額牌匾,為翰林學士宋濂手書。李質晚年尤攻於詩,有詩集《樵雲集》若干卷,並與其弟李穆、子伯震共成《三李集》,惜未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陳元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莫宣卿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石頭希遷禪師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李質

❾ 肇慶市歷史

歷史古跡

肇慶是遠古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之一。考古發現表明,距今14萬年左右,肇慶已有人類活動;距今l萬年左右,這里已開始向新石器時代過渡;大約5000年前,肇慶的先民已有鋤耕農業、家畜飼養業、編織業以及較先進的制陶業。境內的春秋晚期至戰國墓葬出土的青銅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長江流域楚越文化影響的痕跡,也有嶺南文化的顯著特徵。

肇慶是歷史悠久的嶺南名郡。早在南越國時期,駱越酋長安陽王曾北上建都於封溪(今封開境內)。趙佗擊敗安陽王之後,在封溪一帶建立蒼梧國,作為南越國的屬國。漢武帝平定南越之後,在今高要、肇慶市區、高明和三水西部、雲浮東部等地設置高要縣,屬蒼梧郡。縣名得自境內的高要峽,高要峽則因峽山高峻、峽水如腰而得名。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轄高要、端溪等九縣。大業三年(公元607年)廢州置郡,端州改為信安郡。唐武德年間復為端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稱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復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宋徽宗趙佶因即位前為端王,端州為其"潛邸",故在端州置興慶軍節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為興慶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親賜御書"肇慶府",自此更名為肇慶。

肇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是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交匯處,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梅庵、悅城龍母祖廟、崇禧塔、宋城牆、閱江樓、麗譙樓、文明塔、黃岩洞、泰新橋、高要學宮、德慶學宮、文塔、七星岩摩崖石刻群, 周其鑒故居等300多處具有科學研究價值文物古跡。據考證,肇慶還是粵語的發源地呢!星湖風景名勝區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最近,又被評為首批全國十大文明景區示範點之一。七星岩湖光山色,美不勝收。七座岩峰布列,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個景區山環水繞,亭樓閣榭,波光岩影,渾為一體,自然風光絕佳,構成一座奇麗的山水盆景,享有「嶺南第一奇觀」、 「人間仙景」之美譽。近年,七星岩風景區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岩峰上新裝飾各種霓虹燈, 再造了一個「夜星湖」。 鼎湖山是廣東四大名山之首,被稱為 「北回歸線上的綠寶石」,「活的自然博物館」。

肇慶是嶺南土著文化的發祥地,廣府漢族地域文化和白話(廣府話)的發祥地,以及兩種文化交叉演進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與嶺南文化、西方文明與中國傳統文明交匯最早的地區之一,曾經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史稱「嶺南名郡」。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漢武帝在今肇慶封開(古稱廣信,取意「初開粵地宜廣布恩信」)設管轄嶺南各郡的「交趾刺史部」長達375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清乾隆十一年(1747年),肇慶為兩廣總督府駐地長達183年。1583年9月,被譽為「溝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的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帶著自鳴鍾、日晷和世界地圖等代表歐洲文藝復興的成果來到肇慶,並於1585年建成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繪制出版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圖《山海輿地全圖》。

古 往今來,肇慶孕育出漢代著名古文經學家陳欽和陳元父子,唐代兩廣第一位狀元莫宣卿等一大批出類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學家、書法家李邕、日本高僧榮睿、佛教禪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義大利傳教士羅明堅、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以及北伐名將葉挺等眾多歷史人物在肇慶留下遺跡。

❿ 宋朝時期的端州是現在的哪裡

是如今的端州區,廣東省肇慶市市轄區。

位於廣東省中部偏西,西江中下游北岸,屬於珠江三角洲經濟區范圍,是肇慶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處北回歸線南側。位於廣東省中部偏西,西江中下游北岸。

南臨西江,北靠北嶺山,東鄰鼎湖山和肇慶市鼎湖區,西與高要市小湘鎮接壤。地理坐標為東經112°23′至34′,北緯23°2′至11′之間。

宋代,境域屬廣南東路。開寶五年(972年),廢平興縣入高要縣;廢康、瀧、勤等州置端溪(並晉康、悅城、都城入端溪,治今德慶縣)、瀧水2縣,端州轄高要、端溪、瀧水3縣。

熙寧六年(1073年)端溪縣從端州分出,復置康州;原屬廣州之四會縣劃入端州,端州轄高要、四會2縣。元符三年(1100年)改端州為興慶軍。政和三年興慶軍升為興慶府。政和八年(1118年)十月,興慶府易名肇慶府,轄高要、四會2縣。

(10)端州歷史擴展閱讀

建置沿革:

端州,歷來是西江中下游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設置中央集權管轄下的政治機構始於漢代。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首設高要縣,以今端州城區為縣治,一直沿襲至1988年(是年高要黨政機關遷往南岸)。

自南朝梁開始至辛亥革命前,本地為郡治、州治、府治、路治。梁天監六年(公元507年),為高要郡治。

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設立端州,為州治。

宋元符三年(1100年),端王趙佶(宋徽宗)登帝位,將端州升格為興慶軍。重和元年(1118年)改稱肇慶府,為府治。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肇慶府改為肇慶路,為路治。

明洪武元年(1368年),肇慶路復稱肇慶府,其後至清末不變。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兩廣總督府駐肇慶(其間1632年遷廣州,1636年遷回),本地成為嶺南或大西南軍事政治中心。

清順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本地監國、稱帝,以肇慶府署為行宮。端州成為南明政權首都。

熱點內容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
班主任培養總結 發布:2025-07-04 14:40:37 瀏覽:89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7-04 12:20:45 瀏覽:578
怎麼去掉雙下巴 發布:2025-07-04 07:30:04 瀏覽:14
男孩性教育書籍 發布:2025-07-04 06:45:07 瀏覽: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