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歷史
「一帶一路」含義解讀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東邊連接亞太經濟圈,西邊進入歐洲經濟圈。無論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應對危機、加快調整,許多沿線國家同我國有著共同利益。歷史上,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就是我國同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東非、歐洲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一帶一路」是對古絲綢之路的傳承和提升,獲得了廣泛認同。
為什麼提出「一帶一路」?
區域合作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於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發展戰略對接互聯互通項目將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
中國深度融入世界當前,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高度關聯。中國將一以貫之地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一帶一路」戰略的重要意義
「一帶一路」戰略構想意味著我國對外開放實現戰略轉變。這一構想已經引起了國內和相關國家、地區乃至全世界的高度關注和強烈共鳴。之所以產生了如此巨大的效果,就在於這一宏偉構想有著極其深遠的重要意義。
首先,「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順應了我國對外開放區域結構轉型的需要。眾所周知,1978年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征程。從1979年開始,我們先後建立了包括深圳等5個經濟特區,開放和開發了14個沿海港口城市和上海浦東新區,相繼開放了13個沿邊、6個沿江和18個內陸省會城市,建立了眾多的特殊政策園區。但顯然,前期的對外開放重點在東南沿海,廣東、福建、江蘇、浙江、上海等省市成為了「領頭羊」和最先的受益者,而廣大的中西部地區始終扮演著「追隨者」的角色,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東、中、西部的區域失衡。「一帶一路」尤其是「一帶」起始於西部,也主要經過西部通向西亞和歐洲,這必將使得我國對外開放的地理格局發生重大調整,由中西部地區作為新的牽動者承擔著開發與振興占國土面積三分之二廣大區域的重任,與東部地區一起承擔著中國走出去的重任。同時,東部地區正在通過連片式的「自由貿易區」建設進一步提升對外開放的水平,依然是我國全面對外開放的重要引擎。
其次,「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順應了中國要素流動轉型和國際產業轉移的需要。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我們亟需資本、技術和管理模式。因此,當初的對外開放主要是以引進外資、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模式為主。有數據顯示,1979至2012年,中國共引進外商投資項目763278個,實際利用外資總額達到12761.08億美元。不可否認,這些外資企業和外國資本對於推動中國的經濟發展、技術進步和管理的現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說,這是一次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國際性產業大轉移。而今,盡管國內仍然需要大規模有效投資和技術改造升級,但我們已經具備了要素輸出的能力。據統計,2014年末,中國對外投資已經突破了千億美元,已經成為資本凈輸出國。「一帶一路」建設恰好順應了中國要素流動新趨勢。「一帶一路」戰略通過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這「五通」,將中國的生產要素,尤其是優質的過剩產能輸送出去,讓沿「帶」沿「路」的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共享中國發展的成果。
第三,「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順應了中國與其他經濟合作國家結構轉變的需要。在中國對外開放的早期,以歐、美、日等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有著資本、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優勢,而長期處於封閉狀態的中國就恰好成為他們最大的投資樂園。所以,中國早期的對外開放可以說主要針對的是發達國家和地區。而今,中國的經濟面臨著全面轉型升級的重任。長期建設形成的一些產能需要出路,而目前世界上仍然有許多處於發展中的國家卻面臨著當初中國同樣的難題。因此,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幫助這些國家和地區進行比如道路、橋梁、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幫助他們發展一些產業比如紡織服裝、家電、甚至汽車製造、鋼鐵、電力等,提高他們經濟發展的水平和生產能力,就順應了中國產業技術升級的需要。
第四,「一帶一路」戰略構想順應了國際經貿合作與經貿機制轉型的需要。2001年,中國加入了WTO,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中國「入世」對我國經濟的方方面面都產生了巨大影響。可以說,WTO這一被大多數成員國一致遵守國家經貿機制,在一定程度上沖破了少數國家對中國經濟的封鎖。但是,近年來國際經貿機制又在發生深刻變化並有新的動向。「一帶一路」戰略與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是緊密聯系的。有資料顯示,目前我國在建自貿區,涉及32個國家和地區。在建的自由貿易區中,大部分是處於「一帶一路」沿線上。因此,中國的自由貿易區戰略必將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而得到落實和發展。
「一帶一路」建設面臨的新機遇
「一帶一路」是一個宏偉的戰略構想,它的建設過程不僅涉及眾多國家和地區,涉及眾多產業和巨量的要素調動,這其間產生的各種機遇不可估量。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第一,產業創新帶來的機遇。產業創新涉及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轉移等帶來的紅利。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中國的一些優質過剩產業將會轉移到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因為市場供求變化,一些過剩的產業,也許在其他國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在國內,因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一些產業、產品失去了價格競爭力,也許在其他國家,較低的要素成本會使這些產業重現生機。在國內,因為產品出口一些發達國家受限而影響整個產業的發展,也許在其他國家就能繞開這些壁壘,等等。此外,由於產業轉移引致的產業轉型升級更是機遇無限,比如技術改造、研發投入、品牌樹造等等都會給投資者帶來無限機遇。
第二,金融創新帶來的機遇。「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資金流,巨量的資金需求只能通過金融創新來解決。我們已經發起設立「亞投行」和「絲路基金」,但這也只能解決部分資金問題,沿「帶」沿「路」國家和地區一定會進行各種金融創新,包括發行各種類型的證券、設立各種類型的基金和創新金融機制等等,這其間的紅利和機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像的。
第三,區域創新帶來的機遇。「一帶一路」本質上是一個國際性區域經濟的范疇,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必將引發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區域創新,這包括區域發展模式、區域產業戰略選擇、區域經濟的技術路徑、區域間的合作方式等等,這其間的每個創新都蘊涵著無限的機遇。
「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不僅有機遇也充滿了挑戰,需要我們有一定的風險意識,並未雨綢繆。
首先,自1999年以來,中國政府就一直鼓勵企業「走出去」。最初的投資大多集中於一些全球貧窮國家的資源開采項目上。近年來,隨著國內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中國對外投資首次超過了外資流入,對外投資也被引導到發展中經濟體和發達經濟體中的更為引人矚目的項目上。五六年前,中國「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圍繞著大宗商品,現在開始在一些實行競標機制的國家承建基礎設施項目。我們知道沿「帶」沿「路」的一些發展中國家還是比較願意接受我們的投資,但由於其中一些國家政局並不是十分穩定,不同黨派之間的理念差別很大,一旦一個黨派下台,就會改變過去的對外政策,這必將給我國在這些國家的投資帶來巨大風險。因此,我們在具體實施「一帶一路」戰略時必須對這些國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環境等進行仔細研究,在投資之前做好風險應對的預案,將投資的風險降到最低。
其次,「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的任何創新其實都會有潛在的風險,尤其以金融為主的虛擬經濟創新蘊含的乘數式風險,需要我們時時刻刻保持高度警覺。
最後,實施「一帶一路」戰略必須得與國內經濟狀況相適應。我們要看到,中國的產能過剩是相對的;實際上,國內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仍有很大空間,大有可為。如果我們不顧及國內的這些實際需求而一味向國外投資和轉移產業,有可能會產生對國內投資的擠出效應和產業的「空洞化」。對此我們要提高警惕。
2000多年前,亞歐大陸上勤勞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條連接亞、歐、非幾大文明的貿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後人將其統稱為「絲綢之路」。
(一)古代絲綢之路
提出「絲綢之路」這個概念的是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他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到中亞、中國西部一帶進行地理考察,持續3年多時間,考察過程中也參考了中國的歷史記載。回去以後,他在德國出版了他的研究成果中提出,在公元2世紀,存在著一條從洛陽、長安到中亞撒馬爾罕(今為烏茲別克共和國第二大城市)的商道,這條商道上的主要物流是絲綢,這是一條從中國輸出絲綢到中亞、西亞,最終到達歐洲的道路。因為這條路上主要運送的物流是絲綢,影響最大的也是絲綢,所以他命名為「絲綢之路」。
這條絲路由漢武帝時的張騫首次開拓。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遣張騫作為使者出使西域,意圖說服大月氏與西漢一起攻打匈奴,結果張騫沒有完成這一戰略任務,卻無意中開辟了通向西域的通道,被司馬遷評價為「鑿空」之行。東漢時期(公元73年),班超經過艱苦努力再次打通西域,並將這條線路首次延伸到了歐洲羅馬帝國,公元166年,古羅馬大秦王安敦派使者來洛陽,朝見漢桓帝,標志著中西方文化交往的開始,東西方兩大帝國外交關系正式建立,這條路線首次正式打通並延伸到了歐洲。
(二)古代海上絲綢之路
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漢朝就派出船隊遠航南海和印度洋,打開了中國與世界各國海上往來的大門,標志著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端。從此以後,滿載著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等精美物品和與世界文明對話的美好意願,一路向南、向西,活躍了沿線各國經濟,傳播了中華文明,同時也帶回了沿線各國的香料、葯材、玻璃和思想文化等文明成果。中國元代傑出的民間航海家汪大淵兩次從泉州出海,遍訪菲律賓諸島、汶萊、加里曼丹、爪哇及印度洋諸地,歸國後寫下了他的身歷親見,使當時的中國人得以真實了解各國的山川、土俗、風景和物產。在當時的中國閩南地區,家家戶戶都有「雞公碗」,寓意著勤勞致富、家庭興旺。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雞公碗」漂洋過海,成為東南亞國家人民喜愛的日常生活用品,也成為中國與沿線各國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把中國和沿線各國緊緊聯系在一起,創造了人類交流交往、文明互鑒的不朽傳奇。
❷ 「一帶一路」的歷史使命是什麼
一帶一路肩負著三大使命:
使命一,探尋後危機時代全球經濟增長之道。
「一帶一路」是在後金融危機時代,作為世界經濟增長火車頭的中國,將自身的產能優勢、技術與資金優勢、經驗與模式優勢轉化為市場與合作優勢,實行全方位開放的一大創新。通過「一帶一路」建設共同分享中國改革發展紅利、中國發展的經驗和教訓。中國將著力推動沿線國家間實現合作與對話,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發展夥伴關系,夯實世界經濟長期穩定發展的基礎。
使命二,實現全球化再平衡。
傳統全球化由海而起,由海而生,沿海地區、海洋國家先發展起來,陸上國家、內地則較落後,形成巨大的貧富差距。傳統全球化由歐洲開辟,由美國發揚光大,形成國際秩序的「西方中心論」,導致東方從屬於西方,農村從屬於城市,陸地從屬於海洋等一系列不平衡不合理效應。如今,「一帶一路」正在推動全球再平衡。「一帶一路」鼓勵向西開放,帶動西部開發以及中亞、蒙古等內陸國家和地區的開發,在國際社會推行全球化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同時,「一帶一路」是中國主動向西推廣中國優質產能和比較優勢產業,將使沿途、沿岸國家首先獲益,也改變了歷史上中亞等絲綢之路沿途地帶只是作為東西方貿易、文化交流的過道而成為發展「窪地」的面貌。這就超越了歐洲人所開創的全球化造成的貧富差距、地區發展不平衡,推動建立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
使命三,開創21世紀地區合作新模式。
中國改革開放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創新,「一帶一路」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正在以經濟走廊理論、經濟帶理論、21世紀的國際合作理論等創新經濟發展理論、區域合作理論、全球化理論。「一帶一路」強調共商、共建、共享原則,超越了馬歇爾計劃、對外援助以及走出去戰略,給21世紀的國際合作帶來新的理念。
❸ 一帶一路的由來
背景
古代背景
絲綢之路是張騫(約公元前164年-前114年)沿線國家和地區人口、經濟規模等數據於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出使亞洲中、西部地區開辟的以長安(今陝西西安) 為起點,經關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大伊朗,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從運輸方式上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它最初的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瓷器等商品。德國地理學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
時代背景
當今世界正發生復雜深刻的變化,國際金融危機深層次影響繼續顯現,世界經濟緩慢復甦、發展分化,國際投資貿易格局和多邊投資貿易規則醞釀深刻調整,各國面臨的發展問題依然嚴峻。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秉持開放的區域合作精神,致力於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共建「一帶一路」旨在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開展更大范圍、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區域合作,共同打造開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區域經濟合作架構。共建「一帶一路」符合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彰顯人類社會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國際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積極探索,將為世界和平發展增添新的正能量。「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項目將推動沿線各國發展戰略的對接與耦合,發掘區域內市場的潛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創造需求和就業,增進沿線各國人民的人文交流與文明互鑒,讓各國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共享和諧、安寧、富裕的生活。
原因:
「通路通航」主題:包括交通運輸業(港口、公路、鐵路、物流),鐵路建設與相關設備,航空服務、設備、整機生產等。在「一帶一路」建設中,交通運輸是優先發展領域,以加快提升我國與周邊國家交通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水平,並形成區域交通運輸一體化。
「基建產業鏈」主題:包含建築業(建築及基礎設施工程),裝備製造業(設備及配套類裝備製造),基建材料(鋼鐵、建材、有色等)。
「能源建設」主題:包括中國油氣進口的管道建設相關產業,電站建設、電力設備等。
長期來看,道路聯通、貿易聯通中同樣伴隨著文化溝通,「絲綢之路」自古是文化交匯的體現,其交流合作的內容涵蓋了文化、旅遊、教育等人文活動。培育具有絲綢之路特色的國際精品旅遊線路和旅遊產品,可以積極推進特色服務貿易,發展現代服務貿易。人員的流動還會加強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特殊旅遊產品、文化產品、民俗風情、旅遊線路及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發展,旅遊企業可以開展旅遊管理協作、旅遊業務合作、旅遊包機航線、旅遊投資貿易、旅遊服務采購。
「信息產業」主題:抓住各國經濟的數字化趨勢,加快我國信息產品和服務走出去
❹ 一帶一路簡介
一帶一路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二十一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簡稱。是2013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發起和領導的跨國經濟區。其范圍涵蓋了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歷史上經過中國、中亞、西亞、印度洋沿岸和地中海沿岸的國家和地區。
「絲綢之路經濟帶」簡稱「一帶」,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對外訪問期間向各國推進的區域經濟合作戰略。從中國大陸出發,沿著陸上絲綢之路,歐洲是終點:第一,通過中亞和俄羅斯到歐洲;第二,新疆通過巴基斯坦到印度洋,中亞和西亞到波斯灣和地中海沿岸國家。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路」,則是沿著海上絲綢之路而來的。中國大陸從沿海港口延伸至印度洋、歐洲,或從中國大陸沿海港口延伸至南太平洋。
「一帶一路」貫穿亞歐非大陸,一頭是活躍的東亞經濟圈,一頭是發達的歐洲經濟圈,中間廣大腹地國家經濟發展潛力巨大。絲綢之路經濟帶重點暢通中國經中亞、俄羅斯至歐洲(波羅的海);中國經中亞、西亞至波斯灣、地中海;中國至東南亞、南亞、印度洋。
(4)一帶一路歷史擴展閱讀:
1、「一帶一路」的基本內涵
「一帶一路」倡議自提出以來不斷拓展合作區域與領域,嘗試與探索新的合作模式,使之得以豐富、發展與完善,但其初衷與原則卻始終如一。這是認知與理解「一帶一路」倡議的基點與關鍵。「一帶一路」是開放性、包容性區域合作倡議,而非排他性、封閉性的中國「小圈子」。
2、「一帶一路」的國際意義
「一帶一路」合作范圍不斷擴大,合作領域更為廣闊。它不僅給參與各方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合作紅利,也為世界貢獻了應對挑戰、創造機遇、強化信心的智慧與力量。「一帶一路」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徑與方向。「一帶一路」為新時期世界走向共贏帶來了中國方案。
❺ 論述一帶一路的歷史意義
「一帶一路」的歷史意義:
「一帶一路」是創新亞洲地區區域合作模式的新思路。
「一帶一路」是重新激發南南合作內生動力的新範式
「一帶一路」是引領和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的新創舉
「一帶一路」是中國為人類社會做出更大貢獻的新途徑
----來源自概論
❻ 一帶一路的歷史背景
一帶一路的歷史背景:
絲綢之路是張騫於西漢出使亞洲中、西部地區開辟的以長安為起點,經關中平原、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到錫爾河與烏滸河之間的中亞河中地區、大伊朗,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絲綢之路起始於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路上商業貿易路線。
從運輸方式上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一條東方與西方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最早在19世紀70年代將之命名為「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的時代背景:
第一,當今世界經濟正發生復雜深刻的變化。共建「一帶一路」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的潮流,有利於促進經濟要素有序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
推動沿線各國實現經濟政策協調,維護全球自由貿易體系和開放型世界經濟。
第二,互聯互通、合作共贏成為時代最強音。歷史上,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就是中國同中亞、西亞、南亞、東南亞、東非、歐洲經貿和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共建「一帶一路」致力於亞歐非大陸及附近海洋的互聯互通,實現沿線各國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續的發展。
第三,中國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當今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高度關聯,要實現中國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共建「一帶一路」符合中國和國際社會的根本利益。中國將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承擔更多責任義務,為人類和平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6)一帶一路歷史擴展閱讀:
一帶一路就是21世紀的「絲綢之路」,在我們了解一路一帶之前,我們現在了解一下絲綢之路吧!絲綢之路起始於古代中國的長安,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古代陸上商業貿易路線,
最初的作用是運輸中國古代出產的絲綢、瓷器等商品,後來成為東方與西方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諸多方面進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而絲綢之路從運輸方式上,主要分為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
一、陸上絲綢之路,起自中國古代都城長安(今西安),經河西走廊、中亞國家、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而達地中海,以羅馬為終點,全長6440公里。這條路被認為是連結亞歐大陸的古代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之路,而絲綢則是最具代表性的貨物。
二、海上絲綢之路,是指古代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交往的海上通道。2000多年前,一條以中國徐聞港、合浦港等港口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成就了世界性的貿易網路。唐代,我國東南沿海有一條叫作「廣州通海夷道」的海上航路,這便是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最早叫法。
在最開始一帶一路提出的時間到現在,一帶一路戰略有近60個國家參與支持。已經有50多個國家明確表示願意參與「一帶一路」戰略。這意味著,在歐亞大陸上至少有一半的國家已經明確表示願意參與,願意參與的國家數量還在不斷增加中。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而一帶一路提出的時間正是中國經濟發展猛迅的時候,「一帶一路」戰略目標是要建立一個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
是包括歐亞大陸在內的世界各國,構建一個互惠互利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既然一帶一路連接著非洲和歐洲,那麼中國的西部就得到發展機遇,激發西部的發展潛力,使西部成為中國新的經濟增長點,無疑對中國的經濟建設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