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領土

歷史領土

發布時間: 2021-08-04 07:09:30

1. 中國歷史上領土最大是什麼時候

中國歷史上領土最大是元朝時期。

1279年,元世祖攻滅南宋一統中國,根據《中國歷史地圖集》版的記載,權漢地、漠南、漠北、東北(包括外東北和庫頁島)、新疆東部(元初據有塔里木盆地西抵蔥嶺)、青藏高原、澎湖群島、濟州島及南海諸島皆在元朝統治范圍內。

自滅南宋後雖然多次對日本、緬甸、安南、爪哇等國有所沖突,然而疆域大體趨於穩定。1310年元武宗時期,元朝與察合台汗國瓜分窩闊台汗國。

元朝取得窩闊台汗國的漠西領土,國土面積達1372萬平方公里(北疆以北緯55°為界),若北疆延伸至北冰洋則有2267萬平方公里。

(1)歷史領土擴展閱讀:

元朝疆域東起日本海、南抵南海、西至天山、北包貝加爾湖,元史稱「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

全國劃分為由中書省所直轄的京畿地區(即河北、山東、山西及漠南部分地區),由宣政院(初名總制院)所管轄的吐蕃地區。

以及十個行中書省,分別為嶺北行省、遼陽行省、甘肅行省、陝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湖廣行省、四川行省、雲南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

2. 中國歷史各個朝代疆域圖,要詳細的

北宋時期的疆域已經縮小,但是還能夠保持住中國最發達的中原以及江南地區,當時北宋的經濟以及文化已經超越唐朝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但是在歷史上北宋並不是十分的強大
南宋時期是里憂外患 失去了發達的中原地區,保住了江南的半壁江山.蒙古已經興起與大草原,南宋對金稱臣,西南大理段氏王朝和西北的土藩興起,都對南宋虎視耽耽.但是南宋統治者卻安心於半壁江山,不思奪回失去的江山,可悲.南宋是中國歷史上最弱的王朝,但是經濟和文化卻是十分的發達,著的確是一種悲哀!
元朝時期的疆域,這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國家,地跨歐亞大陸,除了在本土以外,還有周圍的四大漢國,他們雖然是聽命於中央王朝但是卻是各自為政,世紀上當時蒙古最西已經達到了萊茵河,也就是今天德國.嚴格意義上來說著並不是漢族創造的,在哪個時代蒙古和中華大家族並不是一家,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蒙古人把人分成四等.所以在那個時代的抗蒙英雄還是民族的英雄.如果中華民族有這樣的侵略性的話,決不會在近代史上被日本和野蠻的歐洲人踩,在清以前的各個朝代都可以踩扁歐洲人,但是歷史去跟中國人開了個大玩笑!
清朝前期的地圖 這是中國本土疆域最大的時期清朝中後期的地圖,庫葉島在內的東北北劃分給俄國,這是台灣已割給日本,朝鮮已是日本的殖民地,不久之後西北大部分被割給俄國,建國後外蒙古在蘇聯的支持下脫離中國.到這個時期,中國損失了將近三分之一地國土,這就奠定了中國現代的疆域的基本形狀.在這個時期,俄國暗中支持下XJ宣布獨立,西南越南已是法國殖民地,對中國西南三省虎視耽耽,ZJ和寧夏青海地區在英國的支持下也在暗中准備獨立,湖南人左宗棠率兵征剿西北,西南,若不是這個湖南人,中國西南和西北就要全部獨立,四川陝西就是中國的國界.可能對越反擊戰在廣西打,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四川狙擊印度軍隊.歷史不會忘記為了國家領土完整而戰的民族英雄-----左宗棠

3. 世界歷史上領土最大的國家是哪個

這里所說的領土面積,是指一個國家能夠實際控制的面積,對於冊封國、藩屬國等一律不算。從公元前3100年開始,人類就開始進入了國家時代。但是每個國家的領土面積是不斷變化的,每個時代的面積都不一樣。那麼歷史上有哪些國家的領土面積曾經達到了世界第一呢?

古埃及是世界最早的文明,早在公元前3100年,古埃及就實現了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統一,成為了人類最早的國家。在早王國(前3100—前2686)和古王國(前2686—前2181)、中王國時代(前2133—前1786)時期,古埃及的面積主要分布在尼羅河兩岸的42個邦。面積大約在50萬平方公里左右。進入新王國(前1567—1085)以後,埃及的領土開始迅速擴張,其控制范圍已經延伸到了兩河地區,總面積大約在120萬平方公里左右。

元朝版圖

1368年,明朝滅元朝,恢復中華。隨後,明朝繼承了元朝對吐蕃、東北的統治,成為了世界面積最大的國家。在永樂時期(1403年--1424年),明朝的疆域到達了鼎盛,接近了1000萬平方公里。但是隨後明朝就開始退縮。

4. 中國歷史上哪個朝代領土范圍最大

中國歷史上,領土最大的時候是在元朝,元朝不僅對外關系空前發展,由亞洲推廣到歐洲和非洲,而且它的疆域遼闊廣大,在我國歷史上是空前的。元朝北至陰山以北,南至南海諸島,東北到今庫頁島,西北達到新疆、中亞地區。今天的新疆、西藏、雲南、東北地區、台灣部分島嶼及南海諸島都在元朝統治范圍之內。

明代宋濂之《元史·志第十地理一》首段亦有講述。「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咸不逮元。漢梗於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並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蓋漢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唐東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萬六千九百一十八里,元東南所至不下漢、唐,而西北則過之,有難以里數限者矣。」

5. 領土與歷史的關系

其實歷史上有些領土只是某一段時間屬於中國的中央王朝,但是其他時期又不屬於,就像西藏,直到元朝才真正和中原王朝有了隸屬關系,如果中國想證明西藏是屬於中國的,可以把駐藏大臣之類搬出來說事,但是假如西藏說他們不屬於中國,也可以拿唐朝時的長慶會盟來爭論,當時雙方明明就是以平等主體的身份都定的盟約,所以個人認為,歷史依據靠不住,最重要的是這塊領土你現在是不是佔領者,而且有沒有力量守住,就像日本的北方四島,歷史上肯定不屬於俄羅斯,但是他就佔領了,日本再怎麼叫嚷也沒有。

6. 中國歷史上的疆域是怎麼劃分的

如何理解和確定中國的歷史邊疆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長期以來,學術界一直見仁見智,並未取得一致認識。如有以民族成分為劃分標準的「民族邊疆」說(認為凡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就是邊疆);以文化類型為劃分標準的「文化邊疆」說(認為凡是漢文化系統之外的地區就是邊疆);以地方行政制度為劃分標準的「行政邊疆」說(認為凡是未施行郡縣制的地區就是邊疆),等等。

對歷史邊疆認識的不同,實際上反映了人們在歷史疆域問題認識上的分歧,而正確認識歷史疆域恰恰是確立歷史邊疆的必要前提。

在關於中國歷史疆域標準的問題上,譚其驤先生和白壽彝先生曾分別提出過最有代表性的兩個觀點。譚其驤先生在主持《中國歷史地圖集》的繪制時,曾確定了一個標准:「十八世紀五十年代清朝完成統一之後、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帝國主義入侵以前的中國版圖,是幾千年來歷史發展所形成的中國的范圍。歷史時期所有在這個范圍之內活動的民族,都是中國史上的民族,他們所建立的政權,都是歷史上中國的一部分。」後來,譚先生又撰文重申此說:「從18世紀50年代到19世紀40年代鴉片戰爭以前這個時期的中國版圖作為我們歷史時期的中國范圍。所謂歷史時期的中國就以此為范圍。不管幾百年也好,幾千年也好,在這個范圍內活動的民族,我們都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的民族;在這個范圍內所建立的政權,我們都認為是中國歷史上的政權。」而白壽彝先生在批判「以歷代皇朝疆域為歷代國土的范圍,因皇權統治范圍的不同而歷代國土有所變更或伸縮」的「皇朝疆域觀」時,則提出應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土范圍為處理歷史上中國疆域的標准,並將這一標准用於自己主編的多卷本《中國通史》的寫作上,堅持「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疆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各民族共同進行歷史活動的舞台,也就是我們撰寫中國通史所用以貫穿今古的歷史活動的地理范圍」。

但這兩個標准並未得到史學界和邊疆史地學界的一致認同。有的學者就認為,以上兩個標准「把復雜多變的中華疆域企圖以一個簡單的模式套住,不問時間、地點、條件,不從發展的變化的視角,不把問題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不對歷史疆域作動態的考察,而是從一個既定的框框出發,這就不能正確解決問題,易造成誤區」。這些批評不能說沒有一定的合理性。的確,在數千年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歷史疆域有一個消長、變動與形成的復雜的動態過程,並不是「古已有之」且一成不變的,不能用一刀切的標准。但是不能一刀切並不是說不可確立標准。因為,研究歷史的最終目的無非是對各種具體現象進行總結和提升,以得出規律性的認識。歷史疆域的研究也不例外。

要確立中國歷史疆域的范圍,必須重視中國古代屬於前民族國家這一重要前提,要尊重歷史的實際。就中華文明的起源來講,考古學界幾十年來所做的探索,已經初步得出結論,即在史前的漫長歲月中,中華大地起碼長期存在著六個大的文化「區系」,這些大的文化「區系」各有自己的文化淵源、特徵和發展道路,且大致處於同步發展的狀態。同時,「區系」內部和「區系」之間又存在著互相影響的關系。在這種復雜的縱橫關系中,各文化「區系」不斷組合與重組,形成「區系」范圍內大致平衡而又不平衡的多元一體的格局,並最終促成了由原始社會向文明的突破。六大文化「區系」中,以關中(陝西)、晉南和豫西為中心的中原,華夏族(後來在與其他各中華古族後裔的相互融合中發展為漢族)因在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方面高度發達,遂成為長期穩定的文明中心和政治中心,而同屬於中華古族的其他各部族,也在中原之外其他「區系」的廣闊地帶形成一個個部落共同體或政治單元,並繼續與中原互相激盪和影響,甚至伴隨著武力征服和政權的更迭。在這一過程中,政權的包容範圍越來越大,原來大致同步發展的各文化「區系」出現了更多的相互重疊,而未曾重疊的地區,因與中心區域在經濟、文化上差距顯著,遂成為邊緣地帶。

不過,這些邊緣,也僅僅是同一「天下」的邊緣,而不是「天下」或「海內」之外的邊緣。同時,中心與邊緣又不是絕對的。因為,隨著漢文化圈的越來越大,各民族之間以漢族為主幹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交流,於是漸次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秦漢以後,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逐步發展與鞏固,國家對邊疆的開發也逐步深入。在這個過程中,邊疆少數民族先後以不同方式成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成員,中原王朝與邊疆各少數民族及地方政權之間的關系,完全不是今天意義上的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在秦漢以降歷代歷史學家筆下,「外國傳」或「四夷傳」中,有相當一部分指的就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而並不是今天意義上「外國」的含義,所以在古人的心目中,邊疆民族建立的政權是包含在中國史之內的,一部「二十四史」,都曾把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包括於其中。如《新唐書》的作者就認為中原之外有「八蕃」(高麗、真臘、波斯、吐蕃、堅昆、突厥、革未革曷),其外才是不屬中華帝國的「絕域」:「其外謂之絕域」。又如,歷史上,安西、西域等地,一經漢、唐開拓,此後雖與中原王朝時離時合,但一直被視為中國版圖,即南宋偏安江南一隅,人們仍將這些邊疆地區視為中國固有的疆域,比如陸游就寫過「梁州四月晚鶯啼,共憶扁舟罨畫溪,莫作世間兒女態,明年萬里駐安西」的詩句山,並勉勵大將們「遠規復燕趙」、「屯玉關之西、天山之北」。這些話雖是文人寄託之詞,但不能說不是古人疆域觀念的反映。

歷史上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王國、汗國,通常也並不自外於中國,而恰恰自居為「中國」,或自認為是中國的一部分。同時,歷史上中華帝國的中心與邊緣又經常處於互動關系之中。中心區域之外的各民族都曾以各種方式參與了中華歷史的創造過程,從各方面對中華民族的形成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反映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上,則是一個復雜的演進過程。所以,中原之外非漢族政權的存在,既是客觀的歷史存在,又有其合理性、重要性。而中國的歷史邊界,應該是譚其驤先生反復強調的,即中國的邊界決不能僅僅指中原王朝的邊界,而應該包括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的邊界,其他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也是中國的一部分。歷史上某一時期中國的邊界,並不等於這一時期中原王朝的邊界,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可混為一談。譚先生曾舉例說「漢朝時候,中國的北界在哪裡呢?就是匈奴的北界,一直到達貝加爾湖一帶。唐朝時候中國的北界在哪裡呢?應該就是突厥、回紇的北界,同樣,其他方向也是如此,唐朝時候(中國)西南的邊界在哪裡呢?應該就是吐蕃的邊界、南詔的邊界;東北的邊界在哪裡呢?應該是室韋的邊界,革未革曷的邊界。」據此,中華歷史疆域,就應是歷史上中原王朝及各分立的民族政權或共同體疆域范圍的總和,包括中華民族歷史上的各個部分,即不僅應包括中原王朝的中心地帶,而且還應包括歷史上各分立的邊疆政權、少數民族政權或共同體的疆域。

7. 中國歷史上疆域面積排名

嚴格來說現在蒙古不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管轄,所以我認為由蒙古國發展而來的元不算中國.
就像烏克蘭不能說他們最大的時候是蘇聯``

熱點內容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
班主任培養總結 發布:2025-07-04 14:40:37 瀏覽:89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7-04 12:20:45 瀏覽:578
怎麼去掉雙下巴 發布:2025-07-04 07:30:04 瀏覽: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