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小課題研究
① 我想要幾個歷史研究課題
科研課題即研究題目,是依據研究目的,通過對研究對象的主客觀條件進行分析而確立的研究的問題。 一、選題的意義 第一,是教育科學研究的起點。 第二,是教育科學研究成功的必要條件。 第三,能反映研究者的研究能力。 二、課題的類型 教育是一個廣闊的研究領域,蘊含著豐富的研究課題。教育科研課題從不同角度可以分為不同類型。 1、從研究的性質看為: 理論性課題。 應用性課題。 2、從資料來源和時間看: 歷史性課題, 現實性課題, 3、從研究的內容看, 綜合性課題。 單一性課題。 4、從研究的手段看: 實驗性課題, 描述性課題, 5、從課題選定形式看: 新開課題 結轉課題 委託課題 自選課題 總之,對於教育科研課題可以進行多角度、多側面的分類。不過各種類型的劃分都只是相對的,在現實的教育研究中的課題往往是幾種類型的綜合。 三、選題途徑與方法 (一)問題來源(選題途徑) 1、從有關理論中演繹研究問題。 2、從教育實踐中發現研究問題。 (1)從如何提高本職工作的質量上去發現問題。 (2)從工作中的困難與缺點中發現問題; (3)從成功的教育教學經驗總結中發現問題; (4)在移植和借鑒其他領域先進經驗和方法中提出問題; (5)從教育實踐活動的觀察中去發現課題; (6)從平常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 3、從過去研究中尋找研究問題。 4、從各種信息交流中去發現研究問題。 (二)選題的思維策略 1、懷疑。 2、變換角度。 (三)選題的原則要求 1、價值性原則。 (1)理論價值 (2)應用價值, (3)綜合價值, 例如:「上海高中生思想狀況的調查報告」 2、科學性原則。 3、創新性原則。 教育科研的創新重要表現在: (1)內容上創新, (2)方法上創新, (3)應用上創新, 4、可行性原則 選題不宜過大 選題不宜過難。 選題不宜過於專業化。 (四)選題的具體方法 小題大做,即課題的切入口要小,但解釋面要大。小題大做的意思就是將課題做深做透。 要注意循序漸進。由小到大、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單項到綜合,步步為營、逐漸發展。
採納哦
② 關於歷史方面的研究課題.越詳細越好..
是男生么。。來。。一般來源說研究二戰什麼的比較有趣味性吧。。。網上有很多二戰迷。。。你可以便於和他們交流。。。這是一個很有趣很深奧的課題呢
我覺得你首先應該確立一個主要的研究方向。。。比如戰爭各國的經濟。。或者各國領導人的政治手腕。。。我曾經看見過有人研究各國民俗意識形態什麼的對於戰爭角色的影響。。。挺有趣的。。。這方面研究者眾多。。。你立意要新。。
你可以在圖書館法收集和很多書籍網上還有很多影片資料。。。。。。資源豐富。。。。
各國戰爭之間有很多趣事。。。。在論文里適當引用可顯得風趣幽默。。。
這個弄好了很棒。。。。弄不好很糟。。。
PS。。。最好不要研究亞洲這邊的。。。。研究二戰美歐洲史比較好。。。
亞洲這邊的比較敏感。。。不好弄
你辯證的接受吧。。。。我不是學歷史的。。。
③ 什麼是歷史課題研究
「課題」就是要嘗試、探索、研究或討論的問題。《現代漢語詞典》把課題解釋為:研究或討論的主要問題或急待解決的重大事項。課題是指為解決一個相對獨立而單一的問題,而確定的最基本的研究單元。我們經常說「立項」,有的人把「課題」稱「項目」,實際上課題與項目既有聯系又有區別。課題是科學研究的最基本單元,具有較為單一而又獨立的特徵;而項目是由若干個彼此有聯系的課題所組成的一個較為復雜的、帶有綜合性的科研問題,
那麼歷史課題研究很顯然便是與歷史相關的課題探索研究和討論的問題。
同桌討論在本課中的有效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一方面,本課內容「經濟全球回化」材料雖包羅萬象,但學生答在日常生活中已經有較深的體驗和感悟,所以不管是原因還是影響,這些問題都相對比較簡單,容易觀察,以同桌討論的形式組織課堂,能很好地節省時間,讓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閱讀更豐富的歷史資料;另一方面,初三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大部分時候都能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但個別時候語言表達欠佳,同桌討論的形式可以讓同桌之間互相提醒,糾正,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正確答案。但本課運用同桌討論也暴露一些問題:對於較難的題目,教復雜的問題同桌討論則顯得操作性不強,比如在「中國應該如何應對經濟全球化?」這個問題時,有的同桌就覺得無從下手,思考的角度不夠豐富,回答的廣度也比較局限。所以在教學過程中要靈活運用小組討論的形式,規模的大小要根據問題的難易程度來定,以便給學生提供高效有序的學習氛圍和廣泛交流思想的機會。
⑤ 歷史研究性課題!
二戰中德國出了不少好武器,象虎式豹式坦克,P40P38沖鋒槍,V1V2飛彈,BF109戰斗機,ME262噴氣戰斗機,多拉卡爾大炮等都是精品。精度好威力大,性能可靠,缺點就是質量好了產量卻始終上不去。虎式坦克的最高月產量不到100,ME262噴氣戰斗機性能非常優異,據說在空中只被擊落過一架,但是只造了幾百架。相反,蘇聯的東西性能雖有差距,但是產量驚人,T34坦克整個二戰中造了十萬零三千四百輛,波波沙沖鋒槍製造了八百萬支,各種口徑的迫擊炮超過三十萬門,巨大的數量優勢彌補了性能上的不足。
二戰期間的6年間,世界各國共生產並裝備了約29萬輛坦克
===================================
歲月輪回,斗轉星移。幾十年的世事滄桑,往日的敵人成了朋友,昔日"一個戰壕的戰友"又成了敵人,令人大有"30年河東,40年河西"之感。
歷史就是這樣翻開了一頁又一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紅軍中的一批英美等國的坦克,成了歷史的見證。
歷史不會忘記這一頁
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蘇聯,用列寧同志的話說,是"處在帝國主義包圍之中"。法西斯軸心國的崛起,使蘇聯和英國、美國等國家變成了同盟國,成了"一個戰壕里的戰友"。根據二戰期間的戰時租借法,蘇聯從美國、英國、加拿大等國家中,得到了大量的武器裝備。筆者在這里,較全面地介紹一下二戰期間西方援蘇坦克的史實。盡管歷史的車輪已經駛過半個多世紀,留下來的、珍貴的歷史照片已經泛黃。但是,在戰勝德國法西斯57周年的今天,回顧這段鮮為人知的歷史,還是十分耐人尋味的。
根據史料記載,二戰期間,美、英、加拿大等國向蘇聯提供了22800輛坦克和裝甲車輛,其中的1981輛在海運途中損失掉,美英的運輸艦也為此蒙受了巨大的損失,付出了裝備和人員的代價。這就是戰爭!運抵蘇聯的20000多輛外國坦克裝甲車輛,佔到二戰中紅軍坦克裝甲車輛總數的20%。
1941年,英美啟運了第一批援蘇坦克,包括:487輛"范倫泰"、"提特拉奇"等英國坦克以及182輛M3A1"斯圖亞特"輕型坦克和M3"李"中型坦克等美國坦克。這批坦克參加了1941年12月至1942年對德軍的作戰。要知道,當時是蘇聯最困難的時期。在"巴巴羅薩"作戰中,蘇軍損失了18000輛坦克。這批援蘇坦克,數量雖然不多,但確是"雪中送炭"之舉。
1942年,海運的數量更大,包括2487輛英國坦克和3023輛美國坦克。雖然當時有一部分單獨用軍援坦克編成的坦克部隊,但是多數軍援坦克是和蘇制坦克混合編成的。例如,1942年,蘇軍第38坦克旅中,有30輛"馬蒂爾達"坦克和16輛蘇制T-60輕型坦克。1943年,蘇聯紅軍的坦克旅中,完全裝備蘇制坦克的佔61%~68%,混合裝備的佔19%~22%,單獨裝備英美坦克的佔10%~17%。1944年~1945年中,援蘇坦克中主要是美國的M4A2"謝爾曼"中型坦克。
二戰期間,援蘇的卡車和軍用汽車等,數量更為巨大。戰爭期間,蘇聯共生產"嘎斯"等軍用汽車343624輛。上了年紀的中國人都知道,解放初期街上跑的蘇制"嘎斯"51汽車,用的全是木質蒙皮,鋼材等作戰物質的匱乏可見一斑。而美國援蘇的軍用汽車和卡車就有501660輛。其中包括:77972輛吉普車,151053輛一噸半軍用卡車,200662輛兩噸半軍用卡車。在二戰後期,這些軍援卡車在運送作戰物質和兵員方面,比蘇制卡車發揮的作用更大。
在如何看待軍援坦克發揮的作用上,蘇聯學者和英美學者有著微妙的差別,當然是在戰後。蘇聯的史學家認為,英美援助蘇聯的坦克和裝甲車輛"數量上有限",質量上也不如蘇聯的T-34坦克。而英國的史學家則認為,由於援蘇,英國軍隊得不到更多的坦克,況且英國的"范倫泰"和"馬蒂爾達"坦克不僅遠遠優於大量裝備的蘇制T-60坦克,也比得上1942年以後裝備的T-70輕型坦克。蘇聯學者還認為,美國的M3中型坦克"不怎麼樣";而美國的學者則認為,M3中型坦克在北非"幹得很出色",M3"斯圖亞特"輕型坦克也比T-60和T-70輕型坦克要強得多。美國的學者更認為,M4"謝爾曼"中型坦克在性能上和T-34中型坦克不相上下,而在耐久性和可靠性上卻要強於T-34中型坦克。看來各家都說"自己的西瓜最甜"。我們不想評論這一場"唇槍舌劍"的是非曲直,歷史自有它公正的評價。盡管不能說援蘇的外國坦克在蘇聯衛國戰爭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但是,幾萬輛坦克和幾十萬輛卡車,決不是一個小數目。這些裝備在關繫到蘇聯生死存亡的戰爭中,同樣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歷史將記住這一頁。
援蘇坦克一瞥
下面,我們將簡要介紹一下援蘇的英美坦克的有關情況。
"范倫泰"步兵坦克
它是英國援蘇數量最多的一種坦克。其中,英國援蘇的"范倫泰"坦克為2394輛,作為英聯邦成員國的加拿大援蘇的"范倫泰"坦克為1388輛。也就是說,英國生產的"范倫泰"坦克的29%援助了蘇聯,加拿大生產的"范倫泰"坦克幾乎全部用於援蘇。蘇聯紅軍往往把"范倫泰"坦克上的2磅或6磅火炮換裝為76.2mm火炮,以增強火力。但是,由於"范倫泰"坦克的炮塔較小,裝上76.2mm火炮後,炮塔內顯得十分擁擠,這項改裝不算很成功。
"馬蒂爾達"步兵坦克
在援蘇的英國坦克中,"馬蒂爾達"僅次於"范倫泰"坦克,達1084輛。不過,"馬蒂爾達"坦克的機動性較差,尤其是在冬季。紅軍的坦克兵不太喜歡它,主要用於支援步兵作戰。
"丘吉爾"步兵坦克
英國從1942年起,援助蘇聯"丘吉爾"步兵坦克,總數共301輛。"丘吉爾"坦克的性能比"范倫泰"和"馬蒂爾達"坦克要強得多,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有35輛"丘吉爾"坦克參加了戰斗。
"提特拉奇"空降坦克
1941年,英國經伊朗向蘇聯提供了20輛"提特拉奇"空降坦克。由於其數量有限,僅起到宣傳作用而已。
通用裝甲輸送車
援蘇的通用裝甲輸送車共2656輛。其中,英國提供的1212輛,加拿大提供的1348輛,美國提供的96輛。由於它的履帶中心距較窄,雪地行駛的性能較差,它發揮的作用不如美國軍援的半履帶式裝甲車,一般用於輸送人員和物資、偵察及戰場聯絡。
M3A1"斯圖亞特"輕型坦克
美國從1941年起向蘇聯紅軍提供了1676輛M3A1"斯圖亞特"輕型坦克。紅軍的坦克兵不喜歡它的"高大的外形輪廓"和"不便使用的前機槍",但北非的英國坦克兵卻視它為"沙漠情人"。它的總體性能要優於T-60/T-70輕型坦克。
M3"李"中型坦克
美國軍援總數為1386輛,為M3A3型。另有以M3中型坦克為底盤的M31坦克搶救車115輛。蘇聯的坦克兵不喜歡它那高大的外形輪廓,常常謔稱為"6個坦克兵的活棺材"。
M4A2"謝爾曼"中型坦克
它是美國援蘇數量最多的坦克,總數達4252輛,包括裝75mm火炮和裝76mm火炮兩種類型以及少量以M4中型坦克為底盤的自行炮架、坦克殲擊車等。應當說,在二戰的最後階段,蘇軍的"謝爾曼"坦克和T-34坦克一道,在向德國老巢的進軍中,還是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半履帶式輸送車
美國援蘇的半履帶式輸送車包括M2/M3/M5/M9裝甲輸送車和M15A1、M17多管迫擊炮車,共2278輛。由於半履帶式裝甲車的越野性能和通行性能遠優於輪式車輛,這些半履帶式裝甲車在蘇德戰場上獲得廣泛應用。蘇聯人還將M3半履帶式裝甲車加上Su-57火炮,改裝成T-48坦克殲擊車,用來對付德軍的輕型裝甲車輛。
M3A1偵察車
這是一種4×4的小型偵察車。美國援蘇的M3A1偵察車共3340輛。作為偵察、警戒、指揮和通信聯絡用的小型偵察車輛,它是蘇制BA-64裝甲車的重要補充。
回眸半個多世紀前的歷史事件,援蘇坦克,易北河會師,雅爾塔會議、波斯坦公告......,這一樁樁、一件件事情,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http://www.e-zine.com.cn/dayall.asp
右欄分類對比查詢
二戰輕型坦克 二戰中型坦克
二戰重型坦克 二戰坦克殺手
二戰自行火炮 二戰裝甲車輛
⑥ 歷史教學中如何有效提問(小課題研究)
歷史組 陳小敏
有位教育家說過:
一、
提問要突出教材的重點
課堂提問應該為教學服務。所提之問題,應是教材的關鍵之處,能夠突出教材的重點,以利於教學目標的實現。如在進行必修一第二單元第一課《古代希臘的民主政治》一課時,教師可設計這樣的問題進行提問:
這樣既突出了本課的重點,又實現了自己的教學目標。盡量避免提那些與教學目標無關,對學生掌握重點、難點無多大幫助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課前要做好充分准備,深入地鑽研教材,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把握好教材的重難點,設計好課堂提出的問題。
二、
提問的角度要貼近現實生活
歷史課講述的是過去的事情,時間和空間上都會使學生產生距離,繼而產生心理距離。如何在過去和現實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這是每個歷史教學工作者都要思考的問題。有些時候,設計新穎、貼近生活內容的題目,可以架起一座連接過去和現實的橋梁。比如在講到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廢除文言文時,可以提問學生,我們今天為什麼還要學習文言文?比如在講到《近代中國思想解放潮流》一課的時候,可以先用課件投影出《南京條約》簽訂現場的圖片,然後引導學生回顧鴉片戰爭後中國面臨的嚴重民族危機,讓學生設身處地的想一想倘若你是一位生活在當時的有思想的中國人,面對這一驚變,你該如何應對?這些問題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和認知水平,貼近社會和學生生活,有利於拉近學生對歷史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有利於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
三、階梯式提問將所要展示的內容設計為環環相扣、前後連貫、形同階梯的問題,讓學生登梯觀史,登梯尋究。如
在人教版必修1第25課《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教學中,可設計提出如下問題:①
馬歇爾計劃與杜魯門主義的相互關系及其實質?④社會主義陣營中主要有哪些國家?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是如何建立起來的?中國加入產生何影響?⑤歐亞國家的社會主義改革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⑥蘇聯等國主要採取了哪些措施加強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抗?⑦冷戰對二戰後國際關系的影響有哪些?⑧雅爾塔體系、兩極格局和冷戰三者的關系是什麼?其中③⑧屬於
高層次問題,①②④⑤⑥⑦屬於低層次問題。
通過發散性提問引導學生進行多方位多層次的思維活動,既可以牢固掌握基礎知
識,又有利於培養從了解進入研究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四、
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具體
教師提出的問題要明確具體,便於學生在短時間內能回答。如果教師所提的問題籠統模糊,模稜兩可,學生則無從作答。如問法一:(結合地圖)有哪兩個特殊的國家加入了北約組織?問法二:北約中有兩個特殊的國家,他們不是北大西洋沿岸國家,卻被美國吸收加入北約組織,他們是哪兩個國家?問法二的提法要明確、具體,有利於學生迅速作答。
總之,在設計提問時,一定要遵循符合學生心理認知的原則,從教學的實際需要入手,針對教學中的關鍵問題,設計出能起到事半功倍作用的課堂提問,克服課堂教學中的無效提問,以達到不斷優化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
⑦ 高中研究性學習課題歷史
名稱:難以磨滅的傷痕——「九一八」!
課題背景:1、戰爭給世界帶來的是災難,但目前有些國家比如日本,其右翼勢力不敢正視自己的歷史,妄想篡改歷史教科書,不承認曾經侵略的歷史,為了警示戰爭的潛在威脅
2、許多年輕人覺得戰爭離我們很遠,把我們曾經受到的恥辱忘記了,為了勿忘國恥
課題目標和意義:目標是為了警示戰爭的潛在威脅,為了勿忘國恥
意義:讓人們珍惜和平,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為祖國強大而努力學習
主要研究內容:1、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的原因及其目的 2、給中國和東北人民帶來那些災難
3、給中國的啟示和教訓有那些?
研究涉及的知道基礎、資源: 時間 地點 具體歷史過程
高一歷史必修一課本、《九一八》歌曲和影片、博物館、相關資料和網站
研究思路:通過查閱史料、參觀博物館、探訪受害人或者受害人的自述、查找《九一八》歌曲和影片, 集中展示和合作探討,形成論文
研究小組成員分工:XX查史料、XX參觀博物館、XX去探訪受害人、XX查找歌曲和影片、XX記錄
⑧ 歷史研究性學習課題
7
1942年9月18日,邊區政府召集各專員及部分縣、區長舉行座談會,研究專署以下各級行政機關進一步實行精兵簡政,標志著第三次精兵簡政的開始。③會議確定簡政的總原則是:「精幹、統一、效能、節約、反對官僚主義,建立制度,健全機構,
調整幹部,改變作風,加強領導,精通業務,厲行節約,改善各方面的關系。」[34]
12月3日邊區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三次會議,通過了《陝甘寧邊區簡政實施綱要》。④1943年2月24日,邊區政府發出命令,公布了該《綱要》。指出:「簡政是精兵簡政在政權工作方面的貫徹,是為了使政權工作達到精簡,統一,效能,節約與反對官僚主義的目的。」即政府方面要通過簡政,減去一些不必要的政務,集中力量抓好「發展經濟,保障供給」的首要任務。《綱要》規定,區以上精簡機構和精簡人員的共同原則是「少而精」。「精簡機構,就是裁撤不急需的機構;精選稱職的人員,又從各種業務的需要來調整人員,使之各得其所。」[35]並規定堅持民主集中制,統一領導,整飭政紀;改善領導作風;統一幹部管理,調整和提高幹部;擁護軍隊;鞏固「三三制」;厲行節約;從組織上、思想上貫徹精兵簡政等具體要求。以及具體闡明了精兵簡政的意義和目的,劃清了政務和事務,要求緊縮上級政權編制,加強鄉一級政權等。總之,該《綱要》為陝甘寧邊區精兵簡政普遍徹底的貫徹,做了制度上的保障。 1943年3月23日,邊區政府舉行第四十三次政務會議,討論通過各級政府新的整編方案。該《方案》包括兩個部分,即邊區一級和各專署、縣政府的編整具體計劃。根據該《方案》的規定,邊區政府系統裁減部門百餘處,區以上幹部及事務人員由4453人,減為3221人。[36]隨後,各級政府進行了裁撤與合並,也進一步縮編了人員。10月15日,依據《簡政實施綱要》中關於精簡與健全鄉(市)政權的精神,邊區政府公布了《修正陝甘寧邊區鄉(市)政府組織暫行條例草案》。
通過深入實際地調查,廣泛討論研究,制定詳細科學的實施綱要和建立了一些制度,這次整編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基本上達到了毛澤東同志提出的精簡、統一、效能、節約、反對官僚主義五項目的。1943年12月24日,邊區政府委員會召開第四次會議,參加會議的除政府委員外,邊區參議會常駐議員及政府各廳、處、院、行負責人列席了會議。在這次會議上,李鼎銘副主席作了《邊區政府簡政總結的報告》。至此,精兵簡政在陝甘寧邊區共進行了三次,時間達兩年半之久的政權機構改革和節流措施,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勝利結束。
三、精兵簡政的成績
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是中共局部執政的試驗場,而精兵簡政是中共對科學執政的實踐和探索。在精兵簡政以前,由於各種原因,當時抗日民主根據地面臨著巨大的財政經濟問題。而政府機構頭重腳輕,政事不分,用人不當,「工作不統一」,「游擊習氣」存在,官僚主義滋生,導致政府工作效率低下。經過三次精兵簡政,實現了政府機構的精簡,工作的統一,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約人力物力和基本上解決了官僚主義的問題。而這五項目標的實現應該體現在兩個方面,「既有軍事系統的精兵,
又有政權系統(包括黨、政、民、學各種組織)的簡政。」[37]
(一)在精兵方面,精簡了人員,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 通過廣泛的動員宣傳,一部分人拋棄了「多兵論」,樹立了「精兵論」。裁減了
③ 張揚認為是9月10日是第三次精兵簡政開始,但筆者依據《陝甘寧邊區政府大事記》(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版)認為應該是9月18日。9月10日是動員總結第二次精兵簡政,而9月18日的座談會明確提出進一步實行精兵簡政。
④《綱要》張揚(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J】.近代史研究.1983(4):134-148.),史料摘編•總論【Z】,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資料選輯)【Z】都認為1943年3月,但是筆者依據《陝甘寧邊區政府大事記》(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年版)認為是1942年12月3日召開的會議。
8
部隊番號,充實了連隊建設;淘汰了老弱,確定了槍兵比例,提高了軍隊的戰鬥力和獨立作戰能力。還加強了對軍隊的政治教育,使黨指揮槍的原則和軍民一致、官兵一致的思想深入士兵的心,並且通過軍事教育培養了指戰員與士兵的作戰能力。同時又號召發展生產自給,在實踐中教育了軍隊,提高了部隊對節約的認識,對堅
持抗戰具有重大意義。
(二) 政權系統的簡政是陝甘寧邊區精兵簡政的核心,成效顯著,堪稱楷模 首先,精簡人員和裁並機構。在精簡人員上,第一次精簡後縮減人員1598名,占邊區政府原有人數的24%;[38]第二次精簡,除地方武裝及母嬰孩外,邊府所屬吃公糧的人員尚有11500名,其中各級政府及附屬機關8200名,各中等學校及保小3300名。第三次精簡在第二次的基礎上吃公糧減至7500名,減少35%弱。[39]邊區政府原有552人,整編為416人,各廳、處的附屬機關原有1140人,整編為911人。各分區專署公署原有101人,因增設延署、三邊兩個分區,總人數增加到148人,但原有專員公署的人數減少了。各縣原有1186人,整編為791人。邊區共213個區公署,原有1250人,整編為955人。區以上各級政府機關精簡總人數為762人,占原有人數的26.5%.[40]在裁並機構上,第一次精簡側重於減少機構,共裁、減、並機構百餘處。第二次精簡主要是建立政府的工作制度,實行合署辦公,裁、減、並了一些重疊或相同性質的機關。第三次精簡邊區各廳處的內部機構裁減1/4,邊區政府的機關從35個減為22個。 第二,加強政府的統一性,建立黨的一元化領導體制。規定由中共中央代表機關及各級黨的委員會統一領導所有地區的黨、政、軍、民工作,消除黨、政、軍、各自為政的現象。建立了一些規章制度,1943春,邊區政府先後頒布了《專署縣、市、區的政府組織條例》《幹部管理通則》、《政紀總則》、《政務人員公約》、《獎懲條例》、《五一施政綱領》等。進一步加強對幹部的統一管理,並強化民主集中制的紀律教育。
第三,提高了政府工作的效能。原來許多單位由幾個人做的工作,整編後一個人就承擔了。1942年9月1日邊區政務會議通過《陝甘寧邊區精兵簡政綱領草案》中規定,「必須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提高每個人員戰鬥力與工作力,不致有任何物質的浪費,才能充實力量准備反攻。」[41] 同時也精幹了上層,充實了下層;緊縮了機構,精選了人員;確定了職責,建立了制度;實行合署辦公。在幹部配備上,用其所學,對口配備;調整了一些幹部的職務,使他們能愉快的勝任工作。如邊區第二次整編時對幹部降級使用,將編余的200餘名幹部,派往縣區工作(20%的到縣上,80%的到區上),不僅精幹了上層,而且充實了下層。針對鄉級政權效能低下的狀況,在第三次整編時,給邊區1270個鄉都增設了文書1人,調派了1000多名知識分子參加政府工作。而且,「精兵簡政促進了幹部隊伍的新陳代謝,大大提高了幹部的積極性和責任心與創造力。」[42]政府實現了統一領導,克服了官僚主義作風,工作效率大為提高。陝甘寧邊區文書科的繕寫員,現在3個人就做了過去13個人的工作;邊區通訊站在1943年1月至4月每日平均投遞16661件,5至11月激增到每日平均投遞30078件,提高效率80%以上;難民工廠,過去每台鐵機每月平均織布13匹,現每台織布21匹,提高63%。振華紙廠,8月份出紙115.4令,每令需13.8個工,10月份就增加到216.6令,每令需工8個,提高42%。化學工廠,4月份出肥皂30726條,8月份就增加到58024
條,提高92%,成本則由4月份每箱1.4石小米,減至8月份每箱0.89石。[43]
第四,節約也取得了顯著成績。1942年8月23日,延安《解放日報》社論指出:「精兵簡政實為目前各根據地整個工作的中心一環,必須把這一任務的實現,貫徹導各方面的工作中去。」其他一切工作,「當應當在這一政策之下」。還指出:「精兵簡政的實行又必須與愛惜民力,培養民力,發展生產,自力更生,厲行節約,反對
浪費等具體工作聯系起來。」[44]
因此,精兵簡政中「尤須注意民力物力之發展與節省。」
9
[45]
「陝甘寧邊區1941年公糧徵收量占收獲量的13.85%」, 經過精簡,「到1943年為
10.16%,而1944年僅為8.83%。」[46]
1942年征糧16萬石,征草1600萬斤,「若以現有人員(77000餘)牲口(7300餘)計算,則明年糧草供給收支相抵要不敷糧8200餘石,
草980餘萬斤。精簡後,吃糧人數減到65000人,牲口數不動,亦只余糧11000。」[47]
1942年12月,陝甘寧邊區高級幹部會議後,「各部隊減去約五千餘人,其中部分為空額,一部分編余轉入生產,機關學校減去三千餘人,合計1943年節省糧食一萬三千餘石。」[48]其中,民力的節約尤為顯著。「延安縣1942年動員民力60025個,去年只28493個。減少31532個,即減少52.53%(原文110%)強;綏德前年動員民力75196個,去年只900個,減少74296個,減少85.5%強。」[49]人員的減少,大大減輕了人民的負擔,緩解了「魚大水小」的矛盾;民力的節省,為農業生產提供了充裕的勞動力,保證了不誤農時,有利於解決了自給問題。
第五,反對官僚主義的斗爭有了進展,密切了干群關系、軍民關系和軍政關系。官僚主義,就是脫離群眾的漂浮作風、空洞的形式主義、忙碌的事務主義及繁瑣的文牘主義,這些都嚴重的腐蝕著政府的肌體,損害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50]經過精兵簡政後,陝甘寧邊區的許多領導幹部深入群眾,深入基層,調查研究,改善了領導作風,消除了主觀主義,形式主義和命令主義。通過對幹部的提拔、同級調用、降級使用、選送學習等方式,不僅在於「緊縮了上級,加強了下級」,更重要的是提高思想認識,激發了他們的創造力。
總之,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精簡了人員,裁並了機構,調整了幹部隊伍,加強了統一領導,建立了積極的干群關系、軍民關系、軍政關系,改進了工作作風,克服了官僚主義,提高了工作效能。並且,許多編餘人員,回到了生產第一線,在一定意義上解放了生產力,為邊區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奠定了基礎。
四、精兵簡政的歷史經驗
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由於其成效的明顯性、措施的模範性、地位的特殊性及意義的全局性,在中國共產黨執政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精簡的過程中,成功的完成了對政府系統的改革,探索和確立了黨領導下的政府組織原則、權力分配、運作機制及工作制度,建立起了一個民主、靈活、統一、高效、紀律嚴明、有制度可依的革命政府,贏得了廣大民眾的一致擁護和外國友人的好評,使他們看到了中國的未來和希望,同時也表明在革命的實踐中共產黨逐步走向成熟,已經具有了建立和領導全國政權的能力和條件。[51]因此,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精兵簡政是科學執政成功實踐的範例,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啟示:
(一)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是黨的革命事業取得勝利的根本前提 「精兵簡政」政策的採納和有序實施,是中共尊重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的具體體現。亦即在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中共認識到了「魚大水小」的矛盾和「生之者寡,食之者眾」的不正常現象,並根據經濟規律,對生產關系進行變革。當時,中共中央認識到只有從「開源」和「節流」兩手並進,才能達到生產自給。因此,在精簡過程中,組織開展了大生產運動,從「開源」上解決財政經濟困難。同時,還在「節流」上下大工夫。在簡政前,陝甘寧邊區政府機關冗員充塞,以陝甘寧邊區伙夫與總人數比例為例。當時「每個工作人員(包括伙夫自己),機關總平均中佔6.9%(最多佔8.5%,最少佔4.6%),學校總平均約為4%(最多的5.5%,最少的2.2%)。」[52]
這樣,政府開支過大,不僅加劇了財政困難,也加重人民負擔,致使人民對政權的不滿。毛澤東曾說「兵民是勝利之本」,為了依靠人民,團結人民,中共在充分考慮經濟規律和執政規律的基礎上,果斷的進行了精兵簡政。
(二)實事求是,執政為民,是「精兵簡政」政策的基本方略
在編余幹部的處理上,尤其可以看出,黨在緊要關頭,臨危不懼,從革命事業
10
的長遠利益出發,進行了人性化的安排。凡有文化、有能力、能工作的幹部,充實基層;凡確須繼續培養、深造的幹部,送延安學習;凡身體強壯的幹部,轉入生產事業;凡老弱及思想落後的分子,幫助他們回家務農;對身體確有疾病,設法給以休養,使其恢復健康繼續工作。對精簡下來的幹部,從其自身條件出發,能為革命工作和不能工作者進行了區別對待,而在能工作者中又進行了細化,做到人人各得其所。有些幹部為黨為革命做了大量工作,是革命功臣,要他們離開工作崗位未免有些困難。針對這種情況,對一些被裁減的幹部做了耐心的思想工作,說明「精兵簡政」政策的重大意義,讓他們明白「精兵簡政」的政策「不是消極的裁減人員,而是積極的為了提高行政效能,以發展邊區的事業,以進一步提高邊區、鞏固邊區。」[53]
對於降級使用的幹部,讓他們認為下層工作是最光榮的事業;凡是轉入生產部門的幹部,也要讓他們認識到「保障供給,發展生產」是當前最重要的事業;對於學習的要讓他們明白,這是黨對他們的信任,是為將來對日反攻和革命事業做准備;對休養和回家務農的更是耐心處理,讓「每個人心裡感覺到很愉快,心安理得」。總之,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將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相結合,處處為人民群眾著想,是中共領導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不斷取得勝利的正確路線。
(三)大力宣傳,統一思想,是精兵簡政取得勝利的寶貴經驗
在「精兵簡政」的過程中,中共中央和毛澤東高度重視,多次發出文件和發表社論,對精簡工作進行宣傳和指導,解決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問題。1941年底到1943年,《解放日報》為促進精兵簡政政策的正確執行,先後發表社論、專論二十餘篇,經驗介紹及情況報道一百餘篇,起了重要的指導和推動作用。[54]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發出《關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敵後抗日根據地工作的指示》;1942年12月1日,發出《中央關於加強統一領導與精兵簡政工作的指示》。「精兵簡政」的實施要進行「改革體制、整頓機構、精簡人員、健全制度等,一句話,要在組織上貫徹。」[55]為此,陝甘寧邊區政府進行了廣泛深入的調研,制定了科學周密的精簡方案。如《陝甘寧邊區政府訓令》、《陝甘寧邊區政府第二次精兵簡政實施方案綱要》、《陝甘寧邊區精兵簡政綱領(草案)》和《陝甘寧邊區簡政實施綱要》等文件,為「精兵簡政」政策的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但是,組織工作沒有思想工作作保證,就失去了靈魂,不能持久。[56]因此,思想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而毛澤東、胡喬木、陶鑄等在《解放日報》發表社論,反復宣傳「精兵簡政」政策實施的意義,提高幹部的思想認識,「使政策的實施由被動強制變為自覺執行」。[57]通過廣泛的宣傳,統一了思想,減少了「精兵簡政」政策實行的阻力。
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給我們今天的有益啟示,遠遠不止這些。比如將整編與整風的相結合,為了保持精兵簡政成效的長期性,進行的制度建設等,有學者已經進行了研究,在此就不贅述。精兵簡政作為一場深刻的政治體制改革,涉及到政治、經濟、文化各個方面,不僅是為了減少財政支出,更重要的是為了使上層建築適應經濟基礎的需要,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58]但是,目前我國的政府中仍然存在著機構臃腫、效率低下、官僚主義嚴重等問題,阻礙著改革的繼續深入和經濟社會的又好又快發展,嚴重影響了黨群關系。因此,對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進行歷史回顧,借鑒其成功經驗,對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積極穩妥地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25][29][42][49]張揚.抗日戰爭時期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J】.近代史研究,1983,(4);134-148,137,138,142,143.
[2][54]熊宇良.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J】.人文雜志,1981,(6);84-86,85.
[3]葉健君.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6,(3):20-28. [4]馮延巧.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J】.陝西檔案,1997,(4);22-23. [5]李紅梅.陝甘寧邊區簡政之目的【J】.中國行政管理,1994,(2):36-38.
11
[6][30][37]臧運祜.關於「精兵簡政」的再研究【J】.中共黨史研究,1994,(3):40-45,43,43. [7][56][57]周浩集.抗戰時期中共「精兵簡政」政策的歷史經驗研究【D】. 北京:中共中央黨校,2007.1-51,33,33.
[8]張光遠、廖志豪、張愛華.「精兵簡政」與政權建設研究【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6):49-52. [9][11][12][13][28][35][39][40][41]陝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陝西檔案館編.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編·總論(第一編)【Z】.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9,8,9,10,198-199,201,204,198,198. [10]中央檔案館編.中共中央文件選集(15)【Z】.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91-107.
[14][15]抗日戰爭時期的經濟和財政問題.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2,893. [16][43][53]陝甘寧邊區政權建設編寫組編.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資料選輯)【Z】.北京:求實出版社,1982.7-8,155,15.
[17]解放日報【N】.1941-11-27(3). [18]人民日報【N】.1979-04-07(2).
[19][31][32]劉益濤.抗戰時期精兵簡政的決策——歷史轉折關頭的毛澤東(系列之二十三)【J】.黨史文匯,1994(2):12,13,13.
[20][21][22][24][26][34][36]陝西檔案館編.陝甘寧邊區政府大事記【M】.北京:檔案出版社,1991.126,126,131,144,154,168,183.
[23]施善元.抗日民主根據地精兵簡政政策的實行及其經驗【J】.中共沈陽市委黨校學報,2000(1):49. [27]陝西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室,中共陝西省黨史教研室.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陝西大事變記述【Z】.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0.330.
[33]一個極其重要的政策(1947年9月7日),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90. [38]劉景范.陝甘寧邊區的政權建設,陝甘寧邊區時期隴東民主政權建設【Z】.1990,9:760.
[44]精兵簡政—當前工作的中心環節(1942年8月23日《解放日報》社論),胡喬木文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89.
[45]林伯渠.邊區高幹會上的報告提綱(1942年11月 4日)【R】. 陝西檔案館編.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總論(第一編)【Z】. 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194.
[46]宋金壽. 抗戰時期的陝甘寧邊區【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5.393.
[47][48][52]陝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編寫組,陝西檔案館編.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財政經濟史料摘·財政(第六編)【Z】.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91.548,549,541.
[50]盧紅飈.論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J】.理論學習月刊,1992(10):44.
[51]蔣傑,張克非.抗戰時期陝甘寧邊區的精兵簡政與政府改革探析【A】.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C】.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6. 572. [55]李維漢.回憶與研究 (下)【Z】.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6.509.
[58]星光.陝甘寧邊區政府的精兵簡政【A】.南開大學歷史系編.中國抗日根據地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