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魏冉
㈠ 羋月傳歷史上的魏冉是羋月的親弟弟嗎
《羋月傳》歷史上的魏冉也是羋月的親弟弟,同一個母親生的。
人物介紹:
魏冉,亦作魏厓、魏焻,因食邑在穰,號曰穰侯。戰國時秦國大臣。宣太後異父同母的長弟,秦昭襄王之舅。從惠王時起,就任職用事。秦武王23歲因舉鼎而死,沒有兒子,各兄弟爭位。魏冉實力較大,擁立了秦昭王,亦幫秦昭王清除了爭位的對手。
之後魏冉憑著他與昭王的特殊關系在秦國獨攬大權,一生四任秦相,黨羽眾多,深受宣太後寵信。
曾保舉白起為將,東向攻城略地,擊敗「三晉」和強楚,戰績卓著,威震諸侯,「苞河山,圍大梁,使諸侯斂手而事秦」。
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派穰侯魏冉去齊國,約齊湣王與秦昭王同時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准備聯合五國攻趙,並三分趙國。但秦國這一連橫策略沒有成功,被蘇秦的合縱破壞。
公元前284年,秦、韓、趙、魏、燕五國,合縱破齊,他假秦國的武力專注於攻齊,奪取陶邑,為己加封,擴大自己的勢力。由於他權勢赫赫,導致人心不附,對秦王政權構成了嚴重威脅。前266年,被秦王罷免,遷到關外封邑,由范雎代相,最後「身折勢奪而以憂死」於陶邑。
㈡ 歷史上魏冉與羋月是什麼關系 魏冉是羋月的情
羋月也叫做羋八子,是戰國時代的楚國的公主,當時因為楚國和秦國的聯姻,她以陪嫁的身份跟著姐姐嫁給了秦國的國君,後來她和姐姐都受到了秦王的寵愛,羋月為秦王生下了一個兒子,這孩子就是後來的秦昭襄王嬴稷,不過當時因為羋月不是正室,只是寵妃所以按傳統她的兒子,不能繼承秦王的江山,唯有到了燕國去做質子。
此時魏冉成為關鍵人物,他的最後決定,是左右秦王登基的關鍵。這個關鍵時候,眷顧親情的魏冉決定支持自己的姐姐,而自己的外甥推上王位後,其實對於自己好處也是很大的,而且由於當時有部分人不服,他還利用武力消滅了所有爭奪王位的人,穩定了昭王的王位,穩定了秦國混亂的局面。
這兩姐弟為秦國的強盛打下了根基。
㈢ 歷史上魏冉是誰 魏冉的父親是什麼人
魏冉,戰國時秦國大臣。宣太後異父同母的弟弟。魏冉的父親在歷史上沒有記載。影視劇中父親叫魏甲。是個脾氣暴躁,嗜酒如命的無賴。魏冉的母親是楚威王的妃子,後被陷害趕出宮,被魏甲霸佔,生下魏冉,後來楚威王派人出宮尋找魏冉母親,暗中派兵將魏甲殺死,將魏冉母親接回宮中。
魏冉從惠王時起,就任職用事。秦武王23歲因舉鼎而死,沒有兒子,各兄弟爭位。魏冉實力較大,擁立了秦昭王,幫秦昭王清除了爭位的對手。魏冉憑著他與昭王的特殊關系在秦國獨攬大權,一生四任秦相,黨羽眾多,深受宣太後寵信。
公元前284年,秦、韓、趙、魏、燕五國,合縱破齊,他假秦國的武力專注於攻齊,奪取陶邑,為己加封,擴大自己的勢力。由於他權勢赫赫,導致人心不附,對秦王政權構成了嚴重威脅。
公元前266年,被秦王罷免,遷到關外封邑,由范雎代相,最後憂郁而死,卒於陶邑,葬於此地。
(3)歷史上魏冉擴展閱讀:
歷史上的真正的魏冉是一位鐵血手腕的大將軍,權傾朝野,在秦武王死後,是他扶持公子稷繼位,還幫贏稷解決了季君之亂以及叛亂的大臣,他趕走了秦武王的王後,膽敢不滿不服贏稷繼位的兄弟被魏冉全部誅殺。魏冉就是用這樣殘忍果決的手段保住了贏稷的王位。從此以後,贏稷就是秦國的秦昭襄王了。
宣太後當初在秦昭襄王剛剛繼位時,以秦昭襄王年齡還小,不懂處理政事為理由,垂簾聽政,是第一位以太後的稱號把持朝政的女人。於是,宣太後和魏冉就瓜分了秦國的政權,秦昭襄王手裡反而沒有什麼權利。
㈣ 歷史上魏冉和羋月是什麼關系
魏冉(?—約前264年),亦作魏厓、魏焻,因食邑在穰,號曰穰侯,宣太後(羋月)異父同母的長弟。
㈤ 歷史上到底有沒有魏冉這個人
,亦稱穰侯,為中國戰國時代的政治家。秦武王23歲因舉鼎而死,沒有兒子,各兄弟爭位。魏冉實力較大,擁立了秦昭王,亦幫秦昭王清除了爭位的對手。之後推..
㈥ 《羋月傳》魏冉結局怎麼死的 魏冉歷史原型是誰
在歷史上,魏冉因戰功太大,又一直效忠於羋月的兒子贏稷,然而,最終,因魏冉的權力威脅到了皇權,魏冉被發配到了其封地,在魏冉前往其封底的途中,憂憤而亡,也就是羋月的兒子秦昭襄王間接的害死了魏冉。原型即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穰侯魏冉。
魏冉簡介:
魏冉,亦作魏厓、魏焻,因食邑在穰,號曰穰侯。戰國時秦國大臣。宣太後異父同母的長弟,秦昭襄王之舅。從惠王時起,就任職用事。秦武王23歲因舉鼎而死,沒有兒子,各兄弟爭位。魏冉實力較大,擁立了秦昭王,亦幫秦昭王清除了爭位的對手。
之後魏冉憑著他與昭王的特殊關系在秦國獨攬大權,一生四任秦相,黨羽眾多,深受宣太後寵信。
曾保舉白起為將,東向攻城略地,擊敗「三晉」和強楚,戰績卓著,威震諸侯,「苞河山,圍大梁,使諸侯斂手而事秦」。
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派穰侯魏冉去齊國,約齊湣王與秦昭王同時稱帝,秦為西帝,齊為東帝,准備聯合五國攻趙,並三分趙國。但秦國這一連橫策略沒有成功,被蘇秦的合縱破壞。
公元前284年,秦、韓、趙、魏、燕五國,合縱破齊,他假秦國的武力專注於攻齊,奪取陶邑,為己加封,擴大自己的勢力。由於他權勢赫赫,導致人心不附,對秦王政權構成了嚴重威脅。前266年,被秦王罷免,遷到關外封邑,由范雎代相,最後「身折勢奪而以憂死」於陶邑。
㈦ 在歷史上魏冉羋戎為什麼最後趕出秦國
秦昭襄王時,宣太後主政,魏冉羋戎等四貴在秦國權勢煊赫,威脅了王權。所以秦王才會驅逐魏冉羋戎等人。
資料延伸:
昭王即位後,年紀還輕,尊母親羋八子為宣太後,讓舅舅魏冉執掌大權,並任命為將軍,衛戍咸陽,後來四次擔任丞相,封為穰侯,封地即穰(今河南鄧縣),後來又加上陶邑(山東定陶)。
秦宣太後在助子奪位後,親自主持朝政,對親黨回報,大肆分封。在楚懷王的推薦下,宣太後讓自己母親的族人向壽擔任秦國的宰相(從這項推薦來看,羋八子的母親應該是姓向的)。
她的同父同母弟弟叫羋戎,封為華陽君,封地先是華陽,又改封新城君,封地也變成了河南密縣。
宣太後與秦惠文王的一個兒子——公子芾,封為涇陽君,封地在今陝西涇陽,後來又換了一塊封地是宛(今河南南陽)。另外一個兒子——公子悝,封為高陵君,封地在陝西高陵,秦昭襄王十六年,又換封地為鄧(河南郾城)。這樣,宣太後這兩個弟弟和兩個親兒子,分別封為穰侯、華陽君、高陵君、涇陽君,在秦國權勢煊赫,合稱「四貴」,由於專權跋扈,人心不附。
秦昭襄王四十一年(前266年),范雎入秦,一語道破,讓心有不滿的被秦昭襄王採取集權措施,立即親政,免穰侯相職,改用范雎為相「四貴」則全部驅出都城到封地而失勢
㈧ 歷史上魏冉是羋月的情人嗎
講真,歷史上這類涉及個人私密隱情的事情,看看就算了,不必當真。當代名人的個人隱私都眾說風雲,我們這些小老百姓都難辨真偽,更別說千百年前的人和事了
有句話怎麼說的呢:譽人不增其美,則聞者不快其意;毀人不蓋其惡,則聽者不愜於心。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㈨ 歷史上的魏冉和哪一個太後是姐弟關系
魏冉是歷史上第一個太後宣太後的弟弟,昭王的舅舅,擁立秦昭王登上王位,用武力解爭奪王位之人。憑著與宣太後、昭王的這層關系,在秦國獨攬大權,四任丞相,被封為穰候。
魏冉劇照
在魏冉為相期間,秦國內部穩定,外部活躍。並多次征討韓、趙、齊等國,使得秦國順利進軍關東,逐一擊敗各國。任白起為將軍後,讓其率領眾將廝殺於各諸侯國之間,一次又一次的攻取城池,擴大秦國范圍。魏冉一生戰功赫赫,精通軍事戰略,智慧過人。
魏冉活了多少歲,正史上並沒有明確記載,因為時間在公元前,那時候的記錄較為簡略。所以魏冉何時生,何時死,年終多少歲,這些都是個謎。但歷史上對魏冉的死,還是有所記錄的。這樣一位貢獻巨大,戰功卓越的人物,怎會因為別人的幾句話就被免職呢?對於這個問題,司馬遷所著的《史記》中分析了兩點原因:第一,魏冉借秦國的勢力,屢次攻打齊國,就是為了擴大自己的封地陶邑,增加自己的勢力,這其實是對秦國的威脅。第二,他富可敵國,權力過大,對秦王構成了嚴重威脅。因而,魏冉的這種結局是必然的。
面對這樣的結局,魏冉當然想不過,最終憂憤而亡。魏冉的歲數我們可以大概推算一下:惠王死的時候是前311年,那時他已經步入政界,說明當時魏冉已經成年。他被放逐時是前265年,這樣算,魏冉最少活了60歲。不過這只是推算,具體時間還有待考證。
㈩ 羋月傳魏冉的歷史原型簡介 歷史上魏冉的父親是誰
魏冉,亦作魏厓、魏焻,因食邑在穰,號曰穰侯。戰國時秦國大臣。宣太後異父同母的長弟,秦昭襄王之舅。從惠王時起,就任職用事。秦武王23歲因舉鼎而死,沒有兒子,各兄弟爭位。魏冉實力較大,擁立了秦昭王,亦幫秦昭王清除了爭位的對手。曾保舉白起為將,東向攻城略地,擊敗「三晉」和強楚,戰績卓著,威震諸侯,「苞河山,圍大梁,使諸侯斂手而事秦」。
魏冉長期主持秦國的軍事工作,既有攻韓魏的大勝,也有被攻破函谷關的大敗。魏冉在秦國已經是最尊貴的大臣了,到了無已復加的程度。而戰爭必然會有勝負,勝則無益,敗則影響魏冉的聲譽。於是讓白起出任主將,這樣魏冉仍掌握軍權,卻不必因戰績影響自己的富貴。
在魏冉早期的國際戰略構想中,是實行遠交近攻。與遠方的齊國結盟,攻擊秦國的危險鄰居們韓趙魏楚。齊國非常狡猾,表面答應秦國,暗中卻將自己的策略調整為遠攻近交,與韓趙魏楚結盟,挑唆他們進攻秦國,齊國成了攻擊秦國的策源地。由於他權勢赫赫,「擅權於諸侯」,「富於王室」,專權跋扈,「一夫開說」,導致人心不附,對秦王政權構成了嚴重威脅。前266年,被秦王罷免,由范雎代相,最後「身折勢奪而以憂死」於陶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