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樂山歷史

樂山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4 08:03:07

㈠ 樂山市古代稱什麼

樂山歷史悠久,遠在3000多年前的巴蜀時代,曾是蜀王開明部族的故都。公元前四世紀秦滅巴蜀,樂山隸屬於蜀郡,因解放前的樂山在成都的南面,故定名南安。
漢朝將南安隸屬於犍為郡。南北朝時期,因戰亂不斷,樂山地區的建制屢有變遷。北周置嘉州,取「郡土嘉美」之意。隋朝隋置眉山郡。原南安縣改名龍游縣,傳說是隋朝軍隊從成都乘船向樂山進軍、追擊陳國敗兵時,岷江中有游龍導航,幫助隋朝軍隊統一天下,因此改南安為龍游。唐復嘉州,眉州。
宋朝改嘉州為嘉定府;元代改為嘉定路;明代改為嘉定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嘉定州為嘉定府,並在府治置樂山縣,取「城西南五里有『至樂山』」為名,改龍游縣為樂山縣,「樂山」之名沿用至今。
中華民國廢州府,治地設樂山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設樂山專員公署。1978年樂山縣與五通通橋區合並改為樂山市(縣級),仍隸屬於樂山地區。1985年改樂山地區為樂山市,屬省轄市。

㈡ 我想知道成都樂山的歷史...

遠古
距今5000—10000年前,三江流域沿岸已有先民活動。公元前2000年左右,樂山出現銅制器具。公元前600年前後,以鱉靈為首領的開明氏部族定居青衣江流域,在此生息繁衍,開墾荒地。
從秦武王到李冰
戰國公元前309年,秦武王派兵南下,滅掉開明氏原管轄地區統治,秦國在今樂山市市中區建立南安縣,從陝西涇水地區遷來大量人口到青衣江流域定居。 秦朝公元前256年,李冰組織樂山人民鑿斷凌雲山崖,開出引水渠道。從此,岷江,大渡河在樂山一帶的水上航運逐步發展起來。
郡土嘉美
漢朝將南安隸屬於犍為郡。西漢文帝時,南安人鄧通鑄造錢幣,有「鄧氏錢布天下」的說法。 南北朝時期,因戰亂不斷,樂山地區的建制屢有變遷。 隋朝置眉山郡。原南安縣改名龍游縣,傳說是隋朝軍隊從成都乘船向樂山進軍、追擊陳國敗兵時,岷江中有游龍導航,幫助隋朝軍隊統一天下,因此改南安為龍游。中央政府在樂山增設夾江、峨眉兩縣。此時,樂山能造黃龍大船,成為四川江河沿岸的重要造船基地。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在犍為鐵山冶鐵製造武器、工具等,樂山的冶煉規模和技術已達到先進水平。 魏晉南北朝,東晉末年,南安設置治官縣,重點對迅速發展起來的冶鐵業實行管理。這一時期,原來居住在廣西、貴州、雲南一帶的十多萬撩人進入四川,樂山犍為鐵山以及三江流域聚居了大批撩人。居住生活延續了二百多年。 北周時置嘉州,取「郡土嘉美」之意。在樂山設置平羌縣管理撩人。
從「田半種茶」到「樂山大佛」
唐復嘉州,眉州。種茶業已十分發達。岑參賦詩描述嘉州城外「田半種茶」。唐朝中期開鑿了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
「樂山」之名首次出現
兩宋宋朝改嘉州為嘉定府;元代改為嘉定路;明代改為嘉定州;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嘉定州為嘉定府,並在府治置樂山縣,取「城西南五里有『至樂山』」為名,改龍游縣為樂山縣,「樂山」之名沿用至今。
元明清
元朝設置馬湖路,明朝設置沐川司,清朝設置馬邊廳、峨邊廳。
近代樂山
中華民國廢州府,治地設樂山行政督察專員公署。中華人民共和國設樂山專員公署。1950年置樂山專區,1968年改為樂山地區,1978年樂山縣與五通橋區合並改為樂山市(縣級),仍隸屬於樂山地區。1985年國務院批准改樂山地區為樂山市,屬省轄市。1997年樂山市行政區劃調整,眉山等6縣劃出。

㈢ 樂山的歷史往事有哪些

唐開元初,海通和尚欲借佛力以平水患,在三江交匯處凌雲山臨江懸崖上開鑿大佛。中經章仇兼瓊的續建,至貞元十九年(803)由韋皋主持完工,並建大像閣覆蓋全身。建造大佛前後歷經90年之久,所成大佛通高62米,為世界第一大佛。

樂山大佛開鑿的發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貴州人,離鄉別家,來到樂山凌雲山下當和尚。凌雲山下乃三江匯聚之處,當時,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於此匯合,每當汛期,山洪暴發,洪水便似脫韁的野馬,橫沖直撞,常常毀壞農田,傾覆舟楫。凌雲寺(位於大佛頭部的右後方,建於唐代,現稱大佛寺,寺內有天王殿、大雄殿和藏經樓等三大建築群)名僧海通見此甚為不安,為了制服江水,於是發起修造大佛之念,立志開鑿一尊大佛來鎮住水妖,一使石塊墜江減緩水勢,二借佛力鎮水。修造大佛首先便是資金問題。海通和尚為了籌集資金,四處化齋,積少成多,募集20年,籌得一筆款項,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開鑿之日,萬眾矚目,喜形於色,但地方官吏卻趁機刁難,前來索賄,聲稱要收取建造和保護費,否則不讓開工。海通和尚十分氣憤,斬釘截鐵地說:「你們可以拿走我的眼珠,但不能拿走佛財牎」地方官吏面帶嘲弄的神色說:「你要真給我們眼珠,我們就不要你的佛財牎」海通和尚馬上拿出尖刀,自剜其目,用盤接住,捧到官吏面前。地方官吏大吃一驚,嚇得趕緊逃離現場。海通和尚忍住劇痛,一揮手,大佛立刻開鑿。海通和尚死後,劍南川西節度使韋皋,徵集工匠,繼續開鑿,朝廷也詔賜鹽麻稅款予以資助,他的徒弟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經過90年的努力,樂山大佛終於聳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匯流之處。佛座南北的兩壁上,還有唐代石刻造像9O余龕,其中亦不乏佳作。 1939年,從重慶通往印度的主要國際通道滇緬公路已通車,但原來和川滇之間的公路均要繞道貴州,而修築樂西公路(樂山至西昌)、西祥公路(西昌至雲南祥雲)可以作為四川通往緬甸國際公路的一條最便捷的通道,同時也適應了川康邊區開發的需要。1939年冬全線開工,1941年底正式通車。1940年在樂山成立了樂西公路工程處,公路全長525公里。抗日戰爭爆發後,武漢大學於1938年開始內遷,定址於樂山城內。學校以樂山現存的建築為校舍,其校本部及文、法學院設在文廟,理、工學院設在城西。艱苦辦學,直到1946年遷返武漢。在這一期間,武漢大學成了樂山文化的中心,先後有聞名海內外的學者朱光潛、葉聖陶等到武大執教,馮玉祥、白崇禧等到校活動。教師、學生參與樂山社會經濟文化各領域的活動,極大地推動了樂山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

㈣ 樂山大佛有多少年的歷史了

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直至唐德宗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歷時90年。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㈤ 樂山有多少年的歷史

到今年也就是1205年

㈥ 樂山大佛的歷史

樂山大佛,位於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流之處的凌雲山棲鸞峰西壁,是一尊彌勒坐像。
樂山大佛依山鑿成,坐東向西,頭頂蒼穹,腳踏三江,遠眺峨眉,近瞰嘉州。坐佛通高71米,與凌雲山齊,魁偉高大,相好庄嚴,比例勻稱:頭寬10米,鼻長5.6米,耳長7米,眉長5.6米,眼長3.3米,嘴長3.3米,頸高3米,肩寬28米,指長8.3米,腳背寬8.5米,腳背至膝高28米,頭頂有發髻1051個。在佛頸後壁至佛腳,還巧妙隱蔽著科學的排水系統。樂山大佛是我國古代最大的石刻造像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坐佛像。
據唐代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嘉州凌雲寺大彌勒石像記》和明代彭汝實《重修凌雲寺記》等文記載,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713年),完工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前後延續90年,歷經四個皇帝(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和三代人。
百丈金身開翠壁,萬龕燈焰隔煙蘿。
雲生客到侵衣濕,花落僧禪覆地多。
不與方袍同結社,下歸塵世竟如何!

九曲棧道

在大佛右側的石壁上,有一條與大佛同時開鑿的險峻棧道,這便是著名的「九曲棧道」。
棧道自上而下盤旋九曲,全長300多米,狹窄而陡峭,最寬處1.45米,最窄處0.6米,共217級石磴,石磴盤空鳥道過。
佛頭右側競秀亭處是棧道的起點,依九曲棧道鐵扶欄沿崖而下,一直可到大佛腳底。沿棧道慢行其間,仰望峭崖陡壁,梯道迂迴,俯看三江洪波,浪遏飛舟。
在棧道第一折處,紅砂崖壁上有唐代石刻佛像數十龕,但大多風化嚴重,其中一組「西方凈土變」佛龕保存較好,最是雕刻精細,人物豐腴端莊,線條優美,背景並刻有樓台亭塔,是研究唐代建築和石刻藝術的寶貴資料。
在九曲棧道上,佛窟兩側紅砂崖上尚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洞穴,這是當年建造大佛樓閣留下的樑柱孔。
據史料記載,大佛像鑿成之後,曾建有跨度約60米的十三重樓閣覆蓋其上,名「大佛閣」、「大像閣」, 「萬煙生聚落,一崦露招提。霽月人來上,殘陽鴿去棲」(唐薛能詩)。大佛閣在宋代曾經培修,更名天寧閣,後來毀於戰火。

㈦ 樂山開始建於幾年,有幾年歷史

距今5000—10000年前,三江流域沿岸已有先民活動。公元前2000年左右,樂山出現銅制器具。公元前600年前後,以鱉靈為首領的開明氏部族定居青衣江流域,在此生息繁衍,開墾荒地。
戰國公元前309年,秦武王派兵南下,滅掉開明氏原管轄地區統治,秦國在今樂山市市中區建立南安縣,從陝西涇水地區遷來大量人口到青衣江流域定居。
公元前256年,李冰組織樂山人民鑿斷凌雲山崖,開出引水渠道。從此,岷江,大渡河在樂山一帶的水上航運逐步發展起來。
漢朝將南安隸屬於犍為郡。西漢文帝時,南安人鄧通鑄造錢幣,有「鄧氏錢布天下」的說法。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在犍為鐵山冶鐵製造武器、工具等,樂山的冶煉規模和技術已達到先進水平。
魏晉南北朝,東晉末年,南安設置治官縣,重點對迅速發展起來的冶鐵業實行管理。這一時期,原來居住在廣西、貴州、雲南一帶的十多萬僚人進入四川,樂山犍為鐵山以及三江流域聚居了大批僚人。居住生活延續了二百多年。
南北朝時期,因戰亂不斷,樂山地區的建制屢有變遷。
北周時置嘉州,取「郡土嘉美」之意。在樂山設置平羌縣管理僚人。
隋朝置眉山郡。原南安縣改名龍游縣,傳說是隋朝軍隊從成都乘船向樂山進軍、追擊陳國敗兵時,岷江中有游龍導航,幫助隋朝軍隊統一天下,因此改南安為龍游。中央政府在樂山增設夾江、峨眉兩縣。此時,樂山能造黃龍大船,成為四川江河沿岸的重要造船基地。
唐復嘉州,眉州。種茶業已十分發達。岑參賦詩描述嘉州城外「田半種茶」。唐朝中期開鑿了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

兩宋宋朝改嘉州為嘉定府;

元代改為嘉定路;
明代改為嘉定州;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嘉定州為嘉定府,並在府治置樂山縣,取「城西南五里有『至樂山』」為名,改龍游縣為樂山縣,「樂山」之名沿用至今。
元朝設置馬湖路,明朝設置沐川司,清朝設置馬邊廳、峨邊廳。
中華民國廢州府,治地設樂山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新中國成立後,設樂山專員公署。1950年置樂山專區。
1968年改為樂山地區。
1978年樂山縣與五通橋區合並改為樂山市(縣級),仍隸屬於樂山地區。
1985年,撤銷樂山地區建地級市。
1997年行政區劃調整,眉山等6縣劃出。

㈧ 樂山的歷史沿革

距今5000—10000年前,三江流域沿岸已有先民活動。公元前2000年左右,樂山出現銅制器具。公元前600年前後,以鱉靈為首領的開明氏部族定居青衣江流域,在此生息繁衍,開墾荒地。
戰國公元前309年,秦武王派兵南下,滅掉開明氏原管轄地區統治,秦國在今樂山市市中區建立南安縣,從陝西涇水地區遷來大量人口到青衣江流域定居。
公元前256年,李冰組織樂山人民鑿斷凌雲山崖,開出引水渠道。從此,岷江,大渡河在樂山一帶的水上航運逐步發展起來。
漢朝將南安隸屬於犍為郡。西漢文帝時,南安人鄧通鑄造錢幣,有「鄧氏錢布天下」的說法。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在犍為鐵山冶鐵製造武器、工具等,樂山的冶煉規模和技術已達到先進水平。
魏晉南北朝,東晉末年,南安設置治官縣,重點對迅速發展起來的冶鐵業實行管理。這一時期,原來居住在廣西、貴州、雲南一帶的十多萬僚人進入四川,樂山犍為鐵山以及三江流域聚居了大批僚人。居住生活延續了二百多年。
南北朝時期,因戰亂不斷,樂山地區的建制屢有變遷。
北周時置嘉州,取「郡土嘉美」之意。在樂山設置平羌縣管理僚人。
隋朝置眉山郡。原南安縣改名龍游縣,傳說是隋朝軍隊從成都乘船向樂山進軍、追擊陳國敗兵時,岷江中有游龍導航,幫助隋朝軍隊統一天下,因此改南安為龍游。中央政府在樂山增設夾江、峨眉兩縣。此時,樂山能造黃龍大船,成為四川江河沿岸的重要造船基地。
唐復嘉州,眉州。種茶業已十分發達。岑參賦詩描述嘉州城外「田半種茶」。唐朝中期開鑿了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
兩宋宋朝改嘉州為嘉定府;
元代改為嘉定路;
明代改為嘉定州;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嘉定州為嘉定府,並在府治置樂山縣,取「城西南五里有『至樂山』」為名,改龍游縣為樂山縣,「樂山」之名沿用至今。
元朝設置馬湖路,明朝設置沐川司,清朝設置馬邊廳、峨邊廳。
中華民國廢州府,治地設樂山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新中國成立後,設樂山專員公署。1950年置樂山專區。
1968年改為樂山地區。
1978年樂山縣與五通橋區合並改為樂山市(縣級),仍隸屬於樂山地區。
1985年,撤銷樂山地區建地級市。
1997年行政區劃調整,眉山等6縣劃出。

熱點內容
慈利教育網 發布:2025-07-05 11:15:09 瀏覽:622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
班主任培養總結 發布:2025-07-04 14:40:37 瀏覽:89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7-04 12:20:45 瀏覽:578
怎麼去掉雙下巴 發布:2025-07-04 07:30:04 瀏覽: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