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陽縣歷史
A. 濟南,濟陽,濟寧的來歷
你好,濟陽縣在濟南北,和其接壤。濟寧市是在濟南南邊,中間還隔著一個泰安。所以說肯定濟陽縣距離濟南更近了,希望回答對你有幫助
採納哦
B. 山東省濟陽縣與歷史上的濟陽郡有什麼關系 很多姓氏的人口遷移歷史都提到陳留濟陽郡,位於今河南省蘭考
美女
回來過屬於不歐普愛迪生飛機會看了一句話
C. 漢代濟陽城
漢初置濟陽縣,屬陳留郡。漢光武帝劉秀出生於此。故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境內。
原為戰國時魏邑。漢置縣,屬陳留郡。有漢武帝劉徹行宮,稱濟陽宮。西漢末,劉欽為濟陽縣令,生光武帝劉秀於濟陽縣。唐貞觀中期廢入冤朐縣。故址在今河南省蘭考縣境內。漢末蔡邕有《光武濟陽宮碑文》,見《蔡中郎集·卷五》。
D. 濟陽縣的建制沿革
虞舜至夏朝時濟陽為部落酋長季則氏之地;商初為逄伯陵方國之地;商末為古國蒲姑之地。從姜集鄉劉台西周墓中出土的銅器上,多鑄有「洚字」,可作為商初縣境為逄伯陵之地的佐證。
西周初,呂尚封於齊國,滅蒲姑,縣境遂為齊國地。
春秋戰國時期縣境為齊國的犁邑、著邑、崔邑等地。
秦朝推行郡縣制,縣境西部為漯陰縣地,其餘為著縣地。兩縣先屬齊郡,後屬濟北郡。
西漢置朝陽縣、營縣,縣境西部仍為漯陰縣地,中部為著縣地,東部為朝陽縣、菅縣地。漯陰縣屬平原郡,其餘3縣屬濟南郡。
東漢時,縣境仍為以上4縣地,4縣均隸屬濟南國。
三國時期,縣境、置縣及隸屬情況同東漢時。縣境為魏國轄區。
西晉時撤銷菅縣,縣境為漯陰、著、朝陽3縣地,屬濟南郡。
東晉時縣境先後為「十六國」中後趙、前燕、前秦、後燕、南燕等國地,所屬郡縣不詳。
南北朝時期,縣境先為南朝劉宋的僑臨邑縣、僑高唐縣與著縣、朝陽縣地。僑臨邑縣屬僑魏郡,僑高唐縣屬僑平原郡,著縣、朝陽縣屬濟南郡。以後為北朝元魏轄區,再後為北齊所置臨邑縣與僑高唐縣(朝陽縣並入其中)地。臨邑縣屬安德郡,僑高唐縣屬東平原郡。
隋初又置朝陽縣,公元596年改朝陽縣為臨濟縣,改僑高唐縣為章丘縣,濟陽縣境時為臨邑、臨濟、章丘三縣地,屬齊郡。
唐、五代時縣境置縣情況同隋代,各縣均屬齊州。
1001年臨濟縣並入章丘縣,濟陽縣境遂為臨邑、章丘兩縣地,屬山東東路齊州。1116年齊州升格為濟南府後,臨邑、章丘兩縣屬濟南府。
1129年,南宋濟南府知府劉豫降金,濟南府遂為金國地。是年11月20日,割章丘、臨邑二縣各一部境域置一新縣,因縣境地處濟水之北,故命名為濟陽縣。濟陽縣時屬濟南府。
元代,濟陽縣屬中書省濟南路,明、清兩代屬山東省濟南府。
1913年廢府置道,濟陽縣屬山東省岱北道,次年改岱北道為濟南道。1927年後,濟陽縣直屬山東省。
1943年7月,抗日民主政權冀魯邊行政區,將濟陽縣並入齊濟縣。1944年1月,撤銷齊濟縣,恢復濟陽縣,濟陽縣屬渤海行政區二專區。1949年7月25日撤銷二專區,建立濼北專區,濟陽縣屬濼北專區。
新中國建立以後,濟陽縣自1950年5月9日起屬德州專區,1956年2月24日改屬惠民專區。1958年12月29日濟陽縣並入臨邑縣,屬聊城專區,1960年秋改屬淄博專區。
1961年10月5日濟陽縣建制恢復,屬德州專區(1978年7月1日德州專區改稱德州地區)。1990年1月1日,劃歸濟南市,為市管縣。
E. 山東省濟陽縣的歷史發展有哪些
濟陽縣(山東省濟南市下轄縣)編輯濟陽縣位於魯西北平原的南部,歷史悠久,是省會濟南的近郊縣,南靠黃河,西鄰齊河,北依臨邑和商河,東接惠民。全縣轄8鎮2個辦事處,850個行政村居,人口53萬,面積1076平方公里。縣城距濟南市區30公里,距濟南國際機場8公里。境內有104、220兩條國道和248、249兩條省道穿越,濟南北三環高速公路、黃河三橋和濟陽黃河公路大橋建成後,三座大橋將把濟陽和濟南市區聯為一體,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優勢明顯。濟陽於公元1129年(金太宗天會七年)置縣,因其位於古濟水之北,故名濟陽。1簡介編輯
濟陽歷史悠久,有著4000多年的歷史。帝嚳及堯、舜禹時期屬古兗州域。夏、商屬青州地界之麥丘邑。西周屬幽州麥丘邑,東周屬齊麥丘邑。據《漢書》記載漢屬平原郡祝阿縣,三國魏、晉,仍為祝阿縣屬濟南國(郡)。南朝宋,在濟南郡北僑置太原郡,仍叫祝阿縣屬之。北魏屬太原郡。據《山東通志》記載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改屬齊州,後齊州改稱齊郡,設立商河縣,本縣劃歸商河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本縣地劃歸臨邑。金天會七年(1129年)割臨邑縣之故著縣地及章邱一部分地置濟陽縣,治標桿鎮(今濟陽鎮)。因縣在濟水之北而得名,屬濟南府。元屬濟南路。明、清屬濟南府。1943年7月並入齊濟縣,1944年1月恢復濟陽縣,1958年並入臨邑縣,1961年又復設濟陽縣,1990年由德州地區劃歸濟南市所轄。1995年3月2日,撤銷回河鄉,設立回河鎮。1996年,濟陽縣面積1076.2平方千米,人口52萬。轄6鎮14鄉(包括2個民族鄉),縣政府駐濟陽鎮。
濟陽縣面積1076平方千米。總人口55萬人,隸屬於山東省濟南市。
縣人民政府駐濟北街道辦事處。郵編:251400。行政區劃代碼:370125。區號:0531。拼音:Jiyang Xian。濟陽縣位於黃河下游,魯北平原的南部,總面積10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7萬公頃,人口55萬(2011年統計),
具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和豐富的自然資源,是山東省會城市濟南北跨戰略的重要承載地和北部新城區,是投資興業的一方熱土。濟陽縣置於1129年(金太宗天會七年),因位於古濟水之北,故名濟陽。1855年,黃河奪濟水故道入海,濟陽縣遂南臨黃河。濟陽縣位於黃河下游北岸,是山東省會濟南市的近 郊縣,屬沿海經濟開發區。全縣轄7鎮13鄉,版圖面 積1076平方公里,耕地100萬畝,人口52萬。 濟陽縣地勢平坦,土沃水肥,四季分明,物產豐富, 農林牧副漁各業俱興,發展農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越條件,是全國糧食生產基地縣和畜牧生產基地縣,山東省 淡水魚和蔬菜生產基地,山東省優質高產高效農業示範 縣。無公害蔬菜由國家綠色食品發展中心頒發證書,濟陽黃河大米、黃河鯉魚、圓鈴大棗、仁風西瓜,中外馳名,暢銷國內外。 濟陽縣工業門類齊全,有石油化工、機械製造、五 金工具、紡織服裝、塑料、陶瓷、製革、造紙、建材、 釀造、食品、制葯、生物製品、工藝品等20多個門類,8000餘種產品,全縣經濟布局合理,一、二、三 產業協調發展,98年國內生產總值35億元。濟陽縣外向型經濟格局已初步形成,現已建成機電、紡織、石材、化工、糧油、畜牧飼養加工、干鮮果、蔬 菜等10大出口支柱產業,98年全縣自營出口創匯1500萬美元。對外合作領域已擴展到機械、輕工、化 工、建材、針織、房地產開發等領域,投資國別涉及美國、日本、德國、俄羅斯、港台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濟陽縣地理位置優越,交通發達,通訊便利,能源 充足。毗鄰濟南黃河大橋、濟南國際機場、濟青高速公 路、國道104線、220線和省道308線、071 線以及四通八達的縣鄉公路網路,可直達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及青島、天津大型港口。全縣擁有萬門程式控制電話,與國際國內通訊聯絡暢通。電力由濟南、德州雙向供電,電力充足,生產、生活用電全年保障供給。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儲量巨大,具有良好的開發前景。濟陽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完善的基礎條件是投資者的最佳選擇。此前全縣人民正在新一屆領導班子的帶領下,以撤縣建區,打造濟南北部特色新城為目標,聚精會神抓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相信濟陽的明天會更好!
濟陽縣水資源豐富,水質較好,無污染。全縣常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5288.1萬立方米,水資源可利用量
(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客水)為47313.6萬立方米,全縣每畝平均佔有水資源量484立方米,每人平均佔有水資源量920立方米,均高於全省平均值。地表徑流多年平均50.4mm,徑流量6190萬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15216萬立方米,被農業部授予的西瓜名牌「太平寶」就生長在濟陽縣的西部太平鄉地區,主要是採用地下水資源澆灌,95年三株口服液生產基地落戶濟陽縣的孫耿鎮也是看中了濟陽縣豐富、優質的水資源。黃河水是濟陽縣的主要客水資源,多年平均引黃2億立方米,黃河大米、黃河鯉魚主要由黃河水養育,品質優良,馳名中外。先後被授予「中國西瓜之鄉」、「中國蔬菜之鄉」、「中國優質葡萄基地」和「中國黃瓜之鄉」等稱號。
政區編輯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 518879人,其中:濟陽鎮 66415人、孫耿鎮 30308人、垛石橋鎮 27524人、曲堤鎮 25287人、仁風鎮 32827人、回河鎮 26285人、青寧鎮 19137人、稍門鄉 20907人、崔寨鄉 23939人、店子回族鄉 17740人、辛集回族鄉 8人、二太平鄉 26717人、廟廊鄉 29431人、新市鄉 25172人、江店鄉 12231人、唐廟鄉22733人、索廟鄉 22210人、姜集鄉 18925人、三教鄉 27776人、王圈鄉 26777人。2001年,濟陽縣總面積1074平方千米,總人口52萬人。調整前有7鎮13鄉,平均每個鄉鎮面積53.8平方千米,人口2.6萬人。調整後為6鎮2鄉:濟陽鎮、垛石鎮、曲堤鎮、仁風鎮、孫耿鎮、崔寨鎮、新市鄉和二太平鄉。平均每個鄉鎮面積134平方千米,人口6.5萬人。2001年底,全縣總面積1076平方千米,總人口52.5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22萬人。轄8個鄉鎮,1個辦事處,38個居委會,820個村委會。2002年1月14日,省政府批復同意撤銷二太平鄉,設立二太平鎮。2002年底,全縣總面積1076平方千米,總人口52.70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0.31萬人,轄8個鄉鎮、1個辦事處,38個居委會,820個行政村。2003年底,全縣總面積1076平方千米。總人口53.03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2.20萬人。少數民族1.26萬人。轄8個鄉鎮、1個辦事處,35個居委會,817個行政村。根據「濟陽縣統計局網站」2004年綜合年鑒-行政區劃與總面積):濟陽縣轄67個辦事處,6個社區、35個居委會、817個村委會,930個自然村,總面積1076平方千米。其中:濟陽鎮轄16個辦事處,4個社區、20個居委會、169個村委會,191個自然村,面積195平方千米;垛石鎮轄12個辦事處,130個村委會,138個自然村,面積175平方千米;孫耿鎮轄5個辦事處,71個村委會,71個自然村,面積103平方千米;曲堤鎮轄10個辦事處,130個村委會,152個自然村,面積151平方千米;仁風鎮轄6個辦事處,82個村委會,91個自然村,面積124平方千米;崔寨鎮轄6個辦事處,67個村委會,92個自然村,面積87平方千米;二太平鄉轄6個辦事處,91個村委會,83個自然村,面積112平方千米;新市鄉轄5個辦事處,77個村委會,90個自然村,面積99平方千米;濟北辦事處轄1個辦事處,2個社區、15個居委會,13個自然村,面積16平方千米;城區轄9個自然村,面積14平方千米。2006年,濟陽縣轄8個鎮:濟陽鎮、垛石鎮、孫耿鎮、曲堤鎮、仁風鎮、崔寨鎮、二太平鎮、新市鎮。2007年,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濟陽縣行政區劃調整的批復》(魯政函民字〔2007〕30號),《濟南市人民政府關於濟陽縣行政區劃調整通知》(2007年9月20日):2008年9月份,經省、市政府及相關部門批准,濟陽縣進行了行政區劃調整,設立濟北辦事處和濟陽辦事處,原來的濟陽鎮更名為回河鎮,4年前的回河鎮轄94個行政村,4.3萬人。(根據「濟陽縣統計局網站」2004年綜合年鑒-行政區劃與總面積):垛石鎮轄12個辦事處,130個村委會,138個自然村,面積175平方千米;孫耿鎮轄5個辦事處,71個村委會,71個自然村,面積103平方千米;曲堤鎮轄10個辦事處,130個村委會,152個自然村,面積151平方千米;仁風鎮轄6個辦事處,82個村委會,91個自然村,面積124平方千米;崔寨鎮轄6個辦事處,67個村委會,92個自然村,面積87平方千米;二太平鄉轄6個辦事處,91個村委會,83個自然村,面積112平方千米;新市鄉轄5個辦事處,77個村委會,90個自然村,面積99平方千米;城區轄9個自然村,面積14平方千米。轄2個辦事處,8個鄉鎮,852個村(居), 6個社區居委會。濟陽街道辦事處 轄6個管理區,4個社區居委會、22個居委會、55個村委會,面積89.9平方千米。濟北街道辦事處 轄3個管理區,2個社區居委會,18個居委會,15個村,版圖面積平方千米,人口3.5萬人。孫耿鎮 轄5個管理區,71個村委會,71個自然村,面積103平方千米。太平鎮轄6個管理區,91個村委會,83個自然村,面積112平方千米。新市鎮轄5個管理區,77個村委會,90個自然村,面積99平方千米。回河鎮轄6個管理區,94個行政村,面積120平方公里。仁風鎮轄6個管理區,82個村委會,91個自然村,面積124平方千米;崔寨鎮轄6個管理區,67個村委會,92個自然村,面積87平方千米。曲堤鎮轄10個管理區,130個村委會,152個自然村,面積151平方千米。垛石鎮轄12個管理區,130個村委會,138個自然村,面積175平方千米。
F. 濟陽的歷史上的玉林鎮是現在的什麼地方
濟陽歷史悠久,有著4000多年的歷史。帝嚳及堯、舜禹時期屬古兗州域。夏、商屬青州地界之麥丘邑。西周屬幽州麥丘邑,東周屬齊麥丘邑。據《漢書》記載漢屬平原郡祝阿縣,三國魏、晉,仍為祝阿縣屬濟南國(郡)。南朝宋,在濟南郡北僑置太原郡,仍叫祝阿縣屬之。北魏屬太原郡。據《山東通志》記載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改屬齊州,後齊州改稱齊郡,設立商河縣,本縣劃歸商河縣。唐天寶元年(742年)本縣地劃歸臨邑。金天會七年(1129年)割臨邑縣之故著縣地及章邱一部分地置濟陽縣,治標桿鎮(今濟陽鎮)。因縣在濟水之北而得名,屬濟南府。元屬濟南路。明、清屬濟南府。
G. 古代濟陽是現在哪裡
濟陽郡:晉惠帝時分陳留郡置郡,治所在今山東省濟陽。約相當今河南省蘭考東境、山東省東明南境。晉室南渡後廢。
H. 山東省濟陽縣與歷史上的濟陽郡有什麼關系 好像很多姓氏的人口遷移與陳留濟陽郡有關,但這個濟陽郡在今
嗯。濟陽移民過來的嗎不是
I. 濟南的歷史文化
濟南的主要歷史文化有以下幾個方面:
1、方言
濟南話屬北方語言,冀魯官話-石濟片。而伴隨著城區的拓展,普通話的推廣以及外來人口的擁入,在七嘴八舌的城市語言中,濟南的母語正走向消隱。
2、城市象徵
濟南市市樹:柳樹。濟南市市花:荷花。
3、飲食文化
濟南是八大菜系的魯菜發祥地,歷來傳承有序。
泉城大包:選料精細,做工考究,配料豐富有特色,而且味道醇厚,花色品種多。
名士多烤全羊:泉城「十大名吃之一」,清朝末期即名聲大起。
黃家烤肉:濟南名吃黃家烤肉起源於章丘,以豬肉為主料,秘方配料,用水果樹枝熏烤製成,口味略咸。
燒烤:回民小區、紙箱廠燒烤、啊里吧吧燒烤、一九燒烤、饢食烤吧、好旺角、良田燒烤、新疆食府等。
4、史前文化
濟南早在八九千年之前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已有了人類活動的蹤跡,這一時期的遺址全省發現約七八處,其中僅濟南、章丘就有4處。距今7300~6100年前的北辛文化時期的遺址,已在境內發現8處,是山東省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
(9)濟陽縣歷史擴展閱讀:
濟南的主要地方特產:
1、章丘大蔥
濟南種植大蔥已有幾百年的歷史,優良品種「大梧桐」,一般株高150至170厘米,最高達到2米,單株重1斤左右,有的達到3斤多,章丘大蔥被稱譽為「世界蔥王」。
2、龍山小米
濟南名產「龍山小米」,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向皇帝進貢。
3、明水香稻
明水香稻,因產於濟南市章丘區明水地帶(明水街道)而得名,是山東省的著名特產之一。
4、黃河大米
位於魯北平原南部,瀕臨黃河,得天獨厚的水利資源是濟陽縣發展水稻生產的一大優勢.以優質黃河大米水灌溉產出的濟陽大米,被成為濟陽黃河大米。
5、平陰阿膠
阿膠與人參,鹿茸並稱中葯「三寶」,因產於老東阿縣(今平陰縣東阿鎮)而得名。現東阿鎮已被認定為「中國阿膠之鄉」,具備「阿膠原產地」標志認證。
6、紅玉杏
紅玉杏又稱「金杏」,主產於濟南市歷城、長清,有2000多年栽培歷史,為山東杏中之魁。
7、長清木魚石
木魚石,是一種非常罕見的空心的石頭,學名「太一餘糧」、「禹余糧」、「石中黃子」,俗稱「還魂石」、「鳳凰蛋」,象徵著吉祥如意、佛力無邊,可護佑眾生、辟邪消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濟南
J. 濟陽鄉的人文歷史
北宋雍熙年間(984~987年),塗元高從福建的德化赤水遷居大田縣上豐。(見大田上豐《塗氏族譜》)據《相卿塗氏族譜》載,德化縣蓋德鄉氏先祖塗建昌於唐末隨王審知入閩。德化《塗氏族譜》載:塗成九(智卿)生子五:長伯權、次伯時、三伯陶、四伯和、五伯昭[即溍生、自昭]。其中,一子從科孝使江陵尹,為泉州塗氏始祖。後裔遷德化塗坊,再遷小銘。有一支遷大田縣實豐濟鄉(今大田濟陽),一支遷上坑、尤溪等地。
譜牒與文物
大田上豐《塗氏族譜》
大田上豐《塗氏族譜》始修年代不詳,該譜載,北宋雍熙年間(984~987年),塗元高從福建的德化赤水遷居大田縣上豐。
大田濟陽風陽堡
大田濟陽風陽堡始建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由濟陽塗氏後裔塗承康、塗超文為首組織全村塗姓共同興建。
上豐昭靈宮
昭靈宮始建於清康熙乙亥年(1695年)民國十年1921擴建副殿「文革」中被毀,1980年全族集資重塑保生大帝寶像及左右元帥朝天聖侯金身。1984年馬來西亞四二公華裔塗玉埃等十人申請,經政府批准,全族集資捐獻木材財物復建昭靈宮祖殿,並修剪做庭斗門路。同年復建尾坂宮奉人主尊王及諸神。1989年重塑昭靈宮全殿諸侯寶像。整體建築莊重堂皇,高大賞亮。2004年族人募集資金,在左側建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戲台一座,耗資12萬元。每年農歷3月15日是保生大帝晨誕祭祈日。濟陽、濟中二村西南水口有紫雲橋亭,為塗綿十第十四世塗軫九在開基舊宇堂時建造,於明憲宗成化年間(1468年)竣工,距今540多年。橋長37米,寬4米,高7米,拱寬6米。上部為木瓦結構橋亭,式樣優美,橋內石龜抵入,逆水而上。1995年,族人又集資於紫雲橋內側另建一水泥橋,構成雙橋映波,一線銀流穿兩洞的勝景。現為政府文物保護單位。
濟陽的山村涼亭
大田縣濟陽鄉處處是高山,層巒疊嶂。解放前,由於地廣人稀,交通設施極為落後,群眾出行都是肩擔步行,翻山越嶺,非常艱苦。
在蜿蜒崎嶇的山道上奔波,總該有個暫時休息的地方,因此,有不少熱心人在各個高山上、嶺岬處建造了一座座涼亭,供過客歇腳乘涼,躲風避雨。所以,濟陽各村,五里一小亭,十里一大亭,路路有涼亭,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線。 涼亭建築的形式雖然多樣,風格各殊,有四角亭、六角亭、八卦亭等,但涼亭建築多數很簡單,能夠避風遮雨即可。三方土牆,土木結構,八至十餘平方米小廳,廳頭有一茶幾式的長案,或安放一張方桌,供行人安放行李;左右兩邊有石砌或木製的連牆長椅,供人就坐休息。有的涼亭鄰泉而建,在亭邊泉眼處置一水瓢,過客休息時,便可就地取用泉水;有的涼亭還有熱心腸的群眾放置茶水,人們走進涼亭,清風徐徐吹拂,呷一口清茶,欣賞一番涼亭周圍的優美風景,疲勞頓減,精神煥發。因此,涼亭歷來為山區人們所喜愛。亭有涼亭、路亭、橋亭、街亭的區別。涼亭一般建在高山嶺頂上和每隔五里或十里的大路旁,背靠青山,風景秀麗;路亭大部分建在大路中間,兩邊各置一牆,設一排座椅,路通中間迎兩頭;橋亭顧名思義,就是建在橋上的亭子,別有一番情趣,橋下流水潺潺,極目遠眺前後村莊山田,彷彿置身於世外桃源;街亭便是選建於古代一些商貿流通比較發達的山村、集鎮,供交易、趕圩的群眾休息。鄉村中常有地界糾紛,在山界上建造涼亭更有其重大意義。」濟陽鄉的高升村與德化縣的陽山村交界處建有一座「界嶺亭」,對聯寫明:「界分湘邵,嶺列東西。」頗具文采。
在山路、田野、橋中修建的涼亭大部分在亭的廳頭、灰壁上都有當地文人、名人題詞作畫的故事和楹聯,人們坐在亭中休息時,看一看這些含有深意的故事傳說,更是平添了許多情趣。亭中的楹聯,聯文奇特,書藝精湛,用典自然。撰聯者充分發揮想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富有浪漫色彩,有的成為佳文妙賦: 濟陽鄉的儒美橋亭:四大皆空,坐片刻無分你我;兩頭是路,吃一盞各自東西。山好好,水好好,開口一笑無煩惱;來匆匆,去匆匆,飲茶幾杯各西東。如今,政府下大力氣進行交通設施建設鄉道、村道四通八達,不少涼亭逐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但也有不少涼亭還繼續發揮作用。濟陽村的紫雲橋亭是濟陽中學學子讀書的好地方,山上古樹成蔭,亭下流水潺潺,伴著朗朗讀書聲,構成一幅絢麗的天然美景。
儒美橋
又叫儒洲拱橋,在大田縣濟陽鄉大儒溪上。這座拱橋建於清德宗光緒7年桂月(1881年),竣工於光緒9年,橋長4 0多米,寬5米多,高1 3米,跨徑2 5米。橋基石是用千斤石條疊壘,拱橋全部用石塊漿砌。橋面建有突檐翹脊的橋亭,橋兩頭各聳立一塊高大石碑,雕刻著蛟龍圖案和碑文,極為壯觀別致。 這座橋不但美觀,而且非常堅固,在公路通往大儒還沒有建公路橋時,車輛都由此橋通過。儒美橋至今已有一百一十多年歷史,屬三明第二長拱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