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地理
㈠ 中國九州是哪九州
九州,又名漢地、中土、神州、十二州,最早出現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是中國漢族先民自古以來的民族地域概念。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至遲自晉朝起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又稱為「漢地九州」。 漢族先民自古就將漢族原居地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順序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而在周代時徐梁二州分別被並入青州與雍州,故而沒有徐州和梁州。 先秦的華夏之域僅限於魯、晉、齊、鄭、蔡、衛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諸國及行周禮的宋、陳等中原諸國,到了戰國末年在諸國的基礎上萌芽出後世漢族九州的概念。漢朝將被秦國所滅的六國共同稱為「諸夏」。 漢代以後的華夏之區域與《禹貢》所載九州之區域等同,九州等同於漢地。又有「東夏」、「南夏」、「西夏」等詞稱呼漢地內的局部地區。 九州,意即漢地。五嶽五鎮四瀆都在九州這個地理范圍內,九州這個地理范圍是在漢代確立。 1912年後,「中國」是指代含有漢地、藏區等各個民族地區在內,達960萬平方公里的多民族國家。
㈡ 九州的地理概念是什麼
九州,傳說中的中國上古行政區劃,後用作「中國」的代稱。
古代分中國為九州。說法不一。《尚書.禹貢》作冀、袞、青、徐、揚、荊、豫、梁、雍;《爾雅.釋地》有幽、營州而無 青、梁州;《周禮.夏官.職方》有幽、並州而無徐、梁州。後以「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國 。《楚辭.離騷》:「思九州之博大兮,豈惟是其有女?」宋陸游《示兒》詩:「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清龔自珍《己亥雜詩》之一二五:「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瘖究可哀。」 郭沫若《贊雷鋒》詩:「二十二年成永久,九州萬姓仰英烈。
㈢ 九州的具體地理位置是
九州是日本四大島嶼之一 從北向南依次是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九州島在最南端 緯度最低
㈣ 上古時期的中國九州及地理分布位置(現在的省)都是哪些
九州,不同時代有不同州名版本,一般為《禹貢》中冀州、兗(yan)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幽州、雍州。後來又有十二州說,即從冀州分出並州,從青州分出營州,從雍州分出梁州。一般地說,「九州」泛指中國。例如: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己亥雜詩中的第220首》) 九州之稱,由來已久。「九州」原是虛指,後來才逐漸具體化。從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寫作「A」,正象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之形,《說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可知其本意當與《詩經·王風·關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與行政區劃無關。古時降水豐沛,人們往往居於傍水的高丘之上,因而「州」又成為居住區域的名稱,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陽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說,猶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類。「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確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諸侯」之「九」;一是虛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澤」、「九藪」、「九原」等之「九」。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跡,畫為九州」,「九」就不可能是確指,而應是虛指。所以從本意上講,「九州」決非指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而當是眾多有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的總稱;由人之故,又引申為「全國」的代稱,猶「天下」、「四海」之謂。 到後來,「九州」終於具體化為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因在現有可靠資料中,具體的「九州」只見於戰國,而未見於春秋,所以其時間可能在戰國初期。 《周禮·夏官·職方氏》曰:「東南曰揚州」,「正南曰荊州」,「河南曰豫州」,「正東曰青州」,「河東曰兗州」,「正西曰雍州」,「東北曰幽州」,「河內曰冀州」,「正北曰並州」。(《逸周書·職方解》與《周禮》全同,考慮到《周禮》較有系統,很可能是《逸周書》抄襲的《周禮》。) 《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曰:「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泗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尚書·禹貢》:「冀州」,「濟、河惟兗州」,「海、岱惟青州」,「海、岱及淮惟徐州」,「淮、海惟揚州」,「荊及衡陽惟荊州」,「荊、河為豫州」,「華陽、黑水惟梁州」,「黑水、西河惟雍州」。 《爾雅·釋地》曰:「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雝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楊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九州。」 抄來的,僅供參考。
記得採納啊
㈤ 中國古九州是指那九州,以及對應現今的位置!
1、冀州
是漢籍《禹貢》所描述的漢地九州之一 。《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分天下為九州,其中即有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現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及遼寧省與內蒙部分地區。
2、兗州
是《禹貢》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古代不特指某地,是一個地理范圍,大體位於古黃河和濟水之間(今山東省西部、河南省東北部、河北省東南部)。范圍和治所隨歷史多有變更。
3、青州
是《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古九州之一,」海岱惟青州「,大體指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東半島的一片區域,地為肥沃白壤。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4、徐州
是漢族文化中的九州之一。徐州作為一個地理區域,范圍在淮河以北、泰山以南、黃海以西,涉及山東南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地為紅色粘土。
5、揚州
是中國文化《禹貢》中所描述的九州之一 ,揚州范圍相當於淮河以南、長江流域及嶺南地區,《周禮》稱東南曰揚州,揚州是「九州」之一。
6、荊州
是漢文典籍《禹貢》所描述的漢地九州之一。《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荊山在今湖北南漳縣。荊州大體相當於今湖北湖南二省全境,由荊山一帶直到衡山 之南地域。是漢族原居地區之一。
7、豫州
中國古代行政區劃名,指的是漢史籍《禹貢》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因位於九州之中,故別稱中州。當今河南省大部分屬豫州,故簡稱「豫」。
8、梁州
《禹貢》地理九州之一(非行政區劃),代指陝西、四川盆地、漢中及雲貴地區。明代洪武帝認為「中國之舊疆」包括陝西、巴蜀(明代四川省)及雲南 在內。
9、雍州
今寧夏全境及青海、甘肅、陝西、新疆部分、內蒙部分。是中國漢族典籍《禹貢》中所描述的九州之一。
(5)九州地理擴展閱讀
九州,又名神州、十二州,是中國漢族先民在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地域區劃。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至晉朝起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
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漢民族自古就將漢族原居地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順序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而在周代時徐梁二州分別被並入青州與雍州,故而沒有徐州和梁州。
㈥ 你聽說過九州這個地理概念嗎分別指哪 九州
傳說中的中國上古地理區域。九州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雍州。
㈦ 九州的是哪九州
九州,又名神州、十二州[1] ,是中國漢族先民在先秦時期典籍《尚書·禹貢》中所記載的地域區劃。自戰國以來九州即成為古代中國的代稱[2] ,至晉朝起成為漢族地區的代稱[3-6] 。
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漢民族自古就將漢族原居地劃分為九個區域,即所謂的「九州」。根據《尚書·禹貢》的記載,九州順序分別是: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而在周代時徐梁二州分別被並入青州與雍州,故而沒有徐州和梁州。[7]
先秦的華夏之域僅限於魯、晉、齊、鄭、蔡、衛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諸國[8] 及行周禮的宋、陳等中原諸國,到了戰國末年在諸國的基礎上萌芽出後世漢族九州的概念[9] 。漢朝將被秦國所滅的六國共同稱為「諸夏」[10] 。
漢代以後的華夏之區域與《禹貢》所載九州之區域等同[11-12] ,九州等同於漢地[11] 。又有「東夏」[13] 、「南夏」[14-15] 、「西夏」[16-17] 等詞稱呼漢地內的局部地區。
九州這個地理范圍等同於漢地。五嶽五鎮四瀆都在九州這個地理范圍內[18-19] ,九州這個地理范圍是在漢代確立。
1912年後,「中國」是指代含有漢地、藏區等各民族地區在內,達960萬平方公里的多民族國家。
㈧ 古九州的地理設定是誰稱為九州
古九州的地理一般將冀、兗、青、徐、揚、荊、豫、梁、雍稱為九州。
冀州(今山西省全境和河北省的西北部,河南省北部地區)
兗州(今河南省的東部、山東省的西部及河北省的南部一帶地方)
荊州(現兩湖,兩廣部分,湖南,貴州一帶)
雍州(今陝西中部北部,甘肅東南部除外,青海東南部,寧夏一帶)
青州(東至海而西至泰山,在今山東的東部一帶)[3]
徐州(今山東省東南部和江蘇省的北部)
豫州(今河南省的大部,兼有山東省的西部和安徽省的北部)
揚州(北起淮水,東南到海濱,在今江蘇和安徽兩省淮水以南,兼有浙江、江西兩省的土地)
梁州(自華山之陽起,直到黑水,應包括今陝西南部和四川省,或者還包括四川省以南的一些地方)
㈨ 九州的地理
九州分為三陸:北陸、東陸、西陸。
北陸:殤州、瀚州、寧州。
東陸:中州、瀾州、宛州、越州。
西陸:雲州、雷州。
環繞大陸的是被統稱為浩瀚洋的廣大水域。同時,浩瀚洋在鄰近大陸的各處淺海也有不同的名稱。陸地之間是三個較淺的內海,分別稱為:渙海、濰海、滁潦海。
在對陸地和海洋測量中,長度單位為里和步,高度單位為尺,面積單位為拓(百平方里)。 殤州位於北陸西部,這里生活的種族是誇父,殤州二面臨海,向北是茫茫雪山冰原的寒冷大陸。東部與翰州以火雷原為界。面積約十萬拓。殤州主要分為三大地形帶:北部為殤州高原,東起蠻古山脈,西至天池山脈,其中蠻古山脈為東陸最高部分,平均海拔超過1萬尺。
中部和東部地區地勢趨於平緩,長期的剝蝕作用形成了數片廣闊而起伏平緩的平原,其間分布有一些小山和丘陵。西南部地區是一條火山帶,統稱為冰炎地海,分布有數十座較大的火山和更多小型或休眠的火山。更西面在浩瀚洋中分布有火山島群。
這是一片冰與火的大陸,相應的氣候分布也多變。殤州高原氣候寒冷,夏季普遍氣溫低,降水豐沛,無論冬季還是夏季,都是既能下雨,也能下雪。該地區不適於喬木生長,灌木叢和苔原是殤州高原的常見植被。西南部地熱資源豐富,可見到木本植物組成的小林,在背風的地方或熱泉附近分布著雜草草甸。中東部的平原區氣候狀況比瀚州平原略復雜,以森林植被為主,針葉林的分布最為廣泛,闊葉樹的種類較少,森林草原和草原分布在與瀚州的交界處。
瀚州位於北陸中部,主要生活種族為蠻族,但是在彤雲大山以東有少量羽人生活,這里東連寧州,西接殤州,總面積約十五萬拓。西南是渙海,下端指向滁潦海。西部受到殤州高原地形帶的影響,平均海拔較高。中部地區地勢平坦,一馬平川。東部由極寬的天拓大江與中州隔開。
瀚州大部分地區降水量不足,森林不能自然生長,以草原為主,自然植被主要是叢生禾草,並混生有多種雙子葉雜草。東部彤雲山地區則由森林草原逐漸向混交林區過渡。溟朦海位於翰州中部草原,是北陸最大的湖泊,周圍形成形成大片的綠州沃野。
寧州位於北陸最東部,主要是羽族生活,寧州三面臨海,面積約十一萬拓,其東南部為丘陵帶,分布森林和森林草原,烏鬼山橫越其北,三昧河自此向南入海口時,變成了三條縱橫交錯的寬闊河道,因為土質和藻類的不同,分別呈青綠,淡紫和絳紅三種顏色。
寧州西部多為荒漠戈壁,眾多破碎的丘陵一路連向虎皮山脈。極西端與瀚州間隔勾弋山,勾弋山高萬仞,因為山峰終年積雪,雲開霧散之際銀光閃閃,又被稱為」月亮山脈」,其主峰為北陸最高山。寧州北部多為厚厚的冰川層覆蓋,這塊巨大冰原的面積幾乎相當於四分之一的寧州,主要植被是在短暫的夏季中長滿苔蘚和草本植物。
瀾州位於東陸東塊,胤朝以前是羽人生活,賁朝末期遭人族占據,此處東部臨海,西接中州,南部與越州為鄰。面積約十五萬拓。整個瀾州形勢如弓,銷金河如弦橫跨南北,東陸最高峰的擎梁山就架在弓脊上。瀾州平均海拔超過3000尺,是東陸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區,地塹性的中央低地把瀾州分割為東北和西南兩部。東北的夜北高原是一個地壘性地塊,西南與越州交界處由於降水較多,是大片的沼澤地和森林。
整個夜北高原土地涼薄,兼之氣候不利,一年中冬季長達5個月,除了寒地的針葉林生長頗速,農作物生長卻非常不利,重要的糧食產區僅在西南小部分地域。沼澤地和森林帶人跡稀少,樹木林冠稠密,層次很多,且多藤本和附生植物。
中州位於東陸的北塊,生活著華族,中州南接宛州,東靠瀾州。面積約十五萬拓,是東陸第一大州。中州地形以山脈和平原為主,從瀾州夜北高原延伸下東西走向的兩條隆起帶和二條沉降帶,隆起帶主要為山地地形,沉降帶則形成為盆地和平原。
中州的風向、降水均隨季節而有明顯的更替,自然植被以森林為主,既有冷濕性森林、森林草原景觀,又有半濕潤半乾旱夏綠林、森林草原景觀,混有落葉闊葉林。
宛州位於東陸西塊,華族聚居地,北與中州交界,東與越州相鄰。面積約十二萬拓。宛州地形受到建水與西江以及諸多小河流的切割,大部分呈丘陵狀,只有與中州交接的平原才是宛州的平坦部分。宛州東部受到雷眼山脈和北邙山脈影響,地勢較復雜,雁返湖是宛州大部分河流的發源地。
宛州氣候溫和的,冬不太冷,夏不太熱,降水適中,大多數地區沒有乾旱的感覺。這種氣候條件適宜於木本植物的生長,闊葉林是本區的地帶性植被。
越州位於東陸南塊,主要為河洛生存地,但也有一些人族漁民存在,這裡面積約十二萬拓,在東陸四州中列於第三。越州中部和西部地區以丘陵和低山為主,雷眼、北邙山脈諸多延伸山脈呈綿延不斷的嶺脊,主要是塊狀山,峰巒聳立,山坡陡峭,岩石裸露,地形十分崎嶇,山嶺間錯縱地分布著面積不大的山谷和盆地,盆地中水源豐富,東部和北部沿岸為海岸平原,沿海沙洲、舄湖較多,東南部還有珊瑚礁海岸。
越州的基本植被是硬葉常綠群落,不限於分布在沿海和平原地區,並沿河谷深入到山地內部,由於越州是人口最稀少的地區,全境森林覆蓋率達到60%至70%。
雲州面積均約十二萬拓,與雷州以中部被稱為沉沙海的海灣為界。由於雲州西部為高聳的赤華山脈,東部有丘陵群,地勢較高,天高雲遠,所以中部有連片沙漠,與山谷交錯著。
雷州面積約十三萬拓。與雲州截然不同,氣候調和,植物茂盛多樣,兩邊臨海,氣候多雨潮濕,森林茂密。
㈩ 中國的九州是指哪九州現在分別是中國的什麼地方
《尚書》中的《夏書·禹貢》記載,大禹的時候,天下分為「九州」,分別為豫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冀州、兗州。
福建省是揚州的。
1、豫州:豫州位於九州之中,以河南為中心,東接山東、安徽,北接河北、山西,南臨湖北,歷史上曾數度達到鼎盛時期,長期位居中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2、青州:大體指起自渤海、泰山,涉及河北、山東半島的一片區域,地為肥沃白壤。早在7000多年前,就有人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息。
3、徐州:范圍在淮河以北、泰山以南、黃海以西,涉及山東南部、江蘇北部、安徽北部,地為紅色粘土。
4、揚州:揚州范圍相當於淮河以南、長江流域及嶺南地區 , 《周禮》稱東南曰揚州,揚州是「九州」之一。
5、荊州:《禹貢》:荊及衡陽惟荊州。荊山在今湖北南漳縣。荊州大體相當於今湖北湖南二省全境,由荊山一帶直到衡山之南地域。是漢族原居地區之一。
6、梁州:梁州,是漢地九州(非行政區劃)的一部分,代指陝西、四川盆地、漢中及部分雲貴地區。明代洪武帝認為「中國之舊疆」包括陝西、巴蜀(明代四川省)及雲南在內。
7、雍州:即雍州東界抵晉陝二省分界的黃河,西界至黑水 ,黑水或謂即張掖河,或謂即黨河 (均在今甘肅 ),或謂即喀喇烏蘇河(新疆烏蘇市),黑水諸說不一。
8、冀州:《尚書·禹貢》記載,大禹分天下為九州,其中即有冀州,位列九州之首,包括現在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及遼寧省與內蒙部分地區。
9、兗州:兗州,是《禹貢》所描述的九州之一,古代不特指某地,是一個地理范圍,大體位於古黃河和濟水之間(今山東省西部、河南省東北部、河北省東南部)。范圍和治所隨歷史多有變更。
(10)九州地理擴展閱讀
九州之稱,由來已久。從字面上看,「州」字金文中寫作「A」,正像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之形,《說文解字》第十一下曰:「水中可居曰州。」
可知其本意當與《詩經·王風·關雎》中「在河之洲」中的「洲」字略同,與行政區劃無關。古時降水豐沛,人們往往居於傍水的高丘之上。
因而「州」又成為居住區域的名稱,遂有「夏州」、「戎州」、「平州」、「陽州」、「外州」、「瓜州」、「舒州」、「作州兵」之說,猶如「商丘」、「雍丘」、「作丘甲」之類。
「九」字之意有二:一是確指,如「八年之中,九合諸侯」之「九」;一是虛指,表示很多,如「九山」、「九川」、「九澤」、「九藪」、「九原」等之「九」。
既然「州」是很小的地理存在,「茫茫禹跡,畫為九州」。而「九」可能是確指,而不是虛指。所以從本意上講,「九州」是指九個大型的地理人文區劃的總稱,也是眾多有河流環繞的高地(山丘)的總稱;由人之故,又引申為「全國」的代稱,猶「天下」、「四海」之謂。
到後來,「九州」終於具體化為九個大型的行政區劃。因在現有流傳下來的文獻中,具體的「九州」只見於戰國,而未見於春秋,所以其時間可能在戰國初期。
《禹貢》雖然託名為大禹所作,其實卻是戰國後期的作品。具體的證據很多,最主要的理由是《禹貢》中所記的不少地理狀況都是戰國時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