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老師博客
⑴ 長沙理工大學化學學院新浪博客
你的提問不是很清楚哦
化學報告冊第三單元答案
⑶ 有沒有沒有誰知道化學研究的博客網的資料啊
化物所工科目前錢途專業工業催化化工程塊做燃料電池組挺具體數線研究主頁應該能查變化挺繼2006394直高340左右吧
建議多看看書
別人的只能參考
⑷ 有像漢水丑生一樣的物理、化學博客不
有!多搜一下!!
⑸ 哪裡可以找全的高中化學實驗視頻
網路搜索:「高三化學老師新浪博客」下面很全的 ,在頁面的最下面的視頻部分,全部免費哦,呵呵
⑹ 化學老師鄧星漢的博客
你也深中的?
http://blog.sina.com.cn/u/1769875503
隨著教學的不斷發展,老師傳授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應在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教育加強滲透。當前人們常常探討教書育人,實則指傳授知識的同時,還要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發展的加強,讓學生各方面素質都可以獲得發展,成為符合當前社會需求的人才。育人的實質就是培養健全的人格,因此,不僅要加強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培養,還要加強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化學教育不只是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更應是傳播文化,化學老師在教學過程里應隨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不斷滲透人文教育,將知識、能力、人文相結合,為社會的發展輸送不同能力的合格型人才。
一 人文教育的含義
人文教育是指在人文精神的感染下,通過人文學科為基準實施的教育;人文教育的宗旨是為了提升學生在人文方面精神、文化方面的素養。人文教育指在人文學科的范疇里執行,傳統意義上的人文教育指通過學科的形式存在。人文教育具備了以下特點:(1)人文教育不再是古典人文主義時期對精英教育的意義,也不只是通過古典教育的內容作為價值取向;(2)人文教育培養的是完整的人;(3)人文教育應積極開發人的左腦、右腦。
二 初中化學教學中人文教育的現狀
長久以來,受到只注重升學率的應試教育影響,初中化學教學長期以來都是將知識教學當作教學重心。由於教學目標的偏差,初中化學教學較少涵蓋人文精神的培養,人文教育被不斷淡化,具體體現為教學內容過於重視邏輯性、系統化及網路化的化學知識結構設定,將學生對社會、生活乃至就業方面的化學素質需求過於忽略,也對化學在科技研究乃至社會應用層面上的問題過於忽略。在教學過程里,局限於加強掌握化學知識、解題技能的理性思維訓練,忽略了人們在情感、心願等方面非理性因素的需求及發展。在教學方法上,推崇理性,追尋規范化、統一化,忽略學生獲得個性解放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學生每天雖然都處在豐富的化學世界中,但是欠缺通過已掌握的知識對周圍相關現象及問題處理的能力。老師始終將教給學生化學知識當作自身唯一的教學目標,學生如果沒有掌握好知識,老師就會有挫敗感。可當前倡導的是令所有人都發展的教育,而非經營式教育。化學教育承擔的是令所有人都具備化學素養的責任。學生也應具有一定的化學素養,這也是教學的終極目標。所以,化學教學應將精力放在化學基本知識及和化學相關的人文教育方面,而非對學生而言較難的專業問題方面。
三 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的策略
1.進行豐富多彩的活動,展現化學美的育人功能
審美教育是人們在人文素質方面不可欠缺的構成部分,美育不但可以提升素質、陶冶情操,並且有利於智力的開發,是一種崇高的精神活動,對加快學生整體發展具有無法取代的作用。化學美屬於科學美,化學在展現物質內部豐富的運動方式和規律時,體現了化學范疇中具備的豐富的美育素材,所以,具有特殊的美學意義。
2.透過化學科學研究實驗,養成學生求真務實的人文精神
初中教學的人文精神中心思想為讓學生全面發展,也就是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知識、建立科學素養的同時,培養其具備積極、向上、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初中化學探究實驗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的主要依據,在這一過程里,不但是探索化學知識的過程,還是令學生了解科學家如何進行科學探索的過程,感受科學研究所經受的困苦,養成學生嚴謹的實驗態度、勇敢探索、堅毅的科學品質以及求真務實的人文精神。
3.充分探尋化學哲理,培養學生堅強的奮斗精神及毅力
在以往的化學教學中,老師會竭盡所能地運用化學史及科學家的奮斗過程、人格魅力來激發學生,讓學生對學習勇敢追求,為事業勇於奉獻,從而感受人文教育。在教學過程里,應將傳授知識及德育的最佳結合點確定好,在潛移默化中進行滲透。化學中富含的哲理,一線老師應積極開發這些資源。
4.大量實施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意識
懂得如何合作是教育的目標之一,也是化學大綱中的新要求。由於經濟的不斷提高,知識的不斷進步,國家間的經濟、科技往來的不斷擴大,人們相互間的合作和交流也十分頻繁,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生活方式會對人際往來、生活品質造成嚴重的影響,只有具備合作精神、和睦相處的品質,才可以在當前時代站穩腳跟。學生在實驗中,需要進行分工合作,一定要具備團結互助的精神,才可以將實驗的任務完成。
四 結束語
要建立具有現代化、高品質的社會主義人才,只加強學術能力是不夠的,人文精神的滲透是不可欠缺的。老師不僅要注重知識的傳授,還應有效地運用當前的教材,有計劃地將人文因素滲透進去,為社會提供更全面的人才。
⑻ 如何在初中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博客
人文教育關注的核心是如何做人、如何求知、如何發展。人文素質是做人的基本素質,人文教育也是科學文化教育的基礎,它是國民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1]。在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就是通過對化學學科的諸多內容和方法的研究,培養學生追求人生美好境界,追求自我價值完善,推崇感性和情感,關注多樣化的社會生活,崇尚科學、反對迷信和反對盲從的人文精神,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科學觀,培養他們的社會意識,增強服務社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下面介紹本人實踐的具體做法。
1、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體現化學美的育人功能
審美教育是一個人人文素質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於開發智力,是一種德操橫溢而高尚的精神活動,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化學美是一種科學美,化學在提示物質內部豐富多彩的運動形式及其規律時,顯示了化學領域中蘊含的豐富的美育素材,因此具有特殊的美學價值。在素質教育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重視開發化學美獨特的育人功能應該逐漸成為全體化學教師的共識[2]。
[案例1]在初中化學緒言課的設計中,首先要充分展示化學的魁力和學習化學的價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對化學的情感。為此,筆者提前給學生布置任務,對「生活中的化學」展開調查。結果學生匯報的成果讓筆者欣喜和震驚,其中有一組同學是這樣做的。
「要問化學與生活有什麼關系?我要說:高品質的生活離不開化學。怎麼,你要不信,那就陪你到王太太家走一趟吧!」。
就這樣將化學與衣、食、住、用、行的密切聯系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而且創設成一串有趣生動的生活場景,配合美輪美奐的幻燈片,給同學們獻上了一頓化學美與生活美俱全的「大餐」。同學們對化學的好奇與贊美一下就被激發起來了。
[案例2]在「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一課中,學生完成「觀察和描述———對蠟燭及其燃燒的探究」活動後,本人鼓勵學生像寫作文一樣描述觀察到的實驗現象。因為學生此時剛剛接觸化學,對於化學實驗充滿好奇,對現象的描述還很不規范和嚴謹。老師也沒有必要要求一步到位,讓他們用自己的語言感受和體驗化學的神奇與美妙。下面是一篇學生的實驗報告。
探索蠟燭燃燒的秘密
蠟燭是一種固體燃料,它能夠燃燒並發出光來,所以停電的時候,我們常常點燃蠟燭來照明。那麼, 蠟燭是怎樣燃燒的呢?有一次我點燃蠟燭,燃一會兒後被風吹滅了,此時,我看見燭芯處冒出一縷白煙,立即擦燃火柴接近「白氣」,蠟燭又被點燃了。為什麼火柴沒接近蠟燭芯就點燃了?我覺得很奇怪,於是我吹滅蠟燭後又點燃蠟燭,重復了幾次,結果跟第一次完全一樣。我猜想:蠟燭本來是固體,點著時因受熱熔化成了液體,隨著溫度的增高,液體又轉化成為可燃氣體,於是就燃燒發出光和熱來。當突然熄滅蠟燭後,蠟油轉化成的可燃氣體仍在揮發,這時如有火源靠近,就會又燃燒起來了。
為了證實我的想法是否正確,我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下面的實驗來驗證。用1塊約10cm長,直徑小於1cm的空心細鐵管,用夾子夾住中間,將一端插進蠟燭火焰的中心較暗處,另一端傾斜向上;此時擦燃火柴移近鐵管另一端,慢慢地,我看到鐵管口出現了另1個火焰。火焰雖然微弱,但清晰可見。由此,說明蠟燭燃燒時確實是轉化成了氣體,可燃氣體通過細鐵管,在另一端遇火源而燃燒起來。
蠟燭燃燒以後成了什麼東西呢?為了弄清楚這個問題,我試著做了下面實驗:我把1個玻璃漏斗放在燭焰上方,接著擦燃1根火柴移近漏鬥嘴。火柴靠近就熄滅了。這是為什麼?我猜想:是不是蠟燭燃燒後產生了二氧化碳,因為二氧化碳是不助燃的,能使火熄滅。
我想起以前學習過的自然知識,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馬上找來工具又進行下一個實驗,方法如下:將蠟燭點燃,放在1個燒杯里,用玻璃片蓋住燒杯口。蠟燭燃一會兒就會熄滅。接著向杯中倒一點澄清的石灰水,用手輕輕搖一搖,看見石灰水真的變渾濁了,這說明蠟燭燃燒後產生了二氧化碳。除了二氧化碳,還有沒有其他東西產生呢?
我將蠟燭點燃,把1個冰冷而乾燥的平底玻璃杯懸空倒扣在蠟燭上,並在上面放1塊冰,不一會兒,杯里便凝聚著一些小水珠,這說明蠟燭燃燒時還產生了水。
[案例3]在探究「金屬的化學性質」之前,筆者先讓學生們展開一場辯論「誰是金屬王國的國王?」,學生扮演金屬王國中的國民發表自己的看法,並陳述理由。甲說:我選銀,因為它的導電性和導熱性最好!乙說:我選金,因為它是財富的象徵!丙說:我選鎢,因為它最耐熱,熔點最高!丁說:我選汞,因為它最獨特,常溫下只有它是液態的……大家相持不下,評審團只能制定統一的競選標准,讓大家展開活動性的比較,排出順序,並一致同意讓最活潑的金屬當國王。
在這樣一場精彩而充滿神秘色彩的爭論後,大家探究的慾望也被帶入了高潮。在教學中,一方面可充分挖掘化學科學美的事物和現象,並利用這些事物和現象來熏陶學生,培養學生高尚的情趣和健康的審美觀,同時引導學生利用化學美的特徵與規律來分析和掌握化學,實現以美啟真的教育目的,使學生的感性和理性協調發展,塑造健全的人格,這也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最為有效的途徑之一。
2、充分挖掘化學哲理,激發學生的堅強意志和奮斗精神
在傳統的化學教學中,老師會不遺餘力地利用化學史和科學家的奮斗歷程、人格魅力來激勵學生以他們為楷模,學習他們勇於探索、不斷追求的科學精神和為科學、事業而獻身的堅強信念,從而受到人文教育。教學時,應確定好知識傳授與德育的最佳結合點,潛移默化地自然滲透,達到「潤物細無聲」的境界。化學中蘊含的哲理是相當豐富的,作為一線教師應該充分挖掘這些資源。
[案例4]在「離子」一課中,學生總結出原子得失電子的規律後,筆者聯想到了做人的道理,並將這一感悟與同學分享。
由原子得失電子想到的
金屬元素的原子,在化學反應中易失去電子;而非金屬元素的原子在化學反應中易得到電子,從而達到穩定結構。但原子在得失電子中,它的原子核不變,所以原子種類沒有變。
無獨有偶,中國古代諺語中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其實,青山常在,樹木常青。而本末倒置,追求木柴而舍棄青山,這只是得到眼前利益。其實,人生就像原子得失電子一樣,有得有失,但不能失去中心,失去目標。目前有許多學生喜歡玩電腦游戲,無心學習。他們得到了一部分「電子」——電腦游戲的刺激,卻失掉了他們的「原子核」——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了「原子核」,也就沒有了自我,「電子」再多有何用?那豈不成了沒有目的、沒有靈魂的「流浪漢」?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漁即「原子核」,如果魚是「電子」,可以得到魚,但捕魚的本領沒有學會,即使是金銀財寶,也會坐吃山空。所以應先具有一樣本領,才能利用它捕捉其他的東西。但想一蹴而就,一步登天是不可能辦到的。就拿學習來說,學習方法是「原子核」,而諸如做題目、記憶等是「電子」。學會了學習,掌握了學習方法,就能如魚得水。如果只死記硬背,只進行大量機械重復的習題訓練,而未悟出方法,解決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不會根本提高,也就應對不了新課程下的考試了。
原子使化學世界變得絢麗而多彩,也使人生變得更有意義。
3、廣泛展開探究活動,樹立學生團結協作的意識
「學會合作」是教育的四大支柱之一,也是化學新大綱的要求。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國際間科技、經濟的交流不斷擴大,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和交流也更頻繁,那種「獨善其身」、「萬事不求人」等以自我為中心的學習、生活模式和行為准則將直接影響人的社會交往、生活質量,而相互協作、樂群和睦等品質必將成為新一代人的行為特徵。學生在實驗活動中,有時需要合理分工、協作,需要團結互助,合作共事,才能完成實驗任務。在實驗教學中,應該創設更多活動讓學生更多地交流、合作,培養與人合作的意識,培養與人合作的能力。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互助精神,還使他們在分享合作成果的過程中體驗到合作的快樂,更加具有團體精神。當然其中還包括與老師的、與家長的協作。
[案例5]在學習「空氣」一課前,筆者布置一個家庭小實驗(如下圖所示)。在一個學生交回的報告中寫道:「我第一次跟爸爸在家裡做實驗,很有意思,突然感覺跟他親近多了!第一次發現爸爸懂得真多,動手能力也很強,挺佩服他的!」
這份感言至今讓我很感動,可見這些活動會在學生的同伴教育上發揮重大作用。
4、抓住各種契機,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尊重事實的作風,不僅是思想品質問題,也是一種科學精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現代科學,沒有先進技術,一打就垮,而如果沒有民族人文精神,則會不打自垮。科學活動的基本特徵即是永無止境地探求未知、追求真理,並由此增進人類的幸福,從該意義上講,科學活動本身的教育即是一種人文教育。
[案例6]在「元素」一課中筆者引用了下面一則新聞報導:
新華社2002年7月15日電,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公開承認,該實驗室1999年發現的2種超重元素(即118號元素和116號元素)的實驗數據是「捏造」的,有關研究人員從事了「不正當科學行為」,造假者已被開除。這項被列為「1999年世界十大科技進展」之一的成果,德國、法國和日本的研究小組卻無法重復其實驗,而當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他們自己重復做該實驗時,也製造不出這種元素。在對原始數據進行分析後,他們發現實驗中的一項重要指標根本就是子虛烏有,因此他們撤回了3年前的研究結論。
從這里啟迪學生做人做事要腳踏實地。另外,在化學實驗教學中,要求學生在實驗過程中嚴格遵守操作規程,注意操作的規范化。具體操作前,要求學生先預習,以做到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實驗現象;如實記錄實驗現象和數據,尊重實驗事實,不能因某一現象不符所學的理論知識就弄虛作假,隱瞞事實,而是要認真分析、找出反常原因,大膽質疑、釋疑,以培養學生一絲不苟的求實態度。
5、滲透環保教育,樹立學生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
「科學是一柄雙刃劍,它既能造福於人類的同時,又能給人類帶來災難」。在教學中,可根據不同的知識內容滲透環保教育,在環境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如: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收集環保小資料、討論並撰寫小論文,閱讀有關環保書籍及文章、參觀等。培養每一位公民尤其是作為未來一代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案例7]「科學正極力解決的問題中有一半是它自己造成的」[3],初三的緒言課上學生就此展開討論。學生回答熱烈,有關於化工生產給人類環境帶來的危害,也有不法商販利用化學製造的假冒偽劣產品,利用化學牟取暴利(學生從電視、報紙等各種渠道上獲得的信息),如:為了讓水果早些上市,未熟的水果經過加工後出售;白木耳漂白後使外觀更有時筆者嘗試著把教材中要記的內容總結成類似「絕句」或「律詩」或「詞」的形式。
如制氯氣可記為:二氧化錳濃鹽酸,加熱黃綠氣體現,「碘淀」試紙把氣驗,紙變紫黑碘置換。
醇的性質可記為:鹵烴水解生成醇,老二乙醇叫酒精,羥基不呈酸鹼性,與鈉反應能放氫,氧化成醛醇脫氫,與酸作用酯生成,脫水反應顯特性,羥基存在是內因。
對此學生反響很大,因為這既簡潔又合轍押韻,記得很輕松。同時筆者也鼓勵他們自己用「絕句」或「律詩」或「詞」的形式總結學過的內容。然後選擇一些比較好的列印出來發給全班同學,使他們有一種成就感,更激發了他們繼續學習化學的興趣和熱情。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源頭活水」就是筆者比較喜歡古詩詞,因為古詩詞中所蘊含的一種感發生命的感動和召喚,蓄積了古代偉大詩人的所有心靈、智慧、品格、襟懷和修養,所以中國傳統一直有「詩教」之說。在化學教學中引入詩詞不但使教學語言簡捷,令人耳目一新,而且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當然,引用要恰到好處,不能喧賓奪主,要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否則會適得其反,讓學生認為你在賣弄,不能起到感染學生,提高教學效果的作用。
當然,除了古詩詞,現代詩詞、成語等的靈活運用也能達到曲徑通幽的效果,使學生不僅能受到深刻的哲理啟迪,而且能領悟到一種詩意的美感,既可以學習科學知識,又能獲得一種藝術享受,從而達到最優化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