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美國石油歷史

美國石油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4 09:59:22

㈠ 美國石油學會的發展歷史

API建於1919年,是美國第一家國家級的商業協會,也是全世界范圍內最早、最成功的制定標準的商會之一。美國石油學會是美國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氣行業的行業協會。它代表約400間參與石油工業生產、精煉、分銷等企業。該協會的主要職能包括與政府、法律界和監管機構進行宣傳和談判;研究行業對經濟和對環境的影響,建立行業標准和認證,並作外展教育宣傳。API資助及進行和石油工業相關的多項研究。
API 是美國石油學會(AmericanPetroleumInstitute)的英文縮寫,是一家提供美國石油消耗及庫存水平重要的每周數據的美國石油業機構。

㈡ 美國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歷史沿革

1905年開始了他們的第一口探井。1905年6月,開始產油。1905年9月6日,兄弟倆終於在安那安德森(Annu Anderson)打出了一口自噴井,接下來在這口井附近又打出了80多口油井。隨著安克爾油氣公司的繁榮興旺,弗蘭克兄弟倆開始涉足銀行業,成立了市民銀行信託金融機構。三年後他們購買了競爭對手巴特爾斯維爾國民銀行的財產。在銀行業務上取得了成功後,他們決定將永遠離開前途未卜的石油業。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使石油價格從每桶40美分漲至1美元,這種情況誘使兄弟倆又回到石油業。1917年6月13日,兄弟倆成立了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擁有資產300萬美元,27名雇員。此後僅僅7年的時間,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資產就猛增至1.03億美元。
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從它成立之日起就從事天然氣和液化氣的業務。他們對在鑽井過程中發現的天然氣很感興趣。當時的一些公司把這些天然氣都白白地燒掉,但這兄弟倆認識到了這種氣體的價值,便將工作的重點放在如何從天然氣中提取更多液化氣的方法上。
1917年10月,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第一家從天然氣中提取天然氣液的工廠在巴特爾斯維附近的哈密爾頓(Hamilton)建成投產。由於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採用了新開發的吸收工藝取代了傳統的加壓工藝。到1924年底,該公司已經成為美國最大的天然氣液生產者。
1926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資產達到2.66億美元,純利0.214億美元,擁有2000多口井,日產原油55000桶(約合275萬噸/年)。
面對日益增長的原油產量,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迫切需要發展自己的煉制和銷售業務。到1926年,美國國內已有約1500萬輛福特T型汽車,車用燃料 -汽油的需求迅速增長。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迅速捉住了這一時機,於1927年11月在得克薩斯州的潘漢得爾(Panhandle Town of Borger)開始經營它的第一家煉油廠,並在維奇托·卡(Wichita Kan)建立了該公司的第一家加油站。1930年美國第一條州際公路(66號公路)開通,隨之公司沿路設立了加油站,並使用Pillips66的盾牌圖案作為公司標志至今。
1929年隨著股市的狂跌,爆發了有史以來的最大的一次經濟危機。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在感到前途渺茫的同時並沒有灰心喪氣,而是決定繼續擴大它的業務范圍。1930年該公司率先搞起了液化石油氣業務。同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兼並了獨立油氣公司(Independent Oil and Gas Co.)。這一兼並活動加強了該公司下游業務的力量。
1930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開始了一項特殊的工程。這項工程是將幾種不同的產品在同一管道里運輸。該工程耗資2000萬美元,耗時一年半,建成了由博格(Borger)到路易Ⅲ全長為1094公里、直徑為8英寸的管線,這條管線使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銷售能力大為增強。
20世紀30年代初期,經濟危機的加深使公司第一次出現虧損,數額達570萬美元,股票從1929年的每股32美元下降到3美元。
1932年情況開始好轉,1934年利潤回升。正當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和西方國家將要從經濟衰退中走出來的時候,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戰爭期間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合成橡膠和高性能航油製造工藝被開發出來。合成橡膠工藝的發明彌補了美國軍事上的需求,而公司生產的100號高辛烷值汽油大量用於英美空軍。1944年到1953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資產增長了3倍多。1948年菲利普斯化學公司成立,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擁有其全部股權。
到二戰結束的1955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已在國外開始了一系列的勘探活動,在委內瑞拉、加拿大和哥倫比亞獲得了勘探面積,而且目標盯著中東地區,到60年代中期該公司已經在中東、利比亞、埃及和阿爾及利亞開始了原油生產。
1952年和1962年該公司兩度到阿拉斯加進行石油勘探,結果在庫克茵萊特(Cook Inlet)發現了油氣。
60年代末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完成了一項把在阿拉斯加生產的液化氣運抵日本的工程。這項工程是美國向日本出口液化天然氣的第一次大規模貿易。目前這項工程仍在執行之中。
早在50年代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就開始從事化工業務。1957年發明了一種高強抗熱塑料馬萊克斯(Marlex)。1962年又發明了一種韌性塑料萊通(Ryton),1967年還發明了K樹脂。在50、60年代菲利普斯化學公司蒸蒸日上,獲利甚豐。
70年代化學工業不景氣,但仍不失為該公司的一個重要部門。
1970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和它的合夥者在北海進行勘探,在接連打了11口乾井。公司幾乎決定撤出的時候發現了埃科弗克(Ekofisk)油田,打出了北海的第一口商業油井。埃科弗斯克油田的發現是菲利普斯公司歷史上最大的事件,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技術上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這以後的5年時間里,在埃科弗斯克附近又相繼找到了五個油田。埃科弗斯克高峰時的產量達到日產油13萬桶(相對於年產650萬噸),目前埃科弗斯克的產量仍占公司總產量的 1/5。埃科弗斯克幾個大油田的發現時先後發生了阿拉伯石油禁運(第一次石油危機)和伊朗革命(第二次石油危機)。這些事件使美國的石油供應空前緊張,它不僅使得菲利普斯石油公司進入了世界大石油公司的行列,而且使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身價倍增。
兩次能源危機動搖了美國海外石油安全的自信心,增強了象菲利普斯這樣的石油公司去擴大他們資源的決心。並促使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在70、80年代增加了它對替代能源如煤、地熱、核能、頁岩氣、太陽能等能源的開發。

㈢ 美國石油消費歷史回顧

在1859年愛德溫·德瑞克上校第一個成功地鑽成油井時,人們對石油的利用只是作為燈油替代鯨油和煤炭提煉的煤油,從石油煉制的低價煤油進入市場,迅速占據了市場的主導地位。但是由於市場容量有限,石油的消費量是非常少的,1900年全年美國石油消費量僅868萬噸。1901年,以汽油作為動力的汽車在美國大量工業化生產,石油消費量隨之迅速上升。1910年美國石油消費量增加到了2600萬噸。1913~1914年,福特發明了汽車生產線,汽車產量迅速增長,美國石油消費量也隨之直線上升。20世紀30年代,美國遭遇經濟大蕭條,石油消費量出現明顯下滑趨勢。隨著經濟危機的結束,石油化工技術的快速發展,石油消費量開始回升(圖6.1)。20世紀60年代後期,美國國民經濟迅速增長,石油消費量的增長速度明顯加快。1973~1974年的中東國家的石油禁運只是簡短地打破石油消費量增長的趨勢,到1978年石油消費量增長到了9.4億噸。1978~1979年伊朗革命和隨後爆發的兩伊戰爭,導致世界石油供應減少,中東石油產量每日減少了400萬桶,國際石油價格從13美圓/桶迅速上升到43美圓/桶,迫使美國制定政策,改變粗放式的石油消費,大力提倡節約石油和替代石油,美國石油消費量開始下降。1983年美國石油消費量下降到最低點,年僅消費石油7.6億噸。隨後,美國石油消費雖然再次回升,但石油消費增長速度明顯減緩。

圖6.1 美國石油消費歷史

㈣ 美國石油開采歷史,還有20世紀以來發現的大油田

我國利用石油的歷史很早,不過依現在的目光來看,古代利用石油實際上主要是利用的地下原油向地面滲出的那部分油(如油苗等),後來發展到用頓鑽的辦法打井(原理和農村打井的原理有些類似),尤其在我國四川省發展到比較高的程度。在清代,我國曾打出當時世界上最深的井,有1000多米深。當然古代四川主要打井主要是為引天然氣熬鹽。
近代石油工業是從1859年美國的E.
L.德雷克在賓夕法尼亞州鑽成第一口井開始的,當時的主要的辦法就是利用頓鑽鑽井的,和中國四川打天然氣井的辦法很相似。當時打出的油井的條件都比較好,主要是埋深很淺,一般有的只有幾百米,似乎美國著名的紡錘頂大油田當時打到75多米就發生井噴了,我國的玉門油田開發早期的井也不是很深。
早期的開發油田的主要辦法還是利用油藏自身的能量進行自噴開采(就是現在所說的一次採油)。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油田的物性很好,一般地層能量也很高,當時沒有像現在的測井或者試油以及酸化壓裂等手段,試想一下,假如當時打的井不噴油或者產量很低的話基本也不會開採的,當時也是沒辦法開採的。

㈤ 阿拉伯-美國石油公司的歷史沿革

1933年,美國加利福尼亞美孚石油公司與沙烏地阿拉伯王國簽署協定 ,獲得了在沙烏地阿拉伯東部進行石油勘探、開采、加工 、運輸、銷售66年的特權 。同年開辦加利福尼亞-阿拉伯美孚石油公司。
1936年該公司與得克薩斯石油公司達成合營協議 ,稱加利福尼亞-得克薩斯石油公司。
1939 年這個公司取得的租讓面積已佔沙烏地阿拉伯領土的2/3。1944年正式用現名。
1948年新澤西美孚石油公司和紐約美孚石油公司(即莫比爾石油公司)正式加入阿美石油公司。之後,該公司又同沙特政府簽訂了海上石油特許協定,相繼發現蓋瓦爾、塞法尼耶等8個儲藏豐富的大油田 ,並擴建了拉斯坦努拉煉油廠,鋪設了從東部波斯灣布蓋格和拉斯坦努拉延伸到西部紅海延布港的輸油管道網。通過當地廉價勞動力和豐富的石油資源獲得巨額利潤。阿美石油公司不僅獨攬了沙特的石油資源,而且在沙特境內擁有自己的行政系統、電台、機場、港口、教育衛生設施,甚至治安部隊。
1976年沙特政府與該公司達成了由沙特政府全部接管的基本協議。
1980年沙特政府付清了全部賠償費,完成了對公司資產的贖買。

㈥ 美國石油工業的誕生與發展

美國的石油勘探和開發工作從19世紀50年代萌芽,由於採油行業的高額利潤和一系列新油田的發現,促使石油工業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大量的實踐,誕生了石油地質科學,它逐步地闡明了石油分布和聚集的規律,石油地質科學的成長進一步促進了石油勘探工作的進展,導致了更多類型油田的發現[15]

19世紀早期,美國在一些鹽井中,曾經鑽到過石油,但當時石油的用途沒有得到認識和開發,經濟價值不高。1854年,耶魯大學著名的席里曼教授(B.Silliman,Jr.)對石油的用途進行了研究。1855年,他提交的報告說明,從石油中蒸餾出來的物質不僅完全可以用作燈油,而且還有其他用途,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從此,石油的價值得到了肯定,石油行業很快也風靡美國。

1859年,美國第一口油井在賓夕法尼亞州的泰特斯維爾(Titusville)村開鑽,同年8月在井深21.2米處發現了石油,下泵後,日產原油4.1噸,當時售價每桶20美圓。這被認為是美國石油工業的誕生。

1862年,賓夕法尼亞州的原油產量超過41萬噸,價格降至每桶2.25~10美圓至2.25美圓之間。美國內戰開始後,油價又上升到每桶14美圓。內戰結束後,大批美國人擁向西部,石油工業也擴展到了西部,在肯塔基州、田納西州、伊利諾伊州、堪薩斯州、得克薩斯州、科羅拉多州和加利福尼亞州均先後發現了不少油田。1901年,在得克薩斯州的Beaumout以南6.4千米處發現了紡錘頂油田(Spindletop),於井深347米處,獲得了日產1萬噸的原油,這口井的發現成為美國現代石油工業的開始。幾年以後,俄亥俄州、加利福尼亞州、俄克拉何馬州都先後成為重要的石油產地。

在美國,通常將1859~1900年稱為煤油時代,燈用煤油促進了石油工業早期的發展;1900年以後稱為汽油時代,內燃機的興起,促進了石油工業因需求急劇增長而帶來的大發展(表2.1)。

1954年以前,美國的原油年產量佔世界原油年產量的60%以上,1963年還佔一半以上,之後,美國原油產量在世界總產量中所佔的比例逐漸降低[24]。美國的原油產量高峰出現在1970年,為4.8億噸。然後開始緩慢下降,這個緩慢下降的過程持續了7年。1977~1985年期間,由於油價的上升,美國國內原油產量下降速度減緩,並有所回升,至1985年已接近4.5億噸。但1986年油價驟降,產量也隨之下滑,到1992年,美國的原油產量已經比1985年下降了20%。

多方面的情況表明,由於油氣資源情況的限制,美國石油工業的上游領域,已經渡過了它的鼎盛時期,正在逐步衰減的路途上前進。雖然油氣勘探和開發技術不斷發展,但仍不能阻止油氣儲量和產量不斷降低的趨勢。2004年,美國的原油剩餘探明儲量為29億噸,產量為2.7億噸[25];與1970年的原油剩餘探明儲量和產量高峰相比,儲量下降了45%,產量下降了44%。

表2.1 美國油氣勘探史上的重大事件[15]

㈦ 中美石油產量歷史對比

中國的原油產量從1959年發現大慶油田之後開始快速增長,1969年產量超過2000萬噸,1978年產量超過1億噸。1986年起至今,產量保持以年均2%的速度增長,到2005年,中國產量達到1.81億噸。與美國本土48州(不含深水區域)20世紀以來的產量增長歷史相對比,可以發現中美原油產量增長的差異:

(1)美國在1919年之前處於起步階段,在此階段,美國的原油開采處於無序狀態,造成了後期低產井的大量出現。中國從1949年恢復發展石油工業以來,一直由國家對石油工業進行管制,私人不能進行開采,這有效地保護了油田。

(2)1920年起,美國本土48州的原油產量進入快速增長的階段,到1965年,美國原油產量年均增長速度達到7.1%。與美國本土48州產量增長類似,1965年起,中國的原油產量開始超過1000萬噸,實現了自給自足,到1979年,中國的原油產量達到1.25億噸,1965~1985年間的平均增長速度接近53%(圖4.16)。

圖4.16 中美原油年度產量

(3)1966~1975年間,美國本土48州(不含深水區域)的原油產量均高於4億噸,處於高位穩定階段。但由於本階段內聯邦政府對油價的管制和新增儲量開始下降,美國的原油產量高位穩定階段持續時間僅為10年。與美國相比,中國從1986年起對石油政策進行了調整,並在90年代以後逐漸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中國的原油產量開始進入穩定增長的階段。因此,從產量增長的歷程上看,中美之間經歷了不同的發展階段。

(4)美國本土48州(不含深水區域)原油產量在經歷了高位穩定階段之後,從1976年起開始進入遞減階段,到2004年已降至1.76億噸。中國目前處於產量的穩定增長階段,在此階段之後,原油產量也必將開始遞減。

(5)從原油累計采出率來看,若將中國的累計采出率曲線向前移動49年,中國1949~2005年的原油采出率增長趨勢曲線與美國本土48州(不含深水區域)在1900~1956年間的增長趨勢曲線基本吻合(圖4.17)。累計采出率曲線的相似性說明在達到原油產量高峰之前雖然中美兩國的原油資源基礎不同、產量增長歷程不同,但由於經濟的快速增長帶動了對原油的需求,原油的開采也經歷了相似的發展歷程。隨著中國原油產量的繼續穩定增長,中美原油產量增長歷程的差異將逐步顯現。

圖4.17 中美累計原油采出率

㈧ 美國油氣政策發展歷史

美國聯邦政府的石油政策主要體現在制定能源戰略、確立競爭規則和維持資源的可持續開發三個方面,為石油產業提供了經濟、技術和制度框架,從而使私營企業能夠有效地滿足國家目前和將來對石油資源、能源安全、市場公平競爭,以及保持清潔和安全的環境的需要[40]。此外,聯邦政府還根據不同的稅收政策對石油工業經營中的經濟利益進行調節。

20世紀20年代末期,隨著石油供應量越來越多地超過需求量,產生了大量的石油過剩;接著又遇上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經濟衰退,石油市場遭到了空前的災難。幾個月之內,原油價格從每桶1美圓跌到10美分以下,美國石油工業的發展逐漸陷於困境。美國政府為了擺脫困境,對石油生產作了規定性的限制。在東得克薩斯油田發現前,俄克拉何馬州就已經實行了配產的做法,得克薩斯州在1931年也效法這種做法。所謂配產實際上就是要求每個石油生產公司壓低產量,以達到供求平衡[41]

最初,石油公司反對這種配產的實施,但由於當時原油價格一再下跌,石油公司均蒙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到1934年,大多數的州和石油公司都採納了這種政策,油價逐步穩定,同時也使政府對石油工業的控制和管理得到了參與和加強。國會還通過了石油法案,各州也相應制定了產量變化的允許范圍,禁止任何超額生產的原油運出美國。其後,當進口原油開始對美國石油工業形成威脅,危及美國石油限產政策的實施時,美國政府又宣布了進口管制[42]

由於跨國公司一直控制著石油的定價權和原油生產控制權,因此當1973年「阿以戰爭」爆發時,跨國石油公司與石油輸出國組織之間的問題日趨政治化。阿拉伯產油國對美國實行了石油禁運,同時石油輸出國組織利用這個機會,將油價從每桶2~3美圓提高到1974年初的13美圓,礦區使用費從產量的1/8提高到1/6,所得稅提高到65%。石油輸出國採取的行動給美國等市場經濟國家帶來了能源危機,1973~1974年,美國特別嚴峻地感受到了石油輸出國組織石油禁運的影響。因為當時美國所需石油的35%來自進口,美國政府對國內石油生產實行了價格管制,實行了「老油」(1971年1月1日以前開發的油田所產原油)低價和「新油」(1971年1月1日起開發的油田所產原油)高價政策,但仍無法避免由於油價的突然上漲而引起的世界范圍的經濟衰退,結束了戰後長時期的經濟高速增長,經濟的下降趨勢直到1975年才逐步扭轉過來[43~46]

由於石油危機給美國帶來的嚴重威脅,鑒於石油在美國能源中占據的重要地位,聯邦政府推行了一系列關於石油的計劃和激勵政策[40,47~50]

(1)重視石油技術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在合理價格下,確保國內石油的安全供應。積極推進企業、大學和地方政府的合作研究,美國石油界每年的研究開發和技術改進投入都達到數億美圓,這些資金幾乎全部來自公司自身,而不是聯邦政府。

(2)建立戰略石油儲備體系,保障國家能源安全。197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能源政策與節能法》,授權能源部建設和管理戰略石油儲備系統,並明確了戰略石油儲備的目標、管理和運作機制。美國石油儲備體系分為政府戰略儲備和企業商業儲備。政府戰略石油儲備的目的是防止石油禁運和石油供應中斷,平時不輕易動用,當商業石油供應一旦發生中斷,在美國總統下令的15天之內,應急儲備油才能被迅速運至石油提煉廠。美國戰略石油儲備的運行機制可以概括為:①政府所有和決策;②市場化運作。從建設儲庫、采購石油到日常運行管理費用均由聯邦財政支付。聯邦財政設有專門的石油儲備基金預算和賬戶,基金的數量由國會批准。

為了避免對市場價格的沖擊,戰略石油的采購和投放基本上採取市場招標機制。通常選擇價格低迷時采購,既要避免引起市場價格波動,又要防止造成石油儲備資金損失。戰略石油儲備的投放也採取招標機制,政府向石油公司招標,再由石油公司按市場價格銷售,回收資金交財政部的石油儲備基金專門賬戶,用來補充石油儲備;企業商業儲備遠遠超過政府儲備。2004年,全美的石油儲備相當於150天進口量,其中政府儲備為53天進口量,僅佔1/3,其餘是企業儲備。美國的企業石油儲備完全是市場行為,既沒有法律規定企業儲備石油的義務,政府也不幹預企業的儲備和投放活動,企業根據市場供求和實力自主決定石油儲備量和投放時機。

(3)通過稅收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研究開發等活動,引導企業實現國家能源目標。通過政策實踐,近年來聯邦和州的稅收政策被認為能夠較為有效地激勵私人部門實現能源政策目標,如研究開發和投資稅減免,減收礦區使用費等。但總的來看,由於各州之間油氣運營和經濟情況差別很大,多數稅收鼓勵政策是由州政府實施。

(4)政府機構分工合作,通過補貼、技術援助和融資手段支持國內能源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獲取和利用國際資源。能源部、貿易開發署和美國進出口銀行是支持能源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的三大主要機構。能源部礦物能源辦公室下的礦物能源國際計劃和石油天然氣進出口辦公室承擔支持美國油氣產業界開發新的商業機會和技術的職責;美國貿易開發署通過資助可行性研究、專業培訓、商業研討會和其他技術援助,幫助國內油氣公司在發展中國家和中等收入國家參與能源項目的競爭。作為政府機構的補充,美國進出口銀行對美國公司的海外銷售活動提供融資支持;進出口銀行也提供信用擔保,以保護美國出口商免受因國外政治或商業原因導致的拒付風險。

美國自1979年6月1日起放寬價格管制,針對石油生產經營者在高油價時期所獲得的超額利潤,於1980年2月2日起對國內生產的原油徵收「意外利潤稅」(即暴利稅);1981年,美國政府終止了對原油的價格管制。到1984年,與在價格管制時的原油進口高峰相比,進口量下降了約50%。美國原油進口量的下降和全球新的原油供應國的出現,導致世界原油價格開始下降。在1985年11月至1986年2月之間,世界原油價格從每桶32美圓跌到每桶10美圓。

1990年的海灣戰爭時期,前總統布希提出了新能源戰略,以緩解油價上升對經濟的沖擊。雖然近些年來美國經濟結構發生了較大的轉變,高技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因素,但美國仍視能源為確保國家安全的重要因素。1999年的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主張提高能源效用、尋找替代能源、確保國外石油來源,更強調保持重要產油區的穩定和安全,以確保擁有得到資源的機會。

2001年,美國的《國家能源政策》報告指出了解決「能源危機」的戰略措施,其中對開發油氣資源的國內政策主要有以下幾點[51~53]

(1)加強國內油氣資源開發力度,增加國內產量。根據美國目前石油與天然氣資源的開發現狀,阿拉斯加石油蘊藏區成為布希政府增加國內油氣供應的首要地區,除北坡油田外,阿拉斯加還有三個可供開採石油和天然氣的地區,即阿拉斯加國家石油儲備區、北極邊遠大陸架和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聯邦政府把開發北極國家野生動物保護區作為增加美國國內油氣產量的重點。除阿拉斯加外,還要加強對美國西部油氣資源的開發。聯邦政府在大陸48個州擁有31%的土地(多位於美國西部)和全部大陸架。目前,這些地區提供的能源佔全國能源總產量的30%。這些地區有待開發的地下原油儲量約5.6億噸,天然氣儲量4.68萬億立方米。但這些地區地質構造復雜,勘探開發成本高,必須採取現代化高科技手段,才能開采出來。另一方面,還要加快對石油、天然氣開發過程中新技術的運用,提高老油氣田的開采效率,降低開采成本,盡力提高老油氣田的產出水平。

(2)改善石油與天然氣輸送設施,修建新的輸送管道。美國的油氣輸送管道總長度超過320萬千米,是美國油氣產品的主要輸送工具,擔負著美國國內油氣產品66%的輸送任務。但由於使用時間較長,這些管道已出現了嚴重的老化現象,大大降低了輸送效率,既加大了能源短缺程度,又增加了污染環境的可能性。因此,聯邦政府要求負責油氣輸送管道安全的運輸部必須進一步加大對管道設計、修建、維修以及緊急事故處理的監控力度。對跨阿拉斯加輸送管道,聯邦政府尤為重視,因為這條管道自從開通以來一直擔負著美國國內石油產品近20%的輸送量,而且輸送效率極高,在其整個營運歷史上損耗只佔其輸送總量的0.00014%。

(3)修繕、擴大煉油設施。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煉油設施效率不斷降低,而且對環境污染的程度越來越嚴重,這既制約了煉油業滿足美國經濟對相關石油產品需求的能力,又遭到環保人士愈發激烈的反對。因此,聯邦政府決定在改善原有設施的基礎上,鼓勵新的煉油設施的修建,爭取同時滿足經濟與環保雙方面的需要。

(4)增加國家戰略石油儲備。戰略石油儲備是美國聯邦政府在石油供應出現緊急情況時對石油市場進行干預的主要工具。政府認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完全沒有跟上石油進口的步伐,1992年儲備量能維持83天的進口量,而2001年只保持54天的水平。因此,政府決定增加戰略石油儲備量,其意義不但在於維護美國石油安全,更在於石油還是國防燃料儲備。

㈨ 中美石油儲量歷史對比

4.2.1.1 中美原油資源基礎對比

在一百多年的世界石油工業中,美國一直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美國是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開採石油的國家,是世界上第一個煉制石油的國家,是第一個使用汽車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汽車普及率最高的國家,美國是一個高度依賴石油的國家。石油工業在美國經過近150年的發展已經趨於成熟。美國存在的巨大原油資源量是通過反復實踐才認識到的。美國石油儲量與產量在世界均名列前茅,雖然經過了近一個世紀的大量勘探開發,美國仍有相當豐富的油氣資源。根據USGS在2000年發布的資源評價結果,美國的待發現石油資源量為132億噸。

從控制油氣藏的沉積岩面積來看,美國海陸沉積岩面積與中國相近。從構造條件來看,美國有多種類型不同的構造發展史的含油氣田,而中國的含油氣盆地地質背景也豐富多彩。在美國重要的油氣田中,構造圈閉佔全部圈閉的55%,居主導地位,特別是在路易斯安那沿岸、得克薩斯、墨西哥灣沿岸,構造圈閉占絕對優勢。在東南部地區和太平洋沿岸,構造圈閉也佔一半以上。復合型圈閉佔全部圈閉的30%,中陸地區的比例最高,其次是東得克薩斯/阿肯色-路易斯安那油氣區,以及太平洋沿岸油氣區。地層圈閉在美國重要油氣田中僅佔14%,它們主要分布在中陸地區和落基山油氣區。中國的油氣藏類型同樣也很豐富,因此美國的情況對中國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表4.2對比了美國本土48州(不含深水區域)與中國的石油資源情況。

圖4.15 中美勘探井密度對比

1949~1990年,中國的勘探井密度增長與美國本土48州接近;90年代之後,中國的勘探井密度增長速度明顯低於美國40年代的水平。中國之所以能以較低的勘探工作量支持著新增可采儲量進入穩定增長階段,其原因在於中國的石油工業直到80年代中期始終在政府的嚴格管理之下,不受市場調控;並且中國的石油工業起步晚,直接採用或發展了先進的勘探理論和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勘探效率,這降低了中國為獲得同樣的儲量所需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㈩ 關於世界石油的歷史!

石油()這個名稱源於希臘語的petra (岩石)和oleum(油)。原油(crude oil),有時俗稱黑黃金,是一種粘稠的、黑棕色或綠色的液體。一種比較普遍的荒誕說法是:油本身是易燃的,而事實上是從油蒸發出來的氣體是易燃的。石油存在於地殼某些區域的上層。石油的另外一種叫法為石腦油(naphtha),來自於波斯語naft或nafátá(流動)。石油是由各種碳氫化合物所組成的復雜混合物,主要是烷烴鏈。不同的石油可能在外觀、成分、和純度上有些變化。石油是一個重要的「初級能源」,石油也是許多化學產品的原材料,包括溶劑、肥料、殺蟲劑和塑料等。

最早的文字記載是宋沈括在其《夢溪筆談·雜志一》:「 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 高奴縣 出脂水,即此也。」 明李時珍也有記載《本草綱目·石一·石腦油》:「石油所出不一。國朝正德末年, 嘉州 開鹽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近復開出數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於井爾。」最初用於照明。

當然,我們老祖先很可能早就知道此項東西,但文字記載最早為沈括。

第一口油井是中國在公元4世紀或更早的時期鑽探出來的。人們把鑽頭綁在竹竿上,打出的洞深達800英尺。當時油是用來蒸發鹽水並生產鹽。到公元10世紀,人們用竹管來連接油井和鹽泉。古代波斯人的碑文上記載了他們上層社會把石油用於制葯和照明。
在公元8世紀,新建的巴格達(伊拉克的首都)是用柏油來鋪設街道的,這些柏油是從該地域天然易採的石油中獲取的。公元9世紀,人們在亞塞拜然的首都巴庫開發油田來生產石腦油。公元10世紀時地理學家Masudi和13世紀時馬克·波羅都曾記載了這些油田的情況,後者曾描述這些油井的產量可以裝數百隻船。

石油近代史始於1853年石油蒸餾工藝的發明。波蘭科學家阿格納斯·盧卡西維奇(Ignacy Lukasiewicz)通過蒸餾,從原油中得到了煤油。第二年,在靠近波蘭南部克羅斯諾(Krosno)的Bobrka發現了第一個「岩石油」礦,盧卡西維奇在Ulaszowice附近建造了第一家煉油廠(實際上是一家釀酒廠)。這些發明迅速地傳遍了世界各地,1861年Meerzoeff在巴庫的成熟油田上建造了第一家俄羅斯煉油廠。

1848年俄國工程師F.N. Semyenov在巴庫東北方的Aspheron半島開采了第一口現代油井。

20世紀50年代中期,煤仍舊是世界上首要的燃料,但油很快就取而代之。在1973年和1979年的能源危機之後,經常出現對石油供應的重大媒體報道,這使得人們意識到:作為一種經濟的能源,石油是一種最終將被耗盡的有限資源。當時大部分流行的預言都非常可怕,其中許多並沒有實現。作為燃料,石油的前景仍有爭議。今日美國報新聞(2004)報道:地下的石油儲備量只剩下40年。一些言論認為石油的總量是有限的,1970年的可怕預言只不過是被延期了而已。另一種言論則是技術上可以使廉價的碳氫化合物得以繼續生產,並且地球擁有巨大的以瀝青砂、瀝青田和油頁岩形式存在的非傳統石油儲備來源,這使得石油的使用在未來還能持續非常長的時間。

如今,大約90%的車輛燃料需求通過油來滿足。石油佔美國全部能源消費的40%,但卻僅占電力生產的2%。作為大量交通工具的便捷能源,以及作為許多工業化學品的基礎,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對石油的獲取成為引發幾次軍事沖突的一個主要因素,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和波斯灣戰爭。世界上約80%的易開采儲備在中東,其中62.5%來自於5個阿拉伯國家:沙烏地阿拉伯(12.5%)、阿拉伯聯合大公國、伊拉克、卡達和科威特。美國只擁有不到3%的比例。

國際油價大幅上漲,2004年,國際油價一路走高,引起世界各國普遍關注。今年6月初,隨著今年6月6日國際原油期貨價格觸及一百三十九點一二美元的歷史最高紀錄,原本持續降息刺激經濟的全球各大主要央行紛紛掉轉勢頭暗示加息,希望藉此緩解日益嚴重的國內通脹威脅。此種跡象明確顯示,全球通脹壓力的主要源頭正悄然由農產品向不可再生能源過渡。原油價格居高不下,給世界經濟發展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油價每上漲5美元,將是全球經濟增長率下降約0.3百分點。高油價給消費者帶來了影響,是家庭能源支出增加,不得不削減其他開支。油價持續上揚還使得企業成本上升,盈利空間縮小,尤其是航空、汽車等領域的企業,日子更加難過。在居高不下的有油價面前,盡管亞洲經濟增長沒有明顯的減緩,但由此帶來的通貨膨脹壓力已顯而易見,亞洲經濟潛伏著滯脹的危險。

在沙特城市吉達舉行的由全球主要原油生產國和消費國參加的會議上,世界第一大產油國沙特表示,如果市場需要,將增加其原油產量,並將增加投資擴大其原油產能。繼5月份將其原油日產量增加30萬桶之後,沙特決定從7月份開始再增產20萬桶,使其原油日產量達到970萬桶。但市場對全球原油供應緊張的擔心並未得到緩解,國際油價23日繼續上漲。其實,在歐佩克內部對於增產仍然意見分歧、歐佩克以外國家原油增產能力有限而全球對原油需求增長超過原油供應增長的情況下,沙特的增產量無疑是杯水車薪。

與此同時,非洲第一大產油國奈及利亞局勢緊張使國際原油期貨價格在23日一度攀至每桶138.14美元。當天,尼石油工人因與美國雪佛龍公司談判破裂開始罷工。而繼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在尼一處日產20萬桶原油的油田因受武裝襲擊關閉而無法按合同規定時間交貨之後,21日美國雪佛龍公司也宣布其在尼一處工廠因受襲而關閉,導致該公司原油日產量下降12萬桶。市場普遍認為這些將影響尼原油出口。

其實導致目前高油價的另一原因是國際期貨市場的投機行為,美國三大股指,亞太主要股市、倫敦金融時報指數,都受其影響甚深。布希當局幾日前提出將不準在美國近海開採石油禁令解禁,以壓制石油升價美國國會近日駁回了政府在近海開採石油的計劃,美國自1988年起,每年一次延長此項禁令。目前全球石油價格還有近一步上揚的空間。

熱點內容
奧特曼黑歷史 發布:2025-07-05 05:13:59 瀏覽:8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
班主任培養總結 發布:2025-07-04 14:40:37 瀏覽:89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7-04 12:20:45 瀏覽:578
怎麼去掉雙下巴 發布:2025-07-04 07:30:04 瀏覽:14
男孩性教育書籍 發布:2025-07-04 06:45:07 瀏覽: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