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粵菜歷史

粵菜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4 10:07:13

❶ 粵菜的發展史

粵菜,即廣東地方風味菜,是我國著名四大菜系之一,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韻味,獨樹一幟,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廣東地處我國南端沿海,境內高山平原鱗次櫛比,江河湖泊縱橫交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故動植物類的食品源極為豐富。同時,廣州又是歷史悠久的通商口岸城市,吸取了外來的各種烹飪原料和烹飪技藝,使粵菜日漸完善。加之旅居海外華僑把歐美、東南亞的烹調技術傳回家鄉,豐富了廣東菜譜的內容,使粵菜在烹調技藝上留下了鮮明的西方烹飪的痕跡。 「粵菜」廣州菜、潮州菜、東江菜組成,而以廣州菜為代表。,它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二千年前西漢人所著的《淮南子》一書中,就有「越人得蚺蛇以為上餚」的記載,南宋人也誇張描述:粵人「不問鳥獸蛇,無不食之」,在公元前122年左右的南越王第二代王趙胡墓中已有燒乳豬用的爐、叉和乳豬殘骨等物。1956年,舉辦了第一次大型「廣州名菜美點展覽會」,展出和介紹的菜品有5457種,點心825種,盡顯廣東飲食文化之精華。 廣州菜是在匯集我省各地優秀民間美食的基礎上不斷地吸取我國各大菜系之精華,借鑒西方食譜之所長,融匯貫通而成一家的。廣州菜用料廣博,選料精細,技藝精良,善於變化,品種多樣。1956年「廣州名菜美點展覽會」上介紹的萊品便有5447個。與菜品有淵源關系的點心815款,小吃品數百個。廣州菜是粵菜的主體和代表。廣州菜的烹調方法有二十一種之多,尤以炒、煎、燜、炸、煲、燉、扣等見長,講究火候,制出的菜餚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上以清、鮮、嫩、脆為主,講究清而不淡,鮮而不俗,嫩而不生,油而不膩。時令性強,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郁。較為常見的廣州菜色有白切雞、白灼海蝦、明爐乳豬、掛爐燒鴨、蛇羹、油泡蝦仁、紅燒大裙翅、清蒸海鮮、蝦籽扒婆參等…… 潮汕地區的飲食習慣與閩南接近,同時又受廣州地區的影響,漸漸地匯兩家之所長,風味自成一格。近年來新派潮菜吸收了世界各地美食的精華,聲名大振,成為聞名中外的菜系。潮菜注重刀工和造型,烹調技藝以燜、燉、燒、炸、蒸、炒、泡等法擅長。以烹制海鮮、湯類和甜菜最具特色。味尚清鮮,郁而不膩。愛用魚露、沙茶醬、梅糕醬、紅醋等調味品。風味名菜有燒雁鵝、護國萊、清湯蟹丸、油泡螺球、縐紗甜肉、太極芋泥等。 東江菜又稱客家菜。客家原是中原人,南遷後,其風俗習食仍保留著一定的中原風貌。菜品多用肉類,極少水產,主料突出,講求香濃,下油重,味偏咸,以砂鍋菜見長。代表菜有鹽鋦雞、黃道鴨、梅菜扣肉、牛肉丸、海參酥丸……等。 除了正式菜點,廣東的小食、點心也製作精巧,而各地的飲食風俗也有其獨到之處,如廣州的早茶,潮汕的功夫茶,這些飲食風俗已經超出「吃」的范疇,成為廣東的飲食文化。

❷ 廣東的名菜歷史簡介

廣東飲食文化

(一)粵菜簡介

粵菜,即廣東地方風味菜,是我國著名四大菜系之一,它以特有的菜式和韻 味, 獨樹一幟,在國內外享有盛譽。其烹飪技術之精妙,菜式美點之紛繁多樣,味道之鮮美,色、香、味、形整體設計之完美,都可謂首屈一指。在今日中華大地,從京城到邊疆,從沿海到關外,一股「粵菜風」正風靡全國,甚至沖擊著其它菜系原先佔據的市場。粵菜主要由廣州、潮州、東江三種風味組成。

(二)影響粵菜的地理與歷史因素。

廣東地處我國南端沿海,境內高山平原鱗次櫛比,江河 湖泊縱橫交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氣候宜人。其西面、東面和北面丘陵環繞、林豐草茂,嶺南佳果豐富,飛禽走獸亦多;南面臨海,灘塗遼闊,出產不少鹹淡水產和兩棲類動物同時,廣州又是歷史悠久的通商口岸城市, 吸取了外來的各種烹飪原料和烹飪技藝,使粵菜日漸完善。加之旅居海外華僑把歐美、東南亞的烹 調技術傳回家鄉,豐富了廣東菜譜的內容, 使粵菜在烹調技藝上留下了鮮明的西方烹飪的痕跡。

秦始皇統一嶺南後,漢越文化和生活習俗很快融合。粵菜的形成歷史悠久,大量中原移民嶺南,使廣東飲食文化深受中原影響.宋末時,宋帝帶廚南逃,不少宮廷美食流傳到廣東民間;鴉片戰爭後,歐美各國的傳教士和商人大量湧入,廣州萬商雲集,為飲食業的發展提供了廣泛市場。粵菜博採中原美食和西餐之長,再吸收廣東境內地方菜的優點,融匯古今,貫通中西,形成了有別於國內其他地區、獨具特色的廣東飲食文化,名揚海內外.

(三)粵菜的悠久歷史

粵菜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二千年前西漢人所著的《淮南子》一書中,就有「 越人得蚺蛇以為上餚」 的記載,南宋人也誇張描述:粵人「 不問鳥獸蟲蛇,無不食之 」,在公元前122 年左右的南越王第二代王趙胡墓中已有燒乳豬用 的爐、叉和乳豬殘骨等文物。

(四)廣東涼茶

廣東涼茶,是廣東特有的一種茶,具有清涼散熱、解暑去濕的功效,起到保健止渴作用。廣東地屬嶺南,多雨潮濕,冬暖夏熱,先民們為了除濕去熱,便將一些清熱解毒、消暑去濕的草葯配製成各式各樣的涼茶,制售涼茶的葯店、攤檔、作坊,也隨著社會的需要,不斷得到發展。每到夏天,涼茶是廣東人必不可少的飲料。廣東涼茶的主要成份是夏枯草、冬桑葉、野菊花、綿因陳、崩大碗、崗梅、車前草、地膽頭、水翁花、金銀花、紫蘇、薄荷、布渣葉、半邊蓮等等。

(五)廣州菜

廣州菜特別講究廚藝精湛,烹調方法有21種之多,尤以炒、煎、火局、燜、炸、煲、燉、扣等見長,講究炎候,尤重「鑊氣」和現炒現吃,做出的菜餚注重色、香、味、形。口味上以清、鮮、嫩、爽為主,而且隨季節時令的不同而變化,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郁,並有「五滋」(香、酥、脆、肥、濃)、六味(酸、甜、苦、辣、咸、鮮)之別。廣州菜集南海、番禺、東莞、順德、中山等地方風味的特色,兼京、蘇、揚、杭等外省菜以及西菜之所長,融為一體,自成一家廣州菜取料廣泛,品種花繁多,令人眼花燎亂。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幾乎都能上席。鷓鴣、禾花雀、豹狸、果子狸、穿山甲、海狗魚等飛禽野味自不必說;貓、狗、蛇、鼠、猴、龜,甚至不識者誤認為"螞蝗"的禾蟲,亦在烹制之列,而且一經廚師之手,頓時就變成異品奇珍、美味佳餚,令中外人士刮目相看,十分驚異。廣州菜的另一突出特點是,用量精而細,配料多而巧,裝飾美而艷,而且善於在模仿中創新,品種繁多,1965年"廣州名菜美點展覽會"介紹的就有5457種之多。

廣州菜有許多調料,如蚝油、魚露、柱侯醬、沙茶醬、豉汁、西汁、糖醋、酸梅醬、咖喱粉、檸檬汁等,為廣州菜的獨特風味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不過,對比起中國其它菜系,廣州菜較少用濃重辛辣的調味料,以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

廣州菜的著名菜餚有:烤乳豬、龍虎鬥、太爺雞、紅燒大裙翅、菊花龍虎鳳蛇羹等。龍虎鬥、白灼蝦、烤乳豬、香芋扣肉、黃埔炒蛋、燉禾蟲、狗肉煲、五彩炒蛇絲等,都是饒有地方風味的廣州名菜。

1、廣州小食

廣州小食大體可分為油器、粥品、粉面、糕品、甜品、粽子和什食等七大類,這些小食價廉物美,遍布全市大街小巷。

油器類小食,有油條(炸面)、油香餅(咸煎餅)、笑口棗、牛利酥、脆麻花等,有鹹的、有甜的,也有甜中帶咸、甜中帶酥、甜中帶脆的。
粥品類名目繁多,油器和粥品一般都同時經營。

粉面類品種有面條、雲吞、沙河粉、豬腸粉、桂林米粉等,以雲吞面和沙河粉最受群眾喜愛,豬腸粉則多在早上供應,十分暢銷。面條、沙河粉配以各種肉料可製成牛腩面、豬手面、魚蛋面、牛腩河粉、肉絲河紛、魚片河粉等,既可湯煮,又可炒制。

糕點類有松糕、棉花糕、蘿卜糕、芋頭糕、馬蹄糕、倫教糕等,這類食品的共同點都是蒸制而成。

甜品類在小食中所佔的份量雖然不大,但有其特色,較受群眾歡迎的有雙皮奶、去殼綠豆沙、紅豆沙、芝麻湖、杏仁糊、麻蓉湯丸、冰糖燉木瓜、冰花燉雞蛋、寄生蛋茶等等,這些不但營養豐富,價廉物美,有些還有一定的醫療作用,如芝麻糊能去腸燥,燉木瓜可清心潤肺,寄生蛋茶可降血壓等。

粽子類大體可分為甜粽和咸粽兩種類型,甜粽類以梘水粽為基礎,其特點是製作比較簡單,黃澄澄帶有梘水香味,爽滑可口,耐存放,品種有豆沙棕、蓮蓉粽,近年蓮香樓創新了蛋黃蓮蓉粽。咸粽類製作比較復雜,品種有鹹肉粽、裹蒸粽、火腿粽、肇慶裹蒸粽等。廣州市的粽子是群眾喜愛的小食之一,在街頭巷尾常年可見售賣。

雜食類多為流動個體攤檔經營,品種有煲牛雜、炒田螺、豬紅湯、牛骨湯、酸辣菜等,這些品種各有風味特色,銷售量雖不大,卻也經營者眾,有些經營者在煲牛雜時配以蘿卜、白灼菜膽以及各式醬料,光顧者頗多。

2、飲茶

是廣州人的一個生活習慣。廣州人所說的飲茶,實際上指的是上茶樓飲茶,不僅飲茶,還要吃點心,被視作一種交際的方式。廣州的茶市分為早茶、午茶和晚茶。茶市供應各式咸甜干濕點心,如自助餐,憑君所好,各取所需,價格也很實惠,一般市民都能消費。廣州的茶樓與茶館的概念也不盡相同。它不但既供應茶水又供應點心,而且建築規模宏大,是茶館所不能比擬的。因此,廣州人聚朋會友,業余消遣,都樂於上茶樓。一壺濃茶幾件美點,邊吃邊談,既填飽了肚子、聯絡了感情,實在是一件愜意的事情。正因為如此,廣州人把飲茶,又稱"嘆茶"。"嘆"是廣州的俗語,為享受之意。這也正是廣州茶樓業歷百年而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在廣州的老字型大小飲食店中,有相當一部分就是當年的茶樓。

(六)潮洲菜

潮州菜簡稱潮菜,發源於潮汕平原,歷經千餘年而形成和發展,以其獨特風味自成一體,清而不淡,鮮而不腥,嫩而不生,油而不膩;講究佐料,注重湯水;烹調方式上,燒炒燉炸俱全;講求色香味型,豐富多彩。潮菜,不僅風蘼南粵,走俏神州大地,而且飲譽海外,香飄五洲,影響廣泛深遠。 潮州菜的另一特點是喜擺十二款,上菜次序又喜頭、尾甜菜,下半席上咸點心。秦以前潮州屬閩地,其語系和風俗習慣接近閩南而與廣州有別,因淵源不同,故菜餚特色也有別。

潮州小食品種繁多,源遠流長、製作巧,如有名的水晶球、蚝烙、羔燒番薯、粽球、牛肉丸等。有的以酥脆噴香取勝,有的以鮮美可口見長。在製作過程中,一是選料上乘。二是注重調味。三是烹調獨特。

秋到蚝肥,炭燒蚝、蚝仔烙,鮮香四溢,這里也有種新鮮的吃法,上來時只見菠菜汁、薯粉裹身,入口蚝肉、蚝汁才綠色薄衣溢出,給你驚喜。試過原味,再蘸點魚露,可以增添鮮味。

「粉」類主食,在潮陽十分常見。這里所說的「粉」,多指用粘米粉製作成各種主食,炒咸糕稞最為經典,打成年糕模樣再切條,奇怪的是伴著鹹肉末和青菜來炒,不爽不粘,口感軟滑。

潮州的貝類海產,不少可以生吃。血蚌是一種很特別的貝類,肉質鮮美,開殼見紅,因而得名,不過由於在泥沼里生長,采購回來時是灰頭土臉的,必須經過清洗、清水養護一番,才能「見客」,功夫一樣費時。

汕頭牛筋丸,爽是出了名的,但是要看正宗不正宗,一定要咬過才知道———正宗牛筋丸里總是藏著豐富的天然牛油,肉味香濃。師傅介紹說,牛筋周邊都有一定的牛油,用的牛筋越多,牛油就越多。下鍋前,癟得比普通丸子還小,一旦到了熱鍋里,迅速變成一個乒乓球!小孩子們還以為是變魔術呢。

(七)客家菜

客家飲食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為客家菜餚,另一為客家小吃。 客家菜餚在榜上有名的系指東江客家菜,它與潮菜、粵菜並稱為廣東三大菜系。

與潮菜、粵菜比較,客家菜偏重「肥、咸、熟」,這與客家人以往的生活水平和習慣有關。首先因為他們耕山住山,勞動強度大而葷食少,肥膩一點的食品能有效充飢;其次,客家人因長期糧食不足,即使比較富裕的大戶一天至少要吃一餐粥,多數人家長年累月頓頓稀飯,而且水多米少,煲成的粥「吹去一層浪,喝來一條巷」,菜咸既適合送粥,又增加體內鹽份;再次,山區草木多,養成了客家人不惜柴木的習慣,且他們覺得食物烹得越到火候越香。

誠然,社會在不斷變革,客家菜也在不斷創新;而客家菜的變化又反過來說明社會的文明坤,傳統的東江菜在現代的河源客家人的鍋頭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地方特色,有「原汁原味,可口可心」之美譽。其原汁原味主要源於三個方面:一是選料講求野生家養粗種的食物,即沒有污染的「綠色食品」。值得一提的是,這些食品的質量好、味道好與河源的生態環境好尤其是水好有很大的關系;二是烹調方法採用煮、煲、蒸和燉等居多,不破壞食物的營養與纖維;三是極少添加甚至不加過重過濃的佐料,一般用生蔥熟蒜調味。所謂可口可心,系指清淡的口感、實惠的價碼和調和的作用。其調和作用類似現代術語「飲食療法」。客家菜中不少有滋陰降火、清肝明目、壯腰補腎、養顏益氣等功效。

比較具特色的有:

1、東江鹽焗雞

東江鹽焗雞是東江菜餚傳統特色的一大名菜,它的特點是:皮脆、肉滑、骨香、味濃。

2、東江釀豆腐

東江釀豆腐源於中原時包餃子的習慣,因遷徙到嶺南無麥可包餃子,逢年過節,東江人便想出了釀豆腐的吃法。

3、梅菜扣肉

梅菜是惠州傳統特產,色澤金黃,香氣撲鼻,清甜爽口,不寒不燥不濕不熱,被傳為「正氣」菜,而久負盛名。

這道菜的特點是:肉爛味香,吃起來咸中略帶甜味,肥而不膩。

4.八寶窩全鴨

八寶窩全鴨與鹽焗雞堪稱東江菜中的「雙絕」。這款菜是用糯米、香菇、蓮子、蝦米、魷魚、肉粒、鹹蛋等各種原料作餡,填入鴨腔內,經過氽、煲、蒸的手續巧制而成,以上湯佐食,濃郁芬香,軟滑可口,尤受日本客人歡迎。

(八)飲食習俗

它是廣東文化很有特色的一個分支,飲食的改革與創新始終不能離開文化的范疇,通過對廣東飲食的描述與分析,我們可以透視到廣東生活方式中所蘊含的文化底蘊。飲食習俗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食物不僅僅是含有可供人類利用以維持生命的有機物,對於每一種食物及其消費方式,還需要由文化對其可靠性加上同意的標簽。同樣, 廣東人對飲食的選擇,也正是文化長期潛移默化影響的結果。美食的改革與創新,可以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必須以文化為基礎,才能夠為人們所接受和喜歡。

以上是我們關於廣東飲食文化相關內容的介紹,歡迎大家批評指正。如果大家有什麼關於廣東美食的心得體會,也歡迎和我們交流:)

❸ 粵菜的起源與發展

粵菜是中國八大菜系之一,由於中國的海外華人華僑以廣東籍和福建籍居多,因此粵菜在西方國家的知名度非常高,外國人普遍認為粵菜等於中國菜。

粵菜最初起源於廣州,其歷史可以追溯到2100年前的西漢。粵菜由廣州菜,潮州菜和東江菜三種組合而成,其中廣州菜是粵菜的著名代表。粵菜一般以清淡,精緻為主,後來受中原文化南下影響,使廣東既繼承了中原飲食文化的傳統,又博採外來及各方面的烹飪精華,再根據本地的口味、嗜好、習慣,不斷吸收、積累、改良、創新,從而形成了菜式繁多、烹調考究、質優味美的飲食特色。

粵菜的著名代表:白切雞,蜜汁叉燒,紅燒乳鴿,脆皮燒肉,古井燒鵝,干炒牛河,避風塘炒蟹,上湯焗龍蝦,椒鹽賴尿蝦,潮州牛肉丸,鮑汁扣遼參,梅菜扣肉,客家釀豆腐,鹽焗雞,白灼蝦,清蒸排骨,豬肚雞,蟲草豬肚雞,清蒸鮑魚,蒜香骨,煲仔飯,臘味,羅漢齋,腐竹燜羊肉,冰糖燕窩等等。(總數推測超過1000種以上)

❹ 粵菜起源


❺ 粵菜創始於什麼年代到現在有多少年的歷史它的創始人是誰代表才是什麼且在粵菜中是否劃分有流派

西漢時就有粵菜的記載,南宋時受御廚隨往羊城的影響,明清發展迅速20世紀隨對外通商,吸取西餐的某些特長,粵菜也推向世界,僅美國紐約就有粵菜館數千家。粵菜是以廣州、潮州、東江三地的菜為代表而形成的。菜的原料較廣,花色繁多,形態新穎,善於變化,講究鮮、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濃醇。調味有所謂五滋(香、松、臭、肥、濃)、六味(酸、甜、苦、咸、辣、鮮)之別。其烹調擅長煎、炸、燴、燉、煸等,菜餚色彩濃重,滑而不膩。尤以烹制蛇、狸、貓、狗、猴、鼠等野生動物而負盛名,著名的菜餚品種有「三蛇龍虎鳳大會」、「五蛇羹」、「鹽 火局雞」、「蚝油牛肉」、「烤乳豬」、「干煎大蝦碌」和「冬瓜盅」等。

❻ 粵菜的由來

粵菜的起源.可遠溯至距今二千多年的漢初。古代,中原的移民到來之前,嶺南越族先民就已有獨特的飲食風格,如嗜好白蛇魚蛤與生食。西漢時劉安曾有「越人得蟒蛇以為上餚」的記述。宋代周去非的《嶺外代答》也記載廣州人「不問鳥獸蟲蛇無不食之」。這與廣州所處的地理環境分不開。廣州屬於亞熱帶水網地帶,蟲蛇魚蛤特別豐富,唾手可得,烹而食之,由此養成的喜好鮮活、生猛的飲食習慣。

自秦漢開始,中原漢人不斷南遷進人廣州。他們不但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知識,同時也帶來了「燴不厭細,食不厭精」的中原飲食風格。到了唐宋時期,中原各地大量商人進入廣州,廣州的烹調技藝迅速得到提高,到了明清,廣州的飲食文化進入了高峰。據清道光二年(1822年)的有關文獻記載:「廣州西關肉林酒海,無寒暑,無晝夜。」

進人20世紀二三十年代,廣川食俗,南北兼容,中西並蓄,極富特色的美食、小吃,大批大批地涌現出來。漫長的歲月,使廣州人既繼承了中原飲食文化的傳統,又博採外來及各方面的烹飪精華,再根據本地的口味、嗜好、習慣,不斷吸收、積累、改良、創新,從而形成了菜式繁多、烹調藝巧、質優味美的飲食特色。近百年來已成為國內最具代表性和最有世界影響的飲食文化之一。這無論是按三大菜系,即黃河流域的「魯菜」,長江流域的「川菜」、「蘇菜」和」滬菜」,以及珠江流域的「粵菜」,還是按四大菜系(即魯、川、蘇、粵四大菜系)或者是八大菜系(即魯、川、蘇、粵、閩、浙、湘、徽八大菜系),粵菜都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到現在,廣州的飲食,無論是食品的品種、質量,酒樓食肆的數量和規模,抑或是飲食環境、服務質量,在國內都是首屈一指的,在國外也享有盛名。目前,全市的飲食店檔近2萬家,席位已達90萬個之多。

熱點內容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
班主任培養總結 發布:2025-07-04 14:40:37 瀏覽:89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7-04 12:20:45 瀏覽:578
怎麼去掉雙下巴 發布:2025-07-04 07:30:04 瀏覽:14
男孩性教育書籍 發布:2025-07-04 06:45:07 瀏覽:727
九年級上冊歷史復習 發布:2025-07-04 04:12:15 瀏覽: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