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的歷史
亳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上古時,「亳」地屬古豫州,成湯為諸侯時即居於此。「亳」當時寫作「薄」。《漢書·地理志》有注雲:「亳同薄」。《史記》載:「自契至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商曾幾度遷都,人們將湯所都之地統稱為「亳」,包括南亳(今河南商丘以南,安徽亳州以北),北亳(今山東曹縣一帶),西亳(今河南偃師一帶)。現在的亳州,系南亳故城域。周代,此地稱「焦」。秦統一中國,推行郡縣制,在此置譙縣,隸屬碭郡。秦末陳勝、吳廣於大澤鄉起義後,由於一時難以取北面的彭城,便占據譙縣。西漢,譙縣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東漢時,沛郡改為沛國。建安末年,析沛國之一部置譙郡,曹操以譙郡一帶為基地,不斷在軍事和經濟上擴充自己的力量。曹操在譙郡等地實行屯田,大力開展「軍屯」、「民屯」,促進了譙郡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長。魏文帝皇初二年(22l年),譙被封為「陪都」,與許昌、長安、洛陽、鄴並稱為五都。北魏正始四年(507年)置南兗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 因南兗州地處古南亳近臨,故「遙取古南亳之名以名州」,改南兗州為亳州,亳州之名,始見於此。 隋唐時期,幾次更名,或亳州,或譙郡。明初,亳州降州為縣,隸屬潁州。弘治九年(1496年),亳縣又升為州。清初,亳州隸屬江南省鳳陽府。康熙六年(1667年),江南省劃為江蘇、安徽兩個布政使司。民國元年(1912年)亳州改為亳縣。民國37年(1948年)8月成立亳州市,1949年2月市、縣合並,恢復亳縣建制,隸阜陽行政公署。1986年3月撤亳縣建亳州市,其隸屬關系和轄區不變。1998年2月歸省直接管轄。2000年5月設立地級亳州市。
② 安徽省亳州市被稱為歷史文化名城都有什麼
風俗文化:
武術:亳州地處中原,武風昌盛。鄉民多習武,特別是回民練武成風。亳州歷史上武 人輩出,"五禽戲"、"晰揚掌"產生於亳州,"六合八法拳"由亳州人所創。
剪紙:亳州的舊時大戶人家閨女出嫁,每件嫁妝都貼有色彩鮮艷、構圖新穎的剪紙,亳州一些人家的室內和 許多單位的會議室,都飾以民間特色的剪紙。
高蹺:亳州高蹺是人踩在木棍上表演,通常是訓練有素的團體。
鬼會:也叫大班會,是一種鬼戲,每逢正月十五鄉間大班會演出。
三斗:亳州社會有很多消遣娛樂活動,如斗雞、鬥蟋蟀、斗鵪鶉、踢毽子、聽書、聽戲、養鳥、養花、下棋、搓麻將等,最有特色的是前三種,被稱為"民間三樂"。
肘擱:是亳州民間舞蹈的一種,已有數百年歷史。肘擱分"座子"和"架子"兩部分。"座子"由體格強壯者擔任,回族尚武,故多由回民擔任。
地方戲:二夾弦劇種起源於河北,發展於山東菏澤,流傳於蘇、魯、豫、皖四省邊界地區,解放後在亳縣受到重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梆劇,是亳州的特色劇種。近似豫劇,是亳州最受歡迎的一劇種。
華佗五禽戲:是以模仿動物動作和神態為主要內容的組合動功。"五"是一個約數,並非限於五種功式;"禽"指禽獸,古代泛指動物;"戲"在古代是指歌舞雜技之類的活動,在此指特殊的運動方式。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花戲樓、曹操運兵道、曹氏宗族墓群、萬佛塔、尉遲寺遺址、南京巷錢庄、古井貢酒釀造遺址。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二夾弦、五禽戲、老子傳說、九醞春酒法。
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祖庵、天靜宮、道德中宮、江寧會館、莊子祠、湯王陵、陳摶廟、、薛閣塔、伍奢冢遺址、紀家塔、張樂行故居、捻軍會盟舊址、新四軍第四師司令部舊址、東岳廟、紅城子遺址、明王台。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幫鼓舞、捻軍歌謠。
著名人物
亳州著名人物有名揚四海的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一代聖哲莊子,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曹操,發明了"麻沸散"和"五禽戲"的神醫華佗,都是亳州人。歐陽修、曾鞏等文壇巨子也曾相繼在亳州為官。
③ 亳州有哪些歷史名人
1、莊子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莊子是我國先秦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亳州蒙城縣)人,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並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
代表作為寓言《莊子》,被唐明皇封為《南華經》,他本人也被封為南華真人,並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
2、曹操
曹操(155年7月18日-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漢族,沛國譙(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中國東漢末年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和詩人,三國時代魏國的奠基人和主要締造者,後為魏王。其子曹丕稱帝後,追尊為魏武帝。曹操祖父曹騰在漢桓帝時擔任官職,封為費亭侯。
據說父親曹嵩出身不明,《三國志·武帝紀》中說他是「莫能審其本末」,而在宋人裴松之注《三國志》時間接引用三國吳人所著《曹瞞傳》中稱曹嵩本姓夏侯,但此說可信度很不高。曹嵩繼承了曹騰的侯爵。 曹操小名阿瞞、吉利,故而有曹阿瞞之說。
3、李敬玄
李敬玄(615年-682年),亳州譙縣(今安徽譙城)人,唐朝宰相。李敬玄早年曾為唐高宗的侍讀,歷任中書舍人、弘文館學士、尚書右丞、太子右庶子、中書侍郎、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後進拜中書令,封趙國公。儀鳳三年(678年),李敬玄被任命為洮河道大總管,率軍征討吐蕃。
因不通兵事,大敗而回。後被貶為衡州刺史,又任揚州長史。永淳元年(682年),李敬玄病逝,追贈兗州都督,賜謚文憲。李敬玄年輕時博覽群書,精通禮制,後在馬周的推薦下,進入崇賢館,成為太子李治(即後來的唐高宗)的侍讀。
4、李紳
李紳(772年-846年),字公垂。祖籍亳州譙縣(今安徽省亳州市譙城區)。唐朝宰相、詩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李紳六歲時喪父,隨母親遷居潤州無錫。二十七歲時中進士,補國子助教。後歷任中書侍郎、尚書右僕射、淮南節度使等職,會昌六年(846年)在揚州逝世,年七十四。
追贈太尉,謚號「文肅」。李紳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為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著有《樂府新題》二十首,已佚。代表作為《憫農》詩兩首:「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全唐詩》存其詩四卷。
5、馬玉昆
馬玉昆(?-1908年),字荊山,亦作景山,民間稱為馬三元,安徽亳州市蒙城馬集人。初以武童從毅軍宋慶參加對捻軍作戰,積功至都司,後擢總兵。1874年與左宗棠部共同抗擊阿古柏和沙俄侵略。1894年補授山西太原鎮總兵,協助宋慶防衛旅順口。7月朝鮮事急,奉令率軍至平壤。
在平壤保衛戰中,他指揮所部奮勇抗擊,重創日軍第九旅團。但因主帥葉志超貪生怕死,指揮失當,終於敗回國內。1895年在遼河下游與日軍作戰中,馬玉昆雖英勇善戰,但由於清軍各部不協,仍以清軍失敗而結束。1899年擢浙江提督,次年調還直隸提督。庚子之變時,馬玉昆率武衛左軍抵禦八國聯軍。
④ 亳州歷史文化古跡有哪些
傅庄遺址: 位於譙城區花戲樓辦事處傅庄渦河岸邊。新石器時期古文化遺址,文化遺存極為豐富,出土有玉器、石器、骨器、陶器等珍貴文物,尤其是人體葬式為他處罕見。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青鳳嶺遺址: 位於譙城區城父鎮漳河岸邊。新石器時期古文化遺址,文化遺存極為豐富,出土有玉器、石器、蚌器、骨器、陶器等珍貴文物。有傳說故事。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釣魚台遺址: 位於亳州市譙城區東南釣魚台村。遺址坐落在渦河北岸邊,高出周圍約2.5米,釣魚檯面積2500平方米,為古代聚落遺址。 1955年,安徽省博物館籌備處對釣魚台遺址進行小面積試掘。通過試掘和採集,獲得有石斧、石刀、石錛、骨針、陶鬲、陶防輪等文物。釣魚台遺址,文化內涵豐富,尤其是陶鬲中貯存的碳化小麥,是極其珍貴的,被中國科學院等有關單位命名為 「中國古小麥」。釣魚台遺址屬大汶口文化時期的遺址。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湯王墓: 又稱「湯陵」。殷商古墓葬。在亳州湯陵公園,成湯為商君主,文治武功,頗受後人敬仰。墓為一個隆起大土堆,相傳為成湯衣冠冢。墓前有「商成湯陵碑」。碑文系清書法家梁文山所書。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曹氏宗族墓群: 位於亳州魏武大道兩側。主要包括董園漢墓群、曹四孤堆、劉園孤堆、薛家孤堆、觀音山孤堆、張園漢墓、馬園漢墓、袁牌坊漢墓群、元寶坑漢墓群等。佔地約10平方公里,甚為龐大。 亳州城南有曹騰、曹褒、曹嵩、曹燦、曹胤等人的墓群。近年考古發掘證實,亳州城南除有《水經注》記載的曹騰等人墓以外,還有曹鼎、曹鸞、曹勛、曹水、曹憲以及許多不知名的墓。可見曹氏家族,自曹騰發跡後,形成一個龐大的官僚群,其宗族墓地廣大。 曹氏宗祖墓群的形制基本相同,規模都很大,為磚石結構的多室墓,一般均具有前室、中室、後室以及數量不等的耳室或偏室組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石結構的曹騰墓和磚結構的曹嵩墓。 墓門多為石結構,飾有畫像刻石,墓室牆壁、券頂繪有彩色壁畫。出土有玉剛卯、玉豬、銀縷玉衣、玉枕、象牙石等珍貴文物。墓中出土的800多塊帶文字墓磚,最引人注目。有隸、篆、草、真、行等書體。文字內容記有曹氏宗族成員或地方官吏姓名,也有一些反映人們對當時社會不滿的詞句,對研究我國古代書體演變和對外關系具有重要價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曹操地下運兵道: 位於亳州市老城內主要街道下,以大隅首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別通達城外。整個地道經緯交織,縱橫交錯;布局奧妙,變化多樣;立體分布,結構復雜;規模宏偉,工程浩大;長達四千餘米。是迄今發現歷史最早、規模最大的地下軍事戰道。
它遠遠超過地面上保留的一座完整古老城池的價值,被譽為「地下長城」。 據史書載:曹操多次運用地道戰術取得戰爭勝利,亳州古地下道,就是曹操當年在家鄉修築的地下軍事 防禦戰道。他把數量不多的士兵從地道內暗暗送出城外,再從城外開進城內,反復多次,迷惑敵人,出奇制勝。現存古地道,有土木結構,磚土結構,磚結構三種類型,有單行道、轉彎道、平行雙道、上下兩層道四種形式。地道距地面深度一般2-4米,最深7米,道內高度1.8米左右,道寬0.7米,道內轉彎處均為「T」型,並行雙道,這兩道相距2-3.5米,中間砌有方形傳話孔。古地道內幽深蜿蜒,曲折不定,設有貓耳洞、掩體、障礙券、障礙牆、絆腿板、陷阱等軍事設施,還有通氣孔、傳話孔、燈籠等附屬設施。 道內出土有彈丸、鐵刀、鐵燈、卸枚、圍棋子、銅鏡、陶器、瓷器、硯台等漢、唐、宋各代的文物,它對研究中國古代軍事建築、軍事戰術以及曹操軍事思想有重要意義。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古井貢酒」古井及窯池 相傳,在公元532年的南北朝時期,南朝梁武帝派大將元樹攻取「譙縣」(今亳州),曾與北魏獨孤將軍作戰,獨孤將軍竟因大敗而亡,臨死把一方天戟投入古井中。後人為紀念獨孤將軍,在投戟的井旁,建了一座獨孤將軍廟,並在廟周圍又挖了23眼井。然而,這些井隨著歲月流逝,大部分已淤塞消失,尚存幾眼井均苦澀難飲,唯獨最早一眼投戟之井,水質則迥然不同,飲用清澈甜潤,釀酒甘美醇和。此後,人們便一直取這古井之水釀酒,時稱古井酒。明清成為進獻皇家的貢品,故又改稱古井貢酒,並沿傳至今。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道德中宮: 又名老祖殿,在今亳州市老子殿街,始建於唐,重建於明萬曆年間。為紀念老子的宮觀。宮前有問禮巷,傳說是當年孔子向老子問禮之地。宋時,渦河之濱有三個老子廟:河南省鹿邑縣的上清官、亳州城內的道德中宮、渦陽城北的下清宮。相傳,唐太宗、唐玄宗、宋真宗均曾巡蒞亳州,拜謁老子廟。唐高宗封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號,宋真宗則加封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號。歐陽修知亳州時有詩:「穎亳相望樂未央,吾州乃得詒仙鄉」。現有山門3間,上題「道德中宮」四字,中殿禮人祖,後殿奉老子,有高3.1米的老子像。東院有殿3間,敬魯班,門題「紫氣東來」,西院有殿3間,敬財神,門題「青牛西渡」。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華祖庵 為祭祀我國東漢時期傑出的醫葯學家華佗的廟祠。 華祖庵始建於唐宋年間,由廟祠、故居、古葯園三個院落組成,佔地面積8600平方米,廟祠內外雙獅雄踞,古木虯枝盤空,殿宇輝煌,肅穆庄嚴。神醫塑像,熱誠慈祥倔強飄逸,神采奕奕。這里陳列著大量的醫史文獻和文物展品。西偏殿內,數組彩塑蠟像,配以燈光布景,引人入勝。東院修竹間,華佗自怡亭翹首昂然,亭懸楹聯曰:「自是閑雲野鶴,怡然流水瑤琴」。穿過廟祠就是他的故居。元化草堂立於高台之上,東廂名「益壽」。
⑤ 安徽省毫州市的名勝古跡和歷史故事
亳州有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餘處;其中省以上保護單位22家,占安徽全省的三分之一。1986年被命名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998年被評為「全國首批優秀旅遊城」。
戲樓: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亳州市花戲樓路,渦水南岸,原名大關帝廟,又稱山陝會館,是一座建於清康熙年間的專供演戲的建築。
曹操地下運兵道: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亳州市人民路老城區地下,以大隅首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別通達城外。
曹操宗族墓群: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曹操宗族墓群覆蓋著亳州近12公里的地方,已開出來的有董園二號墓和章園一號墓。據考證董園二號墓是曹操的祖父曹藤之墓,章園一號墓為曹操父親曹嵩之墓。
古井酒文化博覽園: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2013年5月國務院公布其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仿明清宮廷建築,博物館建於一九九四年,佔地3200平方米,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
華祖庵: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位於亳州市永安街,相傳曹操悔恨殺死同鄉名醫華佗所建。
曹操公園: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亳州市中心,魏武大道與芍花路交口處,西與亳州博物館相鄰,是在曹氏宗族墓——曹四孤堆文化保護單位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公園內建造了曹操紀念館,是亳州市最大的公園。
白鷺洲風景區: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亳州市利辛縣城東南18公里處。水面600畝。
亳州博物館:為仿漢城堡式建築,是在原三國攬勝宮基礎上改建而成 ,正式對外免費開放。該管建築面積5200平方米,室內陳列面積2800平方米,文物庫房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館藏文物2071件套。
南京巷錢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亳州市北關南京巷19號,是以貨幣為經營對象的民間金融機構舊址,1998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全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白衣律院:又名白衣庵,因供奉白衣大士觀世音而得名,位於譙城區交通路17號,是安徽省重點開放寺院和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白衣律院傳戒律宗,是中國四大律院之一,寺內供奉有佛祖舍利子。民國時期,白衣律院為全國僧侶舉行大規模三壇大戒三次。
興華農業綜合示範庄園:三星級農家樂,始建於1997年,地處亳州市渦陽縣城西郊7.5公里處,省道307線南側1.5公里處,陳大鎮境內。
新四軍紀念館: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坐落於亳州市渦陽縣新興鎮,距縣城20公里,北與河南省永城市接壤,是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國防教育基地、省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亳州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店集鎮柘王宮遺址:位於渦陽縣店集鎮西。傳為古時候侯爵的封地,建有三宮六院、72眼井。考古證實為北宋時期遺址,現為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店集鎮歷史悠久,文物古跡較多。戰國時期店集屬楚地,傳說楚懷王為鎮守邊疆,以防齊患,封宗室於此地,建宮立殿,即柘王殿,又稱柘王宮,有「三宮六院七十二眼井」之說。宮殿昔日的容顏隨宦海沉浮被無情的歲月早已剝去,但遺址遺跡尚存,留下了大片庄阜高地和眾多古井,足以想像當時宮殿的雄偉和浩大。1959年春地質勘探隊曾在此高地上建鐵塔一座,高30餘米,引來眾多人觀看,並猜測其用意,但一直沒有準確答案。50多年來,這座雄偉的鐵塔卻成了遺址的導向標,也給古老的店集鎮增添了神秘的色彩。1930年在此高地南、運糧河北60米處,還殘存一處磚瓦結構的天齊閣(俗稱「天閣」),1940年店集小學師生扒天齊閣殘屋建校時,扒出一把七星寶劍;1958年秋,人民公社組織起「衛星田專業隊」,數百名勞力在高埠廢墟上搞深翻,挖出不少古磚瓦、石磨和毀壞的陶器等;1975年11月店中生產隊社員程廣林等4人在鐵塔南邊取土時挖出一青色古壇,壇內現大量金銀器物。消息走漏後,被當時公社人員叫去訓誡上繳,一直送到阜陽有關單位管理。據統計,挖出金釗3件,金泡、金器71件,銀叉、碎銀子計6240克。至於那72眼古井,年長的老人還能說出一部分井的大致位置,有的年輕時為了抗旱還下去掏挖過這部分古井。他們盼望挖到寶物,所以爭著下去掏井,並不準外村人下去。他們說,井口雖小,但下面很深很大,人下去磨杴綽綽有餘。他們挖出過古磚古瓦、古瓷花罐、人的頭骨、動物的骨頭等,他們也不知是不是寶物,都不知去向。
古老的運糧河依然有美麗的傳說。據說,住在店集鎮的楚宗室的女兒嫁給高公崔老家一戶官宦之家。為了向女兒家運送東西方便,楚宗室官員便令百姓挖一條河通往崔老家,取名運糧河。此河歷經2000多年,雖經局部改道,古河址斷斷續續仍在;它起於崔老家,穿過界洪河,流入干溪溝,長約5公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疏浚此河時,挖出了古沉船,一見風很快風化。離柘王殿遺址不遠,現王寨村南運糧河邊有一片窪地,原是大水灣,說是當年停靠船隻的地方。至今清流不絕,綠波粼粼,一直哺育著兩岸生靈。境內的干溪溝、羅溝、雙慶溝等水系。給店集鎮構成了豐富的水資源,經由西淝河流入淮河。
尉遲寺遺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亳州市蒙城許町鎮境內國內保存較為完整、規模較大,以大汶口文化為主的原始社會聚落遺存。
萬佛塔: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亳州市蒙城縣城中心,因塔身內外嵌砌琉璃小佛近萬軀而得名。此塔為宋代建築風格,八角十三層樓閣式磚塔,高42.2米,造型優美,並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
鄭店子風景區:國家AAAA級風景區,位於亳州市城市西北角鄭店子 是渦河和洪河的交匯處,兩河與西一環路一起圍合的三角地帶,號稱「森林中的村落」。三角洲佔地面積約50公頃,三角洲旅遊區控制范圍約210公頃(2.1平方公里)。
陳摶廟景區:希夷故里,為亳州譙城區城南宋湯河南岸陳家營村。為紀念陳摶,後人在其故居建廟敬祭,後故居和廟祠均毀。2007年,亳州市政府斥資重建。2010年被全國旅遊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評為「AAA級旅遊景區」。
薛閣塔:在亳州老城東南,是一座磚塔。直椎式八角開,共七層,高34.15米,周圓23.36米。塔座由八塊青石奠基。塔一二層為仿木結構,每角砌磚為方柱,高3.5米。柱上仿高50公分。
江寧會館:位於亳州市古泉路北側,是南京葯材商人為經商方便,清嘉慶12年(1807年)在圓覺寺的基礎上集資改建而成。--網路
⑥ 亳州有那些歷史人物
千百年來,這塊美麗富饒的土地孕育出無數文治武功、彪炳史冊的先哲名流。道教鼻內祖老子容以特有的宇宙觀、行知論給後人留下經典著作《道德經》,雖只有五千言,卻文約辭要,博大精深,提出一個非常完整的哲學體系,被譽為「萬經之王」。一代聖哲莊子,曾為漆園吏,他「喻牛辭相」的故事及王安石「吏無田甲當時氣,民有莊周後世風」的詩句,至今仍在民間廣為傳誦。魏武帝曹操「煮酒論英雄」、「橫槊賦詩」的英雄氣概,使天下多少有識之士為之傾倒。陳思王曹植的「七步詩」,至今讀來仍令人盪氣回腸。神醫華佗的「麻沸散」是醫學史上全身麻醉的「世界之最」,首創的「五禽戲」現在依然有不少人在天天習練。巾幗英雄花木蘭代父從軍的膽識、謀略與風采著實令人景仰,其故事更是婦孺皆知。一代聖君商成湯、道教至尊陳摶、憫農詩人李紳、捻軍首領張樂行等,都是這塊蘊才積盛之地的驕子
⑦ 「亳州」的來源
亳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一。上古時,「亳」地屬古豫州,成湯為諸侯時即居於此。「亳」當時寫作「薄」。《漢書·地理志》有注雲:「亳同薄」。《史記》載:「自契至成湯八遷,湯始居亳」。商曾幾度遷都,人們將湯所都之地統稱為「亳」,包括南亳(今河南商丘以南,安徽亳州以北),北亳(今山東曹縣一帶),西亳(今河南偃師一帶)。現在的亳州,系南亳故城域。周代,此地稱「焦」。秦統一中國,推行郡縣制,在此置譙縣,隸屬碭郡。秦末陳勝、吳廣於大澤鄉起義後,由於一時難以取北面的彭城,便占踞譙縣。西漢,譙縣隸屬豫州刺史部所轄之沛郡。東漢時,沛郡改為沛國。建安末年,析沛國之一部置譙郡,曹操以譙郡一帶為基地,不斷在軍事和經濟上擴充自己的力量。曹操在譙郡等地實行屯田,大力開展「軍屯」、「民屯」,促進了譙郡地區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經濟實力的增長。魏文帝皇初二年(22l),譙被封為「陪都」,與許昌、長安、洛陽、鄴並稱為五都。北魏正始四年(507年)置南兗州。北周大象元年(579年),
因南兗州地處古南亳近臨,故「遙取古南亳之名以名州」,改南兗州為亳州,亳州之名,始見於此。
隋唐時期,幾次更名,或亳州,或譙郡。明初,亳州降州為縣,隸屬潁州。弘治九年(1496),亳縣又升為州。清初,亳州隸屬江南省鳳陽府。康熙六年(1667),江南省劃為江蘇、安徽兩個布政使司。民國元年(1912)亳州改為亳縣。民國37年(1948)8月成立亳州市,1949年2月市、縣合並,恢復亳縣建制,隸阜陽行政公署。1986年3月撤亳縣建亳州市,其隸屬關系和轄區不變。1998年2月歸省直接管轄。2000年5月設立地級亳州市。
⑧ 安徽亳州有哪些歷史文化
1、花戲樓,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亳州市花戲樓路,渦水南岸,原名大關帝廟,又稱山陝會館,是一座建於清康熙年間的專供演戲的建築。
2、曹操地下運兵道,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為國家AAAA級景區。位於亳州市人民路老城區地下,以大隅首為中心,向四面延伸,分別通達城外。
3、曹操宗族墓群,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曹操宗族墓群覆蓋著亳州近12公里的地方,已開出來的有董園二號墓和章園一號墓。據考證董園二號墓是曹操的祖父曹藤之墓,章園一號墓為曹操父親曹嵩之墓。
4、曹騰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市區魏武大道路西的曹氏家族墓群北側,是曹操祖父曹騰的墓葬。
5、尉遲寺,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2001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蒙城縣許疃鎮畢集村東,它是父系氏族晚期部落聯盟首領所居住的村寨或城堡,被史學界稱為"中國原始第一村",被評為1994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6、華祖庵是後人祭祀東漢神醫華佗的廟祠,安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市區曹魏遺跡鬥武營和先醫廟、神農氏衣冠冢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