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字體歷史

字體歷史

發布時間: 2021-08-04 10:46:41

1. 哪種字體看起來有歷史的感覺急急急!

個人認為篆書比較好,但按實用講的話隸書更好些,實用,多數人都認識,好看,圓潤。
篆書的歷史感更濃郁,但是按實用性的話就沒有隸書楷書那樣了,像我們學校一個大石頭上用篆書刻著「禮之用,和為貴」,可周圍的朋友都沒有認識的……
「床前明月光」那個書體有顏體(顏真卿)的風格。
不知道您要用於什麼方面,是類似於廣告牌上那種的么

2. 書法中各字體歷史

書法是漢字的書寫藝術。它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而且在世界文化藝術寶庫中獨放異采。漢字在漫長的演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繼承等重要的社會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造型藝術。 近代經過考證,關於中國文字起源,一般認為在距今約5000、6000年左右中國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時期",已經創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繩汕仰韶村發現而得名的。近40餘年,又陸續有許多發現。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來有三大類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漢字則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實物畫出來。不過畫圖更趨於簡單化、抽象化,成為突出實物特點的一種符號,代表一定的意義,有一定的讀音…… 我們的漢字,從圖畫、符號到創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隸、楷、行、草,各 種形體逐漸形成。在書寫應用漢字的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獨一的、可以獨立門類的書法藝術。 中國的書法藝術來開始於漢字的產生階段,"聲不能傳於異地,留於異時,於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為意與聲之跡。"因此,產生了文字。書法藝術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 刻畫符號--象形文字或圖畫文字。 漢字的刻畫符號,首先出現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畫符號只表示一個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沒有 確切的含義。 距今八千多年前,黃河流域出現了磁山、斐李崗文化,在斐李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較多 的符號,這種符號,是先民們的交際功能、記事功能與圖案裝飾功能的混沌結合,這些雖不是真 正的漢字,但確是漢字的雛形。 緊接著距今約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出土了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的彩陶。這些符號已區別於花紋圖案,把漢文字的發展又向前推進了一步。這可以說是中國文字的起源。 接著有二里頭文化和二里崗文化。二里頭文化考古發掘中發現有刻畫記號的陶片,其記號共 有二十四種,有的類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單個獨立的字。二里崗文化已發現有文字制度。這里 曾發現過三個有字的骨頭,兩件各一個字,一件十個字,似為練習刻字而刻。這使得文明向前又 邁進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種模仿的本能,用於形象某個具體事物。它盡管簡單而又混沌,但它 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情趣。這種簡單的文字因此可以稱之為史前的書法。我國書法歷史悠久,大體可分為篆書(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章、今草)等五種.
(1)篆書:先有大篆後有小篆.早在六十多年前,陶器上刻劃的符號和描繪物象的 圖畫就具有文字的雛型,隨後在漫長的發展中,產生的象形(圖畫)文字.三千年前 的殷商時代在龜甲獸骨上刻劃的文字,即"甲骨文"書法細勁挺直筆畫無頓挫輕重.
從出土的甲獸、玉片、陶片見到尚未曾刻劃過的朱、墨筆跡,可以窺見當時毛筆 書寫的特色.商周時代出現的鑄在鍾、鼎、貨幣、兵器等青銅器上的銘文,稱為 "金文"或"鍾鼎文"書法漸趨整齊,風格圓轉渾厚具字形變化豐富,參差不一,春秋 戰國時代刻在石簋、石鼓上的文字叫做石鼓文,也叫籀文,筆劃雄強而凝重.結體 略呈方形,風格典麗峻奇.上述的甲骨金文籀文秦代稱之為大篆,後人也稱之為 "故".
公元前二二一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廢除六國異體由丞相李斯整理,簡化 統一字體,後人稱之為"小篆",字體略長而整齊筆劃圓勻秀美.
(2)隸書:隸書相傳為秦未程邈在獄中所整理,去繁就簡,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 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更便於書寫,這種書體流行於"徒隸" (下層辦公文的小官)之中.故稱為隸書.到漢代這種書體開始盛於起來,成為主要 書體.隸書的出現是漢字演變史上的一個轉折點,奠定了楷書的基礎.隸書結體扁 平、工整、精巧.到東漢時,撇、捺等點畫美化為向上挑起,輕重頓挫富有變化. 增強了書法造型藝術的美觀,風格也趨多樣化,藝術欣賞的價值大大提高.
(3)楷書:楷書又稱"正書""真書".從隸書逐漸演變而來,更趨簡化,字形由扁改 方,筆劃中簡省了漢隸的波勢,橫平豎直,特點在於規矩整齊所以稱為楷法,是因 為此書法可以作為"楷模"通行的書體,一直沿用至今.楷書盛行於六朝,至唐代出 現了繁榮局面,達到了高峰.這種字體至今還是初學書法的關鍵.
(4)行書:行書是楷書的快寫,相傳始於漢未,它不及楷書的工整,也沒有草書的 草案.行書中帶有楷書或接近於楷書的叫做"行楷",帶有草書或接近於草書的叫 "行草".
(5)草書:草書是按一定規律將字的點劃連字,結構簡省,偏旁假借,並不是隨心 所欲的亂寫,草書的特點是藝術欣賞價值大於實用價值.一般分章草和今草二種. 章草是隸書簡易快寫書的書體,字字獨立不連寫,今草是楷書的快速寫法,點畫飛

3. 歷史文字的演變過程是什麼

中國文字的演變,大體經歷了甲骨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幾個階段。這是符合文字的發展由繁到簡,由不規范到規范的規律的。

甲骨文、大篆、小篆可以合稱篆書。那麼,篆、隸、楷、行、草書便構成了中國書法的五種字體。漢字發展到了今天,楷書和行書還在應用著,而篆書、隸書、草書,特別是篆書已不在日常生活中應用,只作為一種書法藝術存在了。

1、賈湖刻符

八千多年前的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9000—7800年),出土了一批刻符,號稱賈湖刻符。有的學者認為只是刻符,有的認為是文字。香港中文大學饒宗頤曾對賈湖契刻進行了深入探討考證,提出「賈湖刻符對漢字來源的關健性問題提供了嶄新的資料」。

賈湖21個刻符里,已認識的11個字,分別屬於反映易學里離、坤兩卦之象的卦象漢字。

2、半坡陶符

距今6000年前的屬於仰韶文化的半坡遺址的陶缽口沿上刻的二三十種刻劃符號,即半坡陶符,於省吾認為「是文字起源階段所產生的一些簡單文字」。其中一些是數字。

3、骨刻文

骨刻文是指在獸骨上刻畫的符號——象形文字或圖形文字,在山東集中發現(赤峰、關中等地也有發現),是我國最早的以記事為主的可識文字。2005年,著名考古學家、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劉鳳君教授發現並命名,始稱「東夷文字」,後稱「骨刻文」。

它形成約在公元前2600~前1300年之間,是龍山文化時期流行的文字。自2010年底開始,著名東夷文化學者、山東省旅遊行業協會專職副會長丁再獻研究員將骨刻文成功系統破譯,從文字的起源和構造等方面較全面的論述了與甲骨文及現代漢字的傳承關系。

4、夏代水書

河南省洛陽市偃師二里頭夏墟出土的陶器有24個水書文字。一種比較折衷的意見認為中國文字「形成比較完整的文字體系」則在距今4000年前的夏朝中、後期。當然,這不是公認看法,因為夏代出土的文字還少。

5、甲骨文

1959年,在山東大汶口出土了一些陶器,上邊刻有一些符號,可以看成是早期(約公元前4300年)的雛形文字。但如今看到的,已經初具規模、比較完備的文字是殷商時期的甲骨文。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陽小屯村發現了許多龜甲和獸骨,上面刻有文字,引起了學術界的極大興趣,並把這種文字叫作甲骨文。

6、金文

隨著社會的發展,字體也不斷地在演變。從殷商到秦統一之前的金文,就是在甲骨文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金文是銅器銘文的通稱,古代的銅器多為鍾鼎,所以也叫鍾鼎文。金文筆畫也比甲骨文豐富多了,大小勻稱,也有了行款,並有了一定的裝飾性。

7、大小篆

春秋戰國時,諸侯爭戰,你爭我奪,也造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直到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才將文字統一為小篆。

8、隸書

隸書也叫「隸字」、「古書」。是在篆書基礎上,為適應書寫便捷的需要產生的字體。就小篆加以簡化,又把小篆勻圓的線條變成平直方正的筆畫,便於書寫。是在監獄里創造出來的字體。分「秦隸」,隸書的出現,是古代文字與書法的一大變革。

隸書是漢字中常見的一種莊重的字體,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講究「蠶頭燕尾」、「一波三折」。它起源於秦朝,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也有說法稱隸書起源於戰國時期。

9、楷書

隸書進一步演化而成為楷書,也就是我們今天所用的字體,它比隸書更豐富而完備。三國時期的鍾繇是在楷書加工整理上有巨大貢獻的人。到了唐朝,文化高度發展,書法也發展到了頂峰,出現了一大批擅長寫楷書的名家.像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

10、草書

「草」是初步、草率的意思。無論哪種字體寫得潦草,都算草書。作為一種專門的字體,是漢代才有的。到漢末,草書才大為風行,先為章草,又為今草,最後發展為狂草,還有小草。草書種類繁多,初學者不宜學。

11、行書

行書是介乎楷、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產生於東漢之末。真正繁榮時期是東晉,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的代表作《蘭亭序》就是行書。由於行書比較實用,書寫比楷書更為便利,又不像草書那樣難認,所以直到今天仍是最常用的字體。

4. 漢字字體演變歷史是怎麼樣的

文字是人類記錄語言、文明的重要工具,可以說沒有文字就沒有文明的存在。歷史上也存在過許多古老的文字,但隨著歷史洪流的激盪,只有中國文字保留了下來。中國文字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古文字到今文字期間有過許多變革。今天我們就來簡單說說中國文字的發展史。

甲骨文是我國目前所發現最早的中國文字,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或獸骨上面的文字。這些文字主要是用來卜斷吉凶的,在遇到重大事件的時候,人們就會占卜問天,比如遇到戰爭、天災等,以求得解決的方法。

占卜時把刻好的龜殼放在火上灼燒,龜殼就會出現裂紋,然後祭師會根據裂紋來判斷吉凶。這些刻在獸骨上的用於占卜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甲骨文之後就是金文了,隨著青銅時代的來臨,鑄在青銅器上的文字漸漸流行開來了。先秦時期稱銅為金,後人把古代銅器上的文字也叫做金文。金文已經表現出了較好的書寫性和實用性,線條勻圓平和,已經具備了較多的書法元素。

金文在商周時期達到了鼎盛,到了秦代就出現了一個骨灰級人物秦始皇嬴政,他感覺天下七國的文字太亂了,要搞一個「車同軌、書同文」的計劃,這就搞出了一個統一的文字——小篆。雖然秦朝存在的時間很短,只有幾十年,但是篆書作為一種書體被歷史永遠記錄了下來。

到了漢代,中國書法史上出現了一種重要的字體,那就是隸書。由篆書到隸書發生了一個十分重要的變化,那就是隸變。隸變是中國文字發展上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結束了古文字的階段,隸變之後的文字,接近現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識了。隸變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漢代以後,魏晉時期中國文字的書體就全部出現了。進入東漢後,經過文人、書法家的加工,在隸書的基礎上就形成了草書,草書有了比較規整、嚴格的形體,可以用在一些官方場合,稱之為章草。章草的出現大大加快了文字的書寫速度,增強了文字的實用性。

在三國、魏晉時期,楷、行書也逐漸萌芽並形成了。據說楷書是鍾繇創造的,其楷書《宣示表》流傳於後世,影響極大,被後人尊為楷書之祖。

與王羲之並稱「鍾、王」。雖然在王羲之之前就有行書的痕跡了,但是行書是在王羲之的手中最終形成的。王羲之對楷行書做了較大的變革,把它們帶有的古文字的拙味變成了妍美的今文字。

文字發展到魏晉時期便徹底完成了,至此書法五體都已出現,從甲骨文到楷行書,中國文字經歷了一個漫長的蛻變的過程。不過在此期間也改革了自身,使得人們使用更為方便,其自身也獲得了極大地生命力。

發展啟示:

從上述漢字發展的歷史中,我們可以得出兩點啟示:

(1)漢字的結構可以在短時期內發生巨大的變化

這體現在大篆向小篆的變革之中、小篆向隸書變革之中、繁體字向簡化字的變革之中。

(2)漢字的改革是和生產力的大發展相互對應著。

這體現在漢字兩大改革活躍時期(秦朝和20世紀)都是發生在生產力大發展的時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漢字演變

5. 中國文字的演變史,要具體,主要是先後順序啊..

【順序】

甲骨文(商)→金文(周)→小篆(秦)→隸書(漢)→楷書(魏晉)→行書(魏晉)→草書(唐宋)

【簡介】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稱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時代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7、行書

行書在楷書的基礎上產生,是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

(5)字體歷史擴展閱讀:

漢字的國際影響

1、對日本文字的影響

日本民族雖有著古老的文化,但其本族文字的創制則相當晚。長期以來,其人民是以漢字作為自己傳播思想、表達情感的載體,稱漢字為「真名」。

盡管自十世紀起,假名文字已在日本盛行,但漢字的使用卻並未因此而廢止。時至今天,已在世界占據重要地位的日本文字仍保留有一千多個簡體漢字。

2、對朝鮮(韓國)文字的影響

中國古代的制度和文化一直影響著朝鮮,因此朝鮮把本民族文字稱諺文(非正式文字)。諺文的創制和應用是古代韓國文化的一項重要成就,但是20世紀前卻並沒有得到大范圍應用。實際上,早起時期的韓國亦如日本沒有自己的文字,而是使用漢字。

3、對越南文字的影響

十世紀以前的越南是中國的郡縣。秦、漢、隋、唐莫不在此設官統轄,故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較深。越南獨立後,無論是上層人士的交往,還是學校教育以及文學作品的創作,均以漢字為工具。直至十三世紀,越南才有本國文字——字喃。


6. 中國歷史上有哪些字體

漢子還是書法?
漢字!
漢字經過了6000多年的變化,其演變過程是: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
(商) (周) (秦) (漢)(魏晉)草書
書法
王體,顏體,柳體,各文學大家都自成一體,不勝枚舉!

7. 字體歷史

甲骨文發現於一八九九年(清光緒二十五年)。是殷商時期刻寫在龜骨,獸骨,人骨上記載占卜,祭祀等活動的文字,是經過巫史加工過的古漢字。嚴格地講,只有到了甲骨文,才稱得上是書法。因為甲骨文已具備了中國書法的三個基本要素:用筆,結字,章法。而此前的圖畫符號並不全有這三種要素。圖為《祭祀狩獵塗朱牛骨刻辭》,商代武丁時期的作品,風格豪放,字形大小錯落,生動有致,各盡其態,富有變化而又自然瀟灑。不愧為甲骨文書法中的傑作。

西周 大盂鼎銘文

大盂鼎是西周康王時期的著名青銅器,內壁有銘文,長達291 字,為西周青銅器中所少有。其內容為:周王告誡盂(人名),殷代以酗酒而亡,周代則忌酒而興,命盂一定要盡力地輔佐他,敬承文王,武王的德政。其書法體勢嚴謹,字形,布局都十分質朴平實,用筆方圓兼備,具有端嚴凝重的藝術效果,是西周早期金文書法的代表作。

西周 毛公鼎銘文

是西周青銅器中赫赫有名的重器之一,作於西周晚期的宣王時期。內壁鑄有多達 498 字的長篇銘文。其內容是周王為中興周室,革除積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輔佐周王,以免遭喪國之禍,並賜給他大量物品,毛公為感謝周王,特鑄鼎記其事。其書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風格,結構勻稱准確,線條遒勁穩健,布局妥貼,充滿了理性色彩,顯示出金文已發展到極其成熟的境地。

西周 散氏盤

為西周後期厲王時代的青銅器,其銘文結構奇古,線條圓潤而凝煉,因取橫勢而重心偏低,故愈顯樸厚。其「澆鑄」感很強烈,表現了濃重的「金味」,因此在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現代著名書法家胡小石評說:「篆體至周而大備,其大器若《盂鼎》,《毛公鼎》,……結字並取縱勢,其尚橫者唯《散氏盤》而已。

東周 石鼓文

為戰國時代秦國刻石。石鼓共有十枚,形似鼓狀,每件石鼓上以籀文刻四言詩一首,共十首,其內容為記述秦王游獵之事,故石鼓又稱為獵碣。字跡磨損很多,今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館。《石鼓文》在書法史上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它的字體是典型的秦國書風,並對後來秦朝小篆的出現產生了很大影響。同時其本身的藝術成就也很高,它的結體方正勻整,舒展大方,線條飽滿圓潤,筆意濃厚,在《石鼓文》字里行間已經找不出象形圖畫的痕跡,完全是由線條組成的符號結構。

小篆
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礎上刪繁就簡而來。著名書法家李斯的代表作為秦泰山刻石,歷代都有極高的評價。秦代是繼承與創新的變革時期。《說文解字序》說:「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書,八曰隸書。」 基本概括了此時字體的面貌。

隸書
的出現是漢字書寫的一大進步,是書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漢字 趨於方正楷模,而且在筆法上也突破了單一的中鋒運筆,為以後各種書體流派奠定了基礎。秦代除以上書法傑作外,尚有詔版、權量、瓦當、貨幣等文字,風格各異。秦代書法,在我國書法史上留下了輝煌燦爛的一頁,與雄偉的萬里長城和壯觀的兵馬俑一樣,氣魄宏大,堪稱開創先河,是中華民族無窮智慧的結晶。

真書
行書
草書
這一書法史上了不起的時代,造就了兩個承前啟後,巍然綽立的大書法革新家—鍾繇,王羲之。他們揭開了中國書法發展史的新的一頁。樹立了真書、行書、草書美的典範,此後歷朝歷代,乃至東鄰日本,學書者莫不宗法「鍾王」。盛稱 「二王」(王羲之及其子王獻之),甚至尊王羲之為「書聖」。又有王洵(羲之侄) 善行書,有《伯遠帖》傳世。

南北朝書法以魏碑最勝。魏碑,是北魏以及與北魏書風相近的南北朝碑誌石刻書法的泛稱,是漢代隸書向唐代楷書發展的過渡時期書法。康有為說: 「凡魏碑,隨取一家,皆足成體。盡合諸家,則為具美」。唐初幾位楷書大家如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繼承智永筆法取法六朝的。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輝煌燦爛,達到了中國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謂「書至初唐而極盛。」唐代墨跡流傳至今者也比前代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寶貴的書法作品。整個唐代書法,對前代既有繼承又有革新。初唐書家有虞世南、歐陽詢、褚遂良、薛稷、陸柬之等,此後有創造性的還有李邕、張旭、顏真卿、柳公權、釋懷素、鍾紹京、孫過庭。唐太宗李世民和詩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書家。楷書、行書、草書發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個新的境地,時代特點十分突出,對後代的影響遠遠超過了以前任何一個時代。

熱點內容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
班主任培養總結 發布:2025-07-04 14:40:37 瀏覽:89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7-04 12:20:45 瀏覽:578
怎麼去掉雙下巴 發布:2025-07-04 07:30:04 瀏覽:14
男孩性教育書籍 發布:2025-07-04 06:45:07 瀏覽:727
九年級上冊歷史復習 發布:2025-07-04 04:12:15 瀏覽: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