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歷物理化 » 歷史上的山東

歷史上的山東

發布時間: 2021-08-04 10:51:27

❶ 中國歷史上山東曾被屠殺過一次,後來哪地移民

洪武初年,山東的中東部是北方人口最密集的區域,可以與山西東南部相比。所以膠東沒有大量移民移入,相反還向本省西部乃至其他地區輸出移民,這就是為什麼膠東山西移民少的原因,因為本身是個人口遷出區域。

永樂年間,山東其他地區的人口增長,膠東地區的人口增長減緩,原因尚不得知,此時,雲南已經平定,駐防的士兵到來。但是數量沒有家譜中說的比例那麼高。

永樂初年,這個時期,也正是膠東大量輸出人口的時期,雖然燕王朱棣起兵北京,但不是所有河北地區的人都支持他,燕王靖南之戰以河北南部和山東北部的戰事最激烈,朱棣上台之後,對曾經反對他的河北東部和東南部進行了屠殺(傳說中的「燕王掃北」),然後將外省人口遷移至此,選的是人口稠密地區,一個是山西東南部,一個是山東東部。山東魯王曾大敗朱棣的軍隊,所以山東在永樂遭受更重的稅賦,很快爆發了唐塞兒起義。現在河北的天津、衡水、滄州,家鋪上記載的山東移民比比皆是,甚至有人認為天津下面的縣市比城裡人豪爽,是因為祖上是山東人的緣故。

至於山東,在明朝建立之後,就遭受到南來政權的壓制,這一點可以從「昌樂劉氏」家譜記載的「南蠻子破風水」,文登從氏的家譜都有非常類似的說法,還有關於分支續家譜勢避諱祖先,直到多年之後的清代才公開,以致於很多失考。可以看出當時的氣候是多麼緊張,這個也與山東流傳的「朱元璋殺山東」的說法有相似之處。

金元的盛況,必然遭到明的壓制,這個可以類比1949年前後的歷史。

民國編纂《牟平縣志》的時候已對「明朝移民」提出質疑,近來編寫《乳山市志》時的調查提出的觀點是土著姓氏「為尋求宗族保護,加入元末明初時遷入境內的同姓大族之列。」 如果對比上面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一是元朝的殘暴統治。宋朝以來,山東一直戰亂不止。先是北宋末年的山東農民大起義,後來是抗金斗爭。金人在山東的統治鞏固不久,又發生金元戰爭。元朝統一中國後,實行民族歧視政策,漢人處在社會最低層。元朝政府和蒙漢地方階級殘酷的民族壓迫和瘋狂的經濟掠奪,造成山東人口增長緩慢。據統計,元時北方各省的人口,僅為盛唐時的1/5。

二是元末山東的農民大起義。元末紅巾軍起義爆發後,山東各地紛紛響應。1357年,劉福通派東路北伐軍由海州(今連雲港)經海道進軍山東半島,先攻克膠州,接著攻下萊州,佔領益都路。紅巾軍和元朝政府軍在山東展開拉鋸戰長達四年,戰火過處,山東各地遭受很大破壞,人民流徙,社會秩序混亂。

三是移民。由於元末山東經濟遭受重創,朱元璋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相對於「千里無人煙」的魯西來講,當時膠東受的創傷要輕一些。所以,明政府於洪武25 年(1392年),就近徙登萊二州5600多戶於東昌府。洪武28年,又徙青、登、萊等地1500戶於東昌,造成了膠東人口進一步減少。

從這里清楚的看出,當時的移民是受當時的統治者打壓專政的對象,直到清朝才敢認祖!

明政府於洪武25年(1392年),就近徙登萊二州5600多戶於東昌府。洪武28年,又徙青、登、萊等地1500戶於東昌,總計7100多戶,朱元彰死後,長孫朱允炆(即建文帝)繼位並決定削藩。位於北平的燕王朱棣先發制人,以清君側為名,向南京進兵,這就是「靖難之役」。在靖難之役中,朱棣與建文帝的軍隊在山東大戰,並多次獲勝,朱棣在山東掠殺人口,焚燒糧草。最後由於山東布政司參政鐵鉉(今濟南大明湖有鐵公祠祭之)的頑強抵抗和山東人民的支持,朱棣在東昌被擊敗,被迫北退。兩年後,朱棣繞開濟南攻破南京即位,是為明成祖。「靖難之役」中,燕軍的搶掠屠殺甚為嚴重,僅《明史》中就多處記載燕軍 「斬首三萬級」、「斬首數萬,溺死者十餘萬人」。在這場長達四年的戰爭中,山東作為主要戰場,社會經濟受到嚴重破壞。特別是明成祖即位後,對山東實施報復性的大屠殺,原因是朱棣與建文帝的軍隊在山東大戰,朱棣在東昌被擊敗,被迫北退,即位後報復山東。

❷ 山東歷史概述

山東省簡稱魯,因居太行山以東而得名,省會濟南。先秦時期隸屬齊國、魯國,故而別名齊魯、東魯。在中國東部沿海、黃河下游、京杭大運河的中北段。

山東西部連接內陸,從北向南分別與河北、河南、安徽、江蘇四省接壤;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點;東部山東半島伸入黃海,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相對、拱衛京津與渤海灣,東隔黃海與朝鮮半島相望,東南則臨靠較寬闊的黃海、遙望東海及日本南部列島。

山東歷史悠久,是中國文化的源頭和中華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

山東是儒家文化發源地,儒家思想的創立人孔子、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創始人墨子、軍事家吳起等,均出生於魯國。

以姜太公在臨淄建立齊國為發端的齊文化,孕育了齊桓公、管仲、晏嬰、鮑叔牙、孫武、孫臏等一大批志士名人;齊國還創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官方舉辦、私家主持的高等學府——稷下學宮。

(2)歷史上的山東擴展閱讀

山東地域文化

齊魯文化是先秦時期齊魯國地盤對照至今山東形成和發展的一種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陰陽、縱橫、方術、刑、名、農、醫等。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據當代作家田茂泉說,進入秦漢以後,齊魯文化逐漸由地域文化演變為一種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齊魯文化的淵源,應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聚居在齊魯之地的古老民族——東夷族的發展。這個在傳說中曾以後羿和大舜為榮的民族。自20世紀以來,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數千遺址證明這是一個文化發達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

在齊魯之地上,不僅存在著從8000年前的後李文化到北辛、大汶口文化,再到龍山文化直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這樣一個在文化傳統演變上一脈相承又相對獨立的文化譜系。

而且發現了距今5000年左右眾多的城堡遺址和標志著文明發展程度很高的圖像文字、陶文以及生產的大量精妙絕倫的蛋殼黑陶及各種手工飾品。

在戰國時期,儒學實際上已經占據了魯國、齊國兩個國家,實現了儒學齊魯化。秦漢時期,董仲舒吸收了齊國和魯國的新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學體系,得到統治階級認可,儒學從此由「齊魯之學」發展到「獨尊儒術」。

❸ 中國歷史上一哪一朝代設置的山東省

山東的名稱,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金代以前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華山或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
當時,關中的秦人,稱崤山或華山以東的地區為山東,有時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國領土。這時,山東是一個地域性的泛稱,還不是一個准確的地理概念。至唐代和北宋時代,太行山以東的黃河流域廣大地區被稱作山東,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東專指齊魯之地。到了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東東、西路統軍司,山東遂成為正式行政區劃名稱。明代山東布政司(又稱行省)管轄6府、104縣,大致奠定了今山東省行政區域范圍。 清朝初年,設置山東省,山東基本沿襲明代山東的版圖,稱山東省。「山東」正式成為本省的專名。古人以左為東,故又稱山東為「山左」。
因西周封邦建國時,今山東境內曾存有齊、魯、曹、滕、衛諸國,周公旦封於魯,所以現在山東又簡稱「魯」。
山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發祥地之一。距今約7000--4000年之間,這里先後出現了新石器時代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在山東還發現了中國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龍山陶書」;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龍山古城」;最早的古代軍事防禦工程古「齊長城」和被列為中國「2000年考古十大發現」的洛庄漢墓等。山東還是中國陶瓷和絲綢的發源地。

❹ 山東歷史上有哪些名將

1、冉閔:字永曾,小名棘奴,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縣)人,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建立者,西華侯冉良之子。果斷敏銳,以勇猛著稱。出仕後趙,授游擊將軍,封修成侯。數從征伐,屢立戰功。石虎死後,擁立石鑒,然後屠胡滅石。永興元年(350年),即位稱帝,建立冉魏。

2、吳起:姜姓,吳氏,名起,衛國左氏(今山東曹縣)人。戰國初期軍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一生歷仕魯、魏、楚三國,通曉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內政軍事上都有極高的成就。在楚國時,輔佐楚悼王主持變法。因變法得罪守舊貴族,慘遭殺害。

3、黃巢: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西南)人,唐末農民起義領袖。出身鹽商家庭,善於騎射,粗通筆墨,少有詩才,黃巢五歲時候便可對詩,但成年後卻屢試不第。在唐朝將領李克用、王重榮等人的猛烈進攻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黃巢敗死狼虎谷(在今山東萊蕪西南)。

4、秦瓊: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將。初為隋將,先後在來護兒、張須陀、裴仁基帳下任職,因勇武過人而遠近聞名。後隨裴仁基投奔瓦崗軍領袖李密,瓦崗敗亡後轉投王世充,因見王世充為人奸詐,與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

5、孫臏: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華夏族。出生於阿、鄄之間,是孫武的後代。孫臏曾與龐涓為同窗,因受龐涓迫害遭受臏刑,身體殘疾,後在齊國使者的幫助下投奔齊國,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輔佐齊國大將田忌兩次擊敗龐涓,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奠定了齊國的霸業。

❺ 歷史上山東出過哪位皇帝

歷史上山東沒有出過皇帝 為什麼山東揭竿造反,改朝換代的人少?

在下認為原因有兩條:

1.首先揭竿而起的必然是當時最活不下去的,如湖南,四川,福建等自然條件惡劣之地。山東地處黃河流域,自古富庶,生存壓力遠小於以上地區。

2.受孔孟思想影響太重。孔孟對山東人的影響已經內化為性格的塑造。如本分,忠厚等。

山東少有改朝換代之人不多,但治國良人卻不少!看看當今中央便知。

❻ 歷史上有多少朝代在山東定都

山東地區的歷史沿革、行政歸屬,夏殷時代不可詳考,但當時是方國或部落林立,且有大部分被夏、商王朝控制,歸夏、商統治。西周至春秋時期,該地仍是方國林立,除齊、魯兩大國外,主要的還有曹、滕、薛、郯、莒、紀、萊、譚等,還有宋、衛的一部分。戰國時期,山東地區被齊、魯兩國控制。戰國末年,除南部和西北部一部分分屬楚、趙外,都被齊國統一。秦統一六國後,山東地區被置為郡縣,如齊郡、琅邪、東海、東郡、薛郡等都在山東范圍。漢初封王,山東大部分地區封給了齊王劉肥。漢武帝時削弱封國諸侯王勢力,初置十三郡州,山東置青、兗、徐三州,下置郡、國、縣。之後數朝行政區劃有所變動,但基本變化不大。唐代將全國分為十道,山東地區分屬河南道和河北道;北宋改道為路,全國分為二十四路,山東分屬京東東路和京東西路。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東東、西路統軍司,治益都(今山東青州市),統轄山東地區。至此,「山東」一名始正式成為一個行政區之名稱。元代置山東東西道肅政廉訪司及山東東西道宣尉司,直隸中書省,稱為「腹里」。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東行中書省,治青州,後移治濟南,又改置山東承宣布政使司。至清代才將山東政區正式定名為山東省。此後沿用不變。

❼ 在山東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

1、長勺之戰

長勺(sháo)之戰,發生在中國春秋時代齊國與魯國之間的一場戰役,發生於周莊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長勺(今山東省萊蕪)。

此次戰役,是繼干時之戰後齊、魯另一次重要戰役。魯國在此次戰役取得勝利,長勺之戰是齊桓公爭霸斗爭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魯齊長期斗爭中魯國的一次罕見的勝利。它對齊桓公調整完善自己的爭霸戰略方針具有一定的影響。

此次戰役是繼前685年干時之戰後齊、魯另一次重要戰役。魯國在此次戰役取得勝利,間接促成數年後齊魯息兵言和。

2、九合諸侯

九合諸侯,指的是春秋時期齊桓公會盟諸侯,成為霸主的盟會。齊桓公於前681年在甄(今山東鄄城)召集宋國、陳國、蔡國、邾國四國諸侯會盟,是歷史上第一個充當盟主的諸侯。

當時中原華夏各諸侯苦於戎狄等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受到周天子賞賜。

3、墮三都

墮三都,春秋時期魯國孔子執政,墮毀三桓(魯國公族季孫氏、叔孫氏、孟孫氏)的私邑事件。

魯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為魯國的大司寇兼攝相事,為了加強君權,派子路墮毀三都。三都即季孫氏的費邑(今山東費縣)、孟孫氏的郕邑(今山東寧陽)、叔孫氏的郈邑(今山東東平)。

起初,季孫斯和叔孫州仇、仲孫何忌想要抑制家臣勢力,也支持墮三都。叔孫氏先墮毀郈邑。

費邑宰公山弗擾起兵反魯,率軍攻入魯國國都曲阜,魯定公和季孫斯(季桓子)、仲孫何忌(孟懿子)和叔孫州仇(叔孫武叔)躲在季氏之宮,武子之台。孔子派申句須、樂頎率軍擊敗弗擾,弗擾逃到齊國。

之後,郕邑宰公斂處父反對墮毀郕邑,使三桓開始反對墮三都。墮三都最終失敗,孔子不久之後,也離開魯國,開始周遊列國。

4、田單復國

中國戰國後期,齊將田單憑借孤城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由堅守防禦轉入反攻,一舉擊敗燕軍,收復國土的一次著名作戰。

首先是齊宣王趁著燕國內亂,借口替燕國平亂,派兵攻佔薊丘(北平附近),逼死了燕王噲。噲的兒子燕昭王即位,為了報仇雪恥,於是招賢養士,拜樂毅為上將軍,統率五國聯軍攻伐齊國,由於齊愍王驕傲殘暴,失去人心,樂毅在短短的六個月內,竟然攻佔了齊國七十幾座城池。

齊王不得已退守莒城,不久又被部將所殺,整個齊國只剩下莒和即墨兩個地方。眼看齊國就要滅亡了,在這最緊要的關頭,出現了一位反攻復國的英雄,他以這兩座城池為根據地,善用各種謀略與戰術,一舉打敗燕兵,光復了故土。

5、宋江起義

宋江起義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變。其事跡被後世不斷演繹,成為《水滸傳》的歷史原型素材。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眾36人在梁山泊(梁山濼)起義,率眾攻打河朔、京東東路(今山東青州),轉戰青州、齊州(今山東濟南)至濮州(今山東鄄城北)間,攻陷十餘州縣城池。

十二月,徽宗納亳州知州侯蒙建議,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蘊率軍征討。宋江從青州南下沂州(今山東臨沂)。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陽軍(今江蘇睢寧),從沭陽乘船到達海州(今江蘇連雲港)。五月,宋江率眾登岸後,遭海州知州張叔夜伏擊,船隻被焚,宋江戰敗被俘,起義失敗。

南宋之後的一些野史,常記載宋江參與征方臘之事。但《東都事略·徽宗紀》將平宋江列在平方臘之後,《折可存墓誌》也稱折可存在平方臘之後,參與平宋江的戰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合諸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墮三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田單復國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宋江起義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勺之戰

❽ 歷史上,山東出過皇帝嗎

歷史上,山東沒有出過皇帝。山東歷史名人如下:

至聖 孔子

亞聖 孟子
文聖 莊子
宗聖 曾子
科聖 墨子
兵聖 孫武、孫臏
武聖 姜尚、田穰苴
軍事將領
吳起、李典、樂進、於禁、臧霸、呂虔、潘璋、諸葛恪、秦瓊、程咬金、譚延美
民族英雄
戚繼光、左寶貴
醫聖 扁鵲
匠祖 魯班
車祖 奚仲
棋聖 奕秋
智聖 諸葛亮
孝聖 王祥、閔子騫
書聖 王羲之
謀士 諸葛瑾、華歆、程昱、董昭、崔琰、滿寵
數學家 劉洪、張邱建
理論家 劉勰
經濟學家 劉晏
畫家 張擇端、展子虔、高鳳翰
詞家 李清照、辛棄疾
散曲家 張養浩、杜仁傑、楊朝英、馮惟敏、劉效祖
農學家 賈思勰、氾勝之、王象晉、王禎
水利家 白英、王居卿、賈魯
醫學家 淳於意、黃元御、王叔和、畢藎臣、錢乙、成無己、蔡玉珂
天文學家 甘德、薛鳳祚、何承天、張行簡
文學家
東方朔、顏之推、禰衡、王籍、王禹偁、左思、孔融、劉洪、王粲、劉楨、王戎、劉峻、鮑照、溫子升、晁補之、李之儀、董養性、田雯、丁耀亢、於慎行、蒲松齡、李文藻
藏書家
李文藻、孔繼涵、楊以增、馬國翰
金石、收藏家 趙明誠、許瀚、陳介祺、李佐賢、王懿榮
戲曲家
李開先、孔尚任、康進之
哲學家
仲長統
玄學家 王弼
經學家
鄭玄、劉熙、孟喜、匡衡、張爾岐、孔繼汾
政治家
管仲、晏嬰、主父偃、伊尹、劉表、房玄齡、畢士安、王旦、蕭大亨、劉統勛、劉墉
史學家
左丘明、華嶠、孔元措、傅以漸、張昭潛、吳潯源
識才家 伯樂
詩人
顏延之、王禹偁、李攀龍、謝榛、宋琬、曹貞吉、趙執信

❾ 歷史上山東出過哪位皇帝

山東省被稱為“齊魯大地”,山東省是中國的經濟第三大省、人口第二大省、國內生產總值穩居全國第三名,佔中國GDP總量的1/9。2013年,山東與廣東、江蘇,一起被評為中國最具綜合競爭力省區。根據最新的人口調查顯示,山東省人口近一億人。

山東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中原地區的核心區域,該地民風淳樸,深受孔孟聖人影響,忠君愛國,剛正不阿。所以出了很多歷史上有名的將領,比如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戰國殺神吳起、軍神孫武,還包括現在中國現役上將人數達山東籍上將達36名,佔到總數的1/4!

後來同族的蕭衍篡位成功,建立了南梁,南梁延續了8代,都是山東人的後代啊!可以說南北朝時期,南朝基本是在“山東人”的掌控下。

第二:袁世凱

如果說南齊和南梁祖籍是山東比較牽強的話,那麼袁世凱就是地地道道的皇帝了。1915年12月他宣布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但是全國上下都不願意他作皇帝,就鬧暴動,袁世凱不得不做了83天皇帝就取消了帝制。

雖然袁世凱本人的爭議非常大,有人稱他竊國大盜,也有人認為他是真正的革命家。但是說到底,他曾經是一名徹徹底底的皇帝,這不可否認!

❿ 歷史上山東的名人

1、孟子(約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型大小不詳(子輿、子居等字表皆出自偽書,或後人杜撰),戰國時期鄒國(今山東鄒城市)人。

戰國時期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僅次於孔子,與孔子並稱「孔孟」。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2、王羲之(303—361,一說321—379),字逸少,東晉時期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3、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後改字幼安,號稼軒 ,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牆鎮四鳳閘村)人。

南宋豪放派詞人、將領,有「詞中之龍」之稱。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並稱「濟南二安」。

4、魯班

魯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時期魯國人,姬姓,公輸氏,名班,人稱公輸盤、公輸般、班輸,尊稱公輸子,又稱魯盤或者魯般,慣稱「魯班」。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

2400多年來,人們把古代勞動人民的集體創造和發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關他的發明和創造的故事,實際上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故事。魯班的名字實際上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徵。

5、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約1155年),號易安居士,漢族,齊州濟南(今山東省濟南市章丘區)人。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

李清照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

(10)歷史上的山東擴展閱讀:


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論,是以仁政為內容的王道,其本質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一方面嚴格區分了統治者與被統治者的階級地位,認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並且模仿周制擬定了一套從天子到庶人的等級制度。

另一方面,又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關系比作父母對子女的關系,主張統治者應該像父母一樣關心人民的疾苦,人民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去親近、服侍統治者。

孟子認為,這是一種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擁護;反之,如果不顧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將會失去民心而變成獨夫民賊,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體內容很廣泛,包括經濟、政治、教育以及統一天下的途徑等,其中貫穿著一條民本思想的線索。這種思想是從春秋時期重民輕神的思想發展而來的。

熱點內容
2017全國二語文試卷 發布:2025-07-05 02:17:04 瀏覽:679
德陽是哪個省的 發布:2025-07-05 01:20:18 瀏覽:562
歐豪年彩墨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05 00:38:16 瀏覽:713
教學實踐內容 發布:2025-07-04 21:32:22 瀏覽:431
雲南教育論文 發布:2025-07-04 18:10:10 瀏覽:16
班主任培養總結 發布:2025-07-04 14:40:37 瀏覽:89
三年級語文下冊第三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7-04 12:20:45 瀏覽:578
怎麼去掉雙下巴 發布:2025-07-04 07:30:04 瀏覽:14
男孩性教育書籍 發布:2025-07-04 06:45:07 瀏覽:727
九年級上冊歷史復習 發布:2025-07-04 04:12:15 瀏覽:952